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军队人才素质教育走现代化之路学习心得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军队,军队的人才建设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军队各级党委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各类人才在军队建设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因为任
何一级领导都懂得,事业的传承靠的是一批接着一批的人才群体。这些年来,我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人才队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令人担忧之处。如相当一部分的中高级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战略素质与信息化战争形态不相适应,特别是一方面急需的人才十分缺乏、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人才不断流失的现象同时存在,说明了在人才管理机制上亟待调整改革。
一、用系统的军事教育培养人,在教育的竞争中发现人才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事业的进步、征兵制度和军官来源的调整改革,初级军官的科学文化基础状况已得到很大改观。但是,军事教育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中级和高级军事教育存在着短期行为与互不关联的状况,应当进行必要调整,形成与社会教育相衔接、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军事教育体系,使不同层次的军官都具有坚实的军事基础素质。无论是指挥军官的三级培训,还是技术军官的两级培训,都应既与军队基本结构相符合,又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
在基础教育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商与刻苦精神,这是成为人才的首要条件。在应用教育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将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也可以看做是接受社会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高层次教育(如战略)中的情况决定了人才发展的最大或最后空间,或者说决定了一个人在政治与军事舞台上所能表现的最活跃、最精彩的结果。所以,在各个层次的学习情况是衡量人才质量的第一个指标,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不好的人,不能成为培养的重点。
在初级教育的改革中,重点是解决科学文化、专业技能与军事管理能力的扎实程度和系统性。在进入军官队伍的门槛后已经解决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军事教育主要应解决好专业技能与军事管理能力。由于初级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所以在教育中的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只有少量的淘汰或决定其仅能从事初级职务即可,给更多的人以平等发展的机会。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军事基础教育时间短,培训效果达不到部队官兵的期望值,形成了新任军官以自身的弱势状态起步,不仅使一些很有潜力的人从此丧失了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即使是以后发展成才的人,也始终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和技能不扎实的问题。
因为能够进入中级教育的人已是经过逐级筛选的优秀的初级军官,培训的对象和目标一是担任师团级指挥员或中层管理人员,二是产生一批将来能够担当重任的精英,所以在中级教育中,重点是扩大学员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新的军事与科技知识,还要学习战略知识,提高思维层次,具备对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对这一层次的人在普遍解决军事硕士学位的基础上,鼓励其争取博士学位或社会学学位。在全方位的考察检验中,一批综合素质极佳的人才就会显现出来,这是军队建设的中坚骨干,也是可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力量。对这一批人要冠以荣誉或称号,作为在今后的任职过程中始终予以重视并优先培养使用的依据之一,也是选拔担当重任者的必备条件。我们现在中级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性质与种类不稳定,时间太短,所学的内容有限,学习和任职使用脱节,在一个军官成长进步的过程中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
高级教育是进入重要领导岗位的最后一道门槛,应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进行系统扎实的战略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学习成绩的优劣决定他们是否具备晋升的资格,这样就可以保证我军的高级军官都能够用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履行新的职务,在战略层次的工作得心应手。二是用多次短期轮训的方式集中研究重大的国际、国内现实的政治、军事、经济问题,达到统一思想、集思广益、找出对策、减少失误的目的。
二、用丰富的工作经历锻炼人,在多种岗位的能力积累中选拔人才
最近几年,军委总部积极推行干部交流使用,这项措施在锻炼干部、提高军官素质以及加强风气建设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干部交流能够更加完善、更加持久地坚持下去,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形成规范的干部交流制度,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干部交流实行了几年的时间,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完全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规范干部工作。这个制度要明确,交流的对象不仅是提升的人,也包括平职调整的人;交流的时机为任职二三年之间、并不得高于三年;交流的层次要降低,交流的范围要扩大,其中排职在团、连职在师、营职在军、团职在军区、师在全军交流。通过交流不仅开阔干部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消除经营小圈子的不正之风。二是建立单位人员结构标准。无论是机关还是部队,现在综合性、合成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对每一个单位的人员各种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单位根据年龄、专业和来源等理想的结构
标准决定人员的进与出,不仅能够保持良性循环,还与培养人的工作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三是将任职经历作为一个干部的可视化能力与晋升的资格。作为任何一级指挥员,都应该要求其具有下一级或下两级岗位和机关的任职经历,这样就提高了胜任的概率,也明确了干部成长进步的导向。一个单一经历的人难免存在能力的缺失,要胜任新的职务总需要一个补课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造成工作的损失,把人才的进步放在工作成本的增大或不必要的付出上是不明智的做法。为了保持工作(或战斗力)效益的稳定或将损失尽可能减到最低,其主要措施就是丰富军官的任职经历。我们现在应该努力的是使每一个主官都是多种任职经历,并且把任职经历作为晋升的重要条件。
三、用完善的考评机制检验人,优先提拔使用在各方面都得到优异结论的人才
现在有很多干部怕交流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完善、权威的干部考核制度。一个人年度工作的状况、在一个岗位的业绩只是在小范围内知晓,而且与提拔使用、个人进步并无必然联系,如果换一个单位则可能荡然无存,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因此,干部制度完善的重点内容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这个机制应能够对干部一年中各个方面的情况(其中主要是能力和业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结论来自多种途径,其中上一级主官评价以及下一级的综合评价应占主要份额;要能够将几年的情况综合成岗位的任职结论,这个结论能够在同等级别、资历的群体中进行比较并产生优秀分子。这是一个公开、透明的机制,对每一个人的评价结论都由众多人的意见集中后形成,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可以遏制将干部的命运过多地集于主官手中而滋生腐败的情况。每一个人都具有评价其他人的权利,实现了优秀人才在群众的监督和培养中产生,实现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实行计算机管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增加公信度。这是一个减少领导决策负担而又没有降低领导权威与责任的机制,能够让领导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要工作上,无需为用错人而担忧。
四、通过重要的事务看本质,确保在关键岗位上使用的人才让党和人民放心
