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的意义
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的意义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朱梦娜843110)
摘要: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牧区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草原畜牧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提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草原畜牧业要素生产率,增强草原畜牧业及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畜牧业;装备;意义
引言:草原畜牧业装备制造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提高我国草原畜牧业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水平,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战略举措。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是生物、信息等高技术得以实施和推广的有效载体,其研发与制造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新时期,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强特色畜牧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资源充分高效与可持续利用,促进草原畜牧业增产增效、改变农牧民增收方式和带动农村牧区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着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温家宝总理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畜牧业尤其是草原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积极发展草原畜牧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进一步增加广大农牧民收入。为发展我国草原畜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战略目标,提供先进关键技术和机械装备支撑。
1.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物质基础
1.1 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草原畜牧业装备服务并推动着畜牧业生产和农村牧区建设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在党中央“调整、*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新能源利用牧区生产生活设施研制》资助
1.2 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引下,各省、区根据北方牧区“十年九旱”的特点,抓住以水为中心的机械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草原畜牧业机械化的方向开始从单项作业机械化转向注重发展成套作业机械化;从过多地强调自行设计转向注意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从单纯追求机械化程度转到强调经济效益。使我国畜牧业机械化进入了振兴、开拓阶段。1978年,北京十二国农机展览会及北方牧区兴办的17个畜牧业现代化试点县开始系统引进国外牧机产品,对我国畜牧业机械上品种、上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1.31980~2001年期间,通过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的引进、模仿创新,大力发展了牧草生产机械及牧草种子收获加工设备,推进了我国草原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变。新时期,要求全面创新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1.4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集中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为草原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创造条件,保护和提高草原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草原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极大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减少农作
物损失,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更具人性化的文明生产,并使农牧民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是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物质保障,是实现农牧民生活宽裕的关键;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有利于促进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从而促进农村牧区乡风文明;各类生物质资源化装备技术,新能源利用牧区生产生活设施研究与开发用工程装备的发展将有力支撑村容村貌的改观。
2.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2.1 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解决食品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提高畜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确保国家食品安全,显得尤其重要。世界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主要靠的是畜种改良、先进的饲养方式以及先进的工程装备技术措施。据调查,我国的牛肉不仅品质差、而且价格比其他国家贵,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国家农业部提出,2006年,全国肉食品产量要达到 8260万吨,人均肉食品消费达到 38kg。草原是我国牛羊肉的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畜产品的绿色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只有走现代化道路采用先进技术和工程措施,才能提高畜产品品质,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使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获得更高的效益。通过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升级换代,开展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与集成,形成较为完备的主要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技术体系,为实现国家食物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2 降低畜产品的生产成本草原畜牧业装备是生产要素中影响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近年畜产品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5%,而发达国家不到10%,是它们的4~6倍。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有利于降低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其竞争优势,促进农牧民增收。
2.3 增强特色畜产品竞争力我国的特色畜产品质量不高、草原畜牧业装备水平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90%的畜牧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尤其是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现代草原畜牧业技术和高技术装备进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有助于发挥良种、土地、劳动者等要素的生产潜力,增强畜产品生产的技术集成和标准化应用能力,是提升我国畜产品竞争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的积极手段和根本措施。
3.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可缺少的手段
保护和改3.1 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畜牧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均粮食长期徘徊400kg以下。据专家测算目前已拿出38%的粮食用作饲料,从长远看,这个比例有可能增加,但绝对量十分有限,尤其蛋白饲料资源,更为紧缺。目前每年进口豆粕及大豆2000多万吨,相当于国内用量的50%。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近60亿亩草的国家,发展草原畜牧业是解决资源制约我国畜牧业长期面临的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人们对畜产品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发展畜牧业来促进,农业 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论文集7-11现代化需要畜牧业推动与提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头是资源制约,头是需要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系到我国畜牧业的前途,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逐步淘汰传统小型高能耗机械装备产品,能够切实发挥先进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优势。
3.2 保障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建设和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今后草原畜牧业发展趋势。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畜牧业经营水平,维护资源延续,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促进草原牧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密不可分,草原畜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使用好、保护好环境与资源。离开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使用与保护的矛盾。
