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圆成心理: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

时间:2019-05-14 11:0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原圆成心理: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原圆成心理: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

第一篇:太原圆成心理: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

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

随着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开始关注留守经历对个体成长造成的影响。目前高校中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特殊群体,即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研究发现,多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已有研究,本文将“留守经历”定义为:在个体成长阶段(≤16周岁)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生源地外出务工,自己留守在家乡,由父或母单亲照顾或托付给其他人照顾[2-3]。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负性情绪、积极应对方式、自尊和人际关系与非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显著差异[2];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留守期间,开始留守的年龄越低、留守的时间越长、父母和孩子的联系频次越少,成年以后抑郁、焦虑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低,人际困扰越多,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相比,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偏低[3]。另外,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敏感度、精神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特征更偏向于内向[1]。搜索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好于留守儿童与曾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同辈或无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留守类型儿童[4]。较新的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的中国农村小学生更容易发展为抑郁症[5]。由此可见,留守经历作为一种复杂创伤,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负面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resilience)为个体应对创伤性童年经历的重要保护性变量。关于心理韧性内涵的理解,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存在一些争议。有的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6],有的则倾向于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个应对过程[7],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心理韧性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特异性的建构[8]。目前,多数的研究者基本同意,心理韧性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气质和人格,以及应对技巧[9]。根据目前国内学者较为普遍认可的研究[7],本研究将心理韧性定义为在面对明显的逆境和创伤时,个体进行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因此,本研究中心理韧性的主要维度包括:在个体应对逆境和重大压力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情绪、行为、支持系统等过程变量,而不包含个体智力体力、性格特质、家庭经济地位等前端变量。既往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和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呈正相关,和精神痛苦、抑郁、焦虑症状呈负相关[10]。心理韧性高的人总体来说,更不容易罹患各种精神障碍[11],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处境,甚至对疼痛的耐受性更高[12]。因此,研究者提出,心理韧性作为一个防御系统,可以保护人们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心理健康[7]。对处于不利生活条件中的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心理韧性可以促进这些个体克服困境,并从困境中获得成长[13]。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对于预防精神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14]。

综上所述,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挫折和逆境的重要保护性变量。但是,目前尚少有研究可以回答,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样的经历有利于个体发展良好的心理韧性,什么样的经历不利于个体发展良好的心理韧性;目前国内外只有少量研究考察了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假设:H1,和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相比,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存在更高的心理病理症状和自杀风险,心理韧性得分更低;H2,心理韧性得分越高,心理病理症状和自杀风险得分越低;H3,心理韧性在留守经历和心理病理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病理症状进一步中介心理韧性对自杀风险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某本科院校的所有大学生中(共53个专业,15450人),按照分层随机取样的原则,首先将每个年级所有的自然班进行编号,然后由电脑在所有编号中以简单随机取样的原则抽取1个自然班。共抽取5个自然班,抽样学生总人数为398人。在取得被试的知情同意和任课老师的同意后,共发放问卷373份,回收问卷371份。2个月后再次对以上学生实施测量,共发放问卷353份,回收问卷353份。将前后两次测量中数据缺失值在10%以上的被试以及性别、留守经历等关键信息缺失的被试删除,共得到有效数据343份。根据“在16岁之前,你是否有过至少1年的留守经历”,回答“是”的有116人,列入有留守经历组;回答“否”的有227人,列入无留守经历组。两组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1.2工具

1.2.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Chinese Adolescents,RSCA)[7]

用来评估被测者的心理韧性。该量表共27个条目,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维度。每个条目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级评分,得分越高代表心理韧性越高。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0.87,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1.2.2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15]

该量表通常用来评估被测者的心理病理症状[16]。由90个自评条目组成,包含较为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并反映在10个因子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采用0(无)~4(严重)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研究表明,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7]。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0.89,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1.2.3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uicidal BehaviorsQuestionnaire-Revised,SBQ-R)[18]

用来评估被测者的自杀风险。该问卷共4个条目,包括终生自杀意念、一年内自杀意念,自杀威胁性,自杀可能性。总分为3~18分。既往研究发现,该量表信效度良好[18]。总分7分以上,即可以认为个体具有高自杀风险[19]。在本样本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

1.3研究程序

在取得被试的知情同意后,被试按自愿、独立、匿名原则完成问卷,随时可以自由退出测量不受任何惩罚,并在指导语中强调回答问题的真实性。为保证测量的质量及减少共同方法偏差,全部测量分两次完成。第一次测量包括一般人口学情况、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完成时间约为15 min;在2个月后再次发放问卷,包括SCL-90和自杀行为问卷,完成时间约为15 min。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非参数统计进行组间比较;频数比较采用PearsonChi-Square检验;连续性变量之间的相关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多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及其假设模型检验采用结构方程模建模。结构方程建模由AMOS 20.0软件完成。检验显著水平为双侧P<0.05。

2结果

2.1有无留守经历医科院校大学生各量表得分比较

首先,对各量表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RSCA得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除积极认知维度外,其他维度得分及总均分均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和SB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偏态,因此对该部分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Man-Whitney U秩和检验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SBQ-R总分及各条目得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表2)。

以SCL-90总均分>160分为划界标准,判断被测者是否有心理病理症状[15]。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中18人(5.2%)有心理病理症状,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中仅4人(1.2%)有心理病理症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0,P<0.001)。

2.2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和自杀风险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显示,RSCA总均分及各维度分与SCL-90总均分、SBQ-R总分均呈负相关(表3)。

2.3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的关系

按照量表本身的维度归属模式,各潜变量的观测变量设置如下:心理韧性有目标专注、积极认知、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观测变量;心理病理症状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观测变量;自杀风险有终生自杀意念、一年内自杀意念、自杀威胁性、自杀可能性4个观测变量。因此,整个模型共有19个观测变量3个潜变量和1个外显变量(留守经历)。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的极大似然法对假设模型M1(图1)进行估计和检验,得到拟合指标:χ2/df=444.15/166=2.68,RMSEA=0.07,CFI=0.94,GFI=0.88,NFI=0.90,IFI=0.94。该测量模型拟合尚可[20]。进一步考察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发现“留守经历→自杀风险”的路径有统计学意义(r=0.04,P=0.535)。删除该路径后得到修正模型M2。对M2进行估计,得到拟合指标:χ2/df=444.53/167=2.66,RMSEA=0.07,CFI=0.94,GFI=0.88,NFI=0.90,IFI=0.94。M1和M2中的路径系数估计值的符号均与假设模型一致,但M2比M1更简洁,且所有路径系数的参数估计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模型的拟合指标相对于M1没有显著变化。因此,选择修正模型M2为最终的模型(图2)。

在M2中,留守经历对心理病理症状的路径有2条,分别为:“留守经历→心理病理症状”和“留守经历→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根据Shrout和Bolger的标准进行“留守经历→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的中介效应检验[21],即,将部分中介模型和完全中介模型进行χ2差异值的检验,并计算中介模型中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估计值。结果发现心理韧性在“留守经历”至“心理病理症状”的间接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0.33)×(-0.68)=0.22,P<0.001],其大于“留守经历”至“心理病理症状”的直接路径系数标准化估计值(β=0.13,P<0.001),说明心理韧性部分中介了留守经历对心理病理症状的效应。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韧性得分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22-23]不同,既可以归因于样本年龄组的差异,也可以归因于研究工具的不同。如,范方的研究对象为1312名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研究工具为心理弹性问卷(Resilience Scale,RS)[22];何芙蓉等的研究对象为四川省南部某县2所农村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研究工具为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ealthy Kids Resilience Assessment,HKRA)[23]。由于研究工具的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很难进行直接比较。因此,留守经历是否与较低的心理韧性相关,目前还需要更多研究的证据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本研究提示,留守经历不利于个体发展出良好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具体表现为个体专注于一个既定目标不断努力,有效控制负性情绪,积极地看待挫折和逆境,从家庭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中获取支持的心理品质。这些能力相当于一种“准备”状态,有利于个体遇到真正的困难时,能有效动员最大的资源,来集中解决困难。对于以上发现,我们的解释是,在留守期间,个体往往处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的监护之下,和父母的互动经验及其来自于父母的社会支持均显著减少。研究发现,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父母照顾的缺失与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有密切的相关

[24]。除此以外,儿童在被寄养期间遭遇性侵犯的概率会增加[25],同时有可能遭遇被忽视或不公平对待,这些经历构成复杂心理创

伤,进而有可能导致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社交交往的退缩,以及人际互动中认知加工的偏差

[26]。

本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病理症状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1,4],表明有留守经历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病理症状,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本研究的样本是有留守经历在先,出现心理病理症状在后,因此,可以假设,在留守期间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复杂创伤,是导致个体出现较高水平的心理病理症状的原因。从个体出现心理病理症状到发展成为符合临床诊断的精神障碍,往往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出现心理病理症状并不等于个体一定符合某种精神障碍的诊断。但既往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对抑郁症具有较高的易感性[5]。这提示,有留守经历的个体有更大的可能发展出包括抑郁在内的心理病理症状。

另外,留守经历也与较高的自杀风险相关。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27-28]基本一致,即,留守经历会增大个体今后出现自杀意念的概率。

本研究结构方程建模的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对心理病理症状的影响,可以部分地被心理韧性所中介。这意味着,留守经历可能通过降低个体的心理韧性,来增加个体发展出心理病理症状,进而增加出现自杀风险的可能性。既往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可以作为一个缓冲变量(Buffering variable),调节高危因素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对自杀起到保护的作用[29]。也就是说,尽管有些人属于自杀的高危人群,如有过童年创伤史,缺乏社会支持等,但由于具有较高的心理韧性,实际的自杀行为发生率会趋于降低。本研究表明,留守经历通过与较差的目标专注能力,较消极的认知风格,较差的情绪控制能力,以及较低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相关,进而增加个体以后出现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等心理病理症状的概率。因此,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儿童来说,如果能够通过早期的心理卫生干预方案来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发展出心理病理症状和自杀风险的可能性。本研究还提示,如果父母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将儿童寄养给其他的照顾者,必须考虑到寄养环境是否有利于儿童发展出良好的心理韧性。即使在父母缺失的情况下,如果代理父母能够给儿童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同样能够促进儿童心理韧性的健康发展。实证研究基本上支持了这一推断[30]。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心理卫生干预,应该把培养儿童的心理韧性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4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的关键变量“留守经历”的测量比较粗糙,即,个体在16周岁之前是否有过1年以上的留守经历。因此,尚不清楚留守时间的长短以及留守发生的年龄阶段对心理韧性和心理病理症状、自杀风险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可以通过更详细的测量,对以上变量的影响进行深入系统地探究。其次,本研究的样本为在校大学生,无法代表已经辍学的留守儿童。未来的研究需要以其他有留守经历的个体为样本,进一步考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二篇: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实习自我成长报告

摘要;心理咨询工作最近数年逐渐被广大民众所熟悉与认同。作为志在从事这项事业的一员,通过对学校和工作中的生活经历、个人兴趣的分析与个性分析;人生观逐步变化与成熟过程的分析;个人成长中的情绪情感体验的分析;成长中重大事件的分析;明确了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文化因素和人格因素。在职业行为分析中,认识到作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也要有能了解,分析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咨询对象,更深刻的体会心理咨询工作的价值。同时明确了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根本原因,明确自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资源和努力方向,强化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归属感和职业行为期待,坚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信心和奋斗方向。

