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古文翻译

时间:2019-05-14 12:1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上古文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上古文翻译》。

第一篇:八上古文翻译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 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 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 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 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 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 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 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 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 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 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 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 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 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 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 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 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 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 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 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他们自 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 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 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最终和桃花源以外 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 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 道的情况,这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 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 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请不要把 这里的情况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 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 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 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渔人留下的标记。《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 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 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 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 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 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 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 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晋陶渊明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翻译: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 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 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 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 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

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 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 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 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核舟记》 明代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 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 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 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 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 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 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 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 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 刻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 以及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 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 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原来是苏轼泛游赤壁。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 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 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 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 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 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 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 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 并且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他的 右边,黄鲁直位于他的左边。苏东坡和黄鲁 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 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鲁直的背上。鲁直左 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 说什么话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 脚,身子略微侧斜,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隐蔽在 手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 菩萨,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 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 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 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 各有一个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面,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火 炉,火炉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 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 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 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 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 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 篛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 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 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 寸。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 艺也真灵巧奇妙啊!《大道之行也》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中国古代一 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西 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述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礼运”,《礼记》

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者托名孔 子答问的著作。}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 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 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 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 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 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 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 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 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 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三峡》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 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 家、散文家。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 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江流的范围以内,两岸高 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中断的地方;重 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 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 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行。有时遇 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 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 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 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 和山涧清凉和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 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 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 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 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南朝文学家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 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 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 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 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 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 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 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 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 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 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 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 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 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 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 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观潮》 南宋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 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 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

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 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 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 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 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

十 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 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 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 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翻译: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 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 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 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 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 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 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 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 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 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 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 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 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 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 的“敌船”,随波而去。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 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 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 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 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 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 地也不容有。《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 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 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 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 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 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 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 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 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 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 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 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 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 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 山水)的人呢!”

第二篇:八上古文翻译和问题(精选)

一《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年代:东晋 著名诗人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的样子。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屋舍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却处处可以听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7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不久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访桃花源了。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于是邀请渔人到他们家,设酒杀鸡来招待他。

问题一:诗人虚构的桃源社会具有什么特点?社会安定、人人平等、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等。问题二:“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①表达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②寄托作者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

二《大道之行也》 选自:《礼记》,编者:西汉戴胜,儒家经典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政治上最高理想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育自己的孩子。

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问题三: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或者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期盼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大道》阐述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描绘的“世外桃源”的异同?

同: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争、人人平等、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异:《大道》对理想社会的总体概述,《桃》是形象的描写。

三《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朝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啊。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洁净见底。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雾将要消散,到处都是猿、鸟的叫声;

5、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不再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朝代:宋(或者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时月光照进门窗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月光如水一般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相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问题四:《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自然环境,景物各有什么特色?表达情感的异同? 景:《答谢中书书》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写出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记承天寺夜游》写一个月色下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的美妙境界。折射出苏轼内心的闲适、无杂尘的胸怀。

情感(同):沉醉美景,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愉悦

情感(异):《答》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 问题五:“闲人”的含义?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欣赏山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做“闲官”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苏轼如何把感情巧喻月色的?写一个月色下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的美妙境界。折射出苏轼内心的闲适、无杂尘的胸怀。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包含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达观的人生态度。

五 《湖心亭看雪》 作者:明末清初张岱

选自《陶庵梦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浑然一体全白了。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露出一道痕迹。

3、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一点轮廓,和我的小舟一叶,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5、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问题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景物描写用了什么手法?并鉴赏这段景物:

白描通过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突出大雪漫漫中宇宙天地的辽阔和人的渺小,写出空旷,纯净,沉寂的特点。体现作者的孤芳自赏。

问题

七、从全文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或者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闲情雅趣,天涯遇知音的愉悦

六《三峡》 选自:《水经注》,是地理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作者:郦道元

朝代:北魏 地理学家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行船快。

4、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限啊。

6、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三峡》中心: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也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

七《爱莲说》《陋室铭》

《陋室铭》作者:唐朝诗人 刘禹锡 《爱莲说》作者: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过不显得妖媚,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问题

