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杨说课[最终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上课时首先在课件上展示着两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白杨树的外在美。然后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白杨》,大家齐读课题。
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初步了解了这节课的内容,谁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
(二)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再读课文,想一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的语句。(板书:“特点”学生读书)
2.(学生回答“爸爸”说的那段话)指名说几句话?写出了白杨的几个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写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板书)课件出示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图片。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一个词概括:(高大挺秀)
读第二句,解释“哪儿”指的是什么地方?(各个地方或任何地方)文中描写的白杨树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戈壁滩上的)课件出示:戈壁滩景象。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是怎样的环境。(第一自然段)。师:这样的环境下能生长高大的白杨树,说明了什么?学生:生命力顽强(板书)
读第三句,白杨树总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的袭击这又反映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坚强(板书)
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敬佩)。师:带着敬佩之情齐读白杨的特点。
(三)难点突破,引入中心。
1.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自由读课文)爸爸的心愿是什么?课件出示新疆的建设过程图片,边看图片教师边介绍五、六十年代大批有志青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来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决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2.师:爸爸的心思孩子们知道吗?学生读三个“只知道”那么他们不知道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吗?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新疆需要他们,他们要去把新疆建设的更美好。)
3.爸爸还有什么目的呢?(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爸爸的愿望能实现吗?看课文最后一段。
“又陷入了沉思”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一位旅客„„出神地望着车窗外„„)出神是想什么?(出神:想自己,敬佩白杨的特点,要向白杨学习;沉思:思未来,思子女。)
5.最后一句是写爸爸神情的变化,高大白杨树指的是谁?小树指的是谁?通过爸爸的笑容可以看出爸爸的心愿一定能实现。
(四)小结
爸爸借白杨树的特点,抒发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爸爸表白的不仅是自己的愿望,也是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们的心愿。课文表面是写白杨树,实际写的是像白杨一样的人,或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
白杨树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长,这正是边疆建设者们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他们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
(五)升华感情,教育学生
学到这里你一定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谈谈你的感受。(学生畅谈:像白杨树那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设边疆的远大理想;学习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等)
(六)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除了边疆建设者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像白杨一样?(志愿者、军人等)
(七)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还是,他总是那么,也。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就在这里扎根。
(八)作业:
1.推荐阅读篇目: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积累词句。
第二篇:白杨说课材料
《白杨》说课材料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小学语文_7___号,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本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关于“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在上个学期也已经接触过了,比如说《落花生》,文章就是借花生比喻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但是上个学期的要求比较简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明白文章深蕴的道理,但是这个学期的要求提高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在理解文章的含义之后,还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并由此延伸开去。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教学开始播放阎闻文的《小白杨》音乐停止。问学生:“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首歌,歌里唱的是”学生会回答:“白杨”老师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对白杨有哪些了解,学生答。学生如果答得不完整 老师适时总结 :白杨树又叫大叶杨,主要生长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问学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这个过程中,学生汇报阅读收获,老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第三篇:白杨礼赞说课
《白杨礼赞》说课稿
王瑜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这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借白杨树的形象来讴歌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阅读一般记叙文能领会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其中第二学年要求了解散文的一般知识。在第二学年第三册的第六单元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散文,学习了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这个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在了解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之后,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品味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之美,进而学会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感悟其层层深入的抒情手法。