在干部队伍中,爱学习、勤奋工作、待人诚恳、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的人很多,但是,如何在平凡的好人群中,选拔出真正的优秀者确是一件十分重要而且又是非常困难的事。我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看似众多的人群,从本质上可以概括为事业型、职业型和利益型三种。其中事业型的人,其特征是具有远大的、明确的目标,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有在任何条件下坚韧不拔的刻苦精神,是我们选拔人才的主要对象。职业型的人,稳定和平常的心态为主要特征,是一个为数较多的群体,既可以通过教育把其中一部分人引导为事业型人才,也会有一部分人因为一些暂时的困难和不顺而走向滑坡甚至堕落,所以这些人应当是主要的教育对象,也是优秀人才的储备队伍。利益型的人,没有理想和志愿,明确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无论利益的大小都会不择手段地摄取,因此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对各种私利的贪婪性,以及手段的隐蔽性、多样性、欺骗性。对于这种人,各级领导和机关应予以注意,不能让其进入关键岗位,不能给其更多的权力。
区分这三种并不困难,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是两种。一是根据对工作、对事业的态度来判定,通过在作战、抢险救灾、职务变动、生活环境变化中的表现,是主动还是被动、是乐观还悲观、是有所作为还是仓促应付,基本上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二是看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对待个人利益的态度、个人财富的占有程度与支配的方法途径。这些问题看似凡人小事或个人隐私,但却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留心一下不难掌握,完全有可能列为评价干部的重要条件。
选拔优秀人才必须抓住人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求实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关键岗位上使用的人,一定是经过多种环境选拔、锻炼和考验的干部,一定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让广大官兵尊敬的精英分子。
五、建立让优秀的人才优先得到提拔任用的机制
为了让党和人民放心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必须采用把学历及成绩,经历及业绩(立功受奖)、年度综合考评的结果(历年累计)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基础条件,再与新的单位人员结构要求和岗位任职标准结合起来产生人选的方法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做到科学公正,降低用人失误,还可以对军官个人的成长进步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对避免用人中的不正之风和预防腐败也是治本的硬措施。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干部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机制一经建立,不仅可以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军队建设的发展,而且对其他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大大增加,是杜绝不正之风的利器;促进民主集中制的落实,提高党建工作的活力;把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用在作战能力的提高上;对军官成长进步的导向作用最为明显,每一个人进入军官队伍后既可依此为自己设计出一条明确而又理想的发展之路,同时又可预见到几种可能的人生结局,因此成为对官兵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问题,是军队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军队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加强军队人才素质教育走现代化之路学习心得
第二篇:与时俱进走素质教育之路
———————————————————————————————————
头陂小学执行课程计划暨教学常规自查报告
我校秉承“尊师爱生、勤学严教”的校训,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办学宗旨,形成了“瞄准一个目标,塑造两个一流,突出三项建设,形成四大模式”的“1234”办学思路。内抓管理,外树形象,走特色兴校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广昌县首批申报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农村小学。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狠抓常规管理。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的实施,是促进各学科均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贯彻落实课程计划,我校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务处经常性的查堂查到,督促教师上好每一门课程,并把执行课程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依据。
2、狠抓常规管理
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测试、个别辅导等有明确的要求。教务处对教师执行常规情况每周进行15%抽查,每学期进行两次全面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制度严格,措施到位,教师都能自觉执行教学常规。
二.建设一支敬业爱生、教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1、创建学习型的校园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
1、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根据规定,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结构体系的管理要求,学校制订并初步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成长》、《萌芽》。
2、积极开发研究性课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课程改革应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观念。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走访有关部门等方式,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报告。形成多篇研究论文,分别获奖。研究性学习开始在全校展开。
四、师资队伍精品化建设
1、坚持校本教研制度,稳步推进课程改革
学校坚持走教学科研化的道路,大力推行校本教研,加强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建立了“立足以校为本、注重骨干带动学科、着眼整体发展”的校本教研机制,确立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整体提高”的教研思路,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稳步前进。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提高校本教研效率
学校实行了同级同科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调整、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采取先让骨干教师上新课,青年教师先听课再
———————————————————————————————————
动相结合,以课题研究促进组织学习和推动教学改革,涌现了一大批教科研骨干教师,全校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头陂中心小学 2010年12月
第三篇:注重学生素质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
坚持“主动发展教育”的模式 全面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能
——钢城十一中注重学生素质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
作者: 吴伟 孙学忠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校战略目标,牢固树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基”的核心理念,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优质、特色发展。
我校创办于1979年,是一所单设初中学校。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200多名学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经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名列全区优质初中的行列。
近年来,钢城十一中坚持学生“主动发展教育”的模式,恪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施“减负增效,高效课堂”,把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完美校园”作为学校的工作思路,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为追求,以铸造初中教育品牌为目标,凝聚人心,优化管理,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现有省特级教师一名,区名师、首席及市、区学科带头人16人,省市区骨干教师36人。学校注重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四育人”工作;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是什么原因让这所钢城名校永葆青春呢?
