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时间:2019-05-14 09:1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第一篇: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记常德市双桥坪镇大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调研背景

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可持续发展性,这种可持续发展性体现在了物质文明的可持续、精神文明的可持续、政治文明的可持续,结合调研村的实际情况具体到我们的调研角度上我们是从农村商业发展的情况,农村社会风气的情况、农村基层民主的情况这三个方面进行的调研。

二、调研人员:丁海、黎玲、刘娟、熊宇明、钟泽洲、刘美琪

三、调研分组:

农村商业发展(物质文明)调研小组:钟泽洲、刘美琪 农村社会风气(精神文明)调研小组:丁海、刘娟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文明)调研小组:熊宇明、黎玲

四、调研时间:2008年7月12日~2008年7月16日

六、调研目的:

1、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大的方面着手在一定层面上进行调研,尽最大的努力真实的反映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作为党员或是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农民处了解农民的疾苦,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3、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和协调合作的精神

调研报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构成农业的最基层农村居民单位,农村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到国计民生,因此如何建设农村就一直是党和国家最关心的一大问题。每年国家都会向农村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更多的惠农政策,帮助建设农村的基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社会制度上的巨大优越性,因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有着手足般的兄弟情谊,所以这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华大地的广大农村应该更需要体现,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党和国家最广大农民朋友的庄严承诺。经过几年甚至上十年的发展,农村的面貌的确发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发展时期很多以前忽视的问题却层出不穷的出现:农药化肥以次充好的现象开始蔓延、基层民主开始被把持、农村朴实的风气开始败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和国家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生态文明视野又将从哪些方面体现呢?我们调研小组讨论认为应该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几大方面入手,而将生态文明视野定义为是否可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鉴于我们调研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物质文明建设局限在了农村商业发展方面,将精神文明建设局限在了农村社会风气方面,将政治文明建设局限在了农村基层民主方面。农村商业发展调研小组主要的工作是辨别农村小商店的商品的真伪、在农民朋友口中了解现在农资物品的价格和实际的效果以及分析这些情况的可持续性,农村社会风气调研小组主要工作是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现在农村社会风气的实际情况,并对结果做可持续性的分析,农村基层民主调研小组主要工作是了解当地农村基层的民主情况从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口中得到最真实的情况。

三支调研队伍经过近一周的分头了解得到了很多关于各自的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并且也放映出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大桥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总体来说有明显的变化也突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该调研村商业文明相对比较发达,在贯穿整个大桥村的主街道上有大大小小的日常用品商店4家,服饰店1家,鞋店1家,农资店1家,小餐馆2家,每月农历逢“2、5、8”都会在这个地方进行集市交易,当地称为“赶场”。为时约一天的集市上各个商户会在沿街摆满各种各样的商品进行买卖,每次赶集的场景都是热闹非凡,周围很多的其他村的人也会赶来赶集。但是由于是流动式的商业往来没有一定的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名目,因此在集市中往往会出现很多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的现象,而在固定的商家会出的现象是商品特别是食品过期、大量三无产品、众多冒牌产品等等,就我们在大桥村生活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共买到了电池、老干妈豆豉等假冒伪劣商品,在我们调查期间我们发现很多农民不辨食品真伪,收到了假货也不会积极找商家调换,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对于农民朋友最重要的农资商品价格涨幅非常大,并且质量也越来越差,根本到不到相关的实际标准,我们与大桥村村支书交流的时候从他口中得知了一下的一些情况

1、遍存在的现象是“双季改一季,一季变荒田”。可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村支书预测两年后田地将严重荒芜

2、设施破旧、水利设施、交通方式落后。最大的问题是粮食运输道路、新型农耕设施运输道路不通,田间灌溉水路不通,这两个不通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政府对田地有补贴,农民不让出田修道路

3、化肥费用高、粮食收购价低,因而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农耕无收益甚至亏本,农民农耕积极性低落。自己只负责自己的几亩田只管自己吃、不管销售。

