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法律问题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法律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加强对农村法律问题的调查才能够使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目标,需要完善农村法制,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需要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控制,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需要有效解决关系农民利益的多发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关键词和谐新农村法律问题法律意识
一、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保障
(一)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1.关于农民对权力与法关系的调查:“你认为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如何?”其中,约44.7%的人认为法大于权,21%的人认为权大于法,约32.3%的人认为权
法并重,1%的人认为互不干涉。
2.关于农民了解法律途径的调查:“你觉得法律有用吗:你了解法律的途径是
什么?”其中,有41%的农户选择了“法律很有用”,也有46%的农户选择
了“法律偶尔有用”,约有13%的农户选择了“法律无用”。有65%的农户
选择了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法律的。
3.关于农民对犯罪认识的调查:“现实生活中最严重的犯罪是什么?”其中,62.1%的人回答是杀人,7.6%的人回答是贩毒,27.5%的人回答是贪污、受
贿,2.8%的人认为是其他。
4.关于农民对监督权认识的调差:“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监督权?”其中,50.1%的人回答是不知道自己有监督的权利,32.5%的人回答监督权是形式,17.4%的人认为是享有监督权。
(二)对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对农民法律意识方面的调查,我们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逐渐
开放,较之以前农民法律意识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也不能作过高的评价,其
种种不足是有目共睹的。集中表现为农民对法律只是知之甚少,当他们自身权
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他们很难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等。
农民法律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
结构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农民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则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就会顺利进行,得到高速发展。相反,如果农民的法律意
识不能正确、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或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要
求作了片面的、歪曲的反映,则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可能困难重重,停滞不前,甚至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扭曲,发生变异或畸形现象。农民素质哦高与低直接
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我们要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从
而速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控制,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为实现农村和谐目标
提供保障
(一)关于农民解决争端方式的调查
1.设问:“当您有家庭或邻里纠纷时,您首先选择的解决方式是?”,其中,有65%和67%的农户首选由“村委解决”,而选择“法院”的进分别占17%
和31%,甚至低于“找亲戚或邻里老人解决”和“找上级政府部门解决”,处于最末一位。
2.设问:“当别人侵犯你的权利,你选择什么方式保护自己?”,其中,31.6%
回答起诉,6.3%回答报复,34.5%私下和解,26.3%公家调解,1.3%回答其
他。人治观念又使许多农民不愿意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而往往采取“私
了”或者其他简单甚至暴力的方法。
3.设问:“你对私了有什么看法?”,其中,34%的农民认为合理,约11.2%的人认为不会伤和气,约27.5%的人认为可以实现公平,约27.3%的人认为不
影响名声。
(二)对农民解决争端方式的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着国家法律在乡村社会的控制力度与效度的削弱问题,主要原因是制内的国家法律供给不足且与乡村社会需要不契合、乡
村社会里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缺乏等。为了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提
供保障,需要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机制,例如:建立和完善村民调解组织,提
高村民委员会处理纠纷的能力和积极性,法院与派出所要建立更加贴近群众的有效的纠纷处理机制,切实推进行政控制手段自身的改革,使基层政府真正成为农民可以有效制约的政府组织,成为愿意并且不得不对老百姓负责的“责任
政府”。
三、有效解决关系农民利益的多发纠纷,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和谐新农
村的实现
通过调查,我们在发现农村经常会发生的一些纠纷包括:赡养纠纷、土地承包经营问题、农村土地宅基地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务工劳动合同问题、封建迷信以及邪教问题等。目前,封建迷信以及邪教组织已成为农村中威胁群众安全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社会因素。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需反对封建迷信,铲除邪教。要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问题,根本的措施是要完善有关土地的法律制度。一是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不动摇,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二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特别耕地保护制度。三是要规范征地、用地管理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实现公正补偿。在劳动领域,农民工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就业、上学、居住等存在诸多困难。疏导、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和纠纷,需要通过政策措施的法律化有效保障农民工应该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同时完善法律服务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建明,中国农村的法制需求与供给——以法律援助为视角,中国司法,2005
【2】 郑水流,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探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利明,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法学,2005
【4】 任仲平,重大的战略任务壮阔的历史征程——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
日报,2005-6-01
第二篇: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韩 军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阳 550004)
[摘要]旅游业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高度契合,可以旅游产业为导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进行市场资源配置,创新农村产业组织体系,在客观条件较好和处理好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旅游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
Abstract: Tourism can generate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 benefits.It adapt to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y.Taking tourism as the guidance, by scientific plan and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leadership and market resources deployment,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we can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well.Key words: tourism;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前言
中国旅游业发展三十年来,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为资源背景的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游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依托旅游发展农村经济中外均有成功的案例,如成都双流的三圣乡,武汉黄陂的刘家山村,西班牙的考斯塔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为旅游业与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而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也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此前以“农家乐”为典型代表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很少将其纳入新农建设的规划中,属自发性质。本文旨在为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旅游产业导向的建设思路,以期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业农村资源的深度开发,更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旅游业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现代人的人性回归催生了以农业和农村为资源背景的旅游,但在其逐步升温发展的进程中也应当看到其自发、分散、粗放等缺乏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理论基础在宏观层面的指导。而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本质特性可实现有效的契合。
