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研究报告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面,各种职业都需要各类人才的竞争,有一些行业内的职业人才济济,是社会的热门职业。但是也有一些职业成为了社会的偏门职业,缺乏人们的关注度。而目前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什么样的职业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呢?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大家可以从所得的数据中了解一些实际的情况。
通过从20人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从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有70%的人喜欢管理类和自由独立类的工作,他们大致年龄都在15岁到25岁之间,主要是女生。而余下30%的人(主要是男生)选择管理类的工作。在调查人群中反映,管理类的工作是最有前途,他们认为在选择工作时,最应该看重的是公司的规模和发展前景。有80%的人认为社会地位受人瞩目和瞻仰和能充实精神生活,体现个人价值是他们看待职业时衡量社会声望的标准,70%的人认为能够提升实力对个人更重要,有超过50%的人认为职业声望对个人声望有很大的影响。在调查中又发现,30%的人认为自己自己最有可能在国企里面工作下去,10%的人认为自己可能在私企里面工作下去,剩下50%的人认为自己最有可能在政府机关里面工作下去。在调查研究的人里面,有一半的认为公务员是社会上最有声望的职业,另外的一半人认为科学家是最有声望的职业。调查中,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所处的职业的社会声望很重要,他们其中的60%的人又认为如果让他们选择,宁愿在没有社会声望的小公司里面做小职员,也不愿意在一个声望响当当的大公司里面做小职员。80%的人同意职业的社会声望可以让个人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剩下的人认为职业的社会声望可以让工资很高。在问题如果你刚毕业的话,你是否会选择区一家小公司工作,70%的人认为会,而30%的人选择不会。在调查中,数据表明70%的人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踏踏实实地在一家公司工作即可,而30%的人认为应该看该公司是否具有很强的竞争性。70%的人对所选的职业印象主要是通过传媒介绍。最后在关于一个声望高的职业中,50%的人认为这个职业能维持5-10年的热度,余下的50%的人认为会维持11-20年的热度。
所以,站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立场来看,在选择好的职业,关注职业的社会声望时,不应该仅依靠个人的直觉或者感觉来进行判断,在面对一些门槛较高的职业或者是一些逢进必考的事业单位时,我们不能主观地提高对这些职业的期望值。要下来耐心地分析就业形势,多,对自己喜欢的或者是即将就业的职业,要适当地汲取一些前人的经验教训,从切实可靠地数据中得出结论。我们不要盲目就业,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盲从大众等。只有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才能让我们对职业的选择更具有信心,对职业的社会期望更了解。
第二篇: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研究问卷
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研究问卷
(本调查问卷仅供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用,无任何商业和不法目的,另外,本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请您放心按真实想法填写)您的性别是:A 男B女您的年龄在:A 15岁以下B 15-25岁 C 25-40岁D 40岁以上您心目中声望最高的职业是:A科学家B医生 C律师 D公务员 E技术人员 F管理人员 G 文职类 H其他您最不喜欢的职业是:A服务人员 B保姆 C司机 D体力劳动者 E导游 F推销人员 G其他您认为职业声望会影响您个人的声望吗?
A有很大影响B有一点影响C基本没有影响您就业的目的是什么?
A生活所需 B自我价值的实现C成名D其他您从哪些方面来衡量您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声望?
A收入高 B社会地位高C受人瞩目和敬仰D其他您觉得影响一个人的职业是否热门的因素有哪些?
