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之《马说》(含学生版与教师版)
2018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之《马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代著名文学家,列“ ”之首,世称。他的作品集叫做《 》。2.简介文体:《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 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 ”的意思。二.基础知识
3.(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2)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①食马者()②才美不外见()③食之不能尽其材()④其真无马邪()4.讨论一下,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揭示全文立意的句子是:。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怎样的人。
6.翻译下列句子: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文本探究】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5)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主题探究】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9.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阅读理解。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4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2)才美不外见. 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5)执.策而临之 执: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3分)
1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2018年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之《马说》【教师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 代著名文学家,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 昌黎先生集 》。
2.简介文体:《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二.基础知识
3.(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尽)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或尽粟一石(有时)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识别,了解)(2)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④其真无马邪(“邪”能“耶” 吗)
4.讨论一下,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揭示全文立意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怎样的人。
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那些能识别人才、赏识人才和重用人才的人,以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昏庸统治者。6.翻译下列句子: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阅读理解 7.【文本探究】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5)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来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或许(2)才美不外见 见: 表现(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相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怎么能(5)执策而临之 执: 拿着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12.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3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反应了当时社会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有才能的人无法发挥才能的社会现实。
第二篇:2014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马说》
2014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马说》
《马说》
一、文章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二、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三、语音
1、选出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A)
A.食(sh)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C.才美不外见(xin)D.骈死于槽枥(l)之间
2、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食马(sì)祗(zhǐ)
四、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七、一词多义
1、策:(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驱赶)(2)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鞭子)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D)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是)B.马之千里者(助词,无义)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D.其真无马耶(其实)
2、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D)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B.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到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指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第三篇: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断句
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断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考纲分析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绍兴中考卷已经连续几年考查这一知识点了。
1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 处)(3 分)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3分)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二)解释什么叫句读
因为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三)句读的重要性
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义也不同。
(1)趣味断句
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儿子,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请学生思考)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总结,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同时可以看出断句的作用很奇妙,你看由于断句不同,这意义也可以迥然不同,甚至天差地别,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具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古文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2)
《吝啬的财主》: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萝卜不可少(3)《机智的客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四)经典例题,感悟断句,总结方法。例1: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参考答案: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名词、对话、对称、虚词)
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总分)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
请学生总结刚才面对断句时是如何抽丝剥茧,使自己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 让学生把方法讨论一下。
(五)断句妙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文言文断句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②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久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或、况、而况、且、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4)、看句式,定句读
古文中还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句。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等。此外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足以”“何以”“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6)、依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六)牛刀小试:
1、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2、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3、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 兄不可常依
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
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经过5分钟的练习后,再校对答案。
1、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
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2、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3、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
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作业:
完成课堂资料中的句读练习。
第四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教法:1.启发引导法;
2、整理归纳法。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
(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用原文句子或者关键的词语来检验答项是否正确。
2.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1题,《王翦伐楚》第4题
(五)中考题型五:句子翻译
