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农村留守学生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关爱农村留守学生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东湖开发区豹澥中学程福军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给长辈或亲朋好友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提速必然导致农村外出人员增多,留守学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社会问题。由于这些学生缺少父母在身边,存在隔代监护—溺爱,寄养监护—偏爱,无人监护—失爱。因而不少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人格形成缺陷,心理情感复杂。这一现实问题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1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学校、有关部门也积极行动,开展关爱工作。我校自2007年9月启动关爱“留守农村留守学生”工作以来,围绕解决留守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三支队伍、四项制度、五项行动”,拓展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途径,建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此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立“三支队伍”,落实关爱责任。
我校在开展留守孩子关爱工作中,建立了三支关爱队伍:一是建立以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为主的“代理家长”队伍,以师爱关怀弥补亲情缺失。每学期开学,校长亲自带领老师们“领养”留守孩子1-2名,担任“代理家长”,并让每一位“代理家长”明确代理职责,要求每个“代理家长”必须做到“常规六个一”: 即指导“留守学生”每周与父母通过电话交谈一次;指导“留守学生”每月通过书信向父母汇报一次;每月邀请“留守学生”在家聚餐一次;每年给“留守学生”过一次有教育和纪念意义的生日;鼓励“留守学生”每周为他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每周与“留守学生”至少有一次不少于15分钟的交谈。努力为“留守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亲情、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激发了他们爱生活、爱学习、爱亲人的热情。二是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等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让“留守学生”感受集体温暖,要求同“留守学生”结对子的同学要做到“四多四少”:即多一些交流,少一些独处;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赞扬,少一些讽刺;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集体的温暖可以消除留守学生的孤独烦恼,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让他们与同学交朋友,做知己,建立友谊,使“留守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
三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联系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以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为主的帮教队伍,给“留守孩子”送温暖,献爱心。
二、落实“四项制度”,建立关爱机制。
关爱“留守孩子”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长效机制。我校在实践中,形成了关爱留守学生“四项制度”,以制度的落实为切入点,通过落实、考核、奖惩、研究等,形成此项工作的评价、激励、导向机制,保证正常化、高质量开展关爱工作。
一是建立“代理家长”两卡一站联系制度。为了加强与“留守孩子”监护人的联系,并对“留守孩子”进行长期的跟踪教育,我校提出“两卡一站”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留守学生“电子信息卡”,使得学校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各种情况,便于对他们的成长情况予以跟踪,其内容有:学生的姓名、性别、生日、爱好、心理状况、父母务工情况等等。通过建立“爱心联系卡”,便于留守学生在有困难时或在需要时能第一时间找到“代理家长”,学校将每位“代理家长”联系方式、家庭住址、亲情提示、温情祝福等也印制成卡片,送到每一个留守学生手中。通过建立留守学生“亲情电话站”,方便了学生与父母沟通,学校在三个年级组各安装了一部程控电话,供留守学生免费拨打,孩子们每次打电话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向父母汇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二是“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评比表彰制度。有些老师由于工作很忙,家庭负担重,一段时间忽视了所代理的留守学生。为了让每一个留守学生都得到关爱,我们发出“有承诺就要有行动”的号召,我们每个月搞一个代理家长满意度问卷调查,对于落实“六个一”较好的代理家长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没到位的,我们为留守孩子重新找代理家长。每一学期末,开展一次“留守孩子”工作评比、交流、表彰活动,表彰关爱“留守孩子”工作先进集体、优秀“代理家长”、“十佳留守孩子”。目前,这个工作已经转化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学生对代理家长满意度达90%以上。
三是“留守孩子”生活保障制度。留守学生中部分离校较远,在学校寄宿,他们缺少家长的管理,易造成学生自由散漫、生活饮食随便,对身体健康影响极大。因此学校不遗余力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寄宿条件,让留守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学生食堂学校自主经营,成本经营,饭菜质量高,价钱低,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赞扬。我们对贫困留守学生,免去生活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住宿环境,生活老师
和值日班主任全天候关心留守学生的饮食起居和宿舍管理,让学生感受家一般的温暖。四是“留守孩子”教育研究制度。为了提高关爱“留守孩子”工作的质量,我校经常开展“留守孩子”关爱工作校本研究,在“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特别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突出“问题学生”转化的个案研究等。开展以“心语笔谈”的方式搭建“留守孩子”与“代理家长”之间心理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能够向“代理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并且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定期举办“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召开“代理家长”经验交流会,编印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论文、案例等在全校交流。
三、开展“五项行动”,打造关爱特色。
