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报告
一、问题概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据中央教科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抽样显示,甘肃、江苏和陕西三省某5县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7.7%。劳务输出大省四川在调查中发现,一般农村学校,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比例达到70%,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85%。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和比例还将增加和提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将更加突出。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具有规律性
从时间上看,由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依赖逐渐增强,留守儿童的比例与年龄成正比关系。调查显示,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要低于初中,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比例要低于高年级。此外,从区域上看,由于受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分布具有从城市一集镇一村庄递增的规律。比如涪陵区江东片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就只有18.7%,作为集镇的蔺市镇小学为38%,而在行政区域调整中被撤并的五马乡原所辖五马小学为44%。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是亲情缺乏,心理失衡。涪陵区调查显示,70%的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26%的留守儿童“偶尔想念父母”。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二是习惯不良,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
三是教育单一,安全难保。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四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
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五是留守儿童犯罪率逐渐上升。资料显示,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与外省籍的比例:2000年为6:4;2005年猛增至3:7。这七成少年犯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且这个群体已占未成年犯罪的50%以上。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任重道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难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虽然中央和一些地方出台了不少的规定和办法,如:“一帮一”、“手拉手”、“特别关爱”、“结又才帮扶”、“共享蓝天”、“关爱行动”、“寄宿制工程”、“心理阳光工程”,“代理家长制”、“留守儿童之家”、“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四老”家长培训班等。但应该看到,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的特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又必须依赖经济社会发展和突破体制障碍,所以目前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上层关注多,基层措施少;专家呼吁多,部门落实少;局部活动多,整体受益少;短期工作开展多,长效机制跟进少。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整体发展中存在农村劳动力欠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之间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城镇化,二是劳务输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按照要用城乡统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路,必然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劳务输出是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由西部流向东部,由乡村流向城市。很多地方政府将劳务经济作为本地区“第一经济”来发展,加剧了这一趋势。
(二)留守孩子家庭多有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两大顽症
教育意识薄弱,重养轻教。外出打工的部分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了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淡薄。
(三)学校教育中有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比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对策及建议
建议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抓好三大重点工程
一要在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还存在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需要,很多学校还没有建成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即使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接纳能力也很有限。另外还有管理的人员和经费欠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第一,目前,要抓紧对2004年以来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在第一轮工程结束后,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第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第三,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第四,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努力缩小城乡间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距。二要加速推进“共享蓝天”工程。“共享蓝天”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是各级地方政府跟进乏力,尤其是在机构的设置和经费保障方面进展缓慢。为此建议:第一,加强督查和落实工作。第二,敦促尽快:成立专门机构。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增加编制、配备人员成立一个专门的强有力的协调机构。第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测评体系,落实工作经费。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关的督查、激励、信息反馈机制和测评体系,落实工作经费,为开展“共享蓝天”大行动提供组织和财力保障。三要尽快完善“绿色通道”畅通工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除了在“留得住”上做文章外,还要在“流得畅”上想办法。根据相关规定,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问题由接人地负责。
(二)完善推广三种经验
一要丰富和推进校园关爱活动。虽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因社会和家庭而产生,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在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家长远离孩子时,学校更应该扮演孩子第二个“家”的角色,主动承担起更多的教育义务。二要完善和推广“代理家长制”。“代理家长制”源于重庆市南川区鸣玉中学,其经验经过多家媒体宣传得以在重庆和全国推广。这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但是,此制度在推
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角色认定难,制度跟进难,责任落实难,长期坚持难。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代理家长制”:第一,建立准入机制。代理家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人愿意,二是家长认同。第二,建立跟踪评估机制。第三,建立退出、奖励机制。第四,建立综合代理模式。第五,尝试建立补助机制。
(三)构建三大保障体系
一要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行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经费保障体系。二要抓住统筹发展契机,逐步拆除体制屏障,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三要明确家长监护职责,帮助家长优化选择,加固监护保障体系。(刘明华 李朝林 刘骁畅)
第二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教育论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林家坪镇中心校 刘海有
曾几何时,面向黄土背朝天农民,纷纷离开祖辈辛勤耕作的贫瘠土地,到外面世界去发家致富。而将正在中(小)学就读的孩子留在老家上学,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类学生的教育,也日益成为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问题一:家庭教育出现死角 父母外出赚钱,孩子的教育咋办呢?