4.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振兴农业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举措
4.1 突破共性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进步的规律表现为: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且为更合理,由工具转变为机器;功能单一到多功能,从单机、单项作业到一机多用;品种由少到多,逐渐形成系列产品、成套装备。当代农业装备在向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节能高效、优质安全、高科技方发展。以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的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适应我国畜牧业装备技术发展的规律,引导企业从仿造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从注重引进技术向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与集成创新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向加强以重大产品为中心的成套技术集成创新转变,有力地增强草原畜牧业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4.2 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新型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的有效供给能力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的研究开发,将切实加强高新技术在草原畜牧业装备产品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草原畜牧业装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计算机、微电子、自动化、智能化和机电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在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上的广泛应用,大量高性能、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产品的开发生产,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型装备的需求。
4.3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的研发与制造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球制造模式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柔性、环境友好模式转变,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的研制将有力地推进草原畜牧业装备制造模式向集成化、模块化、组合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增强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推进产业升级。
5.结论: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装备与设施,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整,加快农业牧区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草原畜牧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草原畜牧业要素生产率,增强草原畜牧业及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农业部.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2]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2009
[3]中国农业机械化工业年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第二篇: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历程
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草原畜牧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7年底。1953年,政务院通过并公布的中央民委第三次委员(扩大)会议《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及绥远、青海、新疆等地若干牧业区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总结》,制定了“慎重稳进”,“恢复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方针;在社会改革方面,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民主改革;对牧主经济实行赎买政策等。1957年,中央召开了牧区畜牧业生产座谈会议,指出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号召全党动手,把畜牧业发展起来。中央还批转了农业部《关于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指示》和中央民委《关于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进一步完善了在牧区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一时期制定的牧区和草原畜牧业发展方针、政策和措施符合当时的实际,草原畜牧业发展较快,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1957年,牧区牲畜头数比1949年增长74.4%,年均增长7.2%。
第二阶段,1957年底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草原畜牧业指导思想上没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忽视牧区和草原畜牧业的特点,要求过高,步子过急,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开垦草原种粮,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草原畜牧业陷入停滞状态,甚至一度出现滑坡。从1957年底开始,在所有制上搞“一大二公”;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划分阶级成份;经济上“以粮为纲”,大肆滥垦草原等,给草原畜牧业带来很大损害。全国牧区牲畜年增长率由“一五”时期的7%下降到2.7%。为改变这种状况,1963年,党中央批转了中央民委党组《关于少数民族牧业区工作和牧业区人民公社若干政策的规定(草案)的报告》(简称“牧区四十条”)。党中央和国务院还召开了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着重纠正“左”的错误,调整生产关系,做出坚持“以牧为主”,严禁开荒等重要决定,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了“文化大革命”,草原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10年中有5年牲畜头数下降。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召开了全国畜牧工作座谈会议,国务院批转了《全国牧区畜牧业工作座谈会纪要》(国发[1975]152号文件),重申了“以牧为主”的方针和“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发展畜牧业生产等政策规定。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草原畜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过去行之有效的各项方针政策重新得到恢复,颁布实施了《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依法加强草原建设、保护和管理,并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1987年,国务院召开牧区工作会议指出:牧区要以牧为主;牧草是畜牧业的基础,必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保护和建设草原,发展草业,逐步做到草畜平衡发展;继续稳定和完善“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服务社会化”和“专业承包,包干分配”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服务工作;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讲求经济效益;疏通渠道,逐步完善购销体制,建立市场体系;加强畜牧科技工作,大力示范。推广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和科技成果;加强牧区扶贫工作,解决贫困牧民的温饱问题等等。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强草原建设,加快建设畜产品基地,促进畜牧业发展,并把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草原列为国土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1999年1月通过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把草原区列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
第三篇:发展现代畜牧业考察报告
发展现代畜牧业调查报告
2011年8月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畜牧业,具有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技术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和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
当前,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本文就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性、必要性和举措提出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
首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种植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处于平稳增长期,而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质增效都具有重要意义。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大。畜禽饲养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逐年增长,发展势头较好。二是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0年畜牧业实现产值1亿元,为养殖户人均直接增收达到630元,2011年预计人均增收可达800元。三是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