为了形成我校关爱“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特色,让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校每学期必开展五项行动,使之成为常态。
一是每学年初举行一次隆重的“代理家长”认领“留守孩子”仪式。“代理家长”与“留守孩子”结对子一年一次,学年初,我们将本学年的“留守学生”登记造册,并建立成长档案袋和信息卡,信息卡上详细注明“留守孩子”的姓名、年龄、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供“代理家长”认领,认领完成后学校举行隆重的仪式,留守学生代表、代理家长代表、学校领导都要发言表态,气氛热烈,感人至深。
二是学期末举行一次“留守学生”工作评比表彰活动。让优秀的代理家长、进步明显的留守学生和关爱留守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在全校得到展示和交流,以此推动该项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是一学期开展一次“关爱留守孩子,真情访万家”活动,特别关注“留守孩子”双休日、节假日在家的表现。采取“查、访、导”的方式,走进“留守孩子”教育的“真空时段”。查,调查了解“留守孩子”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生活、学习、活动情况;访,走入学生家庭,通过家访掌握“留守孩子”在双休日、节假日的表现;导,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孩子”的节假日、双休日活动进行指导。
四是一学期开展一次大型的“两地书,寄亲情”书信活动。学校买来信封和邮票,由班主任、语文老师、帮扶老师对“留守学生”的书信进行指导,然后把学生的书信连同学校写给“留守学生”家长的公开信一起寄到外面工作的父母手中。70%的“留守学生”家长接到书信后都给班主任打来了电话或者写了回信。在回信中,家长们对学校的活动予以了高度的评价,有家长说:“学校对我们的孩子如此关心,解决了我们工作的后顾之忧。”
五是一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学生”爱心回报社会活动。学校政教处、团委每一学期要利用一个时间或一个纪念日,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一次公益活动,通过公益活动,让留守学生受到教育,回报社会。
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唤醒留守学生的道德生命,激活他们的生命力量,使道德生命能自由和谐发展,通过师爱、同学的友爱、社会的关怀来弥补学生亲情的缺失,消除学生孤独无援的感受,解决家庭教育脱节问题,矫正他们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才能成为具有生命价值的人,这是我校连续四年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目的。我们在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有的教师认识不高,主动性不强,工作力度不大;有的老师虽然担任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但工作不细致,不深入,不能够走入学生家庭;学校也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制约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调研,形成机制,真情关注,坚持对留守学生生活关爱、教育关爱、心理关爱、道德关爱、安全关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灯,为留守学生生命成长润色,尽力打造一片爱的天空,使留守学生生活有保障,思想不抛锚,行为不偏差,学业能进步,这才是一位教师的良知和应尽之责。
第二篇:关注关爱留守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关注关爱留守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柴湖镇大同小学位于柴湖镇西五公里处,美丽的汉江之滨。近年来,大同小学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及推行代理家长制工作却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留守学生、特别是特困学生和孤儿在这里享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这些工作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更离不开学校校长王德育同志对教育事业的痴情和热爱、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厚爱。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前提
“ 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劳务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和谐幸福,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护工作,为农民外出打工解除后顾之忧不仅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更是我们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学校关注留守儿童动员大会上王校长的一段发言,正是因为站在了这样的高度,大同小学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和学校分管人员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关注的工作格局。
(二)、摸清情况探索途径是做好关爱工作的基础
由王校长牵头,开始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调查,该校共有216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0.8%,其中父母双方外出或父母离异无人监管的儿童共81名,占学生总数的15.3%,这些留守儿童按监护类别可分为四种类型:父母单方监护型,祖辈隔代监护型,委托亲戚代管型,兄弟姐妹互助型;按照留守类别可分为:父母单方外出务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父母离异(单亲)、无人(孤儿)监管型。留守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在生活中表现出自卑、孤僻、逆反等不良心理。他们为留守儿童建立起了包括他们的户籍情况、父母务工情况、现有监护人基本情况在内的详细个人信息档案,这为实施关爱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初步找出了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严重的亲情关爱缺失、无人辅导作业;二是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脱节;三是生活条件差,课余活动内容贫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经过领导小组分析研究后,决定从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开始,探索为这些儿童寻找一名代理家长,推行“代理家长制”,积极开展关爱行动。
三、推行代理家长制,开展关爱行动
为了实现留守儿童“学业有教、困难有帮、安全有保、心灵有润”的工作目标,学校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代理家长选任标准、代理与被代理方的责任和义务,代理关系的解除等工作细则,制定了“八个一”的代理家长职责。为了使代理家长制工作顺利推进,王校长带头担任了三年级黄静同学的代理家长,在广泛宣传动员、坚持自愿原则,首批共挑选了78名干部、教师担任代理家长。目前,代理家长队伍已增至94人,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代理家长的关爱下重新找回了自信,在他们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他们与同龄人的交流多了,逃学、拖欠作业的现象少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王校长代理的留守儿童三年级学生徐士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父母外出务工多年未归,与六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心灵上的孤单寂寞,经济上的穷困无助,使他形成了自卑、封闭、寡言的性格,卫生习惯差,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成绩不好。自从王校长担当他的代理家长后,带他一块儿生活,教他学会了洗头、洗澡、待人接物等生活习惯,经常与他促膝谈心,给他辅导作业,给他改善生活补充营