一、构建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 走内涵发展之路 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办学过程中,十一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靠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主动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办学理念的学校“主动发展教育”模式。努力把学校办成环境好、校风纯、质量高、特色明的市级群众满意学校。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高举“主动发展教育”的大旗,办现代化教育,育发展型人才。从2006年至2011年,学校上高中名校武钢三中人数达590人,上省级示范高中人数达1047人,近5年普高平均升学率达70%,各学科竞赛在全国、省、市、区竞赛中成绩优异,早已成为十里钢城初中教育的一朵奇葩。科技教育特色鲜明,航空、航海模型兴趣活动、科技小制作、摄影兴趣小组、艺术剪纸等各项活动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航模队员在省市竞赛活动中屡创佳绩,两名学生的科技小发明获国家专利,徐璐同学的艺术剪纸获全国比赛银奖。体卫艺活动异彩纷呈,学校坚持阳光体育活动,每天的大课间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充满了师生体育锻炼的身影,大家唱、大家跳、武术操等活动已成为学校的常规性活动项目,女排、男篮成为了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近三年来有300多名学生获体艺特长生资格,音乐、书法绘画获各类奖项的有260多人,体育健康达标率在90%以上。学校在今年上半年参加的全区艺术节文艺汇演比赛中获一等奖,在今年9月举行的全区“大家唱、大家跳”比赛中再获一等奖。校园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以校园食品安全教育,校园交通安全教育,校园卫生安全教育,校园设施设备安全教育,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等为主题的系列安全教育活动。通过了省、市、区卫生工作检查验收,创建了省级消防安全先进学校和市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今年的全区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启动仪式在我校进行,再一次展示了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成果。
二、实施主动发展教育模式 深化新课改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学校始终坚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的教育精神,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并因势利导,引导教职工建构“主动发展教育”的教育模式,把主动发展教育的目标具体到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发展为主线,全面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能”的办学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主动发展的高效课堂。
1、遵循教学规律,努力实施“主动发展教育”模式下的高效课堂 学校认真探索主动发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 “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摸索出教学十二字诀:即“学中质疑、互动释疑、怡情益智 ”。“学中质疑”即是师生在自我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作者或编者意图有所领悟和发现,获得某种智慧,且能以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困惑。“互动释疑”:在“学中质疑”的基础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人人触动,个个感动的理想境界。这个过程需突显“扎实、有序、有效”六个字。
“扎实”是指学生心中的“疑”确实是经过一番思考,且是借助工具书或以往的知识经验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有序”是指某一个同学提出问题时,全班同学认真聆听思考,并积极解答对方的问题,一直到对方释疑满意为止;生生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方可点拨引导,切不可轻易将答案说出,要让学生“互动”到位才行。“有效”即是学生在这种急盼的过程中思维都要得到训练。
通过教学实践,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校科研课题“初中生创新学习与主动发展模式”通过武汉市教育科研部门论证并得以全市推广。
2、强化精细管理,狠抓课堂落实,以“高效”促“减负”(1)加强监控,注重教学实施过程的细节管理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强化常规管理,就是强化施教行为。学校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让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管理的重要特点。强调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具体要求:一是课前重备课。要求教师做到“三有、四备、五点”,达到教案、学案一体化。二是课上重效果。做到“三讲”、“四标”、“三体现”。学校的课堂教学强调“两个效应”,即“砸核桃效应”和“反刍效应”:教师课堂教学的讲解和点拨必须掌握好分寸,强调的是“讲练适度”,便于学生更好的“感悟”;课堂容量适当,让学生有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内化的时间与过程。三是课后重反馈。做到“四抓”一抓课后作业设计:要做到两精,即精选、精练;二抓作业留批:做到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三抓课后辅导:要做到四导、四对、五定,四导是导心理、导习惯、导方法、导知识;四对是指针对学生、针对章节、针对问题、针对知识点;五定是指定人、定时、定重点、定要求、定目标。
(2)完善听课评课制度,做好过程监督。
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参与常态课与随机听课听评活动,与教研组长、教研员一道听课研究,对听课情况每周一行政办公会上进行汇总分析。还有一部分要自选听课,侧重听所分管的年级的教师的课,侧重所深入的教研组老师们的课,听完课后及时反馈评课。欢迎老师们兼听本学科其他教师的课,采百花之蜜,同时也欢迎老师们跨学科听课,骨干教师有带教任务的必须听带教对象一节课,无此任务的其他教师每学期至少听10节课。
近年来,学校推出六种听课形式。⑴了解检查型听课。这种听课方式即“推门听课”,目的在了解教师常态课堂教学水平。⑵帮助指导型听课。针对达不到“课堂教学质量基本标准”的教师,先在课前和授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听完课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授课、听课教师共同商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⑶实验研究型听课。围绕自己教研主题和课题进行,如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学生常规习惯的培养、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听课、评课无需求全责备,允许失败,反复实验。⑷样板示范课。开学初学校进行“拉网式”听课,人人过关,把最能体现课改理念并且使学生获得长足进步的课作为样板课,举行课堂教学观摩学习。⑸交流推广课。各学科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相互听课,换位思考:“假如我教这一课,我会怎么做?”以集他人教学的闪光点,充实丰富自我教学。评课多采用即时、分散与漫谈式,以心换心,互帮互学。通过不同形式的听课,加强了备课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也较好的营造了备课组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氛围。
(3)深化集体备课,重视和谐备课组建设。
学校倡导“和谐备课组建设”,并积极创设一些机制来予以保障。一是选人机制。学校挑选一批“想干事、会干事、干得成事”的教师来担任备课组长。不论资排辈,避免出现那些职称虽高,但工作热情不高的教师“出现在其位而不谋其职”的现象。
二是监理机制。象建筑工程监理一样,实行“教研监理制”,即每个备课组都有“监理”跟踪,“监理”由中层以上干部担任,一般联系2-4个备课组,负责检查、督促、指导、记录备课组的每一次教研活动,并为每次备课组活动写出评语。
