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潮州重阳风俗
阴历九月初九,因为月日皆为九,俗称重阳节,又称敬老节。相传东汉时代,汝南人桓景追随费长房学道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海南当有大灾厄,务必缝制绛色(深红色)布袋内盛茱萸系于臂上,并登山饮用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猪羊皆死。费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故自东汉起,民间每逢此日必登高饮用菊花酒,以消除灾厄。后人于是日登高饮酒,妇女配带茱萸袋,盖始于此也。在重阳节,潮州人除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外,还有放风筝,食“九皇斋”等习俗。
一 祭祖
重阳节习俗。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在潮属地区,用“油麻团”作为祭品,也有一定的来历。因为“油麻团”的“团”,潮人在这里不读“妥弯5”,而是读为“缘”,“团”正好与“缘”的读音相同,因而古时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阳节“结缘”的重要习俗,其意是结个良缘。是日,左邻右舍之间互相探访,互赠“油麻团”。这是潮人重礼仪,讲团结友爱的具体表现。又因潮人对此节日的传说,与全国各地有所不同,主要的:一说是日是太阳公公生日;另一说是“九皇诞”。相传“九皇诞”是以纪念“九皇爷”来纪念汉族封建政权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的隐语。故自古以来,潮人便有以“油麻团”和应时水果祭祀太阳公公或“九皇爷”,并有持素一天之俗。由于“油麻团”的制作不仅要把握好用白糖煮成糖浆的火候,还要合理配比好糖浆与油麻等原料,并在糖浆与原料粘结后,不停地将其搓成小团块;若是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糖浆与原料凝固了,就不可能将其搓成如梭状小团块。因此,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也极少自己动手制作此祭品的,只有专门做此买卖的摊档或饼食店才有可能制作“油麻团”。别说“油麻团”是用白糖和油麻、花生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吃起来会有香甜酥脆之口感而令人垂涎,就是单纯的地豆(即花生)也很是惹人喜爱的,在民间便有“地豆香(读为蜂),嘴头热”之说法。但是,“油麻团”吃多了是易于“上火”,故平时很少见到有人做此买卖,只有到了重阳节的前几天,市面上才有出现做此买卖的摊档,饼食店也才摆出 “油麻团”来。这是到了重阳
节才能见到“油麻团”的缘故吧。
二登高
在潮汕,至迟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阳登高宴集的风俗。潮阳东山方广洞侧,有一处纪游的摩崖石刻,文曰:“泉南杨寿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赵安民,天台王商老,温陵吴信行、王文中,莆田刘仲宣,绍兴戊午重阳,同集于高明亭。新泉题。” 摩崖处为高明亭旧址。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苍茫,远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绝好去处。明代本地重阳登高的风气仍很热烈。文人们在这一天登高宴游,赋诗言志,作品被选入顺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这几首诗,绘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阳节日风俗图。节日活动仍不外乎登高,“重阳不负登高兴”(郑良璧《九日东山新庙落成》),“蹑屏登临逸兴生”(郭廷序《九日登韩山》);饮酒,“且携杯酒对流
川”(同上郑诗),“遍插茱萸酩酊归”(陈天资《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应共尽登,临兴,醉插菊花弄舞衣”(贺一弘《九日壁墩和杜》)。清代潮汕的重阳:节日风俗,各县志书的记载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宁两县志,讲述较为详细。《澄海县志》载: 九日为“重阳节”。登高燕饮,簪菊泛萸,犹古人遗俗也。谚云:“九月重九,登高饮酒。”是月竟放风筝。《普宁县志》则说: 重阳登高,各选胜地眺赏。文人墨客或携酒入山寺游玩为乐,小儿咸于高处竞放风筝。与前代的重阳节日习俗相比,“登高燕饮、簪菊泛萸”等旧俗之外,清代又有“竞放风筝”的新时尚。
三放风筝
放风筝,潮州人叫做“放风禽”或“放风琴”。这是因为风筝都是以飞禽或相似飞禽的形状制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称谓。又因潮语的“禽”与“琴”谐音,故又称之为“放风琴”。潮俗的重阳节放风筝之所以盛行,是因为此时节,天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最佳时期;再说潮州的韩江每到此季节,又有大片的沙滩露出江面,更是放风筝的难得场所啊!因此,放风筝便成为潮人过重阳节的特色活动,有“九月九,风禽仔,四散走。”和“九月九,风琴断线半天走。”的俗谚可为之佐证。
四食“九皇斋”
旧时潮剧班每年九月初一至初九晚上,各班全体人员吃素,俗叫食“九皇斋”。在这九天里,潮州的梨园公所里供设祭坛,祭拜九皇菩萨和斗姥天尊。祭祀仪式很特异:用一米斗插一木柱,木柱上面置九个小环,每个小环吊上一盏豆油灯,在此期间日夜点燃,并焚香、供花果、表演潮剧来拜祀九皇菩萨、斗姥天尊等神。这时,班众食斋十分严格,食具要全部新置,有的童伶还散发穿素,像居丧般。若有人误吃荤腥,或骂人、打破器具,便违反禁忌,应到神前叩首忏悔,求神宽恕。童伶们对这个斋戒日子倒是很欢迎,因为这时的斋菜比往常的饭菜更觉好吃,加上这期间不会挨打挨骂,心情顿觉舒畅。