位越来越重要,以后一定会主辅换位,畜牧业在大农业中主导地位也会进一步确立。
其次,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改变传统畜禽饲养方式的必然归宿。传统畜牧业受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生产者素质、市场发育状况等因素影响,存在饲养规模小、疫病控制难、产品质量差、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脆弱等弊端已经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禽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发展专业化、大规模的现代畜牧业就成为历史必然。据调查,全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和适度规模养殖户总数超过600户,已占饲养总量的50%以上,规模化家禽养殖占总饲养量的90%以上。
第三,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两型畜牧业”,现代畜牧业正是顺应“两型社会”要求,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畜禽健康,产品优质安全”的标准组织生产,推动畜牧业朝着“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目前,全10多加养殖场(小区)建有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对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了无害化排放。
第四,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当前,大中城市逐步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就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现代畜牧业有利于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的贯彻实施,增强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规范畜禽产品养殖过
程和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促进畜禽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相关管理者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有利于推动我市畜禽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强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养殖效益,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放心蛋”。
二、发展现代畜牧业可行可为
(一)市场强力拉动,优惠政策驱动,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全国出现猪荒,生猪市场需求增大,供求矛盾突出。为了平抑物价,维护稳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包括国家生猪调出大市奖励政策,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地方政府以奖代补激励政策等等。市场的需求和各级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我们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推进我市现代畜牧业再上一个台阶。
(二)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夯实了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是畜禽小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小型大规模的格局。截止目前,全市已经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7个,各类畜禽养殖大户达到600余户。标准化养殖方兴未艾,规模效益大幅增加。二是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的应用,是养殖场户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得到了养殖户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三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筑牢了产业基础。到目前为止全市建成龙头企业6家。
3、从业人员健康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各级、各部门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专题讲座、现场参观,组织畜禽养殖户参加国家级、省市市畜禽交易会、技术研讨会,了解国内外畜禽发展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知识,提高养殖者和从业人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观念新、善经营、懂技术、素质高的养殖队伍。
三、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注重的事项
一是注重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应针对我市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遵循快速发展又恰如其分的原则,实现要持续发展,选择各自合理的生产规模和建设模式,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达到防御各种风险、降低成本、实现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市应重点推行两种经营方式。一是大力开展畜禽小区建设。按照品种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形成小区规模优势,到2015年,全市规模养殖场户总量达到1500户,其中年出栏2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达到500户,其中出栏千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00个;二是着力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推行 “公司+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按保证农户收益的协议价收购,农户按标准修建(改造)圈舍进行规模养殖的“订单养殖”模式,推动畜牧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二是注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继续推进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良种猪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力争到2011年底,建成5—10个存栏300头左右优质能繁母猪的扩繁场。切实加强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市乡为主的生猪人工授精网络,不断提高制种供种能力。鼓励养殖场(小区)自繁自养,全面实现良种化。继续抓好奶牛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合理布局、发展我市肉牛生猪配种站,加强冷配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受精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优良家禽品种饲养面。切实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牵引带头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
三是注重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在动物疫情诊断、监测、防疫监督和兽药、兽医监察等方面条件。进一步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加快推进市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强化市级兽医部门的责任,建立一支布局合理的骨干防疫队伍。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强疫情测报网络建设,完善以市、乡镇为主
干,以防检人员和村级防疫员为支点的疫病测报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指导疫病防控。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兽医卫生监督所建设,切实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逐步建成全市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建立完善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和公益性乡镇)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经费及日常运转经费、村级防疫员补助等全额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保障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经费。到2015年,市、乡标准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四是注重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畜禽饲养投入品的监管制度,指导养殖户规范饲养、科学用药,杜绝违法使用投入品的行为。强化畜禽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工作,推行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建立牲畜信息档案,严把市场准入关。落实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畜产品药物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监测长效机制,逐步与国际市场对接。
五是注重建立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有效整合财政支农及各类项目建设资金,相对集中投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方政府扶持畜牧业的力度,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发展畜禽养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给信誉好、资金运转有困难的养殖企业提供必要的信用贷款,促进畜牧业发展。