三是示范机制。一是以率先创造“和谐备课组建设”经验的备课组作典型示范。积极推进校内备课组“合作制”,同年段备课组长之间“学习制”。学校倡导各备课组长之间加强交流,总结经验,讨论得失。要求备课组长,不仅要协调组内各位教师在教学上的均衡发展,还应关注其他年级备课组的发展,及时地借鉴他组之长处,弥补自己组内存在的不足。
四是考核机制。每个学期对所有备课组根据考核程序、台帐资料(含光盘、课堂录像)、监理评语进行综合评定,评出“优秀、良好、合格”备课组,予以奖励并评出优秀备课组组长。在这过程中,实行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捆绑式”考核和奖励。
在备课组活动时,老师经常提出一些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我们把共性的提取出来,变成问题,提练为小专题,进行研究。本学期我们对“语文、英语的课文背诵”、“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初一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取得共识后再实施,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考试管理注重跟踪诊断、监控
跟踪监控的过程既是诊断、评价的过程,也是及时改进教学,得以有效监控质量的过程。学校注意到两个层面的跟踪监控。一是重视学科整体横向跟踪监控,便于和同类学校横向比较,努力寻找差距所在,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从中捕捉质量增长的潜力。二是重视学生个体纵向跟踪监控,便于全面掌握每个学生成绩波动的走向,找起伏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态度、心理、学业的指导。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建立学生跟踪档案,要求每个任课教师明确学生实际情况,共同为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了年级培优,班级补差等工作,学校定时召开各年级月质量分析会,每次会议都充分酝酿,精心准备,做到三级诊断,即班级诊断(班主任要召集任课教师分析班级学生成绩,交流班级情况,定出每个学生各学科成绩的发展目标,尤其关注学困生);学科诊断(分析学科现状,优劣得失,确定后期工作重点,制定整改措施);学校诊断(对学科、班级情况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对照奋斗目标,对学校整体情况、班级情况、学科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
(5)倡导阶段性师生教与学的反思
我校推进的教学中的反思管理,是以探究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基点,以追求教学实践效果为动力,以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目标。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进行教学中的反思管理。
1).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课中反思能力是教师教学实战能力的集中体现。课中反思环节做得不好,大量细致的课前反思就成了无用之功,课后反思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阶段性反思不到位,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无法实现教学的高效。学校实抓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要求做到六反思: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有反思;成功的地方,闪光点在哪里要有反思;失败的地方,错误的地方在哪里要有反思;课后的反思;题后的反思;考后的反思。
2).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学校倡导学生在日常地学习中,在每次阶段性考试后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教导处根据学生不同年级,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给出若干反思清单供班主任选择。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可以帮助他们及时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6)开展“小学科课堂革命”,促进学校高效课堂的整体提升。
长期以来,学校在巡堂过程中发现部分班级,部分学科存在课堂纪律不佳,或者课堂教学内容不饱满,教学结构松散等问题。在中考的升学压力下,学生对于一些小学科从思想上不重视,因此学习态度欠佳。这样一种功利及散漫的学习态度,势必会波及到主学科地学习。而且也会会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学生某些学科的后续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小学科教师也存在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学相长,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成长地生命体。因此,学校自本学期以来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小学科“课堂革命”,希望以小学科“课堂革命”为契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小学科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学生在主学科课堂和小学科课堂的学习状态上的较大差异,消灭学生在小学科课堂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保证小学科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而全面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规范小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全体小学科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的研究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格课堂常规管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本研修的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 学校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建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的管理体系,构建三维校本研修制度网络.(1)以校本研修为阵地,全力打造“三阳”工程,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研组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精兵、培强将。要充分调动教师在课改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角色,创造性地实施课改方案,为学校“主动发展教育”进行教学创新,我校打造了“三阳工程”即夕阳工程、当阳工程、朝阳工程,以此增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后劲。夕阳工程树师风,当阳工作创名牌,朝阳工程育名徒等“三阳工程“的实施,促进了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
(2)以校本研修为依托,让 “教学简报”、“教学沙龙”成为教师成长的“学习坊”。
教导处坚持每月出教学简报,不仅对近期教学工作进行布置总结,而且每月推荐教育名言、教育类文章与教师共享。
此外,学校凭借“教学沙龙”这一深有特色又富有实效的学习的平台,开展了扎实的校本研究活动,注重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受益面。我们“教学沙龙”活动形式相对固定,内容涉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介绍,或就某一个专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参考各类教学杂志后自己的综合思考。学校的老师在发展同行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成为教育的学习者、思考者和促进者。(3)以校本研修为基地,让“教学展示”成为教师成长的“实践园”。学校强调常态课人人上, 学校积极开展组内研究课,要求开学初每个教师就到组长处登记本学期自己开课大致时间和课题,按计划开展组内教学公开课,绝大多数教师均应参与,开课时全组教师均应到场,然后进行评课。对于教师听课情况,教导处有专门的考勤机载,杜绝一到检查,虚拟听课记录的现象。每学期的教学课会安排不同的主题,还有不同的形式:
