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摘 要:要想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的收入,就应该积极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不断的对管理活动优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确保其合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文章具体的讲述了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的深化;研究总结;方案设计;管理应用 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
要想确保农村经济朝着健康稳固的方向发展,就要积极的发展完善财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群众的切实利益,带动农村改革模式的优化发展,保证社会发展稳定,确保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确保农村基层党建设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保证财经组织稳固,促进农经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升,确保相关规章制度体系的健全,促进农经执法水平的提升,通过对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深化,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更新。
在当前时期,要想符合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就要合理的利用民权。要真正的尊重广大群众本身的意愿,不断的深化发展会计代理制度,保证财务管理体系完善,防止集体资产外流问题发生,而且要切实的完善债务体系,确保其合乎经济发展规定,切实维护群众的真实权益,带动经济组织模式优化发展,保证农村经济朝着更为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对管理环节进行优化
第一,为了确保工作得以顺畅的开展,就要不断的完善发展民主理财体系,保证村级财务体系设置合理,保证财务公开。对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发展优化,保证相关原则得以有效的落实,满足监管工作的要求,强化责任意识,带动审批工作的开展,促进农村内部经济管理系统的健全。依法加强土地承包与流转的规范管理,积极的落实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不单单是当前农业机构的主要职责,同时还是当前时期强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要当成重点来对待。具体的来说要做好如下的这些工作:认真的管理承包档案,此档案是开展承包工作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原始依据,是党和国家农村基本政策在基层的历史记录,应该存放好,并且认真管理,防止其丢失,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切实的结合档案法相关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承包管理体系,确保合约以及台账等完整有效。
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完善土地承包体系,要保证其中的各个运行步骤合理恰当,对具体的工作内容优化,确保其对相关农村土地法律的应用需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确保农村土地环节的有效应用,实现土地流转环节的有效管理,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建设管理的需要,促进该环节的综合效益的提升,确保整体土地运作环节的完善,确保该环节的综合效益提升,促进农村经济运作环境的稳定。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加紧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登记管理制度,提高合同签订率,使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流转规范管理工作,探索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避免出现强制农户流转的现象,一旦发现此类问题,必须要认真处理严肃对待,而且要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第二,要适时地对土地承包管理体系发展完善,保证所有的要素都可以有序的运作,保证承包管理工作顺畅开展,以满足具体的工作要求,促进相关土地承包经营环节的协调,促进内部环节的深化应用,确保工作经费环节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应用,确保土地规模经营环节的优化,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实际用地难题的解决,进而保证农户的切身利益得以维护。要认真的贯彻落实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理念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益得以维护,确保群众的物质方面的权益得以保证,不单单是落实法规条例时首先要分析的内容,同时还是执行条例规范时要认真参照的标准。
在我们国家的个别区域的农村,存在很多的荒废土地,这显然对于农经的发展很不利,要想避免这种现象,就应该积极的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不断的优化方法,切实的提升群众的承包权益,保证流转工作得以有序的开展,确保土地流转规范体系的健全,保证自身的每个环节都能够积极的协调,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促进流转规范制度的健全,应该结合党的方针政策,认真的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保证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得以维护。合理的发展合作社,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合作社的存在能够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比如能够提升群众的生产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能够保证当前的农业活动朝着规模化等的方向发展,能够显著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以从事同类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主本,以产品、资金、信息、技术为纽带,自主兴办,秉承着农户志愿加入的原则,创建新的合作组织。
除了上文讲到的优化内容之外,还应该对管理工作的后续内容进行优化。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形,保证后续工作体制设置得当,不断的优化发展,做好协调,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满足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健全,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促进整体经济管理环节的优化,促进农村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的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全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干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结合出现的这些问题,不断的转换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真正的深入到农村之中,融入到农民群体中,做好真实的调研工作,尤其是对那些关乎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要认真的对待,开展详细的调研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可以为机构制定政策提供必要的参照信息。结束语
在当前时期,要想缩减城乡差距,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就要积极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空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优化管理环节,不断的建立并且完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管理工作发挥作用,才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冬梅.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3.[2]张贺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8.[3]刘新宝.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4]刘正阳,李亚楠.关于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5]张海涛.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4.