4、水严重欠缺和污染,最大的污染是铁元素。自来水项目无法引进到有数千人的大桥村

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听该村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介绍该村以前的风气相当好,很多老人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还有夜不闭户的习惯,但是他们也对现在的情况表示扼腕,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了一种叫做“茶馆”场所(当地人对聚众赌博场所的陈称呼),并且“茶馆”现象相当泛滥:听人介绍一条街有10到20家茶馆,多的时候平均每家茶馆有7到8桌约计400、500人在茶馆进行赌博活动,赌注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输赢有甚者上千元,这样的赌博使农村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期间属农村最繁忙的“双抢”(抢收、抢种)时期但据我们初步观察在大桥村一条1公里左右的街道便有大大小小“茶馆”(一种对聚众赌博场所的称呼)10多家,每家6-7桌,有些商店门口都是摆着牌桌。很多年轻人不愿在家务农都聚集在“茶馆”赌博,赌注从1、2元到10、20元不等每天输赢好几百,村支书介绍因为种田无收益很多农户宁肯将国家补贴用于牌桌赌博上,现在农村盛传一句话“白头发的种田、黑头发的进茶馆”,这种现象着实让人相当担心,无论年轻还是年老,反正能上桌的就打,不会打牌倒还会受鄙视,尤甚者将一年打工赚的钱统统输掉,这种现象还直接导致现在在家真正务农的只有老人,造成老人生活艰苦,也造成了农村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的数量增多。另外部分村干部通过不民主的手段当选本身素质就不高还欺负很多村民特别是独住在家中的农村老人。现在农村明偷、明抢现象比以前严重得多。

三、政治文明方面:我们在做政策宣讲的时候发现这个村的农民朋友都还是比较了解的相关政策的,但是他们也对农村有些村干部表示了极大地愤慨,他们向我们反映有些村干部将国家的粮食补助款收入自己的口袋,有些村干部仗着自己的势力占田霸地,更有人反映村干部将村里的公有产业变卖供自己挥霍,关于基层民主方面,他们说所谓的村民投票不过是走走过场,票都把握在了村干部的手中,又没有监票的人员,也没有公示的情况,总之大家反映在这样的一个农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明,这些其实在我们做政策宣讲的时候就亲身体会,有村干部诋毁我们说我们是搞得假事,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也让我们很愤慨。

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并咨询了当地有关农民朋友,觉得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 畸形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地有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年人,他们回到家乡后将在打工地所见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不加改造的直接搬到了农村,在农村这片地区缺少了发展高级市场经济的基础,猛然的接触沿海城市的市场经济模式,使很多人的思想产生了茫然的变化,盲目的改变原先自己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使自己沉陷在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当中,有时候让自己随着畸形的市场经济模式运转,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全盘吸收,拜金主义和唯利主义成为农村商业的一大弊病,并且可以从农村风气发生变化,青年人素质下降等事实上得以表现。

二. 村干部素质不高,把持农村民主。有些村干部由于家族的原因或是家势的原因当上了干部,那么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就只能通过把持民主保障自己的地位,这种极端的权利欲望就可以幻化成欺农误农,通过自己的权力剥夺农民们应该有的权利,改变了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我们认为这样的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并且关键在于运用生态文明的视野来建设。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建设方案,从商业发展着手,通过合适的宣传手段和强制法规纠正在农村存在的市场经济的恶性循环,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在农村建设作为建设基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来抓。国家严格控制农资用品的价格和性能,使农民朋友真正得到实惠,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农民朋友自觉自愿的一项自己的事来做。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方案,从我们调研村的实际出发就是整顿社会风气、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坚决取缔“茶馆”等聚众赌博的场所,还农村以清新之风,要做到监管得力不能出现包庇现象,没有任何理由的取缔那些聚赌成风的场所,坚决执行以教育为目的、罚款为手段、治安拘留为惩罚的方针,为拯救农村民风必须让我们坚定不移反对和取消“茶馆”。为农民提供一些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而不是让他们沉溺于赌博中不得自拔。加大农村社会治安力度,请专门的青少年犯罪学专家实地指导如何解决那些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教育他们使他们重新融入人生。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文明建设方案。就我们调研村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想办法做到的是扩大基层民主范围,设立专门的监察人员确保每张选票都是选民的真实反映,定时召开群众大会核实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审核工作计划;设立专门的监督和监察机制,对农村基层干部做公正、公开、公平的监督,让农民朋友真正知道村干部在干什么。

