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东坡的“兼济天下”
苏东坡的“兼济天下”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对于一个杭州人来说,这绝不陌生。关于西湖,他留下了被人认为至今为止描写西湖最优美的诗句,在西湖上,他留下了游人如织的苏堤,在杭州的餐馆中,更有为人所喜爱的招牌菜——东坡肉。但苏东坡对于我而言,还是陌生的,他留于我的,仅仅是著名诗人的背影与那背影上的光环。但读完《苏东坡传》,我知道了,他拥有的不仅仅是诗才,更有其他的令人难以忘怀的魅力,令我们心驰神往。
苏东坡,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诗才、他的品行,受到当时几乎所有文人的崇敬,受到了他所认识的人们的厚爱;但他又是不幸的,因为他的政见、他的诗作,他受到了当朝小人的排挤、陷害。但是,确切地说,他也不是不幸的,可以认为他是一个苦中作乐的人,因为在贬到荒凉、贫瘠的黄州之时,他依旧保持着常人难以想象、令人羡慕的快乐。也正是因为那心情,他才留下了堪称他笔下最精的四件作品,才有了那赤壁下的吟哦那月下的徘徊。而他在无论怎样的物质条件下都能保持快乐,在我看来,正是由于他的乐观。
乐观一词,放在他身上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初到黄州之时,他还未安顿,但也许他是天生的美的发现者吧,天天游览于周围的群山幽静处,并写下了大量的及其可爱的诗文。之后,他更是对自己那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屋情有独钟,在他眼里“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夕晓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他在之后的农耕生活史,甚至认为失去人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有福气。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而就是那“无可救药”的乐观,才使他在遭到迫害时没有沉沦,才使后世的我们在失意时能心感慰藉。
“不如意之事常八九”这几乎人人知晓,的知晓并不代表会如此认为,在遇到之时,便觉得生活索然无味,生活到处是黑暗,更有甚者,会觉得生活已无法继续,非得一死以求解脱。我想,倘若苏东坡在世,便会叹一声“何必呢”在他眼中生活永远是美好不可言喻的。也许那些自杀者们会反诘一句:“我都这样了,生活还能美好吗?”相信晚年的东坡会笑着说:“是啊。”因为在又一次的迫害中,他被流放到了当时的域外——海南岛。那里物资极其缺乏,大多只能靠船运入。在生病无药可医的时候,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我想这便是可爱的东坡的真实写照。在我的头脑中,他就如同一阵清风,欢欢喜喜地,轻轻快快地,吹进了他周围的人心中,吹进了读他诗文的人心中。读者与他共呼吸,同悲喜,共同体会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快乐与希望。
换个角度看,其实乐观这味药比板蓝根那些普适的药更加疗效广泛,因为药物只能作用于服药之人,至于他人,它是不管的;但乐观不同,它不仅使得到之人心生快乐,更能以它温暖、轻快的光芒照亮周围的人,让他们明眸鲜亮,嘴角上扬。我想这便是乐观这种心情的更加深层,不,是更加深沉的意义,它可以作为照亮行人脸颊的火炬,也可作为燎原的星星之火;既可以使自己得到清亮的鲜花,也可以指引着一大批人,走入春光。
人们常说,君子应“达则兼济天下”,如果你拥有乐观,便能如此。其实乐观只是一种心境,人人可得,人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快乐的营养。也许苏东坡完全没有教化后人的目的,他当时也许只是希望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但他确实赋予乐观一种更加深刻的意义,让后世代代从中受益。我想他若是知道这种“兼济天下”,先是吃惊,然后定会,默默微笑。
沈秀清411
第二篇:2017年高考甘肃满分作文:兼济天下,不负青春
2017年高考甘肃满分作文:兼济天下,不负
青春
高考满分作文400字高考满分作文500字高考满分作文600字高考满分作文700字高考满分作文800字高考满分作文900字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高考英语满分作文2017高考作文预测高考的独木桥不是你一个人在渡过!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2017年高考甘肃满分作文:兼济天下,不负青春》,做你背后的参谋,帮助你分析每一道题目的得分利弊!请2017年高考生及家长关注本页面的更新信息,本网站将实时更新高考资讯,请不要错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中国人都很熟悉杜甫这两句诗。当年的诗圣饱经离乱之苦,兄弟亲友星散四方,彼此音讯难通,故而思乡怀人之情愈发显得浓烈。一流的诗歌总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杜甫的忧伤属于所有的游子。古今有别,月色依旧,千百年来漂泊异乡的游子无不对自己的家乡牵肠挂肚。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有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故乡的每一条河,每一朵花,甚至每一片云,都那么使人魂牵梦绕。
第三篇:2017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兼济天下,不负青春
2017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兼济天下,不负
青春