第二篇: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一、“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任何时候不能放松
农村、农民、农业工作简称“三农”工作。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有3万多个乡镇,62万个村,8亿多农民,由于主观、客观方面的原因,目前,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城乡差别越来越大。一是农业投入不多,86年中央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比重为13.4%,98年为10.7%,2007年为7.9%,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78年为1﹕2.57,85年为1﹕1.8,2007年为1﹕3.28,现在仍在拉大。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交通、住房、就医、就学等条件大大滞后城市。“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对“三农”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充分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成就和方向,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20年的基本经验,明确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向;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2004年以来至今,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锁定“三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2004年降低农业税三个百分点,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中央财政对农民的各种补贴逐年增加。2004—2008年中央出台了八项具体措施扶持农村: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二是实行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综合补贴;三是全面开放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四是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费义务教育;五是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六是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七是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八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服务。201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组织和非组织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增收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所以,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局的工作职能有五大方面:①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惠农政策落实;②村级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③农村土地承包管理;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指导;⑤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实质上,我们的工作职责为两大方面:一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土地流转,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二是围绕农村和谐稳定,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惠农政策落实。
(一)民主理财建章建制,管好村级资产及财务
村级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是目前农村的热点,事关村干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我市自2002年起全面实行了村级乡镇代管工作。按照“三个不准,四个不变,五个统一;即“不准平摊、不准挪用、不准代扣各种费用和上交款”;“所以权不变、使用权不变、审批表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统一帐户、统一审核、统一记帐、统一建档”。全市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规范,运转正常。特别是2005年市委、政府下发了11号文件以后,民主理财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266个村除个别村外,基本上未出现因财务管理混乱而出现越级上访事件。
如何管好村集体资产及财务?简单地说就是十二个字:民主理财,建章建制,依规办事。当前,着重抓好五项工作的落实。
1、进一步完善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一是加强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全市各村都要建立由懂财务、善管理、关心集体、办事公道、不是现职村干部及家属和亲属,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村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一般由3-5人组成,并经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组长由理财小组成员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与村委会班子任期相同。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运行的监督管理工作。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工程项目的预决算,承包合同的发包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理财小组组长可列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经济方面的会议。理财小组对农村集体组织财务原始发票进行审核,审核后认为可以列支的,在发票上签署审核意见并签字盖章,乡镇农经站方可报帐。乡镇农经站对未经理财小组审核和盖章的发票一律不予报账,各村要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对凡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和普遍关心的事,都要做到及时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给自己一个清白。公开的内容要全面真实,财务收支要逐笔逐项公布,对债权债务要公布到单位和个人,对固定资产,存货要按照明细科目公布其增减变动情况,对“一事一议”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各种惠农补贴以及其他村民反映强烈或有异议的村组财务事项要专榜逐笔公布。公开的时间要及时,做到每月或季度公开一次。公开的形式以公布栏,明白纸,会议为主,遵循实用、方便、节俭的原则。
2、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收支管理制度
①使用统一票据。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统一到乡镇农经站购领票据,并严格执行票据的购领、使用、缴销制度。各项集体资金收入必须由村财务联络员开具符合规定的票据,严禁白条收据和其他收据收费,严禁不开票收钱。
②严格收入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各项资金和收入必须按“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在3日内全额缴存乡镇集体资金专户,并在当月按票款同行的原则,到乡镇农村会计代理中心结算清楚,严禁瞞报、拒报收入、坐收坐支,坚决杜绝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村级平时开支实行备用金制度。这方面是有教训的,今年年初,我市东乡片某村支部书记兼报帐员,将出售林场款,制种保存金等6万多元挪用无法归还,现外出不知去向。
③规范支出凭证。支出单据必须是税务发票或符合要求的合法票据,不得以白条或不规范的凭证入帐,严禁无票据付款。对每张支出单据,都应对其真实性、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单据坚决予以退回,做到“五不放过:“即原始凭证要求不齐全不放过;不是正规发票不放过;单据没有经办人签名和注明用途的不放过;单据未经相关人员审批的不放过;违反有关财务制度开支标准的不放过。
