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时间:2019-05-14 11:0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第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河埠小学黎花红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持续高潮,随之而来,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已经引起了很多譬如隔代抚养、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人身安全受侵害等严重问题,继而还可能导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失衡,影响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本人从社会调查入手,归纳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常见问题:

(一)极易出现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与人格培养,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而由于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孩子因成绩不良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一部分人便形成了“孩子上不了学,可以一起出来打工挣钱”的想法,这又助长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比例在缩小,而因学习差、不爱上学或自己感觉升学无望离开校园的人数比例在迅速扩大。

(二)心理问题突出,道德滑坡

留守儿童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关爱,情感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留守儿童往往出现消极情绪。长期下去,这部分儿童在心理上逐渐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表现出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等不良性格倾向。

据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一项有关留守儿童的学校调查发现,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有的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有的养成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干扰。道德集体滑坡的趋势为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在公安管理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要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城乡壁垒,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进城务工农民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二)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目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得到一定解决的时候,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并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提升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就业地入学,以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同时,在农村,要加大农村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

(三)开展积极的社会教育,培训农民工以及留守家庭家长

在城市中,应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中积极开展对留守家庭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间保持良好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四)农村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

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如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等,从而减少和杜绝留守儿童利用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和感情寄托,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

(五)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建议由农村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把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之间能相互支持。组织一些替代性的活动,让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他们父母的角色。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更多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感情慰籍,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这些都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专门法律,为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提供了一些法律保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加强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的法律意识,增强少年儿童的自我权利保护意识,一方面要使父母充分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也使孩子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教育部门难以解决。在此问题上,需要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就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子女的,这是党和国家把社会公正、供品的价值取向作为其处理社会问题的工作指针的具体体现。每一位少年儿童的背后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所有少年儿童的背后也就是整个社会。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乡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对一些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年老长辈们的溺爱和放纵,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无论在家教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一、引言

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父母外出务工等等一系列因素,慢慢促生了这一问题;日前多半的研究表明,主要原因在于:①家庭教育的缺失②学校教育的缺失③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并且也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发展农村、县经济,学校提高责任意识,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推荐户籍制度改革等。我本身是一个留守儿童,因此此次调查,我将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调查研究兵分析结论。

二、正文及相关总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这一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焦点聚集在广大的农村,聚集在农村基础教育上,以人文关怀之真心,以教育者的责任感,来研究和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目前在我国农村至少有2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留守儿童不等于差生,儿童间的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留守儿童不等于辍学生,非留守儿童与半留守儿童在辍学问题上没有明显差异,完全留守儿童甚至更希望继续上学。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非社会性行为问题,少部分留守儿童发展为问题儿童。并非所有留守儿童都存在教育问题,问题的严重性在儿童间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留守儿童所在社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儿童所在的学校等。在密集型、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土地负担不重的、社区经济状况较好的、学校质量较高的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相应地不严重。在散居型、土地负担较重的、经济状况较差、学校质量较低的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较为严重,相应地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依靠全社会的努力,形成合力。要保障更多留守儿童进城,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监护质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长远上要依靠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三、参考文献

[1]郑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旭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三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生、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本人于2006年8月20日至9月18日对南安市芦山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芦山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通过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我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理想、抱负、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将学生分为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两类,分别进行座谈。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对学习目的、理想、人生价值等内容的明确度,要低于“非留守儿童”25个百分点,而持单纯追求经济收入或将来走一步看一步观点的“留守儿童”,则高于“非留守儿童”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学校要教育、管理这一特殊群体,确实需要进一步探讨问题根源。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随着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

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

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就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或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

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

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三)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好留守儿童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范文模版]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学生”问题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

(1)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沟的存在使他们倍感孤独,而学校里有很多同龄儿童和伙伴,他们希望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总之,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外在动机往往多于提高自身的内在动机,而且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往往因缺少父母经常性的监督指导,会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2)部分留守儿童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有些儿童还有各种学习困难,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书信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隔代监护人往往年龄太大,身体虚弱,没有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监督和指导。

(3)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委托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父母外出务工尤其对年幼儿童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2.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1]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3.心理方面。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

[2]的心理。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再加上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社会上的“金钱至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己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学习成绩又不理想的孩子们来说,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无疑是他们消遣时光的最佳去处。一些原来在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2.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大胆放肆,在受管理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顶撞,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劝其退学的办法或干脆对调皮捣蛋的“留守儿童”放任不管,有的或严厉管理,迫使其自动提出退学的要求,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角青少年”。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不爱说话,不爱交流,自卑、孤僻,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3.家庭内部因素

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缺损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者缺失,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亲情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情的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样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2)隔代监护的不妥之处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存在较多的弊端。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加之农村大多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因为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3],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4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许多人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让留守儿童在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2)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对班集体产生归宿感

除了家庭之外,班集体是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除睡觉时间之外,他们约有6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有一个温暖团结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非常重要。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3)充分发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和代课教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频繁也是最重要的人。让他们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给他们送去慈母般的温暖。留守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5]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一起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幼小的心灵不再迷茫孤独,这样便有利于他们正常或是更好地完成学业。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2]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3]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4]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2008-10-19 19:38:40)转载杂谈 ▼

标签:

分类: 学生家长的体会文章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王学万(县教科所副所长 中学高级教师)

何孝清(县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杨光胜(城郊联合学区业务专干 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组长:

卢桂荣(兴隆小学校长,小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课题组成员:

马如果(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张 毅(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向春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鲁小艳、吴艳艳(小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周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田华、张桂花(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全蓉燕(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周桂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八、开题结论: 专 家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自 我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九、开题论证专家数据表:

姓 名 职 称 任 务 签 名 卢桂荣 小学一级教师 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马如果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

张 毅 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 小学高级教师 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

向春亚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 鲁小艳

吴艳艳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

周 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田 华

张桂花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

全蓉燕 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

周桂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

下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让爱滋润幼小的心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张 勇 内容摘要: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职责 成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如下: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含5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一、选题依据(选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在我们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不同的经济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经济学的思维与应用》期末论文 任课教师:王超 课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名:薛天骄 学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 分......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江西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 2010 年 12 月 02 日 08: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小】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