“精品课”: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的引导示范作用,每学期至少提供两堂观摩课,供组内成员学习。
“争鸣课”:同年级教师选择同一教材上课,同课异构,比较讨论,取长补短,求优摒劣,以求螺旋上升之效。全组老师深深体会到:思考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去年校内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学校坚持全员上课、全员听课、全员研课的基本宗旨,不仅把上课落到实处,全校共有85名教师上课,校委会领导与教研组长继续深入课堂听课,全程安排课后评课活动,实现了教师同伴间的合作与对话,构建教研组之间的联合教研机制,并能形成书面性评价,比教学活动中我们共收到《新课程课堂评价表》600多份。
(4)以校本研修为阵地,让“业务竞赛”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为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学校依托校本研修,每学期坚持开展教师“业务竞赛”活动,对教学教研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我们的“业务竞赛”活动在全校教师中展开,每学期1-2个主要项目,学校先后开展过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现场论文、课例分析、说课稿等多项比赛,集中评奖,获胜者在校内做经验介绍。活动的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好的经验得以推广。
(5)以校本研修为舞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
学校为进一步营造科研强校的良好氛围,提升广大教职工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专门开展了教育科研推进月活动。本学期开展的活动形式有:“教育名著阅读论坛”交流活动。学校为教师们精心选择了能代表学科最高水平、体现最新研究成果的教育名著,组织全组老师共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反思本人及本组的教学行为,用先进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三、在“主动发展教育”旗帜的引领下,推进有效德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是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学校一直在学生主动发展教育的引领下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和谐发展”的德育新思路,不断加大德育工作力度,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以活动为载体,推进德育创新,切实提高了钢城十一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营造全员育人的德育环境,创造和谐育人氛围
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因此,我校努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健全了学校、政教处、班级三级管理网络,组织开展教育管理活动,营造了全员育人的德育环境。
1)、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实行班主任规范管理。
班主任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最基层领导者。因此,学校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在确定班主任人选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由德育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挑选出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全校教职工都感到,能够担任班主任工作是体现自我价值的有利机会,也增强了自身的荣誉感。我们要求班主任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及时交流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
2)、家长进课堂,提高德育效率发挥家长学校功能。
学校一直来都很重视家长学校工作。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做好宣传工作,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家长通过家长学校了解了教育孩子的新思路、新办法。当然,要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还为时过早,还需要不断提高全体家长的认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相得益彰。让家长走进德育课堂,是强化德育实效,提高德育针对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3)、开展了“教师课外访万家”活动,搭建家校和谐共建的桥梁。为了搭建教师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家校携手育人,学校认真开展了“课外访万家”活动,并将10、11月定为“爱心家访月”,2个多月的时间,学校教师已经全面深入家访活动中,并取得的阶段性的成绩。
在“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我校领导坚持以身作则,带头实践,带头走访,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一道深入到学生家庭里,带去了温暖,带去了信任,带去了希望。校长的亲和力感染着每一位家长。在与校长的交谈中,家长们对学校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拉近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家庭间的距离,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
2、以活动为载体,推进德育创新,拓宽德育阵地 开展德育活动是深化德育工作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我校把积极开展德育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政教处先后开展了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主题班会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初一新生开展“新的起点,我们整装待发”——衔接教育系列活动 【活动一习军人风采,强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活动二 学做武术操——自信的伸展翅膀】 【活动三 法制教育——增强其守法意识】
这些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使新生们初步接触校园环境,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为保证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延安精神进校园 发扬传统促和谐
延安精神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优良传统,我校开展了“延安精神进校园 发扬传统促和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延安精神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使延安精神深入人心,在校园中大放光彩。
学校政教处组织学生利用广播、自办小报、学习心得、图片、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全校学生充分认识延安精神的内涵,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
3)爱国歌曲唱响校园,爱国精神永驻学生心灵
每年12月9日,我校操场上歌声如潮,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政教处主办的 “我爱祖国唱响校园”比赛活动在操场举行。全校各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保卫黄河》、《我的中国心》、《红旗飘飘》„„充分表达了同学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和对革命英雄们的深深怀念之情。比赛现场气氛热烈,一首首经典歌曲被同学们演绎得精彩纷呈,每个班级都唱出了自己的风格、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比赛期间还进行了“一二·九”运动知识有奖问答,全体同学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一二·九”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同学们在缅怀那段峥嵘岁月的同时,接受了一次心灵和精神的洗礼。
