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痞子英雄影评
一部关于人性的电视剧—— 一部关于人性的电视剧—— 痞子&英雄 痞子 英雄
历时 8 个月,耗资 2000 万人民币,建立强大的武术技术团队,由台湾偶像剧之父蔡岳勋执导的台湾首部警 匪题材的偶像剧《痞子英雄》6 月 24 日在华娱卫视进行内地首播,引发了新一轮的狂潮.片中火爆的打斗场面, 枪战的刺激,节奏紧凑的刑侦分析以及男女主人公纠结的情感十足让人大饱眼福,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更加深层 次的东西,是关于人性的感悟.
黑与白
这是一个关于光明与黑暗的故事.痞子,原本是大街上的流浪汉,因为偶然的机会,被人拉去改头换面成为警察.他做事随便,胆小怕事,凭 着莫名的直觉,奇怪的线报破案,成为北区分局的破案王.因为自身行为不检被调往南区分局,遇到了他命中的 反义词——英雄.英雄,正义感强,为了破案不惜一切代价,每次追捕不小心就撞车跳楼杀人,是非正义黑白分明,同僚 心目中的英雄,组长级以上长官心中的疯子.“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这是他的人生准则.因 此,他看不得一切的黑暗,他要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切.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给我们诠释了人性的双面性:每个人既是痞子,又是英雄.正如主演之一的周渝 民所说: “表面上看起来你是很光明的,但你常常忽略你身下影子,忽视你的阴暗面.” 痞子代表的是“黑” ,告子曰: “食色,性也.”痞子的性格反映的正是人类的这一本性的显现,胆小怕事正 反应了人类求生欲望的强烈感.嫉妒,仇恨也是人类固有的正常的思维情绪.当痞子的三联会会长儿子的身份被 英雄取代时,他内心充满恐惧,他害怕回到过去,回到蝼蚁般的卑微的生活.因此,他要反抗,他要阻止一切, 所以他违背良心去抓捕无辜被陷害的英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痛恨罪恶,黑暗,面对强大邪恶的组织萨克奇, 他挺身而上;面对友情与自身利益,他选择了朋友,这不是个真正的痞子!英雄,看起来是那么讲原则,嫉恶如仇,但是他身上却也有“痞子气” ,为了查案,他不惜盗取黑帮三联会 办公大楼的 3D 图,偷窃黑帮千金的手机潜入档案室窃取资料..这一切都完全违背了他说的:.“黑就是黑,白就 是白!”的做事原则.同时,每当他追捕罪犯时,不顾他人的利益,弄得人仰马翻.英雄也不是真的英雄,他是 个“痞痞”的英雄!
正义与邪恶
“真正的坏人,反派不是你眼中看到的那样,真正的坏人其实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蔡岳勋 这是个黑白颠倒的世界.他们看起来是坏人:小马,老李.但是,小马确实帮助“双喜”组合的一大支柱,是最棒的同盟军.老李是 站在罪恶背后的那双犀利的眼睛,是光明的指引者.然而,因为误会,小马被不公地对待,老李被邪恶势力灭口.他们看起来是好人:南北区分局
的两位局长,国会议长,国防部长.但是,他们却是争权夺利的恶人,悲剧 的制造者,罪恶的执行者.他们将光明遮盖,将道路掩埋,让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世界变得如此不堪.你认为的光明实际是制造黑暗的来源,然而你认为的黑暗其实是显现光明的地方.看似案件有进展,黑暗却迅速扩散开来,证物的丢失,证人的死亡,全都跟警局的高官有关系,而这与最高 统治者又存在着直接关系.如果没有阳光照耀,就不会有黑暗的地方,这就是世界的真理.
爱与被爱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爱,做为“七情”之一,是人性必不可少的一个因子.琼瑶说: “因爱而爱谓之人,为爱而爱谓之神.”英雄 爱上了大小姐,大小姐爱上了痞子.看似很俗套的三角关系,实际上,却是人类感性世界的抒发.正如剧中插曲 的歌词所诉: “你对我一点不在乎,我爱的那么不服输,对你的爱我选择了让步...” 如果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那么另一种爱就是无界限的爱——博爱.何小玫,一个速食店的服务员,因为她小小的善举,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第一页
“ 在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命低贱得连垃圾都不如,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他们.”痞 子说.就是何小玫的一句问候,一双手套的温暖给流浪汉痞子毕生的难忘.在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是既惊人 又残酷的,美国纽约被誉为“穷人的地域,富人的天堂”.虽然统治阶级会采取措施缓解社会矛盾,但是乞丐是 比穷人更为低贱更为悲惨的社会群体,所以小玫能给痞子关怀就是一种大爱.
