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外中心校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方案
北外中心校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方案
一、建设原则:
及时了解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积极帮助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健康、情感交流上得到关怀与帮扶,使“留守学生之家”成为共青团组织联系、凝聚、服务青少年的有效平台。
二、建设标准
(一)硬件建设方面:
1、专门腾出建筑使用面积在50平米以上且符合安全标准的教室1间作为留守学生之家的阵地,室内进行必要粉刷及简单装修,并划分功能区,如阅览区、文体活动区等等。
2、基本设施做到“五个一”,即一台电脑(能上网),一部亲情电话,一套青少年读物(含《中国青年报》,《少年时代》等团报团刊),一台电视机(29吋以上),一台影碟机(DVD)。
3、配套设施:配置桌椅、书架、报架、文件柜、书柜、文体活动器材等。
4、统一悬挂规范化的“留守学生之家”标牌,布局合理,环境温馨。
5、制作悬挂留守学生之家宣传栏,内容包括留守学生之家简介、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留守学生之家管理制度、等等。
6、名人名言、留守心声、笑脸墙、留守学生学习园地等。
(二)软件建设方面:
1、“留守学生之家”须配备1—2名专人长期负责日常管理,建议由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及分管领导担任。
2、建立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力的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并建立花名册。
3、制定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留守学生之家”定期活动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对制度、志愿者定期与家长〈监护人〉取得联系制度、社会募集资金管理制度等。
4、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和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5、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并详细填好记录卡,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三、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学生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学生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学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3)活动上优先安排。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篇:陈桥中心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
茶棚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
考核办法
根据《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及县局相关文件精神, 推动我校留守儿童工作有效开展。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留守儿童工作考核办法
为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皖发„2009‟32号)、《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2010‟6号)规定及县局相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全体任课教师及活动室管理人员
二、考核方面:
1.教师要坚决不体罚或变相体罚留守儿童,不讽刺、挖苦、歧视留守儿童,不放弃每一个留守儿童,主动帮助和辅导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留守儿童;
2.实行教师人人参与家访,生生都要访到,主动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反馈留守儿童在校情况,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促进家校互动育人。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留守儿童,尊重留守儿童人格,平等、公正对待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严慈相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关心留守儿童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留守儿童正当权益,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保护留守儿童安全;
5、开展对留守儿童真情关爱活动,实行“三个优先”。
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少先
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 帮扶教师要经常与
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三、考核组织领导:考核在校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四、考核结果:学校对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
2012年9月
第三篇:留守学生之家资料
“留守学生之家”
为进一步推进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加强关爱留守学生活动阵地建设,搭建关爱留守学生的有效平台,现就“留守学生之家”规范化建设提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留守学生之家”建设的目的意义
“留守学生之家”是留守学生的“快乐家园”和“亲情港湾”。规范“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有利于统一全市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的外部形象;有利于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使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身心健康、情感交流上得到规范化的关怀和帮扶;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他们能够轻松学习、愉快生活、健康成长。
二、进一步规范“留守学生之家”的硬件建设
活动室面积一般不少于35平方米,主要依托乡镇中心校和留守学生相对集中的村小学建立。活动室必须符合安全标准,布局合理,环境温馨,室内进行必要粉刷及简单装修,配备必要的桌椅、书架,悬挂统一设计的“留守学生之家”标牌。室内基本设施做到“六个一”,即一台电脑、一部亲情电话、一套青少年读物、一台电视机、一台影碟机、一套体育器材(可根据实际情况增添适当器材)。
三、进一步规范“留守学生之家”的制度建设
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留守学生之家”运行、管理和帮扶制度,装订后悬挂于室内显目位置。包括“留守学生之家”组织结构、“留守学生之家”关爱模式、留守学生学校帮扶制度、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制度、留守学生监护人沟通交流制度、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指导制度、留守学生寄宿优先制度、“留守学生之家”值班制度、“留守学生之家”器材借阅制度、志愿者结对关爱制度等。
(一)“留守学生之家”组织结构
为切实做好关爱留守学生的各项工作,构建和谐、平安、健康、文明校园,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五个分支机构(即:学生管理中心、活动管理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应急服务中心、班主任服务岗)负责人:
(二)留守学生学校帮扶制度