第二篇:论重阳的风俗与文化
试论重阳的风俗与文化
09级编导4班
李静然
091500415 谈到风俗,首先来看一下它的解释:“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俗”。(《汉语词典》)由此可见,风俗与地域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河南南阳是我的家乡,但是我并不是南阳市的,是西峡重阳的,所以呢,今天就说说我们重阳的风俗文化。
由于地域的不同,重阳风俗当然也有自身的特色。风俗文化太多了,本文就只从节日习俗来说,我主要挑选了祭灶、大年三
十、烧香还愿、重阳节我认为的比较有特色的风俗谈谈吧。
一、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也叫过小年。即从这天起就进入了“新年”气氛中。奶奶说灶神是一家之主,能不能吃饱全靠它。他会暗中观察一家人的善恶,每到腊月二十三,就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供玉皇大帝作为赏罚的依据。如果被它说了坏话,就会被夺去100到300天不等的寿命。因此,大家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祭灶神,用意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差不多从这天早上一大早起床后就要打扫厨房,将灶台、案板、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将旧灶神像揭下换上新的灶神像。在像前摆上供品,以此讨得灶王的欢心,到天上“言好事”然后下界“降吉祥”。
我们那的有童谣说:“二十三(儿),燃灶腊(儿)”。是指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后,要将所备的一只肥硕公鸡,烧饼(我们那是“灶陀腊儿”)当做祭品放在灶神像前来拜祭。我觉得我们这的“灶陀腊儿”是跟其他地方最不同的一点,其他的差不多都是烧饼,大家可以常见的。而“灶陀腊儿”是必须用发酵好的面在锅里烙出来的,而且不能放油,饼是比较厚的,必须鼓起“圆圆的肚子”才算成功。
我查了一下,这个拜祭其实还挺讲究的。南阳有民歌曰:
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
两边摆下两盘果,当中放上一碟糖。
黑豆干草一碗水,灶马拴在灶板上。
香炉焚香燃蜡烛,照得灶爷明晃晃。
当家跪地来祷告,嘱托灶爷降吉祥。
这首民歌把祭灶的活动描述的很形象,可以知道这个祭祀的祭祀者必须是男人。不过,这一点在我们那已经没有这个讲究了,反而是女的祭祀的比较多,想这可能与男人在外忙碌,而女人在家里忙碌有关吧。
灶王爷像旁边还要贴对联的像“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还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等。
民间之敬灶神,盖始于汉。据《汉书·阴识传》载,有一男子名阴子方者,做饭时遇灶神显灵,子方立刻下拜,并把自己心爱的黄狗杀之以祀,灶神不负阴子方的一番美意,赐富于阴家,让阴家一夜暴富,子孙也都享受高官厚禄。自此以后,世人便纷纷效仿,每逢腊月二十三祭灶,以期得到灶神福荫。据《清史稿》载,乾隆皇帝亦甚为敬崇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到坤宁宫祭灶,60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在侍祭灶王爷上,皇帝如此,百姓自然更不用说。
就现在而言,在我们县城里已经不计较那么多了,只有像我们乡级别的农村的地区还是比较重视的。我感觉,祭灶的行为是寄托了老百姓想要风调雨顺,没灾没病,获得安康的美好愿望。
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祭灶可能就会消失,吃“灶陀腊儿”只能在记忆里存在了。
二、大年三十
在重阳的传统习惯中,大年三十和其他地方一样的就是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熬夜“守岁”等,但是相同中也有细微的别差异。
第一,贴春联,春联的出现,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载,春联由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首创。964年春节,孟昶亲笔写了一幅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西蜀孟氏》)世人倍感新颖,乃从宫廷到民间,竞相效仿,进而成俗,一直延于今日。但是我们那里,对联的内容却是很有地域性。南阳民间的春联,总体而言,其内容多为祝颂庆贺和讴歌褒奖之类,但是详细来分主要有:一是讴歌历史风流人物。如南阳为越国上将军范蠡的故乡,春联的内容有“五湖 2
寄迹陶朱业,四海交游晏子风”;卧龙岗为蜀相诸葛亮躬耕之地,就有“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尽管被证明此南阳非彼南阳)二是家乡风光。南阳城背倚独山,面向白水,于是撰联的写“背靠青山龙虎地,门对绿水凤凰池”;“洛阳牡丹艳,宛城桂花香”等。
第二,挂年画,它的目的在于驱鬼,它与贴门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查到:南北朝时南阳涅阳(今邓州穰东)人宗懔在其所著《荆楚岁时记》一书中写道:“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我们那的年画围绕新年喜庆吉祥这一中心主题,我感觉题材有三个方面:一为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秋翁遇仙记等;二为福瑞吉祥,如仙翁庆寿、观音送子、天女散花、鲤鱼跳龙门等;三是农家生活,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春牛耕田、耕读传家等。现在啊,我爸每年还是在门外边的树上贴上“出门见喜”;墙上贴“满园春光”:猪圈上贴“槽头兴旺”等,上面陪着相应的图画。