第二页
第一页
第二篇:《英雄》影评
电影欣赏综合作业
——《英雄》影评
由古至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风萧萧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返!太子丹聘荆轲以刺秦王,赠利匕,得燕督亢图和樊於期首级以近其身,欲刺时,失之,惜之!从而“侠”之一字也被定义为独立个体抵抗强权的精神核心。近期我回顾了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这便是一部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背景拍摄的一部华语动作电影。
张艺谋拍的这部电影《英雄》在当时其实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2002年上映的时候,因为剧情的重复拖沓,场内场外骂声一片,但也创造了中国大陆电影新一轮的票房神话和电影产业化模式,并在西方电影市场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时已过迁,现在回过头再来看时,觉得张艺谋真是在用心阐述自己的“侠义”观。电影中无名和秦王三次的对话,每次对话都阐述了不同的侠义精神,并且层层递进,最后上升到“胸怀天下”的大义上来。这样的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完备的。再加上这部电影里演员的演技、光影画面和配乐均属一流,让我觉得这真是一部难得的武侠片。
《英雄》一剧中无名和秦王的交谈交替讲述了三个与刺秦有关的故事。先是无名虚构的反杀刺秦三人的故事一:先杀长空,再诱使飞雪杀残剑,最后在飞雪方寸大乱时杀之。而秦王则更相信自己的揣测出的故事二:为完成刺秦,无名与长空串通,由己杀之,而后再邀残剑飞雪之一献身,其间飞雪为爱而先伤残剑,再为刺秦捐躯。最后,无名坦诚公开了真实的故事三:为完成刺秦,经过串通,无名假杀长空,后与飞雪联手伤残剑,再于秦军阵前假杀飞雪。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影坛上颇为流行的由不同视角来建构的“分段讲故事”的叙事模式,这种突破可谓是同时迎合了中西方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
《英雄》中有一个宏大理念,就是残剑写下的“天下”两字。这两个字,令无名主动放弃了刺杀计划,而刺秦故事原有的核心也遭到完全地摘除和偷换。在刺秦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一个场景:赵人残剑曾经刺杀过秦王,但是最后放弃了,对于飞雪的质问,残剑说他从书法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秦王不能杀,七国连年混战,百姓受苦,唯有秦王才能停止战乱,一统天下。在《英雄》里,这个宏念大概便是秦王的最后追求:“天下”。
电影《英雄》取材来自大众所熟悉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并不需要翻阅多余的历史资料,观众便能立刻进入电影的文化语境,加上影片中所运用的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独白,也使观众没有任何隔阂感,就能顺利进入情境。它是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一块里程碑,它在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中国武侠类型片的发展上,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影片在“天下”的大义与大爱中落下了帷幕。这也便是影片所想向我们传达的道理。
什么才是英雄,唯有天下大义才是真正的英雄!
第三篇:《英雄》影评
《英雄》影评
《英雄》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中坚人物张艺谋与2002年倾力打造的作品。他给观众讲述了一个别样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这里,演绎着“人不离人,剑不离剑”的凄美爱情,阐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剑客友情,传达出“胸怀天下”的悲壮豪情。这是一部借中国古代的传统英雄之“义”,宣扬当代“和平”精神,用现代“英雄”眼光去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挖掘不一样的历史价值的影片。
《英雄》讲述战国末年六国征战,秦国最强,秦始皇也就成了各国的敌人,大侠残剑、飞雪、长空都要刺杀秦王,来自赵国的无名获得了离秦始皇只有十步之遥的机会。在与秦王对饮的时候,无名讲述了他是如何杀死三位大侠的,在他的描述下,三位大侠不过是一群自私的小人。但是秦王始终不相信,并道出三大刺客败于无名剑下的另一种版本。在秦王看来,这些侠客都具有非凡的气度,事实也正如秦王所料,是三位大侠帮助无名获得了刺杀秦王的良好时机。无名的杀气吹动了自己面前的蜡烛从而泄露了他的动机。无名决定孤注一掷,但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无名告诉秦王,残剑曾劝说自己不要刺杀他。因为秦王是唯一能够拯救天下,拯救百姓的君主,而无名自己在与秦王的谈话中印证了这点。残剑知道无名刺杀失败,觉得愧对妻子飞雪,只得以死谢罪,而飞雪最终殉情自尽。秦王有意放走无名,但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度,还是忍痛处死了他。
