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9:2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第一篇: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邬开荷 王扬铭

[摘要]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理论与实践思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农村教育

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非农产业收入已逐渐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在土地资源不变、资本投入有限、劳动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的背景下,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稳步增加农业家庭经营收入,从而获得更多的非农产业收入。

2.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步伐,需要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

新农村建设需要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首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建设,其目标是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是促进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决定因素。必须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依靠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环境整治、培育新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综合管理改革等,都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全力投入。培育新型农民,就是通过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4.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需要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如何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我国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即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充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增量。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大,现有劳动人口约7.4亿,其中,农村劳动力近5亿,剩余劳动力接近2亿。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增长速度快,开发潜力巨大。

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4亿左右,其中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700万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必将对社会就业、农村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

2.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科技素质不高

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年,在欠发达地区,情况更差。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11年,目前已达到12年以上。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农民文化程度指数继续以0.16年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才能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到2050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3.农村教育与人力资源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投入不足与社会需求庞大是制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推进的主要矛盾,也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迅速,但仍滞后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集中反映在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长年徘徊于

2.5%>3%,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

三、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对策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1.科学制订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不断增强城镇化吸纳能力,我国的特点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不足,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突破口。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强管理,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整个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去统筹规划和精心安排。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遵循市

场经济发展规律,使农村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构建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为基础的现代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创建农村社区学院,建立学习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农村教育战略规划,创建适合我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农村城镇化相结合,保证农村劳动者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推进制度创新与机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和人才保证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整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完善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劳动力统一市场,尤其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准入、民主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制定法律规范。加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延伸到广大农村,覆盖广大农民,农民仍然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一种巨大的障碍,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在调节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积极向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倾斜,建立健全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争取用15年>20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将全国农村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整体推进,建立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相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字体: 小 中 大 发布: 07-02 11:35 作者: 学术发表网

来源: 中国知网

查看: 150次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措施如何发表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如何发表论文

(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 如何发表论文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6]。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

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第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发表论文

第五,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7]。

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3] 俞敬忠.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8).[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5][6]易小芳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7] 孙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着力从系统论的角度探索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试图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从而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开发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表达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使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机会和成果能够惠及到全体人民,特别是农民,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实现这一战略任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人力资本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然要求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此,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一经济目标的根本途径

中央提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种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然而,要实现这一切,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

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必须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把他们塑造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一新型农民。因此,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一社会目标的根本保障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是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更要“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造就亿万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障。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这一政治目标的根本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外,还要实现“管理民主”这一目标。显然,没有高素质的农民群众的参与,要实现这一艰巨任务是不可能的。在现阶段,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提高农民政治素质,创建乡村民主政治,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运动,这正符合建设杜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这一要求。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这一政治目标的根本举措。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主观制约因素

1、政府官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要成功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没有政府的积极主导参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事实是,政府官员脑海里往往装着物质资料生产蓝图和“官本位”思想,行动上追求看得见的政绩,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处处皆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各级政府官员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着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民的教育投资需求不足。从上文中已知我国农民的教育观念淡薄,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投资不足。我国现在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需要大量人才,理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然而,由于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很少,特别是农村地区,结果教育负担基本上落到农民身上。然而事实是,农民对教育投入积极性不高。

(二)客观制约因素

1、人口政策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在建国后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的时候甚至鼓励人们多生,这在当时具有其合理性。一是由于受到“人多力量大”传统思想的影响;二是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实际情况使然。但是,这种“放任自流”的政策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有弱化的趋势,计划外生育屡禁不止,特别是农村地区。因此,强大的人口增长惯性增加了人口控制的难度,给教育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2、有效制度供给缺失。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农村许多制度缺失,特别是户籍制度和有效的农村教育制度的缺失,使得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一是户籍制度障碍。我国的户籍附加了太多的社会功能。二是教育制度障碍。农村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师资力量良莠不齐。三是产业障碍。我国的产业状况也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这种结构非常单一的局面,造成农村大量劳动力拥挤在第一产业,农民收入上不去,从而农村的发展也就处于艰难的境地。四是劳动力市场降碍。劳动力市场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流动,配置和利用的客观机制,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调节机制。由于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

西奥多•舒尔茨曾经指出:“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我们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从多方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加强党的建设

1、强化政府官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官员必须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对当前我国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必须要站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高度,认真学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理论,深刻理解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从而增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2、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全部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力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离不开党的有力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

3、改进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过去,在党的“一元化”领导格局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形成了包办一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如近年来出现的“包揽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就是明证。因此,要使农村党组织领导好,完成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必须努力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始终要把握一点: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关健——实施正确的人口政策

1、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加大农村人口调控力度。政府要加强农村人口综合调控,控制农村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政府要加大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要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

2、大力提高农村女性综合素质。发展经济学认为,妇女在农村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65%以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对我国显得尤其重要。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梁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拓宽就业门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经。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稀少,人地矛盾相当突出,农业效益很低,依靠农业本身的发展来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富裕农民,就必须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化和城镇化转移。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保证——强化有效制度供给

1、建立中国特色的杜会保障制度与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一要加强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体系。三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2、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配套体系。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根本的就是要统筹城乡就业,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要统筹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

(五)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基础——切实加强农村教育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明确职责,加大投入,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二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三是推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之,必须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满足农民对教育的需求,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2、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担负着农村普及教育和培养农村中、高级人才的重任,只有努力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农村急需的大批人才,才能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参考文献:

1、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邓涛.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1).3、陆学艺.转型时期农民阶层的分化[A].陆学艺.“三农论”一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

[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谢爱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教育投融资问题[J].特区经济,2006(1).5、王秀梅.中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6、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学生工作处)

第四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字体:小中大发布: 07-02 11:35作者: 学术发表网来源: 中国知网查看: 150次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措施如何发表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如何发表论文

(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

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 如何发表论文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6]。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

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第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

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发表论文

第五,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7]。

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3] 俞敬忠.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8).[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07-10-25.[5][6]易小芳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7] 孙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第五篇: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法律问题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法律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加强对农村法律问题的调查才能够使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目标,需要完善农村法制,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需要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控制,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需要有效解决关系农民利益的多发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关键词和谐新农村法律问题法律意识

一、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保障

(一)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1.关于农民对权力与法关系的调查:“你认为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如何?”其中,约44.7%的人认为法大于权,21%的人认为权大于法,约32.3%的人认为权

法并重,1%的人认为互不干涉。

2.关于农民了解法律途径的调查:“你觉得法律有用吗:你了解法律的途径是

什么?”其中,有41%的农户选择了“法律很有用”,也有46%的农户选择

了“法律偶尔有用”,约有13%的农户选择了“法律无用”。有65%的农户

选择了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法律的。

3.关于农民对犯罪认识的调查:“现实生活中最严重的犯罪是什么?”其中,62.1%的人回答是杀人,7.6%的人回答是贩毒,27.5%的人回答是贪污、受

贿,2.8%的人认为是其他。

4.关于农民对监督权认识的调差:“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监督权?”其中,50.1%的人回答是不知道自己有监督的权利,32.5%的人回答监督权是形式,17.4%的人认为是享有监督权。

(二)对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对农民法律意识方面的调查,我们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逐渐

开放,较之以前农民法律意识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也不能作过高的评价,其

种种不足是有目共睹的。集中表现为农民对法律只是知之甚少,当他们自身权

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他们很难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等。

农民法律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

结构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农民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则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就会顺利进行,得到高速发展。相反,如果农民的法律意

识不能正确、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或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要

求作了片面的、歪曲的反映,则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可能困难重重,停滞不前,甚至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扭曲,发生变异或畸形现象。农民素质哦高与低直接

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我们要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从

而速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控制,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为实现农村和谐目标

提供保障

(一)关于农民解决争端方式的调查

1.设问:“当您有家庭或邻里纠纷时,您首先选择的解决方式是?”,其中,有65%和67%的农户首选由“村委解决”,而选择“法院”的进分别占17%

和31%,甚至低于“找亲戚或邻里老人解决”和“找上级政府部门解决”,处于最末一位。

2.设问:“当别人侵犯你的权利,你选择什么方式保护自己?”,其中,31.6%

回答起诉,6.3%回答报复,34.5%私下和解,26.3%公家调解,1.3%回答其

他。人治观念又使许多农民不愿意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而往往采取“私

了”或者其他简单甚至暴力的方法。

3.设问:“你对私了有什么看法?”,其中,34%的农民认为合理,约11.2%的人认为不会伤和气,约27.5%的人认为可以实现公平,约27.3%的人认为不

影响名声。

(二)对农民解决争端方式的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着国家法律在乡村社会的控制力度与效度的削弱问题,主要原因是制内的国家法律供给不足且与乡村社会需要不契合、乡

村社会里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缺乏等。为了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提

供保障,需要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机制,例如:建立和完善村民调解组织,提

高村民委员会处理纠纷的能力和积极性,法院与派出所要建立更加贴近群众的有效的纠纷处理机制,切实推进行政控制手段自身的改革,使基层政府真正成为农民可以有效制约的政府组织,成为愿意并且不得不对老百姓负责的“责任

政府”。

三、有效解决关系农民利益的多发纠纷,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和谐新农

村的实现

通过调查,我们在发现农村经常会发生的一些纠纷包括:赡养纠纷、土地承包经营问题、农村土地宅基地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务工劳动合同问题、封建迷信以及邪教问题等。目前,封建迷信以及邪教组织已成为农村中威胁群众安全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社会因素。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需反对封建迷信,铲除邪教。要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问题,根本的措施是要完善有关土地的法律制度。一是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不动摇,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二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特别耕地保护制度。三是要规范征地、用地管理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实现公正补偿。在劳动领域,农民工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就业、上学、居住等存在诸多困难。疏导、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和纠纷,需要通过政策措施的法律化有效保障农民工应该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同时完善法律服务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建明,中国农村的法制需求与供给——以法律援助为视角,中国司法,2005

【2】 郑水流,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探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利明,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法学,2005

【4】 任仲平,重大的战略任务壮阔的历史征程——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

日报,2005-6-01

下载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农村建设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王杰芳 刘英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第03期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

    浅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市场研究■2010 ■12 笪王慧平 目前“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 “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 源,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 军(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阳 550004)[摘要]旅游业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人才是社会的财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工作总结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工作总结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工作总结20xx年,根据市上下达给我办的工作目标任务:1、完成大面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1.1万人;完成中央、省下达农村劳......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 ,结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通过建立......

    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党、全社会调度重视人才开发利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xx乡隶属鲁甸县,地处鲁甸县北部,距县城36公里,最远的塘房村委会离县城50公里。东与昭阳区苏家乡接壤,南与水磨乡相邻,西与梭山乡相邻,北与新街乡相邻。辖四个行政村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