党和国家始终是将农业问题做为国家和政府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在抓的,相信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越建设越好,越建设越体现优越性,希望我们的农民兄弟能正真获得实惠,国家越来越富强!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完美的实现!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政策宣讲与基层调研“三下乡”小分队

2008年7月15日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调 研 报 告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141班 指导老师:周晓阳

调查小组成员:高庆黄何韵马文静罗艳清吴佳境

一、问卷调查设计及结果

您好,我们是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为响应十八大号召,我校组织进行相应的生态文明调研项目。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两分钟宝贵时间帮助我们完成此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仅限于统计研究,您的答案将完全保密。感谢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1.请问您的年龄段是

A.18周岁以下6.3%

B.18~28周岁 57.1% C.28~40周岁19%

D.40~50周岁17.6% 50周岁以上

2.是否听过或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或生态意识的理念

A.没有 20.6%

B.听过但不清楚 68.3% C.常听但不关心7.9%

D.比较熟悉

3.2% 3.你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生态环保知识?

A.网络电视媒体63.5%

B.课堂学习15.9% C.书本杂志报刊 20.6% 4.您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A.满意31.7%

B.还凑合 49.2% C.不满意15.9%

D.不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3.2% 5.你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途径

A.推进绿色发展46%

B.推进低碳发展 31.7% C.推进循环发展 22.3% 6.您丢垃圾时是否会关注垃圾的分类

A.会36.5%

B.偶尔会 50.8% C.不会

12.7% 7.你对废品如何处理?

A.卖给废品回收站55.6%

B.直接扔掉

36.5% C.全都留着堆在储藏室 7.9% 8.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做到(多选)

A.垃圾分类,关注废电池处理22.2%

B.避免使用一次性碗筷及塑料袋36.5% C.节约水电气,节约用纸73%

D.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破坏花草69.8% E.不剩饭,珍惜粮食54%

F.关注我国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讯息 25.4% G.劝导及影响身边的人保护生态环境 11.1% 9.您觉得以下因素哪些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多选)A.政府的政策支持82.5%

B.经济的支持54% C.先进技术的支持41.3%

D.奖惩制度 39.7% 10.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多选)A.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并使之自觉维护90.2%

B.政府加的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 60.3% C.专业部门采取措施来防治和治理生态的破坏 60.3%

D.制定严厉的法律 38.1% E.加大破坏的经济惩罚力度

9.7%

二、访谈提纲设计与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两种人群(在校学生与社会人士)进行了关于此话题的个人访谈,旨在了解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看法与建议。相关问题如下:

No.1在校学生(刘同学)

1.同学,你是不是了解过生态文明建设呢? 嗯,听说过。但是说了解还不算那种程度吧,毕竟学生不可能太深入研究这些的,还是算有一点了解吧。

2.那我们具体化到衡阳,你觉得衡阳生态文明建设做的怎么样?

生态文明和环境,和自然有关,看我们衡阳,其实除了老鼠多一点,其他都还是不错的,像城市绿化,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都是很不错的几项啊,我觉得还不错。

3.你觉得生态文明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态文明啊,我觉得,分个人和社会吧,个人来说,无非就是大家听腻了的,环境靠大家,不要乱扔垃圾,适当做些保护自然的宣传,从小事做起垃圾做好分类,这样子。那对于社会来说就很大了,社会上政府要做的事情多着呢,小到设置垃圾桶,大到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在我看来,生态文明就是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4.作为学生我们能做什么呢?

刚才你问我那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说了,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啦。

5.你认为我们对于自然应该抱有什么态度呢?

不要掠夺吧,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6.你们学校有没有对此做过宣传,类似主题活动这样的? 偶尔有吧,不是很多。

7.关于这个话题你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 没有了。

No.2社会人士(赵先生)

1.您好,请问您是不是了解过生态文明建设呢? 恩,我是一个很关注政治关注时事的人,所以会很关注这方面的事情,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很大的很广泛的活动,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活动,应该大力实行。

2.那我们具体化到衡阳,你觉得衡阳生态文明建设做的怎么样?