六是注重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重点是要加大畜牧业保险力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抓好能繁母猪、肉猪的保险工作,并将保险延伸到畜牧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不断拓宽保险范围,防范因为自然、重大动物疫病灾害和市场等多种因素给养殖业带来的风险,保障我市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七是注重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畜牧业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切实做到规划合理、生产标准、设施完善,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指导生产,倡导畜禽粪便和污水通过无害化处理还田种稻、浇果和养鱼,实现氮、磷、钾的生态循环,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第四篇:发展现代畜牧业考察报告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畜牧业,具有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技术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和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
当前,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县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笔者结合××实际,就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性、必要性和举措提出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
首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种植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处于平稳增长期,而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质增效都具有重要意义。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大。畜禽饲养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逐年增长,发展势头较好。二是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0年畜牧业为农民直接增收达到263元,2011年预计可达280元。三是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养殖业与种植业产值比为56.5:43.5,主辅换位,畜牧业在大农业中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其次,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改变传统畜禽饲养方式的必然归宿。传统畜牧业受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生产者素质、市场发育状况等因素影响,存在饲养规模小、疫病控制难、产品质量差、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脆弱等弊端已经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禽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发展专业化、大规模的现代畜牧业就成为历史必然。据调查,全县目前养猪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46%,5年降低约19个百分点;全县规模化生猪养殖已占饲养量的50%以上,规模化家禽养殖占总饲养量的70%以上,5年分别上升了约30和40个百分点。
第三,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两型畜牧业”,现代畜牧业正是顺应“两型社会”要求,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畜禽健康,产品优质安全”的标准组织生产,推动畜牧业朝着“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目前,全县60%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小区)对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了无害化排放。
第四,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当前,大中城市逐步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就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现代畜牧业有利于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的贯彻实施,增强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规范畜禽产品养殖过程和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促进畜禽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相关管理者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有利于推动我县畜禽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强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养殖效益,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放心蛋”。
二、发展××现代畜牧业可行可为
(一)市场强力拉动,优惠政策驱动,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全国出现猪荒,生猪市场需求增大,供求矛盾突出。为了平抑物价,维护稳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包括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地方政府以奖代补激励政策等等。市场的需求和各级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我们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推进我县现代畜牧业再上一个台阶。
(二)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夯实了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是畜禽小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小型大规模的格局。截止2010年底,全县建成生猪养殖万头村××个,各类畜禽养殖大户达到××余户,生猪、小畜禽规模出栏率分别为52%和72%。标准化养殖方兴未艾,规模效益大幅增加。二是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初步探索了我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路子。大力推广“畜—沼—农(果、菜、粮)
第五篇:发展现代畜牧业考察报告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畜牧业,具有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技术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和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
当前,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县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笔者结合××实际,就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性、必要性和举措提出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
首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种植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处于平稳增长期,而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质增效都具有重要意义。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大。畜禽饲养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逐年增长,发展势头较好。二是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2年畜牧业为农民直接增收达到263元,2012年预计可达280元。三是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养殖业与种植业产值比为56.5:43.5,主辅换位,畜牧业在大农业中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其次,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改变传统畜禽饲养方式的必然归宿。传统畜牧业受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生产者素质、市场发育状况等因素影响,存在饲养规模小、疫病控制难、产品质量差、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脆弱等弊端已经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禽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发展专业化、大规模的现代畜牧业就成为历史必然。据调查,全县目前养猪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46%,5年降低约19个百分点;全县规模化生猪养殖已占饲养量的50%以上,规模化家禽养殖占总饲养量的70%以上,5年分别上升了约30和40个百分点。
第三,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两型畜牧业”,现代畜牧业正是顺应“两型社会”要求,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畜禽健康,产品优质安全”的标准组织生产,推动畜牧业朝着“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目前,全县60%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小区)对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了无害化排放。
