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留守”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工作,我校组织了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活动。此次调研采取普遍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走访儿童、监护人、召开座谈会若干次,对全校16周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调查,基本摸清了留守儿童的数量、教育状况、生存发展状况和心理需求,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校2721名儿童中,有275名农村留守儿童,大约占11%。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75名,占留守儿童的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00名,占留守儿童的4%。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7名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另外有62名留守儿童是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7名被托付给亲友.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校275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
1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近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感增强。“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0——16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而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爷爷奶奶或亲友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孩子思想波动且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儿童因缺少心理慰籍而产生较强的孤单感。在问卷中显示,65%的留守儿童表示缺乏安全感,希望父母留在身边,35%的儿童表示理解父母,但希望父母能经常回家看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督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心里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碣南中学
2011-4-13
第二篇:农相留守儿童情况调查表
1、农相留守儿童情况调查表。
2、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小组成员对该调查情况的心得体会。附件四:中小学生署假生活的调查情况。
1、中小学生署假生活情况调查表。
2、中小学生署假生情况调查报告。
3、小组成员对该调查情况的心得体会。附件五:“我为家长做顿饭”实践活动心得体会。附件六:
1、“帮贫扶困”活动心得体会。
2、署假实践活动社会反馈表。3、2014年署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巨变调查实践活动。
1、活动时间:国庆节假期及开学以后10月份。
2、活动目的:通过本活动,使学生得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巨变的直观印象,从而认识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融入社会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
3、活动组织:放假前召开会议,安排布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指导学生制作调查表格,要求学生认真,真实地进行调查,认真书写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
4、活动总结:开学后收交学生的调查表格,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表彰先进的小组和个人,最后领导小组写出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
附件七: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巨变调查活动等有关材料。
(三)参观杜凤瑞纪念馆活动
1、活动时间:2014年11月30日。
2、活动目的: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3、活动组织:
(1)事行先与杜凤瑞纪念馆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协助。
(2)出发前对学生做纪律安全教育。
(3)全体指导教师全程参加,领导学生步行到杜凤瑞纪念馆。
(4)在参观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地看、听、记、思。
(5)活动结束后,将全体学生安全、按时地带回学校。
4、活动总结:
回校一周后,收交学生的心得体会。将优秀的文章利用课间时间,利用学校的广播向学生播放,加强对全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教师写总结报告,连同学生文章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装袋封存。附件八:参观杜凤瑞纪念馆实践活动有关资料。
(四)敬老院里献爱心活动
1、活动时间:2015年元月11日。
2、活动目的:通过带领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从而可以了解到初中生是否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否学会了感恩,能否通过此活动很好地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更好的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3、活动组织:
(1)为了此活动顺利进行,我们要对此次学生的出行进行严密的组织。出发前在操场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及到后应注意的事项。
(2)同时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并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3)全体指导教师和学生们同行,在出发后领导学生严格按照交通规则走路,一路步行到敬老院。
(4)在得到院方许可后再进入,各小组按已定方案进行活动。有打扫卫生的,有陪老人们聊天的,有给老人们收拾房间的。各小组完成自已的任务后,最后我们还要给老人们现上一场文艺演出。
(5)各项活动完成后,安全地把每一个学生带回学校。
4、活动总结:
回校后让每个学生把参加活动的心得、经验总结出来,并写成报告或小论文,做为下献爱心活动的参考,好让此爱心活动越搞越好,让老人家们感受到我们的热情,也让老人家们得到温暖,在全社会上营造出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同时对那些在活动中做得好的,要在全校给予公开表扬,号召全体同学生向他学习。最后把有关材料存档存放。
附件九:敬老院献爱心活动有关资料
(五)春节收集传统习俗的活动
1、活动时间:寒假期间,春节的前后。
2、活动目的:传统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国节日也进入了中国,很多的年轻人开始崇拜过洋节日,而把我们自已的节日习俗给忘了。为了挖掘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华夏文明,很有必要进行这一个调查活动。
3、活动组织:
(1)放假前对同学们进行统一的要求:要求同学们在春节假期间要广泛地走访群众,翻阅资料,实地观察,查找我国的传统习俗。
(2)要求学生每找到一个习俗都要把它记下来,并能把它的渊源找到。比比谁找的多,记得详细和准确。
(3)同时要求同学们在假期要隔一段时间,都要向教师回报自已的调查进展情况。
4、活动总结:
(1)开学后,收交同学们的调查报告。
(2)对学生们的报告要逐人审阅,对写得好的,记得详的,记得准的要给予公开表扬,并发荣誉证书。
(3)通过此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为建设文化强国面努力奋斗。最后把有关材料存档存放。
附件十:春节收集传统习俗的活动有关资料
(六)游释之祠
1、活动时间:2015年4月5日
2、活动目的:中化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在我们方城有多个历史文化明人,张释之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一位为官精政,执法严明的人。做为一个方城学生,应该知道他,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3、活动组织:
(1)事先同张释之祠的有关领导沟通,得到他们的同意和协助。(2)出发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参观的纪律要求。(3)全体指导教师一起参加,领着学生排队参观。
(4)并要求学生拿笔和笔记本,到后认真听,认真记。认真记下张释之个人的生平和事迹。
(5)要求学生参观后都要写一篇有关张释之的小论文。
4、活动总结:
参观回来后,及时收交学生写好的小论文。把评出来写的好的文章在全校通报表扬,并推荐到上级有关组织参加学生小论文的比赛。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历史,爱我中华,爱我方城。最后把有关材料存档存放。
附件十一:游张释之祠有关资料
(七)“我也当次环卫工人”实践活动
1、活动时间:2015年5月3日。
2、活动目的: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切实履行环保义务,是我们每一个中学生的天职。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只嘴上说,更主要的是要付著于行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应从小培养,所以我们安排了这此实践活动,并且以后还要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