1.1 旅游业的性质属性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高度契合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不仅仅是发展以传统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林、牧、鱼,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产业链,使农村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旅游经济的发展证明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旅游要素,能够将农林牧副渔资源、乡村田园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进行有机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
生活宽裕,就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是弱质产业,农民仅仅依靠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是难以获得较高收入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利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特别是财政分配手段,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建设新农村,同时这也是不少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但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农村与城市这两方面需求和两个市场的对接。在新农村建设中导入旅游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改变收入结构,逐步实现生活宽裕甚至是富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也是旅游产业可实现的作用之一。因为广大农村发展旅游业,除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求有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村民,有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本服务设施并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是旅游者文化性、精神性消费特征决定的。市场是最好的学校,在通过旅游服务业与旅游者的交往中,村民们会自觉地意识到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对于长期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性。
管理民主,在发展农业和农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得到促进。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生产的组织形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村民参与集体组织的事务会越来越多,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同时在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和服务工作中,村民的法制意识也会得到培养。以产业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必将更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管理民主。
1.2 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促进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
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的社会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逐步变迁和发展。
200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456美元。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型购物中心(Mall)出现,居民对住宅和汽车需求快速增长,对服务的需求量大,舒适型旅游经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在逐步从单纯观光向更具深度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城市居民巨大的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家庭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自驾车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为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驾车到1小时以内的地方晚餐,3小时以内的地方度周末,已成为城市中产阶级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1.3 工业化、城市化后人类对环境补偿体验的需要
旅游者的需要实际上是个人心理与感知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产物。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类走向现代文明,但是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加剧了个人心理与感知环境的冲突。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之间的差距导致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偏好,回归自然的愿望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和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而越来越强烈。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进行必要的现代文明设施建设的情况下,保持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化特征,对于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休闲和度假有重要意义。
1.4 中国城乡之间人脉渊源
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当今居住在城内的大多数人几乎追述四代以上就可以找到在农村的族系,他们与农村还保持着家庭的联系。但由于城乡之间差别较大,使得城市居民在农村少有停留。新农村的建设将使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极大提升,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原本就与农村有着广泛社会联系的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以旅游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旅游业具有经济振兴、社会协调和环境提升三大功能,使人们有理由对农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寄予厚望,这也是开发农村旅游的真正目的所在。
2.旅游产业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
将旅游产业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内容。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具有科学合理的总体建设思路。
2.1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旅游功能设计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基本内容。如果建设中导入旅游产业,就需要在建设规划将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需求要素。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突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项目,以旅游产业的视角将其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业的引入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乡村旅馆、餐饮、土特产、农业观光、农作物耕作与采摘、土地出租、乡村房产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满足旅游功能。
2.2 政府主导与市场资源配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伟大战略工程,是党中央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在这方面,日本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使新农村建设能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顺利运行,日本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两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共出台30多部法律与法令。这些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农民充分参与规划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平台制度;农业现代化补助资金制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制度;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信息等社会事业的制度;为农村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制度;农业和农村防灾救灾保险制度等等。日本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推进中还建立了投入的长效机制,除各级政府直接补贴外,国家及农协系统金融机构也为农民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实践,应当尽快确定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的硬性指标。通过提供足够资金和落实各类补贴的实际行动,消除农民的疑虑,从而唤起他们踊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但是,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完全依靠政府进行新农村建设毕竟能力有限,应当充分调动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而对于那些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非农产业项目,应合理引入市场资金。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国家的鼓励政策,使投资人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旅游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包括市场销售、组织管理、生产服务等环节在内的运行体系,市场资金的进入不仅能够减轻政府资金的压力,而且将会使新农村建设更快地见成效。
