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陋室铭,曹刿对比阅读及答案(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9:1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说,陋室铭,曹刿对比阅读及答案(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说,陋室铭,曹刿对比阅读及答案(最终版)》。

第一篇:马说,陋室铭,曹刿对比阅读及答案(最终版)

《马说》对比阅读:

(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二)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马说》《卞和泣玉》对比阅读答案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四)【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五)【甲】(选自韩愈《马说》)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刘 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ú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7、解释下列短语。(4分)(1)外见()(2)通其意()(3)介鳞之属()(4)延颈而笑()(5)所行几许()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19.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4分)

《陋室铭》对比阅读:

(一)(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以: ②期: ③劳: 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玢)(1)淡笑有鸿儒(2)花之隐逸者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5.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②③④⑤⑥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

⑦⑧⑨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

有恒,久久自芬芳。(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①纪纲:法度;行动准则。②隐心而后动:三思而后行。③谤议庸何伤: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 ④臧:褒奖。⑤在涅niè贵不缁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⑥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刚强的样子。⑨慎言节饮食: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15.解释下列加点短语。(2分

①惟吾德馨()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往来无白丁()④行之苟有恒()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17.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2分)18.乙文作者不主张张扬个性和彰显自己真实的思想。文中哪几句可以看出来?(2分)

19.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 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但同时也应该摒弃 的落后思想。(2分)

.(四)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3.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4.【甲】文作者 和【乙】文的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五)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窒,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日:“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④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⑤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⑥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

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说:谈论。⑤视:看,比照。⑥化:融和。⑦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2)谈笑有鸿儒(3)无案牍之劳形

9.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1分)A.每天,一天天也 B.白天 C.日子 D.太阳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不知其人,视其友。11.简答题。(4分)(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分)

《曹刿论战》对比

【一】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1.解词

(1)小惠未遍()(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 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同“耶”。⑥举:抬起。1.解词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彼竭我盈,故克之。(3)何以致泣(4)元帝异之。2.译句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故事表现了明帝的。

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⑴肉食者鄙 ⑵神弗福也 ⑶而齐不听 ⑷苏秦谓齐王曰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四)(2007仙桃)[甲]十年春„„战则请从。”[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段理解。(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五)(一)公与之乘„„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 鼓:(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

(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比较阅读答案: 《马说》 一.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二.

【答案】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三.

19.⑴通“饲”,喂养(喂)⑵鞭打(驾驭)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3.⑴跟从(跟)⑵装满(装)⑶背(背着)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四.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五.

17.(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4)(能)走多远。

18.(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19.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得1分,分析点3分。“辩证分析”类的3分起评,“属于”、“不属于”的2分起评。答案示例:

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3分答案示例: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

《陋室铭》 一.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以此 ②期:期望 ③劳:使......劳累 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醉了之后就回家,竟不会舍不得离开.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里聊天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来来往往的人没有平民.3.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答:表现了作者清闲自在,不贪慕荣利,安贫乐道.二.

1、(1)大学问家 非常有学问的人(2)隐藏

2、C

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4、托物言志 对莲花的赞美

5、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答案一。15.① 品德高尚。② 使身体劳累。

③ 没有学问的人(或知识浅薄的人)。④ 如果能坚持(有恒心)。16.(1)苔藓痕迹碧绿,长到了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了竹帘里。(2)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共4分,每句2分。略有欠缺的可以不扣分)

17.在涅贵不缁(2分。答成“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的建议不扣分。自己概括不得分)

18.参考:“无说己之长”,“隐心而后动”,“守愚圣所臧”,“暧暧内含光”,“慎言节饮食”。(共2分。答出1句给1分,得满2分为止。有偏差的可以考虑给1分)

19.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伯乐;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四.

案答: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 五.

8.(3分)(1)所以,因此(2)博学的人(3)使身体劳累 9.(1分)A 10.(2分,每句1分,酌情给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2)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11.(共4分)(1)(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2)(2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

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1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1分。

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

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

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 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曹刿论战》

(一)1(3)截断(4)动词 活埋 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 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二)1(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2(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的告诉了他。3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4 机智、聪颖、随机应变。

(三)19.⑴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⑷对„„说,告诉。(每词1分,共4分)

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分)

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2分)21.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四. 8.(1)参与(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9.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1.(1)远谋 鄙(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分。每空1分。)五.

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第二篇:《马说》《陋室铭》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 ...

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

指才能

13、执策而临之:握;// 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

三、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却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到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

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五、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即: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答:“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答: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

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六、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一样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陋室铭》(刘禹锡 唐)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斯是陋室:此,这惟吾德馨: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使„„...

乱。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什么。.

二、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理解性背诵: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⑨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答:从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室中往来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三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五、开放性试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三篇:曹刿(答案)

【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源自《曹刿论战》表示趁热打铁,一气呵成的成语(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一)11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12.示例:大小的 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二)5.⑴下/视其辙⑵宋公及楚人/战于泓6.⑴赐福,保佑。⑵大腿。7.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⑵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8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及其未既济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三)10.C 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

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共2分。解题和分析文章内容各1分)

(四)、10.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11.C(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13.(3分)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理由合理得2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14.(2分)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六)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溃败,失败,败逃 3)不占为己有 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5)立即斩首(来)示众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七)10、参与、案件、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通“遍”,遍及,普遍。

11、D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13、①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①政治方面:答: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军事方面:答: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八)9.1)赐福、保佑。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12.语言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

(十)10. 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11.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12.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

(十一)5.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6.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7.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8.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十二)16、1)同“遍”,遍及;普遍。2)参与

17、C18、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相报。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

19、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0、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十三)16.B17.D18.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19.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第四篇:《曹刿论战》测试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牺牲玉帛 公将鼓之

何以战

....战于长勺 小惠未徧 神弗福也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5、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6、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8、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战前: 战中:

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0、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

和_______

12.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13.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 14.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1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6.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17.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曹刿论战》答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6.(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1 7.语言描写 议论

8.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9.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10政治上取信于民

11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12.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略

14、战前的准备 战中的指挥

15.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16.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7.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第五篇:曹刿论战练习(答案在后面)

《曹刿论战》检测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相传是 时期

所作。它是一部 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 及 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⒉肉食者鄙()⒊牺牲玉帛()...⒋小信未孚()⒌下视其辙()⒍登轼而望()...⒎ 望其旗靡()⒏夫大国()..