3、活动组织:
(1)在组织此活动这前先与县环卫部门联系,得到他们的同意,并给我们指明实践的街区。
(2)出发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全体指导教师也和同学生一同参加本活动。并现场亲自指导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
(4)活动结束后,安全地把学生带回学校。
(5)要求学生写一篇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4、活动总结:
回校一周后,收交学生写的心得体会。对于做得好的利用学校媒体给予表扬,以便在同学们中间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最后把有关材料存档存放。
附件十二:“我也当次环卫工人”实践活动的有关资料
(八)期末总结:
1、活动时间:2015年6月。
2、活动目的:
归档活动材料,总结经验不足,听取上级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继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大力表彰一年来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推动学生继续抽投身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及能力,使其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3、活动组织:
(1)在学校功能室召开本次活动所有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总结大会。
(2)邀请上级领导出席会议,评议本次活动,并给学校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
(3)归纳整理一年不历次活动的文字影像资料,陈列于功能室,供领导、同志和同学生的参观指导。
(4)评出并表彰一年来表现突出的活动小组、个人和指导教师。、(5)选取两位优秀学生和一名指导老师,向学校领导和上级领导汇报一年来的活动历程和自已的感受体会。
(6)聆听上级领导的总结和点评。
(7)邀请县电视台跟踪报道,以宣传推动我县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篇:留守报告
潦河镇第五中心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情况
2010-12-26 我校认真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就开展情况作以下介绍: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机构。组长:赵光彦 副组长:姚荣军 组员:赵鹏一
陈戍
勾志选
杨子峰
范文峰
为了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及跟踪工作,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建立健全组织,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的机制,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等教育。
二、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关爱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关爱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等。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档案
我校要求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对班级的留守儿童开展了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等状况进行了再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我校深入开展了关爱帮扶活动。
1、要求每位教师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助一”结对帮扶,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做好记录。
2、认真做好每月与留守儿童一次谈心活动,并做好记录,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
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
4、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制度。我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5、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6、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主题活动
为了让广大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集体活动中快乐成长。
1、深入开展“手拉手”活动,让优秀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他们给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帮助。
2、学校通过班队、少先队等多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等。
3、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我校要求班主任做到常谈心,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态,并做到交流,做好记录,这样让孩子在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中健康成长。
总之,我校留守儿童工作步入了正常化的轨道,留守儿童得到了应有的关爱,从而奠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开展好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在成长,推进我校教育再上新台阶。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情况报告
潦河镇第五中心小学
2010-12-26
第四篇:关于留守儿童报告
留守儿童实践报告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热动1114班
吴狄峰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原因 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关于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关于留守儿童的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万州团区委结合区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和任务分解,作为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责任单位之一,全力以赴在我区镇乡、街道选点开展留守儿童家庭现状的抽样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家庭主要收来源、状况,存在困难,现实需求,心理状况和对留守儿童的抚养开支额度,个人愿景等情况,同时与所在镇乡、街道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联合开展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培养,共同搭建集中关爱场所,动员各方积极参与关爱行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团区委将积极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设计调查问卷,在全区更多的镇乡就如何完善2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代理家长、亲情室、托管中心等措施进行深入调查,积极促进尽早出台我区关于培养照顾好8万农村留守儿童,努力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问题留守儿童的具体机制办法。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第五篇:留守儿童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两大因素
家庭和学校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两大机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正是这两大机制的缺失所致。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直接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个体,孩子通过模仿和认同父母而试图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 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的他们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又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更难找到称职的可以替代父母的监护人,这使得他们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很容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如上所述,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具体如下:
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2、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3、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4、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