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杨XX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农村产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因此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队伍日益庞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的整体发展。因此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良性循环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儿童经济发展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变原来贫困的生活状况,把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里跟着其他长辈或亲属生活,农村原有的家庭关系受到很严重的冲击,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演变
从相关文献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最初定义在20 世纪 90 年代指的是由于“父母在海外,又上学,又打工,难以抚养下一代”而留守于国内,由上一代帮忙照顾抚养的儿童[1]。后来有学者将农村儿童定义为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 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国妇联于2008年 2 月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对“农村留守儿童” 的概念界定,即“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 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2]。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1.农民工自身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3]
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均因在农村经济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被迫离开家庭,转移到其他地方求职谋生。自身经济收入水平,不允许其在家乡发展,于是留下未成年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过活,由此,许多农村的儿童被迫留守。
2.农民工工作性质和生活条件的制约
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工作一般不稳定,而且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一些人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还有的则是在建筑工地上从事短期的临时工作,需要经常变换工作地点和住所[4]。对于这部分农民工而言,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及居住地点,就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老家,有些农民工在将孩子带到城里后又被迫将他们送回农村。
3.许多农民工对打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的质疑[5]
许多打工子弟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教室过于简陋,不能给农民工子女提供较好的就学环境,加上打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其他学校比较欠缺,教师较快的更换频率,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局限,使得许多农民工一再选择将子女留在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农村学校学习。
4.义务教育城乡二元体制形成的制度障碍[6]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与学校教育的相关管理规章紧密联系在一起,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极大地制约。城市内的许多学校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对于学生户籍的要求,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注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收费不公平政策,名目繁多的证件限制提高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门槛,迫使许多家长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
5.农民工子女不愿跟着父母外出学习生活
这类儿童称为“自愿留守型儿童”。部分农民工子女跟着父母在外地对当地生活的不适应,使他们自愿放弃城市的生活回到农村,跟着其他亲属生活。还有的儿童在城市内学习时倍感压力,或是受到嘲笑致使心理阴影的产生等原因,也使他们选择回家乡学习。
上述各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和影响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和显现,成为了一个在我国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不仅亲情缺乏,更容易在面临自身发育、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时产生心理障碍,因此留守儿童的发展出现许多的问题。
1.学习问题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差别。非留守儿童在家长的辅导下,认真、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性强,而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厌学现象[7],完成作业敷衍行事,主动性较之非留守儿童弱,作业经常拖欠,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不良现象。两者的区别大都由于非留守儿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待学习更认真,留守儿童大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一起生活,处在农村,许多老人都无知无识,文化水平低下,只顾及自身的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
2.心理问题
当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有心理障碍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留守儿童群体内尤为严重。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时期,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亲情缺失,在感情上得不到满足,而且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方面的异常等[8]。长期得不到纠正,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放任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3.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时期,身体各个方面都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比较差,再加上长期缺少良好的家庭管教,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行为品德上就极易发生消极的变化,主要变现为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小偷小摸拉帮结派等,更为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生活问题 [9]。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关爱,许多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因无人照顾或是照顾不周二处于严重紊乱状态[10]。许多在外务工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能给孩子的东西少之又少,大多是在金钱方面,相反有的家长,认为不在孩子身陪伴其成长内心愧疚,所以在金钱方面给予其足够资金,使其养成花钱没有截止,暴饮暴食,饮食结构不合理,影响其身体健康[11]。精神生活上,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较低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孤独感,自卑心理影响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为了补偿缺失的亲情满足感,许多留守儿童渐渐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不利于其学习生活及品行的发展。
四、针对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根据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三大因素,结合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教育方面
对家长来说应该摆脱狭隘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完整的家庭结构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和自身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给孩子创造一个完整的家庭模式,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不能将孩子随时带在身边的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以便家长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状况及孩子的需求,不论事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另外,在选择监护人方面,家长也应该慎重考虑,为孩子物色有能力、负责人的监护人[12]。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监护人,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注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及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切实情况。
2.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对留守儿童要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13]。学校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适当的关注,以弥补其在亲情方面的缺失。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14]。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学校也应多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家长沟通交流,以便于双方都
知晓留守儿童的切实情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铸就更坚实的城堡。
3.社会方面
农民工迁入地学校降低入学门槛,以便外出务工人员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进行照顾,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的监管,建立健全教学设施,让农民共子女放心入学。社会还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思想的教育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其学会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15]。社会各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介入留守儿童问题
通过个案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辅导,解决其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召集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开小组工作,在小组内,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在留守儿童生活的社区内开社区社会工作,倡导社区内的居民关爱留守儿童,组织留守儿童参与社区内的活动,关爱其成长;在学校内,学校社工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沟通,帮助留守儿童了解自身面临的问题,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内健康成长。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的推进,农村经济会渐渐缓和,留守儿童的问题会逐渐好转,但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进程,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简单的单个家庭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1] 温晓帆,柴瑞帧.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工作研究.2012年第4期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4-37
[3][4][5] 高群峰.当前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6] 陈华强,徐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7] 杨高模,邹启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三步曲”.教育论坛
[8] 康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坛.2011 年第 11 期
[9] 李林凤,卢文捷.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防治探析.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 2011年10月
[10][11] 夏燕琼,秦祖国,苏胜华,刘贵浩,汤捷.广东农村留守学生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 2011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
[12] 王柏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31 卷第 2 期
[13] [14][15] 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第九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治疗性工作(上)第五节 流动人口的儿童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调研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一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但总体来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2007年国务院农民工办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为此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
我们将本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第一,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人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层特征与需求差异;第三,认真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政策服务。
2.研究方法与特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全面考虑儿童生存发展需求的多面性与特点,本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⑴主要是通过对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定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和家长及其他监护照料者的认识、需求和看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总结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出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一一按年龄分层,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幼儿(0--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周岁)和大龄儿童(15--17周岁)三个部分,了解其各自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一将性别作为贯穿年龄分层与问题分析的一个基本视角和主线,认识并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的性别差异。
一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通过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政策制度环境,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对策建议。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介绍如下。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与基本特征
本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分析,以258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户的方法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抽取。本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筛选,根据人口抽样资料提供的儿童的个人记录及其所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逐个进行。
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和发展变化
按照前述定义,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
2.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和分布
