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平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太平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太平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课题,是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调查后提出,经镇教办教研机构审核,被确立为镇立项课题。现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流动队伍——打工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打工族”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国每年在外的打工者有数千万之多。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走南闯北寻找“钱图”,却把未成年的需要呵护的孩子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处,成了留守孩子。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是一个城市和农村双需双赢的大趋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么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已经为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至全社会的关注。
一、课题的提出
(一)、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贫困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这一走往往要到年底才能返乡,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家庭教育,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
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 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现实的需要
农民外出打工,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大多都留守在家乡,有的跟爷爷奶奶过,有的跟外公外婆生活,有的寄宿在亲友家中。这就意味着许多农村孩子远离了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沉重话题。据调查,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这些学校里的“留守学生”大多不太合群,少数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坏脾气。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由于无法及时与家庭取得联系和沟通,以致无法及时协商处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
(三)、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社会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内向一些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有的“留守学生”不遵守纪律,老师稍微严厉点,他们就感到很委屈,有的甚至离家出走找父母去。对于一些自制能力差的“留守学生”,因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容易沾染不良习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残酷的现实,令人震惊,留守儿童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了社会必然的趋势。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
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一个只有具有健康心灵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就显得更为迫切。
2、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虽说对于现代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理论也许已经有些过时,但我想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的灵魂。医生医治的是人的身体,教师医治的是人的灵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这也正是我们做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
基本内容:推出“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的新机制。“三知”,即知留守孩子的基本情况,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知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三多”,即多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三沟通”,即教师定期与留守孩子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孩子的代管人沟通。
目标:开展为“留守儿童”进行文化帮教、心理援助和结对帮扶等形式的服务,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的新机制。“三知”可能对我校教师来说不成问题,但难点在于“三多、三沟通”。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开展各种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这些都比较容易做到。但是要做到多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一来,教师的工作比较繁锁,很难抽出时间;另外,即使抽出了时间,家长不在家,也达不到家
访的目的。“多沟通”,是需要我们教师定期与留守孩子的父母沟通,但他们平时在外工作,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有些问题电话里又说不清。如果与留守孩子的代管人沟通,有时候又觉得达不到效果,因为代管人通常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很难与他们达成共识。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或者代管人,永远无法代替孩子的父母。父母关爱的缺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学生中的所有留守儿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了解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调查研究与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4)行动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五、研究组织机构
组长:陈燕挺
副组长:冯桂玲陈敬超
成员:刘志美张影梅郑炳福林慧兰吴伟萍陈桂梅吴立芬丘秀红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陈燕挺:全面负责课题方案的制订并组织实施。
陈敬超:课题研究顾问,协助课题组负责人制订总体方案并指导实施。冯桂玲:制订具体方案,组织实践论证,并具体组织实施。全面开展留
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张影梅、丘秀红:协助制订具体方案,组织实践论证,开展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林慧兰、郑炳福、吴立芬:收集资料,组织调研,重点开展留守儿童现状及心理健康研究。
刘志美、吴伟萍、陈桂梅:收集资料,组织调研,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对策。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从2008年3月开始,到2011年5月结束,历时三年,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启动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
1、拟定研究课题,确定机构人员。
2、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3、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设计方案,开题论证。
(二)研究阶段(2008年6月~2011年2月)
1、初期阶段: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
(1)按照具体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及时做好记录。
(2)阶段性总结,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2、提高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月
(1)收集资料,整理分析。
(2)交流研讨,阶段总结,成果展示。
(3)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研究方案,继续深入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5月)
1、对研究所获得的材料、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
2、撰写实验报告,编辑、展示实验成果。
3、课题鉴定,结题活动。
八、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理论先行。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
论知识,分析现状,更新观念,明确研究目的,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及时进行阶段总结。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工作,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做好阶段性的总结。
3、加强课题管理。按照具体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及时做好记录。课题组的每成员每年度上交个人的实验报告,论文。所撰写的论文争取能够在各级刊物发表。
4、学校将按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划出专项经费,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5、学校将课题实验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鼓励教师全力参与该课题的研究,对取得实验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
九、经费预算
课题研究历时三年,预算经费为4500元。开支面目包括:①资料费:(包括购臵、复印、抄录费)500元;②调查费:1000元;③计算机使用费:500元;④印刷费(主要成果承印):500元;⑤成果鉴定费(会务和结题):1000元;⑥其它:1000元
十、成果表达形式
1、活动记录学习理论材料
2、观摩活动
3、成果展览、成果汇报
4、经验总结,论文集
5、研究报告
2008年7月7日
东升镇太平小学
第二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门峡市优秀家教论文征集
隔代抚养的家庭教育研究
学校:三门峡市义马跃进小学 姓名:成川