④严格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村财务开支要坚持集体研究,一支笔审批,加强监管,强化责任的原则。具体审批权限:①经集体研究决定的事项,在集体授权的限额开支之内,由村委主任审批;②未经研究决定的开支,视各村实际,原则上300元以内由村委主任审批,300元以上需经支村两委研究后,由村委主任审批。村支部书记原则上不批钱,更不要当报帐员。
⑤村组干部误工补贴标准由各乡镇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决定,但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严格按规定执行。
3、进一步落实村级财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从事农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财会人员,必须实行资格管理,凭证上岗。村级财务联络员必须经过市农经局或财政局的业务培训,乡镇组织考核,取得由省农经局核发的农村财会人员《会计证》才能上岗。原则上市乡农经部门对村财务联络员和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从业资格每年进行一次资格审查,审查不合格者要强化培训。连续两年不合格者要取消报账员资格。
4、进一步加大对村级财务审计与监督的力度
市农经局每年抽查部分村进行审计外,要督促乡镇农经站做好对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乡镇农经站每年至少要对80%的村进行一次财务审计,并及时向群众张榜公布审计结果及处理意见,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妥善处理,要正确运用经济处罚权和党纪处分建议权,纠正不足和失误,惩处违法违纪行为。
(二)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总要提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流转工作。2010年中央1号文件第四章第18条中强调: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保障其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
1、认真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
《土地承包法》,其立法宗旨: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既是制定法律的首要出发点,也是贯彻执行法律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市于2008年进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发证工作,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了承包合同,乡村建立了合同档案,全市实行了信息化管理,承包期限至2028年,30年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土地投入有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将带来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抛荒问题,人口增减后人地矛盾问题等等。
2、依法有序开展土地流转
由于“谷贱伤农”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影响,有的地方出现了“想多种的种不上,不想种的丢不开”现象。有的农民则“不想不种田,不想多种田,只种口粮田”。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大量的抛荒地。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土地流转。
(1)充分认识做好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党在农村的一贯政策。平稳有序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利于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有利于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解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防止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
(2)正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有偿自愿原则,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流转主体地位,以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全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工作规程,确保流转规范有序;以建立流转组织和网络为平台,逐步完善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等服务,优化流转外部环境,不断健全流转市场。流转土地中做到“三不变”,即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改变土地二轮承包期,不改变农民承包权。明确农户是土地承包和流转的主体,不强迫农民流转,流转的期限、方式、价格等由农民自主决定,并建议受让方和农户充分考虑土地增值效益和农户长远利益,商定分时段价格。受让方雇请工作人员时,优先雇佣参与流转农民。
(3)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引导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和途径,但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在具体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尝试多种流转形式,使土地流转由过去的以转包为主向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转变。同时,积极引导并鼓励土地经营权向种植能手、大户和龙头企业流转,形成规模经营优势。
(4)及时有效调处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的制定,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和仲裁的原则、方式和程序,对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仲裁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知识,涉及到农户的切身利益,调处难度较大。村委主任处在农村第一线,经常会有纠纷需要调解。因此,必须熟悉这些法律,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和调解仲裁法,要认真加以学习和领会,做到心中有数,依法依规。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政策与乡规村规民约的关系。乡规村规民约不能违背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是广大农民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以从事同类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主本,以产品、资金、信息、技术为纽带,自主兴办,自愿参加,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顺应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的潮流,揭示了农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并且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是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
1、充分认识合作社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视察合作社并给予充分肯定。大力发展合作社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部署。省委省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建设从2009年起纳入为民办实事考核内容,目的是将指导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由部门行为变成各级党委、政府的行为,强力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共同富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其突出表现为五个方面:①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施展本领,逐步成为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重要组织资源;②在连接农产品产销中崭露头角,逐步成长“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重要桥梁纽带;③在传播市场信息,传导实用技术中大显身手,逐步成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摇蓝;④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初露锋芒,逐步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⑤在改变乡风习俗中传帮促带,逐步成为推动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组织载体。