A是否是高新技术产业 B 职业的社会声望与否 C职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D 稳定性及保障 E职业对健康的影响 F职业是否有好的发展前景 职业的
第三篇:社会职业调查感受
社会职业调查感受
通过这次调查,我认识到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需要练就一种职业技能,甚至几种技能,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人没有贵贱之分,职业也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工作就已经算不错的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爬,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站稳脚跟。
从企业的角度,每个企业都希望能够招聘到真正的技术人才;作为老板也是非常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吃苦耐劳、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当老板,人不可能一步登天,都要从最低层的事情做起。对我们学工学的大专生,更是要在学校学习好过硬的职业技能,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
通过我的亲戚朋友,对一些不通的普通的职业进行了调查。我发现每个职业都需要不同的职业技能,每个职业都有它的优劣势。可以看出来的是,我们的职业技能越多,将来的就业道路就会更宽广。敬业是关键,在我调查的朋友中,工龄有达六年的,在职业发展上,虽然现在没有什么进展,但脚踏实地的工作是一种值得敬佩的精神。我相信不久他们将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最近听了一个在机电准备离校求职的同学说:“现在有些企业已经到学校招聘了,柳钢也来过了。但他没有去应聘,只是因为不是在柳州工作”。然后跟我说现在有多后悔。听完后我的感受是,我们在大学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就业是机会。常听大人说,无论多好的企业,新职员进去待遇肯定不会是很好的,慢慢的就会越来越好。在调查的过程中,听了一些没有读大学的同学说,工作多么辛苦,但还不是做了几年。两三年下来,有的工资涨了一倍多、有的当上了部门经理、有的甚至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员工。飞黄腾达总是在默默的工作中实现的。未来的一年里,我们将要面临的就是职业的选择问题了,总是感觉有一些紧张又略带兴奋。
第四篇:后三峡时代社会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经过17年的建设,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将于今年全面竣工,三峡库区进入以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为主要任务的“后三峡工程时代”。长江三峡是世界级品牌,国际社会永远关注三峡库区的移民人权问题、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后三峡工程时代”,库区人地矛盾、就业矛盾突出,移民收入低下,经济发展缓慢,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站在党和国家的高度,要牢牢把握库区在西方世界的“话语权”,就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以文化生态旅游业统筹库区三次产业要素,发挥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相关产业群落,改变库区以传统农业为支撑的落后面貌,扭转库区现有工业的被动局面,建立起适应库区条件的新兴产业体系,让库区以“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富裕文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面貌赢得世界。本文就以文化生态旅游业解决“库区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大胆思考。
一、“后三峡工程时代”库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本原因
目前,三峡移民搬迁已经结束,移民安稳致富才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艰难的征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库区问题”。
(一)主要问题
1、农村移民人地矛盾突出
库区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58亩,已超过联合国最低土地承载力警戒线(即人均耕地最低不能少于0.8亩),6.3万后靠移民人均耕地不足0.5亩,人均不足0.3亩的还有2.8万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加上中央惠农政策的刺激,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重操旧业”,使原本山地多、平地少、自然生态脆弱的库区承载力大为吃紧,人口多与承载力有限的矛盾更加紧张。
2、城镇移民失业率高
底,库区城镇调查失业率达8.5%,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其中有就业能力而未就业的城镇移民超过11万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回流返乡,加剧了本地就业矛盾。全球金融危机必将引发全球产业革命,无论是技术升级,还是产业转移,都会压缩就业机会,加上等待就业的大学生,库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3、城乡移民收入低下,库区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383元,占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9元的47.0%,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8元的51.4%。吃“低保”的城乡困难移民有14.84万人,其中城镇移民有13.79万人,占全市城市低保对象的17.51%。城镇移民收入低,引发不稳定因素。
4、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三峡成库后,水体流速放缓,自净能力下降,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流动污染严重危及饮水安全,库区23条主要支流至少有一半以上在每年的5-10月都不同程度的发生水华现象。每年约有1.45亿吨泥沙流向库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平均每年可流失土层厚度1厘米左右,而流失速度则是自然成土速度的100倍以上。试验性蓄水以来,水位提高诱发了库岸坍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库岸再造加剧,已出现了100多处的垮塌,对库区安全造成了影响。
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不仅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直接关系到库区的国际声誉。
(二)根本原因
导致出现“库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库区产业在落后中发展却又在发展中落后,缺乏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移民安稳致富有机统一的支柱产业。
1、农业效益低下
库区农业基本处于粗放型经济形态阶段,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仍然是库区农村移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柑橘、榨菜、中药材等新培育的一些“百万工程”重点产业,布局较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制约了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要成为库区骨干支撑产业还需较长时间。
2、工业严重“短腿”
库区工业严重“短腿”,基础薄弱,对当地税收、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带动不强。库区仍以食品、医药、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比重小,缺乏龙头带动型、支柱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
3、第三产业活力不足
库区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运输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低,尤其是为生产服务的中介服务、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会展推介、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较低的层次,许多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4、经济总量偏小
