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马说》
2014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马说》
《马说》
一、文章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二、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三、语音
1、选出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A)
A.食(sh)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C.才美不外见(xin)D.骈死于槽枥(l)之间
2、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食马(sì)祗(zhǐ)
四、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七、一词多义
1、策:(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驱赶)(2)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鞭子)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D)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是)B.马之千里者(助词,无义)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D.其真无马耶(其实)
2、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D)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B.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到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指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第二篇:《马说》精细阅读
《马说》精细阅读
一、文章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马?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二、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三、语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食马(sì)者石(dàn)
四、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五、古今异义词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相等。今义:等候;用在人称
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等等。
六、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3.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吃尽。形容词作动词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数量词作动词七、一词多义(用鞭子打、驱赶)
执策而临之(马鞭)
2.其其真无马邪?(难道,副词)
(其实,副词)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动词)
4.能(动词)
八、重点词语解释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3、只辱于奴隶之手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4、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5、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6、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7、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8、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9、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0、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1、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13、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14、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
九、重点虚词1.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可是,表转折的虚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来,副词)执策而临之(而,不译。表承接关系的连词)2.虽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的连词)3.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副词)4.邪
其真无马邪?(邪,吗,表示疑问语气,助词)5.其
其真无马邪?(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表示推测语气,副词)
十、朗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听它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指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及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批判。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第三篇:2007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出师表》
2007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出师表》
一、文章内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二、文学常识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选拔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五、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2、由是感激 感激: 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4、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六、词类活用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时,时期(时候,时刻)。
2、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3、猥自枉屈 猥 这里指:降低身份
4、此皆良实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5、庶竭驽钝 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七、一词多义
1、遗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2)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2、效
(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2、当奖帅三军(激励)
3、臣本布衣:平民。
4、躬耕于南阳 躬:亲自。
5、后值倾覆 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倾覆:兵败。
6、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发扬扩大。
8、引喻失义 义:适当,恰当。
9、宫中府中 宫中:皇宫中。府中:朝廷中。
10、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11、论其刑赏 刑:罚。
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给予。
14、夙夜忧叹 夙夜:早晚。
14、庶竭驽钝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15、攘除奸凶 攘除:排除、铲除。
16、以彰其咎 彰:表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慢:怠慢、疏忽。
18、以咨诹善道 咨诹:询问
19、察纳雅言 雅言:正言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治。
九、特殊句式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3、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4分)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意思对即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十四、开放性试题
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得2分。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对人物的把握能从文中章中找到依据,可得2分。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
2、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2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5、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
第四篇: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桃花源记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文章内容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五、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4、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志
(1)处之志之(作标记)(2)寻向所志(标记,)
八、重点词语解释
1、欲穷其林穷:穷尽
2、具答之具:详尽
3、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
4、咸来问讯咸,都
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6、并怡然自乐并:都。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6、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7、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2]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书法家张佃新书写的《桃花源记》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序》[3]中的序,原诗如下: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桑竹垂馀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yì)。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第五篇: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陋室铭》
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陋室铭》
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鸿儒(rú)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
六、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 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 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
九、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陋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