现在不少村庄都是老弱病残看门照户,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淘金”。谁来监护、管理孩子,就成了首要问题。据调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监护及管理多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老人对隔辈子孙“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疼爱有加,管理出现死角。而且有些老人对孙辈儿也颇动脑子,无奈教育方法多是过去的一套,好心不得好报,不少孩子一听老人唠叨,就退避三舍,撒脚丫就走,半句也不想听。要不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更有甚者“你让朝东,我偏向西,你让撵兔,我偏赶鸡”,逆反心理让人哭笑不得。可怜这些老人,一提起孩子,只有无奈叹息。若把孩子托付给其他亲友,则更是“深不得,浅不得”双方更是缺少感情沟通,其教育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了。即便有的父母隔三岔五打电话问询孩子的情况,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这可以说是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死角的原因吧!
父母外出谋生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对子女的管教问题却不可忽视。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对孩子的放任自流,毁掉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业吧!
问题二:花钱大手大脚,无节制
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长,无论挣钱多少,对滞留在老家的子女普遍存在愧疚心理,
第三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论文
也谈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马鹿中学 王文安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八日
也谈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基本概念]:留守儿童是指在贫困地区农村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里,处在学龄阶段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从地域范围来看,特指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从打工主体来看,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从年龄结构来看,处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它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员流动的产物。
一、问题的重要性
在西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多为农民工或父母一方为农民工而长期在外,由孩子的祖辈或其它亲戚照顾。随着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的队伍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扩大。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和雨季,生理和心理都面临着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5亿农民外出打工,其中能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接受教育。全国农村目前有留守儿童2000多万,并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其留守儿童的数量尤为庞大,问题日益突出,日益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从全民教育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以及从留守儿童完成社会化的角度来看,面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客体问题分析
1.监护人层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事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渠道,因此,父母应努力履行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条件的应尽量携带子女到务工地附件学校入学,没条件的应慎重稳妥地选好委托监护人,做到经常与委托监护人及留守孩子联系,多渠道多方式地对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状况加以关心和教育,最大程度地保证对孩子委托监护的到位。同时,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留守孩子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和表现,力求配合好学校教育。必要时应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外出务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作为教育媒介,激励孩子要能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拼搏向上,用学习和知识谋求人生发展,让他们的下一代结束留守生活。
2.学校层面。学校要强化教育。学校教育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校外的生活真空。为此,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务工、在什么地方务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重要内容增加到学生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和沟通,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还应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包括相关的安全、生活常识、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等知识,真正做到在抓好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密切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应增设心理教育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孩子们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
比例、在校表现(学习、行为、生活、人际关系、性格、兴趣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看法与采取的措施;留守原因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等。