机缘让我有机会与心理学近距离接触,可以说自己并不是个很乐观的人,但我一直寻找着积极向上的力量,正巧被我发现了心理咨询这块充满魅力的领域。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于是我立志做一名心理咨询师,期待今后的人生体验更加精彩。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成长经历

我出生在。。。略。。。来因为母亲的坚强影响着我,也说服了我,我又开始自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蜕变哪能有成功,所以我相信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验,渐渐的我不再堕落,开始从挫折中学会坚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现在想想,那时的打击又何尝不是生活的另一种美好,她教会我生命有两种情况在延伸着,每一刻都要我重新审视自己,该如何走的更好。

由于中考的成绩不尽人意,我只能上一所普通高中,从此后我努力学习,认真进步,终于成绩又慢慢好起来,上了本省的一所大学学经济专业,之后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法学。参加工作后我渐渐明白,对于自己想要追求的要学会努力与放手,开始觉得人生中主要的是学会坦然面对、欣然接受的态度。工作经历和情感经历不论悲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人生感悟的累积,我开始学会享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开始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自己丰

富才能感知世界的多彩。人生可以适当游戏,但绝不可以游戏人生和自我放纵,要珍惜存在的每一天来感知这个世界。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渴望追逐着幸福,也一样的遭遇着困惑。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过拒斥,有过执著,有过微笑,也有过绝望与哭泣,但是我始终没有遗失我认为值得拥有的也是在朋友心中我最可贵的品质:胸怀,善良,理解,真诚,反省。同样,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在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惰性,希望自己能够坚毅,敢为,进取,避免过于克制或执著。

(二)成长总结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路,虽然有过磨难和打击,但却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知道珍惜,懂得付出。比起以前,我更加乐观,更加坚强,有力量和韧性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也使我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受伤与不断复原的过程,只要充满希望,不断进取,终会有美好的明天。

成长历程中的每一份付出都为我带来新的收获、每一次挫折都使我承受着自卑,但我还是要感谢挫折对我的磨砺,因为它让我学会了关爱、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乐观,学会了更加积极面对人生的热情。

如今的我已是而立之年,对生活的要求也变得现实了许多,我不奢求富裕,相信健康是福、快乐是宝。我认真对待工作,它是经济的来源,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人,以及身边的所有的人,因为爱让我感到幸福。面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大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成为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周围的人驱除心理上空的阴霾,还他们一片晴天丽日。

二、职业行为分析

我现在所处的年龄阶段很容易被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问题困扰,如情感问题、工作问题、人际关系等等,因为我的人生经历还很少,欠缺生活经验。而不可避免的这些问题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也会长久的困扰着自己。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学习,我可以较科学的明确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合理的调整个人情绪,通过自己的努力

与实践,基本具备了解决自己情绪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其本身的人格是决定心理咨询进程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健康,稳定的人格,才是取的咨询效果的根本保障。心理咨询师人格的健康度和完整度,决定和限制着心理咨询取得疗效的程度,所以说,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了解和分析、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才是心理咨询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努力的自我探索、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将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我一直喜欢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喜欢与自己对话,喜欢感受自己的成长。对心理学有持久的兴趣,很小就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热衷于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成长。

我的性格总体是热情、好强,亲和力强,常常有反抗意识,喜欢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善解人意,喜欢思考,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恒心,有耐性。情绪体验偏强烈,容易烦恼,我自认为拥有的五个良好品质是:真诚、善良、宽容、积极、坚强。因此我的朋友很多,他们对我的评价是:真诚重感情、积极向上,是一个适合做朋友的人。同事们评价我是:性格外向随和、善解人意、待人真诚、热情善良、工作能力强。当然我也有我的缺点:有时太追求完美,偶尔有些固执,比较敏感,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心理咨询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的道理是不难理解,而将咨询的技术个性化地应用于每一个来访者,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需要长期在实践中摸索完善。与咨询理论和技能相比较,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显得更重要,其前提是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理解、接纳、尊重。心理咨询的要求是做到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它须具体表现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中,这也是人本主义的价值观。我很理解领悟人本主义的无条件尊重来访者,这种观点让我在面对价值观不一样的来访者时,首先是尊重其价值观,然后与其客观探讨。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所以每一个求助者身上,都有资源,好的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发现这些资源,然后告诉他们,让他们发现自己救助自己的能力。不是咨询师为求助者解决了他的问题,而是求助者本身就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他是在我们的帮助下,自己最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其目的正是为了在咨询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实现以来访者为中心这一根本理念。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不愿做一个平庸的人。我一直追求这样的人生:从一无所有的圆点,到饱满丰盛的圆心。而这中间,是一个艰难而快乐的不断奋斗的历程。在这段行

走的路上,我充满信心,愿意付出努力,并且稳健的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相信同样会有希望的明天。曾经,想做艳丽的花,娇美芳香,而今,想做茁壮的树,扎实的镌刻每一步成长的足迹……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

1.心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成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即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3.异常心理:是指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也称障碍性心理问题,只有心理严重病态的的人才会出现异常心理。

4.心理困惑:个体对心理负性情绪经常性地思虑或忧虑,得不到心理的解脱和轻松感,时间保持超过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寻求亲朋好友和专业心理师帮助。

5.心理障碍:个体对心理负性情绪经常性或时刻性的烦恼忧虑,并具有身体上的不适感觉,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时间 超过三个月以上,必须求助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

6.心理情绪:受某种因素影响产生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顺其自然

7.心理疾病: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了病理性的症状,严重影响甚至丧失了社会功能,个体的心理活动与现实存在着某种脱节和不协调。个体对自己的症状缺乏明确的意识或不完整的意识。一方面 药物控制,另一方面必须同时做心理治疗。

8.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

9.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表现为亲近、疏远、友好、敌对等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爱与归属等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

10.挫折心理:是指个体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内外部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使其需要不能满足、动机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11.人格: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12.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或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

13.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2)考试焦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

(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光环效应。(4)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倾向于理想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2、智力正常。

3、情绪健康。

4、意志健全。

5、人格完善。

6、自我评价正确。

7、人际关系和谐。

8、社会适应正常

9、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影响:政治、经济、社会风气大众传播影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

学校教育影响:教师、学风、校园文化家庭父母影响:家长、养育、亲子关系

同伴群体影响:朋友、异性、交往方式个人条件限制:生理、心理、自我期望

四.异常心理的分类

心理情绪、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五. 大学生心理困扰

1、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新生发展性危机期)。表现: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2、学习问题(学习焦虑期)表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

3、情感困惑期。表现:爱情的困惑、友情的困惑、亲情问题

4、择业彷徨期。

六、大学生最常见六大心理困惑

1、理想、信念的困惑。

2、人际交往的困惑。

3、自卑困惑。

4、学业困惑。

5、恋爱困惑。

6、择业困惑

七、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

1、一年级: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造成失落感;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造成紧张、焦虑;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孤独感或依赖(怀旧)感;目标的迷失与不确定导致阶段性迷茫;学习与参加学生活动的冲突;考试焦虑;对学习方法的反思;专业选择的困惑;对财物支出缺乏规划而产生压力等

2、二年级:进入专业分流后,二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产生敌对等负面情绪;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大,抑郁、焦虑、强迫情况增多;考虑未来的个人发展,矛盾、犹豫与冲突;性困惑与对爱情的渴望等。

3、三年级:考研和就业压力的提前到来,导致焦虑;考研选择的冲突,包括本校与外校、国内与国外、本专业与跨专业等;考研复习与专业课程问冲突,导致焦虑;课业要求与校外实习、兼职的矛盾冲突等。

4、四年级:竞争压力、专业、自信不足、绩点等因素,导致对就业前景担忧;就业冲突,包括行业、地区、岗位等;

恋爱中的冲突;离别伤感;找工作的花费导致经济压力;毕业离校,用破坏寻求发泄等。

八.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类型

(一)神经官能症

1、神经衰弱

2、癔病,又称瘟病或歇斯底里症。

3、强迫症

4、焦虑症

5、抑郁症

6、恐怖症

7、疑病症

8、妄想症

9、网络心理障碍

(二)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强迫型人格障碍

3、回避型人格障碍

(三)精神病

1、精神分裂症

2、躁狂抑郁症

3、反应性精神病

九、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应对

第一,要依靠我们自己。第二,切忌讳疾忌医,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医。第三,不断优化学生的心境。第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明确责任。第五,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第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1.生理自我的形成期(1~3周岁)此时,幼儿已经把自己从一个客体的我逐步转化为一个主体的我来认识。一般对自己的身体、动作以及个人的所有物等都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人们把此阶段称为生理自我的形成期。

2.社会自我的形成期(3~12周岁)该阶段个体尚未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很弱。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也能认识自己的行为,但是不了解情绪是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他们通常依靠成年人的评价或观点,来认识外部世界。

3.心理自我的快速发展期(12~18周岁)①逐渐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心世界,如对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爱好、理想等内在品质产生了兴趣,渴望了解自己或他人的个性心理特点;②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事物,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涂上个人色彩;③有较高的追求,产生了与价值观或社会要求一致的理想自我;④抽象、概括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能对一些具体事物或情景,做出一些理性思考。

4.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时期(19周岁以上)主体我与客体我分离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逐步达到自我意识的稳定。大一是自我意识分化时期。大二和大三是内心矛盾冲突最尖锐、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大

三、大四是自我意识趋于稳定和统一的时期。

十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类型:自我肯定、自我矛盾、自我否定、自我扩张、自我萎缩

十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1、自我认识自觉、符合实际,具有客观性

2、自我体验敏感、强烈,具有丰富性

3、自我调控主动、持久,具有积极性

4、自我形象设计强烈、丰富,具有完善性

十三、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多视角地、客观地认识自我1、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中认识自我。

2、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

3、通过反思反省认识自我。

4、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我。

5、通过自我教育认识自我。

6、辩证地认识自我(二)、用阳光心态对待自我1、增强自信心

2、扬长避短

3、直面失败与挫折

(三)、及时有效地调控自我1、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理想自我。

2、全力打造现实自我。

3、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品格。

4、自觉走向成熟完善的“大我”

十四、人格的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二)人格的稳定性

(三)人格的独特

(四)人格的社会性

十五、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儿童早期经验5.学校教育因素6.自然物理因素7.自我调控因素

十六、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

(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二)智能结构健全而合理

(三)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四)富有事业心,具有一定创造性和竞争意识

(五)情感饱满适度

十七、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1、明确自学的目标、方向。

2、养成良好的自学态度。

3、探索有效的自学途径。(1)讲究读书的方法;(2)掌握记忆规律;(3)充分利用学习技巧。

4、要善于利用一切有益于自学的条件。

(二)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1、规划、统计时间。

2、充分利用时间。

3、提高效率。

4、时间管理的法则(1)优先重要法则。(2)长远重要法则。(3)一举两得法则。(4)标本兼治法则。

(三)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是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是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到企业实习、社会调研等。