九、陋室不陋、陋室主人“德馨”体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环境幽雅

交往人物儒雅

生活情趣高雅

问题

十、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

问题

十一、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的洁身自好、不摹名利情操

问题

十二、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只要洁身自好、不摹名利,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不沾染。问题

十三、《爱莲说》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洁身自好、不摹名利

陋室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了类比的手法,两者均为名人,但所居却是陋室,以此来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八《核舟记》

作者:明朝魏学洢

编者:清代涨潮 选自《虞初新志》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部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出各种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4、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原来是挑选修长而狭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问题十四:文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雕刻者技艺精湛?(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多(3)人物神态各异

九 《观潮》 作者:宋代周密 选自《武林旧事》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水远远从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不久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无相睹,突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间一点儿也看不见。

5、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巨浪中浮沉。

7、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身姿,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8、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在江岸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华丽的观众。

9、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车马太多,路途都阻塞。所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10、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而租借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一席之地的空间也不容有。

问题十五: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写出潮水的雄伟壮观的?

通过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从远到近写出了潮水的形“仅如银线”、色” 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和势“吞天沃日”,表现了大潮的壮美雄奇的景观。

第三篇:八上古文

八上古文

《晏子使楚》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2、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君臣想出来了什么计谋? ——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也”。计谋:诬齐人为盗。

4、晏子是如何机智地挫败楚国君臣的阴谋的?他这样严辞反击的目的是什么?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他在反驳时,“避席”以示庄严的态度,又掌握分寸,寓刚于柔,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明确的意思,显得委婉而有分寸,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还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5、你觉得晏子、楚王分别是怎样的人?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晏子: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具有爱国情怀,有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等。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傲慢无礼等。

《人琴俱亡》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书中有许多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盲人骑瞎马等。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取子敬琴弹),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其中“琴亡”作何解释?——“琴亡”指很长时间没人弹,琴的几根弦音调不协调了,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3、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中“不调”说明了什么?哪些因素可能使“弦既不调”?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不调”的原因:一是子敬病了很长时间,琴放置久了。二是子猷睹琴思人,悲伤过度,不能调琴。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病重,二是丧弟之痛。

4、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小石潭记》

从小山岗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第2段,写潭水、游鱼(明写了鱼,暗写了水)。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第3段,写潭水的来源(突出溪水的曲折、悠远)。

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第4段,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突出“凄”“清”“悄怆”之感)。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这篇山水游记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游览的先后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头──潭周气氛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澈透明。(1)侧面描写,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2)动静结合,先写鱼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上印着鱼影;再写鱼飞快地窜向远处,游来游去。(3)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补充:作者写潭中游鱼的作用是什么? ①表达作者欢悦的心情。②侧面描写,衬托水清。

4、作者开始“心乐之”,后又“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当他看到小石潭美丽的景色时不免产生欢乐之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 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 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1、全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细细品味,体会妙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两句,一静一动,一正写,一侧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个“闲”字,以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分别是什么?

闲:① 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② 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 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慨叹。(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①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②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治水必躬亲》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第一段先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然后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并不是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道理论证)。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举例或事实论证,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要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1、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2、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中心论点?为什么要这样做?

——治水必躬亲或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3、用文中的话治水两方面的结果,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结果: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第四篇:古文翻译

1、唇亡齿寒

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2、惠子相梁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3、苛政猛于虎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4、良狗捕鼠

译文: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捉得老鼠。

5、薛谭学讴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6、颜回好学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7、朝三暮四

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8、歧路亡羊

译文: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很长时间,没有笑容一整天。

9、师旷劝学

译文:晋国的平公(皇上)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照明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

10、人有卖骏马者

译文: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11、扁鹊见秦武王

译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让自己来医治,可是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将反而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与同懂得医道的人商量这件事,与不懂得医道的人商量会破坏了这件事。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则是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导致亡国。”

12、王羲之书六角扇

译文:王羲之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王羲之笑着没有回答。

13、塞翁失马

译文: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14、女涡补天

译文: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把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翼州太平(了)

