关于破解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1:0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破解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破解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破解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思考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破解农村留守家庭问题

在农村,由于部分家庭成员的外出务工,部分家庭成员留在原居住地而产生的分离家庭,我们称之为农村留守家庭。根据市农口部门统计,我市约有56.7万户农村家庭,116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37万,占农村劳动力的32%,有近30万户农村留守家庭。我们调查走访的100户农村家庭

中,留守家庭占62%。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老弱妇孺的普遍 “留守”而形成的留守家庭问题,已经危及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新障碍。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家庭,破解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亟需全社会高度重视,刻不容缓。

农村留守家庭问题:无法承受的沉重

家庭的残缺不完整所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是严重而不容忽视的,老人的赡养、孩子的管教、妻女的保护,都成为农村留守家庭无法承受的沉重,也必然会成为整个社会无法承受的沉重。

留守家庭功能严重弱化,导致婚姻家庭危机重重。家庭主要成员的外出强化了家庭的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养老功能、情爱功能等严重弱化。家庭成员长期不能团圆,老人长时间不能与儿女见面,年幼的子女常年见不着自己的父母,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困难,留守老人与子女产生赡养纠纷,夫妻感情出现裂痕甚至婚姻家庭解体等问题,强烈冲击着相对保守和稳定的传统农村家庭结构,影响着农村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据我们随机调查,65%的农村妇女都认为一方长期外出打工,对夫妻感情有影响,其中,15%的人认为有严重影响。xx县射埠法庭2007年受理的28例离婚案件中,因外出打工引起的就有22例,占78.6%。

留守人群生存状况堪忧,影响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目前,“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是我市农村留守人群的主体,他们的生存质量受到严峻挑战,留守妇女面临劳动负担过重、夫妻感情缺失、家庭矛盾突出等问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失教、亲情失落、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留守老人则担负农业劳动、家务劳动和教养孙辈的重担,生活困难、心理孤独,体弱患病者较为普遍,导致了农村青少年问题增加,性违法犯罪率上升,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老龄化,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流动,留守妇女、老人成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导致了农业人口素质偏低,接受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足,发展后劲不够,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向现代化、产业化发展,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破解“留守”之痛: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农村留守家庭为社会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破解农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整合社会力量,构建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社会支持网络,把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作为政府和社会、劳动力流入地城市和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从而彰显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制度改革创新为突破点,促进人口流动家庭化。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一方面使城市吸引着乡村青壮年男女成为它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却又排斥他们的农村家庭成员共同迁居。政府应不断创新体制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减少农村留守家庭数量;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并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补贴制度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创造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制度基础;企业要提供更多低廉的民工住宅,提供更多夫妻共事的就业机会,降低农民工和其家属进入城市和城市居住的经济成本,促进人口流动家庭化,让更多的夫妻生活在一起,更多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减少留守之苦,增进城乡和谐。

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跨区域的特点,大部分流向工作岗位多、经济收入高的沿海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留守家庭的出现。一是鼓励创业特别是鼓励打工青年回乡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本地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搞好农业的深加工,拓展农业的增值途径,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三是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进入城镇就业。提高本地务工比较效益,让农村务工者尽可能多的留在本地务工,有利于农民工兼顾农业生产和留守家属生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切入点,倾力关心农村留守人群生活。在乡镇村建立“关爱留守人群”

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心理门诊、文化娱乐等便捷服务。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开办留守家长和隔代家长培训,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组建农村老人互助会和妇女互助小组,逐步引导村民开展互助互帮,共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建立托管机构,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改建、扩建托老、托幼园(所),建立农村的公共事业服务阵

地,为有托管需求的儿童、老人等困难人群提供托管服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落脚点,构筑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社会支持网络。一是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法律援助服务,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政府或相关企业应采取给农民工探亲假,在春运期间开通农民工专列,减免、补贴农民工车船费等多种措施,降低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探亲成本,促进民工家庭交流,增进民工家庭感情。二是发挥农村留守妇女在家庭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增加对农业的贴息贷款、减少贷款手续、放宽限制,以利于女性贷款,同时积极争取引进、实施更多的适合留守妇女特点的致富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女性生理特点的副业生产,创造条件让留守妇女变“守家园”为“建家园”;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和计划生育组织作用,开展“留守家庭生产互助”活动和“关爱贫困母亲”、“生育关怀”、“生殖健康服务”等公益活动,积极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促进留守妇女身心健康;政府应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留守妇女在科学致富、子女教育、家庭关系、自我保护和防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对留守妇女的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同时,要给予妇女更多更广泛的参政议政的机会,确保村级基层组织至少有一名农村妇女,组织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反映农村女性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呼声。三是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在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和落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各项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管理模式,使留守儿童的管教缺失问题得到弥补。四是健全留守老人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民间爱心服务组织,让每一位留守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每年个人出一部分,各级政府补助一部分,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妥善解决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问题。