三峡工程导致重庆库区大量耕地和工矿企业被淹没,综合损失占全库区的84.2%,产业空虚问题突出。库区15个区县的人口和面积均占全市的1/2左右,但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1/3,其中8个移民重点区县仅占全市的16.7%。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导致财政十分困难。,8个移民重点区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为59.78亿元,仅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6.08%;而财政支出为184.22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12.75%。公共财政投入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有限,完全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和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库区产业发展今后还将在自我扩张能力、自我造血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经济很可能进一步萧条。
第五篇: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现在就业问题很敏感,不仅仅在我国,甚至乃至全世界,先不说那些事业中途事业中途失业的,就光论大学生就业问题就非常严峻,其中间暗含了各种缘由,现在我就“职业声望”来研究和调查。
针对大学生就业中的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根据彼德罗夫斯基“动机系统理论”的相关观点,在就业心理上,提出了“就业意向”的概念。尝试性地构筑了就业意向的初步结构,并就此作了实际的调查研究,阐明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及其与现实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强调了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意向”的研究和就业指导工作。
1.关于就业意向的理论思考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客观的职业岗位条件不符合求职者的择业要求,且未能实现成功的互动造成的。众所周知,职业岗位条件来源于社会,是外在于学校的职业指导机构和毕业生本身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应从调整毕业生的择业要求人手。行为科学认为,n,行为的实现缘于需要的存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激发为动机,而进一步发展为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不断的反馈进行调整,影响着行为的最终结果。从毕业生求职过程来看,在就业行为最终实现之前,各种择业要求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需要到就业动机的不断激发、不断强化而产生的(其中也存在着不断转化,甚至消退)。根据彼德罗夫斯基“动机系统理论”,「,’动机的激发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其低级阶段就是.‘意向”,它是一种没有完全明确意识到的需要。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当人具有某种意向时,对吸引和鼓舞自己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它具有不稳定性,或者逐步消退,或者逐步强化为高级阶段“意图”;意向在青年人中是极为普遍的,它们预示着未来的意图。我们认为这在大学生思考和尝试求职问题的过程中,表现是极为充分的。虽然大学生择业要求中也包含着一些已经明确意识到的需要,有具体内容的初步取舍,但是这只是作为进一步调整的基础,当外界条件不能满足或者本身缺乏合理性的时候也可能将被逐步压抑、消退、取代,而表现出低级形式(意向)的特征。因此,影响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择业要求,在理论上是一种“动机系统”。而“就业意向”则是在模糊性和不稳定性上对“就业动机系统”更为确切的表达
2.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初步调查
为了考虑与大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实际的结合,我们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基本做法是: 1)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简单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02年1月在安徽农业大学对500余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61份。}2)问卷结构:问卷主要有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的基本构成”两个部分,问题形式全部为封闭式单项选择。“就业意向的基本构成”主要结合平时掌握的学生思想动态和刘美涓}d}等人开展的“大学生对‘双向选择’态度调查”的内容,拟定了8个问题。为了防止选项兼容和就业意向偏高,我们设计了“你最可能实现的就业方式”、“你最可能实现的就业的场所”、“你能接受的最低的月收入”等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做了各种就业意向顺序的排列,就业意向与可能的相关因素的交叉分布的统计,就业意向与相关因素的相关系数计算和相关系数的大小比较。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升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475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如下:不同群体大学生的职业价值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生择业时对于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声望地位因素的关注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关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声望地位因素。
价值观体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通常也称之为“择业观”。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和群体差异,可以帮助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针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量结果经检验发现:普通、重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声望地位方面存在显着差异,重点高校大学生的分数显着高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表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声望地位方面的因素;富裕、贫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声望地位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富裕大学生的分数显着高于贫困大学生,表明富裕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声望地位方面的因素;男、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保健因素方面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大学女生的得分显着高于大学男生,表明大学女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保健方面的因素;富裕、贫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保健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富裕大学生的分数显着高于贫困大学生,表明富裕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保健方面的因素。其他方面不同群体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不存在显着差异。
比较声望地位、保健、发展三个维度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职业业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均值差异都达到极其显着的水平,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于声望地位、保健、发展三个因素的关注程度存在着非常显着的差异。根据调查的结果,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职业价值观各因素的关注程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声望地位因素。重点高校和家庭经济好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都更加关注“声望地位”因素,也就是说,他们在择业时更加关注容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等方面的因素。同时,本研究还表明富裕与贫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保健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富裕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保健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有劳保、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收入高等因素。