15、门可罗雀

译文: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guī,龟)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16、死灰复燃

译文: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侍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被打败后,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 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

17、吕文穆公逸事

译文: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以宽厚待人,宋太宗尤其赏识。有一位朝庭中的官员,家里藏有(一面)古镜,自己说这面镜能照二百里。(朝士)想凭借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他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等到他有空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告诉他,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碟子般大小,怎么用得着能照二百里的(镜子)?“他的弟弟于是不敢再说这事了。听到这话的人都赞叹佩服吕蒙正,认为他比李卫公更贤德。大概他的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18、田登为郡守

译文:田登担任一个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鞭打,于是整个郡的百姓都把“灯”叫做“火”。正碰上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集市上张贴告示,说:“本郡依照惯例放火三天。”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说这个。

19、吴讷为官清廉

译文:吴讷是由医士举荐的,官位达到了副都御史。吴讷巡视贵州返回时,有官员用黄金百两馈赠他,追到夔州送给他。吴讷退回了未启封百两黄金,还在上面题诗一首写道:“(我带着)简朴的行装向东返还,将要渡过前头最危险的滩头。如果有赃私和土特产,就任由它沉没在江中。”

20、推敲

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1、庸医治驼

译文: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请我去医治,保证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样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踩踏。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人也跟着死了。他(驼背人)的儿子想要告官,医生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哪管人死活!“唉,如今的做官的人只管收钱,不管百姓死活,和这个医生有什么区别呢?

22、鲁国之法

译文: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子贡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23、孟子自责

译文:孟子的妻子在屋里休息,两腿叉开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她这个样子,告诉他母亲说:“我妻子没有礼貌,请把她休了。”孟母说:“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她两腿叉开坐着。”孟母说:“你怎么知道她这样呢?”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是你没礼貌,不是她没礼貌。《礼》不是说嘛,‘要入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要上堂时,一定要高声说话;要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手不及。现在你到她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前也不说一声,使她这样坐着让你看见了,这是你没有礼貌,不是你妻子没有礼貌。”于是孟子感到很惭愧,不敢再说休妻的事了”

24、秦西巴纵麑

译文: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母鹿跟随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将幼鹿)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回来后,寻找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采用他把他作为儿子的老师。左右大臣和侍卫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把他作为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25、一鸣惊人

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

26、苏秦之楚

译文:苏秦到楚国去,许多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说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烧桂木,依靠小鬼见天帝。”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27、三人成虎

译文: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相信。“庞恭说:”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这种说法吗?“魏王说:”我开始质疑。”庞恭又说:“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这种说法吗?” 魏王答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集市上不可能有老虎,可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如今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的距离比距离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而议论我的人也一定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能考察识别那些人的话。”魏王说:“我自己知道。”庞恭就走了,之后诋毁他的话就来了。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身份,庞恭果然没有见到魏王。

28、南辕北辙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29、苏武牧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愿意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于是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这很神奇,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被流放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于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掉落了。

30、楚人贻笑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方》这本书后,得知“螳螂捕蝉时,掩蔽过的树叶,可以用来隐没人身。”于是他就到一棵树下仰起头来摘叶子,发现一片遮蔽着正在守候蝉的螳螂的树叶,就伸手摘下来。叶子落到地上,地上原本有落叶,不能再分辨,他就扫了几斗带回去。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来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 ?”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几天后,妻子不耐烦,欺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喜上眉梢,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了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而没有治他的罪。

31、孙亮辨奸

东吴主孙亮走出西苑,正在吃生梅,派遣宦官到宫内的仓库去取蜜浸渍生梅。取来的蜜中有老鼠屎,孙亮便问管仓库的官吏说:“宦官从你这儿拿蜜吗?” 回答说:“他刚刚来求蜜,实在不敢给。” 宦官不服气,左右的人请求交监狱官判断,孙亮说:“这很容易弄清楚。” 就命令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说:“老鼠屎如果在蜜中很久了,蜜里面一定潜透;现在里面还是干的,一定是宦官后来加入的。”宦官于是磕头认罪,左右侍卫无不惊讶。