三、文章阅读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找出句文段中的通假字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

⑵肉食者谋之:

....⑶又何间焉: ⑷乃入见:

..⑸肉食者鄙:

⑹何以战: ...⑺衣食所安:

⑻弗敢专也: ;

...⑼必以分人: ⑽民弗从也: ..⑾牺牲玉帛: ⑿弗敢加也: ...⒀必以信:

⒁小信未孚: ..⒂神弗福也: ⒃虽不能察: ...⒄小大之狱: ⒅必以情: ...⒆战则请从:

⒇忠之属也: ; ...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⒈伐()⒉将()⒊请()⒋谋()⒌惠()⒍必()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6、“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7、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11、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B.再而衰 再接再厉 ....C.一鼓作气 装模作样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公与之乘:

⑵公将鼓之:

...⑶齐师败绩:

⑷公将驰之: ...⑸遂逐齐师:

⑹既克:

....⑺公问其故: ⑻一鼓作气:

...⑼再而衰: ⑽三而竭:

...⑾彼竭我盈:

⑿故克之:

...⒀难测也:

⒁惧有伏焉:

...⒂望其旗靡: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

⑵夫战,勇气也。

译文: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5、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的时候。

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8、第⒈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9、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民弗从也”中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弃政从商 B.处理从宽 C.从长计议 D.力不从心

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

3、“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 表现的语句:

4、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5、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

《曹刿论战》检测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 左丘明 所作。它是一部 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 的道理。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⒈又何间焉(jiàn)⒉肉食者鄙(bǐ)⒊牺牲玉帛(bó)...⒋小信未孚(fú)⒌下视其辙(zhé)⒍登轼而望(shì)...⒎ 望其旗靡(mǐ)⒏夫大国(fú)..

三、文章阅读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找出句文段中的通假字

⒈ 徧 通 遍,意义: 遍及、普遍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军队 ⑵肉食者谋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⑶又何间焉:参与 ⑷乃入见:

于是 ..⑸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⑹何以战: 凭借什么 ...⑺衣食所安:养 ⑻弗敢专也: 不 ; 独自专有 ...⑼必以分人:把 ⑽民弗从也: 听从 ..⑾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⑿弗敢加也: 虚报 ...⒀必以信: 实情 ⒁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⒂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⒃虽不能察: 即使 ; 明察 ...⒄小大之狱: 案件 ⒅必以情: 根据实情判断 ...⒆战则请从: 跟随 ⒇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⒈伐(进攻/攻打)⒉将(将要/打算)⒊请(请求)⒋谋(谋划/商量)⒌惠(恩惠)⒍必(一定)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尽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答:写了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认为作战要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

6、“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和 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7、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⒈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⒉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8、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

答: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10、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 取信于民

11、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有远见卓识)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公将鼓之 旗鼓相当 B.再而衰 再接再厉 ....C.一鼓作气 装模作样 D.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公与之乘: 乘坐 ⑵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助词,凑足音节 ...⑶齐师败绩: 大败 ⑷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⑸遂逐齐师: 于是就 ; 追击 ⑹既克: 已经战胜 ....⑺公问其故: 其中的缘故 ⑻一鼓作气: 振作 ...⑼再而衰: 第二次 ; 衰弱 ⑽三而竭: 尽,没有 ...⑾彼竭我盈: 对方 ; 指士气正旺

⑿故克之: 所以 ...⒀难测也: 推测估计 ⒁惧有伏焉: 怕 ; 埋伏 ...⒂望其旗靡: 倒下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来(远)望齐军

⑵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尽了。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他们(齐军)。

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第二段: 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5、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彼竭我盈 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的时候。

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敌人是真的溃败,不是设埋伏。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第⒈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答: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9、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答: 急躁冒进。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略

(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民弗从也”中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弃政从商 B.处理从宽 C.从长计议 D.力不从心

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齐是)大国,难以估测(他们的实际情况),害怕在那里有埋伏。

3、“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 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表现的语句: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⒈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 ⒉ 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 ⒊ 作战时要把握好各种战机

5、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

译:有可取之处。他实事求是办案,尊重下属的意见,重用人才,虚心求教。

下载马说,陋室铭,曹刿对比阅读及答案(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说,陋室铭,曹刿对比阅读及答案(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2

    《曹刿论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齐......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附答案)

    [乙]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原文】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

    《曹刿论战》复习题及答案(5篇材料)

    《曹刿论战》复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范文大全

    《曹刿论战》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精选5篇)

    《曹刿论战》练习题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二、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 2......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合集5篇)

    病句修改练习 1、大家对他的批评虽然十分尖刻,但完全是出于对他的爱护。 2、这家伙相当顽强,死也不肯坦白。3、每个教师日常从事的事业,是平凡而伟大的。4、我们反对上课打闹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