2、加大发展,规范运作
最近,我们正在起草《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意见》的文件,文件中提出到2015年全市发展合作社200家,入社农户占总农户30%以上,农户品销售额超800万元的合作社达30家,入社社员年人均纯收入比非社员增收20%以上。力争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合作社,今后每成立一个合作社,能规范运作,经农经局验收合格的,每个合作社给予8000元开办扶持。各村要围绕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主体上,鼓励种养(营销、服务)大户、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挥各自优势,牵头兴办合作社,在组建类型上,根据农民需求和组建条件,重点发展与社员利益联结较为紧密,统一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合作社;在组建层次上,鼓励依托产业优势,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跨区域,集团式发展。
第三篇:加强经济管理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经济管理促进和谐发展
--顺外村加强经济管理的主要做法
顺外村地处南昌市东郊,是青山湖区一个较大的行政村,方圆面积约5平方公里,辖16个自然村,现有农户1050户,5300多人。近年来,村党委和村委会紧紧围绕有关政策,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和完善村级经济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标准,规范运作,大力推进“村务财务民主化、经营管理制度化、处事议事规范化、工作决策科学化、社区环境法制化”建设,村级经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并举,实行民主理财
在村级经济管理方面,我村坚持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并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理财;二是坚持“年初有预算,开支有存根,审批有程序,年终有决算,结果要公开”的理财原则;三是对帐目设置、帐目表建立、收支范围和金额进行了规范,做到日清月结,形成了“周、月、季、年”的财务报表体系。做到帐表、帐物、帐款、帐证、帐帐“五相符”,并将收支往来帐目按季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四是对于涉及“三资”管理的重大决策,首先要由村两委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然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按照规定报相关部门审批,并且在决策实施前和实施后,还要向村民公开,以确保广大群众享有知情权、监督权。集体“三资”,无论变动与否,每月都要在公开栏内公开一次,以接受本村群众和上级单位的监督检查。五是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接待制度,明确了接待方式,实行对口接待,以村食堂接待为主,原则上在食堂接待,在食堂接待时,实际接待开支比规定的接待标准普遍偏低。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近下班或下班时间有需要接待的情况,食堂工作人员下班或没能及时准备,需要到饭店接待的,经请示主要领导方可到饭店接待。现行接待制度从源头上解决了接待滥签单铺张浪费的现象,节约了村级接待费用。六是成立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明确规定了村主任、会计和出纳的职责,坚持一支笔审批,村里的一切开支,2000元以内由村主任负责审批,超出标准由村党委、村委会集体决定,特别支出则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七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了5名懂财务、坚持原则、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员、群众代表组成村务财务监督小组,每月参与审查,监督村务公开的落实情况和财务帐目及各项开支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对审查内容予以签名确认。
二、坚持苦练内功,实行村务管理企业化
村两委班子在经济管理中借鉴、移植正大集团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不断夯实村级内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建章立制,实行村务管理企业化。严格劳动人事管理,实行竞争上岗,增强了干部的危机感、紧迫感。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科学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投资环节,制定了“提、审、决”的科学决策程序,认真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了投资效果,规避了投资风险;在筹资环节,认真分析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在满足生产经营对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资金成本。
同时,我们制定了村党委一班人每天一早的碰头会制度(即晨会制度),村两委班子每月四次、每周一次的村务财务工作例会制度,第一周为工作研讨会,第二周为工作协调会,第三周为工作学习会,第四周为工作绩效会。会上由各个部门负责同志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在此基础上,由村领导班子集思广益,形成下一步的正确决策,从而保证了村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1997年重组班子至今历经十年,雷打不动,坚持不懈。从而,保证了村务工作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避免了决策失误。
此外,我村在总结经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工作方针,即“整体工作分工负责,分中有合动中联络,大事研究小事自揽,特殊情况临机专断”,明确干部职责,使其自加压力,激发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了被上级领导概括为“九块一桶论”的“桶式”管理方式,我们将全村工作细分成内部企业管理、外部企业管理、物业管理、计划生育、治安保卫、环境卫生、财务管理、清理债权债务、办公室工作九大块,各位村干部分工负责,权职明确,然而这九块“木板”要组成一个盛水不漏的“木桶”,全面推进顺外村的各项工作,又须协调配合,才能彰显整体功能。
虽然我村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区委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村级经济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完善创新村级经济管理的工作思路,为建设和谐、实力、繁荣、文明的新顺外而努力奋斗。
顺外村
2009年6月30日
第四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前,雅畈镇在贯彻中央及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方面,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镇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还不能令人乐观,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部分镇领导干部、村两委班子,甚至是主要领导,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责任制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对责任范围内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敢指出,不敢批评。