电话:*** 通讯地址:三门峡市义马跃进小学电子邮箱: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农村家庭、学校、社会、经济体制与人口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其中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将来的成长路径,心理状态,以及人生观等有极大的影响,因而对家庭教育问题深入研究,对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工作有重要意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深入、真实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将十分有用。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产生原因,家庭结构等,找出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工作提供便利,使留守儿童能够树立正确价值目标,调节自我,使之能以端正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将来步入社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解决对策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famil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left
Summary
With the population shift toward urba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have become a hug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 their family problems, education problems, security problem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nduct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acute.These problems are caused by rur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system, economic system.Family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the future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also to their mental status, and life in general.Concerned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family education would be very useful to improve the way we used to help left behind children.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family education, I hope this thesis can facilitate the work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future and enable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outlook of value and their life.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family education solution 4
目 录
导言 „„„„„„„„„„„„„„„„„„„„„„ 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二)文献综述 „„„„„„„„„„„„„„„„„ 1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及产生原因 „„„„„„„„„„ 4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 4
(二)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 4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影响 „„„„„„„„ 6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探析 „„„„„„„ 8
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 9
(一)家庭方面 „„„„„„„„„„„„„„„„„ 9
(二)学校方面 „„„„„„„„„„„„„„„„„ 9
(三)社会方面 „„„„„„„„„„„„„„„„ 10
(四)政府方面 „„„„„„„„„„„„„„„„ 10
五、总结 „„„„„„„„„„„„„„„„„„„ 12
六、参考文献
„„„„„„„„„„„„„„„„„ 5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据全国妇联2008 年2 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所示,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当时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约为5800 万;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42.8%的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 年以上。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称: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21 亿,未来10 年尚需转移农村人口逾1亿人[1],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留守儿童的数量将持续处于上涨的趋势。
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最主要表现是学习教育方面,以及与其有内在联系的心理方面诸如人际关系、与父母关系以及对家庭感受方面,而这些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为突出。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主要分为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本篇论文主要针对的是有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考相应的对策。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是隔代教育,通过对现有的资料的研究表明,隔代教育会带来很多的负面效果。比如社会交往的困难,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以及由于缺乏 1
父爱母爱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等等。如何通过一定的措施来缓减消除这些不利的影响,也是本篇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文献综述
据现有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加之同时存在监护“盲区”、教育“误区”、改革“难区”、社会环境“雷区”,从整体上看,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品行、安全诸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容易出现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部分问题儿童甚至已经或者正在成为“毁掉的一代”。[1]其中,家庭教育问题无疑是重灾区,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问题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的支持加以改善,而家庭教育往往受限于家庭本身的结构,以及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情况,生活情况的影响,难以通过外在力量加以解决。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2]其中,老年人大多有隔代亲情节,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生活方面的问题,而很少或根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加上有些长辈溺爱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孩子的顽劣行为和心理,而这种行为或心理一旦形成,对儿童将来的人生发展无疑是极其不利的;加之老年人大多年老体衰,本人需要家人照顾,精力有限,很难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在另一方面,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往往会缺乏安全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心理上留下阴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且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上述情况很难保证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而使得对其教育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指望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而是要尝试通过多个途径,多管齐下。在现有的文献中,主要可以找出如下几种途径:
首先,在政府方面,政府切实履行在教育方面的职责,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发展并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可使在校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较为周全的基本生活照料,最起码食宿有保障。[2]以学校教育降低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所占比重,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在儿童教育方面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
其次,在家庭方面,儿童的抚养人应在保证儿童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应进行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式的教育,也不应过分溺爱。[3]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想当然的加以解决,而是应当主动向老师或是有相关教育经验的人士咨询,以找出妥善解决的方法。
再次,在社会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地方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所有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4]