第二篇: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或外地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生活,这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松动产生的问题,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安全和生理方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考验,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落后于其他孩子。如果这一群体的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从XX县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已达到了8021人,其中,女童4025人,初中2771人,小学5250人,占在校学生数的31%。如果加上学龄前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将会达到40%以上,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查发现,在亲情温暖、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的状态下,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一)学习成绩较差。调查显示,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孩子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积极性、自觉性差,纪律性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分不清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出现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行为自私,打架斗殴,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溺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三)心理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心理,有较强的孤独感。有的留守儿童不愿寄宿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

(四)价值观念扭曲。部分父母平时很少关注对子女的伦理教育、法制教育,觉得自己长期在外没时间照顾孩子,心理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让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五)安全防范意识差。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如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企图拐卖留守儿童,尤其是未成年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害的主要对象。由于缺少管理和控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再加其他生活方式的诱惑,有些孩子还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此外,部分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氛围较差,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导致学习质量滑坡;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而导致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难;代理监护人监护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违法违纪问题多;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作为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应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方面。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将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阳光的生活。因此,如果父母要外出务工,要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让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同时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溺爱孩子,那种用物质来补偿感情的做法是不对的。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另外,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外出务工的父母要与孩子的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这样,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二)学校教育方面。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管理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学校应配备心理疏导老师,对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要把“留守儿童”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教育部门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规划,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能。在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民政部门要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卫生部门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提供必要的疾病防治和健康咨询;公安、司法部门配合学校做好法制教育,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犯罪;文化部门净化未成年人文化市场,切实加强网吧管理;劳务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把家庭教育纳入农民工培训内容;宣传部门加大对关爱留守儿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报道力度;妇联组织要加强家教知识的宣传,劝阻六岁以下孩子的母亲外出打工,帮助她们实现就地就业。按照教育规律,年龄越小,家庭环境的影响量越大。对一个大学生来讲,社会环境的影响量最大,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学校的影响量最大,对于幼儿来说,家庭的影响量占到家庭、社会、学校三大环境影响量的70%。换句话说,对小年龄的孩子,即使他进入教养机构,其家庭对他的发展影响量依然占首位,对儿童个性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个性发展包括情感、对事情的态度等。共青团要组织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各级关工委动员“五老”等老年志愿者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发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推动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逐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社会转型的诸多问题,需要构建职能部门保护机制,创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着眼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四)自我约束方面的建议及措施。留守儿童应加强学习和自我约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做生活中的强者。

第三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法律思考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法律思考

姓名:郭佳凝 专业:法学 学号:1114001201678 Abstract:

Nowadays ,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leaving the countryside to work in the big cities, but their children cannot live with their parents and, consequently, these issues arising from children left behind are not effectively addressed.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guardianship of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education, personal safety aspects, such as the appropriate legal protection measures, is designed to make it both in learning and in life to be able to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Thesis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s right to education legal rights

目录

一、内容摘要…………………………………………………………………-2-

二、何谓农村留守儿童………………………………………………………-5-

三、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5-

(一)、安全问题……………………………………………………………-6-

(二)、心理人格问题………………………………………………………-6-

(三)、道德品行问题………………………………………………………-7-

(四)、学习问题……………………………………………………………-7-

四、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8-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四川甚至出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二),心理人格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对本地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三),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学习问题

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

等的研究得出了“学习不良儿童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因果关系的模型”,他们认为,对学习不良儿童而言,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5.从国家的体制与制度角度看。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

第四篇:农村留守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唐山农村留守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07信管一班

袁媛——让阳光撒在同一片大地上,让幸福同驻我们身边

引言:

今年寒假调查,我选择了留守家庭现状这一调查题目。在此之前通过报纸和电视等传播媒介,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耳闻,同样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下的我们,生活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天壤之别,给我留下了极大的触动。而做这样一个调查报告,让我有机会更深入的了解了留守家庭的状况。在中央提出进行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建设的时代要求下,我去往唐山遵化做了如下调查。