(五)组织管理能力

1、从心理上做好准备。

2、赢得别人的支持。

3、学会倾听、整合别人的意见。

4、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的观念。

5、具备诚意和创意。

(六)创新能力的培养。(1)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2)培养强烈的进取精神。(3)要培养坚定的信心和勇气。(4)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5)坚持实践和锻炼。

十八、大学生潜能的开发:

1、正确评估自己。

2、树立强烈的信念。

3、培养积极的心态。

4、积极的自我暗示。

5、科学使用和合理开发大脑。

6、自我放松法。

十九、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1、两者区别: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行为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一般是从静态角度看的一种状态。人际交往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它是在人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关系,一般是从动态、角度看的一个过程。

2、两者联系:一方面两者互相依赖,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前提基础,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起点和依据,另一方面,两者又互相影响。人际关系发展和变化是人际交往的结果,交往状况与人际关系发展程度成正比,人际关系程序又影响和制约人际交往深度,决定交往内容、性质。

二十.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就是指各种非人为力量所能克服的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的限制以及自然物理因素的影响。此外,还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疾病、事故以及亲人生老病死等等。

(二)社会因素。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2.学习压力过大 3.人际关系不良 4.两性感情纠葛 5.就业形势严峻 6.经济困难

(三)个体因素1.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生理因素。大学生的身高、性别、年龄、容貌、生理缺陷或疾病等生理因素,通常也会成为挫折产生的直接原因。2.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引发其挫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个体认知、能力、需求、动机、兴趣、性格、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此外,个体的动机冲突、抱负水平和挫折容忍力等因素也会引起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

二十一、大学生挫折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

1、对挫折进行正确认知。

2、用奋斗目标导航。

3、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

4、培养较强的挫折容忍力。

5、适时释放挫折情绪。

6、迁境移情,淡化消极情绪。

7、借助于心理咨询

二十二、大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原因

人的情绪变化是由认知评价引起的。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消极情绪,既受他们个性、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1、达不到既定目标所产生的失败感是他们产生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

2、不客观的自我归因。

3、自尊心的丧失。

4、人际交往贫乏。

二十三、调适大学生消极情绪的对策

(一)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是消除消极情绪的重要保障。

1、开展以适应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活动。

2、精心设计组织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3、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区,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提高教育者素质,改善教育手段,精选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是克服消极情绪的有效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当把教育目的与学生个人期望有效协调起来。

2、智育教育手段及载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3、要加强校园正面引导,加强对校园社团和学生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指导。

(三)青年学生加强自我调控,是克服消极情绪的关键。

1.了解自我2.管理自我3.自我激励4.识别他人情绪5.处理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较为常用的情绪调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合理情绪疗法(2)认知重评(3)音乐疗法(4)心理暗示法(5)放松训练法

(五)适度发泄情绪

a.口头言语的发泄b.运动发泄c.抽象发泄

二十四.如何提高大学生受挫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加强挫折体验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挫折容忍力,必须“主动出击”即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挫折常用的有两种形式:(1)读书体验法。(2)现场体验法

适当运用挫折心理防御机制当大学生在学习、社交方面遇到挫折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积极的防卫机制,如升华、补偿、幽默,等等;这些积极的防卫机制能把挫折或苦难变为前进动力。

调适抱负水平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抱负水平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地评估一下自己拥有的资源,包括自己的资源,诸如能力、智力、体力、经验、兴趣等,还有外部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老师和同学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相关信息资源等,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才能切实可行。

加强人格锻炼大学生健全人格训练的主要方法有: ①充分认识自我,优化人格组合。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④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⑤培养广泛的兴趣,诸如写作、科研、运动等,这些活动能使受挫者很快摆脱挫折情境的困扰。

二十五:人际交往原则:1.平等尊重原则交往中的平等原则表现为交往的各个方面都要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相互爱护。渴望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尊重他人,时时让他人感到重要,是成功交往的重要法则。

2.相容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

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互利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信用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 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宽容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二十六.人际交往技巧:(1)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二十七.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主要指交往主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年龄、性别等

(二)文化因索是人际交往双方最一般的社会心理背景,由于社会文化已内化为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而为我们本能的体现着,(三)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绪、个性等方面。

(四)时空因素 主要是指时空上的接近。这往往是人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个客观外在条件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与健康

书名: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训练

作者: 杨洪泽

姜丹

回春光

主编

开本: 787mm×1092mm 定价: ¥29.80元

字数: 344千字

书号: ISBN 978-7-5601-8497-5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6月

版次: 第1版

适用: 普通高等院校

其他:

内容提要

本书力求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出发,广泛运用心理学有关学派的理论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突出强调对大学生学习、成功、生活、交往、爱情和性等方面的指导性、应用性、趣味性、有效性、训练性和可操作性,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培养与训练的结合、教育与调适的结合,尤其是在理论知识后面的“思考与训练”部分,设置了“分析与讨论”、“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三个模块,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并运用学生喜爱的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从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完善自己。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性质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 思考与训练

第一章 认识自己 第一节 自我意识 第二节 人 格

第三节 大学新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思考与训练

第二章 学会学习第一节 记忆与遗忘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心理偏差及调适 第三节 多湖辉学习方法 思考与训练

第三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辅导 第一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性质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 第三节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第四节 了解他人

第五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及调适 思考与训练

第四章 大学生成功心理的培养 第一节 成功的心理动机 第二节 成功的内涵和观点 第三节 成功者的素质 思考与训练

第五章 大学生爱情与性心理 第一节 爱情的心理实质 第二节 爱情心理现象分析 第三节 失恋的心理辅导 第四节 大学生的性心理

第五节 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及矫正 思考与训练

第六章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概述 第二节 激发创造潜力 第三节 创造的途径 思考与训练

第七章 大学生的异常心理及治疗 第一节 大学生的异常心理及防治 第二节 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思考与训练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认识自己

“我是谁?”这是一个难解的人生课题,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特耳菲神殿之上有句名言——“人,认识你自己”,它警示世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认识自己是人生之旅的出发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这句话被西方理论界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起源,人们认为心理学就是一门人类认识了解自己的科学。直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仍然面临一个最大的也最永恒的课题——认识自己。

第一节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标志着人类很早就开始自觉地认识自我。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真正研究,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儿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同时他又提出“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揭示了自我意识及其发现途径。

斯芬克斯之谜

在古希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有着狮子的身躯、人的脑袋的怪物,叫斯芬克斯,它经常守候在路口,向路人提一个相同的问题,如果行人答不上来,就会被它撕成碎片吃掉。它的问题是:“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很多人因为答不上来它的问题而被活活吃掉。直到有一天,一个叫俄狄浦斯的年轻人答出了这个问题,斯芬克斯听后大叫一声,跳下悬崖摔死了。俄狄浦斯的答案是:“人。”的确,人在生命的早晨,即刚出生时,只会手脚并用,所以是“四条腿”;人在生命的中年,学会了直立行走,所以是“两条腿”;人在生命的傍晚,因为年岁的增大而行走不便,不得不借助拐杖帮忙,充当第三条腿,所以是“三条腿”。俄狄浦斯正是因为解答了“什么是人”的难题,才当上了一国之王。但是,作为人类,即使他解决了“什么是人”这个大问题,也只是完成了人认识自身的一半。另一半就是回答“人是什么”。从古代西方圣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呼声,到古代中国的先哲老子谆谆告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不在向人们诠释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直到今天,认识自己仍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大问题。只有充分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产生的。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对自我的确认

人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意识。幼儿在1岁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掌握了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应用,如“宝宝”等对自己的称呼,产生了“自我概念”。

2.对自我的评价

3岁左右的儿童出现了自尊感、羞耻感,有“自己来”的主动愿望,对集体游戏产生了兴趣,在扮演角色中开始对别人或自己的特征、行为进行评价。通过与他人交往,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此时则为生理自我时期。

3.对自我的理解

15岁左右进入青少年期,身心日渐成熟,并逐步获得了心理自我。所谓“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认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认识。从青春期到青年后期,个体遇到的困扰最多,如,逆反心理等,这个阶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此后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走向成熟。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但大体上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主体我(主体的“我”,即作为观察者的我)对客体我(客体的“我”,即作为被观察者的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对我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它使个人认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自己和他人及自然界的关系、个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和他一生的时间内始终是他自己。自我认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自我。即自己的性别、年龄、相貌、身材、健康状况、体能等生理因素决定的生理特征。受遗传影响很大,很难改变。

(2)社会自我。即个人如何被他人看待和承认,主要涉及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身的定位。

(3)心理自我。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心理品质,代表了自己的主观体验,包括我们感知到的自己的能力、态度、情绪、兴趣、动机、愿望、气质和性格等。个体对自我心理的认识越充分,越能调整好自身的状态,改变不适应的行为。

自我认识主要解决的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也就是在客观自我认知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个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自我认识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自己就会有安全感,就会对自我评价充满自信;反之,就会产生矛盾而丧失安全感。长期下去会导致个体自满或自卑,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可见,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个体的健康成长有重大的影响。

歌德曾说:“人是一个蒙昧物,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他对世界知道得很少,对自己知道得更少。”因此,认识自我并不容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未必总是客观真实的,在自我认识过程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出现一些偏差,以下就是自我认识过程中常犯的一些错误。

——选择性知觉。预先有某种心理或认识上的倾向,然后只选择某些信息去感知。比如自负的人往往会选择自己积极、成功方面的信息进行认识;相反,自卑的人往往会选择自己负面、失败的信息对自己进行认识。

——以偏概全。认为一样行,什么都行;一样不行,什么都不行。比如,成绩好就认为其他方面就都应该比别人要好,或者由于外表的原因自卑,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人的生活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如外表、修养、学业、人际关系和能力等,不能由一方面的情况来决定其他方面。

——简单归因。归因过于单一,比如,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就认为别人是天生聪明,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他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过程;相反,看到别人失败,简单地认为是能力差,觉得自己一定比别人强。又例如,考试成绩不好,要么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行,要么认为是题目太难或运气不好,等等。

——错误评价。过高或过低估计某方面的影响。比如,和某个同学闹了矛盾,就认为和那个同学好的人都对自己有看法;做了一件错事,便认为会长时间给人留下坏印象。又比如,虽然自己性格很好但成绩不好,这时也认为别人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学习好的学生,性格好没有什么用。

——二分思维。用全和无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要么是对,要么是错;要么是好,要么是坏,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过于简单和极端。然而事实往往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坏相统一。

以上这些错误看法常导致自我认识的扭曲,以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一致比较好,这样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良好的自我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全面,即能认识到自己更多的方面,这将随个人社会生活的拓展而拓宽;二是认识客观准确,即对自己的认识没有扭曲,不过分夸大,也不贬低自己;三是具有发展性,由于人在不断发展,对自我的认识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主要涉及“是否接纳自己”的问题,所反映的是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客我对主我要求能否满足,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如何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的言语、思想和行为的控制,即主我对客我的制约作用。它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等问题。自我控制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促进作用,即人在克服某些困难的过程中,强制自己进行某种活动。二是抑制作用,即主我根据当时的情境,抑制客我的言语和行为,自我制止某些行为。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三个方面和谐一致,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从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期。他们的身体发育已成熟,心理发展也逐渐定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趋于稳定,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其特点如下:

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理性。进入大学以后,随着知识面的拓宽、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专业教育的训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喜欢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探索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理性,并具有更高的水平。他们往往主动通过自己和周围同学、老师的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较客观。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客观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系统发挥正常调控功能的前提,是健康人格的标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抱负水平的稳定,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但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效地评价自我也并非完全正确,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即有些人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通常我们所说的自傲或自卑就是由自我意识的偏差造成的。

自我塑造性强烈。青年大学生的感受性较高,自我塑造愿望较为强烈。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对3000余名大学生做的大型调查表明:有32%的大学生愿意“力争第一”,希望“名列前茅”;而赞同“60分万岁”的仅占10%。这就证明大学生崇尚自我设计,而且自我设计标准高。当进入大学以后,脱离了家长的直接约束,大学生活和学习都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由,使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日渐提高。当然仍有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控制力较差,他们往往是想得多,做得少。只有那些不断提高自律性,对自己负责的人,其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愿望才能实现。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青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一次这样的历程不足以使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完全定型,其自我意识会发生再分化—再矛盾—再统一,需要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但总的趋势是,在变化的强度上一次比一次弱,由激烈趋向平稳,直至最终定型。

1.分化

步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着眼点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更多地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原有封闭的自我意识开始分化,分化为两个“我”:一个是主体的“我”(I);另一个是客体的“我”(Me)。通过I对Me的观察,大学生了解到先前从未注意到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于是,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自我意识的分化使大学生能够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这是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成果。

2.矛盾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矛盾性,其主要表现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心理的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造成上述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主我和客我的不一致性。由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多变性,且对自我的控制不自觉、不果断,所以自我意识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3.统一

自我意识的矛盾会令大学生感到不安、焦虑乃至痛苦,所以总是力图摆脱这种矛盾状态,力图使自我认识统一起来。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另一个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心理学家指出,自我评价的成熟是大学生实现主体我和客体我统一的基础。这种成熟的自我评价有三个特点:其一,能够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其二,能够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其三,能够评判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情况。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在学校期间,他们也同样经历着分化—矛盾—统一—再分化—再矛盾—再统一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当步入大学高年级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向定型。

(三)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即个性的形成过程。要重塑一个人的个性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要正确认识自己,并付出巨大的努力,是一定会成功的。

1.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标准

怎样知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否健全,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一些心理学者提出的一些原则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参考。

有自知之明。即了解正确评价自我和发展自我,既了解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主体我与客体我相统一。即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协调一致的人。接受自我。即应该是积极自我肯定、独立的并与外界保持协调一致的人,具有积极健康的自我情感体验,又能有效地自我控制。

超越自我。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统一,有积极的内省意识和目标意识,积极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有效地调控自我。

2.塑造健全自我意识的途径

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那么,怎样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呢?

(1)正确地认识自我。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对自我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能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确认识自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我。主要是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来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观察和评判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二,通过与别人的比较认识自我。个人认识与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品德以及个性特征,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实现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原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站在他人的角度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有必要重视以下四种情况:一是重视关系密切者对自己的评价;二是重视大多数人异口同声的评价;三是重视逆耳但有道理的评价;四是重视他人言语、态度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

第三,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评价自我。人总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在相互交往中,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在认识和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认识自我,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缺少哪一方面都会造成自我认识上的偏差。(2)积极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要悦纳自我,就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要具有积极健康的自我情感体验,这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如果缺少此动力,就无法将“现实我”转化为“理想我”。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的核心成分是自尊感,如在肯定性与否定性自我体验方面,应以肯定性自我体验为主;在积极性和消极性自我体验方面,应以积极性自我体验为主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激励我们去拼搏,战胜消极的情绪,增强对挫折的容忍力。

肯定你自己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最优秀的老师”。

该校校长对三位老师说:“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卖力,结果肯定非常好了。

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当你面对挑战时,你不妨告诉自己:“我”就是最优秀的和最聪明的。那么,结果肯定是另一种模样。

第二,要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的具体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否积极有效,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条件决定的。其一,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当代大学生的正确理想是成为“四有”新人;其二,实现目标的自信心,大学生要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主观上实现“理想我”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准备为实现奋斗目标作不断的努力,增强自制力;其三,自尊自爱之心是自我控制的激励因素。大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祖国富强献身的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3)有效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人们主动地、自觉地塑造自我的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合理定位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将来所要实现的目标,在确立其内容时,要立足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所确立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恰当的理想。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就会使自我丧失信心;如果目标过低,容易使自己变得平庸。

第二,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品质健全的人,在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对自我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离不开意志的力量。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理想自我。因此,大学生要从培养自我健全的意志品质做起,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自控能力。

总之,自我意识的健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它是每个追求卓越的人的终生课题。

第二节 人 格

一、人格及其特征

“人格”一词是从英文“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原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所戴的面具,它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心理学中的人格概念沿用其含义,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科学地讲,人格是指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虽然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体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它们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常人的行动并不是某一特定成分(如性格或能力)运作的结果,而是各个成分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所进行的活动。人格的整体性表现在人格的内在统一性上,人格的统一性是人格健康的标志,一个失去了人格的内在统一性的人,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支配,是一种人格分裂的表现,会形成“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二)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人的人格是由某些与别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独特的人格。人格结构组成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各人格特质的数量、组合方式上,还体现在每种特质的表现方式上,即便都是外向的人,表达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每个人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三)人格的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即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格特征跨情境的一致性,亦即个体的行为虽然随情境变化而有所不同,但人格特征趋于稳定。如,一个孩子很友好,不仅是他在学校表现得很友好,在家里或其他场合都表现得很友好。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的人格也会受到重要事件的影响,出现部分人格特质的改变,甚至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如,一个内向寡言的学生平时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但经过精心准备和多次刻苦认真练习,也可以在某次活动中表现得活泼开朗、语言风趣、有吸引力。他的人格特征是内向严肃,而活泼开朗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

(四)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把人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社会化是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如果婴儿的社会接触被剥夺,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人。例如,1920年印度一位牧师辛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小女孩。他们从小被狼叼走,在狼群中长大,像狼一样生活。她们被救出来以后,小的约1岁,很快死去了;大的约8岁,经过辛格的悉心照料和教育,她用了两年时间学会了站立,4年学会了6个单词,6年学会了直立行走,并能讲出40个单词,到17岁临死时,她仅仅具有相当于正常儿童4岁时的心理发展水平。

人格的社会性并不排除人格的生物性,人格也受个体的生物性的制约。人在出生时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纯粹是生物学的或遗传学的。但出生也就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掌握所处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社会风俗等。这种社会化过程在已有的生理基础上赋予了人格更充分的内涵,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自然的生物性不能预定人格的发展方向,然而它却构成人格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影响着某些人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二、人格的结构

气质、性格和能力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

(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

“你的气质挺好的!”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赞美之辞,不过,这句话中所说的“气质”,主要是指人的风度、内在修养,与心理学角度所说的“气质”不是同一概念。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个体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俗称“性情”、“脾气”。气质是一个人最一般的特征,它影响到个人活动的方方面面。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同学性情急躁,喜怒形之于色;有的同学说话、做事总是慢条斯理,难得发火;有的同学活泼好动,善于交朋友;有的同学则喜欢独处,安静并且少言寡语等,这些心理活动的差别正是每个同学具有不同气质的缘故。

2.你属于何种气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关系较为直接和紧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主要的生理基础,巴甫洛夫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他认为,人的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构成人类四种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见下表。

气质类型表 ■

受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气质类型也就有四种基本类型,其特征表现如下:(1)胆汁质。神经过程表现为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低的抑制性,以及在行为上的均衡性。他们精力旺盛,直率、热情、刚强;脾气急躁,易冲动,好挑衅,好意气用事,心境变化大;反应迅速,情绪体验强烈。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灵活性,解决问题有不求甚解倾向,易感情用事,等等。胆汁质的人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积极进取,生机勃勃,有魄力,但有时表现出没耐心,虎头蛇尾;胆汁质的人说话办事不太体谅他人,易伤人,具有外倾性。

(2)多血质。神经过程表现为平衡而灵活,容易适应环境。他们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思维灵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易转移,容易接受新事物。情绪不稳定且易表露,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多血质的人精神愉快、朝气蓬勃,在新的环境里不会感到拘束,适应能力强,活跃开朗,但是如果受挫或遇到不顺,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时,其热情就会锐减,容易见异思迁,具有外倾性。

(3)黏液质。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安静、均衡。他们稳重、交际适度;平静沉稳,性格平和、谨慎,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灵活性不足,比较刻板,注意力稳定,不容易习惯新的工作。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沉着坚定,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

(4)抑郁质。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缓慢,多愁善感,情感体验深刻。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容易感觉到别人不易察觉到的细小事物和变化,敏感,比较容易受挫折。能与别人很好相处,但要求自己和他人较苛刻。做事认真、细致,节制自律,善于思考,胜任别人的委托,能克服困难,具有坚定性。易疲倦,比较孤僻,行动迟缓,遇事优柔寡断,具有内倾性。

人的气质特征千差万别,上述四种气质类型分类的意义只是相对的,实际上纯属于某类典型气质的人很少见,大多数人是不同类型的混合,或近似于某种类型,或介于某些类型之间。

3.气质在实践中的意义 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气质只是给人的行为涂上某种色彩,而不是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一个人做什么、如何做,是由动机、愿望和信念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普希金具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夫属于黏液质;果戈理属于抑郁质。四个人的气质不同,但并不影响他们同样在文学上取得杰出成就。事实表明,每一种气质都有一些特征有利于开发智力,发展心理素质,并获取成功,另一些特征则是不利的。因而,气质的调节会影响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虽然每种气质都有有利于或有害于心理素质的一面,但比较而言,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那些典型或较典型的胆汁质或抑郁质,尤其是胆汁质—抑郁质的混合体的人,心理素质较差,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和成功。所以,属于这种类型气质的学生应积极地改善气质,扬长避短,改进心理素质。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气质特征,对人际交往、学业进步和职业选择都有意义。比如,气质不同的人,在说话、走路、与别人交往、学习、工作、休息以及怎样表现自己的痛苦和欢乐、怎样对不同的事件作出反应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同学间加深理解、融洽相处很有好处。同学之间彼此摸透了脾气,自然就增加谅解,于是不再为别人说话急躁、不爱与人打交道、表现不那么热情之类的小事感到不快,减少了在人际关系问题上的苦恼。

气质特征对活动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要求速度的活动,多血质和胆汁质特征的人更适合;要求稳定、持久性的活动,黏液质特征的人更适应;要求精细、敏锐的活动,抑郁质特征的人更能胜任;等等。所以,了解气质特征可对选择活动起参考作用。但是,在一般的学习和工作中,这种影响并不显著。这是由于气质的积极方面对其消极方面有补偿的作用。多血质的人注意转移灵活可弥补其注意力不集中的弱点;黏液质人的细致、耐心可适当弥补其速度慢的不足。认识这一特点,可以使你消除因自己的气质弱点而感到的苦恼。

(二)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例如,谦虚或骄傲、诚实或虚伪、勤劳或懒惰、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都是人的性格特征。