各种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等制度尚不健全,工作落实还不够到位。部分村委在财务处置、土地转让款使用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上,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从而造成了村内部财、物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给一部分人钻了空子。在制度建设上,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在一些地方落实不力,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反腐倡廉教育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法律和党纪方面的教育还不够;有的基层干部不注重学习,对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缺乏了解,法制观念淡薄,自律意识不强;还有的基层干部民主观念差,接受监督意识不强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剖析、整改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已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要推进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就要长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深入开展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雅畈镇党委从以下几方面做了重点落实:
一、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为此,镇党委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各项工作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负责人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订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并与全镇37个村党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党委不仅注重抓好领导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基层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更主要的是注重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落实,明确各项领导的责任,做到各负其责。使目标责任落实到人,谁主管,谁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的责任,形成了层层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机制和格局。
2、以完善基层党的纪律检查机制为核心,大力推进乡镇纪委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种制度,如会议制度、党内民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议事制度、考核制度、招投标制度等;配齐配强人员。镇纪委设委员3人,其中纪委书记1名,主持镇纪委全面工作,侧重党风廉政、案件审理;专职副书记1名,按中层正职配备,具体负责执法监察,纠风治乱、资料统计;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工作,另外配备纪检干事一名;实现硬件标准化。专门为纪检成立了监察室,配备了电脑、打印
机、档案袋、电话等等,确保纪检工作有效展开;加强村级纪检组织建设。按照区纪委要求,在各村和企事业单位成立纪检组织,明确具体权责,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
二、完善制度,确保党风廉政建设任务的完成。
1、建立农村廉政建设预警机制。廉情预警机制是集收集、分析反馈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管理、严密完善的信息渠道、获取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及违法乱纪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反馈处理,然后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分类预警。廉政预警机制的建立主要是解决党风廉政的监督工作从被动、静态监督到主动、事前、动态监督的转变,从而更积极有效地预防腐败的发生。
2、健全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今年我镇已党纪处理五人,其中两人开除党籍。
3制定机关干部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纪律。为加强镇、村干部管理,特制定《雅畈镇机关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村干部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雅畈镇机关干部考勤办法》、《机关干部职工假事制度》等制度,镇干部上、下班实行指纹签到。我镇还制定了严格的值班制度,每天四人值班,一名带班领导,无故不值班者,追究相应责任。
三、抓财政、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在全镇推行财务公开制度,专门设立村务公开牌,对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必须说明,做到收支一条线,一支笔审批,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镇机关的财务也实行公开化,设立财务公开栏。每季度按时对财务收支情况公布上墙,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民主理财和群众参与意识,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严格控制非
生产性费用,禁止和杜绝村级招待费等不合理开支。
四、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及时查处违纪案件。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信访举报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上墙公示,设立了举报箱,信访接待室。全面落实《关于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各级领导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通知》,成立信访领导小组,制定信访制度,坚持每一名领导干部轮流接待群众上访,坚持有访必查,有查必果的信访工作制度,将责任落到具体人员。把信访举报工作作为惩治腐败的前沿阵地,切实抓紧抓好,彻底解决农民上访难,解决问题难的问题,使农民上访事件得到了减少。把信访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根据信访举报的情况,对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和贪污行贿、挪用公款以及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严厉惩治腐败行为;三是按照有关规定,党员干部违纪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起到警示作用。
五、强化廉政知识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我镇纪委结合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加大了党风廉政知识宣传、宣讲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下村文艺演出、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车、廉政知识竞赛、廉政歌曲传唱、标语等形式,切实加强党风廉政知识宣传。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激发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廉政监督活动,营造良好的廉政舆论氛围,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干群人人讲廉政,齐抓共管促廉政新局面,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农村更加深入扎实的开展,取得更大成效。
第五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以来,我市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回信和重要批示精神为动力,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但必须看到,当前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一些农村地区陈规陋习仍在蔓延,人居环境差,设施欠缺,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空虚,村民素质不高,生活方式落后,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小,群众参与面和覆盖面窄,影响了农村的形象和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扎实做好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工作,努力提供支持、帮助和服务,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加快培育现代农民。全面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民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树立开放创新、自立自强、民主法制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形成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的良好氛围。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新农民培育机制,重组培育资源,创新培育形式和内容,完善培育网络。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着力培育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积极推进农业组织化、产业化,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带动农民闯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同步发展,协调发展。