根据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有范围广,情况复杂等特点。而随着这一问题的爆发式的凸显,与之相对的应对方法却还处在探索研究的阶段。家庭教育对与儿童的成长有着巨大深刻的影响,如何加快脚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乃至所有与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及产生原因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谋生,而还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5]其中主要是指那些已经到达入学年龄,在学校学习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第一监护人父母的监护,而其在身体上、思想上又未成熟,故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焦点。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存在,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资料显示,当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2300万左右,其中87%分布在农村地区,高度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海南等省,在重庆、江西、四川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6]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竟高达18-22%。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而《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我国2009年流动人口达到2.11亿人,其中14岁及以下儿童占20.8%。[7]。通过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正在逐年上升,并据调查显示,在未来仍会有约一亿人口向城市迁移,留守儿
童数量势必会继续扩大。
(二)留守儿童产生原因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差异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条件。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承担的其大城市里孩子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高昂的住房、教育、生活等费用问题,再加上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就业以及收入的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不说他们无法照顾孩子,就是孩子们需要的最起码的稳定都是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城的农民工不可能再用高昂的经济代价将孩子带在城市上学,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生活、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由此产生。同时,我国城乡存在着中国特有的“二元结构”问题,尤其是二元户籍制度。[8]这种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简单来说就是,农民虽然可以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这一制度也客观上促进了更多留守儿童的产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影响
据调查统计,由于抚养人或监护人与父母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均存在差异,从而使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身体发育方面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问题(见表1)[1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临时的、不稳定的教养结构。由上表可以较为直观的看出,父母的外出打工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
同时,据林宏[13]发现,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并且留守男孩和女孩相比,男孩的症状强于女孩。从男女的性格分析,女孩相对较安静顺从,不易出现事故,而男孩更好动,难管教,易发生问题。王丽芬发现,父母离开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父母离开时间越久对留守儿童心理影响越大。并且,农村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发生扭曲,一些父
母通常采用的“物质+放任”的补偿方式易使其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贪图享乐的陋习以及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其次, 心理健康水平低下, 易出现性格问题和人格缺陷。孩子缺乏父母的至亲关爱, 内心孤独, 缺乏安全感。心理问题的形成和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 进行矫正型教育将会更难。[14]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容易情绪波动、多愁善感或性格孤僻, 同时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 这一点从更深层次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并且,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引发的后果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对家庭的眼前创伤或对社会的直接危害, 更关键的是, 留守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所以其消极影响可能波及几代人, 其代价无法估量。
最后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隔代教育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祖辈的观念相对滞后,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15]同时,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甚至以致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对立情绪。并且,农村隔代抚养中经常会出现的包办现象会造成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低下,孩子与老年人的长时间相处,容易产生内向、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这会给他们的身心发育、人际交往及将来的自我实现带来很大的阻力和影响。”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探析
在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家长文化水平低,家中缺乏文化教育的氛围,教育的方法不当;重男轻女,家教失衡;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9]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除了一般的农村教育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
第一,教育管理时间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管理时间严重不足。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规模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一户人家出一人,以男人为主,女人在家边干农活,边抚育孩子。因此,有一定的时间呆在子女身边管理子女,对子女的学业管得比较多。家庭承担了一定的教育责任,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而如今,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越来越多,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时间大大减少,造成父母对子女教育管理的时间严重不足。
第二,父母教育管理方式发生了改变,父母在外打工,远离孩子,如何实施遥控管理,有的选择以金钱为诱饵,有的以打骂为主。很多父母根据成绩单的绝对值来判定,成绩好则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再不合理的要求也同意,自己辛苦也值;成绩差则一顿暴打,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教育管理方式异变的典型表现,也被很多的事实证明为是不成功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第三,教育上重智轻德,重身轻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智育上,又过分关心分数。分数代表一切,忽视孩子智力
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5] 第四,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而忽视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方面的作用。[10]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的确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过分依赖学校,认为自身能力有限,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
第五,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我国留守儿童中,有祖辈抚养的比例占到66.47%,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率就越高。“隔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形态。[11]由于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影响留守儿童创造个性的形成,同时,祖辈的过分保护也会遏制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甚至还会造成亲子感情隔阂。
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家庭方面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家长无疑是其中的关键。
首先,父母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发展,要意识到孩子
