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乐山电业局留守学生之家工作半年总结
乐山电业局留守学生之家工作半年总结
半年来,乐山电业局团委在省公司团委和局党委领导下,坚持忠实履行社会责任,继续深化好“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持续做好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统筹规划,加强策划,在留守学生之家开展了以下重点活动。
新年伊始,开展亲情电力“迎新春 送温暖 ”特别关爱行动
新年以来,乐山局团委整合策划了‚亲情电力—‘迎新春 送温暖’特别关爱行动‛,各基层单位团组织纷纷响应,结合本单位工作推进情况,以多种形式集中策划开展本次活动。组织关爱留守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城区、在夹江、在马边等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带去新春的暖意。
学雷锋,青春光明行走进国爱心希望小学
乐山电业局团委于3月4日-3月6日在马边国网爱心希望小学开展为留守儿童赠送电脑、开展青春光明行志愿者服务活动。
局团委带领青年志愿者负重(背负捐献电脑)徒步二十公里前往马边三溪乡(马边国网爱心希望小学所在地),为当地‚川电留守学生之家‛留守儿童赠送电脑,与学生们开展亲情游戏,并开展‚送孩子们回家‛留守学生上学路生活体验。
六一关爱留守儿童送温暖
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乐山局团委指导各基层团总支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学生慰问活动。
在夹江迎江明德希望小学,乐山局团委青年志愿者们走进留守学生之家,在这里举行了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我心中的一幅画‛绘画比赛,并为孩子们带去了节日的礼物和暖暖的问候;在城区白马中学留守学生之家,来自乐山城区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和修试所的青年志愿者们共同策划组织的‚孝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在这里展开了‚孝文化‛宣讲,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同时为他们带去节日的问候。在彝山深处,马边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们来到‚川电留守学生之家‛所在的东光小学,在为孩子们送上糖果、体育器材等节日礼品的同时,还为该校286名师生上了一堂丰富有趣的安全用电常识课。井研局、峨眉局、沐川、嘉能佳集团等单位团总支也纷纷组织青年志愿者心系留守儿童,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温馨、欢乐的六一儿童节。
半年来,通过开展各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青年志愿者对留守学生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教导,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让让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们在为孩子们传递知识与欢乐的同时,接受爱心和责任的教育,得到感恩企业、感恩社会的美好感悟。并进一步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打造‚国
家电网‛青年志愿者响亮品牌。
第二篇:2010年关于留守学生工作半年总结
关于2010年农村留守学生工作开展的情况汇报
我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外输出,其中又以青壮年为主,致使大批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留守家中,留守学生由于缺少正常家庭的关怀教育,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一个普遍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的通知》(川综治办【2010】36号),资综治办【2010】16号,简综治办【2010】1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在2010年上班年我乡针对“留守学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学生工作,要求各部门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留守学生”事关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的重要意义。
在工作开展中,以综治办牵头、学校为主、各部门、驻乡各单位积极参与,并细化了参与单位的目标、职责,在全乡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乡组织人员、积极与学校衔接,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摸清了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学生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乡安排了专人对留守学生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三、主要工作
1、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乡综治办、派出所、学校联合行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严格整治,并加大了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2、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做到了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充分动员驻乡各单位积极参与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做到了武庙乡信用分社、武庙乡邮政所、武庙乡卫生院、民政办、计生办等部门的广泛参与,要求1名志愿者与1—5名留守学生结对,经常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感情,注重培养留守学生“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远离不良嗜好,远离不法场所,远离不轨人群”的能力,使其健康成长。
5、在有条件的村成立了“留守学生之家”。乡组织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分批次的到留守学生之家与留守学生结对,与其谈心、娱乐、学习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
在乡综治办的牵头下、各驻乡单位积极参与到了“留守学生”工作之中,这为我乡深入持久的开展农村留守学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武庙乡初中留守学生名单
武庙乡小学留守学生名单
武庙乡各驻乡单位结对帮扶名单
武庙乡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六月十一日
第三篇:留守学生之家资料
“留守学生之家”
为进一步推进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加强关爱留守学生活动阵地建设,搭建关爱留守学生的有效平台,现就“留守学生之家”规范化建设提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留守学生之家”建设的目的意义
“留守学生之家”是留守学生的“快乐家园”和“亲情港湾”。规范“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有利于统一全市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的外部形象;有利于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使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身心健康、情感交流上得到规范化的关怀和帮扶;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他们能够轻松学习、愉快生活、健康成长。
二、进一步规范“留守学生之家”的硬件建设
活动室面积一般不少于35平方米,主要依托乡镇中心校和留守学生相对集中的村小学建立。活动室必须符合安全标准,布局合理,环境温馨,室内进行必要粉刷及简单装修,配备必要的桌椅、书架,悬挂统一设计的“留守学生之家”标牌。室内基本设施做到“六个一”,即一台电脑、一部亲情电话、一套青少年读物、一台电视机、一台影碟机、一套体育器材(可根据实际情况增添适当器材)。