2.组织实施提高农民文明素质进村入户工程,大力营造文明风尚。以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科技、卫生、法律意识、观念和知识为重点,以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实际,入村、入户、入脑为基本方法和途径,着力完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移风易俗,倡导新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大普及文明生活、科学婚育、卫生保健等知识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农民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加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十佳文明新事”、“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好邻里”等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农民追求真善和美,鼓励比学赶帮,兴起学习先进、争创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创评过程中得到新的提高,从村干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优秀村民等对象中推出优秀代表组成“道德评议会”、“文明点评会”,对农村违背道德规范的言行、现象进行评议,通过批评、教育、感化、转化被评议者的错误思想,纠正不道德行为,使村民从被动的受教育变为积极参与,促进他们自觉履行村规民约、文明公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3.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步伐,着力建设先进文化。坚持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既要严格标准,又要符合实际。力求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做到一次规划,分次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文”等公益事业,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济制度。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整治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传播到农民群众中。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先进典型示范,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促进农民群众树立和养成奋发向上的精神、乐善好施的品德。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文化基础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基层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开展花会、灯会、赛歌赛诗会、文艺演出、读书活动等,持续开展“三下乡”活动,鼓励专业文艺团体,群众团体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笑送给广大农民,让农民共享先进文化的丰硕成果。
4.强化新农村“文明双提高进村入户工程”的保障措施,全面塑造和谐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各级党政组织以及农业、林业、建设、水利、交通、宣传、文明办、文化、教育、卫生、计生、科协、司法、民政、财政、团委、妇联等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细化目标,制定措施,落实项目。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制定不同地区、阶段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尊重农民意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量力而行,确保效果。注重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应,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村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单位与村结对共建,共促新农村发展”活动;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业绩考评机制,严格考评,奖罚分明。全面塑造和谐形象,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题,引导农民从具体事情做起,从自己做起,革除各种不良陋习,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弘扬正气,抵制邪气,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实施好“一、二、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工程,即:每个乡镇要创建一条文明示范街、两个文明示范村、三个文明示范窗口。以文明示范窗口为点,不断向四周辐射;以文明示范街为线,不断向整体延伸;以文明示范村为旗,推进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重视乡风文明的建设,要让乡风文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明确重点,拓宽思路,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更多的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的新载体,让那些积极、健康的古朴民风得以传承,让那些崇尚科学、理性的现代文明之风吹拂人心。如何抓,笔者认为应抓好“六个一”。
夯实一个基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文明素质。结合农村实际,要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大力弘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尤其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建设农民道德协会,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明是非、辩善恶、识美丑界限,逐步树立品德端正不违法,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邻里互帮不生非,崇高科学不迷信,健康娱乐不赌博等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良好风气。
明确一个目标,弘扬先进文化,提供文化支撑。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户为对象,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要求,做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规划。尽可能恢复农村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一些文化组织并正常发挥作用。整合民间艺术资源,组建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特别要善于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自娱自乐,自编自演,自己教育,打造和弘扬农村特色文化,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突出一项重点,开展“四在农家”和“整脏治乱”,提升文明形象。“四在农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整脏治乱”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搞好“四在农家”创建,组织开展农村“整脏治乱”,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义务整治公益活动,推行群众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年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村容村貌长效保洁。