[16]的前途也就是整个家庭的前途。在外出打工时尽量考虑父母中一方在家照顾孩子,尽可能保证家庭教育的进行。如果父母双方都必须外出时,有条件的父母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使孩子时刻能体验到父母的爱与关怀,这是最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在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时,也要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寻找和确立更最为合适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问题。同时,即使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父母也不能够逃避或是减轻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应当勤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其次,如果家庭教育是隔代教育的情况,抚养人应当积极与留守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地寻找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祖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经历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到孩子的教育上。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教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为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建立档案,以便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追踪,使学校和教师能够掌握这些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17]同时,当留守儿童在某方面出现问题时,学校能够及时与儿童的监护人或父母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保证儿童的成长。此外,学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以留守儿童为重点”的教育理念,[18]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关心帮助,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应多留意在校的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变化,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业上、情感上的需要,尽可能地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学业上更多的帮助,情感上更多的理解。
其次,学校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设立本校的课程,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方面应当仔细研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改革现有课程,设立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例如,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强化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设立道德教育课程,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态。通过这些措施,尽可能的减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方面
在社会层面,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意识,重塑农村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完善农村留守子女监护网;同时,还需要净化农村社会治安环境,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农村少年儿童生活在安全稳定有序、民风自然淳朴的社会环境中;并且,我们还应当净化农村文化,清除农村陋习,为农村少年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子女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网络概念,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
[19]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农村社会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教育亟需建立起来,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损失。应该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农村乡镇机关中富余人员,回乡定居的老干部,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融入社会这一个大家庭。
并且,我们应当合理的借助媒体的力量,使全社会重视留守儿童这一日益庞大的弱势群体,依靠社会大家庭的力量来帮助教育管理留守孩子,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造成的身心伤害,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四)政府方面
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政策上的跟进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制订和逐步实施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18]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的待遇,尽可能的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统筹城乡发展,消除我国二元社会结构,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同时,政府应当致力于开办寄宿制学校。在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无疑肩负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通过行政手段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五、总结
“留守儿童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可以预见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持续存在的社会现象,保障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发展,不仅是国民教育中的基础环节,更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城乡一体化稳定与持续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深入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也能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单单靠某方面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因此,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状况,需要其所在的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的高度关注,家庭是重点,学校是关键,社会是推力,政府是根本,只有四者之间协调联动,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坚,“当前留守儿童问题与解决对策”[J],理论学习(聚焦三农),2012 [2] 任相韵,“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农村教育),2006 [3] 范方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段成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 [5] 王晓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传承(三农问题),2012 [6] 杨雁,“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内江科技,2012 [7] 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M],全国妇联网,2008 [8] 叶敬忠、杨照著,“关爱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 袁凤琴、袁真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 [10] 陶中扁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 [11]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http:// [12]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 [13]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14] 胡燕,“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考及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5] 周宏霞,“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J],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2012 [16] 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17] 韦伟,“留守儿童研究的新视角——基于心理弹性理论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 [18] 张熔,“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2 [19] 李新、张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0] 张礼、蔡岳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 [21] 蓝彩玲,“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的灵丹妙药”[J],现代阅读,2012 [22] 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 [23] 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关系研究”[J],视点动态,2012 [24] 李新、张静,“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刍议”[J],社会民生,2012 [25] 温晓帆、柴瑞桢,“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工作研究,2012
谢 辞
感谢我的指导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
第三篇:西沙湖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西沙湖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湘西州分校龙山教学点2011春季中文本科专业 陈莉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区务工。他们当中的很多家庭将尚未成年的子女留在了农村,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照顾,这就产生了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西沙湖村,素有苗儿滩镇的“西伯利亚”之称。随着周边镇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村的耕地也逐渐减少了,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涌向城区务工,留守儿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们从2007年4月开始,对该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展开了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全校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余份,收回162份;对部分照顾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受托的亲友进行了走访调查,对部分在市区打工的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关于该村村小“留守儿童”的数据调查及分析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总数在880万左右。该村村小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总数100多人,其中父母均不在家的有25人,只有单亲在家的28人,“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15%,他们受监护的状况及表现状况令人担忧,从该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受监护状况的几组调查数据中便可见一斑。下面是具体数据:
1、“留守儿童”中的5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由亲戚代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学生主要的监护方式。2、43%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儿童”,39%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1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非常吃力”。3、81%的亲戚表示“不乐意帮管孩子,但没办法”。4、55%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2%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能和照顾我的人说”。
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和家庭温暖,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吃、穿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他们的教育责任。
二、西沙湖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一)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的不利因素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能亲自照顾自己的孩子,而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亲友照管。这使得他们的成长环境与非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种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多不利因素:
1、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的情况。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留守儿童,因为隔代的自然缘故,不管是意识得到,还是意识不到,老人都不可能像孩子的父母那样严格要求他们。还有不少孩子受到溺爱和放任。留守儿童在父母远离家庭的情况下也会自然产生一种松懈的心理暗示,他们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的权威的认同与对父母权威的认同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向留守儿童发出的要求的信号常常被弱化。尤其是在亲友家的留守儿童,由于亲友顾虑留守儿童父母的误会,往往不能严格地要求他们。这种状况明显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形成不利因素。
2、生活环境冷清,缺乏父母的关爱,缺乏交流。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身边,无论是亲缘关系还是年龄距离都与在父母身边的儿童有比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增加了交流的困难,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发展受到制约,这使他们更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
3、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往往无法辅导和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家庭作业,使他们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文化一般不高,看不懂、也没有能力检查孩子的作业。孩子在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帮助。这对孩子的学习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一大不利因素。
(二)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主要受到上述三个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状况
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思想意识上。为了考察他们在思想意识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区别,我们设计了关于“思想状况”调查的内容(参见表1),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我们设计的六个栏目的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影响。
在“是否喜欢现在的环境”一栏中,选择“不喜欢、无所谓”两项的比率占了46.2个百分点,接近一半。这个数据说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一个快乐成长的环境。在2-5的四个栏目中,选择“不喜欢、无所谓”两项的比例要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表明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认同落后于非留守儿童。在“最崇拜的偶像”一栏中,选择英雄一项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反映了他们缺乏安全感的心理。
2、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设计了八个栏目(参见表2)的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我们认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受影响最严重的一个方面。在身体方面,从第5项调查内容中反映出多数留守儿童的午餐没有得到保障,都是随便对付,甚至不吃午餐。就短时间看,身体健康上不一定有明显的问题表现出来,但长期如此,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必然受到严重影响。从第6、7两项调查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很孤独,他们比其他儿童更缺乏自信,更多的表现出了自卑。
3、学习情况
通过表三的统计分析(参见表3),我们看到留守儿童的学习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是否爱学习”一栏中,明确表态“很喜欢”学习的占60.5个百分点,比非留守儿童要低十个百分点左右;明确表态“不喜欢”学习和“无所谓”的占12.3个百分点,又比非留守儿童高5个百分点左右。在“学习成绩”一栏中,优良率为27.3,比非留守儿童低6个百分点左右;差生率要高出非留守儿童9个百分点左右,显示了比较大的差距。在“学习遇到困难谁帮助”一栏中,留守儿童主要依靠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回家后就很少得到帮助;而非留守儿童除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外,还经常得到父母的帮助。
4、行为习惯
通过表四的统计分析(参见表4),我们看到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第1个栏目中,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的为71个百分点左右,非留守儿童则在98个百分点左右,差距比较明显。后面5个栏目中,留守儿童的表现也比非留守儿童稍有差距,但不明显。
5、性格及人际关系
通过表五的统计分析(参见表5),我们看到留守儿童在性格及人际关系方面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四个栏目中,显示了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的情况,人际关系不很好的苗头。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当今一大社会难题,要破解,学校、家庭、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应该努力做到:家庭“固本”、学校“留心”、社会“防根”。我们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大可能地缩小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但就眼前来讲,首要的还是解决最现实的教育管理问题。作为学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设书香校园。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灵魂的归宿与寄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建设“书香校园”容易使他们找到灵魂的依傍,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为此,学校要加大图书室和阅览室工作,把学生引导到书本与知识的海洋中去。
2、开展有益活动。学校要多组织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如举办各种晚会、体育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大赛等。学校团队工作要多关注留守儿童,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留守儿童“留心”在学校,对老师、同学信任,对学校产生依赖感。
3、实行档案管理。学校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普查登记。各班在新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4、加大人文关怀。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各班可实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一帮一”活动。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对留守儿童积极疏导,放大优点,去掉自卑,树立自信。学校要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5、强化综合管理。学校可开办监护人培训班,开办 “家长学校”、与家长、监管人面对面交流,对家长、“监管人”进行有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提高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意识。
6、开展心理辅导。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学生”谈心制度,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和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帮助其塑造健康心理; 逐渐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