3.当地政府层面。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政府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要给予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设立一定的专门管理、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机构,借鉴和推广河南省留守儿童与父母定期或不定期免费电话联系制度,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职能,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协作共同完成。一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机制。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上《关于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政策的精神,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和结合当地实际,从入学教育、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解决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村流动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应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保证农村外出务工者子女“不但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二是要建立明确责任机制。要坚持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教育部门要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大抓,认真抓好留守儿童的入校入园入托工作,将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优先纳入“一补”的范畴,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优势,把农村村部、党员活动室、远教站点等建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阳光驿站”;民政部门要认真做好困难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阳光驿站”和寄宿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保健工作,确保他们的基本医疗服务。
4.社会环境层面。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较差的问题,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应切实加强正确舆论导向和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真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要从严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突出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重点加强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规范经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广泛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小队”等关爱服务活动,让更多有社会爱心的人士积极投入到“阳光驿站”、“爱心之家”的建设服务中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自理自护、自立自强,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教育主体问题探究(一)生活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的现状,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以及原因和解决的途径。1.留守儿童缺少应有关注,处境孤独。当地有关部门对“留守儿童”概念理解比较模糊,留守儿童并未受到当地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个别县级教育部门和部分学校对什么是“留守儿童”并不清楚,他们所理解的“留守儿童”则为流动转学儿童,有关部门也没有做过相关统计。
2、基本生活缺乏保障。
留守儿童不能按时保质吃饭,营养状况不良,影响儿童的精神状态和上学读书的情绪。有留守儿童这样写道:“(我的)第二个烦恼是家里没有人,爸爸妈妈出去打工没有人给我洗衣服。我也没有零花钱。”(见某留守儿童作文)“每次想爸爸妈妈的时候我就烦恼,因为回到家的时候家中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这时候我就会流泪,想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回到家有香喷喷的饭和家人围在一起吃。”(见某 留守儿童作文)与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大都跟年迈的祖辈们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悉心的照顾,常常只能是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在营养状况和卫生健康方面难以得到完全保障,此外,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导,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现诸如抽烟之类的不良生活习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监护人与学校的沟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作用发挥得如何等。
1、留守儿童潜在辍学率更高。据某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某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不到1%,这与国家实施“两基”攻坚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有很大关系,正如他们所言:“现在上学学生自己不出钱了,几乎不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与某县教育局领导访谈)
2、家务与学习的冲突。父母外出,有些家务势必落在儿童身上,家务与学习发生冲突。“我回到家里,有很多家务事要干,而我的学习也不太好,回到家里,想学一会儿,都没有空,干什么着呢?就是做饭,扫地,喂猪等等。我真的很烦,每次都是一样。”(见某留守儿童作文)
3、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就像他们所说的“你辛辛苦苦的跑到远方去打工,太不了解我的学习情况,母亲在家里一字不识。所以,我回家只能一个人做作业,不知道的题都留下来,准备到校时问老师。这样一来,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了。”(见某留守儿童作文)另外,由于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娇惯儿童,加之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关注大于学习方面的帮助,学习介入不够。正如某受访老师所说:“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思维不一样,考虑问题也不一样,更偏重于儿童的生活方面,对孩子的学习重视度不够。”(与某中学教师访谈)(三)情感心理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包括监护人是否与留守儿童谈心,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相处得怎样,父母在与不在留守儿童的表现有何不同等。
1、亲情的淡化和缺失。有关专家认为,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往往表现的比较焦虑,并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以及研究者所收集的部分作品中,得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家庭经济表现出忧虑的情绪,他们从心底里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有个留守儿童这样写道:“我记得你走的时候小弟才四岁,他在外面见一个人就叫爸爸,有时候他甚至问我们有没有爸爸,我不知道怎么哄他,可是我每天睡觉前都流着泪进入梦乡的。”(见某留守儿童作文)
2、监护人难以理解儿童的心理,有时甚至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研究者在调查中设臵了一项“你有心里话一般会给谁说?”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首选的是母亲、好朋友和老师,而不是爷爷奶奶。同时,爷爷奶奶的某些失当教育行为更加激发了儿童的逆反心理,使得双方的矛盾会有所加剧。“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
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照顾,委托监护的难以到位,使他们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事,做好无人鼓励,做错无人指教,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孤独、离群和自我封闭,这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学业发展、心理性格等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五)性格方面的问题