衡阳,一般般吧,觉得对于其他做的好的城市来说,我们还不够好,不够完善,人们对这个的意识不是很高,虽然每个人都要过生活吧,关心一下生态建设也是应该的啊,毕竟我们是衡阳人,总要做点衡阳人该做的事。

3.您觉得生态文明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

是保护自然,我们要以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自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掠夺了自然太多,挖矿搞生产啊,几块钱一斤卖稀土给美国人啊,我们心里应该愧疚的,这种时候才醒悟也不算太晚吧,希望国家好好做好这个事情,为子孙造福啊

4.作为个体我们能为此做什么呢?

配合国家做贡献,自己的力量小,大家的力量就大了。

5.您认为我们对于自然应该抱有什么态度呢?

对于自然,我们不要再伤害她了,好好和她相处吧,当然要用的原材料还是要索取,但不能过分,该要的还是要了去,经济发展了,不要忘记本分,要好好回头感谢自然。

6.您有没有遇到过生态文明宣传,类似社会活动这样的? 那倒没有,偶尔看见一些宣传画。

7.关于这个话题您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

我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也许不保护环境,我们的子孙会生活的很辛苦,甚至没有地方可以去,其他星球还不能住人,要是能住人也不会住的我们现在这么舒服。

三、调查分析及问题

我们小组在第10周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最终收获了100份有效答卷,其中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各50份。参与此次调查的年龄构成分别是18周岁以下6%,18~28周岁占57%,28~40周岁占19%,40~50周岁占18%。其中,以18~28周岁为主体。

通过数据研究发现,4/5的人都知道或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意识的理念,网络电视等新媒体是大家接触生态环保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有意识的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如节约水电气,不留剩饭,节约用纸等等。

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在这些成果背后所隐藏的问题。1.民众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并进行自觉维护是最重要的举措。然而,现实情况表明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水平还不够。虽然大部分有了从自身做起的认知,但还有小部分人对环境问题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自己一个人的举动并不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抱着侥幸的心理逃避着保护环境的责任。另外,有3%的受访群众表示完全不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这无疑给所有人当头一棒。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必须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2.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采取的措施影响有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家普遍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很重要。然而,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政府的立法。由于老百姓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对于相关文件,选择忽视到底,也不会向政府提供建议。所以,政府该采取何种措施引发公众共鸣是当务之急。

3.环境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已基本上建立起来,然而还不够完善,在法律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限,违法成本太低,即使造成很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另外,环保机构权力有限,能执行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过少。4.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冲突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经济利益也是公民最在意的点,相对于环境,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对大家的吸引力明显更大,选择忽视经济发展背后付出的环境代价。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对污染企业置之不理,甚至承担着保护伞的责任。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环境形势的严峻。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生态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严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当中,为创造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四、调查建议

根据本次的问卷调查出现的问题,我们小组通过讨论与修改,得出了以下几点浅薄的建议:

1、加强大众宣传与参与,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政府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树立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开展全民参与清理公共地区的垃圾,垃圾分类活动知识宣传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加强公民的参与感,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使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2、加强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现在存在缺乏具体规定,执行度不强的生态法制法规的问题。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执法的力度。只有将环境保护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百姓才会更多重视,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因地制宜,促进生态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等自己特有的生态文化,来促进经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 这将成为我国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力量。

4、鼓励开发和推广现代循环经济

现代的循环经济,将可以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政府大力去扶持各企业工厂,鼓励他们淘汰落后生产技术,这一举措将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但碳排放总量突出,我们应当提倡低碳生活,为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大家还应该节约用纸,减少或杜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样可以挽救许多要被砍伐的木材。除此以外,在生活中做到低碳并不难,比如使用环保购物袋,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家里的废物利用,减少乘坐私家车等等。

而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未来将会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环保公益行动,如植树活动,光盘行动等,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QQ等网络方式来宣传生态意识。我们虽然做到的不多,但唯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真正的行动,才能去影响别人。因此,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努力将自己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

五、研究心得与体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使“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小组进行了此次研究。

小组以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模式展开研究,在调查期间,我们通过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我们也了解到了关于生态建设方面还存在的问题,例如民众参与度不高,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环境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冲突等等,也了解到了人们对生态环保理念的认识。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对我们有了很大启发。