三、进一步规范“留守学生之家”的制度建设
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留守学生之家”运行、管理和帮扶制度,装订后悬挂于室内显目位置。包括“留守学生之家”组织结构、“留守学生之家”关爱模式、留守学生学校帮扶制度、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制度、留守学生监护人沟通交流制度、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指导制度、留守学生寄宿优先制度、“留守学生之家”值班制度、“留守学生之家”器材借阅制度、志愿者结对关爱制度等。
(一)“留守学生之家”组织结构
为切实做好关爱留守学生的各项工作,构建和谐、平安、健康、文明校园,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五个分支机构(即:学生管理中心、活动管理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应急服务中心、班主任服务岗)负责人:
(二)留守学生学校帮扶制度
1、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3个班级,每一位教师至少联系3名困难留守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帮扶。学生之间实行 “手牵手”结队帮扶。
2、各班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做到留守学生孤单了有人陪、困难了有人帮、生病了有人照顾、成绩差了有人辅导。
3、开展爱心募捐活动,建立 “留守学生爱心基金”,用于表彰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贫困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孤儿等,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失助,保证每一位留守学生不会因贫困而失学。
(三)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制度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用良好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抓好学科渗透,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和必要的设备设施。
4、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优化家教“心育”环境。
(四)留守学生监护人沟通交流制度
1、学校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共同探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
2、保障留守学生亲情热线的开通,建立留守学生父母与孩子、留守学生监护人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制度。
3、每周与结对留守学生谈一次心,检查一次家庭作业,作一次学习辅导,玩一次游戏或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五)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指导制度
1、建立法制副校长制度,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2、对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学生,实行“六帮一”的教育制度,即法制副校长、少先队辅导员、安保主任、班主任、学生干部、志愿者服务队共同关心、关爱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学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学校的温馨和社会的温暖。
3、建立留守学生代理家长制,由家长自选的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朋友或学校老师代理家长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
(六)留守学生寄宿优先制
1、对离家较远的留守学生资料整理在册。
2、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留守学生在学校住宿。
3、对于在校住宿的留守学生,结合“三小三热”(即:小菜园、小食堂、小沼气,热汤、热水、热菜)的要求,要多关注、多关爱,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
4、注重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提醒他们防火、防盗,加强自身防范危险的意识。
(七)“留守学生之家”值班制度
1、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在12:00——14:00和19:00——21:00两个时间段开放;星期
六、星期天全天开放。
2、地点:“留守学生之家”活动室
3、人员安排:由校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安排,值班人员1——2人。
4、任务:态度和蔼亲切,善于调控“家”的氛围,保持室内温馨整洁。接听亲情电话,做好记录。接待来访人员,根据来访事宜联系相关人员。做好活动室相关设备的保管及体育器材、图书读物借用、借阅登记工作。
5、考核:值班情况纳入考核内容。
(八)“留守学生之家”器材借阅制度
1、由学生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学校大队干部(或志愿服务队)协同管理。
2、为全校留守学生办理借阅证,凭证借阅书籍和体育器材。
3、“留守学生之家”的图书不外借,一律在图书室内阅读,不得私自带出活动室。
4、学生管理中心和值班人员做好书籍、体育器材的借阅、归还记录,造成损坏或丢失的要照价赔偿。
5、书籍和体育器材须当天归还,除书籍、体育器材之外的其他物资概不外借。
(九)志愿者结对关爱制度
1、每名志愿者与结对留守学生签定结对卡,并实行“三见面”(即与学校校长见面、与留守学生班主任见面、与监护人见面)。
2、保持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等途径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情况。
3、围绕“五个一”开展爱心帮扶(即每年到留守学生家中走访一次、每月与留守学生谈一次心、每季度为留守学生推荐一本好书、每半年给留守学生写一封信、每年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沟通一次)。
4、志愿者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向结对留守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文明礼貌,讲授自护技能,并给予结对留守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必要帮助。
5、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境界,维护志愿者的形象和声誉。
四、进一步规范“留守学生之家”捐建模式
捐建模式采用社会化运作模式,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参与,由企业援建“留守学生之家”是企业为党政分忧,密切政企关系的有效渠道,也是宣传企业文化,为提高企业知名度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一)命名原则
由捐资方建设的“留守学生之家”,其命名为“XXX留守学生之家”。
(二)建设原则
坚持“依托学校、探索社区、覆盖农村”的指导思想,本着方便留守学生的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主要依托中小学校建设“留守学生之家”,也可在留守学生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村(居)委会建设“留守学生之家”。
(三)建设要求
按本意见“留守学生之家”的硬件建设及“留守学生之家”的制度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五、进一步规范“留守学生之家”组织领导
(一)“留守学生之家”组织机构
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两名,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管理中心、活动管理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应急服务中心、班主任服务岗五个分支机构。
(二)任务明细