《英雄》借无名,秦王之口讲叙无名如何击败长空、残剑、飞雪及其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辅之以残剑之口回忆往事,每一个叙述者的闪回也充满着个人经验,并且出于各自的目的而进行人为的改造,使之与客观事实似同似异。但最后却以一个权威性的故事讲叙整个事件,这样使影片跌宕起伏,却又明白清晰。
强烈的视觉盛宴:颜色参与叙事。
毫无疑问,《英雄》是视觉的盛筵。在《英雄》中,张艺谋把色彩分成几大块,配合故事段落。所有色彩的设计都是为了叙事。《看电影》是这样评判《英雄》的色彩运用的:“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织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
在细细观看过程中,我将其逐一分析了张艺谋选择用红,蓝,绿,白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别讲述的原因。列为一下几点:
第一种色彩:红。红色的故事都是很强烈的,有点扭曲的情绪。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这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而红色的故事中又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
第二种色彩:蓝。蓝色本身有客观,冷静的特征,蓝色部分的故事也是比较真实的部分,很写实的叙事。这是秦王发现了无名真实的意图时,心态依然能保持平稳,英雄惜英雄时所想象的完美的残剑飞雪的故事;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顶点。
第三种色彩:绿。这是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残剑心态已经返朴归真,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绝美。
第四种色彩:白色。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仿佛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苍白的现实逐渐展现,最后残剑飞雪在沙漠中相拥而逝,在哀转忧伤的音乐中,让我们深深体会美丽宁静的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提到的黑色。《英雄》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黑色被导演认定为秦朝的颜色。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身穿黑色的无名代表了坚韧、刚毅、以及最博大的胸怀。黑色是一个很强大的色彩,深邃、神秘、暗藏力量,在只适用黑色而不用其它颜色的时候,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开篇的黑色主调,使得整部影片带上了历史剧特有的那份厚重感。沉稳,霸道,一如踏平六国的秦军铁骑,一如一统天下的秦王,无人可撄其锋。
影片多次使用重复蒙太奇,叙事蒙太奇,理性蒙太奇 《英雄》的叙事蒙太奇是通过张艺谋所擅长的色彩控制而实现的,主要是关于残剑和飞雪的故事,角色的不同语境中的色彩环境也尽然不同,无名讲述的第一个版本以红色为主,显示出故事躁动、热情、暗潮汹涌的特点;秦王讲述的版本则是绿色、蓝色,昭示着猜测、神秘、忧郁的特征;无名在最后讲述的,则用了白色,意象相呼应,而且在主题表达上使得情绪渲染更为通透。最后再举一个关于语境的例子,就是“意念中的打斗”所用的黑白画面和慢镜头,基本上就完整了。
第二点就可以说说微观的理性蒙太奇《英雄》中理性蒙太奇表现得最完整的是章子怡和张曼玉的打斗(不要一听这个就想到红叶红叶)要提出一个比较小的点:两人的第一个回合,飞雪的头发断了一缕,此时镜头的顺序是头发——曼玉——子怡——全景——头发——曼玉说:既然你找死——子怡——头发——曼玉说:我玉成你——子怡——两人中景,刀已到!——头发落地!——飞雪出手。还有李连杰展示剑法那几次。
第三点可以说表现蒙太奇了,或者就说蒙太奇在《英雄》中的“表现主义”特征,从抒怀功能上说,就很多了。最后一节无名赴死、老者报信、秦王含泪。
第四点多次使用了重复蒙太奇手法,尤其是在射箭那个画面,还有士兵们一起喊风,大风的时候。还有在秦王面前蜡烛的摆向重复了很多次,都是使用了重复蒙太奇手法。
把这样一个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却又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的“刺秦”的历史,用如此一种诗情画意的叙述方式来表现,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事实上,张艺谋无意用《英雄》说历史,他仅仅是借助历史表达电影艺术的未来。
第四篇:《英雄》影评
《英雄》影评
自从《史记》以来,“荆柯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称颂,其中独立个体抵抗强权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内核,而“侠”也被定义为“以武犯禁”,武侠文学和后来的武侠电影的社会功能是用侠的形象在一定程序上冲破社会禁忌,对抗强权政治,为读者或观众提供了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感。张艺谋的《英雄》题材来自“荆柯刺秦”,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古典美,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气质的精神大餐。