4)智慧的结晶 情感的交融
主题班会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利阵地,通过主题班会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主题活动中,起到渲染深化的作用。一节好的班会课应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
在主题班会比赛中学生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自我宣传、自我教育,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
通过主题班会比赛活动,学生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学会了感恩,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学生所要肩负的责任,一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聪明才智得以体现。此次活动也为各班同学提供了展示班风和才华的舞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除此之外,学校每年先后开展“大手拉小手,城管革命我参与”、“廉政文化进校园”、六一文艺汇演、元旦联欢、科技创新小发明,向贫困地区学生捐书、跟着课本游中国――夏令营,“大家唱、大家跳”等活动,这些活动彰显钢城十一中中学生的自信和风采,营造了德育活动的气氛,在活动中,学生们受到了熏陶;在活动中,学生们规范了言行;在活动中,学生们提高了修养。
3、加强生命教育,牢固树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1)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在每年“6·26”的国际禁毒日,学校全体学生围绕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禁毒宣传活动,通过看一部禁毒教育片,出一期禁毒宣传专栏,写一篇禁毒征文、举办一次禁毒主题班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禁毒意识。在宣传期间,学校政教处还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联合签名活动让学生们掌握有关禁毒的基本知识,认识毒品及其危害性,学会抵制毒品,切实提高中学生防范毒品侵蚀的能力。
2)进行安全疏散演练。为培养学生逃生自救的技能,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每年11月9日及每学期开学,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演练活动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消防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培养了老师和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作风,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4、加强国际交流,与新加坡的孩子们相互学习
新加坡光洋中学是一所有着80多年悠久历史的政府公办学校。该校有着“坚守原则、忠于职守”的校训,以及“今日投入学习的学习者,将是明日的终身学习者”的办学理念。早在2006年,在新加坡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的牵线搭桥下,武汉市钢城十一中和新加坡光洋中学就结成了海外学习伙伴。除日常定期通过电子邮件交流外,双方还利用假期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浸儒”学习。六年来,两校相互交流不断,先后有100多名师生进行了互访学习。两校交流期间,光洋中学的学生和十一中结对的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学校还安排了考察、观摩、体验、座谈、友谊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交流学习内容,以弘扬中新文化,增进两校友谊。
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主动发展教育”促学校勇攀高峰 学校自创建 “主动发展教育”的教育模式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全面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的办学思想,在“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较大的进步,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地位日益平等,关系日益密切。课堂不仅成为学生生命的运动场,也成了教师生命的加油站,真正实现了师生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近几年来,学校前后共有10名学生夺得中考状元,有400多名学生上三中指令线,数千名学生上省示范线,绝对人数高居青山区榜首。
学科竞赛更是佳绩连连,近几年来参加竞赛的学科有:数学、英语、语文、科技等。获得全国奖项近百人次,省市奖项近千人次。
学校历年来参加省市航模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3年来有33名同学获得省市比赛一、二、三等奖,学校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初中女排、毽球、男篮、男足、游泳省健美比赛等竞赛中,学校均成绩优异,尤其是学校女排长期稳居全市中学组前两名。优异的成绩带动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壮了体魄。
2007年,学校蔡淑卉老师被评为区十大名师,张光霓老师评为区英语首席教师,蔡淑卉、易海林老师评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010年两位老师被评为区第二届名师(初中仅2人)。学校教师有18人次在省市舞台上执教示范课,受到好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论文竞赛获一等奖15人次,二三等奖50人次,多位教师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校课题研究报告被评为武汉市一等奖。周云文被评为市先进个人,卢平老师评为市十佳减负增效能手并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袁怿娟老师获武汉市化学优质课一等奖。九年级语文备课组被评为武汉市十佳备课组,外语组获市教育系统“教育创新、工作创优”优秀示范岗,化学备课组又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备课组”。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学校推荐的三名教师代表区参加了武汉市课内比教学活动,其中蔡淑卉老师获得语文组一等奖第一名,其他两名教师分获二、三等奖,成绩斐然.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取得了成效:青山区新桥社区居委致感谢信于学校,表扬初三(2)班的宋隽仁同学突遇火灾而见义勇为的英勇事迹,并对钢城十一中培育出如此优秀的学生表示感谢。在学雷锋活动中,学校共青团自发组织了清扫社区,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学校先后被授予武汉市教育局授予“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武汉市 “民防教育先进学校”光荣称号,青山区 “卫生工作先进学校”光荣称号,青山区 “师德教育先进集体”;在区运动会中,学校荣获区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教育局举办的主题班会比赛中,学校初一(4)班开展的主题班会“青春的梦,我追寻”获得一等奖。此外学校还被评为市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省消防安全先进学校等。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武汉市文明单位、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武汉市减负增效先进学校提名奖,武汉市群众满意学校,武汉市初中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并且是湖北省国培计划跟岗基地。钢城十一中注重学生素质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坚持“主动发展教育”的模式,全面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能。相信在十一中人的不懈努力下,钢城十一中处一定能够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上做出更大的成绩,迎来学校更大的辉煌!