本研究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保健因素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大学女生的得分显着高于大学男生,表示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关注福利、收入、工作环境、劳保、保险、工作稳定等方面的因素,这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大学女生在选择单位时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以便首先满足她们生存、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她们更注重感情、人际关系和稳定。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发展因素方面均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致性,也就是在择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于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能提供受教育机会等方面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同时,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学习成绩(成绩好、差)和家庭居在地(农村、城市)两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这与大学校园里面的学生考评机制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紧密相关。学习成绩只是作为个^评价指标的—个方面,大学里更加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察。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中,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城乡差距得到缓解,互联网等信息媒介的普及极大促成了非常一致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的逐渐同质性使得居住地不同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点
虽然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群体差异,但是总体而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还表现出一些普遍性的特点。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时一般会首先关注发展因素,其次是保健因素,声望地位因素则被排在了最后。这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已经更加成熟,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和保健因素,而单位的级别、性质、规模已不再是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了。究其原因,可以从社会实际和个体心理需要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铁饭碗”被打破,大学生已经逐渐地认识到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在职业生涯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其次,从需要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过去一些声望地位显赫的单位在经济上却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之相比,大学生更加希望选择一些“经济实惠”的工作岗位,不再追求“虚名”,而是更加讲究“实利”。
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本质上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加倾向于发展和保健方面的需求也就理所当然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迅速激增,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引起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整个社会就业观念随着就业市场的巨大变化发生了相应转变。对于大学生就业群体而言,尽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国家就逐步取消了大学毕业生国家分配制度,采取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但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依旧保持着精英教育时代的许多特征。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择业态度不切实际,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在努力开拓就业渠道的同时,帮助毕业生根据市场需要和个人理想,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对其顺利进入就业状态,达到较高的就业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对就业满意度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了职业期望内部维度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以及人口特征变量在职业期望对就业满意度影响过程中的作用;并构建了全程化大学生职业期望指导模式。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与就业满意度影响关系的研究,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这对于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及劳动力市场人才缺乏的“双难”局面,有一定的现实价值。(1)通过对职业期望的内部维度进行验证性因素结构分析,职业期望可分为F1地位声望维度、F2内在价值维度和F3外在价值维度。相对于F1地位声望维度而言,毕业生对职业期望的F2内在价值维度和F3外在价值维度更为重视。(2)毕业生的职业期望与毕业生的性别、专业、家庭背景和生源所在地显著相关。(3)在本次调查中,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与毕业生的性别和专业显著相关,与家庭背景、生源地不显著相关。(4)职业期望的F1地位声望维度与就业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F2内在价值维度与就业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关系,F3外在价值维度与就业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5)在人口特征变量与职业期望各维度的交互作用对就业满意度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当以就业满意度为因变量时,F1地位声望维度与性别、专业、生源地发生了显著交互作用;F2内在价值维度与性别、专业发生了显著交互作用;F3外在价值维度与专业、家庭背景、生源地发生了显著交互作用。这说明在不同人口特征变量的情况下,职业期望三个维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作用不同。(6)本文提出了全程化大学生职业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校园中部分“保研族”放弃了零压力的舒适生活,悄然加入了求职大军,“能找到较满意的工作就先就业”的观念在大学生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名单,然而保研后的她像周围很多同学一样,并没有就此松懈,仍是忙着制作求职简历、报考公务员,加入到找工作的队伍中。
积累应聘经验最重要
据了解,小江就读的中文“基地班”中80%的同学保送了研究生,有个别同学已经放弃了保研资格,全身心投入到了求职大军中。该专业的小孙在国家公务员招聘中报考了天津海关职位,谈起保研资格的放弃,她毫无悔意,“我学的是文科,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太实用。再读3年研究生,毕业后一样还得为找工作奔波,倒不如趁着自己还年轻,赶紧找个工作积累点经验,以后想跳槽的话也有经验和时间。”
与“全职”找工作的同学相比,保研生由于有退路,求职压力显然少了不少。“主要是想试一试自己的实力,同时积累应聘经验。”获得保送资格的小秦说,“我迟早要面对求职,现在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准备的简历、材料,以后也可以借鉴。如果能找到满意工作的话就更好了。”
考上公务员就放弃保研
四年坚持学习得来的保研资格实属不易,那么是什么样的好工作使他们轻易放弃呢?“主要是要稳定,工资倒不一定要多高,只要福利好一些,保险齐全就行。”多位文科专业同学的回答如出一辙,满足这个要求的工作当数“公务员”。“如果能考上公务员,我肯定会放弃保研。”小江说。她认为,公务员一年比一年难考,而且有很大的偶然性,有的职位可谓百里挑
一、千里挑一,“过了这个村就没有了这个店”,万一考上哪能不去呢?