2.3 新农村旅游产业的组织体系
把旅游业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甚至成为新农村中的主导产业,需要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建立现代公司制组织。在适应发展旅游业的新农村,村集体和村民以现金、土地、房产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资产折合相应股份入股,在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但又缺乏资金时,还可以吸收外来资金入股,成立农村社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公司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专业管理团队和监事会,使新农村的生产运作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的生产劳作,也要由自我管理向受公司制组织管理转变。
2.4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代表,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为农村发展旅游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人员,实现农村劳动人口离土不离乡的就地专业。但是,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有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只有合格的从业人员才能为旅游者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新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中,要通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和企业组织的主动参与下,与旅游院系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岗制度,并把相应的农村职业高中作为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基地,保证新农村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供给。
3.旅游产业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注意事项
3.1 农民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让农民过上富足、文明的生活,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必须在同一的规划建设下优先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特别是在引进外部资金开发旅游产业的情况下,因为涉及到了更多的利益主体,就更需要重视农民利益。农民利益包含经济利益和行政利益,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农民的土地资产、农村集体资产的入股,以及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创业和就业来实现,行政权力则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组织使农民参与农村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民主决策。成都的“三圣花乡”以花为媒,通过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构建了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把城市的就业工作向农村延伸,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旅游服务型岗位,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农村旅游蓬勃发展。
3.2 客观条件
将旅游产业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盲目开发、一哄而上,要对农村开发旅游产业的客观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这些客观条件包括优美的自然和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等。对条件较好的优先发展,对资源条件好而基础设施状况较差的积极引导发展,而对条件不具备应放弃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城市人口,就是因为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休闲放松的生活状态,如果人们追求的这种核心价值得不到满足,新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这几种现象必须要避免:一是由于开发商看准了商机,可能会在农村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使传统的自然乡村成为城市的复制品,农村的文化氛围被城市文明取代;二是由于农民居住的村落变成旅游吸引物,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变成了一种景点供游人参观,家家户户摆摊设点出售一些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的旅游商品,浓厚的商业气息代替了纯朴的民风;三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一时间表现出来的相同的需求,以及更加不成熟的供给方难以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使得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情,数量越来越多,特色越来越不鲜明,最终导致削价竞争,低价低质,丧失吸引力。
结语
正是旅游业具有经济振兴、社会协调和环境提升三大功能,使得旅游业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也是农村旅游开发的真正目的所在。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加快,农村将逐步摆脱生存经济下的产业模式,向生活享受型产业发展,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和度假将会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以旅游产业为导向,构建以旅游经济、旅游社会和旅游景观环境建设三元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和领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峰,杨光.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6-04-03(3557).[2] 宁泽群,王兵.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05-307
[3]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作者介绍]韩军(1968-),男,贵州遵义人,仡佬族,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副教授、副主任,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E-mail:hanjun6989@126.com。联系电话:***。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基层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4月 10日 调查地点:太原市阳曲县北小店乡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成为现实。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乡政府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我有幸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了此次调研,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北小店乡下辖12个行政村,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0年全镇GDP总量增长45%,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增长35%。全乡总产2.1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普通蔬菜大棚4千个,面积1.1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8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1.2万元,比上年增长5%。2010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2000人(次),创收2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比上年增长9.8%;农民人均收入达7000元,比上年增长20%。实行村财乡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2010年化解债务28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同时新建育苗基地1.2万亩,解决了3000多在乡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道路建设、乡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乡村屯公路38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县乡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乡虽然只有一个学校,但却属于中小学联校,教学软硬件都很到位,教育资源整合正在进一步进行。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2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10年在全乡13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北小店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乡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乡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就北小店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快便遇到了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就此,本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举九洪乡为例)