第三,大年三十的某些地方。重阳的大年三十上午是要煮一锅肉的,还是带骨头的那种。满屋都散发着香味。然后把肉捞出来,在汤里放进白萝卜和红萝卜片,煮熟后盛进盆子里,当做炒菜时用的高汤。这就到了中午了,我们那里规定的大年三十的中午必须放鞭炮,吃米饭。而菜是,用上午煮的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肉和白菜、粉条等放在一起炒一大碗的菜,就着米饭吃。这点在很多地方都没规定。我想我们那之所以在大年三十让先吃米,品尝过年这第一道美食的是因为:我们那一般不产米,据算有也是个别地方有水源才可以种植水稻,大米还是比较稀罕的食物。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夜里“守岁”到点后,必须放你在过年期间最好的鞭炮,并且要再房顶上放,其实也就是越高越好。
其实,我感觉现在的大年三十啊,还是在我们农村里,年味会更浓一些,还是有一大堆孩子开心的放着鞭炮,问家长要钱买零食。一片喜气洋洋。
三、上香还愿
这个是在正月初二进行的。其实它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只是我们那的的一个习俗。就是在这天并不是像一些地方就已经出去探亲,而是统一去云彩山的黑龙寺里上香还愿。在重阳有一座云彩山,山上有座黑龙寺,寺里有个黑龙爷,特别有神通,许什么愿就成什么愿。这个说法,在我们那的人几乎都知道。
在过去的一年里,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槛,那么你就要祈求黑龙爷老保佑你,那么这一年平安度过了,就该去上香还愿答谢他老人家了。我还记得,我小时候生病了很长时间,吃了好多药也不好。母亲就在条案的正中间摆上香炉插上香。再在条案下面的桌子上摆上几张纸,求黑龙爷赐药救病。直到现在还依稀记得母亲那时虔诚的表情。
云彩山很高,又有点陡,路途是比较遥远的。但是,这么远的路,还不准乘坐任何交通工具,就算是从家道山脚下的那段路程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家比较远的,差不多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出发了。并且,你一旦上山就不准走回头路,就是再累也要坚持爬到山顶,否则则被认为对黑龙爷的不尊敬,便不再得到保佑。到山顶后就是黑龙寺了,接着买香,上香。如果你手头比较宽裕,在上一年中有平安的度过灾难,就该给寺里捐钱,充分表达心里的感恩。
上完香还过愿后,就该返程了,这可比来时轻松多了,不止是说下坡路,更重要的是可以乘坐任何的交通工具。大家一个个都是心情愉悦,期待下一年黑龙爷依旧能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这个现象其实还是源于人们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无助,把希望寄托与神。现在呢,依然有很多人去云彩山,目的也有所改变,老年人依旧是上香还愿。但是还有一大部分青年人他们则是为了游玩、热闹、可以结交一些朋友,仅此而已。
四、重阳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或许有些地方并不重视这个节日,但是重阳人却格外的重视。先看这个地名的来源:据《西峡县志》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今西峡县境内有11保,即内乡保、丹水保、菊潭保、重阳保、桑坪保等。民国元年,内乡县(西峡当时属内乡县)境划16区,今西峡境内的丁河、重阳、陈阳为西四区。1951年1月,西峡县将原区镇划为11个区,其中重阳区辖重阳、燕子、陈阳、黄草坪、水峡河等15个乡。1983年12月,西峡实行基层行政单位政治体制改革,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全县设18个乡镇,重阳公社改为重阳乡,沿用至今。从区划沿革看,重阳乡最晚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就是境内的一个保,并且至今仍然是全国唯一一个用“重阳”为地名的乡镇,是重阳文化的重要“基地”。由此可知该地方叫重阳的由来。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最早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后来随之发展有被赋予了 4
许多新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其实,现在我们那过重阳节的意义也是着脸中观念的柔和。觉得拿着茱萸是避灾了,出去逛逛也是放松了心情。
当然,在重阳节这天我们肯定要吃重阳糕。重阳糕用米粉、黍粉为主要原料,并辅以蔗糖、红枣等,蒸制成圆型或圆柱型糕类食品。以前大多是甜的,现在有增加了不少口味。再者肯定会去登高,大多人选择去的是重阳寺,重阳的人还是喜欢管它叫“后寺”,因为它建在后街的后山上。之前,它是比较破败的,后来在政府提倡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后,县里有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登高时还会有茱萸,不过差不多都是拿在手上的,不再插在头上了。
南阳的风俗很多,也很有历史厚重感,我不具备对他们进行深刻论述的能力。只能把我们重阳的,在我记忆里比较深刻的习俗简单一说罢了。我希望这些风俗不要走远。
第三篇:潮州历史文化
潮州历史文化