二、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三、感悟白杨树所象征的质朴、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和意志。
三、说学法
《白杨礼赞》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强烈的抒情色彩,灵活的抒情方式,融情人理,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因此,可将了解课文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课文的语言之美定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象征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散文精品,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运用象征手法,把作者对北方人民炽热的爱倾注于对白杨树形象的精细描绘和深情赞美之中。可设想在教学中运用图示、音乐等创设情景,通过指导朗读,突破课文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这个重点。在朗读指导过程中,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和联想,激发情感,加深感悟,营造品读氛围。提高阅读效果,完成课文分析、感悟的任务。在朗读指导中,要尽量运用一些媒体创设气氛,变换朗读的方式,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达到感受的目的。如听课文录音,给学生的朗读配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声分读等。在感受了课文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再集中学习课文的抒情部分,通过比较感受它们的不同的抒情,然后联系课文的记叙、描写进行分析,明确抒情表达情感,唤起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作用。象征手法难点的突破。可通过分析课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然后通过简单的举例,由课文联系实际,给身边的景物,赋予象征意义,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为课后写作作好铺垫。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种树,它朴质、严肃、温和,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原;同样是这种树,它挺拔、正直、倔强挺立,耸立于雄壮广阔的北方大地。它伟岸的身躯是中华大地的脊梁,这就是白杨树。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当他第一次看见白杨树的时候,他当时是惊奇的叫了一声的,并满怀激情的为此写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板书)
2、释题
大家请看题目,这个赞是什么意思?(赞美,赞扬)。那么礼呢?(崇敬,尊敬),那这篇文章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感知课文
课下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礼赞之意,那么下面请大家把茅盾先生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勾画出来。开始。找到的同学举手说。
2、分析情感变化,找出文章线索
这四句话有没有感情的变化呢?(有,赞美—高声赞美)感情由浅入深。看第4段和第6段,表面看似相同,但却有细微的差别,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由“那”到“这”,从观察的距离上,渐进,看的更加清楚了,白杨树的形象更加具体了,更加细致了,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再看后半句,“实在是”——“决不是”哪一个语气更重一些呢?说明距离渐进,语气加重。
从这些句子来看,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随着文章的深入,感情是逐层加深的。
刚才同学们找出了文章中对白杨树直接赞美的句子,但有一个词语在这些句子中反复出现了的,哪一个词语啊?——不平凡。(板书)
所以作者就是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整篇课文的材料串起来的,这叫做文章的线索。什么事线索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的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常见的线索类型: 以人物为线索、以物品为线索、以事情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情感为线索。这篇文章,茅盾先生就是对白杨树的不平凡进行高度赞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这篇文章的一条情感线索(板书)
(三)细品研读
1、第一部分:生长环境 ①作用
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文章在第一段开篇点题之后,第二段并没有去对白杨树本身进行刻画,也没有写到白杨树,他是否偏题了呢?他写的什么内容?——西北高原。那么它和白杨树有什么关系呢?这挺拔昂扬的白杨树就生长在这黄土高原上。(板书:生长环境)
写黄土高原有什么作用?——衬托。(正衬,反衬)
黄土高原环境恶劣,恶劣的环境生长起来的白杨树更显得不平凡。②具体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
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句来对黄土高原进行了描绘。哪一句?——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条大毡子有怎样的特点呢?首先它的色彩是——黄绿错综。大毡子有多大呀?——无边无垠。大毡子的质地如何?——坦荡如砥。请同学们把这三个词圈点出来,这三个词语高度概括了黄土高原的特点。当你置身于这样黄绿错综,无边无垠,这样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上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在说到感想的时候,作者用到了一个动词非常精妙,“涌”,一个涌字说明他的感想很多,很多感想一下子喷薄而出,迸发出来了。那么雄壮,那么伟大。当然了,在这种雄壮伟大当中呢,看久了也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有点倦怠了,有点恹恹欲睡了。后来是什么把作者这种恹恹欲睡的情绪给湮灭了呀?——白杨树。这时我们就明确了,作者之所以写第二段,交代黄土高原,交代它的生长环境,也就是说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之上,把白杨树骤然的推到我们读者面前,给我们以一种极强的视觉效果。就好像画画,先把底色画好,再来画白杨树。这就是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之处。
2、第二部分:外部形象
好了,白杨树的形象已经出现了,文章又在哪一段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集中的描绘啊?
——第五自然段。(板书:外部形态)①朗读
第五自然段通过细致的描绘,对白杨树的外形特点进行了刻画。把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白杨树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饱含礼赞之情把第五段朗读一遍,读出气势来。②具体分析
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对白杨树的形象有一个总的概括,哪一句?第一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大家把力争上游圈出来,概括了白杨树的总的形象。接下来作者为了突出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特点,又从哪些角度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描绘了呢?——干、枝、叶、皮。(板书)请大家把作者对干、枝、叶、皮描绘的重点词语圈出来。
好了没有?干,笔直,丈把高,绝无旁枝。枝呢?向那个方向发展?向上,枝叶不像雨伞,收缩的很笼。(向上,靠拢)再来看叶子,叶子生长的方向和桠枝生长的方向一致,片片向上。皮,银白色,很朴素的,淡淡的颜色。③总结
作者为何要如此详细的描写白杨树的外形?为下文写内在品质做铺垫。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与哪些内在品质相照应?绘其形是为了传其神。就如本段最后作者所揭示的,白杨树具有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参天耸立等精神品质。④背诵
这么精彩的段落,我们怎能在我们记忆当中把他抹去呢?希望大家在课下把这个精彩的片段背下来,印在脑子里。
3、第三部分:内在气质
我们知道白杨树仅仅是西北高原极普通的一种树,但是作者却对这种树饱含着礼赞之意,那么这篇课文是不是仅仅对这种树进行赞美?