随着环境的多变性和人活动的多样化,性格也表现出多样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会随着个人角色的转变、环境和情境的变化以及自我要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人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虽然在不同的场合下一个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总的说来有些是经常的,有些是暂时的;有些是整体的,有些是局部的;有些是稳固的,有些是可变的。一个人一时的偶然表现,不能认为是他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在偶然场合下,一反常态发了脾气,不能就认为这个人具有暴躁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比较稳定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才是性格的主要方面,才称得上是性格。

性格品质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心理综合体,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道德性格品质(如对社会、工作、他人的态度、气量等),情感性格品质(如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意志性格品质(如意志自觉性、果断性、毅力、自制力等),自我意识品质(如自信意识、进取意识等个人精神风貌)。

2.你属于何种性格

(1)外向—内向型。按个性倾向性分类,可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活泼开朗,善交朋友,感情易外露,关心外部事物,处世不拘小节,独立性强,能适应环境,但易轻信,自制力和坚持性不足,有时表现出粗心、不谨慎,情感动荡多变等。内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感情较内敛、含蓄,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富有想象力,情绪体验深刻,但不善社交,应变能力较弱,反应缓慢,易优柔寡断,显得有些沉郁、孤僻、拘谨、胆怯等。

(2)理智—情绪型。按情绪的控制程度可划分为理智型与情绪型。具有理智型性格的人性格中理智特征特别鲜明,这种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理智导向,自制力强,处事谨慎,但容易畏首畏尾,缺少应有的冲劲。如果理智型被不健康的意识控制时,就可能表现为虚伪、自私、冷漠等。情绪型性格表现为情绪体验深刻,举止言行易受情绪左右。这种人待人热情,做事大胆,情绪反应敏感,但情绪容易起伏,有时会出现冲动,注意力不够稳定,兴趣易转移。

(3)独立—顺从型。按个体独立程度可划分为独立型与顺从型。独立型的人意志较坚强,不仅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自主自立,自强不息。但是独立性过强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于人,固执己见,常独来独往,不易合群。顺从型的人服从性好,易与人合作,随和、谦恭,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易受暗示。在紧急情况下易惊惶失措。

一般来说,典型性格类型的人并不多见,多数人是处于两极之间或偏向某一类型而已。事实上,任何人都有某些好的性格特征,也有某些不好的性格特征,有些性格特征有助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些则不但无助而且有害;即使是好的性格品质也要把握好“度”,一旦表现过度或与环境不协调,就可能引起心理不平衡,产生心理问题。比如,过于直率而不顾场合或对象,就可能伤害对方或引起适应不良。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的生理基础是先天的神经类型特点与在生活经验影响下神经系统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合金”。所谓“合金”,即指暂时神经联系受神经类型特征的制约,又指暂时神经联系能掩盖或改变神经类型的基本特征。因此,性格和气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气质决定了性格特征外部表现的时间,即由于气质类型不同,在强或弱的内外刺激的作用下,人的行为方式的产生和停止有快有慢,有难有易。如,多血质的人和黏液质的人有交往的动机,但前者主动,而后者往往较少主动;多血质的人很容易和新朋友相识,但也容易疏远旧的朋友,黏液质的人则正好相反。

第二,气质的特征可以促进或阻碍性格的发展。比如,一般情况下胆汁质比抑郁质更容易形成勇敢、大胆的性格,而抑郁质比胆汁质更容易形成谨慎、耐心的特征。

第三,性格相同但气质不同的人,其外部表现有不同的色彩。如,同样是有勤劳的性格品质,胆汁质者常常情绪饱满,迅速而利落地完成任务;多血质者往往精力充沛,充满热情;黏液质者则不动声色,从容不迫地工作;而抑郁质的人常善于体察事物的细小变化,认真默默地工作。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在于:首先,相对而言,气质较多地受遗传因素影响,因而变化较难、较慢,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受生活实践、经验的制约,虽然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与气质比较,它的变化更容易些、快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生活的磨炼可以改变一个人”,主要是指性格的改变。其次,气质无好坏之分,只有当气质的表现涉及到人的社会关系时,才能评定这种品质是否可行,是否有价值;而对性格而言,始终具有好坏的评价。再次,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最后,气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心理品质,性格不仅是一个人较高层次的心理品质,而且也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核心,性格对气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三)能力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已经发展成为或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其二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例如,观察的精确性、记忆的准确性、思维的敏捷性则为完成许多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特征。缺乏这些心理特征,就会影响有关活动的效率,就会使这些活动不能顺利地完成,从而使人有受挫感,长期这样,心理素质将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层次。

要顺利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需要有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这种多种能力的结合称为才能。例如,数学才能包括:对数学材料的迅速概括能力;运算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迅速“简化”的能力;正运算过渡到逆运算的灵活性。才能的高度发展就是天才,它是多种能力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各种活动需要不同的天才结构,但无论是哪种天才,都是由高度发展的一般能力和高度发展的特殊能力所构成。天才并非天生之才,它是在良好的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加上在生活实践中个体自身的主观努力发展起来的。

2.你已具有了何种能力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这是按能力的倾向性划分的。一般能力也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特殊能力也称专门能力,指从事某项专门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包括动作能力、机械能力、核计能力(从事登录、校对、核算等工作的能力)、管理能力、美术能力和音乐能力等。人要顺利地完成一种活动,既需要具有一般能力,又需要具有与某种活动有关的特殊能力。一般能力越是发展,就越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按照能力参与活动的性质划分的。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模仿,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表现出新颖性和独特性。智商高是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此外,特殊能力、强烈的动机和坚持性等对创造活动也是必要的。大学生的活动一般总是先模仿,然后创造,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相互联系的。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这是按照它的功能划分的。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包括劳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这两类能力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认识中必须有操作,操作中一定有认识。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3.能力的个别差异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的环境、教育和认知的实践活动不同,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能力完全相同的人。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第一,能力的类型差异。每个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类型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知觉方面:综合型——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分析型——知觉的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细节能力能够清楚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分析综合型——知觉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

记忆方面:根据记忆材料的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视觉型——视觉识记的效果较好,画家多属于这种类型。听觉型——听觉识记的效果较好,音乐家多属于这种类型。运动型——运动知觉识记效果较好,运动员属于这种类型。混合型——运用多种表象识记的效果较好,大部分人属于混合型。

言语和思维方面:生动的思维言语型——这种人在思维和言语中有丰富的形象和情绪因素。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型——这种人的思维和言语是概括的、逻辑的联系占优势。中间型则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

第二,人的能力在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差异。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最早指出人的能力分布是常态的。他认为在全人口中有一半人的能力属于中常、还有一半属于异常。在异常中,一半高于中常,另一半低于中常,这种看法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人类智力基本上虽常态分布,即两头人数少,中间人数多,但异常的人的比例没有高尔顿估计得那么高。

智力的高低影响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水平。智力高的人发展速度快,停止的时间晚;智力低的人发展速度慢,停止时间早。这也是一些人只能完成初中或高中学业,而另一些人却能取得博士学位的原因之一。

非智力因素更是影响能力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例如,具有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坚持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和好胜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品质。就一个人能力发展水平而言,非智力因素往往是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第三,能力表现有早晚差异。人与人之间能力表现有时间上的差异。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晚。

能力的早期表现称为人才早熟。有些人在童年就表观出某些方面的优异能力。例如,白居易1岁开始识字、5岁就会做诗,9岁已精通声韵。德国高斯3岁就会心算,8岁就会解级数求和的数学题。能力早期表现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有良好的素质基础,另一方面与其环境的早期影响、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实践活动都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能力的早期表现在音乐、绘画等领域中最为常见。

青年晚期和中年初期是成才和创造发明的最佳年龄,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因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年富力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敏锐、少保守,既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又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这个时期是个人成就最多、对社会贡献最多的时期。研究表明,30~45岁是人的智力最佳年龄阶段,其峰值在37岁左右。有人对3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调查,发现其中301人在30~50岁之间取得科学成果。

大器晚成也时有发生。有些人的才能表现较晚。例如,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时才表现出他的绘画才能;达尔文在50多岁才开始有研究成果,写出名著《物种起源》一书。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年轻时不努力,后来加倍勤奋的结果;也可能是小时候智力平常,通过长期的主观上特别的努力,智力像菊花一样,到了秋天才显示出绚丽多彩;还有可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地位使人早年得不到学习的机会。

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气质、性格和能力这些心理要素逐渐发展,并且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心理素质中比较稳定的成分。这些要素彼此之间也相互影响,气质和性格会表现在人的活动中,如活泼、沉静、暴躁、谦虚、骄傲等,它们只对活动的完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能力则是成功地完成一些活动所必需的要素。

三、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成才直接相关。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作为在校大学生,其智商总的来说都比较高,经过几年的学习,多数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但也确实有一些人中途退学、留级甚至被淘汰等,这固然有智力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在独立性、自信心、勤奋、踏实、坚韧、耐挫力、性格等方面不适应,则不利于成才。

(一)心理素质与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术等。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与其他各项素质之间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因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全面发展要求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所有这些行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基础之上,如果不具备这些必要的能力,将不能很好地完善自我,可能会落在同龄人的发展之后。

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各种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提高的。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不易产生心理问题,而有的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生成心理疾病呢?其中固然有心理素质自身的原因,但大多数情况下也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对待人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很好地对待。因此,心理教育绝不能孤立于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教育之外而存在,必须将其结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心理素质与成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经常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是不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就,得到发展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在大学生所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较为繁重和复杂,较为困难和艰苦,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也更为殷切,要求更为全面和严格。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活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行为;有人因现实的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尽管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极少数的,却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一个人在心理素质上多一分弱点,他的发展和成功就多一分限制和损失,他的生活和事业就少一分成就和贡献。

第三节 大学新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心理发展迅速地趋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准成熟阶段,有心理学家称之为“危机期”。心理充满矛盾是大学生心理最主要的特点。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特点,是大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的前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一)新角色带来的冲突 1.尖子地位丧失导致自暴自弃

能够考上大学的,大部分都是中学时代成绩较好的学生,是老师眼中的尖子,家长心中的宠儿,班级同学中的中心人物,考上大学更是“身价”倍增。亲朋的赞扬、同学的羡慕、老师的青睐、父母的骄傲,使他们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但同时也易使他们过高地评价自我。然而好景不长,进校之后,周围的同学水平相当,各有所长,也许一些新同学很难得到往日他人投来的羡慕的目光,耳边也许没有那么多赞誉的话语,许多新同学在集体中显得非常一般,过去众星捧月的地位丧失了。

面对新的组合、新的角色,有的新生发觉自己不管是从学生干部职务还是从学习上都很难再现辉煌,于是颇有挫折感;有的新生由于往日的自信和骄傲,此时便觉得自己落伍掉队,原有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变成了自卑感和焦虑感。

2.学习方式的改变导致自我压抑

大学学习由中学教育的以课堂为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觉学习占很大比例的主动接受知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新生还没有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了,也没能及时去认识它并做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而一味地沿用自己原有的学习方式。结果一部分新生入学前是中学的尖子生、县乡的佼佼者,入学后却失去了原来的优势,成绩不再拔尖。个别同学对学习放松过了头,结果与别人的差距拉大了,成为差生,顿感一落千丈,无地自容。