(一)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九洪乡是一个农业乡,农民收入近95%来自农业。近年来,在九洪乡党支部的领导下,我乡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初步形成了“西瓜、南瓜、花椒、小辣椒、生猪”五大支柱产业。这些年,我乡在畜牧养殖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不仅推动了数量的增长,而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创建了以“九台山”为代表的一系列龙产品商标,大多数农民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养殖种植逐渐形成了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村镇建设有序进行,人居环境条件逐渐改善。
历史上,我乡村屯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或依山而建,或逐水而居,比较凌乱,村道狭小,重新规划难度相当大。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安全系数不高。但随着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推广,一栋栋光彩夺目的新房拔地而起,农户渐渐形成了环保意识,垃圾有序排放,整个村卫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秩序很乱。
(四)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五)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加强,发展水平普遍较理想。
由于距离中心城市相对较远,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优秀老师流向城市,教育负担加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少。但在我乡乡政府不断投入资金,在全体党员的带领与农民的支持下,这些情况逐渐得到改善。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九洪乡共和村村级干部及村民
一般情况:这部分人大多在40至60岁之间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四、调查时间:2013年8月2日――――2013年8月4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村干部及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看法,新农村建设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改
变以及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改进意见。问卷共向投资者提出了56个问题。
六、调查结果
从调查信息看,有90%的村民的年收入在8000元以下,而且基本都是小学文化程度,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和养殖业,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该村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生产方式改进影响得到较好的体现,超过30%的村民使用过村里的文化设施或参加文化活动。虽然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大多数村民都知道村里有这样的文化设施和活动,但因为没时间、没兴趣,绝大部分村民都不会去参加。就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来看,村里的文化设施建设还是比较完善的,说明政府部门以及村级干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同时也投注了非常大的金钱和精力下去。在调查村民如何处理生活中,多数村民,还是非常贯彻和谐社会的理念的,对于盗窃、赌博、封建迷信是抱着厌恶的态度的,希望生活在和谐社会中。据调查,本村90%的村民对于政府和共产党的政策是持支持态度的,并且非常关心社会新闻和政府腐败问题动向的。
七、调查体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大体构架已经具备,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宣传引导。
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标语等形式,把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等进行的广泛宣传、动员,做到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议论的主要话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的认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把政府行为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新农村,前提是做好科学规划。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必须有一个合法、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村庄规划指导,统筹好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保护农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只有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导发展,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的推进。
(三)建设新农村,要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
由于我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群众生活水平一般,想一下彻底改变农村现状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首先,要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在起步阶段,我乡先是选择了农户直接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进行。如农民群众比较关注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具体项目的实施中,我乡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吸引农民投入自有资金参与建设。今年,我乡将加大投资力度,继续实施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合作医疗等工程,就是从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关心,最易见成效的问题入手。
(四)建设新农村,必须选准突破口,夯实经济基础。
1、突出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根据目前九洪乡的实际,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在大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上下苦功。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采取龙头牵动,政策促动,帮扶拉动,典型带动等措施,推进优质瓜椒菜和养殖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发展万亩西瓜,万亩小红椒,万亩花椒,万亩南瓜和万头生猪,打造“九台山”牌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展市场,提高农业效益。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要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要紧紧围绕山、水等自然资源做文章,把我乡丰富的山林、水力、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按照“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更多的经济能人开发山、水等自然资源。二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培育一批辐射带动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三是要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当务之急,我乡要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努力扩大订单农业市场占有额。鼓励和扶持民间流通大户、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二、三产业,确保农产品鲜销和农产品外销的畅通。同时,要积极构建农产品外销网络,依托九洪政府网络平台,大力宣传九洪农产品,建立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外销窗口,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3、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充分抓住“阳光工程”及职教中心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利机遇,采取政府“买单”、农民“选单”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鼓励各类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培训的质量和层次,努力实现培训就业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
4扎实抓好富民政策的落实。