养„„。现在,徐士才渐渐地变得讲卫生了,话也多了,性格开朗了,学习兴趣变浓厚了,期末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象这样“留守不孤单,爱心促成长”的事例在校不胜枚举。
春节前,王校长还亲自给代理家长发了倡议书,建议各位代理家长将关爱工作当做自己的社会责任,当做爱心和慈善事业常抓不懈,共同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为了规范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留守儿童成长特点的行为准则,建立起了《留守儿童安全纪律制度》、《留守儿童一日常规》、《留守儿童行为要求》,对于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此外还制定完善了《留守儿童辅导员职责》、《留守儿童辅导教师职责》等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建设,真正起到了指导约束管理人员履行好职责的作用,保证了留守儿童生活上有人关心,学习上有人辅导,身心能够健康快乐。
学校在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推行代理家长制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要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管护工作水平还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面对新学期开学在即,王校长又有了新的思路:
1、进一步健全完善留守学生档案,做好基础工作。在学期初,学校分班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花名册,全面掌握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情况、心理状况、兴趣爱好等,实行动态管理,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相关信息。
2、建设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心,并早日投入使用,改善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条件,同时、学校将成立专职的留守儿童管扶办公室,抽调素质过硬、关心热爱孩子的教师2—3名,兼职教师数名实行24小时照管,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3、动员多方力量、积极争取民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各种救助项目,给特困留守儿童的衣、食、学习提供保彰。
4、完善代理家长制度。
5、发挥好家长学校作用。学校每学期举办不少于2次的代理家长、监护人培训班,并及时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6、进一步发挥“亲情热线电话”作用,架起留守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学校公开每位教师的手机号码,便于让留守学生家长、代理家长与孩
子联系沟通,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就在身边,快乐有人分享,困难有人分担。
7、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互助活动。以班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让那些条件好表现好的学生结对帮助一名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同学的友情、集体的温暖。
8、健全完善留守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排除不良心理情绪,弥补情感缺失,培养文明健康的心态。
9、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自控能力,抵制违法行为。
10、实行节假日托管。为解决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留守学生双休日,甚至寒、暑假期间无处去、无人管、无人辅导学习、无亲情关爱的困难,“健康成长中心”将实行双休日、节假日管理教师轮流值班,并制定作息时间表,保证孩子按时休息,统一时间吃饭,统一参加活动。
11、学校协助相关部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如网吧、游戏厅、赌博),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2、高度重视培养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独立生活,勤奋学习的良好品格,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和无奈,从小培养勤奋学习,自立自强,坚忍不拔的品质。开展留守儿童“我的留守故事”,“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征文活动。
我们的最终工作目标是实现留守儿童“学业有教、困难有帮、安全有保、心灵有润”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为外出务工家长解除后顾之忧,为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他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构建农村和谐教育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构建农村和谐教育
作者:陈明 信息来源:会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数:187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6日
近年来,随着浩浩荡荡的农村劳务大军涌向城市,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背景,特殊的环境,一个严峻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之凸现。
一、我县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据统计,2010年我县农村在外务工人员62285人,其中常年在外稳定务工人员2万人以上,全县留守少年儿童11805人,约占少年儿童总数的40%,其中父母均外出的约占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的60.6%,隔代监护的约占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的59.1%。在农村学校,一半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县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我县留守儿童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缺乏,学习成绩下降。留守儿童普遍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差,他们厌恶学习,经常抄袭作业,甚至经常逃学。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学校教育不够完善。