完善一系列机制,实行项目化建设,提升创建实效。按照文明村寨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成小项,成立项目组,建立考评制度,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在乡镇逐步推广在城市开展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立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核,积极开展各种共建活动,发挥文明单位,邻近企业在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村挂钩,促进共建发展,推动农村乡风文明。
突出一个主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提升积极性。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如分水乡的民情民意服务中心值得借鉴推广。发挥农村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努力把不是党员的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和乡风文明的带头人,让村里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带头人,文化能人参与管理村组事务,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劲吹文明和谐之风
——西和县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纪实近年来,西和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在“创”字上用心思,在“建”字上下功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上,西和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 健康生活为目标,大力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正气。先后创建市级文明乡镇8个,文明村11个;县级文明乡镇4个,文明村5个。
“星级文明户” 评出新风尚
一直以来,农村一些村民不孝顺老人、婆媳恩怨、邻里纠纷的事时有发生,如何引导农民健康、文明、向上,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西和县通过不断深化“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让村民自己来评身边人、身边事,既为村民树立了榜样,又促进了良好家风、村风、民风的形成,“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在西和评出新风尚。
“十星级文明户”:农民自己的榜样时下,只要你一踏入西和境内,在农村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十星级文明户”代表公示栏;最让村民羡慕的要算“十星级文明户”标牌,吸引过往村民驻足观看。
为了开展好这项活动,西和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多次举办全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培训会,专门就如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工作进行讲解和培训。各乡镇组织村委会、居委会采取分组、分片包干制,深入家庭院落召开小型会议,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评选工作打好基础。通过召开农户、居民大会开展认真评议;使群众在评议中受到教育,在评议中得到提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初步确定的星级文明户要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召开宣布大会,或以村社、居委会为单位组成挂牌宣传队,大张旗鼓地挨门逐户挂牌,并将星级牌挂装在农户、居民住宅大门框上。评选工作结束后,对农户、居民要逐个进行立卡建档,加强管理,建立星级文明户登记表、册、卡。目前,各乡镇严格标准评选,全县“十星级文明户”总户数达到13000户以上。其中,达到七星级以上标准的为35%, 八星级以上的为28%,九星级以上的17%。
提高农民素质 服务“三农”
近年来,西和县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狠抓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整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的经济发展。
西和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狠抓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的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普法教育、理论宣讲等。在全县20个乡镇进行巡回宣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精神、创建“五型”机关教育、警示教育 活动中,共宣讲381场次,83750人次的干部群众受到教育。按照“理论宣传进农村”和“开展构建小康社会理论对谈”的安排,赴汉源镇、姜席镇、长道镇、石峡镇、西峪乡等乡镇及磨沟铅锌矿、尖崖沟铅锌矿等企业开展理论对谈活动12次。为了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先后在20个乡镇确定专人负责本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形成较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办事机构网络。先后实施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和管理办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公示牌”。与此同时,该县大力建设农村公众文化服务网络,建成的12个文化站,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17个乡镇开通了有线电视。其余乡镇、村的文化站、文化室都达到有阵地、有牌子、有人员,并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春风化雨溶无声,百姓脸上绽笑颜。西和县将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有力地推动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全县经济协调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临安市开展“文明乡风进万家”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临安市立足实际,围绕建设“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目标,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以“八进三建三创”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乡风进万家”活动。
一、“八进”丰富“文明乡风进万家”内容。一是孝老爱亲进农家。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设置“美德榜”、“孝子榜”等宣传栏,开展“十佳好媳妇”评比等活动,挖掘宣传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等传统美德先进典型。二是和谐邻里进农家。以“邻居节”、评比“和谐好邻里”等活动为载体,促进邻里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弘扬互相关爱的社会风尚。三是健康生活进农家。通过建立完善村民学校、图书室、阅报亭、宣传栏(文化墙)、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开设健康知识大讲堂,深化“种文化”活动,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抓好“春泥计划”试点等措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四是法律法规进农家。加强农村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把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多种形式和渠道送到农村,送进农家,培养农民懂法守法,自觉维护合法权益。五是清洁卫生进农家。积极开展“清洁乡村”、“爱国卫生村”、“清洁庭院”创建活动,探索建立长效保洁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民把清洁、环保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六是文明过节进农家。