一方面,它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研究完善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就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其次,对于教法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能仅仅把学生仅仅培养成应试教育的机器,而是素质教育下的人才,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本次研究让学生勇于接触社会,在和社会群众的调查和交流中进行学习和提升,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

另一方面,对我们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我们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我们通过此次调查明确了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我们希望我们国家是繁荣的,但是我们也希望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的,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我们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信心与信念,我们要付出自己的力量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再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我们追求真理、追求新知的信念,我们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一直在积极探索与实践,遇到阻碍如陌生人不配合的情况我们也会与开动脑经转换方法和手段,注意方法和手段以及载体的创新。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努力响应党的号召,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和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共创祖国美好未来而奋斗!

六、调查图片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模版)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有利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丰富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向农村地区推进,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由于经济化逐渐向农村地区推进,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步入21世纪,城市化向农村地区的进程逐渐加快,导致农村地区的污染源大幅度增加。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农村产业占农村经济总额的比例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些依赖廉价劳动力或者占地面积广的工厂和企业,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聚集。这些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工厂和乡镇企业,大多工艺陈旧、技术落后,并且消耗的能源和资源较多,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不仅污染水源和土壤,还排放出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和损毁大面积的农田。其次,农民们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不可逆的伤害。这些化肥和农药,一部分残留在粮食蔬果中,通过食用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另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不仅破坏原有的土质,还会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总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日不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推行。

(2)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损害,我们不能为了杜绝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不去发展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条件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好坏。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农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新型生态经济具有促进、优化、保障的作用。因此,如何合理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1)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美丽家园,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是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走向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依法惩治,建立关于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此外,相关部门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政府要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或者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早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备建设比较落后,甚至近乎空白,造成农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随地倾倒,卫生较为混乱的现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条件,也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系统的排污设施,统一收集生活污水和牲畜的粪水;建立垃圾池,规范生活垃圾的倾倒。村委可以发动农村居民定期清理村道,整治村里的排水沟,还村子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从而建设一个新型的农村社区。

(4)提供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面积的农田灌溉,使得化肥、农药流入其它的水域,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指导工作,只有广大农民掌握了脱贫致富的技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活力。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工作,为农民提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走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的道路上,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政府投入相关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发展观光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早日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第四篇: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韩 军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阳 550004)

[摘要]旅游业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高度契合,可以旅游产业为导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进行市场资源配置,创新农村产业组织体系,在客观条件较好和处理好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旅游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

Abstract: Tourism can generate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 benefits.It adapt to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y.Taking tourism as the guidance, by scientific plan and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leadership and market resources deployment,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we can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well.Key words: tourism;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前言

中国旅游业发展三十年来,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为资源背景的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游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依托旅游发展农村经济中外均有成功的案例,如成都双流的三圣乡,武汉黄陂的刘家山村,西班牙的考斯塔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为旅游业与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而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也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此前以“农家乐”为典型代表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很少将其纳入新农建设的规划中,属自发性质。本文旨在为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旅游产业导向的建设思路,以期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业农村资源的深度开发,更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旅游业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现代人的人性回归催生了以农业和农村为资源背景的旅游,但在其逐步升温发展的进程中也应当看到其自发、分散、粗放等缺乏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理论基础在宏观层面的指导。而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本质特性可实现有效的契合。

1.1 旅游业的性质属性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高度契合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不仅仅是发展以传统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林、牧、鱼,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产业链,使农村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旅游经济的发展证明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旅游要素,能够将农林牧副渔资源、乡村田园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进行有机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

生活宽裕,就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是弱质产业,农民仅仅依靠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是难以获得较高收入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利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特别是财政分配手段,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建设新农村,同时这也是不少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但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农村与城市这两方面需求和两个市场的对接。在新农村建设中导入旅游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改变收入结构,逐步实现生活宽裕甚至是富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也是旅游产业可实现的作用之一。因为广大农村发展旅游业,除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求有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村民,有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本服务设施并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是旅游者文化性、精神性消费特征决定的。市场是最好的学校,在通过旅游服务业与旅游者的交往中,村民们会自觉地意识到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对于长期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性。