同学都说不是,那是什么呢,你凭什么说他不是仅赞美白杨呢,请大家从书上找到你的依据。找出相应的语句。
——四个反问句和第八段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却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写作目的,象征意义。用树比人,借物喻人。境界更高。北方的军民。反问句的言外之意。7、8两段就是作者对白杨树内在气质的赞美。(板书)第一个反问句,总说,由树到人,启发提示,引起思考。第二个反问句,明确了,将树与农民联系起来了。第三个反问句,象征意义进一步明确,抗敌的勇士。第四个反问句,抽象的,内在的精神和意志。反问句的句式可以增强语气,如果换成陈述句,还能否达到这个效果?四个反问句又组成排比句,语气更加强烈,气势充沛,酣畅淋漓。
句式上的辅助,这四个反问句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差别。这四个反问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层层深入的描绘出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的强弱和语调的高低,语气由弱到强,语调由低到高。试着读一读。
为何不直接赞美?(象征手法的好处)介绍时代背景:写于1941年3月,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看到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的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抗日,英勇不屈的表现,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但是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借赞美白杨树来歌颂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这种写作手法: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能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四)练习巩固
作者为何选用白杨树作为象征体?
有相似点,形象挺白向上,力争上游,质朴,与北方军民那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平凡的特点达到统一。本文作者就是借助白杨树来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军民。本体和象征体要有相似性。和比喻的区别。比喻是外在的相似,象征是整片文章的一个写作手法,不仅要有相似点,而且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一些人的品质,例如蜡烛,它从从开始燃烧就开始给大家带来光明,而在这个过程中蜡烛也在慢慢燃尽,这就象征了一种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那就不能说仅仅是个比喻了。
从极平凡的事物中,我们挖掘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东西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的想象联想,这就是象征。
(五)结束语
这篇课文,作者用了象征、对比、欲扬先抑等多种写作手法,为我们展现了白杨树的形象,坚强不屈,朴质,正直,同时更重要的是借此赞颂了抗日战争中,北方军民的团结抗日,英勇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多多借鉴。
板书说明:设计的原则是形象、简洁。力求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重难点通过简要的板书作用于学生的双眼,增强教学效果。
第四篇:《白杨》教案及说课
《白杨》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高大挺秀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板书:服从需要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5、白 杨
白杨
边疆建设者(爸爸)
直、高大挺秀
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 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喻人 说课: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抒情散文。作者借用大戈壁上的白杨的特点来表现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向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然而,作为山旯旮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其远,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选用学生陌生的大戈壁图片谈话入题,又巧妙地运用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让空洞的内容鲜活起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城域网上、因特网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存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通过板书,使“借物喻人”的写法一目了然。
三、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树”与“人”的关系,突出重点。
2、采用了“变序”教学。听范读后,直奔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
3、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与“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五篇:白杨礼赞说课
《白杨礼赞》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物的散文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但表现手法都各有千秋,《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茅盾的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等手法,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本文的教学将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象征手法。第二课时重点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辅,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该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1)我们已经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白杨礼赞》这篇文情兼美的优美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陶冶情操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帮助。(2)本篇运用典型的象征手法,要深刻了解文章主旨就需要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这就使得学生的课前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此外,(3)八年级的学生在对某一事物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能力尚缺。本篇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感悟。
根据以上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把第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理解象征手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要考虑教学对象原有知识储备,所以设立了以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
(2)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手法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准备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法加以呈现。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赞美白杨树的“美”、“不平凡”作为该文章的切入点,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将文章中展现出的各种“美”贯穿其中,如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等。白杨树的景象之美、形神之美与象征之美穿插其中也就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和白杨树的图片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
(以图片导入,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理解该文章打下基础)
二、字词、作者及创作背景
三、配乐朗读:
四、课堂提问:初步感受语言之美之后,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
(这里引导出学生回答“因为白杨树美或不平凡”,也引入了我之前设想的切入点:白杨树的”美”、“不平凡”)
2、请同学们回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在这里,同学们肯定也会将文章中的白杨树的美读出来,而文章中主要就集中在第二段的景象(环境)之美,第五段的形神之美,第七段的象征之美,这些也是文章的主要段落)
五、指导朗读
在这里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即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并让学生进行评价,老师指导学生注意基调、节奏,再让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六、讨论分析5、7自然段
1、第五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2、同学互相讨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