当时七国争霸天下,而秦国势力最强,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秦王成了众多刺客行刺的对象,其中对他构成威胁最大的是赵国的四名刺客:无名、残剑、飞雪、长空。他们是对荆轲之类专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而在电影中,他们是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在短短的电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大情大义。赵国大将的女儿(飞雪)为报家国之仇,与心爱之人(残剑)历经艰辛,苦练剑法,终有所成,即便决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将成功的一刻,残剑却领悟到了更深的大义——天下苍生。与天下苍生相比,个人的得失便不再称得上什么得失,个人的爱恨、苦于众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骂名,然而在无名天下独一无二的剑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义,竭力相助。长空本着对无名莫大的信任,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来左右,更是所谓难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国与天下苍生之间,无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择,然而正是这个抉择,决定了“英雄”这个称号。在即将取得成功时选择了放弃,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啊!要经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能做到啊!“无名”之路,是否值得我们效仿?作为无名之人,当我们在追寻一个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之时,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学会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举世瞩目的雕塑艺术品——维纳斯像,就是因为没有了双臂,才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就是因为以未完成的形体留给后代,才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所以放弃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由此看来,学会放弃,也需要懂得辩证法的道理。这里,进与退,拼搏与放弃,也是对立统一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勇于放弃,就是明智的选择。这里没有绝对分明的,一成不变的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没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记录下来,把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留给后人,这便是明智的选择。这样说来,无名选择了放弃乃是英雄的壮举。放弃年轻时的追求,采取更加适应市场的务实策略走无名之路,把更多一点精神财富留给人间,这样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保持了追求。
《英雄》一出,竟然引起此一番天下论争纷乱!谁都能看得出来,《英雄》不是来讲述什么刺秦、复仇抑或爱情之类故事的。尽管影片中有刺秦、复仇、爱情的镜头。但是张艺谋不过是借助这个刺秦的外壳、复仇的表象、爱情的幌子,来表达一个大写的境界。张氏这一回的艺术之“谋”,玩得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大写意”笔法,把中国的哲学、文化、历史等等诸多元素浓缩在如此这般美轮美奂的画面意境当中,倘若你不具备一点中国哲学、文化、历史的粗浅底蕴,你将只能看到这部影片的外壳、表象和幌子,你就因此而会对影片表示不十分满意,以为张艺谋丢失了深厚的功力。更有甚者,还会窃笑张艺谋必定中了什么“九阴白骨掌”之类,这一回必将弱到了极至,“不堪一击”了!
然而,《英雄》自有内力,其艺术神韵在影片整体中无处不在却又藏而不露。张艺谋口口声声“拍了一部商业片”,其实并非实话。他只是希望影片取得商业成功而已,他从不喜欢玩深沉,他的作品从第一部《红高粱》开始,就给人一种情绪的宣泄,讲究的是大俗大雅。而纵观他的所有作品,《英雄》是最像《红高粱》的一部,但又绝非重复和倒退,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张艺谋一贯追求突破,每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语境效果。而《英雄》的突破,则达到了又一个新阶段的高峰。
一:庄子学说——哲学境界:从《说剑》到《天下》的相融 影片中,那一个大大的 “剑”字,是主要的道具。无名为探“剑法”而特去赵国向残剑求得此字。张艺谋通过人物无名之口说出“剑字一共有十九种写法”并非仅仅是展露一点历史细节,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个“剑”字的书法,揭示出“天下”的意蕴。
影片将人物在赵国书馆求字的过程表现得惊心动魄:剑法在书法当中可寻,书法又在万箭穿堂之时形成。所谓“剑法”的几重境界,实乃人生的几重境界。你看那万箭穿堂时刻:老者岿然不动,残剑举手接箭,都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继续书写。表面看这只是秦军攻赵的阵势,内骨里却有无尽的禅机与“悟道”,是为秦王后面的“天下”理论做铺垫的。
