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调研建议

时间:2019-05-14 11:0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调研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调研建议》。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调研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一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但总体来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2007年国务院农民工办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为此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

我们将本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第一,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人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层特征与需求差异;第三,认真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政策服务。

2.研究方法与特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全面考虑儿童生存发展需求的多面性与特点,本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⑴主要是通过对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定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和家长及其他监护照料者的认识、需求和看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总结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出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一一按年龄分层,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幼儿(0--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周岁)和大龄儿童(15--17周岁)三个部分,了解其各自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一将性别作为贯穿年龄分层与问题分析的一个基本视角和主线,认识并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的性别差异。

一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通过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政策制度环境,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对策建议。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介绍如下。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与基本特征

本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分析,以258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户的方法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抽取。本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筛选,根据人口抽样资料提供的儿童的个人记录及其所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逐个进行。

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和发展变化

按照前述定义,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

2.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和分布

各年龄组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先缓慢上升后下降。从0周岁到15周岁,各年龄组的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基本呈随年龄增长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从16周岁组开始的比例迅速下降。在按年龄划分的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情况基本接近。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适龄儿童较多,如:四

第二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政发学院09公共事业管理肖智伟

090107049

序言:观看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记录短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川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记录短片主要和我们介绍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及学校、社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对此,通过收集资料我想对留守儿童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一、“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也许很多人也曾有被赋予这样的称号。“留守儿童”就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留守儿童”这词的也是在近十几年才延伸出来的一个名词。主要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社会化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所以更多的农村年轻的劳动力选择到城市打工,以求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于是将自己的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照顾,“留守儿童”才逐渐产生。这些年,随着进城打工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也愈发严重。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更加严重的是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没有了收入来源,儿童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生存受到了威胁。

就像短片中的那对姐弟,父亲不幸生亡,母亲为了偿还债务撇下了他们独自外出打工。照顾弟弟的重任就只能让14岁的姐姐扛,他们的生活都只能靠每个月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来维持,如果身染疾病的话,这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无法实现了。其实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生活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必须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是教育问题,因为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管、看护和鼓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就如学校老师提及的那样,他有遇到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家庭的监督和教育。以至于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和纵容,经常逃学。在很多地区,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让人们担忧,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视频中跟踪报道中的那个男孩,就是因为缺乏和家人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他不想和同学,老师,爷爷奶奶的交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异常的孤僻。这样对轻少年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对“留守儿童”心理的疏导和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了。

在此,我们着重讨论下“留守儿童”问题中的教育问题。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制度原因: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城乡发展不协调对农村基础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致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出现。

2、直接原因:农民家庭经济水平不高以及我国对农民外出打工的政策导向。

由于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主要因素。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在家的收入很低,想出去打工挣钱提高家庭的收入从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二)家庭因素

1、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出现问题。同时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管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然而,男性外出加重了妇女的家务和劳动负担,从而使母亲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关注,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只能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应,不能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学、违纪等不良现象。加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策略

记录视频中,简短的记录了学校,当地政府以及社会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和实践。学校方面老师在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心理的疏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地政府则是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加的温暖,让他们体会到别人的关怀和照顾。用真诚和爱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最后在社会方面,就是大学生志愿者和他们一同玩乐,以游戏的方式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参与到整个集体中来,大家一起互相交流。同时,给他们进行心理的辅导。关注和帮助他们,和他们叫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关心„„

当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在此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收集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大媒体宣传,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合作与交往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切实的保障。

留守儿童有权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非常不够,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必须通过立法从法律上对留守儿童的权利进行保护,明确农村未成年人家长在监护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子女的意识,规范他们的养育监护行为;同时,让委托监护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三)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政府要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第三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问题

[摘 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对他们我们应采取什么方式的应对方案,这值得我们思考,从笔者的研究中首先应弄清产生问题的原因,现存问题有哪些,然后针对问题结合中国的发展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中国近三十年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奇迹,耀眼光环的背后不可否认包含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辛酸与无奈。他们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涌入了陌生的城市,怀着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奋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资料显示农民工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约占20%-23%,例如广东省外来工对广东GDP增长贡献高达25%以上,可他们的工作环境可以用‘脏、累、险、重、苦、差’来形容概括。更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子女现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