从我县农村学校课程设置来看,有些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相适宜之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心理有更多困惑,需要学校给与更多帮助和疏导,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接受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生活指导等;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制约,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要求。二是部分家长错误引导,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留守儿童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外务工机遇很好,因此他们从内心中就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总认为农村孩子难得有出息,能认得几个字、会算帐就行,就算孩子大学毕业了又怎么样?同样也是打工,倒不如早打工早挣钱;如果孩子读书成绩又不理想,接受教育的费用又高,家长就有意无意向学生灌输了读书无用的思想。三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带养,而祖辈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在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法给以应有的帮助;即使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有一人在家,但他(她)们由于承担全部的农活,也无法精心关注孩子的学习,做到在生活上照顾好就不错了。
2、亲情缺乏,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由于父母长期的在外,留守儿童生活得不到足够的照顾,加上渴望与亲人共处的心理长期得不到满足,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身体普遍身体发育不良,有不良的饮食习惯,他们不喜欢吃主食,爱吃方便面等零食;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缺少父母的呵护、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表现出心理失衡、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人际交际能力差等个性,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部分儿童家长,由于自己长期在外,担心孩子在家受人欺负,因此,他们就引导孩子要“自强”,用些错误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本身缺乏父母在身边的安全感,孩子显得自卑,加上有父母这种错误的“撑腰”,使得孩子的个性就趋向偏激。学生年龄小,自制力总是有限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些摩擦;留守儿童有时就会把一件小事、一件很正常的事看成是对他的欺负,他们就一定会“奋起反抗”,常会使事态恶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如长寨学校留守学生谭某某,因为和同学打架,被老师处罚,他觉得是老师帮着对方欺负自己,于是离校出走,并向在外地的父母报告自己“受辱”,他的家长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辞,纠集亲朋围攻学校,威胁校长,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3、监护不力,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展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偶尔回家,觉得对不起孩子,总有给予一些补偿的心理,给孩子的零花钱也较多,还不注意正确引导,放任孩子自由使用,孩子无形中就形成好攀比的心理,滋长了虚荣心;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他们的祖辈,有的对留守儿童过于溺爱、迁就,百般呵护,生怕儿女们不高兴,这部分留守儿童相当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坚毅等好的品格;一部分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诱导,染上打架、上网、抽烟、喝酒、赌博甚至吸毒等恶习,回过头来他们又会诱导、拉拢下一批学生,形成恶性循环,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4、异地求学,教育环境进一步失衡。很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为了让自己子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将子女托付给在县城的亲朋或父母其中一方在县城租房照顾子女读书。据调查,我县城60%以上的租户都属于这类,通常是一个大人同时照顾几个小孩在县城读书。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县城的几所学校越发拥挤,一个班的人数超过70以上都是普遍现象,学生觉得学校越来越拥挤,老师和学校感觉负担也越来越重;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学校一再由于生源不足而不断合并,以前我县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小学,如今由于生源减少,很大一部分村小学已经被撤销或者合并了,那些稍微偏远的地区孩子已经无法再在家门口上学,要么选择在中心学校寄宿,要么就到县城学校继续读书。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做好留守少年儿童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惠及百姓、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是关乎农村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事。
近年来,我们对全县留守少儿进行了细致的摸底调查、造册登记和建档统计工作。全面摸清了我县留守少儿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等具体情况:如家庭住址,父母打工情况,监护人是谁,父母的联系电话,学校表现等,全面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觉得化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1、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动态。通过留守学生档案,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我们采用了“学籍管理办法”的管理模式,每个学期对留守少儿“核一次学籍”,及时了解留守少儿的增减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上报留守少儿信息。这样既确保了留守少儿关爱工作有的放矢和准确无误,又减轻了每期调查统计的工作量。
2、改变教育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农村中小学要改变纯知识教育的模式,有必要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如定期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等。我们在各中小学建立了针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快乐成长工作室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思想好、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并邀请专家、组织讲师团到各学校巡回举办留守少儿家教知识和心理辅导培训班,收到的效果非常好。今年我县特意拨出专项资金10000元,在肖家学校开展了以“留守少年儿童之家、留守少年儿童家长学校、留守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留守少年儿童工作试点,以求摸索留守少年儿童工作方法,尽快掌握关爱监管工作规律。