首先,在介绍潮州之前,先区别一下潮州和潮州府。潮州府是一个历史名词,指现在整个潮汕地区。而在中国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疆域调整,才把潮州府分成现在的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等几个地区。我们在香港和东南亚很多国家,总会听到一些华人说我是潮州人,这个潮州指的正是曾经的潮州府。当然了,作为曾经潮州府的文化和行政中心,现在的潮州市保留了原来潮州府最特色的文化和传统。
第四篇:美丽潮州
美丽潮州
潮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素有古城之称。那里有许多旅游景点,有滨江长廊、湘子桥、人民广场……其中,我最喜欢滨江长廊。
早上,滨江长廊雾气浓浓,各种建筑都沉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如同给天地罩了一层薄薄的面纱。渐渐地,太阳越升越高,阳光照在韩江上,水面波光粼粼如钻石般闪亮。草坪里,小草才刚刚苏醒,身上还撒着珍珠似的露珠。黄色的野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木棉树挺直了高大的躯干,像士兵一样守护着滨江长廊。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滨江长廊灯火辉煌,银光闪闪,犹如一条银龙。长长的城墙在灯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形状各异的楼台也不甘示弱,散发出五颜六色的灯光,把滨江长廊装扮得更加美丽。四周建筑物倒映在水面,仿佛是一座水上宫殿,让人眼花缭乱。长廊宽敞整洁,江面微风徐徐,真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我喜欢滨江长廊,但我更喜欢美丽的潮州。
第五篇:潮州交易中心
有形建设市场与工程交易中心调研报告
潮州市,是我的家乡。前阵子开始学习招投标这本书,我才知道有工程交易中心这个地方。我自己也想要去了解自己家乡的情况,于是上网找了些关资料。
工程交易中心(即有形建筑市场)主要履行以下工作职能:
1、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为依法招标工程建设项目提供集中交易的场所、设施、交易信息和见证服务;
3、为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实施监管提供条件;
4、规范场内工程建设项目的交易程序和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
5、妥善保存招投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档案;
6、对交易活动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协助调查;
7、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职能。
潮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于1998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是市建设局直属的科级事业单位,负责市城区(包括湘桥区、枫溪区、市经济开发试验区)范围内建设工程交易服务工作。潮州建设信息网上,有潮州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里面有详细的工程招标信息发布,招标信息栏,中标信息栏,很多建筑工程都是从上面直接发布。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统一网上发布工程招标信 息,在信息、场所等方面为交易主体各方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潮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主要任务是:
1、对应实行招标发包的建设工程实施项目及施工招标投标登记,为发包承包双方提供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有关信息和有关法律政策咨询服务。
2、为建设工程开标、评标、定标、洽谈等活动提供场所服务。
3、为发包承包双方办理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合同鉴证、质量安全监督等手续提供便利的服务。
4、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进场交易的各方及各项交易进行管理。
5、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对违反规定的场外工程交易活动依法进行检查,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目前交易中心已具备的功能:
1、信息服务:收集和存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发布各类建设工程信息,为承发包双方提供信息服务。
2、场所服务:现办公服务场所约600平方米,设有信息大厅、评标厅,配置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为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等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场所,3、咨询服务:为建设工程交易活动提供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办理程序等方面咨询服务。
看了广州的交易中心,发觉潮州的一些设施没广州的好。这也正常,广州是一个大城市,经济发展快。不过,我相信,我的家乡潮州,也会越来越好,潮州的工程交易中心不管设施还是政策也会跟着越来越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