7、加强师资培训。“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一般学生更大,这就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因此,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要增加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技能,以使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推动全社会的和谐而增添一份力量。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四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校位于农村偏远地区,已成为留守儿童的聚集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成为我校教师面临的复杂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还在壮大。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并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目的及实践意义
(一)研究目的1.为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二)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现状
留守儿童比例在近年来增大,其教育问题在之前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几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留守儿童心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其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探索出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留守儿童的教学模式。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一视同仁政策。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对下一代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二)实践价值
我校地处偏山村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产生了新的教育群体——留守儿童。我校现有学生16人,留守儿童就有16人,也就是说我校是百分之百的留守儿童学校。在情感缺失和心理的失衡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儿童产生了自卑、叛逆、性格抑郁、自我封闭、自私冷漠等不良心理。有些甚至属于智障或患有自闭症、焦虑症、多动症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进行此课题研究,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主要学习问题及成因,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和实验,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评价量标体系。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通过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儿童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儿童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家庭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5.通过研究,抚平留守儿童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还留守儿童一片美丽的天空,创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
(二)主要内容:
1.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的现状、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教育现状。
2.建立留守学生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3.进行实验、观察本学校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4.排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对策:健康心理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培养;自我认定意识的培养;关爱他人意识的培养;安全意识提高的培养研究;自爱、自控能力的培养研究等。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实施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8月)
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课题成员进行学习讨论。收集有关资料,统计、分析、访谈、调查阶段,为课题研究作好充分准备。2.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3月)
明确研究内容,全面进行统计分析。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儿童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2)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咨询室,便于留守儿童倾诉、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3)“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道德品德差异与心理差异,对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探究出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4)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村学校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必须认真研究,寻找一条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
3.总结阶段:(2017年4月)
将研究所得资料加以科学分析、综合、概括,逐步形成最终成果,形成研究报告,论文集。
(二)主要措施
1.调查:现场走访、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
2.收集第一手资料、数据、事例,分析、整理资料。
3.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调查报告、论文、数据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的分析
首先,国家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为课题提供了社会背景条件,国内外已有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也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其次,课题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教师具有积极投身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主动性。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动就是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因此,在课题研究的时间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同时,课题有得天独厚的实验条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村学校,在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校本文化,开放的观念、对新事物的敏感与热诚是我校教师重要的特色。前期各种献爱心活动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有了以上条件,加之本课题自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课题的研究是完全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八、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组成员每人写一份调查报告,一篇研究论文。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刚
负责研究的总体规划和研究事务的相关协调,研究活动的指导与管理,负责研究方案的制定。
主要成员:李苗苗、曹越楠、张闪闪、王贞、杨海燕、王丹
李苗苗、曹越楠、张闪闪负责研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并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生活状态的关系研究。王贞、杨海燕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王丹负责全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第五篇: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
巫峡中学 谭家德
摘要: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的冲击下,他们的父母把他们留在原住地,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心、体贴。他们的身心健康、智育、德育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令人担忧,也引起了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节奏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进程的社会转型也带来了人口迁移流动的日益频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有1.3亿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暴露出来,外出打工农民大多是青壮年,子女正值幼学阶段。多数子女被丢给爷爷、奶奶及亲戚照顾,这些儿童的教育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笔者就此对巫山的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最初用于指由于父母在海外,又上学又打工难以抚养下一代,不得不交给上一代——祖父母或外公、外婆——来照看的这一部分的孩子。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工区存在的一种特殊儿童群体的称谓,主要是由于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造成的部分儿童处于一种亲子离异的现象的一种描绘。又有人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自己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现在比较普遍的认为是最后这种情况属于留守儿童。在学龄上一般认为是小学或初中生。
二、留守儿童的类型
按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情况,留守儿童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父母中的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监护抚养的儿童。