各年龄组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先缓慢上升后下降。从0周岁到15周岁,各年龄组的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基本呈随年龄增长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从16周岁组开始的比例迅速下降。在按年龄划分的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情况基本接近。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适龄儿童较多,如:四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学校的关爱、社会的关爱。他们逐步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因而对他们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继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失
1、缺乏沟通和引导。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有些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而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有些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据我校调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
2、以物质的满足取代精神的安抚。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据调查,祖父母、外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这种情况也会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因为照顾不周,而深感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的方式,将孩子一步步推往悬崖,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
3、受委托者的放任与漠不关心。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由于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害怕管多了会受其父母埋怨,总之,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胆子大起来,有些甚至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家庭教育缺失也引发了一系列更严重的后果,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成长中缺少倾述和求助的对象,导致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又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教育,学校对他们的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因而出现了一下情况: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
1、家庭学习监管角色的缺失导致成绩较差。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的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或者由委托人监管,受委托者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调查中发现,95%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会和老师联系。平时,留守儿童最苦恼的事是“作业不会做,不知问谁好”、“功课跟不上,没有人辅导”。
2、“唯分论英雄”,评价体系导致教育不平等。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再者,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没有适当的措施也无能为力,有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另外,应试教育的现状,促使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因而,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的现状也很难改变。
三、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的缺失,社会教育的欠缺,使留守儿童傍徨在社会的边缘。留守儿童在行为规范、思想修养等方面出现了严重偏差。
1、乡土秩序的混乱。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无形中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2、安全链接的中断。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自我保护意思薄弱,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未成熟时期,对于突发性事件缺乏必要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不能在突发状况下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政府是主导,可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因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各方需明确自身职责,共同协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
一、明确政府责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明确家庭责任。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现代发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这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三、明确学校责任。培育新一代新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进行家访或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儿童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一般是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这些监管人与其父母相比,在儿童心目中毕竟是亲疏不同的。留守儿童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 2.自卑。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 3.寂寞无聊。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 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 5.怨恨父母。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一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抚养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缺乏父爱和母爱,与父母之间有隔阂。
2.教育问题。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3.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
4.犯罪与越轨问题。孩子缺少对社会的认识,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容易使孩子走上歧途。
三.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
2.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真心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以欢乐和幸福。
3.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
【关键字】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引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和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就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跟随着父母,只好继续留在农村。2005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从政府层面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并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因而一直为教育界及全社会所关注。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不仅关系到农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及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张,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目标及和谐社会的实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 1
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思想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曾有学者通过比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发现,留守孩子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14周岁以上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家庭成员及多种角色的缺失和不到位,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
(一)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一方面,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关注不够,辍学现象严重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较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思想上的交流、人格的培养,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有些外出务工者形成了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父母双方或是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的比例。
(三)缺乏管教,道德滑坡趋势明显
调查显示,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常年在外,感觉亏欠孩子很多,因而就尽量从金钱上弥补孩子,希望他生活得好点。一些孩子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缺乏亲情,心理失衡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
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极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探析
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综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但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家庭教育的缺位还表现在,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及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
(二)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学校很少针对留守儿童由于家长外出务工而在学习和品行方面产生偏差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之学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许多老师认为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学生,便对那些成绩差、升学无望的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另一方面农村师资队伍弱,教学质量差。由于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学校德育的弱化和心理教育的空白也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大多是纸上谈兵,而且一周仅有的一节品德课多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替代。至于心理教育更是缺乏,许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心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通和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多
方面的问题。
(三)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以及所需的人文环境。另外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工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影响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如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普遍存在。
正是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才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诸多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出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涉及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发挥宏观政策的指导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第一、适时调整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政策。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有当地教育资源。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将孩子带在身边,享受同等待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增加。第二、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免除学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从2004年起,中央投入专项资金3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重点补助“两基”攻坚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帮助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这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三、重视儿童学前教育。十七大指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
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并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提供指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使他们对孩子不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能有更多心理层面的关心,(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便是影响儿童成长的最主要阵地。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第一、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了解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巧等,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爱护他们。
第二、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鼓励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有条件的学校除了班主任之外,最好能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这些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都是很好的教育补偿。
第三、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情感缺乏而存在一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问题儿童”,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去激励、关心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及尊严感,从而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者本身树立好榜样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
第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受所生活的社区影响也较大,因此,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为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开展临时监护人座谈会,让大家增进交流,相互吸取有益经验。
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要适时免费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并公开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录像,为家庭教育者及儿童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要彻底根治农村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留守儿童,不要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
参考文献:
[1]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J].教育研究, 2004(10): 15-18.[2]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EB/OL].(2008-02-27)[2009-02-28] http:///.[3] 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
[4]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