高考满分作文400字高考满分作文500字高考满分作文600字高考满分作文700字高考满分作文800字高考满分作文900字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高考英语满分作文2017高考作文预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起点,相信自己,明天又是一和个艳阳天!出国留学网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兼济天下,不负青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中国人都很熟悉杜甫这两句诗。当年的诗圣饱经离乱之苦,兄弟亲友星散四方,彼此音讯难通,故而思乡怀人之情愈发显得浓烈。一流的诗歌总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杜甫的忧伤属于所有的游子。古今有别,月色依旧,千百年来漂泊异乡的游子无不对自己的家乡牵肠挂肚。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有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故乡的每一条河,每一朵花,甚至每一片云,都那么使人魂牵梦绕。
扩而大之,对于炎黄子孙的我们而言,中国是我们共同的故乡——国与家从来都是血肉一体的。我们绵绵不尽的乡愁的落脚点不仅仅是生养我们的村庄,也可以是江南塞北、黄河长江。江山壮丽,文明辉煌,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因为有如此伟大神奇的故乡而自豪不已。
第四篇:商之大者 兼济天下——爱国侨领庄世平
商之大者 兼济天下——爱国侨领庄世平
潮汕人善于经商,且散布于世界各地,因而有“东方犹太人”的美称。庄世平先生一生创办了两个银行,乃东南亚金融界之翘楚,自然无愧为潮商的典范。但我们敬佩庄老,却不仅仅因为他在商业上的成就,还因为他永远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因为他那伟大的人格所彰显出来的光辉,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潮汕人,乃至中国人的形象。
黄苗子先生曾写过一幅楷书作品赠给庄老,其中有言:“少年慷慨,爱国救亡。中岁奔走,贸教南洋。履险如夷,抗日输将。合盛安达,晚有南商。经济金融,贡献辉煌。持躬澹泊,处世热肠。为国储材,助学乡邦。”庄老一生为抗日救亡、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祖国的经济建设、特区建设以及香港回归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关于庄老的生平,可说的非常多,这里只能择其要者来谈。
一
庄老于1911年出生在广东普宁果陇村一个饱读诗书的殷实侨商之家。这一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这一种冥冥中的关联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是否有重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从庄老一生的高风亮节来看,无疑却经常闪耀着自辛亥革命以后种种进步思想的光芒。
庄老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12岁时,他离开家乡到当时的繁华商埠汕头求学。尔后,他又辗转到厦门、上海和北平求学。
中学期间,庄老便和一些好友开始关注共产主义学说。1927年,他放假回到老家,恰巧见到了途经潮汕地区的由周恩来、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这也是庄老第一次见到革命队伍,而革命军整肃、昂扬的面貌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一年,庄老重遇许涤新先生。许先生比庄老年长五岁,曾当过他的小学老师,后来成为中共党内著名的经济学家,此时已加入中国共青团。通过与许涤新的交往,庄老了解到了共产主义学说,并产生了由衷的拥护与向往。庄老晚年曾对人说他十六岁就开始追随中国共产党,便是从这一年算起的。
1930年,庄老进入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学习。此时的中国,正值风云激变的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日益明显。处身于“五四运动”发源地的北平,庄老深受进步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4年,庄老从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就去了泰国。他先后做过新民学校副校长、中华中学训育部主任、《中原日报》记者、编辑,并任泰国各界华侨抗日联合会常委。特别是在担任泰国各界华侨抗日联合会工作期间,他积极发动社会捐款,支持八路军、新四军、东江纵队的抗战活动,并动员学生、青年回国参加抗战。为宣传抗日,他历尽艰险,经常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奔走于东南亚以及祖国边陲等地,将广大华侨以及爱国人士支援抗战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内的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全国解放前夕,庄老积极参与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工作,支援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以金融实业家的丰富经验和过人胆识,为完善我国的金融机制,为保护境外国有资产,发展我国金融事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所创办的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和澳门南通银行,也成为新中国外贸的主要结算银行。他长期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侨联副主席,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重要事务的协商,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建言献策,建树良多,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赞扬。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潮汕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两个经济人才,一个是理论的许涤新,一个是实践的庄世平”。可见评价之高。