一、其本情况

遵化市有25个乡镇,648个行政村,总人口为68万,外出务工人员2.4万人,其家庭的经济生活绝大多数比以前有所改善。

二、主要问题

㈠留守儿童现状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或长期与母(父)一方在一起,使这些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孩子要啥给啥;在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在加上有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了些钱后,急着往家里邮,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好多留守儿童吃的比以前好了,穿的比以前

靓了,花钱也比以前大方多了。在加上这些长辈长期存在“溺爱”这些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家庭教育方面不得当,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有的长期与自己的母亲(父亲)在一起,家庭中缺少了父爱(母爱),致使孩子在性格形成上有缺陷。

2、留守儿童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和自己的父母离的远,见面少,直接沟通的机会少,致使情感得不到满足,大部分时间是在思念父母中渡过的。由于他们年龄偏小,对自己的父母还存在很大的依赖性,致使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非常渴望与自己的父母多沟通,渴望经常在父母身边撒撒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常一些。

3、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留守儿童上小学的占绝大多数,正处于6-14岁之间,是孩子性格、品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或与父(母)一方分离,在性格,脾气的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由于受不到父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满足,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有些男孩子软弱、胆小、娇惯没有男子汉的气概。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爱留守儿童,尽快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㈡留守老人现状

1.劳动负担增加。留守老人需要全面负责外出务工者的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还要负责全家人口的农事劳动。

2.子女外出导致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增强。特别是很多外出务工者

与老人的联系不够,这很容易引起老人的孤独感。

3.生活与疾病照料缺乏。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状况较差,劳动负担重,有病后没有子女照料的多,无人照料或者无配偶照料占相当比重。

4.精神生活的贫乏,农村留守老人文化娱乐活动几乎就没有。㈢留守配偶感情备受创伤

1.劳动负担沉重,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在走访过程中,反映劳动负担重,身体状况不太好的占80%左右。

2.文化程度不高,子女教育失调。留守妇女中,大部分文化偏低、能力较弱,教育子女力不从心,对孩子重养轻教。

3.易受侵害,安全系数大大降低。留守妇女容易受到不法之徒的侵害,空巢家庭更容易遭受财产损失。调查显示,边远山区农村性绯闻中有65%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

4.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功能失衡。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出现婚外情和婚外性行为,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据了解,在边远山区农村离婚人群中,因夫妻一方外出务工导致离婚的比例直线上升。

究其原因,为节省开支,很多农民工逢年过节都不回家,家人也很少去探望,甚至连通信、通讯联系也是能省则省。另外,由于长时间所处环境、背景不同,夫妻之间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有些妇女反

映,由于长期分处两地,丈夫一开始还非常想念家,时间长了,就逐渐淡忘了,偶尔电话联系,除了问候一下家中老人、孩子之外,已无更多关爱妻子的话语。对于留守妇女的影响非常大,精神的压力有时远远大于物质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资产和社会资本,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扶助和集体福利。

第二、整合资源,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体系。加快边远山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从而减少边远山区农村留守家庭。

第三、在有条件的边远山区农村,创办儿童托管所和老人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咨询、服务站点等,及时排解留守成员忧虑。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者搞好结对帮扶工作。各级妇联要加强家庭教育培训,办好边远山区农村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真正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监护网络,形成保护合力。

第五篇: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家庭努力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社会关心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政府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下载关于破解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破解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思考

    近两年来,××市发生未成年人犯罪50件96人。其中,农民外出打工其留守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犯罪日益突出。今年1-3月,笔者选择××镇,通过对13个自然村及社区183户留守家庭子女的社会......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盐城师范学院04届政教毕业论文 题目: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系(部):法政系 专业:政教 姓名:周树业 学号:19号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主要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作者:由甲坤 作者单位:北票市娄家店乡中心小学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

    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关注留守家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 漳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日益增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社会性话题,他们的生存和教育一直不被人关注。当今的农村社会结构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类型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类型 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建议 ——灵岩初级中学黄晓明 近几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批出现,教育又面临新的问题。“农村留守......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思考

    提高奖励扶助标准自然是增加奖励扶助金的数额,这一点没有异议。如何扩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范围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政策。通过在奖扶调查和核实过程中的实践,在听取部分群众意......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