第四,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当前,大中城市逐步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就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现代畜牧业有利于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的贯彻实施,增强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规范畜禽产品养殖过程和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促进畜禽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相关管理者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有利于推动我县畜禽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强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养殖效益,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放心蛋”。
二、发展××现代畜牧业可行可为
(一)市场强力拉动,优惠政策驱动,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全国出现猪荒,生猪市场需求增大,供求矛盾突出。为了平抑物价,维护稳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包括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地方政府以奖代补激励政策等等。市场的需求和各级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我们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推进我县现代畜牧业再上一个台阶。
(二)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夯实了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是畜禽小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小型大规模的格局。截止2012年底,全县建成生猪养殖万头村××个,各类畜禽养殖大户达到××余户,生猪、小畜禽规模出栏率分别为52%和72%。标准化养殖方兴未艾,规模效益大幅增加。二是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初步探索了我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路子。大力推广“畜—沼—农(果、菜、粮)”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场(小区)推行“干稀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综合利用”,大力宣传、推广循环养殖,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得到了养殖户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三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筑牢了产业基础。到目前为止全县各类产业化畜禽龙头企业6家。其中广东温氏“公司+基地+养户”模式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发展畜牧业,其合作养户年出栏肉鸡
达××万只以上;实施的“生猪30万头一体化项目”,其××种猪场已建成投产,目前存栏种猪3000多头;××扩繁场、××扩繁场也运行良好。四川×养殖公司常年存栏外系种猪800余头,年产“新加系”纯种、二杂母猪万余头;××食业有限公司设计年屠宰加工生猪60万头,2012年实现产值近5亿;××××猪肉××厂年需要50万头的猪肉原料,2012年产销两旺。
3、从业人员健康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各级、各部门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专题讲座、现场参观,组织畜禽养殖户参加国家级、省市县畜禽交易会、技术研讨会,了解国内外畜禽发展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知识,提高养殖者和从业人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观念新、善经营、懂技术、素质高的养殖队伍。
三、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注重的事项
一是注重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应针对我县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遵循快速发展又恰如其分的原则,实现要持续发展,选择各自合理的生产规模和建设模式,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达到防御各种风险、降低成本、实现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县应重点推行两种经营方式。一是大力开展畜禽小区建设。按照“四化一园”(品种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生态养殖园区)的要求,发展若干畜禽养殖小区,形成小区规模优势,到2012年,全县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达到XX户,其中出栏万头以上优质生猪养殖场达到15个;年出栏1XX只以上肉鸡、肉鸭规模户达到1500户;年存栏2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户达200户。二是着力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推行温氏集团目前在我县运行有效的“公司+基地+养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按保证农户收益的协议价收购,农户按标准修建(改造)圈舍进行规模养殖的“订单养殖”模式,推动畜牧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是注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继续推进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完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加快温氏集团“3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建设,力争到2012年底,×个分别存栏4000头左右优质能繁母猪的扩繁场全面投产。切实加强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县乡为主的生猪人工授精网络,不断提高制种供种能力。鼓励养殖场(小区)自繁自养,全面实现良种化。继续抓好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合理布局、巩固发展我县肉牛改良站,加强冷配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受精率,大力推广西门塔尔、夏洛莱、皮埃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引导养殖户从役用牛饲养向肉用牛饲养转变,提高养殖效益。继续支持温氏、隆生公司发展养殖合作户,提高优良家禽品种饲养面。切实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牵引带头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
三是注重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在动物疫情诊断、监测、防疫监督和兽药、兽医监察等方面条件。进一步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加快推进县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强化县级兽医部门的责任,建立一支布局合理的骨干防疫队伍。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强疫情测报网络建设,完善以县、乡镇为主干,以防检人员和村级防疫员为支点的疫病测报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指导疫病防控。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兽医卫生监督所建设,切实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逐步建成全县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建立完善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和公益性乡镇)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经费及日常运转经费、村级防疫员补助等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保障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经费。到2012年,县、乡标准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四是注重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畜禽饲养投入品的监管制度,指导养殖户规范饲养、科学用药,杜绝违法使用投入品的行为。强化畜禽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工作,推行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建立牲畜信息档案,严把市场准入关。落实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畜产品药物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监测长效机制,逐步与国际市场对接。
五是注重建立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有效整合财政支农及各类项目建设资金,相对集中投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方政府扶持畜牧业的力度,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发展畜禽养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给信誉好、资金运转有困难的养殖企业提供必要的信用贷款,促进畜牧业发展。
六是注重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重点是要加大畜牧业保险力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抓好能繁母猪、肉猪的保险工作,并将保险延伸到畜牧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不断拓宽保险范围,防范因为自然、重大动物疫病灾害和市场等多种因素给养殖业带来的风险,保障我县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
七是注重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畜牧业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切实做到规划合理、生产标准、设施完善,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指导生产,倡导畜禽粪便和污水通过无害化处理还田种稻、浇果和养鱼,实现氮、磷、钾的生态循环,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