二
庄老生前在侨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善于团结侨商,凝聚海外华侨的力量为国家、民
族的发展做贡献。这既是庄老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所致,也是广大侨胞对庄老伟大人格的由衷感佩与拥戴。特别是他晚年为特区建设所做的贡献,更体现出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与人格魅力。
早在特区创办之前,庄老就积极地出谋献策,为特区的前期规划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后来这些建议也大多付诸实现。在特区创办之后,他又身先表率,于1982年在深圳特区设立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分行。这也是特区第一家境外银行分行。这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深圳特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支持。但对于南洋商业银行来说,这里面却可能隐藏着风险。但庄老说:“这不是有没有业务的问题,而是对国家有没有信心的问题。”翌年,他又在蛇口设立了第二家分行。
这个时候,虽然特区政府对于侨胞回国投资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但由于十年浩劫期间,许多侨胞在内地的亲人或物产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很多人还是持着观望的态度。庄老为了修复内地与侨界之间伤痕,还经常客串其侨界的“内地游”导游,带领侨胞回乡参观、考察,亲身感受祖国的变化。同时,他也设身处地地为侨胞们争取权益,赢得了侨胞们的广泛爱戴与支持。在庄老的积极引荐下,李嘉诚,庄静庵、刘世仁等著名企业家都纷纷回国投资建设。
关于庄老在特区建设中的贡献,原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吴南生曾说:“办特区,他(指庄老)是我的老师。”叶剑英元帅的女儿叶向真也曾说过:“(他是)很大的幕后英雄。”从这些评价中,我们都可以知道在特区的创办、发展中,庄老确实居功至伟。而对于庄老的这些努力与付出,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念的。
三
庄老生前的生活十分朴素,一直到他离世,他还居住在香港中银提供的宿舍,他的用车也是中银派给他使用的。他既是身拥亿万资产的富翁,同时,也是两袖清风的“穷人”。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将自己名下价值上百亿的股权全数捐赠给政府。而据不完全统计,从改革开放至他去世,由他组织华侨捐资给国内的卫生、教育事业,就超过了30亿元。
作为一个潮汕人,庄老也一直关心家乡的发展。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就积极地为家乡普宁的建设牵桥搭线,引进外资建路建校,做了无数善举。在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办以及发展中,也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又如潮汕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汕头大学的创办,也是他亲手促成的美事。
庄老一生做出了无数的成就,获得了无数的赞誉,但难得的是,他却能始终保持着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胸怀坦荡,行止有度,谦和有礼。他也从不借助自己的声望为子女谋取私利,他的子女们直到退休前,都只是普通的香港人。
此外,他对夫人林影平女士忠贞不二的感情也堪称爱情典范。两人于1927年结婚,相知相携七十多年,经历过困苦,也同享过荣华。林影平晚年患病,行动不便,庄老于百忙之中,犹为尽心照顾。2004年,林影平不幸病故,先庄老而去。2007年,庄老逝世之前,又嘱子女将两人合葬。这种“生同衾,死同穴”的感情,这种“从一而终”的精神,见于享有富商之名的庄老身上,更让人觉得其可敬可贵。俗话说“人无完人”,如果世上真有完人,那我要说,庄老是庶几近之了。
武侠小说家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曾借书中人物之口称赞郭靖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这里,我想改作“商之大者,兼济天下”,借以表达对庄老的钦仰。庄老生前曾表示,他自十六岁追随共产党,并不是为官为利,是因为小时候就觉得中国人太受气,洋人看不起中国人,“我们的使命就是带领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强盛,有地位、有尊严,这个目的达到了,我都不舍得死了,但是我也死而无憾了”。2007年6月2日,庄世平先生在香港去世,享年97岁。庄老身后,并没有给子女们留下巨富,但却给所有中国人留下了一座胸怀天下的人
格丰碑。
第五篇:“一带一路”与中华文明:从“兼济天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明:从“兼济天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事政治: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为大家提供2017国考时事政治:“一带一路”与中华文明:从“兼济天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访谈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王义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灵桂 精彩观点—— 王义桅:
●“一带一路”用文明共通的逻辑,超越了简单现代化线性进化的逻辑,激活了共同复兴这个美好愿望。