正确、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一个人成长、成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留守儿童父母在外,缺少正确的引导和长期的督促,“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呈现的更自由、更随意一些。”(与某小学教师访谈)有留守儿童在谈自己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看法时说:“有的同学父母去外地打工,觉得自己没人管了很容易会走上邪路,比如抽烟、喝酒等。还有的同学有时候会感冒或者疲劳时,没人管,所以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得病等情况。”(见某学生作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经常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教导,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甚至悲观。正如某个受访老师所言:“留守儿童心理上比较孤僻,缺少父爱和母爱,(虽然)也有个别比较自立、自强。”(与某中学教师访谈)(六)思想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求学动力下降,思想压力过大。
1、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文化的认识有所加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直接或间接地告知留守儿童,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但是,“这种教育是比较肤浅的、简单的,只是停留在好好念书,将来在外面容易坐车、好找厕所、不容易上当受骗”(与某小学教师访谈)等这种浅层次的多识几个字就能解决问题的层面。另外,有些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表示“理解”,从而认为“他们在外面受很多苦,我多想让我自己去(打工),而不让父母去(打工)。”因此,儿童的求学动力将会不断下降。(见某留守儿童作文)
2、父母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对儿童的过低期望,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左右着儿童的上学与否。研究者了解到某初中八年级某班前5名学生有3名被家长强行辍学去学作拉面和保姆,儿童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儿童思想压力过大,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渺茫。
3、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波及到中国偏远的农村,在西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好多大专毕业生国家分配不了,当地没有其他出路,一直处于待业的状态。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不仅影响到父母供给儿童上学的决心和信心,更影响到儿童进一步求学的动力。
(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价值观出现偏差。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的工作大多数为体力活,技术含量和文化程度要求并不高,只要加班加点,多出力气就基本上能拿到比较“可观”的工钱。因此,有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持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甚至粗暴,对儿童的期望值也不高。在加上社区部分外出打工青年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以及国家就业难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认为读书无用,有些留守儿童则为了对父母外出打工很辛苦表示“理解”,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也定位为外出打工挣钱,如此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中发现,有的留过儿童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有的认为父母没读什么书,同样能挣钱,产生读书无用的意识和厌学和情绪,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八)安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安全问题。他们提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触电等等。父母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
四、教育策略面面观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代监管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2.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步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国家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了这一制度,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布局调整后大量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农村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学校建学生宿舍楼,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到寄宿制学校学习和生活。
3.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还要与家长及代监管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
4.发挥教育部门及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和作用。结合实际建立“留守儿童”监测体系,健全并及时更新“留守儿童”档案,全局地、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对“留守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保卫、食品安全等学生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要畅通“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通过公布校长及教师的电话,开设专线电话、电子信箱,利用节假日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交流、联系,形成学校内外教育的合力。
5.政府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地接受教育。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工作计划和考核细则,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用于托管服务机构、寄宿制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就农村“留守儿童”就学、教育管理、人身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总之,为了避免“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学生的代名词,加快农村小康化的进程,真正实现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责无旁贷。
还有关于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如何;留守儿童自己如何看待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如何看待监护人对自己的监护;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现状;讲述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己的生活故事;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等,这一系列的新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参考资料:《甘肃教育》