所谓留守儿童一般认为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非户籍所在地(大多数为经济发达地区)而其孩子则因各种原因无法随行则继续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分析造成该情况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发生是必然的,是社会发展综合力量整合的必然结果。回顾中国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在改革开放之前广大农民被户籍制度严格的束缚且各种生产要素受制于当时的体制很难自由流通,农民依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再者国家的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城乡差别处于农民心里承受范围之内故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意愿并不强烈,可改革开放后随着效率至上的战略实施各种差别进一步凸显与拉大极大的挑战与刺激了农民们的神经,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推动和释放各种生产要素并促使各要素在大区域的整合与自由流通,这样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自然就产生了,但问题是各大城市所接受的仅仅是‘农民工’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容纳了他们,这主要表现为他们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收入低、工作生活条件恶劣、精神空虚、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社会保险缺失、子女入学难等。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却无法享有对等的公民权利甚至于连起码的尊重也无法得到,他们呼之即来驱之则去。他们如人生之浮萍漂泊不定。究其根源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市并未真正的接纳他们,这导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问题。这极大的威胁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相关问题

留守儿童是中国特定发展阶段下的产物,他们目前一般的生活模式如何、问题何在,根据笔者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

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是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并非空穴来风。从调研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其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等祖辈,不可否认他们的自身素质普遍低下(有近62%监护人是文盲),他们能给予孩子的仅仅是保证身体的成长而无法丰富孩子的大脑。再者过分的溺爱也导致了孩子不良习俗的形成。至于少数寄养在他人屋下的孩子则大多过早的品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这也造成了不少孩子的扭曲心理。

2、留守儿童心理偏差严重

留守儿童大多正处于1-15年龄阶段,这正是情感品质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就是这阶段他们普遍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必然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3、学校的教育力度依然不够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是不能再回避且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对待他们不能采用简单的课堂说教,更多的需要老师更多的亲情关爱来弥补父母爱的缺陷,这需要老师正常的工作之外要追加更多的付出,比如说经常性的家访、和学生经常性的心灵交流与沟通。但据我调查绝大多数老师很难做到这些,不是说他们不愿奉献而是他们的确有自己的苦恼,就工资而言笔者认识一位工作近十年的教师他的工资甚至还比不上普通农民工,幸勤的付出换不来对等的回报自然造成了教师的心理失衡,再者现在我们基础教育采用的是校长负责制,某些学校可谓校长一人说了算,这样呢很容易导致家长制,再加上教育监管体系的种种弊端,一些学校毫几乎毫无无民主可言,所谓的教工代表会、工会形同虚设。教师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压制,教师也就毫无工作积极性可言,这对基础教育而言极其危险。

4、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加剧

小平同志当初设计改革路线是指出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强。但事实是精神文明建设已经远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结果是失去了健康向上文化占领广大农村必然被低级庸俗的东西所控制,农村小曲艺团体以脱衣舞、裸体表演经常出没各个村落,流行于乡间,一些流氓团体横行乡间打架、酗酒斗殴更是不再话下。试想这样的环境对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会怎样?

5、留守儿童大多成‘问题儿童’

据调查留守儿童常见问题是:存在逆反心理、不诚实、自控能力差、小偷小摸、学习成绩普遍差等。这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共同造就的。例如长辈的监管不力、教师的教育不当、外界不良环境的诱导等。

三,探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模式

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不大现实,好在各方面力量已开始高度关注此问题,有的地方成立了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全托制教育学校,有的学校配备了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但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个系统问题应着眼大局立足长远。要全面理清问题产生的实质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

