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阳光幼儿园关于在千名教师帮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活动中的实施方案
阳光幼儿园关于“千名教师帮护留守
儿童健康成长”活动的实施方案
xxx阳光幼儿园
2014年2月24日
阳光幼儿园关于“千名教师帮护留守儿
童健康成长”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留守儿童(贫困和特
殊)学有所教、困有所帮、爱有所依,为他们营造建康、快
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解除困难家庭的后顾之忧,不
断加大“扶贫帮困”的关爱力度。按照县局《千名教师帮护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安排意见》特制定我园“帮护留守儿童”
活动的实施方案如下:
二、帮护条件:
1、父母在外常年打工,且指定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
2、父母一方患大病重病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另一方
在外打工,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
3、父母一方为重度残疾,另一方在外打工且家庭经济
困难的幼儿;
4、经济困难的丧偶单亲家庭幼儿。
5、幼儿本人患重病需长期治疗,父母又不在身边。
6、父母双方下岗外出打工,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
三、“帮护留守儿童”活动实施办法:
扶贫帮困活动要针对困难家庭的幼儿实际情况,以帮助
困难幼儿安心入园,解除他们学习的后顾之忧,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为目标。要求如下:
1、园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
贫工作,幼儿园成立阳光幼儿园千名教师帮护留守儿童健康
成长工作领导小组。园长、副园长、后勤主任,保教主任、保育组长、班级教师全部参与此项活动。各年级先对对留守
儿童进行摸底,做好留守儿童建档工作,明确帮护思路,然
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2014年2月24——2014年3月)
2、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必须做到每个
留守儿童都要有人关爱,都能感受幼儿园的温暖。老师、幼
儿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慰问走访,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健康
成长,报答社会和父母关爱。(2014年——2014年6月底)
3、园领导模范带头。园长和副园长及中层领导以个人
名义对幼儿进行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帮护,为全员教师
起到了模范带头的榜样作用。
4、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千名教师帮护留守儿童健康
成长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各部门开展扶贫帮困的情况定期进
行统计,并报县局千名教师帮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工作领导
小组。园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将定期对扶贫帮困活动进行
检查考核,对活动开展好的个人将予以表扬。(2014年7月
——7月10日)
总之,“帮护留守儿童”活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
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园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
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幼儿都能感受到
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此项工作将长期坚持下去并上升
为我园的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xxx阳光幼儿园
2014年2月24日
附:千名教师帮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xxx(负责整体工作并落实个人帮护工作)
副组长:xxxxxx(负责具体实施工并落实个人
帮护工作)
成员:xxx(负责建档收集资料和落实个人帮护工作)xx
xx(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落实个人帮护工作)各班教师(负责做好个人帮护工作活动记录)
第二篇:中畦中学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讲解
中畦中学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留守儿童因隔代教养、亲朋搭帮教养等等,缺少亲情关爱和正确家庭教育,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业、生活以及心理素质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树立留守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为留受儿童营造健康、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活动主题
“为爱向导,为心安家”,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留守儿童。二、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真情 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今年社会实践将针对武南镇“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困难和情感、心理问题,让他们得以快乐健康地生活和成长。
四、活动时间: 2009年8月25日——2009年12月20日
五、活动地点: 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
六、具体活动内容: 1“建设校园”黑板报评比
项目:每周组织留守儿童出一次的高质量黑板报,然 后团总支评选。
成果: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教育理论水平2“点滴校园水,我们共节约”
项目:检查并修复校园内漏水的水龙头 成果:从源头节约校园用水情况 3“图书有序,方便阅览” 4“捡垃圾”之行
项目:全校进行白色垃圾清理 成果:保持环境优化
5收集废旧电池,减少校园污染
项目:号召留守儿童收集废旧电池,然后采取科学方式进行处理。成果:通过实践,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实实在在的一些 事情。
6拾起一片纸屑,还校园一个本色 项目:清理后墙内纸屑 成果:杜绝山火隐患 七 组织机构 组长:吴琦
副组长:李学祥 赵延智 张俊 成员: 各班班主任 帮扶教师
八 举行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汇报会:
以宣传的形式,面向社会、面向中学,汇报社会实践的感受和体验,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对广大同学进思想道德教育,激发群众、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使其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三篇:浅谈班主任在留守儿童管理中的教育方法-班主任论文(写写帮整理)
浅谈班主任在留守儿童管理中的教育方法
文/涂明艳
近年来,由于“打工潮”的影响,不少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把子女甩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从而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关爱。行为上缺少管教,从而造成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差。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在“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的我,根据政府和学校实施“关爱留守”工作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管理采取了一些策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学习。
一、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