1、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3个班级,每一位教师至少联系3名困难留守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帮扶。学生之间实行 “手牵手”结队帮扶。
2、各班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做到留守学生孤单了有人陪、困难了有人帮、生病了有人照顾、成绩差了有人辅导。
3、开展爱心募捐活动,建立 “留守学生爱心基金”,用于表彰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贫困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孤儿等,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失助,保证每一位留守学生不会因贫困而失学。
(三)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制度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用良好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抓好学科渗透,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和必要的设备设施。
4、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优化家教“心育”环境。
(四)留守学生监护人沟通交流制度
1、学校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共同探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
2、保障留守学生亲情热线的开通,建立留守学生父母与孩子、留守学生监护人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制度。
3、每周与结对留守学生谈一次心,检查一次家庭作业,作一次学习辅导,玩一次游戏或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五)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指导制度
1、建立法制副校长制度,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2、对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学生,实行“六帮一”的教育制度,即法制副校长、少先队辅导员、安保主任、班主任、学生干部、志愿者服务队共同关心、关爱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学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学校的温馨和社会的温暖。
3、建立留守学生代理家长制,由家长自选的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朋友或学校老师代理家长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
(六)留守学生寄宿优先制
1、对离家较远的留守学生资料整理在册。
2、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留守学生在学校住宿。
3、对于在校住宿的留守学生,结合“三小三热”(即:小菜园、小食堂、小沼气,热汤、热水、热菜)的要求,要多关注、多关爱,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
4、注重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提醒他们防火、防盗,加强自身防范危险的意识。
(七)“留守学生之家”值班制度
1、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在12:00——14:00和19:00——21:00两个时间段开放;星期
六、星期天全天开放。
2、地点:“留守学生之家”活动室
3、人员安排:由校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安排,值班人员1——2人。
4、任务:态度和蔼亲切,善于调控“家”的氛围,保持室内温馨整洁。接听亲情电话,做好记录。接待来访人员,根据来访事宜联系相关人员。做好活动室相关设备的保管及体育器材、图书读物借用、借阅登记工作。
5、考核:值班情况纳入考核内容。
(八)“留守学生之家”器材借阅制度
1、由学生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学校大队干部(或志愿服务队)协同管理。
2、为全校留守学生办理借阅证,凭证借阅书籍和体育器材。
3、“留守学生之家”的图书不外借,一律在图书室内阅读,不得私自带出活动室。
4、学生管理中心和值班人员做好书籍、体育器材的借阅、归还记录,造成损坏或丢失的要照价赔偿。
5、书籍和体育器材须当天归还,除书籍、体育器材之外的其他物资概不外借。
(九)志愿者结对关爱制度
1、每名志愿者与结对留守学生签定结对卡,并实行“三见面”(即与学校校长见面、与留守学生班主任见面、与监护人见面)。
2、保持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等途径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情况。
3、围绕“五个一”开展爱心帮扶(即每年到留守学生家中走访一次、每月与留守学生谈一次心、每季度为留守学生推荐一本好书、每半年给留守学生写一封信、每年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沟通一次)。
4、志愿者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向结对留守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文明礼貌,讲授自护技能,并给予结对留守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必要帮助。
5、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境界,维护志愿者的形象和声誉。
四、进一步规范“留守学生之家”捐建模式
捐建模式采用社会化运作模式,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参与,由企业援建“留守学生之家”是企业为党政分忧,密切政企关系的有效渠道,也是宣传企业文化,为提高企业知名度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一)命名原则
由捐资方建设的“留守学生之家”,其命名为“XXX留守学生之家”。
(二)建设原则
坚持“依托学校、探索社区、覆盖农村”的指导思想,本着方便留守学生的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主要依托中小学校建设“留守学生之家”,也可在留守学生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村(居)委会建设“留守学生之家”。
(三)建设要求
按本意见“留守学生之家”的硬件建设及“留守学生之家”的制度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五、进一步规范“留守学生之家”组织领导
(一)“留守学生之家”组织机构
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两名,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管理中心、活动管理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应急服务中心、班主任服务岗五个分支机构。
(二)任务明细
1、校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留守学生之家”开展活动,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规划工作及当前工作重点。认真总结,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2、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兼任,负责统筹全面工作。
3、校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设副组长两名,负责日常事务管理、监督、指导办公室开展工作。
4、校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的安排、组织、协调。年初,办公室必须会同各分支机构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工作和活动计划。
5、分支机构