第四篇:走产学结合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走产学结合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
作者:李建海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9期
摘 要: 产学结合是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生产,集中地反映了职业教育中教学与生产的关系。
关键词: 产学结合 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
高级能人才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身,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环境,具有较高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应用性技能人才。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中产学结合的内在优势,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是值得我们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多年来在产学结合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谈以下几点。
一、建立先进的培训基地,开发研制良好的实习产品
根据产学结合的要求,建立先进的培训基地,是产学结合一切活动的基础,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开发研制一定数量,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产品投入生产,是产学结合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产学结合中如果没有足够数量和种类的产品生产做基础,必然加大纯消耗性的实习,或使产学结合在不饱和的状态下进行,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产品不能适销对路造成积压,使产学结合无法正常进行;如果产品类型及生产特点不符合教学内容,也会造成教学与生产的脱节,而无法实现产学结合的目标。因此建立培训基地,开发研制实习产品,是实施产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多年来我院始终把建设培训基地,开发研制实习产品放在产学结合的重要位置,成立由各界人士参加的教学科研机构及信息网络机构,及时地预测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准确地把握生产一线所需人才的规格、类型、数量、层次等信息,为学院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决策,为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年加大培训基地建设投入,不断改进教学设施,扩大产学结合规模,先后开发研制了十几种产品投入产学结合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们针对社会需求和专业教学特点,自主开发研制的QZ920、QZ940、QZ1300等系列切纸机产品,较好地完成了实习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先进性和产学结合的适应性,基本上满足了产学结合的要求。
二、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相结合教学计划是按照教学规律和要求,对教学任务的计划与安排,它注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及教学组织方面的研究与设计。生产计划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产品的类型、生产数量、资金利用等方面的计划和安排,它注重产品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生产组织及销售渠道的研究与规划。如何有效地使两者彼此兼顾、相互配合,是产学结合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两个计划统一协调,合理安排,将教学计划中的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实习人
数、课题进度、课题难度及课时安排,分别与生产计划中的各实习场地的设备负荷、生产进度、技术水平及各教学班所计划完成的生产定额相对应,投放相应的产品进行教学与生产,根据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中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建立相应的调控管理机制,及时地把握教学与生产的动态,维护正常的教学与生产秩序,减少盲目性,避免脱节现象,努力使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的内容相符合,教学进度与生产流程相符合,教学中的循序渐进与生产中的工序难度相符合,训练周期与生产周期相符合,进而达到使产学结合的过程,既是教育教学过程,又是产品生产过程。
三、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流动性相结合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是产品的生命,有学生参加的且有稳定质量的产品生产,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人力物力资源,降低成本节省开支,可以改变纯消耗性教学为有尝性教学。学生学习过程的流动性,也是教育教学中的客观要求和现实,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当某项知识技能熟练后,必须转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与训练,这一学习过程的流动性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和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学结合的发展。如何发挥优势避免损失,我们的做法,一是首先从源头上抓起,在全体师生中加强产品质量意识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教师在产品生产中对学生耐心指导,对关键性或难度较大的课题零件或部位,可化整为零分解练习,各个击破,然后再衔接连贯,重点把关,逐步达到质量要求。二是以预防为主,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强巡回指导,把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产品成型之前。三是建立严格的检管责任制度,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学生自检、教师抽检、检查员专检的“三检”制度,对质量指标岗岗设卡,层层把关,把产品质量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多年来我院充分利用切纸机系列产品的生产优势,广泛开展产学结合,其产品从零件加工到整机装配,大部分是由学生在产学结合中来完成,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力,无任何质量事故发生,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四、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与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相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一年级为基础技能训练阶段,二年级为综合技能训练阶段,三年级为生产技能训练阶段,各阶段的技能训练特点呈现阶梯分布,突出各阶段的教学特点,可有利于课题的全面进行。生产的连续性则要求产品的生产经营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产品生产的各工序、各环节要协调一致,连续运做,不能脱节。生产的连续性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设备,使教学避免了“断粮”的可能,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促进生产的发展,但是一定的时期内,如学生在毕业安置期间,新生入校期间以及寒暑假等时间的间断,又会影响和制约着产品生产的连续性,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如何将二者调整到最佳状态也是产学结合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的做法是:根据产学结合的实际运做情况,合理调整,统筹兼顾,在学生毕业安置期间,可根据生产需要选择部分学生留校实习,寒暑假双休日期间可安排适当的勤工俭学岗位,留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生产,既保证了教学的阶段性与生产的连续性整体计划的实现,又避免了生产的损失。
五、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力军,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管理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教师素质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育人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精,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合产学结合,集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培养双师型教师,推进一体化教学是我院一贯坚持的办学方向,长期以来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引进吸收,在职培训,岗位提高等多种形式指导教师改善知识技能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扩宽教育教学范围,创造条件使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之间、各专业工种之间,加强了解和沟通,以及相互学习、相互传授技艺的机会。目前大部分教师已具备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一肩担的能力,部分教师既是教学的骨干又是生产的能手,被学院确认为双师型教师,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待遇,极大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程。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是产学结合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在学生身上落实,一切教学成果都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充分理解和认识学生在产学结合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激发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做法是: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基础上,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因材施教,为他们安排最恰当的工作,提供展示天赋和才能的机会,实现人与事的最佳匹配和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合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扬长避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中心专业技能与辅助专业技能相结合中心技能要求每个学生要精通一门高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它处于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辅助技能就是要求在精通一门高深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兼学其他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技能,它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但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视中心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足够的辅助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或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缺乏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使教学又回到单一工种学习与训练的狭窄老路上去。