3.物质需要的剧增导致经济拮据的尴尬

高校招生并轨,大学生统一缴费上学政策的实施,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增多,给家庭经济拮据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多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感觉尤甚。不少家庭经济比较差的大学生常常精力分散,思想不集中,时常感到强烈的自卑,有的抑郁烦恼,交往退缩。

此外,大学新生常常被高考成绩左右着情绪,相互间存在着攀比心理,比学校名气,比专业紧俏与否。部分新生因不能考入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学习理想的专业而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甚至会自暴自弃。

(二)依赖到自立带来的困惑

大学新生从中学时代那种被家长、教师管束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这种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换以及年龄特点使新生逐渐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摆脱对家庭和教师的依赖,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该做的事和该走的路。中国人民大学曾对新生做过调查,发现“希望在大学期间寻找并确定自己的路”的占76.2%;对1999级新生做过调查,发现对于过去一向认为是准则的“必须听父母和教师的话”表示必须“重新考虑”者占85%;对118名2000级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81%的同学认为“自己对行为的选择往往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由此可见,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愿受他人的管束和干涉。以上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大学新生的独立意识在迅速发展。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少年儿童时期形成的依赖性尚未完全消除;二是在长期的老师“包教包学”的“保姆式”的教学之中,他们的独立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三是新生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经济来源仍必须依靠家庭、父母;四是他们见识较浅、阅历不深,许多复杂的问题无力独立解决。因此,尽管新生此时的独立意识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现实仍使他们处于强烈的心理矛盾之中。这时如果没有走出依赖与自立的困惑,便会导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者会产生心理障碍。

(三)觅新朋到念旧友带来的孤独

在进入大学之前,新生普遍都有一个愿望:在大学里可以多交朋友、多觅知音,并经常聚在一起。可是他们发现,事实却是大学觅新友觅知音更难。与中学时代相比,大学里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就与中学不同:师生联系没有中学时密切;同学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异性同学不再无话不说。此时,一些新生既抱怨别人不对自己敞开心扉,自己又不主动与他人接近,结果初到学校便无法与别人沟通。此外,当他们开始交友时,又往往用以前的老朋友的标准来衡量对方,由于对朋友的怀念,无形之中对他们的形象又美化了一番,这样就使他们更难接受新朋友。总觉得新朋友没有老朋友对自己那么好。再加上大学里的同学有各自的志向、爱好、兴趣,要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短时期内是很难的。一些骄傲自满或性格孤僻的新生,与周围的同学更是格格不入,结果苦恼万分;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的新生可能因遭人妒忌而感到孤立;还有的新生由于不善于与人交往而产生自卑感和心理闭锁。

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是心理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为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心理适应体系,应从这几方面入手:学习心理学知识,寻求心理帮助,迅速适应新环境;加强意志锻炼,培养乐观情绪,成功渡过心理转型期;正确评价自我,养成平常心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等。

二、大学新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进入青年期,自我意识发生了新的质变,心理活动指向内心世界,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始从社会性方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从社会性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体验和调控自己。在青年期,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大学生处于青年初期和中期,其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独立意向、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足,因而其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意向的矛盾性 1.独立意向强烈

独立意向是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摆脱他人监督、支配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社会化程度也有了一定提高,因而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希望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向周围人显示自己的主张和能力,不喜欢旁人过多的干涉。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欲望,大学生活又为此创造了条件。很多初次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跃跃欲试。大学生们希望自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表现出反抗权威,不愿遵循传统,想标新立异。一般地说,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不屈服于周围的压力,不随波逐流。

2.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作祟

大学生经济上未独立,心理上没有完全成熟,社会地位还未确立,这种独立性还表现得不够理智,表现为一定独立意向的盲目性。有的同学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突出自我,故意做出与传统、师长和社会期待不符的事或要求相悖的事,以示对现状的不满。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两个本质特征是独立意向的盲目性和突出自我。在现实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二是对先进人物无端否定;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认同感;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校规校纪消极抑制。

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要作具体分析,有些是积极的,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强,表现了大学生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分析社会现象,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着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有些则是消极的,应当加以克服和引导。大学生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会“矫枉过正”,表现出盲目的和非理智的反抗,过分强调个人意见、主张和做法,对家长、教师、及他人的意见、主张和做法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存在盲目的逆反心理,从而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有些大学生则表现为一种顽固性,通常具体表现为执拗性和“拒绝癖”。执拗的人自己怎样想就会怎样做,不顾客观实际而顽固支持自己的看法,甚至在明白自己的谬误时,还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拒绝癖”则为毫无根据地反对其他人的一切行为。这些都是不能冷静分析问题的轻率行为。

有的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有见解,而遇到大事,却摇摆不定,没有主意,最终只好听从父母或朋友的意见,是依赖性较强的表现。不少大学生仍处于父母的“遥控”之下。另有些大学生易受暗示影响,容易导致个体随波逐流,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受各种诱惑影响。易受暗示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意志,成为他人和环境的附庸。这样的人往往会因此而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依赖外界,从而阻碍自己的心理发展和才能发挥。易受暗示也是一些人没有根据地产生恐惧、疑虑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主见、依赖性强、没有确立目标的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暗示,放弃自己正确的意见,或者又去实施自己已经否定的行为,表现出“人云亦云,人行亦行”的盲从行为。一般来说,女生较男生、新生较老生、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容易受暗示,而自信、独立、能力较强、知识较丰富者比自卑、依赖、能力欠缺、知识较贫乏者更不容易受暗示。

(二)自我评价的矛盾性 1.自我评价需要增强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进入大学以后,随着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生们拓展了自由空间、交际面和活动空间,开始了“自我发现”的新时期,他们急于想在新的环境里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认识和评价不仅仅是仪表外貌,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自我认识的内容十分全面和深刻。

2.自我评价易出偏差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加之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够成熟,因而使得大学生在认识、评价自我时还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也流于表面,常常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出现自我否定、自卑或者自负、盲目自大。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自我评价逐渐趋于客观和全面。

由于大学生的知识日益丰富,各种能力和才能持续增长,他们不仅认识到自己各方面趋于成熟,而且也明白自己是时代的骄子,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国家、民族和社会未来的栋梁,因此大学生的优越感较强,有时显得过于自信,加之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的驱使,在辩证思维水平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高的现象。

一些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加之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经历挫折之后,可能产生自我否定感和自卑感。

(三)自我体验的矛盾性 1.自我体验敏感、丰富、深刻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强度较大,具有敏感性、丰富性、深刻性等特点。随着自我认识的发展,大学生开始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威信,对他人的言行与态度十分敏感,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异性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

2.内心闭锁与情绪波动

一些大学生的独立欲望和自尊心比较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人袒露,十分注重自己的面子,会有意无意地掩盖自己的缺点和短处。闭锁心理在大学生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闭锁心理妨碍新的友谊关系的建立,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久而久之,会加重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压力。正由于闭锁心理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不主动寻求帮助,因而其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还会随情绪的波动表现出波动性:如,情绪好的时候自我肯定多些,充满了自信;一旦情绪低落,自我否定就多些,容易产生自卑、内疚等情绪。

(四)自我控制的矛盾性 1.自我控制愿望强烈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自我控制的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愿望十分强烈,力图摆脱社会传统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也能够自觉地根据社会的要求来调节改变自己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和动机,能够在较高水平上驾驭自我。

2.自我控制力仍然不足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水平还不是太高,不善于及时、迅速地调整自我追求的目标和行为,也不善于采取理智的行动,大学生的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现象就是不善于控制自我的结果。根据对129名1999级大学新生的调查,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较差或不足的有35人,约占26%。

解决自我意识问题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健康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大学生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很多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行为都是由满足自尊心的需要造成的。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就要培养良好的亲近情感,拥有健康的身体,敢于理智地冒险,有效地应付转折点。

三、大学新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在诸多矛盾冲突中成长,因而大学生的情绪不稳定和不成熟,具有两极性和矛盾性特征。这一特征是大学生情绪的基本特征,贯穿于诸多特征之中,决定了大学生情绪的基本面貌。

造成大学生情绪两极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不稳定,对事物还缺乏完整的把握,因而在思维方式上往往轻易地加以绝对地肯定或否定,易走极端。当他们用这种不成熟的认识去看待外界事物时,就容易发生矛盾,从而导致情绪的摇摆不定。二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和发展,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指向自我内部,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不一致常常会引起情绪的矛盾和波动。三是由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与现实满足需要的可能性之间是非线性关系,使他们易处于矛盾状态而表现出情绪忽高忽低,激烈多变。

(一)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大学生的情绪表现出一种过渡性特征,既有儿童少年时期残留下来的天真幼稚,又有成年期的深思熟虑,而两性情感的介入更使大学生的情绪表现多姿多彩。一般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社会性情感越丰富,更多地表现出关心他人和社会,积极思索人生的情感倾向。另一方面,不同的个体在情感发展、情绪表现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男女生的情绪有各自的特点,这就使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情绪体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

(二)情绪波动较大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积极时而消极。学习成绩的优劣、同学关系的好坏、恋爱的成败等,都会引起大学生情绪的波动。

(三)情绪易失控

大学生在外界刺激下很容易冲动,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富于激情,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的情绪易失去控制。一些大学生参与打架斗殴事件大多因小事引起,大部分同学对体育比赛的胜负表现得非常狂热。这是由于大学生的头脑还不够冷静,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还不能很好地约束自我,容易感情用事。

(四)情绪表现隐蔽化

大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常形之于色,具有外显性特点。然而,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常常文饰、隐藏或表现出含蓄的特点。比如在对异性的态度上,明明愿意接近,却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它是大学生有意识控制和无意识防御的结果,与表里不一的虚伪是两回事。

要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自信。培养自己健康的自我形象;不要让别人的决定来左右自己的生活目标;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二是适度焦虑。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活动效率,是维持学习效率的有利因素,也是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但这种焦虑一定要适度,过度的焦虑则会造成心理异常。三是热情乐观。要认识到快乐不在未来而在现在;养成乐观的习惯;在挫折中学会乐观。四是通过理智分析、宣泄、放松、音乐调节等心理调适方法自我调整。

四、大学新生的意志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较独特的社会群体,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知识素养。因此大学生的意志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主要意志品质特征在多数大学生身上已基本形成,并逐步趋于成熟,但其发展呈现出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一)自觉性增强但惰性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般来说,大学生能确立人生目标,对动机、目的及后果的认识都较儿童、少年时期更自觉。在完成意志行动的过程中,能够比较镇定地处理预想不到的新问题,能督促自己的行动;能自觉提高和发展自己,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出决定后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完成,即使遇到了困难也能及时克服。

但惰性也在相当一部分同学身上存在,离开父母和中学老师的督促,有的同学觉得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上消极应付,得过且过,能拖就拖。惰性是许多大学生常感到苦恼而难以改正的心理现象,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一种意志缺陷。惰性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懒散、拖拉、退缩、逃避等行为。处于惰性状态的大学生如同身陷泥潭一样,若不及时解脱出来,会不由自主地越陷越深,越来越失去活力,封闭退缩。他们亦常为此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是他们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

(二)果断性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大学生的果断性品质有较大发展,很多大学生表现得自信、果断,善于审时度势,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作出正确的人生抉择。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他们不断产生心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大学生能从实际出发作出自己的选择。

