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口技》文言文课后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答: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2)怎么(3)通“饲”,喂养(4)名“马鞭子”
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5.5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才美不外见()
(3)策之不以其道()(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2分)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1)只是(2)通“现”,显现(3)鞭打(4)通晓,明白
2、(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4、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第二篇:《马说》文言文翻译
《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马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被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马说》复习资料
《马说》
一.文学常识:
《马说》一文作者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曾巩、苏洵、苏轼、苏澈、欧阳修、王安石。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杂说》。
二.注解:【虽】即使。【祗】只是。
【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辱】辱没,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
【粟】粮食。【食马者】通“饲”,喂。
【是】这样。【外见】通“现”,显现、表现。
【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策之】用鞭子打。
【材】同“才”,才能。【执策】马鞭子。
【临】面对。【道】正确的方法。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原文语句填空:
1.中心论点句(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指明伯乐和千里马相互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主旨句(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3.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间。
4.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6.写食马者欲望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表现作者愤世嫉俗,现在用来比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整体把握:
1.段意:①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②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③对食马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2.比喻意义:“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赏识,重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3.思想感情: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
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控诉,对被埋没的人才的深切同情。希望统治者能
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4.写法:托物寓意
好处:作者把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寄托在人们所熟知的故事中,使文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富有说服力、感染力。
五.问题理解:
1.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因为在封建时代,千里马的命运决定在伯乐手中,没有伯乐的赏识,千里马就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间”可见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举定性作用,突出伯乐的重要性。
2.本文作者表面上是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实际上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答:世上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人,如果不能重用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被摧残,有人才等于没有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揭示了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统治者欲望浅薄,不能识别重用人才,甚至摧残
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不能是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和不满,对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
4.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命运的目的是什么?
答:揭示了食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的愚妄浅薄,进而揭露了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黑暗。
5.第三段的排比句有何作用?
答:增强了语言气势,深化了文章主题。愤怒谴责食马者的不知马,把食马者的丑态刻
画得淋漓尽致,也写出了千里马受到压制和摧残,表达了对人才遭遇的同情。
6.分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在文中的作用。
答:写出食马者的动作和语言,刻画了他们以知马者自居的欲望浅薄的丑态,表达了作
者讽刺和愤慨之情。
六.拓展题:
1.在当今社会,你以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联系生活谈一谈看法。
答:千里马更重要。因为当今社会始终用人才的社会,为人才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
间,更过的是需要人才的自我推荐、自我展示,不是一味地等待伯乐的赏识,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遇。
2.在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为千里马)
答:首先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因为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是很大的,意志薄弱的人很可能在失败中颓废,其次还应有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能力,需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同时学要合作精神。
3.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
答:我们要赏识重用提拔人才,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在物质上提高工资和待遇,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使他们精神愉快,精力充沛地工作。
4.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看,人才展现才能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是统治者的知人善用和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
5.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要成为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学会推销自己,你认为这个方面应该
怎么做?
答: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信心,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把握时
机、创造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6.如果你是韩愈的朋友,写一段激励的话。(必须引用古诗词)
答:朋友,我了解你此时的心境,深切地感受到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但希望
你树立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信念,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有朝一日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古时有许多人的才能被埋没并发出感慨,举两个例子以及对应的诗句。
答:⑴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⑵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8.结合本文内容拟一副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答:⑴名马思伯乐,贤才盼明君。
⑵伯乐识好马,明主赏贤才。
⑶名马苦等伯乐相,贤才热盼明君识。
⑷伯乐慧眼识名马,明君大智任贤才。
第四篇:《马说》及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复习专题—《马说》
一、文学常识:
1.《马说》的作者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
三、解释下列多义字: 执策而临之奴隶人之手..
1.而而伯乐不常有2.之马之千里者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虽有千里之能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不以千里称也其真无马邪 ..
3.以以其境过清4.其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
因以为号焉以其境过清 ..
四、翻译下列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马说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马说
王令
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闻者笑之。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
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译文】
东郭(地名)的一个小孩,有生以来未曾见到过马,心想四条腿很大的动物都是牛了。一天,他到市场上碰见了马,惊呼道:“这头牛,怎么端庄强壮啊?”听见的人们都笑他。传扬于市场的人,市场的人全笑他。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说给长者听,原来是马啊。因为这事他三天没有说话。
东郭的先生,听说后责备他道:“小孩也有觉得难为情的事吗?”回答说:“不是。我一直以为马就是牛,已经知道那是马了,我惭愧得没什么说的,今后没有脸面见市场上的人了!”先生说了:“唉!马就是马,小孩以为是牛,是小孩的错。市场的人们可以取笑小孩的,是就马这件事。如果不以马的事而以其他的事来分辨是非,(他们)几乎连指牛为马都做不到,他们和小孩又有什么区别呢?小孩只是没有学到而已,所以不必在市场的人们面前惭愧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