查阅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论著,正有《说剑》、《天下》二篇。几乎与《英雄》的主要情节,思想脉络完全一致。原来,影片是从这里得到的灵感。把一种哲学观直接变成了影像艺术;原来,无名的“十步一杀”直接取自于庄子的行为;原来,片中秦王“终于悟道了的”几重境界正是庄子所述;原来,张艺谋深悟庄子学说的精髓,借助于他的“天下”学说演绎自己影片中的“天下”观念!这里不得不复叙一下庄子的故事:赵文王喜欢剑术,门下聚集剑客三千,每日对击,死伤无数。庄子扮作剑客前往与大王“说剑”:号称自己的剑法“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挡”。赵王兴奋,挑出剑客与他比试。庄子不动,却说自己有“三种剑”,一种是“天子剑”,一种是“诸侯剑”,一种是“庶人剑”,他分别论述三种剑的不同制造和用法,说服了赵王以“天下”为重,不再玩剑,不再杀生。而《英雄》显然就是将庄子的这个故事移植过来,通过几位剑客在“刺秦”过程中的转变,用现代电影手段演绎了庄子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念。
这个哲学境界就是自然生态,就是天下和平!这是真正的侠情义胆,现在可以理解张艺谋何以要选择九寨沟等处景点拍摄“风光片”了吧!他是要展示庄子哲学的“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是要将庄子的“无为”变成影片中的“不杀”,将三种剑变成剑法的三重境界,你就不能不佩服他的深厚功力。
二:琴棋书画——文化境界:从民俗文化到民族文化的升华 张艺谋为表现《英雄》的规定情境,将最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尽皆揉入影片的情节进展和人物行为当中,使影片从头至尾充盈着中国文化的氛围。古琴、棋谱、书法……与片中的几位剑侠乃至作战阵势,在张艺谋的语境下竟然如此和谐统一。如果说他以前的许多影片的酒坊、染坊、大红灯笼等等,还只是一些民间民俗文化的体现的话。那么,在《英雄》中,他要凸现的,却是我们的大民族文化。所以,当秦军将士在风沙漫卷的战场上高呼着“风、风、风,大风、大风、大风”的“号令”而万箭齐发时,虽感觉到那是张艺谋惯用的手段,却又免不了再次被他震撼心灵。
长空与无名的那一场伴着古琴的决战,拍得是何等绝妙。尽管此段落只是两位武林高手一展“绝技”之“武打”。然,在张艺谋镜下,却秉承了中国画的传统技艺——大写意手法,忽然撇开具体的“十八般武艺”,决战于一种非凡的“意念”之中。此时,镜头由彩色转为黑白,人物由现实进入梦幻,动作由激烈瞬间凝固……此刻,观众的心不能不同样在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此时此刻,画面“单调”了,语言“停顿”了,一切似乎变得十二分的简单。然而,此时无色胜有色,此刻无声胜有声!便是中国画的留白而不白,中国文化的“化实为虚”而不虚,全部在此一镜之中得以神奇体现。那一种空灵那一种深邃那一种悠远……其语言之复杂,其内涵之丰富,怎能不让人叫绝。
什么叫“出神入化”?什么叫意境深远?一种属于中国人的、传统的文化认同感会随同影片多处这样的镜头而让人激动不已。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某种奇观,稍稍有一点中国文化常识的人怎么会看不出这样的文化?然而,那么多经历过我们的高校教育的“泱泱学子”们,对此文化意蕴却毫无反应,却只看到“简单空洞单调”,不能或者不愿意领会其间奥妙,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还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三:诗情画意——艺术境界:从色彩的形式包装到风格样式的形成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此乃一切艺术创作之规则,电影艺术同样如此。一部电影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当依作品风格而定,一部作品选择什么样的风格,又当依作品表现内容而定。张艺谋自然深谙此道!他选择武侠,选择浪漫,来满足自己很久以来的一个梦想:就是创造出一种既属于中国文化的,又合乎世界潮流的,还体现张艺谋自己个性追求的类型作品;他又选择历史,选择传奇,来承载他所要表现的武侠与浪漫。但艺术创造又是要突破常规的,张艺谋显然是一个既不愿重复别人又不愿重复自己创造型人才,所以他必须为《英雄》寻找到一种与题材体裁完全契合的表达方式,就是影片的形式包装。
喜欢或者不喜欢《英雄》的人,在这一点上却惊人地统一:都不能不承认影片拍摄得美轮美奂,不能不承认其视听效果的蔚为壮观。大漠风烟、秦王军阵,九寨风光、平湖出侠,几重画面便有几重色彩,一种叙述又是一种气势。张艺谋通过这些画面色彩营造出一种极具风格化的豪情,这种豪情甚至体现在镜头中的每一滴水珠上。
把这样一个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却又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的“刺秦”的历史,用如此一种诗情画意的叙述方式来表现,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事实上,张艺谋无意用《英雄》说历史,他仅仅是借助历史表达电影艺术的未来。这一点,影片主演张曼玉有深刻领会,她在影片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说:《英雄》其实是一部“很未来的电影”。是的,张艺谋正是以未来的眼光放眼世界,才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如梦如幻的又一种风格样式,又一种影片的类型。