但是有些大学生心情往往比较紧张,行为比较犹豫,表现为心情焦躁不安,坐立不定,丢三落四,甚至发无名火。有些大学生因为迟迟不能决断,而延误了时机;也有些大学生未经冷静分析就轻易决定,似乎显得很“果断”,而这种“果断”过于轻率、冲动,跟着感觉走,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

(三)自制力增强但仍显薄弱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长,大学生已能较理智地思考和行动。因为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意义认识得更加清晰、深刻,能够对自己所采取的行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能不受环境诱因所左右而作出合理的决策,制订出行动计划。在执行阶段,能排出干扰,表现出一定的稳重性,把决定贯彻执行到底,自制力较中学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另外,对于自己情绪状态的调节也表现出较好的自制力,如,在必要时抑制暴怒、愤慨、失望等不良情绪,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端。

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常为自己的自制力差而深感烦恼。他们感到自己容易受到内在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干扰,自己想做的事做不到,订下的计划难以实现;或者是遇到挫折就败下阵来,垂头丧气;或者是条件稍有变化,就见异思迁,无法专心致志,同样无法实现目标。

自制力差的表现之一就是缺乏恒心。有的大学生经常下这种决心:每天早起跑步、背单词。可坚持了几天以后,就不了了之了。有的大学生想练习书法、绘画、弹琴,然而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总是在计划,永远也没有成果,这样的事在大学生当中比比皆是,引起不少大学生自责、自卑。

自制力差的表现之二就是鲁莽、草率从事,容易感情用事。这种人在矛盾情景下往往害怕思索,盲目武断。尽管决断迅速,却缺乏充分根据,有时甚至凭一时冲动而作出比较重要的决策,冷静之后又感不妥而后悔不已。这种冲动性的决断常是失败多于成功,并易导致自信不足,自怨自艾。

自制力差的表现之三是自私任性。这种人急于享乐,不理解成功是一个过程,无法忍受焦虑和不安。从心理防御机制上看,其冲动行为是一种对焦虑不安的防卫反应。自私任性发展到极端,就会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常冲动地采取行动,容易和社会发生冲突,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他们常常责怪甚至敌视他人,把过失归咎于他人,从不承认自己有错。

(四)勇气增加但又显得胆怯软弱

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大学生掌握了许多生活技能和解决方法,获得了不少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乐于接受机遇和挑战,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有信心取得成功,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也不气馁。

但是,有些大学生在遇到机遇和挑战时表现得胆怯软弱。胆怯软弱是与勇敢顽强相反的一种不良意志品质,表现为缺乏勇气和信心,害怕困难和挫折,在挫折、困难面前常常知难而退,甚至不战自败。有些大学生由于过去的经历一帆风顺,因而特别害怕失败。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是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典型表现之一。有的大学生由于胆怯软弱,不敢与人讲话,不敢抛头露面,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甚至不敢问路;有些大学生由于软弱,不敢担风险,不敢担当重任,不敢与坏人坏事抗争,不敢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他们一再回避矛盾、躲避失败,然而他们依然常常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

如上所述,大学生的诸种意志品质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就某一种品质而言,多数大学生既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而且常常会处在意志的冲突和选择中,冲突的结果是哪种品质特征占优势,意志就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因此,加强意志的培养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自觉性的培养。包括确立理想和目标;确定适当的目的和任务;加深对意志行动后果的理解;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合理预期困难与结果等。

第二,自制力和坚持性的培养。包括体育锻炼;细分目标,逐步实现;从小事做起;自我激励与积极的自我暗示;等等。

第三,果断性的培养。包括剖析真正的动机冲突;克服恐惧;快速决断,绝不怀疑;勇于承担责任,不求全责备等。

思考与训练

1.20个“我是谁”: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快速完成下面20个句子,这些句子都以“我是„„”为结构,时间3分钟。

(1)我是一个的人;(2)我是一个的人;(3)我是一个的人;(4)我是一个的人;(5)我是一个的人;(6)我是一个的人;(7)我是一个的人;(8)我是一个的人;(9)我是一个的人;(10)我是一个

的人;(11)我是一个

的人;(12)我是一个

的人;

(13)我是一个

的人;(14)我是一个

的人;

(15)我是一个

的人;(16)我是一个

的人;

(17)我是一个

的人;(18)我是一个

的人;

(19)我是一个

的人;(20)我是一个

的人。

写完之后,请依据“我是谁”的提示给自己归类。正面的评价多,说明你自我接纳状况较好,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但是自信太多则容易导致自负;负面的评价多,说明你不能很好地接纳自我,是一个比较自谦的人,但过分自谦则容易导致自卑。你需要反思一下:是否错误地评价了自己?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的?有没有改善的可能?

将上述20项内容作下列归类: A.外貌方面

题号:

B.情绪情感方面

题号:

C.能力方面

题号:

D.个性方面

题号:

思考:你对自己的再认识——我的优势和不足。

2.目标设定:

你还没有设定白纸黑字的目标、没有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吗?以下原因是否是你内心的写照:不了解目标的重要性;不知道如何设定目标;对失败有恐惧感。

在这三个原因中,哪一个是你无法设定目标的最主要原因?

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些原因?

设定目标时注意平衡性,在以下每一个领域(学习方面、人际关系、锻炼能力、身体健康)中你至少应有三个目标。

当你写下目标时,请记住:目标必须是你能做、能拥有、能做成的事情;目标必须是你极其渴望获得的事情;目标必须是在你控制范围内的事情;目标必须是很明确的事情;目标必须是可以用积极的语气,肯定地表达出来的事情。

请你写出每个领域中的三个目标: ——学习方面

(1)

;(2)

;(3)。

——人际关系

(1)

;(2)

;(3)。

——锻炼能力

(1)

;(2)

;(3)。

——身体健康

(1)

;(2)

;(3)。

接下来问自己:

这些目标是否能使自己向人生理想迈进一步?如果你发现目标中有与你的人生目标、理想不相符的,你有两种选择:

(1)把它去掉、忘掉;

(2)重新评估你的人生目标,考虑改写。两者必须选其一。

记住:如果你没有制订与人生理想相匹配的目标,你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可能成功。

你已经记住了为实现理想近期必须达到的三个目标了吗?请写下来。

(1)

;(2)

;(3)。

现在,在这三个目标中,找出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你能否成功度过大学生活的关键,请将它写下来。

3.课堂讨论: 阅读小诗《如果》,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如果》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巅上一棵挺拔的松树,就做一棵山谷中的灌木吧!但要做一棵溪边最好的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那就做一片灌木丛林吧!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何妨就做一棵小草,给道路带来一点生气!你如果做不了麋鹿,就做一条小鱼也不错,但要是湖中最活泼的一条!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总得有人当船员,不过每人都得各司其职。不管大事还是小事,我们总得完成分内的工作。

做不了大路,何不做条羊肠小道,不能成为太阳,又何妨当颗星星!讨论步骤与要求:

(1)每个人先在白纸上把自己详细的观点和看法逐条写出来;

(2)分组讨论:6~8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先讨论,然后形成一致认可的文字材料;

(3)课堂讨论: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代表小组成员参加课堂讨论。

测试一:我的气质类型

【测试说明】

认真阅读下列各题,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后面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分数:最符合“+2”;比较符合“+1”;说不清“0”;不太符合“-1”;完全不符合“-2”。

1.做事力求稳妥,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只有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3.宁可一人做事,也不愿很多人在一起做。()4.很快就能适应一个新环境。()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音、危险镜头等。()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7.喜欢安静的环境。()8.善于和人交往。()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情感的人。()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12.碰到陌生人会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控制。()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时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16.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18.当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别的事物很难让自己分心。()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况时,常有一种极度恐惧感。()21.对学习、工作、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22.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符合兴趣的事,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24.一点小事就会引起情绪波动。()25.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26.与人交往不卑不亢。()27.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28.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29.工作学习时间长时,常感到厌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讨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动手做。()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一些。()

34.疲倦时只要经过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35.心里有话时,宁愿自己想,也不愿说出来。()36.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37.和别人学习、工作同样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38.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39.老师或师傅讲授新知识、新技术时,总希望他讲慢些,多重复几遍。(40.能够很快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41.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42.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活动,或参加各种娱乐活动。()43.不能很快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上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44.接受一个任务后,就希望迅速完成。()45.认为墨守成规比冒风险好一些。()46.能够同时注意几件事。()

47.当我烦闷的时候,别人很难让我高兴。()48.爱看情节起伏跌宕、激动人心的小说。()49.对工作认真严谨,具有始终如一的态度。()50.和周围人的关系总是处不好。()

51.喜欢复习学过的知识,重复检查已经完成的工作。()52.希望做变化大、花样多的工作。())53.小时候会背许多首诗歌,而且似乎比别人记得清楚。()54.别人说我“语出伤人”,可我并不觉得这样。()55.在体育活动中,常因反应慢而落后。()56.反应敏捷,头脑机智灵活。()57.喜欢有条理而不麻烦的工作。()58.兴奋的事常常使我失眠。()

59.老师讲新的概念,常常听不懂,但是弄懂以后就很难忘记。()60.如果工作枯燥无味,马上情绪就会低落。()

【评分标准】

按照下列横排题号,将这一行15个题目的得分横向相加,就是该气质类型的量表分数。胆汁质:2、6、9、14、17、21、27、31、36、38、42、48、50、54、58各题; 多血质:4、8、11、16、19、23、25、29、34、40、44、46、52、56、60各题; 黏液质:1、7、10、13、18、22、26、30、33、39、43、45、49、55、57各题; 抑郁质:3、5、12、15、20、24、28、32、35、37、41、47、51、53、59各题。如果某种气质得分明显高出其他三种(均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此气质; 如两种气质得分接近(差异低于3分)而又明显高出其他两种(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两种气质的混合型;

如果三种气质均高于第四种的得分且相接近,则为三种气质的混合型。

由此推算可能具有13种气质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黏液质;④抑郁质;⑤胆汁—多血质;⑥多血—黏液质;⑦黏液—抑郁质;⑧胆汁—抑郁质;⑨胆汁—多血—黏液质;⑩多血—黏液—抑郁质;?輥?輯?訛胆汁—多血—抑郁质;?輥?輰?訛胆汁—黏液—抑郁质;?輥?輱?訛胆汁—多血—黏液—抑郁质。

测试二:自信心测试

【测试说明】

对下列各题作出“是”或“否”的回答,“是”则在后面的括号内打“√”,“否”则打“×”。

1.你觉得自己经常会遇到麻烦事。()2.你觉得在众人面前讲话是很困难的事。()3.如果可能,你将会改变自己的许多事情。()4.你很难作出决定。()5.你没有许多开心的事可做。()6.你在家里经常感到心烦。()7.你对新事物适应很慢。()8.你与同龄人相处得不好。()9你的家人通常不关心你的情感。()10.你常常会做出让步。()11.你的父母对你期望太多。()12.你是个很麻烦的人。()13.你的生活一团糟。()14.别人通常不听你的话()15.你对自己的评价不高。()16.你多次有离家出走的念头。()17.你常常觉得学习很烦、没有意思。()18.你认为自己不像大部分人长得那么漂亮。()19.你常常欲言又止。()20.你觉得家人不理解你。()21.你不像大部分人那样讨人喜欢。()22.你常常觉得家人好像是在督管你。()23.你常常对你所做的事感到失望。()24.你常常希望你是另外一个人。()25.你是不能被依靠的。()