32、画地学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郑氏下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荻杆在地上练习写字。欧阳修幼年时天资聪颖,悟性超过常人,读过的书当即就能背诵。等到成年时,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在那以后,就以文章文明天下了。

欧阳修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生性刚直,见义勇为,即使有陷害人的圈套在前面,都一直前往即使身受伤害都不回头。即使多次被贬官放逐,他的志向也没有改变。

33、常羊学射

常羊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从楚王的右边跑出。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很难说了!’”

34、造酒忘米

一个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对他说:“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曲,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酿制七天,就变成酒了。” 这个人十分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曲,相互掺和,七天后尝一尝,还是与水差不多,于是就去责备酒家,认为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这个人说:“我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曲。”酒家问他:“加了米吗?”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的本质都忘了,想要酿酒却酿不出酒,却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对。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跟这个人有什么不同呢?

35、痀偻承蜩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的技艺真是巧妙啊!有什么技巧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我不反身,不侧视,一动不动,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怎么会不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它就是驼背老人说的道理!”

第五篇:如何翻译古文

如 何 翻 译 古 文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在汉语专题的考试中,古文翻译也占相当的分数。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理想的古代汉语类的考试题目,应该围绕着考察阅读古文的能力来设计。目前虽然在探索和研究阶段,但不论在教还是在学中,都应该重视应该古文翻译的训练。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如: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例如:

原文

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

〔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把“三”由原句作状语调整为补语,这样增补调整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这种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翻译只能称之为硬译或死译。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段译文可见,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对意译也要防止一种错误理解。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情发挥。这样的“意译”,只能称之为乱译。意译是一种要求很高的今译方法,只有透彻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真正领悟原作的语言特色,才有可能进行象样的意译。初作今译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可借口意译而任意乱译。

二、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1)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原文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2)

译文

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上面两段译文,除〔 〕内是必要的增补外,字词,古今是一对一的关系;词序、句法结构,古今相同。这种翻译方法就是对译。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原文

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1)

译文

他将要去哪里呢?

原文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2)

译文

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原文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3)

译文

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邑。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4)

译文

晋侯使赵盾饮酒。原文

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5)

译文

邴夏给齐侯驾车。

原文(1)的“奚”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适”的前面,今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词序置于动词后面。“奚适”应译为“去哪里”或“往哪里去”。原文(2)的“方城”、“汉水”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今译时要移至介词后面。原文(3)的“二百乘”是“车”的后置定语,今译时要移至“战车”的前面。原文(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原文(5)“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古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古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例如:

原文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1)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

等到庄公登上君位,〔姜氏〕替公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适合给他〕。别的城邑一定听从〔您的〕吩咐。”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

译文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1)的译文,补出“姜氏”以明确“为之请制”的主语;增添“从前”和“不适合给他”两处,是为了揭示原文中隐含的意义;增补“您的”以限定听从谁的“吩咐”,使语意表达更清楚。原文(2)于“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惩前省略了主语“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显豁。

增补宜慎重,只有不增补原意无法表达清楚的地方,才可增补。如随意乱补,就会使译文臃赘,失去准确性。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删除不译。例如:

原文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前出师表)(1)

译文

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原文

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2)

译文

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原文

维禹浚川,九州攸宁。(史记·太史公自序)(3)

译文

禹疏通河道,使九州安宁。

原文(1)十位数与个位数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有”字,原文(2)置于“简子”和“去远”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之”字,原文(3)的句首语气词“维”字与“宁”前的词缀“攸”字,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的表达结构和相应的词语,今译时均可删除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1)

译文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原文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2)

译文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3)

译文

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移入译文,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名”、“常道”、“常名”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可径直移入译文,保留原貌。

所谓保留,是就字面说的,实质上它仍是对译。这类保留的词语如须加以说明,可用加注方式处理,如在“元和”后用(唐宪宗年号)注明。但所加的注只是解说,而不是翻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变通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信实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平时练习中,要注意练习“操作程序”,这就是: 第一步,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