《人民教育》
《中国教育信息网》 《西部教育教学网》 《中国知网》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编制辅导读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主题:走访学校附近农村,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任务:从村长处了解本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与受访儿童聊天谈心,了解其心里真实的想法;
利用周末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义务支教;
根据毛概课上学到的知识,对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农村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离开孩子来到了城市。相应的,出现了留守儿童问题。这些孩子因为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隔代人缺乏沟通,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这次的毛概实践活动,我把视角锁定在这群孩子身上,了解他们的教育问题,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多的农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都纷纷走进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而且工业的发展需要很多的劳动力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问题,农民工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是毋庸置疑的。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暂且不说这个,伴随着农民工进城的另一问题同样令我们头疼,那就是留守儿童问题。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在我国已经很严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受文化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农村的父母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背井离乡,辛苦劳动只为挣那一个月几千元的工资。可是,有得必有失,离开家就意味着不能和孩子朝夕相处,不能及时和他们沟通,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孩子将会在心里形成难解的心结,严重的会引起心理疾病,这样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
(一)调查过程:
为了深入调查留守儿童问题,通过“阳光工程”志愿者这个平台,我来到了学校附近的南强村。三月二十号,跟随阳光工程志愿者的队伍,我来到南强村对这里的留守儿童义务支教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
(1)采访村长。在支教之前,我和另一个志愿者来到了村长的家里,向他了解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在整个南强村里,有8个孩子是留守儿童,其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父母都出去打工,有的是单方出去,有的甚至是孤儿曾经在福利院呆过。最普遍的情况还是父亲出去西安市打工,母亲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有的妈妈会在家附近的超市工作但一日三餐会在家里吃。
(2)和留守儿童家长聊天。在对孩子进行帮扶之前,首先得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这是很必要的一个步骤,因为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更好的完成支教工作。在这次的志愿者活动中,我帮扶了三个小孩,她们都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叫小雨的女生,再和她奶奶聊天的过程中,我被深深地震动了。因为她的父亲在她两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然后母亲改嫁,和奶奶相依为命。虽然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但它存在着和留守儿童能够同样的问题---缺乏沟通。在问及小雨平时学习乖不乖时,奶奶很欣慰的告诉我,小雨平时很乖,放学后总是先写作业然后再玩,平时家务活也帮着干,她明白白奶奶的辛苦,从来不乱花钱,不要求奶奶给她买新衣服,他的许多衣服都是姑姑给她买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一点都没错。可是这么懂事的小雨心里平时该有多么煎熬,看着别人的父母给他们买好吃的,看着别的孩子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看着别的孩子拿着成绩单向她们的父母索要奖品时,心里只能默默地流泪。奶奶说,平时小雨会和他说在学校里的各种事情,大事小事都会给他说,包括上课老师提问谁了,他今天和同学玩什么了,谁又惹他生气了等等。但从来不提起她的爸爸妈妈。我能感受到奶奶说这话时对小雨的担忧,但她的语气里又透着无奈。我不知道如何让来安慰她,只能沉默以对,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在最后,我对奶奶说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小雨,毕竟年龄比较接近,我可以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分担她的心事,并给她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健康快乐的成长。
还有其他两个女生----小文和小靓。她们的父亲都在外面打工,而母亲都在附近的超市里上班。在去她们家了解情况的时候,由于周末他们的妈妈都不休假,只有爷爷奶奶在家,很遗憾没有从她们母亲那里了解更多的情况。相对于小雨,他们两就稍微不“刻苦”了,在放学后有时会看看电视,玩玩其他的,但成绩都还可以,毕竟父母都很关注这个问题,而且她们的的母亲也会经常督促他们学习。老人告诉我,孩子的爸爸一般一个多月回来一次,每次回来之前都会打电话回来问孩子们想吃什么,然后大包小包的带回来。从老人描述的欢呼雀跃的申请,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对父亲的思念。当受到委屈时,孩子不仅需要母亲柔声细语的安慰和爱抚,还需要父亲那坚实的臂膀的支持。两者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影响。
(3)对受助儿童支教并和他们聊天
在每周的支教活动中,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时间很短,任务很重。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辅导,更要旁敲侧击了解他们心里的故事。我认为重点是要开导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开心快乐的学习生活。所以在支教过程中,和他们聊天是我每次的必修课。通过和他们聊天,我了解到毕竟还只是12岁的孩子,对待生活还是比较乐观的。当我避开小文和小靓问小雨平时妈妈来看他不,想妈妈不,他回答是有时会来看,但不会很想他。因为长期不在一块住的缘故,妈妈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称呼了,平时有什么困惑时,更不会给妈妈说了。他说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他都会给奶奶说。当问到小文和小靓平时想爸爸怎么办时,他们说就会给爸爸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来,而且他们都在抱怨父亲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挣钱。她们并不懂,要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要拿到高的工资,离家远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个志愿者帮扶着一个叫小凯的初二学生,这个学生很有特点。它相对于同龄的孩子明显的很成熟,我感觉带着一股社会的气息,很活泼,很叛逆。最荒唐的他一直给我们的志愿者说她不想念书了,想去北京找他堂哥,他感觉念书没用,想早点进入社会闯荡。听着同学如是述说,我为小凯担忧,像他这样的年纪要出去社会闯荡,该经受怎样的苦难,在这个只是占据强大地位的时代,初中没毕业就出去,也只有给别人干苦力的分吧。