1.文言文翻译三大原则: 信:忠于原文;
达:文意通达流畅;
雅:语言富有文采。
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句子翻译的方法:
对:指把原句中的单音节词对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同义连用、偏义复词等)、虚词删去。
换:对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首先要“直译”(对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3.翻译下面一篇短文:
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①,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越人乃易粟
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注释】①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
4.结合句子理解掌握对译方法。5.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6.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2题,《王翦伐楚》第5题
(六)总结: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注意积累常用实词(现代汉语中还在用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之、其、而、以、于”等重要虚词。2.多读多背,培养语感 3.调动积累,提高能力
课外文言文中见到重现的语言知识,要能联系已掌握的文言知识,比较异同,分析其内在联系,以解决新问题。
遇到疑难词句,要能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把已知代入未知,根据上下文寻求隐含信息,推断出疑难词句的意思,以训练推断能力。附实战演练试题:
(一)2015年中考真题再现: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
故事两则
向有友人馈朱鲫①于孙公子禹年②,家无慧仆,以老佣往。走送之,及门,倾水出鱼,索盘而进之。及达主所,鱼已枯毙。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飨③。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答曰:“欢甚。”问:“何以知之?”曰:“公子见鱼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④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⑥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朱鲫:红鲫鱼,一种名贵的观赏鱼。②孙公子禹年:孙禹年,淄川人,清代顺治年间兵部尚书之子。③飨(xiǎng):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⑤筲斗不文:用小水桶盛着鱼,不够体面。筲(shāo)斗,小水桶。⑥铛(chēng)臼:煎茶、碎茶用具。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走送之 走:跑
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 念:思念,怀念 C.手自烹进 手自:亲自用手 D.贵官执盏一拱曰 执:拿着,握着
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10.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B.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D.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佣人把鱼摆在盘中献给孙公子,公子很高兴,但没说话,让人拿酒烹鱼款待老佣人。B.老佣人认为自己做得很有礼节,对主人的责备很不满意,极力辩解;主人非常生气。C.灵隐寺有位以茶闻名的僧人,存了不同等级的茶叶,用来招待不同的客人。
D.僧人煮了上等好茶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哪知这位贵官却不懂得茶叶的优劣。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2分)
(2)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2分)
(二)文言文阅读(满分12分)
王翦伐楚
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②。李信大破楚军,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③,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④,大败李信。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⑤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⑥,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翦既行,至关⑦,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⑧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
【注】①荆:即楚国。②频阳:地名,今陕西富平。③城父:地名,今安徽涡阳西北。④顿舍:停宿。⑤独:难道。⑥霸上:地名,今西安市东。⑦关:指武关,今陕西丹风东。⑧怚:同“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至频阳谢王翦曰 谢:道歉 B.于是引兵而西 西:向西进发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托付 D.楚师遂败走 走: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2分)
例句: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下列各句中,与“王以问王翦”一句句式相同的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B.宋何罪之有(《公输》)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李信和蒙恬攻打楚国,一开始取得了胜利,但最后在楚军的反攻中大败而归。B.当李信大败而归后,秦王亲自去向王翦道歉,并送王翦至霸上,体现了秦王知错能改的品质。C.王翦最后答应了秦王要求他带兵的要求,同时请求秦王赏他很多良田大宅,这说明王翦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
D.王翦面对楚国以全国之军抵御的形势,采取了坚守阵地、以逸待劳的策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2分)
②楚人闻王翦益军而來,乃悉国中兵以御之。(2分)
五、检测:
蔡邕①听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③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④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①蔡邕(yōng):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②爨(cuàn):烧火做饭。③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④将命者:侍从。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名:命名 B.遂反 反:同“返”,返回 C.至门而去 去:离开
D.我向鼓弦 向:朝向,对着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唯恐螳螂之失之也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楚人怜之 .D.操蛇之神闻之 .3.下列与“邕具以告”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客从外来,与坐谈
4.下面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邕从一个普通人的手中抢救出一段制作琴的良木。B.蔡邕接受邀请来到邻居家的时候,酒宴已经开始了。
C.邻居家里客人的演奏其实是借螳螂与蝉的故事表露杀机,被蔡邕识破。D.这个故事说明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5.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2)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第五篇:中考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出师表
中考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
《出师表>》阅览题
命题人:袁秀斌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者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字孔明,政治家、军事家。这篇表文是他写给后主刘禅的。
二、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2)以光先帝遗德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悉以咨之
(5)以遗陛下(6)攘除奸凶
(7)以彰其咎(8)深入不毛
(9)中道崩殂(10)引喻失义
(11)陟罚臧否(12)志虑忠纯
(13)悉以咨之(14)性行淑均
(15)猥自枉屈(16)庶竭驽钝
(17)斟酌损益(18)等之慢
(19)咨诹善道(20)卑鄙
(21)三顾(22)损
(23)陟(24)臧
(25)良实(26)平明
(27)毛(28)阙
(29)恢宏(30)裨
三、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9段)表文的结束语。
回答问题
1.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
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希望后主效仿先帝,(以先帝为榜样)亲贤远佞。
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是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
(1)积极献言,提出三点建议。(2)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3)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4))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这、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4.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是什么?反复陈说的是那一条?为什么?
(1)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是亲贤远佞
(3)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一类的小人,如果任其发展,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可能被堵塞,内外可能异法。所以能否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关键在于刘禅能否亲贤远佞。只有亲贤远佞,才能使国内政治修明,诸葛亮安心的北上伐魏,完成先帝遗愿。
5.作者写此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清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的出师伐魏的计划得以实现,为什么还要追述当年刘备礼贤下三顾茅庐的一段经历呢?
诸葛亮本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但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使其备受感动,为了报答献帝的深恩,才效忠陛下,为了完成先帝遗愿才兴兵北伐。同时,也借此让后主意识到创业艰难维艰,希望后主能够振作,有所作为。
6.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么?(在表文中,作者向后主提出了怎样得请求和愿望?)请求出师伐魏,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点建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上伐魏的计划得以实现。表达对蜀汉的忠诚和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定意志。
7.文章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个有利的主观的目的是什么?