1、校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留守学生之家”开展活动,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规划工作及当前工作重点。认真总结,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2、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兼任,负责统筹全面工作。
3、校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设副组长两名,负责日常事务管理、监督、指导办公室开展工作。
4、校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的安排、组织、协调。年初,办公室必须会同各分支机构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工作和活动计划。
5、分支机构
(1)学生管理中心:负责留守学生的个人资料、成长记录、制度制定及完善等档案管理工作。负责对“留守学生之家”物资的管理、借阅,防止挪做他用。
(2)活动管理中心:负责设计和承办各类主题教育,每学期定期召开“关爱留守学生”主题班队会,每月保证集体活动不少于一次,参与面不低于本校留守学生总数的80%。根据学生管理中心制定的相关制度定期开放“留守学生之家”。
(3)学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留守学生在“家”的学习活动以及对留守学生功课的义务辅导。向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
(4)应急服务中心:负责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5)班主任服务岗:由各班班主任组成,负责搜集留守学生资料和服务需求,搭建留守学生与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沟通的桥梁。
(三)“留守学生之家”开放时间
保证每天留守学生在“家”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放。
第四篇:2007留守学生之家工作总结
汪洋小学留守学生之家工作总结
留守学生易出现学习、生活、心理和品行等方面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关注,学校的重视。一年来,我校在加强留守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建立档案,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首先,建立“留守生”专项档案。通过班主任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摸清本班留守学生的数量和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方面(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联系电话等),监护人方面(姓名、联系电话),家长方面(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建立新安学校“留守生”情况统计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发现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行为的成因、制定策略、选择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要求班主任努力做到:留守学生不辍学、留学生在班里学习不掉队、守学生在校没有严重的违纪现象。
二、营造良好环境,制定管理制度
大力营造学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制定新安学校“留守学生”管理制度。我们力求给每一个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给予关爱,生活上给予照顾,学习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公正地对待每一位留守学生,让每个“留守生”感受到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平等与真诚。为“留守学生”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定期举行“留守学生”座谈会,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开展帮扶活动,精神上给予爱护,生活上给予关心
由班主任合理安排任课老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对生活、情感、心理、烦恼等方面都给以关注和疏导的“代理家长”,并要求学生定期与“代理家长”进行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班主任定期召集“代理家长”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适时安排 “代理家长”与“留守学生”监护人见面会,以加强联系,形成教育活力。同时推行“手拉手”联心工程。即同班级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固定帮助一名“留守生”,为其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以求共同进步。
四、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建留守学生教育体系
建立留守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制度。班主任多渠道、多形式地帮助和教育外出务工的家长,使其进一步了解对子女生活和教育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帮助、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职责。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一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最主要的方式是正面教育诱导:
1、“五自”教育。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班主任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注重“心育”,力求治本,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辅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或个别交流,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勇气。
2、开展 “五个一”活动。具体内容是“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中学生”。
3、对家长 “五个一”要求。具体内容是要求外出务工、经商的家长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系列的社会工程。“留守生”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他们长期存在,决定着“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长期性。学校、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促使他们同非“留守学生”一样,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主人。只要我们以“关爱、尊重、科学”为前提,工作中做到“爱心、细心、耐心、匠心、恒心”,采取疏导、启发等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就一定能够教育管理好留守学生。一年来,我校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欠缺的地方还很多,今后还需继续努力。
2007年12月
第五篇:留守学生之家活动情况
“留守学生之家”活动总结