个别保研生“无诚意”求职引争议
对于身边保上研的同学求职只为积累经验的现象,不少仍在求职路上“厮杀”的同学颇有微词。他们认为,保研生们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轮,获得企业的offer却犹犹豫豫或者拒绝,这实际上是挤占了其他求职生的名额。另外,这也会影响学校学生的信誉。
省直某事业单位人事部王女士说,往年的校园招聘中,总有几名应届生通过了最后一轮面试,到签订就业协议时,他们却以已经保研的名义拒绝。而招聘单位却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面试时的吃住费用,这样做很不“厚道”。期望指导模式。
职业是劳动者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分门类别的工作及由此而获得的一种特定的劳动角色。职业对劳动者来说具有经济性、工具性、社会性及荣誉性的诸多功能。职业地位是指不同的职业依据其本身的社会结构功能所占有的不同的客观社会位置, 决定职业社会功能的社会地位资源, 包括权力、财富、声誉、晋升机会和发展前景等, 一般只向从事该职业的人开放。因此, 不同的从业者会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是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价值评价, 是社会成员对各种职业主观态度的综合。从社会角度而言, 在一定历史时期一般存在着相对共通的基本职业价值标准, 并形成职业社会中特定的名次系列和职业声望尺度。由此职业声望不仅体现了职业的等级层次, 而且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社会的职业流动。因此, 职业声望不但具有学术价值和个人就业导向的作用, 也具有社会决策的实际 意义。
职业地位及声望的理论渊源, 可以追溯到孟子“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名言。实际上, 中国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国家, 孟子的上述言论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选择仍然具有显著的影响。近代,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认为在每一阶级范围内对于这个阶级来说都是典型的职业。在一切私有制社会里, 脑力劳动的职业基本上都为统治阶级所垄断, 而被统治阶级只能从事最苦最累的体力劳动, 而这种差别归根结底是由个人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位置决定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更是以名(威望、社会标准)、权(权力、政治标准)、利(财富、经济标准)的三维标准对社会层次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社会成员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总的地位取决于名权利三个因素的综合。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开拓者戴维斯 和穆尔 用位置系统 的概念说明社会阶层化现象的产生原因, 他们认为, 社会是一个正在运转的体系, 社会必须将其成员安排到各种位置上去, 使每个安排到位置上的人都能发挥应尽的职能。由以上的理论我们不难看出, 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对处于特定社会中的社会成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从事不同职业的社会成员, 会因其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威望、权力和财富, 故社会成员谋求职业地位较高、职业声望较好的职业是个体获得心理满足并肯定自己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但是, 社会对职业要求有天然的不同, 职业对社会成员能力、知识水平及所受教育程度就有千差万别的不同。因此, 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与大学生就业选择就有必然的联系。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中因职业专业化而导致的职业分层和职业分化程度加深更是强化了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联系。近年来关于职业地位和声望与大学生择业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择业行为和流动趋向与职业地位和声望的正相关关系不断增强[ 1] , 大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总大学生宁可待业在家、在社会上漂流或做考研专业户也不愿意屈就职业声望较低的职业。这些问题不的答案来解释, 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特点和过程作详细深入的考察。
总之, 职业地位、声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影响的加强是我国教育事业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此间出现的问题又需要动用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多方的力量共同解决, 以实现大学生在正确的职业观的指导下实现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