只有在如此的类型与风格样式当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剧情的结构方式,情绪的渲染波动等,才显得和谐得体。张艺谋利用这种风格样式完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追求,这与他自己先前多部作品的现实主义追求完全是两码事。但却再次证明了他的艺术才华的多面性与多变性。
第五篇:痞子刘邦VS英雄项羽
痞子刘邦VS英雄项羽
如果按照中国人传统的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观念,刘邦坐上了帝王龙椅,创立了汉家天下,贵为九五之尊,所以他应该是英雄人选。反之,项羽就只能被列入陪衬英雄的跳粱小丑角色,因为他是一个输家,最后落了个兵败被杀的下场,可谓离英雄相差甚远。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成就了帝王之业,后世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是很高,不客气一点的说法就是骂名,背信弃义、玩弄权术、残害忠良„„可以说,刘邦是一个在人格上彻彻底底的失败者,是一个让人不足道的小人,相反,项羽虽然失败了,后世人无论高矮,却都是一律仰着脑袋瓜子看他的。宋时李清照就曾著诗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英雄主义崇拜情结。
当然,我们不能随便断言说刘邦就是痞子而项羽就是英雄,而要以历史事实来说话。
司马迁在《史计》中关于刘邦的发迹记载多赋神话传说,什么刘邦是他的母亲与蛟龙交配所生,什么刘邦长了一个奇大无比的鼻子等等。但尽管如此,在司马迁的笔下,先帝刘邦的形象却并不高大。刘邦,沛县(今江苏丰县)人,少年时飞鹰走马,偷鸡摸狗,以一副浪人形象闻名乡里.年轻时担任过泗水亭长之职,此公终日不思进取,游手好闲,但心比天高,一心想着飞黄腾达。“多大言,少成事”这是知道他底细的同乡萧何对他的评价。
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有争议〕人,少年时书无所成,学剑也是半途而终止,用他的话说就是“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跟其叔父项梁学兵法。年轻时,这哥们出落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估计是当时姑娘们心仪的对象),且“力能扛鼎,力气过人。”实话说,这位哥们也不肯老老实实地做他的公子哥儿,也是一心想着富贵荣华,曾对着南巡的始皇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后来因其叔父杀人,避难而逃至吴中。
按理说,刘邦项羽都是南方人(楚国人),说得更进一点,他们都是江苏人,同时也都是从刀山矛林中摸爬滚打好不容易混过来的“红色阶级”他们应该惺惺相惜才对,至少不至于互相坼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在争得面红耳赤之后终于宣布拉倒,运转起各自庞大的绞肉机器——军队来,由此不得不得让人对他们刮目相看,对“权力”二字重新定义起来。
其实,在他们撕破脸皮宣布开打之前,二人还是亲密的反秦盟友呢。二人的分歧就在于项羽巨鹿之站时刘邦抓住这个空挡分道扬镳进了关中,顺利地接受了子婴的投降。表面上看,这没有什么,因为这也是战争的需要。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楚怀王曾经有过一句“先入关中者王之”的话(估计是后来刘邦一派造的谣),于是,率先进入的刘邦开始飘飘然起来,他派兵守住函谷关,打算住进秦国华丽的宫舍称帝享福起来(后来在张良,樊哙等人的劝说下不了了之)。项羽不干了,这哥们闻听消息,在打败了王离,章邯之后,立刻督军西行,打破了函谷关之后也急火火地跟着插了近来,把军队驻扎在鸿门,立刻就准备向刘邦动武。于是双方剑拔弩张,矛盾尖锐起来。
那个时候,项羽的力量要比刘邦大得多,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亲到鸿门向刘邦屈膝求和,言卑说好,以表自己并无私自称帝的胆子,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事件。其实,鸿门宴上的项羽完全有条件除掉这个他唯一的竞争对手刘邦.也许是受楚文化赏力不赏德,喜欢打硬仗而不太讲究算计的影响之故,项羽却不想阴谋取利,在这个时候加害刘邦,反而对前来保护刘邦的勇士樊哙大加赞赏,赐之以酒肉。完全把会议的主要目的都搞偏了,那个怕得要命,如坐针毡的刘邦,终于借上厕所的机会开溜了。
如果说在鸿门宴上,我们既看不出项羽的英雄气概一面,也看不出刘邦的市井小人一面,我们最多只能说项羽这个人比较大度,刘邦学得了乌龟法,能屈能伸而已的话,那么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战,刘邦的形象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这一战,汉军被打得哭爹喊娘,满地找牙,刘邦为了逃命,完全不顾部下死活,甚至连自己的儿女孝惠和鲁元都被他从车上推出,充当了楚军的俘虏,项羽追至荥阳,试图用刘邦的父亲作为人质逼迫其就范,此公竟然并不买帐,面无愧色曰: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后来项羽放了刘邦之父).他少年时的泼皮无赖之相开始暴露,人们后来对他反感,估计最大的可能就开始于此。