(1)学生管理中心:负责留守学生的个人资料、成长记录、制度制定及完善等档案管理工作。负责对“留守学生之家”物资的管理、借阅,防止挪做他用。
(2)活动管理中心:负责设计和承办各类主题教育,每学期定期召开“关爱留守学生”主题班队会,每月保证集体活动不少于一次,参与面不低于本校留守学生总数的80%。根据学生管理中心制定的相关制度定期开放“留守学生之家”。
(3)学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留守学生在“家”的学习活动以及对留守学生功课的义务辅导。向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
(4)应急服务中心:负责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5)班主任服务岗:由各班班主任组成,负责搜集留守学生资料和服务需求,搭建留守学生与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沟通的桥梁。
(三)“留守学生之家”开放时间
保证每天留守学生在“家”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放。
第四篇:堰口中心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汇报材料
堰口中心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
汇 报 材 料
堰口中心校 2010.12 寿县堰口中心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
汇报材料
堰口中心校1969年建校,现已发展成为设施较为齐备的市级农村初中示范校。我校现有11个教学班,在校生612人,其中留守儿童172人,占学生数的28%。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只好跟随爹爹奶奶或亲戚朋友生活,只有寒暑假才能和父母团聚。亲情的缺失和对父母的思念,影响了他们在心理、身体、学习及行为习惯方面的成长。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本,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教育留守学生要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现将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制
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组和协调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制定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落实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包保对象落实到每位授课教师,不留死角,确保每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特别关爱,真正使学校成为他们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阵地。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各班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变化。对留守儿童变化 1 情况实行每月上报,有专人负责记录、督查,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表一卡”,即家庭情况和父母联系方式登记表和成长记录卡,及时记录每位留守儿童的身体、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习惯等的变化。通过“一表一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三、营造关爱氛围,完善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
1.成立关爱队伍,实行结对帮扶。
我校教师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专门的关爱留守儿童队伍。积极宣传,广泛发动全校力量,在教职工中招募品德好、爱心浓、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和“志愿者”,从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选聘专职老师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开办了留守儿童知识讲座,定期对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和“志愿者”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引导“临时监护人志愿者”定期到校和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这些关爱使留守学生缺失的亲情得到了补偿,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2.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营造留守学生的快乐家园。为了让留守儿童也能向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到家的温暖,促进其健康成长,我校兴办了留守儿童宿舍、食堂、文体活动室及室外活动场所,购臵了电脑、电视机、电钢琴、桌凳、图书、报纸、杂志等,并配备了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仰卧起坐垫、臂力器、拉 2 力器、跳绳、毽子、哑铃、象棋、五子棋等体育用品。此外,还有毛巾、脸盆、饮水机、爱心雨伞、小剪刀等生活用品,安装了专用亲情电话,完善了内部设施,为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了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了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我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定期开放,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及双休日全天,都安排专人值班,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观看电影电视,进行书法和绘画辅导,组织篮球、乒乓球比赛、游戏,举办歌咏比赛和心理咨询等。在这里,留守儿童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观看电视节目、拨打亲情电话,还可与父母进行视频聊天。这里,既是留守儿童猎取课外知识的主战场,同时又是留守儿童静心休息的避风港。从而淡忘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远离了孤独和内向,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建立考核机制,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为了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性、长期性,学校定期对班级及帮扶教师进行评比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的考核评估办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考评制度,把考评结果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加强帮扶人员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竭力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成绩与不足
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一 3 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主、自立、自信、自强了,就连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的老师也受益良多。“代理家长”陶应利老师在总结体会中这样写道:“当你用心关照这些留守儿童时,他们会体味你就是他的家长,心生温暖,心生敬意,心生情感,增添了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的生存价值!”“做了一些这方面的事,学生、家长及自己都感觉到好,心里坦然多了!”