突出移风易俗,文明过节,深化乡风评议活动。通过乡风评议会、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形式,引导村民对封建迷信、聚众赌博、铺张浪费等陋习进行评议,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科学、节俭、文明过好传统节日。七是惠农政策进农家。整合心里话宣讲团、基层党校、远程教育网络、广播村村通、气象电子屏幕等资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式,解读宣传党和政府涉农方针政策。八是实用技术进农家。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创新培训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二、“三建”夯实“文明乡风进万家”基础。一是建立“和事佬”调解队。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支由党员干部、离退休人员、村民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和事佬”调解队,调解处理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及时劝阻有悖乡风文明的行为,引导村民群众参与乡风评议会,使之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提高。同时,宣传“美德榜”、“孝子榜”,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丑恶现象。二是建立“山里人”文艺队。各行政村依托民间历史文化资源,在广泛开展民间艺术、排舞、腰鼓、秧歌、象棋、篮球等文体活动的基础上,建立1-2支品牌队伍,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促进农村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和繁荣。三是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小学生自觉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向孤寡老人送温情”、“向困难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并组织服务队积极参与“清洁乡村”、修桥补路等社会公益活动,逐步树立“公心、热心、爱心”的良好风尚。
三、“三创”丰富“文明乡风进万家”载体。“三创”主要是在积极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户、文明村镇等各类创建活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示范文明村民、示范文明户、示范文明村三大创建工作。每年培养、发现、宣传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在全市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2010年计划创建示范文明村5个,示范文明户50家,评选示范文明村民100名。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的、微观的,是物质文明的范畴,它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具体表现手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则是精神的、宏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是思想,是保证,是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它其实就是是农村四个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对我们共产党员、执政机关的要求,是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载体,我们为之奋斗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和生化剂和助推器,只要这样,才能促进和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需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代表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来实现的。我们通常是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村寨、五好家庭等活动来进行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和推动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新时期农村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狠抓宣传教育,促进“文明新风”创建活动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还要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农村全面、深入、持久在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整脏治乱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坚决制止和遏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蔓延。
(二)大力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和载体。要抓住载体,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
(三)注重创新我们的工作形式
要大胆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形式,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应着重突出四“变”。一是变“书面语言”为“地方语言”,把党的路线方针编成地方说唱词,使之变得通俗易懂,方便群众,起到听得懂,容易记的效果。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三是变“群众听”为“群众问,干部答”。四是变“念经式”为“干群互动式”。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法宝
以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农村党员活动室、家庭播放点、示范基地等宣传文化阵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共青团以及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帮助农民掌握党的富民政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他们破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打开山门奔市场、勤劳致富求发展。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做致富不忘国家、不忘邻里、乐于扶贫帮困、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好公民;教育和引导农民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好吃懒做行为。要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法规政策,逐步实现村级管理规范化、民主化,加快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进程。
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成为实现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保护伞
农民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成果的最终受益者。我们要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盼,在深化服务中实现引导和教育的目的,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大力借鉴农民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受欢迎的创建形式,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要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创建活动,改厕改灶、美化绿化亮化家园、净化环境,帮助和引导农民创造便利、整洁、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农民及时准确地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着力解决涉农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严厉处罚坑农、害农、伤农等行为。要继续坚持县、镇机关单位包村的做法,建立健全帮扶工作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