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对比阅读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甲】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丙】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乙文中“千里马”的喻意是什么。(2分)
2、《马说》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甲】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手法。
2、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日:“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④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⑤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⑥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
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说:谈论。⑤视:看,比照。⑥化:融和。⑦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2)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
11.(共4分)
(1)(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2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1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1分。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的影响而不
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
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 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二】1.桌子我2.我稍作修理,让它不能从上面漏土漏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对比。4.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表现了作者清闲自在,不贪慕荣利,安贫乐道.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3.⑴跟从(跟)⑵装满(装)⑶背(背着)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第二篇:《马说》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下列短语。
(1)外见:________________
(2)通其意:______________
(3)介鳞之属:____________
(4)所行几许: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4)(能)走多远。
2.(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3.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答案示例:
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
(意对即可)
第三篇:《马说》对比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
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千金市骨》)
[注释]君人:君主。涓:宫廷里侍从人员,太监。安事:何用。捐:丢掉,白白扔掉。
期年: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三:好几匹。言其多,不是确指。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马之千里者②千里之马至者三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买其....
首五百金
C.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反以报君D.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而捐....
五百金?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执策而临之B.食之不能尽其材 ..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所 求 者 生 马 安 事 死 马 而 捐 五 百 金?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5.《马说》表达了韩愈对现象强烈的愤慨之情。《千金市骨》用千金来购买千里马的头骨,比
喻。(2分)
第四篇:《马说》
导入: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唐代韩愈写的一篇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
2、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四、指导朗读及字音
五、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4、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5、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得议论方法。
六、梳理结构与探究课文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问题分析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七、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八、当堂训练: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释加点词:伯乐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九、活动迁移: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马。
第五篇:《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设计说明:首先,用小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遍的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增强对附文大意的理解、体会。再者,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复述能力。)
2、解读标题,复习“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休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三)再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你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5、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起示范作用,并由他们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课前可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
6、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四)研读课文,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
2、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创作背景的认识。
3、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各自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设计说明: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5、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
(设计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朗读中增强文言语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体会。)
(五)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1、边读边画,画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指出:
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3、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设计说明: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七)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希望每位同学通过磨炼,都能如愿地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设计说明: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设计说明: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