通过和她们的沟通,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很迫不及待,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二)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的建议:
(1)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作为和孩子接触最多的学校,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例如,老师应该经常找这些孩子聊天谈心,成为她们的朋友,引导他们乐观的面对生活。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的心里比较复杂,老师在授课的同时要负责她们的心理问题,这个工作也是做不好的。所以,教育部门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组织,主要负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例如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免费提供资源让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等。
(2)邻里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在村子里,许多人都是孩子成长的见证者,和留守儿童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她们和孩子沟通起来比较容易的。而伴随产生的问题就是,这个需要村委会干部的督促,毕竟很多人是不愿意多管事的。村委会也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给予留守儿童尽可能多的关爱。
(3)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要让在外打工的孩子父母的回来,那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对于靠近山区的农村,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回流的农民工便可以在家附近找工作,例如可以当导游,可以办起“农家乐”等。对于其他的一些农村,政府可以改善其投资环境,吸引大小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增加就业岗位,是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这样就能缩短农民回家的周期。另外,也可以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比如政府可以在养殖业等副业上进行补贴,吸引农民回家创业。另外,父母应该经常打电话回家和孩子进行沟通,要关注孩子的成长。
(4)让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和父母一起生活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但城市的生活水平毕竟高于农村,这样无疑会增加农民工的负担,在城市中孩子入学也是问题,而且接受教育费用比农村要高很多。这时政府就很有必要进行政策的调整,让进城农民与市民拥有平等的生活条件,让城市的学校接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弟。
(5)重大高校应该发动学生帮助留守儿童。像我们学校的“阳光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一方面又可以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尽管现在已经出现各种去山区支教的项目,但毕竟愿意去山区吃苦的大学生还是很少,面对庞大的留守儿童的数字,现在的志愿者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所以学校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大,号召学生去义务支教,通过帮助别人来提升人生价值。
(三)在此次调查中,我的心得及领悟:
(1)除了实地调查外,我还在网上查看了相关的数据资料,我认识到了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多么的严重。他们除了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外,生活问题、安全问题、道德问题也是很突出的。由于缺少照顾,他们中许多人会营养不良,这会直接影响她们的身体发育;由于缺乏看护,他们常常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欺负,而且可能会因没人警告他们有些危险的地方不能去,有些游戏不能玩,而导致严重的人身伤害;同样,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会常常逃学去网吧打电游,看电影,那些如凶杀、淫秽等镜头会严重影响他们人格和道德的健康发展,导致他们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事情常常发生。
(2)珍惜幸福。通过和她们的沟通,我发现我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人啊。从小父母一直陪在我的身边,每当学习生活受挫的时候,总有爸爸妈妈站在我的后方,支持我鼓励我。当我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时候,她们总是能及时发现并引导我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我一直都在幸福快乐的成长着,现在走进了大学,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和他们相比,我真的拥有了很多,所以我应该感恩生活赐予了我这么多,在以后,我要怀抱感恩之心面对生活,勇敢的面对挑战。
(3)甘于奉献。既然生活给予了我这么多,我就要将我的幸福与别人分享。以后我要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做些志愿活动,走出去,走近社会最真实的角落,感受那里的景,倾听那里的人。象牙塔里的生活很轻松愉快,但塔外的生活更能给人心灵的舒适与安逸。能够帮助别人的感觉真的很美妙,因为奉献,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来说很重要的人。而我相信,只要多些人主动拿出自己的一些时间,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这个世界就会少点悲伤,多点欢声笑语。
(4)多锻炼自己。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意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比如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强,与别人接触时不自然,这都使自己不能很好的和别人沟通,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不知道怎么说出口,就是所谓的不会圆滑处世吧。我一直很佩服那些巧舌如簧的人,口才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武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口才是很重要的一张凭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多和同学沟通,侧重练习自己的交流能力。
第五篇: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的学校是这样做的,应该说很多学校都是如此:
一、建立、建全留守儿童的档案。
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家校常联系。
通过开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重视《儿童心理学》。
各科教师要重视儿童心理学,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老师要在网上多学习一些疏导儿童心理知识,针对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四、加强社会关爱
社会的关爱是留守儿童不可缺失的,必要的正面的社会关爱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否则将逆道而行。因此,让孩子多参与社区活动,呼吁社区活动更多地呈现的多样化,健康化,去成人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