作为班主任切忌因为留守学生缺少监护,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差就歧视他们或放任不管,应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从细微之处做起,用心去爱护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把自己关在狭小的自我生活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所以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同时,教师要了解“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经常与他们谈心,使自己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感恩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还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总之,教师要用充分自己的言行和集体的温暖去感化教育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平时,要求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一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经常通过电话联系,情感沟通了,孩子的幸福感增强了,家长也强烈地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更自觉的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传统的家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居两地,鸿雁传书是最为经济的联系手段。引导学生与父母情感沟通的书信来往,老师的“穿针引线”很重要。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与语文老师密切配合,要求孩子与父母经常书信交流,孩子们可向家长询问打工的经历,外出打工的生活,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家乡的变化,以可以说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启迪。在孩子与家长的书信对话中,学生感受这浓浓的亲情。通过书信活动,孩子们可以时常感受远方父母的关注,而远方的父母也可以跨越万水千山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我班开辟了“鸿雁传书”专栏(当然为了尊重个人隐私,家书公开前都征求了作者同意),展览学生与家长的信件。学期还评选出孩子与家长的优秀书信,隆重进行表彰奖励,增强了书信写作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定期给生活费、零花钱,所以他们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部分学生缺乏对自己、对集体的责任感,读书好坏无所谓,因而教师对他们进行“责任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有一部分学生不思进取,厌倦学习,逃避教育,缺乏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教师应积极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明白自己最起码的事情就是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我有时举一些实例,说明即使是种田做农民、外出做民工也要掌握基本知识,而且知识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家庭和集体负责的态度。每个学生都是在家庭和集体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无时不在享受着父母老师的关心、教育和帮助,这些孩子只懂得享受和索取,不愿付出和奉献,他们在家庭和集体环境中往往表现出自私和懒惰。教师不仅要从正面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履行一份义务,还要经常与家长联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此来教育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
总之,在对“留守学生”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管理中,作为一个班集体的领头羊责任是重大的,但只要施教有方,积极为他们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加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就一定不会辜负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第四篇:浅谈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浅谈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和思想意识的进步,幼儿教育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多家长都感受到了幼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都重视起幼儿期孩子的教育,在教育面临重大改革,家长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幼儿教师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幼儿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支持者、配合者和引导者。
新的课程理论把教师定位在幼儿活动的准备者、组织者、指导者、观察者、记录者、反思者和参与者上来,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操控者,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新的教学理论指导思想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身份。把自己的“教”与“学”更恰当的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是平等的关系。
新的教育观点提出:“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的主人,把幼儿当作自己的朋友。”只有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才能及时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教师积极的情绪能更好的感染幼儿、吸引幼儿,幼儿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再有,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教师能更好的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和功能。教师可根据幼儿活动的情况及时调整活动过程和内容等。只有教师在活动中保持与幼儿平等的关系和地位,才能更好、更快、更及时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寻找到更佳途径。以最佳效果进行教学活动。
2、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是共同参与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新教育理论提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是领导 者,而是参与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应把自己积极、热情、饱满的情绪展现给幼儿影响幼儿,并在活动中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孩子们的伙伴,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在音乐游戏活动《小鸭子》的活动中,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活动设计成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并创设了相应的游戏场景,在活动开始我就以鸭妈妈的身份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活动中积极带领孩子们进行了各类预先设计好的活动环节进行游戏。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在活动中没有一点拘束的感觉,面对我的时候孩子们真的有如面对自己的妈妈一样亲近和自然,把自己最真切、最自然、最快乐的一面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通过这次活动以后,对我有很深的触动,在以往的活动中我没有把自己当初活动的参与者,只是指挥孩子们怎样进行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感觉,不敢放开手脚进行游戏,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3、在活动中教师要带领、指导幼儿活动。