我校共有教学班61个,学生两千余人,其中留守学生占60%左右。这就意味着我校有一千多名学生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沉重话题。据调查,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留在农村的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而且文化水平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严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有的在监护人的溺爱下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坏脾气。因此,注重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势在必行,否则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惨痛代价。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我校于 2008年初建立了“留守学生之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启动了“农村小学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市级科研课题,让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取得了较好效果,留守学生成绩普遍提高、特长得到充分展现,迎来了“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成立“留守学生之家“关爱小组。以校长唐敬富为组长,书记副书记吕正富曹大鹏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各村校主教以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留守学生之家”服务网络,面向全体留守儿童,让不同的留守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我校教师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内、少先队员中对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了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三、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
学校全体教师进行摸底,详细地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孩子家庭状况、父母务工地点、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的个数,留守儿童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典型事件、家校联系、变化进步、结对教师、采取的措施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详尽载入他们的档案,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通过建立联系卡,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有针对性的开展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1四、落实“留守学生之家”活动的时间和管理人员。
牛滩小学共有留守学生千余人,“留守学生之家”只有一个。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要照顾每一位留守儿童是不现实的。其次周末让多数教师牺牲双休日来管理“留守学生之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校规定,”留守学生之家”的开放时间:周六上午9﹕00~11﹕00,一周重点辅导一个项目。每月第一周是诗词楹联创作,第二周是绘画,第三周是田径篮球,第四周门球腰鼓。其余自娱自乐的项目如:上网、唱歌、篮球乒乓球、图书阅读每周六都开放。时间和活动的内容向全体学生公开以后,每位留守儿童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到校活动时间。
其次是人员的落实。一是请了两位有一技之长并乐于为牛滩小学义务服务的两位退休教师:袁重威老师和温光菊老师。袁重威老师善长诗词楹联,温老师善长门球腰鼓。由袁老师长期义务负责“家”的日常管理。(当时学校请袁老师负责双休日学校的看守。)第二是我们请了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学校教师子女:吕知薇、谭沐、吕圣杰为”留守学生之家”的学生志愿者,义务为留守之家的孩子们准备体育器材、图书、网络教室的开门和关门等。从运行情况看较为良好。
五、实施了教职工结队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4至5名典型留守儿童与我校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2至3名留守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有教师同学的关爱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六、实行代理家长制
在干部、团员、教师志愿者中,具有爱心愿意帮扶留守儿童的个人,在家长自愿的情况下做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全校共有20余名代理家长。代理家长们详细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个人基本情况、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及兴趣爱好。重点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了学习、思想、身体及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感到了“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七、开展多项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
1、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能为留守在家的孩子
过个有意义的生日少之又少。为了让这些孩子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学校规定,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各中队组织为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面对大大的蛋糕,同学们小小的礼物和衷心的祝福,孩子们又笑又跳,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在小小的集体生日会上,他们感到了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2、倾听孩子的声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学生来说,“留守学生之家”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倾诉的机会。”留守学生之家”的志愿者们特制了一棵心愿树,树上挂满了传递书信的信鸽,在树的旁边有两个信封,信封上分别写着“老师我想对你说”“孩子,我告诉你”,就在这两个信封之间,传递着师生的情感,记录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留守儿童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师生情感得到深化。留守儿童就在这一次次的理解与宽容、赞赏与鼓励中变得自信与坚强起来。
“留守学生之家”创建以来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留守学生之家”的小社团“雏鹤诗社”评为泸县优秀小社团。牛滩小学篮球队参加泸县首届小学篮球比赛,男女队均获全县小学组第一名。在这些篮球队员中除2个不是留守儿童,其余全是留守儿童。少儿门球队曾挑战福集少儿门球队以绝对优势获胜。就在前两天,“留守学生之家”(小社团“雏鹤诗社”)参加泸州市“雏鹤杯”第四届中小学生楹联比赛,全市小学组有15人获决赛资格,我校就有6人。这些成绩的获得跟“家”里的志愿者们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
留守儿童之家自创建以来也遇到一些困难:
1、资金的严重缺乏。留守儿童在校读书期间有教师的关心与呵护,可一到了节假日就无所事事,在这个时候正需要志愿者的辅导与参与。也在这个时候也正是劳累了一周的上班族想轻松轻松的日子。所以如果不给志愿者一定的补助,是很难找到为留守儿童长期无偿服务的。其次设备设施的添置也需要资金。
2、志原者素质也需要提高。”留守学生之家”活动的设计,心理的疏导既要有相关的知识还要有相关的艺术。同时还要有一爱心。
3、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否则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以上是我校创建”留守学生之家”以来的工作和活动开展情况。诚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我们期待着你们建议。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留守学生之家”
真正变成留守儿童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