管理民主,在发展农业和农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得到促进。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生产的组织形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村民参与集体组织的事务会越来越多,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同时在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和服务工作中,村民的法制意识也会得到培养。以产业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必将更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管理民主。

1.2 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促进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

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的社会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逐步变迁和发展。

200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456美元。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型购物中心(Mall)出现,居民对住宅和汽车需求快速增长,对服务的需求量大,舒适型旅游经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在逐步从单纯观光向更具深度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城市居民巨大的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家庭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自驾车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为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驾车到1小时以内的地方晚餐,3小时以内的地方度周末,已成为城市中产阶级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1.3 工业化、城市化后人类对环境补偿体验的需要

旅游者的需要实际上是个人心理与感知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产物。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类走向现代文明,但是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加剧了个人心理与感知环境的冲突。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之间的差距导致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偏好,回归自然的愿望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和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而越来越强烈。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进行必要的现代文明设施建设的情况下,保持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化特征,对于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休闲和度假有重要意义。

1.4 中国城乡之间人脉渊源

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当今居住在城内的大多数人几乎追述四代以上就可以找到在农村的族系,他们与农村还保持着家庭的联系。但由于城乡之间差别较大,使得城市居民在农村少有停留。新农村的建设将使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极大提升,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原本就与农村有着广泛社会联系的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以旅游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旅游业具有经济振兴、社会协调和环境提升三大功能,使人们有理由对农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寄予厚望,这也是开发农村旅游的真正目的所在。

2.旅游产业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

将旅游产业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内容。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具有科学合理的总体建设思路。

2.1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旅游功能设计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基本内容。如果建设中导入旅游产业,就需要在建设规划将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需求要素。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突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项目,以旅游产业的视角将其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业的引入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乡村旅馆、餐饮、土特产、农业观光、农作物耕作与采摘、土地出租、乡村房产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满足旅游功能。

2.2 政府主导与市场资源配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伟大战略工程,是党中央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在这方面,日本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使新农村建设能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顺利运行,日本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两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共出台30多部法律与法令。这些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农民充分参与规划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平台制度;农业现代化补助资金制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制度;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信息等社会事业的制度;为农村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制度;农业和农村防灾救灾保险制度等等。日本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推进中还建立了投入的长效机制,除各级政府直接补贴外,国家及农协系统金融机构也为农民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实践,应当尽快确定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的硬性指标。通过提供足够资金和落实各类补贴的实际行动,消除农民的疑虑,从而唤起他们踊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但是,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完全依靠政府进行新农村建设毕竟能力有限,应当充分调动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而对于那些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非农产业项目,应合理引入市场资金。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国家的鼓励政策,使投资人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旅游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包括市场销售、组织管理、生产服务等环节在内的运行体系,市场资金的进入不仅能够减轻政府资金的压力,而且将会使新农村建设更快地见成效。

2.3 新农村旅游产业的组织体系

把旅游业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甚至成为新农村中的主导产业,需要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建立现代公司制组织。在适应发展旅游业的新农村,村集体和村民以现金、土地、房产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资产折合相应股份入股,在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但又缺乏资金时,还可以吸收外来资金入股,成立农村社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公司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专业管理团队和监事会,使新农村的生产运作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的生产劳作,也要由自我管理向受公司制组织管理转变。

2.4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代表,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为农村发展旅游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人员,实现农村劳动人口离土不离乡的就地专业。但是,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有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只有合格的从业人员才能为旅游者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新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中,要通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和企业组织的主动参与下,与旅游院系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岗制度,并把相应的农村职业高中作为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基地,保证新农村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供给。

3.旅游产业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注意事项

3.1 农民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让农民过上富足、文明的生活,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必须在同一的规划建设下优先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特别是在引进外部资金开发旅游产业的情况下,因为涉及到了更多的利益主体,就更需要重视农民利益。农民利益包含经济利益和行政利益,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农民的土地资产、农村集体资产的入股,以及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创业和就业来实现,行政权力则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组织使农民参与农村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民主决策。成都的“三圣花乡”以花为媒,通过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构建了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把城市的就业工作向农村延伸,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旅游服务型岗位,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农村旅游蓬勃发展。