教师要放手让幼儿积极自主的进行活动,说的是在教师把握好活动主题和活动思路的情况下进行,并不是盲目的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为所欲为”,活动的把握指的就是要求教师用自然的方法和情景,以自然的身份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活动,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就要起到带头或引导的作用,引领孩子们积极进行探索和思考,避免孩子们漫无目的、不得要点、偏离主题的思考探索,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们不但学习起来轻松自如,记忆深刻,而且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促进幼儿的交流和合作精神,达到了知识内容的教育目的,也进行了相应的情感教育,可谓一举几得。
二、幼儿教师是孩子生活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和指导者。
1、教师要承担着孩子的生活知识学习的责任。
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幼儿生活的照料者,幼儿因年龄较小的特殊原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生活知识能力的学习显得更为主要。因此,在教师的一日教育活动中除去知识教育的时间以外,教师更多的要把精力用在教授孩子们如何适应幼儿园生活,如何进行简单的生活自理,只有教会了孩子们怎样生活,他们掌握了最起码的生活技能以后,把自己照顾好了,这样他们才有能力去接受学习和知识。这也是“三生”教育中的基础条件,幼儿园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教会孩子们生活,学会简单的生活知识,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是教师的责任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
2、教师承担着与幼儿家庭成员同样重要的榜样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能以知识水平和能力影响孩子,还能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特别是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更为突出,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孩子年龄小对老师非常的崇拜和相信,他们的意识中只有老师是好的;第二方面是,在幼儿园生活中,如果用时间来计算,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黑没有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长时间的相处,孩子和老师之间比会产生浓厚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能达到甚至会超过亲子之间的亲情关系。
正因为有了以上两个先提条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倍受关注,无时无刻影响着孩子们,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模仿自己的“偶像”的言、行、举、止,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具有榜样教育的能力和作用,同时也应具有更高的自身素质,文雅的举止,大方的谈吐、文明的行为、端庄的打扮等来影响孩子们。
三、幼儿教师是幼儿家长的代理人和合作者。
1、教师是幼儿园和家庭的连接桥梁和纽带。
家庭和幼儿园都同时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但他们的作用和功能又各具特色,幼儿教师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起到了连接的纽带作用,既是幼儿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活的照顾者,还是家庭教育的协助者,因为幼儿因其年龄的原因,幼儿期的整个教育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的,幼儿除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外,家庭教育必需和幼儿园教育相互统一,这样才能有效对幼儿进行教育,也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既要计划和实施好幼儿在园的教育活动,又要和家长联系统一要求,并及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有家园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协调好,教师做好桥梁纽带工作,才能更好的做好幼儿教育的工作。
2、教师是家庭教育的配合者和协助者。
幼儿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部分,它有相应的教育纲要和配套的教育手段方法,幼儿教师都是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训练的,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能进行系统的教育;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学习和应用只是部分,不能够成一个整体,与幼儿园的教学配合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因此,教师就承担着系统的计划教育,并配合家长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并积极协助好他们进行家庭教育。
第五篇: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提问策略研究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提问策略研究
十二圩中心园 李海琴
文章摘要: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效的提问对有效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思维,还能促进师幼对话,使师幼一起发现问题,共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意义的互动、交流,从而获得新知和发展。但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不少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并不能很好从幼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表面上热闹活跃,而是大多出自教师教学的需要,对幼儿的有意义学习并未促进,甚至成为了一种阻碍。因此,对幼儿教师教学活动的提问进行研究,发现幼儿教师教学提问的实然,并探索如何促使其达到理想的应然状态。
关键词: 研究方案
教师提问现状
研究策略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提问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提问的有效性是决定教学过程顺畅、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适时的引导,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及幼儿的创作水平。在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自己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提问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发现自己的有些提问对当前的美术教学活动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只是自己为了组织孩子或者是自己的口头禅,针对自己的发现,我在美术活动中针对提问的问题做了一些努力,力求使自己的提问真正做到有效性。
(二)基于对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提问现状的个人观察和感受
现在的教师在提问时不扣主题,提问面窄,并提经常提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齐问齐答和暗含答案的封闭式问题的话,幼儿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一套死搬的表现方法,作品表现也只会是千篇一律,这不仅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欲望,而且阻碍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如:《春雨》一画中春雨的画法,课前我有意识的让幼儿观察下雨天雨滴的几种形态,在课堂上运用诗歌进行启发提问:“前几天下了春雨,你