二是片面强调辅助技能的教学与训练,缺乏选择,漫无边际地泛泛猎取,失掉中心专业的核心地位,那么所谓的“复合”也只能是一些失去中心的大杂烩,难以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的做法是:坚持开发复合专业,使中心专业技能与辅助专业技能的复合程度、开发与设置,要与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相联系,与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原则,面向未来,调整专业结构,扩宽专业内容,开辟新的专业领域,循序渐进地将原有的相近的单一专业教学归并,更新改造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如铣刨专业、车铣专业、机电专业、电工与电子等专业。另外,我们坚持面向社会开门办学,成立校企联合协作委员会,与各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定期走出去请进来把教学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把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开阔眼界,增强适应能力。配合实施学分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选修不同的课程和专业,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深度三者之间合理搭配,讲究实效,既充分发挥了学院的教学潜力,又满足了部分学生积极求学的愿望,从而形成了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培养模式,为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
走产学结合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项目标大、头绪多、任务重、教学机制复杂的艰苦劳动,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人才培养工程体系。我院长期以来一贯坚持了这一办学方向,做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出的学生集多种知识技能于一身,质量高、潜力大、适应性强,掌握的知识技能点多面广,既能直接参加生产顶岗劳动,又能适应人才流动和转岗换岗的需要,在实践中善于动手,乐于动脑,解决问题左右逢源,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第五篇:走教科研之路
走教科研之路,提高办学品位
——镇江市韦岗小学2010~2011学第一学期教科工作总结
本学期里,我校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和校长室的领导和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创造适合所有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学生”的教育信条,以“新教育实验”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建学习型的学校,打造书卷气的学生;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强化常规管理,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入开展“课堂效益年”活动,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为创造鲜明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作出一定的贡献。现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强化常规管理,建设特色学校
韦岗小学是镇江市润州区一所农村小学。本学期9月份,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书香伴我行”大型读书节活动,我校深入开展“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活动,成立了“毛虫与蝴蝶”引领团队,每个班级建立了主题帖,深入开展童书童话阅读活动,为孩子找到了最适合孩子阅读的童书,让经典伴随着孩子成长。到目前为止,已经发专题帖500余篇。12月份,聘请专家走进班级,进行零距离指导。学校网站被评为市二等奖。
二、加强课题管理,优化教育教学
(一)执行教科研制度,强化课题管理。
1、本学期,刚开学就召开各教研组组长会议,研究制定教科研各种制度,并要求各教研组组长认真撰写了课题研究学期实施计划,加强教科研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工作。
2、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网络,对平时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的老师,给予奖励。并评出了一批教科研骨干教师,让他们真正履行好职责,带领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校教育科研,提高我校的教科研质量
3、继续做好了课题研究工作。
随着《小学作文个性化训练》课题的逐步结题,电教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课题研讨活动,“悯农”、“母爱”两个课题被市教科所立项。《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已经申报。
(二)规范、完善课题的管理工作。
1、抓日常课题管理,注意调控。教科室在平时认真记载好工作台帐,按部就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注意课题研究过程化。主持好学校主课题研究工作,指导督促各子课题开展情况。
2、加强教科研资料积累。对开课、集体备课都有纪录。
三、重视教师学习课改理论,加强教研科研整合。
(1)走出去,聆听窗外声音。为了构建教师新的知识结构,接受先进发展思想与教育教学理念,本学期我校首先采用“走出去”的方法,把教师带到窗外的世界。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市级、县级的新课程培训,把握课程改革新动态。
(2)开展校本培训。本学期还组织获奖教师上台交流获奖论文、信息技术培训、新教育实验课题培训。
(3)加强业务培训。学校加强教育科研与教研的整合力度。除了平时的自学外,学校定于每周三、四进行业务学习和课题组研讨活动,让教师围绕课题研讨展开讨论,真正让大家做到有话可讲,有论有据。
四、开展课堂效益年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采用“个人准备——主备教师说课——组内讨论评议——主备教师上课——集体总结提高”的模式进行。本学期,组织了四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观摩、英语集体备课活动。承办了县三、四次集体备课活动。
每周三、四的下午是集体教研活动时间,做到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通过上看光盘,析课例、写教学反思,上观摩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2)开展多种教研活动。组织老师看光盘、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与专家对话,与教师交流;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
(3)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电教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课题研讨活动。学校参加了“全市网站建设经验交流会”,并分别前往省、市参加网络培训及课题研讨活动。申报的课题《小学作文个性化训练》已经接近尾声,“悯农”、“母爱”两个课题被市教科所立项。《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已经申报。在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我校获得第四名;在教务处资料检查中,我校获得第三名;11月份,我校高标准地通过市“合格教科室”的验收。
(4)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5)开展全员读书活动。读书可以滋养底气,可以丰富师生的内涵。本学期,我校在教师中开展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名著,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底气。我校发动学生带图书,充实班级书橱,利用夕会课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目前,学校制作了新教育实验成果展版50多块,编辑出版教师个人教学随笔11本,学生读书心得33本,手抄报28本,教师获奖论文10多篇。
(6)开展立体评教活动
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多元化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开展学生、教师、专家评教活动。我校在教研活动期间,邀请县教育专家深入课堂,和老师、学生一起对老师的课进行评价。学生评教的重点是:教学内容讲解是否清晰、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学语言是否通俗易懂、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反馈评价是否及时等;老师及专家评教的重点是: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内容选择是否恰当、教学组织是否合理有序、学生学习状态是否积极、教学艺术是否精湛等。通过这样的评价,有效地引领着老师的成长,有力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综合性评价。每学期末,我校都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合格以上的教师优先聘任。合格以下的教师采取待岗学习,缓聘等措施,促使他们进行再学习。
五、撰写教学论文随笔。
学校倡导教师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撰写教育随笔,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教师超越自我。为了影响和带动教师撰写读书心得、教育反思、教学随笔,校长亲自带头,每天坚持写博客,到目前为止已经撰写了文章100多篇,精华帖3篇,回复3000余条,我校有20名教师拥有自己的“教育博客”,学习已经成为我校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赵玉红、郝思琴等老师的博客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点击率很高。目前,我校在区组织的各种论文评比中获奖80余篇,在市级以上获奖20余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5篇。
一学期来,我校全体老师充分发扬自强不息、永争一流的精神,注重科研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聚焦课改,关注课程,稳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我校获得第四名;在教务处资料检查中,我校获得第三名。然而,成绩只代表过去,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现实为我们确立了自己与理想的差距,要求我们做深刻的反思,冷静的思考。我们虽然在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继续走教科研之路,提高办学品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们的课改实验工作才刚刚起步,在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相当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得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发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