公元前203年,战争转如相持阶段,项羽基于“丁壮苦军旅,老若罢转饷”的情况,向刘邦提出就他二人于阵前分个高下,见个输赢,免得贻害天下,劳民伤财。但刘邦不干(项羽一巴掌就能把他打成肉饼),非但不干,他反而借此机会大肆散播项羽罪状,说他这样的人跟不值得和自己动手等等。其实,刘邦所陈述的项羽罪状大多子虚乌有,有的是更是空穴来风,说白了,他是在蛊惑人心,在往自己连上贴金,把自己打扮成至美至善的完人,让天下人都对他刘邦顶礼膜拜,跟着他一起来反对项羽这头“混世魔王”。项羽见单打独斗不成,无心再斗的他只好提出讲和,向刘邦提出了划分天下的政治主张。刘邦这人,表面上答应得干脆利落,肚子里却在算计着如何才能集结力量把这个位于他称帝路上的绊脚石彻底搬走.公元前202年,刘邦完全背弃当初的契约,拉拢他的苏北老乡韩信攻打毫无任何戒心的项羽.项羽准备不足,连战失利,被迫退至垓下,汉军将垓下围得铁桶一般,四面唱起楚歌,动摇了项羽军心。项羽夜半惊醒,以为楚军尽为汉军所虏,于是慷慨悲歌,连夜带领八百骑突出重围,天明后渡过怀河,到得乌江边上时,随者已不过数十人,乌江亭长要用船载他过江,被他拒绝,于是乃自刎而死。项羽死后的这一年,刘邦一依秦始皇的惯例,在定陶(山东今县)人模人样地当起皇帝来,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的成功除了他工于心计,善于利用民心之外,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偶然和巧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一生的战功乏善可陈,所经历的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小仗,他西入咸阳之所以一路凯歌高奏,原因就在于那些地方武装实在太菜,不是举手投降就是做鸟售散,如果不是项羽在巨鹿牵制住了秦军的主力,他的兵马可能出不了安徽边界,就会被灰溜溜地赶回他的沛县老巢。如果说这是一种偶遇,可以看做数学上的概率事件来解释,那他在日暮途穷,无路可走之际却能毫发无损,全身而退就很令人费解了。回过头来在一次说彭城之战,当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杀得人仰马翻,刘邦随身只剩得十来骑人马,在楚军的层层包围之下,他居然很奇迹地逃了出去,试想,如果骑项羽的三万军队斗志不是很旺盛,那他就抵挡不住当时刘邦的近乎六十万人马并将其一举击溃,但既然连六十万人马都能拿下,为什么就单单拿不下刘邦数十骑呢?想来想去,唯一的可行解释就是刘邦生具“帝王”痞相,项羽的兵士不敢抓他而已,让了一条道把他放了出来。
项羽,这个很讲信用,重感情,有血气的帅哥,输给了一向给人印象极差的刘邦,不得不使后来人为其叹息。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刘邦的获胜除了他的虚伪狡诈之外,确实与民心的归顺有关,刘邦这个人很会利用民心,很会做秀,在这一点上项羽是无法跟其相提并论的。比方说刘邦发迹之处,打下沛县之后,本来看到沛令一职非他莫属,但他却要装出一副让贤的样子;在打败项羽之后,他本来也是想当然的皇帝,但在登基时他偏要出出洋相,闹闹笑话,让人们觉得这天下少了他刘邦还真不行。刘邦是一个善于伪装的政治野心家,他的狐狸尾巴藏得丝毫不露破绽,以至于聪明的韩信,彭越等人都看走了眼,上了他的大当,最后落得个卖力不讨好的下场(刘邦登基后借口他们谋反,杀了他们)
历史上,人们将项羽的失败大多归结为诸如妒贤嫉能,滥杀无辜,丧失民心等。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很难自圆其说,因为在这些方面,项羽跟刘邦比较其实是小巫见大巫,算不得什么。因为刘邦虽然用贤,但他是用过即扔,当上皇帝之后压根就没有将这一帮曾经的难兄难弟放在眼里,甚至欲图之而后快;同样,在对待老百姓的做法上,刘邦也比项羽更无人道主义精神,他为了得天下,竟然可以置自己的亲身骨肉于不顾;在荥阳城为了逃命,竟让二千多名无辜的小女子代他做牺牲品,这样的人,他是这样得到的民心就不得而知了。当然,项羽的失败也并不是他所说的老天爷不帮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骨子里的小农经济意识在作祟,在灭亡了秦朝,烧了秦的宫室之后,这哥们荒唐地认为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于是把刘邦封为汉王,派往汉中,封秦降将章邯驻守关中,自封西楚霸王往江东炫耀去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看得出,这哥们既可爱又可悲。要是他自己亲驻关中,刘邦就是有一百个胆子,估计也不敢翻越秦岭来跟他叫板.但,很可惜,最后左右天下的还是刘邦先生。
当然,评价历史人物决不能信口雌黄,人云亦云,没有必要拉关系套近乎拼命抬举一人或是费尽心思搞臭一人,而应该客观公正以事实说话来阐述。不错,我们知道,刘邦是很小人,他当上皇帝是用了让人冷齿的手段,但项羽不见得不小人。《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就对这位公子哥儿作了毫不客气的批评。项羽这人,气量很小,轻狂傲物,加之性子刚烈,勇猛好战,动辄就杀人,甚至屠城。在新安他就坑杀了章邯的降卒二十万人;在北海时“烧夷城郭,宫室,虏其老弱妇女”„„由此看出,项羽也很不是东西,十足一个杀人狂,他的诸般罪行也足可以让人把他打入地狱,至少让人很不欣赏。