3、推行代理家长,建立帮扶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我们按学校、村组两条线为留守少年儿童招聘校内、校外担负监管教育责任的“代理家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校内选聘了一批教育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员工、退休教师担任留守少年儿童校内“代理家长”,对留守学生进行结对帮扶,辅导学习、谈心、人生指导、照顾饮食起居等;村组按就近就地、方便管理的原则选聘了一批党员、村组干部、退休在家的“五老”担任留守孩子的校外“家长助理”、“知心爷爷”、“知心奶奶”、“知心朋友”,负责留守孩子假日期间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目前我县11805名留守儿童全都有了疼爱、关心自己的代理爸爸或妈妈。另外,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我们在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结成“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好伙伴”。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发展农村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我县各级各类学校都想方设法完善寄宿生生活条件,建起留守少儿之家,肖家、金龙等9所学校作为留守少儿寄宿试点学校,深入开展留守少儿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验与探索,改造了学生宿舍,为留守少儿购买洗衣机、蚊帐、被褥、毛巾、口杯等寄宿生生活用品,使留守少儿像在家里一样生活得舒心,体验到温暖。我们争取在今年75%以上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能够进入学校寄宿,每个乡镇至少建好一所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切实有效地教育和管理。
5、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孩子良好成长环境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制度,通过开设亲情电话,组织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促成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学生定期交流,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把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春节等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邀请学生家长向学生讲述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父母的艰辛,以此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拼搏向上教育,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让孩子们逐渐理解了父母,开始尊重父母、感恩回报父母,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关怀下更好地成长。
6、扩大社会宣传,构建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促使更多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7、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劳动力回流。留守儿童的出现就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的结果。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在农村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家长不外流,自然也就没有留守儿童了。
第四篇:关爱留守儿童 促进社会和谐
关爱留守儿童 促进社会和谐
----××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案例
2011年9月20日
活动背景
××镇位于××市西郊。全镇占地--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个居委会,---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其中儿童——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镇经济发展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随之而出现的是:农村青壮年大量从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基本上80%以上的农村青年夫妇均在企业打工,其中五分之一长期在外地打工,孩子跟着祖父、祖母生活。由于年龄、知识等方面的偏差,老年人管理教育小孩上普遍存有偏差,导致一部分留守儿童不能与其他儿童一道健康成长。为此,××镇妇联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力量,和村级老年协会、关工委一道,把关爱留守儿童氢到重要位臵来抓,创新栽体,丰富内涵,有力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查,摸清基数。活动伊始,我们就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对各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了一轮详细调查摸底,弄清全镇留守儿童年龄、性别、学习、性 格、爱好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做到基数清、情况明,并分门别类整理归档。据统计,全镇共有留守儿童——名,其中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名,为下一步开展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发动,形成合力。仅仅依靠镇妇联、村妇代会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是远远不够的。为整合社会力量,充足帮扶队伍,我们在全镇范围内面向老党员、老干部、退休老师、退职村组干部进行了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要求老年朋友、老年协会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经发动,全镇共有————————等4个老年协会组建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等14个村也纷纷把五老对象组织起来,定期开展活动。