3.2 客观条件

将旅游产业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盲目开发、一哄而上,要对农村开发旅游产业的客观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这些客观条件包括优美的自然和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等。对条件较好的优先发展,对资源条件好而基础设施状况较差的积极引导发展,而对条件不具备应放弃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城市人口,就是因为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休闲放松的生活状态,如果人们追求的这种核心价值得不到满足,新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这几种现象必须要避免:一是由于开发商看准了商机,可能会在农村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使传统的自然乡村成为城市的复制品,农村的文化氛围被城市文明取代;二是由于农民居住的村落变成旅游吸引物,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变成了一种景点供游人参观,家家户户摆摊设点出售一些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的旅游商品,浓厚的商业气息代替了纯朴的民风;三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一时间表现出来的相同的需求,以及更加不成熟的供给方难以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使得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情,数量越来越多,特色越来越不鲜明,最终导致削价竞争,低价低质,丧失吸引力。

结语

正是旅游业具有经济振兴、社会协调和环境提升三大功能,使得旅游业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也是农村旅游开发的真正目的所在。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加快,农村将逐步摆脱生存经济下的产业模式,向生活享受型产业发展,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和度假将会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以旅游产业为导向,构建以旅游经济、旅游社会和旅游景观环境建设三元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和领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峰,杨光.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6-04-03(3557).[2] 宁泽群,王兵.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05-307

[3]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作者介绍]韩军(1968-),男,贵州遵义人,仡佬族,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副教授、副主任,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E-mail:hanjun6989@126.com。联系电话:***。

第五篇: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管理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当代环境管理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主要有技术内涵、经济内涵和制度内涵。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内涵

环境管理是预防和质量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障人们的物质很精神需求。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1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是调节城乡、产业以及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在环境管理中要协调好之间的关系。

1.1城乡之间的关系协调

城乡生态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垂直生态链。在三大产业中农村是第一产业的基地,而城市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是链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态系统的中间环节。在三大产业的生态关系中,我们不但要实现城市化道路,消除城市化的污染转移到农村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消除农村污染,向城市输送更多安全生态的农产品,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1.2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协调

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是呈水平状态。在环境的管理中,我们要协调好上游生态保护与下游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让生态工程带动新城市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农村的环境管理要更加重视,由于农村环境管理比较薄弱,我们要控制对农田、引用水源和养殖业的污染,最大限度的减少上游的污染而造成对下游的影响,积极处理好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

2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制度内涵

2.1环境管理的主流化

环境管理的主流化的概念是在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并让社会大众都能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相关部门的议事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日程上来,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让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可,并参与到环境的保护公益事业中来。同时还要协调好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调动社会大众的积极性。

2.2环境管理的生态化

只要是指在进行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的生态化的因素,并将生态化作为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使环境管理制度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政府要在环境管理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给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平台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让环境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2.3绿色政绩制度化

绿色政绩制度化主要是指树立起绿色化政绩观,将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作为考察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工作效能及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保证环境管理工作考核的制度化,为实现环境管理的目标提供制度上的保证。绿色政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要求,也是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之一。

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而对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和污染,也让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必须处理好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了环境管理的经济目标。

3.1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

科学发展观是党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环境管理中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走新型的城市工业化的路线,实现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3.2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目前,生态文明社会所提倡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所以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时应注重资源的整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帮助。另外,应将建设生态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型社会作为环境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与经济持续发展能够实现相互协调。此外,应将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处理收入与环境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作为环境管理的重点内容。

4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内涵在建设物质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环境管理能够很好的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就必须要了解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制度内涵和技术内涵。

作者:郑江宁 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蓓,王雪琴.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与水平评价———以大渡口区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42-46.

[2]周训芳.湿地保护的主流化与湿地法律制度的生态化[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1).

下载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中学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从科学把握和准确......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 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标志。文明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逐步全球化,环境污染也已经逐步的走向全球化: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不断增速、水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浅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仁者近山,智者近水”,秀丽之山水孕育出了众多的中国哲人,不仅如此,草民亦有“乐乎于秀丽山水”之心,这成为泱泱大国一大特色。有青山绿水的家园是芸......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攀枝花西区**镇为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之研究 【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背景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明确的内涵,即它是以马列主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