决。《一》、从目前来看,应立足实际搞好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从上我们不难看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核心在教育,教育的核心在教师。所以应加大教育投入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其次应深化教育改革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让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一旦如此面对留守儿童,教师将会有更多的良方来应对。再者应组织相关的教育专家及心理专家积极调研从事相关研究,这样可以给广大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这将有益于教师的有的放矢。对于此问题我们还应广泛的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家庭的积极配合。例如怀远县教育局与移动公司协议为下属各农村中小学配备倾情热线免费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搭建连心桥。假如社会力量均能积极参与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大爱之中,爱意定会融化留守儿童心中的坚冰,促进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

《二》、从长远来看,应立足与根本来解决本质问题。留守儿童的产生是因为城市对他们的无情与冷漠是社会对农民工的非国民待遇,说道底是体制不顺造成的。如今改革已到攻坚阶段,任何举措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国家对此采取慎重的态度是对的,但这不能作为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国家的未来在儿童,若一个国家近以千万计的儿童不能健康成长,我们要GDP的高速增长又有何益。对此国家应组织专家系统的调研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此我的建议是:

1、取消户籍制度.2、开放大城市,建设大都市区,使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及其附近的小城镇转移.3、集中发展中等城市,以吸纳流动的民工4国家推行适当的政策,鼓励农民成为经营型的民工,促进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

5、无差别对待农民工,农民工应得到和城市下岗工人同等的待遇.6力促教育公平,各城市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就近开放。

7、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平衡区域经济差别,努力消除城乡差别,彰显社会公平。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社会性话题,他们的生存和教育一直不被人关注。当今的农村社会结构非常畸形——青中年的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独自恪守着自己的一片天空与大地。留守儿童正值身心疯长之阶段,而处在这样一个变态的社会中,肯定会发生很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大致指从年龄零之十四岁的孩子。因为,那些小学和初中辍学的人很少有留在家里的,他们大多外出打工了,而那些上高中及大学的人,他们已大致长成,不能归为其类。然后,他们的教育问题,由于他们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他们有隔代的长辈抚养教育,衍生变化是,他们无父母的悉心管教,身心的发展发生了很多不确定性。其次是学校,有部分学校只剩一些半农半教且思想观念及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来教师。最后,他们整个成长环境发生质变,由于他们成长的很多不确定性和低下的认知水平,便会形成很多恶性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逐步深入且渲染,造成群体的统一。在这种环境下,能健康成长的孩子,确实不简单。他们会厌恶学习、迷恋网吧、谈情说爱、打架斗殴……走上辍学道路的不少,走上犯罪道路的亦不少。最后,他们自己。他们有思念外地父母的伤痛,也有忌恨他们离去的愤懑——他们是可悲的矛盾体,便自暴自弃,或自奋自勇。他们实在可怜,而又可恨。在农村管教孩子,大部分人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当他犯错时,将其痛打一顿,但那些老人们,会动手打么?而且,他们也打不过呀!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老人们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卫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是他们所有的工作。

他们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有缺失爱的环境中,相信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他们的感情需要寄托,他们的心灵需要慰藉,他们搞早恋,在此看来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用武力渲泄,也是可理解的,他们不想上学,也是可理解的。也许,放荡、异性、堕落、暴力…… 全社会应当给予这么一个群体充分的关爱,但,我们又做了几分?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作者:由甲坤

作者单位:北票市娄家店乡中心小学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4.还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如有的父母为孩子聘请了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签订了协议书。家长每年为此付出一定的代理费用,代理家长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教育管理好孩子。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1]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常青对江西玉山县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2],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二、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现在国家对于外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一直在采取办法加以解决。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最后,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5.从国家的体制与制度角度看。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5],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参考文献:

[1]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25-127.

[2]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3]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4]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5]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6]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调研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调研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在本调研报告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一社会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社会调查、文献调查所取得的实证材料为依据,根据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结合“走进青年、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大调研活动,权益部组成调研组,先后赴青岛市市北区、济宁市鱼台县开展了......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调研报告【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7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二

    4、社会交往行为方面的问题在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行为方面,我们用了“社交能力”、“好朋友数目”“交朋友的目的”等项指标来测量。表2-16 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调查项目人数百......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外语系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第 1 页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外语系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团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共五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杨XX【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农村产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将未......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帮到您!>> >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