让刘禅意识到创业艰难,形势危急,不要贪图安逸享乐,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治理好国家。给刘禅增添信心,也为后文提出三项建议做铺垫。
8.本文既是为出师而写的表文,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向后主提出建议和举荐贤臣上?(本文既是为出师而写的表文,可内容却是谈论大政方针,是否脱离主题?)(文题是出师,但文中却一句军事方略都未提及,那么作者把重点放在了哪里,为什么?)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修明政治,却与出师密切相关。因为诸葛亮北上伐魏,必须得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而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作者反复陈述说就是希望刘禅能励精图治,治好国家,使国内政治修明,免除他北伐的后顾之忧。
9.作者在文中回顾三顾茅庐,与先帝共患难的历史及白帝托孤等往事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回忆追随先帝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称颂先帝的品德,为刘禅树立效仿的榜样。表明自己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比信任的感激,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表明创业艰难,出师是为了实现先帝遗愿,以此阐明出师的理由,这样既能打动君主,有能说服对出师持不同意见的人。
10.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表示我国古代一种特殊文体,动之以情是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此篇表文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有对先帝大业未成而不幸去世的惋惜遗憾;有对先帝恢弘的气度和知遇之恩的称颂与感激,有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和兴复汉室的决心;也有殷切的希望,希望刘禅能以先帝为榜样,接受自己的建议,亲贤远佞,治好国家。
11.本文是表中名篇,你认为此文千百年来受人称赞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表现出诸葛亮的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的美德,他高尚的人格,恳切的心情,良苦的用心,在文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令人钦佩敬仰。加上文章的形式优美,散结合,语言纯朴,感情真挚,读来朗朗上口,催人泪下。
12.诸葛亮在文中自序本志:“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后来还是“受任于败军之际”,这是否矛盾?(作者自叙本志“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却出山做官并成为一代名相,对此你怎么看?)(作者在向后主进言之际,转而自叙本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诸葛亮自序本志,表明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但为了报答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才一生追随刘备,并不是为了贪图富贵,而是为了帮助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他后来出师北上伐魏也是如此。
诸葛亮是怎样阐述出师的理由?
诸葛亮自叙自己的身份,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
次北伐的决心,其问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两句话是体现了作者的宁静淡泊之志,体现了他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也是他自谦之词。后者是诸葛亮追随先帝,尽忠职守,鞠躬尽瘁的写照,表达了他效忠先帝的一片赤诚。
15.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报先帝,忠陛下” 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报先帝,忠陛下”具体说
一、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式,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备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第二部分寓情于事,在叙述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三、第三部分,“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言辞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的集中体现。
16.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三项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意义?
他提出的三项建议在当时对内政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重要意义,尤其能够使国内政治清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上伐魏的计划得以实现。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现在的领导人只有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执法公正、公平,任人唯贤,这样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17.学习了这篇表文,你能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什么品质?
从诸葛亮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知恩图报,忠心耿耿的高尚情操,敢于担当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18.“表以陈情”举例说明本文情辞恳切的语言特点。
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议论,叙事中又带有强烈抒情色彩,例如,文中多次提到“先帝”,感激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又回顾了“三顾茅庐”和“托孤”的往事,称颂与忠诚之心,跃然之上。尤其是向刘禅提出建议和举荐时,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怀,爱护之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的开导,希望以情理打动后主,都体现了言辞恳切的特点。
19.作者在谈论形式,任务你,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中蕴涵着对后主怎样得期望?
希望后主居安思危,亲贤远佞,治理好国家。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意志,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
20.文中所写的“不效则治臣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质和愿望?
表现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定信心,也希望后主能从严治国。
21.联系全文中情节评价刘备的为人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危难之际委诸葛亮以重任等,可以看出刘备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质。
22.如何理解第6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23.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今天,我们仍要以德服人,对生活中的缺点要防微杜渐,及时的改正,要不断的积累善行,形成高尚的人格。
24.透过文章记叙的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勾勒出作者人生的几次重要经历。
作者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三件大事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25.冯玉祥将军曾写下著名的句子“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读完文章后,清谈一谈“成大事”指的是什么、小心谨慎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成大事指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6.27.本文最打动你的是怎样一种情感?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28.“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什么,白居易曾说“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你是如何理解诸葛亮的忠义之心的?
29.“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什么思想?
严明赏罚、不徇私情的思想
30.作者反复陈说“亲贤臣,远小人”这项建议,殷切地希望后主能做到这一点,他是怎样启发后主认识此项建议的重要性的?(作者回忆先帝对两汉历史的评价,有何用意?)从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出发,通过回忆先帝对两汉历史的评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后主刘禅,只有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31.后主昏庸,“正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为免后顾之忧,诸葛亮就纳谏,法制和用人这三方面提出建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文章分析,其中诸葛亮用心最多的内容是什么。
(1)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诸葛亮特别强调了第三条,不仅分军政两方面举荐忠臣良将,而且以先汉兴隆的经验和后主的颓唐教训为证,强调亲贤远佞是兴国之本。
32.水镜先生曾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亮写就出师前的表文也不免感慨万千。文章结尾“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蕴含作者那些复杂的情感?
如:回顾先帝的知遇之恩,无限感激;想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非常思念;忆及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程,更添伤感;思量先帝所托之事,尤感艰辛;刘禅暗弱,忧心忡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