觉得春雨好吗?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诗歌,听听看谁喜欢春雨?”我没有直接出示春雨的图片,而是通过喜欢春雨的朋友让幼儿感知了春雨的好处,了解春雨。接着,我又提问,“它们都喜欢春雨,那春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幼儿就能更大胆地想像、创造,有画成雨点娃娃的、画成斜线的,画成圆圈的等等,画法各种各样。通过设计开放性提问,并进行启发,幼儿在处理春雨的画法上五花八门,而且在其它的绘画内容中也会举一反三创造出极其丰富的画面。总之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以刺激幼儿感知、操作、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研究综述.(一)国内研究状况
①我国目前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国内研究者张丽在论述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上提出了课堂所具备的技巧,提出更少的问题,提出更好的问题,提出要有深度,提问要有广度,使用等候时间,选择学生,给予有用的教师反馈。提问的艺术蕴涵于教学提问的整个过程中,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强调教师要关注提问的每一个环节,让自己的问能更好的被学生理解,调动学生的思维。认为教师课堂提问具有重要功能。②如宋秋前认为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申继亮,李茵指出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能够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培养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现在幼儿园的幼儿很少主动提问题。教师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幼儿围着自己的思维转。教师把问题当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其结果造成教和学的分离。幼儿表面上在积极回答问题,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问题意识不强。
(二)国外研究状况
通过国外有关提问研究的分析和整理,研究者发现,提问被认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教育界针对教师怎样提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设计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提问,评价提问的模式,提问研究涉及面相当广泛,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不合理的提问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提问
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景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但是有时数量多,问题层次偏低,强调认知水平的问题,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所提问题脱离幼儿的经验和水平,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存在不公平,教师给予的待答时间短,且回应方式单一。一直致力于研究教师有效提问,认为好的问题和提问是高质量的教学的核心,他们早期的研究集中在通过学生成绩的提高来衡量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强调教师提问技巧的获得,如重视候答、鼓励提出高认知的问题。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在客观分析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当前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改进策略。
(二)研究方法
1、现场观察法
本研究希望能深入地了解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情形,并没有一味 追求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加之研究者的研究条件有限,因此只选取一所幼儿园教师教学进行研究,并对照其他的研究资料来了解和把握教师提问。如大班共35人,中班共33人,小班共28人,每个班配置为主班老师2位,保育员1位。因此,本研究的对象是6位教师的教学提问行为。进入班级之前,6位教师并不十分了解本研究,只知道研究者要做一些教学观察,着重强调是对儿童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的互动进行研究,请她们协助一下,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然的提问行为进行观察,为了更客观地了解情况,不需要研究者介入教师的行为本身,研究者将自己的身份界定为非参与观察者。在正式观察开始之前,先熟悉教师和幼儿的情况以及幼儿园惯常的每日活动类型,期望使教师和幼儿对我这个观察者不要产生戒备心态,使我的观察可以在更自然的情境下进行观察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行为,将幼儿园教学中所有教师的提问完整记录下来。需要重点观察记录的内容是每次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的口头问题、幼儿的回答以及教师如何反馈;还包括活动的类别和背景、提问的对象以及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等。同时,在对提问行为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时,以期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体会教师运用提问的现状。(二)访谈法
本研究中主要以观察法为主,辅以访谈法,主要在观察间隙进行。在访谈背 景下,教师谈论他们自己的教学,是理解教师观念的一个方法。有学者也认5 为,为了透析教师提问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访谈“可以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和情绪反应,他们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事情,他们的行为所隐含的意义。另外,还可以通过访谈法避免研究者的一些主观猜测。因此,采用访谈法对于研
究者了解教师提问的目的这一研究重点是很重要的。访谈还包括幼儿对于活 动的看法和对教师提问的感受,以期更全面的了解教师的提问状况。
四、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师提问的现场观察与分析
近期,幼儿园开展美术教研活动,在一堂画“菊花”的美术写生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成四组,给幼儿提供了实物菊花。教学环节如下:1.师生共同观察菊花,了解菊花的外形特征。2.教师示范菊花。3.幼儿写生菊花。但在幼儿作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孩子迟迟不敢落笔,好象心中没底,就怕自己画错。还有一些绘画技能掌握相对好一些的孩子,老老实实的照着教师的范画在画,画的还有点像。还有个别大胆顽皮的孩子在随意的涂画一通。
这样一个看似自由的美术写生活动,有观察,有比较,有讨论,有示范,有练习,应该比较完整,又是第一次菊花写生,本该让孩子充满好奇,本该看到孩子们兴奋创作神情。但我们的孩子面对着教师的引导,没有探索的欲望,面对漂亮的菊花,没有创作的激情,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一问一答,跟着老师的范画认真临摹。不论最后,孩子们画的效果如何,我们都不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我们把本次活动中教师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剖析,发现了问题的所在,与此同时,经过教研案例的提问分析,我们也看到了现有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提问现状。
课堂实录:
师:请你们仔细地看看桌子上的花,是什么花? 幼:菊花
师:菊花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色,白色。
师:菊花的花瓣是什么样子的? 幼:弯弯的,直直的。
师:哪里的花瓣短,哪里的花瓣长? 幼:里面的短,外面的长。
师:现在老师把它画下来,你来看好不好? 幼:好
师(完成一朵菊花):你们看老师画得漂亮吗? 幼:漂亮
师:那现在我再画一朵,好不好? 幼:好
师:现在你们想画了吗?