三、培植典型,示范带动。我镇××村于2003年即成立了老年协会,共有会员——人,2006年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该协会不仅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而且创造了许多好的活动形式,为其他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村共有留守儿童15名,他们一是根据留守儿童具体情况,在协会中选出了15名具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的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采用“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由老同志每周至少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了解学习、生活情况,和他们多沟通,多交流,帮助解决实质性问题;二是在每年学期结束时,由老年协会筹集部分 资金,为留守儿童送上书包、文具、书等学习用品,并为4名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留守儿童再次颁发奖品。三是对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由老年协会安排退休老教师进行学习辅导,双休日帮助儿童安排作业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业辅导。四是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某某村的做法取得了丰富成果。全村15名留守儿童普遍得到健康成长,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均处中上游水平。
四、以点带点,全面推广。到今年上半年,全镇18个村成立了5个校外辅导站,聘用了12名辅导老师,基本做到了活动规范化、正常化。为引导其余各村迅速把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纳入正常化发展轨道,今年8月中旬,镇妇联联合团委、关工委,组织开展了××镇校外辅导站第二期暑假培训班。培训班共安排全镇贫困家庭留守儿童20人参加,年龄普遍在8周岁至14周岁。这期培训班为期五天,主要培训内容有线描画、乒乓球、队列训练,镇政府专门请了两名老师和一名民警负责小朋友的教学,每天中午还为留守儿童安排了丰富可口的免费午餐。活动结束前,贫困留守儿童还参观了××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到××果园采摘了葡萄,孩子们在紧张、有序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通过该活动的组织,广大村级组织认识到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创造条件筹建校外辅导站,聘请辅导老师,部署关爱行 动。
成 效
一是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使留守儿童更多地接触社会,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促进其生理、心理、伦理等各个方面的健康成长。二是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此项活动以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为主要支撑力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更做到了老有所为;三是让外出务工人员更加放心、安心创业。自己在外地打工创业,子女在家有各级组织关爱教育,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学习稳步提高,成为外出打工父母的“定心丸”。四是妇联的作用得到发挥。妇联作为广大妇女的贴心人,了解广大妇女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真正成为广大妇女的坚强后盾。
体 会
我们以创办校外辅导站为切入点,以农村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为主要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不仅得到外出务工家长的一致好评,更获得包括“三老”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为确保该项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政常化开展,我们认为:一是要加强与老年协会的联合。从老年协会会员中选聘骨干力量,充当关爱留守儿童的主力军;二是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留守儿童普遍因父母外 出,平时与大人沟通不足,因此关爱行动不仅应重视其学习、生活上的帮助,更应重视其心理上的关爱。三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建立村级校外辅导站的,镇财政可适当给予经费补助,使活动在有牌子、有班子、有内容的同时,更有经费作保障。
第五篇:关爱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关爱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树立让每一个学生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地成长和发展的思想,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把“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一部分,遵循“进入学校的大门,就是我校的儿女”原则,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学科知识与特长发展相结合,注重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结合,注重文化素养与阳光生活相结合,让新洲学子成才成人,从而推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一、生命生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崇尚生命、生存之本,让师生在平安和谐的校园中健康成长,是学校人文管理的根本。新洲中学在开展安全教育中,立足生命、生存之本,落实领导、班主任、老师的安全责任制,开设课程,定期演练。并利用晨会、班会和召开安全教育大会等多渠道地进行安全教育,设立安全教育宣传专栏,安排专人对校园的设施设备定期检修,排查安全隐患,牢固树立师生的安全意识。
二、文化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成就学生大学梦想,这是我校对
学生健康成长的追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推行了合作小组团队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主阵地,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能力竞赛,扩展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三、阳光生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阳光地生活,体现青年人的风采,是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网络,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指导老师。使有心理焦虑的学生走出心理怪圈,阳光从容面对学习与生活。
四、开放式的社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舞台
我校成立校长主任助理制度,在全校学生中选出各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校长主任助理;成立了学生会、文学社、爱心社、国旗班、广播站等多个学生社团;实行小组合作垂直管理方式,每位学生都身兼一职或数职,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更有利于实现自我塑造和自我超越。
五、特长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补充
在确保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我校走特色教育之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了书法班、散打班、艺术团、吉他班等多个特长教育兴趣班。散打班每年举行一次散
打擂台赛。书法班经常在县的书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前提。只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全方位地打造健康阳光的青年一代,才能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