然而,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留守儿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如双休日活动的人员安排、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文体活动设备的添臵等,都受到了财力不足的影响。
总之,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堰口中心校 2010.12
第五篇:留守学生之家建设角色定位的分析
“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是2006年以来**共青团的一项品牌活动和重点项目。资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学生达到22万(其中“双留”18.9万人),“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得到了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截止目前,资阳团市委整合社会资源,先后在全市农村、学校、社区建“家”396个,使近7万留守学生得到了亲情般的呵护。
建“家”工作在资阳所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党政领导和团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悉心关怀,源于社会各界的热心参与和真诚帮助,也源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阳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在整个建“家”过程中的不断创新与坚持。市、州团委在建“家”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此项目的牵头单位,资阳团市委在不同的时期实现了思考者、指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团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当好思考者,以“想”指导“建”
观念影响行动。观念创新启发我们创造的激情。寻找规律、善于发现 —— 突破定式防止“一成不变”。
“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是一项创新型工作,无固定模式可循。由于其“新”,使我们无法走捷径,必须在摸索中去寻找和发现规律,也由于其“新”,给了我们创造的空间。2006年年初,当“留守学生之家”建设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团省委2006年工作要点的时候,资阳团市委就开始了对“留守学生之家”的前瞻性思考。我撰写了《关于“留守学生之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对“留守学生之家”的概念、建“家”的目的和“留守学生之家”的五种功能、五个性质、建“家”的五个关键环节、要处理好的六个关系进行了分析。此文获得了**省共青团调研奖二等奖。在全省率先提出建100个“留守学生之家”的设想和规划,提出了学校、农村、社区“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设标准,并于年底顺利完成了建“家”计划。
2007年6月,团市委积极争取党、政重视,在充分调研、精心思考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在全市分六年建成1000个“家”的思路。得到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翟占一的重视,以两办名义转发了团市委等8家成员单位《关于“留守学生之家”扩面建设的意见》,同时,为更大限度地争取支持,团市委争取到市委、政府将建“家”工作纳入党务、政务目标进行考核,为全市建“家”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08年2月,团市委再次对“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我撰写了《“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一文,就“留守学生之家”建设的发展趋势、现有特点以及“留守学生之家”建设中出现的工作发展不平衡、“留守学生之家”志愿者的现状与留守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留守学生之家”建设保障、保险等系列机制不完善、活动的经常化受到挑战等阶段性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促平衡、夯基础、强活动、抓规范、重创新”的对策。2008年9月,团市委将“留守学生之家”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纳入团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近900名大学生志愿者和村官进行了培训。
当好指导者,分类引导“建”
差异成就和谐。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复制。求同存异、百花齐放——分类指导防止“千篇一律”。
就全省来看,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工作在各市、州发展进度不同、成效不
一、各具特色。正因如此,我省“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工作异彩纷呈。资阳团市委在指导基层建“家”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层次指导建“家”工作,使建“家”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兼顾农村、学校、社区“留守学生之家”的软、硬件资源、留守学生需求、开放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制定了《资阳市合格、标准、示范“留守学生之家”创建标准》,分别以“六个一“七个一”、“八个一”标准为参照,对三类“留守学生之家”进行分类指导、评估命名。其次,针对志愿者的差异性,资阳市在全省创造性地开展了“留守学生关爱志愿者”星级评定工作,制定了《资阳市“留守学生关爱志愿者”星级评定办法》,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的长短、服务的成效,对“留守学生关爱志愿者”进行考核评定,分别命名为二、三、四、五星级“留守学生关爱志愿者”。保持了我市建“家”工作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当好组织者,分步督促“建”
执行决定成效。我们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防止“一轰而上”。
“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扩面”建设的推进需要长期坚持,一以贯之。资阳市坚持“家园选址注重辐射性、器材配置注重实用性、工作人员注重志愿性、开放时间注重灵活性、资金来源注重社会性”的建家原则,前瞻性、创造性地开展建“家”工作。探索出“就近援建”、“城乡共建”、“老少同建”三种创建形式,推广了农村“志愿者结对”、学校“六个一”、社区“五点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