●我们要把合作共赢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融通的种子播撒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要进行综合式跨学科研究,真正确立“一带一路”大学问。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应有三个目标:把倡议变成机制,把共识变成行动,把双边变成多边。
王灵桂:
●“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内核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包容。包容性增加了“一带一路”的感召力、吸引力。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要指望用一套文化模板在整个沿线沿途国家都发挥作用。我们要有一把用中国文化制造的钥匙,但它的样式可以不同。
●文化走出去,只要解决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就一定能够在当地生根发芽,开出灿烂花朵。这样世界才会春色满园。
●研究“一带一路”要依靠综合学科,不是单一学科。承载中华智慧 传播中国味道
主持人:“一带一路”倡议从历史深处走来,饱含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基因。外媒有一个说法:“一带一路”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在您看来,“道”的内涵是什么?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中,是什么促进了各国对这种“道”的理解与认知?
王义桅:“一带一路”是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其本身就蕴含着“道”的智慧。中国的发展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我们鼓励沿线国家也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最终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何谓“道”?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七亿多人脱贫致富,我们还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起来。比如巴基斯坦,依托中巴经济走廊旗舰工程补上基础设施短板,经济开始腾飞。这是第一层内涵。第二层内涵是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按照西方线性进化的现代化逻辑,人均GDP低的国家都是落后国家,“一带一路”改变了这一标准,它激活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基因、历史记忆和自豪感,用文明共通的逻辑超越了简单现代化线性进化的逻辑。第三层内涵就是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意识形态价值观界限,让沿线各国在更大的层面上统合、合作,追求的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大道”。
“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国的各种举措,尤其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展现了中国的领导能力,体现出真心帮助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的诚意。同时,“一带一路”有助于实现陆海连通,为沿线国家打通经济走廊,推动解决全球贫富差距问题。“一带一路”还是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补充与完善,有助于解决治理碎片化问题,使其更加开放、均衡、包容、普惠,体现着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的智慧。这些是各国逐渐认同“一带一路”的深层原因。
王灵桂:英国历史学家克劳利曾经说过:丝绸之路使得欧洲和东方两个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在东西半球之间输送商品,促进新的品位的产生和选择概念的形成。这条路“把东方的味道、思想和影响,以及某种浪漫的东方主义带到了欧洲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21世纪向世界张开怀抱的重要举动。我相信,这种“中国味道”一定会超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散发出独特的芳香。
“一带一路”构想最初提出时,一些外国智库有各种猜疑,但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国外的风向和舆论在不断好转,这从很多智库报告和媒体报道中都能感受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丝绸之路的包容性。包容性增加了其感召力和吸引力。
促进文化沟通 编织共同梦想
主持人:有句话是这么讲的:经贸合作是手牵手,文化交流才是心连心。在推进“一带一路”全方位大联通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与文化有关的问题和挑战,又是如何解决的? 王灵桂: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有很多独到的地方。但在推广时,也遇到了很多挑战。中国不同地区,民风习惯尚且不同,“一带一路”沿线这么多国家,每个国家的民俗、法律、文化等也是不一样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不要指望用一套文化模板在沿线沿途所有国家都发挥作用。总书记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要为不同的“锁”制作不
同的“钥匙”,只要制作钥匙的材料是中国文化就可以,不能“千人一面”,一把“钥匙”包打天下。