【评分标准】 “是”计0分,“否”计1分;各题分数相加乘以4得总分。总分≥80分以上:属于自信程度较高; 70~79分:属于自信程度正常; 60~69分:属于自信程度偏低: 50~59分:属于自信程度较低;

总分≤49分:说明很自卑,做事总是畏缩,缺乏自信。

借助他人来认识自我

将相互熟悉的6~8个人组成一组,按如下要求进行:

(1)在纸片上描述你对各个组员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的认识;(2)将纸片按姓名收集起来;

(3)每个组员获得另一组员的资料,并读出纸片上描述的内容;

(4)被描述者对别人的描述进行评价,可以询问这些看法体现在生活的哪些事情中;(5)被描述者对自我进行评价,其他组员对被描述者的自述表达各自的看法;(6)小组活动结束后,每个组员得到对自己描述的资料,并按下表进行整理。■

表格中,A中的词代表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一致。A中的词越多,表明个体自我认识越正确,心理成熟度越高。一般来说,A中词多的人,善于表达自我,能在适当的时候有分寸地展示自己,善于沟通,人缘好,受到周围人的喜欢、尊重与信赖。

B、C中的词代表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既可能是对自身认识不足或出现偏差,也可能是评价者评价不准确,还有可能是自己不善于恰当地表现自己以致被误解等。但是,如果B、C中的词很多,那么需要对这些词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

第五篇: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研究探索

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研究探索

心理韧性研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发展还只是近十年的事,在手术室护理领域的应用也还只是起步。手术室是一个复杂紧张的特殊工作环境,手术室护理工作极富挑战性,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个体能否适应、胜任手术室护理工作,影响其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以及手术室团队的工作配合。现对目前有关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综述如下。心理韧性的概念

心理韧性,源于早期心理学上用以形容遭遇不幸而不脆弱的儿童。对心理韧性的定义,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

美国文化传统词典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从疾病、抑郁、变化或不幸中快速恢复的能力;恢复正常的能力;是一种物质特性,即在被弯折、拉长或压迫后恢复其初始形状或位置的能力;弹性。美国心理学会把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Gail Wagnild 总结:心理韧性意味着内在力量、能力、乐观、灵活以及面临逆境时有效应对的能力。李海垒等 总结大量心理韧性的研究文献,认为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 tD理韧性,如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胡月琴等 认为,目前国外对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主要存在三种看法:① 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高危后的积极结果;②心理韧性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动态过程;③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结果说、过程说、特质说都反映了心理韧性的本质属性,都应归人到心理韧性的概念范畴中。心理韧性是人类机体中存在着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它会在逆境下自然地展现出来,推动人们克服生命威胁、追求自我实现、维持精神和睹。心理韧性因情景、时问、年龄以及生活环境而水平不同。心理韧性也可理解为是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起初,心理韧性原本是指人格特征,而近年来,更多地将其重新定义为是一个动态的、可变过程。葛秀杰等 认为,心理韧性的研究实质是关注影响个体应激反应的积极因素和过程。这样以心理韧性为基础的干预措施的发展,实施干预后结果的实验性研究都得以认可。心理韧性的概念虽然多年来已引起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兴趣,但在护理行业,也只是近十几年才开始意识到心理韧性在不同临床护理领域的潜在价值。

2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心理韧性。多数研究者选择多种尺度和工具,包括自尊、道德品行、生活满意度、从属感等。Wagnild&Young于1993年发表的韧性测量量表RS已经作为有效可信的测量工具被广泛应用。心理韧性的五项基本特征:毅力、镇定、人生有意义、自立自信和独立自由的品性是Rs的概念基础?。此外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CD—RISC、Friborg编制的RSA也影响很广。CD—RISC来自于临床治疗,包括25个项目,涉及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5个因素。RSA包括43个项目,主要测量个体面对应激的保护因素,包括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个人组织性5个因素。研究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背景及意义

3.1 背景

手术室是一个复杂的特殊工作环境,手术的特殊性使手术室工作节奏快、负荷大、易变性强。地理性限制的区域内同时协作工作的人员涵盖多个专业领域:医疗、麻醉、护理、技师、工程师、保洁工等。手术室是一个多等级人员共存的环境,人们因信息、价值观、信念、经验、角色、兴趣以及目的不同而常发生人际冲突。冲突的程度从小的争议、观点的不同、性格不合,到明显的敌视对抗,甚至身体对抗。国外文献报道,手术室护士不仅常常遭受暴虐手术医生的语言虐待,就是护士之间,也存在横向暴力,表现为欺凌、骚扰、语言虐待。

3.2 意义

3.2.1 提高手术室护士工作适应能力 心理韧性是在复杂环境工作的必要素质元素,是能够习得的重要品质,拥有韧性品质的人能将逆境转化为机会,能身处逆境直到情境变得和谐一致和得到理解。手术室的工作性质要求护士能适时应变多变的紧张环境,所以,对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要求高。反过来说,没有心理韧性或心理韧性水平低的护士不仅不能适应、胜任手术室工作,不能满足手术患者护理需要,就其本身的生理、心理也备受折磨,甚至最终不得不离岗离职。

因此,研究手术室护士如何习得心理韧性对提高工作适应力具有现实意义。

3.2.2 指导手术室护士遴选 心理韧性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心理韧性有其定义性属性或保护性因素,Marie总结6位研究者的结果发现: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包括自我价值感、自信、自我效能、幽默感、有理想、积极的正面关系、正面社会取向、非正式社会支持网、富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力、内在控制力等。其中,前四项6位研究者均认可。而这些因素也能预测个体的心理韧性,通过认识相关因素预测个体心理韧性水平,从而可在遴选适合手术室工作性质的护士时作为参考。研究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可以在遴选手术室护士、培养和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增强手术室护士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促进一个团结、稳定、上进的手术室团队建设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影响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

4.1 个人特征

个人特征如年龄、工作年限、T作经验、教育水平等能预测护士的心理韧性,这一点并未被很多人认可。

但不少研究已显示这些个人特征能影响护士对压力的应对和管理。Moore等 通过对小样本研究发现,急诊外科护士工作压力影响易感性与年龄、工作年限呈正相关。年纪较大的护士(>50岁)压力水平最低,提示年长护士比年轻护士更容易应对工作压力,可能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卫生行业,具有心理韧性特征。另外一些相似的护理研究倾向于支持这一观点。一些研究者测量了年龄和工作年限对护士稳定性的影响。这些研究中,护士年龄与工作满意和稳定心态显著相关。

也说明年纪较大的护士倾向于稳定,因为他们已经对服务机构有了承诺。不过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反驳

这一观点。Adams等 发现年龄、工作年限和教育水平与工作满意水平没有相关性。

4.2 续聘计划

计划继续受雇是护士留下来的重要标志,可能与心理韧性有关,表明护士具有在临床环境中坚持的能力。就护士工作年限、教育水平与继续受雇的计划之间的相关性,也是有相冲突的研究结果。Chan等 在一个114名新加坡护士的小样本随意抽样调查发现,工作年限长和教育水平高的护士倾向于继续雇佣关系。而Shields等 对英国护士大样本概率抽样研究表明计划离开、教育水平与雇用期限相关,研究认为较高学历的护士比低学历者更有职业灵活性。

因为抽样方法和样本量不同,Adams等和Shields等的结果更易接受。研究测量个人特征对护士心理韧性的影响并不多.而且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反映了不一致性。测量老人心理韧性的研究推测年龄的增加与高水平心理韧性没关系。相反,Leipert等和Bowman等” 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发展与年龄相关。样本量、抽样方法、研究方法可能是造成不一致的原因。这些不一致提醒将来的护理研究去调查这些特征对护士心理韧性的预见性效果。为描述和测量个人特征对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影响,Brigid等 对澳大利亚手术室协会成员进行系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应用CD—RISC心理韧性测量表测量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量化与年龄、工作年限和教育水平的相关性以及这些相关因素预测护士心理韧性。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与年龄、工作年限显著相关,但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个人特征中只有工作年限可以预测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但是该研究同时指出,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不一定依赖于年龄、工作年限和教育水平,而是可能受手术室环境文化影响。如那些经常与暴虐手术医生合作的护士会有不同的应对策略适应工作。手术室护士通过暴露于压力环境的经验,逐渐发展人际技巧,使其能够有效应对这种情形。其研究也指出,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虽然与工作年限显著相关,但实际工作经验,如经常配合难度大、复杂手术的护士与只是配合小手术的护士,仅靠年限为尺度的工作经验对其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可能不一样,但这是目前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Waller 提出,当个体遭受逆境挑战时,他们经常变得更强大,未知的、潜在的能力被激发使之能够克服逆境。所以,心理韧性是可发展的,而且不限于或不全依赖于个体的年龄或经验。其他因素如环境和特殊情况有助于增强个人发展心理韧性的能力。

4.3 其他因素

研究者证实 15 J,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觉得人生有意义、具有平和的性情、自强、有恒心毅力以及能够独处;社会家庭的支持、与社会家庭的密切关系、内在精神力量、自我价值、同情心等有助于个体韧性的提高。这些对所有人共性的保护因素自然也是手术室护士的保护因素。另外,手术室护士的其他个人特征,如婚姻状况、工作经历也可能是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Brigid揭示,心理韧性是人生中任何阶段都能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而非生来具有的人格特征。而且,心理韧性的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和经验协同作用的基础上的。适应性强的个体认为他们能够直接影响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行动。这种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概念、希望和成功应对。

5前景

可以预见,识别发展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措施将是稳定手术室护士队伍,提高工作适应性的有效方法。未来研究需要调查手术室环境下影响护士心理韧性的其他因素。

还应该考虑心理韧性的生物影响因素,可以借助脑电图、核磁共振、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化验技术,考察基因因素等对心理韧性的作用。

下载太原圆成心理: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原圆成心理: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心理论文

    大学生挫折心理 16机电五 岳俊腾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河床的冲刷,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挫折......

    大学生心理论文

    大学生心理论文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的人才,在现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情绪控制、学习生活、恋爱态度、职业规划等方面对大学......

    大学生心理现状(大全)

    我眼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未成熟期,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新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依赖和独立的矛盾,人际关系、恋爱、职业 选择......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一、 调查说明(一) 调查目的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而且要求很高,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经常感到“压抑”、“烦躁”、“......

    大学生心理论文

    大学生心理论文身为一名普通大学里的普通学生,我好像经常为自己的未来而焦虑。尤其有时候听人说那些初中毕业的同学一个月赚多少钱时,我的心里真的很紧张。我想可能我大学毕业......

    大学生心理演讲稿

    心理演讲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我是10设计班的@@. 首先,我想向大家紧要地做一个自我描述。我呢,性格应该归类于中性,活跃而腼腆,平凡而另类。我喜欢一切真实的东西,热爱......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1 [摘要]本次研究通过选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三所学校的本科学生作为被试来研究近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着重......

    大学生浮躁心理

    大学生浮躁心理 浮躁,辞书上解释为轻率、急躁 。在心理学上,浮躁主要指种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我们一般把它理解为与“扎实”、“沉稳”意思相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