但是,所有这些,却并没有妨碍他在人们心中的完美形象,今天的人们对他的评价永比刘邦要高,他不肯过江东,但江东的父老乡亲们并没有忘记他,甚至为他立了牌坊,而同为江苏人的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却不但没有享受到这份额外的美遇,反而遭到了人们的鄙夷,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项羽之所以被人们这样不记前嫌地广为传诵,原因可能有二个方面。一是他的血性在起作用,他兵败乌江时完全有条件奔赴江东集结人马重新再来,但他不,“大丈夫输就输了,何必耍赖”。(当然,只身一人前往是一件不很光彩的事情,毕竟当初跟他一块出来打天下的八千子弟兵全部阵亡,即使乡亲们不怪他,他自己也会遭到良心道德的谴责。)他这种死而不惧的豪迈气概,使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般人身上所不具有的亮点;也正因为他不肯过江东,人们才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讲情义的种,值得敬仰。第二是他和虞姬那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对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和虞姬在生命尽头的千古一吻,使得以往人们争相传诵的所有爱情故事顿时为之失色,它把人间爱情的凄艳壮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达到了顶峰,以此为题材的《霸王别姬》更是家喻户晓。这两点,足以使人们怀着同情和钦佩的心思记住了他。
刘邦之所以遭到人们痛斥,概刮起来原因大概有四个方面。一是他少年时浪荡成性,人们对他的这段辉煌历史不怀好感;二是他毫无人性,为了实现“大丈夫当如此”的梦想,不惜以亲人的生命为交换,登基后又忘恩负义,杀害忠良,这可能是后人最不能容忍的一条;三是刘邦登基后得意忘形,无师自通地哼得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结果被毫不通融的儒生们判了个不及格,他因为咽不下这口鸟气于是朝儒生们的帽子里尿了一泡引起了公愤;四是刘邦一生生儿育女一大趟到头来却连自己到底有多少儿子都不知道,临死时胡乱指定了一个尚为成年的十六岁少年担任继承人,最后导致大权落入吕后之手,搞得宫内鸡飞狗跳,一团漆黑。诸般种种,他于是被人们毫不客气地乱棍赶入了地狱,成了永世不的翻身的罪人。
客观地说,刘邦创立的大汉王朝,就政治,经济,文化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即使排不了第一,但至少也排在前三名。他本人在大汉建立之初也是尽心尽力,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边疆稳定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废除了秦朝的苛法,与民休息;总结列代兴亡,推动国家治理。所有这些,足可以证明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就算他有过不甚光彩的历史,这些功劳也完全可以替他遮羞盖丑,且还大大的有剩余,亦足够他有资格坐下来和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一较高下。但人们并不买他的帐,硬是朝他身上泼屎把他往粪坑里推,要把他彻底打倒,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就不得不让人抱以遗憾:若刘邦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项羽,也不过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风起云涌的失败者中的沧海一粟,在他之前史无记载,之后却有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他也只有一对眼睛,两只脚,看上去并没有特别能给人以记住的地方。但古往今来却没有哪一个失败者能像他一样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虽然今天的人们也同样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列朝列代的农民革命运动,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为它的领导者们修建了行宫庙宇以示纪念,但对他们的个人评价却不是很高,个别人甚至被打入了淫棍西门庆之列。他之所以这样被人们垂青,就在于他是风云时代的豪杰,因为在他之后汉民族的英雄时代宣告结束,后世人是没有哪一个人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他之所以被人们扛上了与西方亚历山大,查理大帝,拿破仑等著名军事家相媲美的高度广为传诵,可能最大的原因亦在于此。
刘邦,项羽这两个身处乱世的风云人物,到底谁是英雄,谁不是英雄,或者说是刘邦是痞子还是项羽是痞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也有理由不相信历史,相信它,是因为历史是我们对过去唯一的可考资料,不相信它,是因为历史学家往往会臣服于政治权力的高压,于是免不了歪理学说。但不管怎么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他们是历史改朝换代的真实见证者,虽然有时候也难免失真,但它的主流倾向却是基本无误的。
刘邦,这个很不一般的人在后人眼中之所以进入不了英雄之列,关键就在于他碰上了一个同样很不一般的项羽(后来同样白手起家的朱元璋虽然在登基后也遭到骂名,人们虽然痛斥他的暴行,还是承认他的英雄地位的,因为当时没有人可以与其争锋匹敌。).项羽虽然没有阻挡得住刘邦成就帝王之业,却让他在帝王的光环背后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心里包袱,这不是项羽的过错,当然也不是刘邦的过错,因为改朝换代本身就意味着夺权和斗争,斗争就免不了算计和阴谋。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从政治方面对刘邦做评价,刘邦是不很了不起的,他甚至是伟大的;但如要从道义和德行上对刘邦做评价,对不起,只好把他列入末流角色,他连三流都排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