王义桅:“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最困难的,任重而道远。世界上很多国家受西方殖民主义影响很大,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有很大不同,所以从民心上做好工作非常重要。我们的相关学科建设、科研组织等应当根据“一带一路”的要求进行重新规划。比如考古,不能只是在中国国内考古,而应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起考古,一起把丝绸之路历史讲清楚。我们的作家要到“一带一路”沿线去采风,挖掘其中共同的故事,编织我们共同的梦想。
撒播文化“种子” 开出缤纷花朵
主持人: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汉森说过一段话:“丝绸之路之所以改变了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人们把他们各自的文化像其带往远方的异国香料种子一样沿途撒播。”我想请教两位教授: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的智慧沿着“一带一路”撒播下去、生发出来? 王灵桂: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历史经验。我举一个例子。阿拉伯历史上有一个百年翻译运动,把欧洲历史上各种经典翻译成阿拉伯文。当欧洲因为种种原因文明中断的时候,可以从阿拉伯把保存下来的思想、文化吸取回来,这对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影响很大。因此,中国文明首先要让人看得懂,要搞好我们自己的经典翻译工作,把我们的思想传播出去。我们现在的对外传播比较重视英语,但“一带一路”沿线沿途国家有200多种语言,在翻译方面力度还不够。
王义桅:播撒种子,就是要让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要把合作共赢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融通的种子播撒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现在要把“一带一路”变成教材,变成APP软件,变成字典,甚至搞科普创作,这将大有裨益,但也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耐心。我们要加强自身学习,并为其他国家提供适合他们阅读习惯的文化产品,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一带一路”。
王灵桂:文化走出去,要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在当地生根发芽,开出灿烂花朵。总书记讲,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中国的包容就是鼓励开出更多不同颜色的花朵,这样世界才会春色满园。
推动借鉴创新 集中消除痛点
主持人:每种文化、每种文明都有其值得学习借鉴之处。“一带一路”推进的过程,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有什么样的启发?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哪些比较紧迫的痛点问题?
王义桅:“一带一路”从历史中来,但超越历史,一定要用前瞻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此外,当今世界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各国不能局限于“赶超逻辑”,不能用简单的线性进化逻辑来理解“一带一路”。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应该是综合式跨学科的研究,要真正确立一门“大学问”,而当今我国的智库建设、学科建设等都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王灵桂:我相信,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华民族一定能以包容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建设中打造出一个平台,让不同文明在这个平台上公平对话、取长补短。
说到问题,我认为国内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存在一定的虚化和泛化现象。据粗略统计,“一带一路”相关研究机构至少有270多家,但基本在一个水平、相同维度上开展研究,尚未与现实更好地接轨。理论是枯燥的,但“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是丰富多彩的。研究“一带一路”要依靠综合学科,而非单一学科。
聚焦高峰论坛 回应世界期待
主持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二位对论坛有怎样的预期?这一活动将对今后“一带一路”的推进起到什么作用? 王灵桂:我们从去年开始跟国外几十家顶尖智库开展联合研究。近期,我经常收到他们的邮件和电话,询问能否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可见论坛影响之大。这次论坛,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此外,论坛还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向深化务实转变。
王义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的“主场”,一定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具体来讲,此次论坛应该有三个目标,即把倡议变成机制,把共识变成行动,把双边变成多边。“一带一路”现阶段仍是倡议,如果没有机制,合作就无法持续。此外,“一带一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要变成行动,给老百姓带来好处,最终还要靠项目、产品和服务。最后,还要产生多边的效益。中巴经济走廊正在变成地区合作的抓手,而更多“一带一路”的旗舰工程、旗舰项目应变成多边机制化的安排和落地生根的利好。这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供的三大希望、承载的三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