幼:想
正如《菊花》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情绪与表现,其实是我们经常在美术教研活动中会遇到的。教师充分的材料准备,完整的环节设计,投入的绘画指导,却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幼儿参与创作活动提不起兴趣,作品多临摹与呆板,少创意与灵气,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哪里去了?幼儿发自内心的创作又在哪里?如在美术欣赏活动《盲女》中,教师为该活动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能大胆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领会画面的自然风光之美;能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的沉静,并能对盲女的境遇产生同情。教师围绕着目标设计了如下问题:
“你们看到了什么?”
“看了这些景色,你们有什么感觉?”
“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盲人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将目标有效地展现在活动当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目标的有效达成。在教师提出“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后,有幼儿说:“他们穿得破破烂烂的坐在泥地上……”教师可以生成诸如“他们为什么穿得破破烂烂?”“她们为什么来到这儿?”等临时性问题,引导幼儿纵深思考画面内涵。在美术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深入的领会目标,紧扣目标,那么教师有效的提问就好比是一个火车头,让整列火车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近期,我们幼儿园开展美术教研活动,在一堂画“向日葵”的美术写生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了
这样一个看似自由的美术写生活动,有观察,有比较,有讨论,有示范,有练习,应该比较完整,又是第一次向日葵写生,本该让孩子充满好奇,本该看到孩子们兴奋创作神情。但我们的孩子面对着教师的引导,没有探索的欲望,面对漂亮的向日葵,没有创作的激情,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一问一答,跟着老师的范画认真临摹。不论最后,孩子们画的效果如何,我们都不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我们把本次活动中教师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剖析,发现了问题的所在,与此同时,经过教研案例的提问分析,我发现 我们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孩子们希望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只是一个方式,或仅局限在几个提问词上,这样,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问题。
3、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无法进行。偏离活动中心,要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其它的问题或不着活动边际的问题导致孩子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使孩子的思维离开了中心。
4、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构建和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教师提问过多,容易使自己的地位发生由主导变为主体,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幼儿
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幼儿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幼儿的问题意识的丧失。
5、提问角度单一,缺乏生活经验联系。《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这就是提倡一种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而美术教育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才能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体现生活化的特征,才能使幼儿的生活成为美术活动的生存点。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会忽略幼儿原有生活经验的激活,使提问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认为,激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像找到了幼儿艺术创作的源泉,幼儿才可能投入到美术创作活动中去。如在《菊花》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提问:“这些菊花是谁带来的?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菊花?他们长得什么样子?”等等,引导幼儿回忆讨论,打开生活经验的阀门,也激起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6、提问模式固定,缺乏个性化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很喜欢让别的孩子来评价同伴的回答,美术活动也不例外。然而,我们知道美术活动有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每个孩子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都是独特,没有对错之分。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老师总是以固定的提问模式来评判幼儿的感知、体验与想象,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他说得对不对,像不像,”只会否定孩子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抹杀孩子的艺术天份。因此,教师对于美术活动中的提问应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提问,更注重幼儿个体的感受。
五、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师提问的策略