一是要狠抓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的落实。积极落实种粮农民的直补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特别是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二是要狠抓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秩序,逐步发展适度规模农业产业基地,让更多的土地向能人集中、向经营大户集中。三是要狠抓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要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全面落实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一费制”和违反农民负担政策的“责任追究制”。同时,要把减轻农民负担与乡镇机构撤并、农村教育体制配套改革结合起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构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防止涉农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要狠抓财政支农政策的落实,尽快建立乡级农业发展基地,对经认定的乡级龙头企业要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观念,消除一切束缚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全力支持社会新农村建设。
(五)建设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要切实抓好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准选好支部书记,落实班子岗位责任制。二是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三是要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制定的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我乡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在此之前,关于“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直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中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服务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部分。广大农民的健康问题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认真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根据本人此次回家对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问卷调查情况,感到我乡新农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政策,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基础教育与农业
科技文化,城镇化建设,农村医帖卫生。
一,农民自身存在问题: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大多数人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地方的村民完全没有法律意识。遇到事情仅仅依靠常理甚至是武力来解决。根本没有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有的地方政府部门还利用村民的愚昧,法律观念淡薄来对其实行欺骗甚至是恐吓统治。严重的破坏了政府部门的形象,破坏了党和国家的声誉。政策观念淡薄,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不能说出他们所交的费税中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也不知道国家对农村税收有些什么政策规定环境意识淡薄,在农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伐柴烧饭。由于政府部门对农村能源的冷漠态度。沼气,电能等能源在农村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以至于农民把刀斧伸向树林。在我的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一个沼气-池。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以木柴为能源取暖,煮饭。由于农民穷,所以很多农民多想借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大批的农民弃农从工,自然这是能够增加一个家庭的收入,加快我国的工业化改造。然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首先: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外流,造成农村劳动力匮乏。从而造成土地荒芜,农田荒废。农民没有信心把精力放在土地上,农业发展在农村停滞不前,农业在农村面临空前的危机。自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以来,这种现象大有好转。
其次:由于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素质低下,专业技术落后。所以,外出打工只能靠卖苦力,而且工薪微薄。而社会就业形势的日趋紧张,劳工素质要求的高标准化,使得农民外出打工的路上充满了荆棘……。由于外出打工赚大钱的梦想破灭,加之城市对农民的歧视,很多打工仔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严重的影响了社会治安。
由于很多父母亲的双双出门打工,对孩子的成长极少照顾,很多农村儿童
从小就缺少父亲威严的教导和母亲温馨的劝教。加之文化程度低下,极易受人唆使,从而成为社会的隐患
将近20天的调查结束了,带着一种莫名沉重的心情我回到了学校。农村调查令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学生感触颇多。农村穷,农民苦,但是,相信和我一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定不少。看来农村的老百姓拼了老命在把我们往大城市送了。他们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为了我们将来的生存吗?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子女在读大学的那份虚荣吗?仅仅为的是自己将来有人养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这些,他们有一种希望,一种期待。他们期待着我们的回归,期待着我们去改变农村穷,农民苦的现状。现在,国家正在搞新农村建设,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正是农村要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响应祖国的号召,去到农村。去报效我们的祖国,报答我们的父母
在我所调查的毛港,杨家嘴二村,没有一所医疗所,没有一个邮政所,没有一个商店,没有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十万“富翁”。以种植大米为生居民们,一年难得换上一套新衣服。只有过年时子女给买一些,他们生活艰苦
他们自己养了鸡,一年却难得吃上几回鸡肉;他们自己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但为了赚几个肥料钱,他们多数时候吃的是萝卜白菜。农民穷,但农民的负担却很重,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可以说是不公平,是政府对农民的一种偏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钟伟教授指出:日前,我国农税累计为2100亿元,而政府在农业上的支出仅仅为800亿元。两者相减,可以看出农民白白地为政府贡献了1300亿元。这种剪刀叉在上有人戏称之为“劫贫济富” 新农村政策问题,广大农民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他们希望政府的政策持续下去。他们认为在建设中应听取广大农民的建议。政府应花大力气培养一些有能力,能吃苦的带头人。政府还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管,预防官员腐败,真的减轻农民负担,不至于负担重新反弹。除了劳动外,农民大多在打牌,他们希望政府在农村也能象城市一样建一些娱乐场所,提高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农民最关心的是子女教育问题,他们希望政府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教师,用政策鼓励他们来到农村,来教他们的孩子
二,基层干部方面问题:
我调查的干部直率地说,以前对农民的关怀实在是太少了。好在现在政策大大调整了。我们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是建设和谐新农村,提高基层干部对社会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根据二分调查报告,基层干部对农村基础设施不满意,对农民参与社局活动,农村环境等很不满意。总的情况来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费税为税,由于费要远远高与税,所以在不另增加其它杂派的前提
下,并费税为税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当然国家是提出了这一政策,但具体的落实在某些地方便成了一种提法。
2)该减则减,能免则免。在国家规定的农村合理税费中,有些东西我们可以说是额外的,而有些东西可以说是过多的。如果政府能够考虑“少从农民那里赚点”做到该减则减,能免则免,那末也能减轻农民负担。
许多领导干部都认为他们自身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作风上,不愿意吃苦,怕承担风险。事实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对领导干部有实际用处的激励机制。以至许多基层干部不主动为农民服务,农民找到他们,有时候他们都不认真办好。他们说,有许多人想干事,但是工作环境不好,办不成。他们认为要建设好社会主义农村,政府部门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让其能够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事。充分调动各部门的能动性,使其能够真正为
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
2.调整农业结构,引进适合当地环境的经济农作物,因地制宜,帮助农民发展经济作物。让科技与农业接轨,引导农民发展高科技农业。
3.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便为其提供技术指导,经济援助以解决农民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4.大力扶持,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乡镇的财政收入。精兵简政,基层领导机构过于膨胀,形成官多民少的局面。干活的人少,而吃饭的人多。自然是加重了干活的人的负担。所以,对基层领导机构进行精简,对政府部门进行重新规划,具体落实其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部门的能动性成为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