2、父母双方均外出,由其它亲属监护抚养的儿童。
3、父母双方均外出,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抚养的儿童。
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独自生活,没有监护人。上述四种类型中有两种抚养方式,即临代抚养和隔代抚养。
三、留守儿童的现状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是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这些儿童主要分部在农村地区,大约占到88%到90%,有的地方留守儿童占到了当地全部留守儿童的20%以上,例如:我所居住的双龙镇龙务村留守儿童占到了全部儿童的31.8%,有50%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却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和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子关系的缺失,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身心问题。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学校德育、智育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
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之前,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我经常给学生讲,社会是个大染缸,要学会做人。例如:我任教的2005级15班学生李超属于留守儿童,他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自治能力较弱,曾伙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向在校住宿生索要钱物,并有暴力趋向。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量。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例如:我任教的2005级15班学生沈林当时年仅15岁,他出生9个月父母均外出打工,由其奶奶代养,他的性格十分孤僻。一次和本班同学发生矛盾,他花20元请另一同学打架,特别是他得理不挠人的性格我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但他始终认识他自己是正确的。2005年上学期他和另一同学发生矛盾,要求班主任和学校处理,否则他准备从4楼跳下去。另外,另一学生王先念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他认为自己是给父母学习的,给父母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要一部手机(能上网的),一架摩托车(跑得最快的),每天要20元零花钱,性格十分古怪。在他眼里,没有长辈、老师的概念,脾气爆燥,动辙打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学习较差,教育滞后,“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走访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很少。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和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4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是残破的,其家庭内部亲子 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性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流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表达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造成了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另外由于“补偿心理”,父母觉得长期在外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就通过多给孩子零花钱来作为补偿,对孩子在用钱方面并不太严格限制,结果却养成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同 时由于没有家庭教育作为重要的支撑与后盾,学校教育“独木难支”。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教师也很难管教,据统计,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率仅占10%。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一些留守儿童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挣钱,将来自己也可以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故“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有资料显示,每年全国有近200万的农村儿童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就我了解的巫峡镇的情况,留守儿童中每年就有近10%的儿童辍学。甚至更多。
(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二个断乳期,第一个是在3——4岁,主要表现为生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第二个则是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这段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代养人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的充满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或变得抑郁寡欢,脾气古怪;或变的孤独内向,事事淡薄,甚至会乖戾失常,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偏执型,自恋型的病态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快。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事情需要交流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 3 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我任教的现在班级中有一个叫张辉的女生属留守儿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她蛮不讲理,而且得理不挠人,有时真叫我头疼。前几天我在班上调座位,她提出要求,靠前坐一点,我同意了她的要求。但她紧接着提出第二个要求:和她较好的同学也要一道坐到前排去,而且个子高,我无法满足她,她就眼圈发红,怒发冲冠,并拍着课桌大吼大叫,并说:“你怎么是这样的人呢?”我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叫家长吧!父母都不在家,只有一个快90岁的爷爷在家„„
(四)缺乏亲情,行为偏差,价值扭曲。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双龙镇龙务村的走访中得知,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由于外出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家庭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 4 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无论在生活管理、智育方面,还是在心理发育、道德教育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各方面正常、健全、完善地发展,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应引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四、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基础教育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如:巫山南峰小学每班70—80人,巫山中学初中部每班70—80人),办学条件差,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严连续性,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重视好学生,轻视差学生,放松或放弃对差学生的管理,教育。城区学校重视走读生,轻视住读生。(如:某中学住宿生的管理十分不到位,班主任极少到学生寝室)。使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
(二)监护权的缺失。亲戚认为老师管,老师认为亲戚看,结果两头都没管。班主任认为生活老师管,生活老师认为班主任管,实际都没管。
(三)当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椐我了解,巫山的现状更令人担忧,没有召开过一次专门的会议研究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不用说有什么好的制度方法好建议。多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切实解决好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即使当地政府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等因素影响,这方面的教育效果甚微。
(四)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错误的认为“不上学,还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这种观念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五、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等;从负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于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对此,必须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外出务工者对“留守子女”教育的积极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以保证农村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一)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 5 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巫山现状,为什么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只能就读巫峡小学而不能读南峰小学、巫师附小?请政府及相关部门给留守儿童一个合理的说法。
(二)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传,增强了社会关注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对各部门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三)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 6 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四)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