幼儿园教师在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些相对突出的现象进行讨论,我们认为提问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技巧,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的提问应抓住关键,激活经验,注重个体,把握时机,启发思维,这样幼儿才能在教师的
提问中受到启发与激励,才能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因此,本学期我 就美术活动中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也初步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
(一)教师的提问要注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事物一旦有了兴趣,往往注意力特别集中,观察事物仔细,感受也深刻,让孩子凭自己的直观印象,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把他对事物的感受,结合想象,用绘画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而在美术教学活动
中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方式:
1、要忌讳一些口头禅似的提问:如小朋友们喜欢这幅画吗?小朋友们看这幅画漂亮吗?等等,这些提问让孩子们形成了习惯性的回答:喜欢,漂亮,愿意……所以老师的这种提问没有真正的意义。
2、提出能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回答出来的问题。在大班的美术课《有趣的脸》中,教师刚挂好挂图准备给他们讲关于脸部特征的夸张的时候,下面的幼儿已经对着图片在发笑了,说“怎么会有这样的脸呢?这样的眼睛能看得见东西 吗?”“怎么头发是这样的啊?”当时教师马上反应过来,连忙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吗?这样的造型你觉得哪些地方是比较有趣的?比较独特的?”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了过去,纷纷说五官的形体比较有趣,好笑……
3、教师的提问要趣味、新颖。《花奶牛》活动中,教师问:奶牛长得什么样呀?问题太笼统,幼儿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问,奶牛的鼻子是什么样子,鼻子中间有什么。嘴巴长在什么下面,奶牛的头上有什么。耳朵是圆还是半圆,等。另外教师再提问的方式上不要居于单个提问或者是大家一起回答,可采用多种方式提问的方法进行的提问。如:女孩子把对这幅画的感觉告诉我好吗?苹果队的孩子们说一说这只小松鼠的尾巴像什么?......这样,孩子们会兴趣十足的等待老师提问的对象。时刻准备相互着自己来回答问题。
(二)教师的提问要注意激发幼儿想象的兴趣和欲望。
现代教育要把培养创新精神放在重要地位。幼儿时期是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期,我们要在幼儿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的职责是发掘孩子的艺术潜质,通过美术教育来拓展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幼儿从事绘画活动,是在表达自己看到的、知道的和想到的事情,孩子有创造符号的能力,有表现表达的兴趣与愿望。因此,教师的在提问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有利于幼儿发挥想像的的因素,进行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生活经
①验进行想像进行创作,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作品富有独特的个性。
1、想象的游戏与激发想象的提问相结合。
在每一次美术教学活动中我都要做一些激发幼儿想象的游戏,然后加上一些 能够激发幼儿想像的兴趣与欲望的问题,如在组织大班活动《脚的特别作业》之前,我先请让孩子们观察老师事先画好的作品,观看画面上有什么,接下来老
师提问这幅画可是用特殊的工具画成的!让幼儿猜测,最后教师揭示谜底,原来用脚也能画画吗,用五个脚趾画了五个正在树林里玩游戏的小朋友,如果你用自己的脚画出什么作品?幼儿回答出各式各样,结果在幼儿自己的创作作品时,幼儿画出各不相同的图画故事,孩子们不但创作自己想象的图案,还把自己的作品讲成充满想象中的故事。
2、善于抓住有利于幼儿发挥想像的因素。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幼儿发挥想像的因素进行提问,这样有利于幼儿从多角度回答问题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让幼儿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三)教师的提问要注意启发性、开放性
儿童绘画是童心的反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以刺激幼儿感知、操作、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中班的孩子不再是刻意的简单的模仿,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思想和方式,赋予作品情感和特有的个性化表现,多了创作的内涵,展示出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
比如,朱老师在《小脸变形画》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在幼儿了解了脸部的结构以后,“你希望长什么样的脸呢?”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孩子原本固定的思维一下子扩散开来,他们纷纷讨论脸可以变成什么样。这时她又大胆鼓励孩子夸张的想象:“那脸上的鼻子、嘴巴、眼睛、头发、耳朵可以变成什么样呢?”孩子们想象的空间自然扩大了。他们的发言更热烈了,这个说:“我要把眼睛变成小花。”那个说说:“我要把头发画的像树枝让树叶长的密密麻麻,这样小鸟就会在我头上住了。”还有的说:“我要把眼睛变成照相机,这样我就可以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美丽的风景拍下来,带回来给小朋友看。” 孩子们的作品就是他们自由地表达心中的想法、愿望,一幅画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总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要在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既讲科学又讲艺术并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我们的提问中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3 [3] 杨继英
幼儿园教师提问行为以及观念的研究《硕士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4] 朱利群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和对策》。学前课程研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