第二步,看不能理解的句子是否是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前置宾语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

第三步,看有无需要调整的地方(移位、增补、删减等)。

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顺利地解决。

三、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古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2)周道:太子死,立適孙。(史记·梁孝王世家).(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豳风·七月).(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前出世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有人由于不明古义,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適”是“嫡”的古字。在宗法社会中正妻称“適(嫡)”,正妻所生的儿子称“適(嫡)子”,立嫡长子是宗法社会的王位继承制度。句中“適孙”,指帝王的长孙,有人按“適”的简化字“适”译为“合适的孙子”,与原意相差很远。例(3)的“剥”,是“扑”的通假字,意思是扑打。有人就“剥”的本义“割裂”来翻译,造成误译。例(4)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知识浅”。有人把这个词组理解为双音节词,径直移入译文,就误译成诸葛亮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数量也很多。例如:(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例(1)的“小鲁”,有人译为“小了鲁国”,这是由于不了解此处“小”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误译。此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理国小了”。例(2)“其一犬坐于前”,有人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这是不了解“一”字后省略“狼”字,“犬”字是名词用作状语而造成的误译。因译为“其中一条狼象狗那样蹲坐在前面。”例(3)中“就木”的“木”字,指棺槨,属修辞上的借代格。“就木”是走向棺木,可译为“进棺材”。有人译为“去寻找木头”。这是由于不了解古汉语修辞而造成的误译。

3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常会造成误译。例如:(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2)(3)借书说)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黄岡...竹楼记)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有人译为“精通书籍”,这是不了解古代习俗造成的误译。这几句可译为:“所以看了什么书,总是弄懂并记牢。做官后,官俸化掉,书籍买来,一本本堆得满满的。”例(2)“茶烟歇”,有人译为“茶品完了,烟抽完了”,这是不了解当时社会生活造成的误译。原文“烟”指煮茶的炉烟。宋代喝茶要煮过,与现代用开水冲不同;烟草于明代才传入我国,北宋初的王禹偁根本不可能抽烟。“茶烟歇”应当译为“茶炉的烟散尽了”。例(3)“举进士”,有人译为“中了进士”这是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与明清不同而造成的误译。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称进士,“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意思。入已考上进士,就不能说“连不得志于有司”了。

4.不明解词的注释与翻译的区别而造成误译

字典辞书与古文注本对字词的解说与翻译是不同的。有人不了解这一点,把字词的解说简单地移入译文而造成误译。例如:

(1)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柳子厚墓志铭)(2)雩而雨,何也?(天论)

例(1)有人译为“唐德宗李适年号十九年,〔柳宗元〕由蓝田县尉升任御史台的属官,掌监察百官、巡按郡县狱讼、军械等事。”这是把“贞元”和“监察御史”的解说抄入译文所造成的误译。唐德宗年号除“贞元”外尚有“建中”、“兴元”;“御史台的属官”也不止“监察御史”一种。照抄解说,反而造成含义不清、文句不通。例(2)有人译为“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而下雨,为什么呢?”这是照抄“雩”字的解说而造成的误译,“雩”是求雨的祭祀,既可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动词,例(2)中用作动词。“雩而雨”应译为“祈天求雨后下雨了”或“雩祭后下雨了”。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如上面所举“其一犬坐于前”句,前面已有“一狼径去”,而根本没有出现“犬”字,只要细心分析就会清楚:“其一”是指其中一条狼,只不过“狼”字承前省略了。“犬坐于前”的主语既然是浪“狼”,“犬坐”当然不是“狗蹲坐”,而只能是“象狗那样蹲坐”的意思。误译者没有发现“犬”字是名词用作状语而导致误译。文章是个整体,字、词、句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也就是说,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从文章整体出发进行今译,才能少出或不出错误。

四、今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达、雅原是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翻译外文的原则,但对古文今译也基本适用。第一,关于“信”。“信”即信实,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例如:

原文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秦策一)误译

苏秦„„读书想睡觉,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血流到脚上。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其一,“睡”的古义是“坐寐”(《说文解字》:“睡,坐寐也。”),即坐着打瞌睡,而不是躺下来睡觉。苏秦读书困倦,很自然地坐着打盹儿。译成“睡觉”,不准确。其二,“股”指大腿,因不了解古义而译成“屁股”。此段应译为:“苏秦„„读书〔困倦〕要打瞌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又如: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周厉王。

这段译文也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其一,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译成“国内的人”,不确切。其二,“谤”字上古汉语指公开批评错误,没有贬义。厉王暴虐,国人才议论,不是恶意的诽谤,而译者用“谤”的今义去翻译,结果歪曲了原意。此两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第二,关于“达”。“达”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不相符,带表达不顺畅,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方面文白夹杂,生涩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异蛇”、“触”该译而没有译,使译文读起来窒格不畅。此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又如

原文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从而后)译文

孔子说:“隐士呢。”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到了,却走了。

这段译文逐字翻译,没有失误、不实之处,带意思没有表达清楚,不符合“达”的要求。原文“隐者也”和“行”的主语是荷蓧丈人,“至”的主语是子路,都承前省略了。这样省略符合古汉语的表达习惯,但不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译文应该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可译为:“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只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古文今译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要求,不可偏废。

第三,关于“雅”。“雅”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信实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孜孜以求的目标,不易一时奏效。对初学者来说,如能在“信”“达”的基础上初步体现出原作的语言特色,也就可以了。

雅与不雅总是相对而言的。例如: 原文

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译文一

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

译文二

走在前面的召呼着,走在后面的答应着。译文三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和。

这三种译文,内容上都没有什么不妥,也都通顺,但却有优劣之分。欧阳修者两句是描写滁人游山的情景的。比较而言,译文三较能传达出游人从容而又热烈的情态,与原文的格调、特色基本一致;译文一则显得匆忙窘迫,粗声粗气,不象描写游山,与原文风格相距较远;译文二则好象描写赶路,语言风格也与原作不类。相对而言,疑问三比较合乎“雅”的要求,又如

原文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译文一

沙鸥飞散开来又停歇拢来,鳞片闪光的大鱼游来游去。译文二

沙鸥在湖面上飞翔或聚止,鱼儿在水里自由游荡。译文三

自在的沙鸥飞翔群集,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上述三种译文都基本符合信、达的要求。但译文一、二对原句是对偶句这一语言特色考虑不足。译文三则以对偶句来翻译,情调风格与原作相近,因此比较合乎“雅”的要求。

译文的“雅”是建立在“信”、“达”的基础上的,不能脱离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去追求外加的所谓“雅”。那种不顾原文而随意发挥,甚至凭空增添修饰成分,借以使译文生动优美的做法,是错误的。例如:

原文

愬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李愬雪夜取蔡州)译文一

李愬在军中,时常下去了解战士的情况,看见病号和受伤的人,总是亲切慰问,端汤捧药,一点架子也没有。

译文二

李愬亲自下去视察士卒,对伤病员亲切慰问,不耍威风。译文一看上去细致生动,但有许多词语是凭想象硬加上去的,如“时常”、“总是”、“端汤捧药”、“一点”等等。这样做连“信”的要求都没有达到,更谈不上“雅”了。不如译文二老老实实对译,把原文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译文油滑俗气与不恰当地使用生僻方言词语,是最伤“雅”的,应注意避免。例如:

原文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译文一

他跟他年龄差不多,学问也是半斤五两。译文二

某人和某人年龄相近,学问也相仿。译文一将“相似”译为“半斤五两”,与原作端庄严肃的特色相背离,给人一种油滑俗气的感觉,相比之下,译文二显得“雅”些

关于“雅”,涉及的问题还很多,不能一一详谈。做今译练习,如能较好地体现出原作的语言特色,也就初步地达到了“雅”的要求。

思考与练习(二十二)

一、简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

2.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有哪几项?哪一项是最基本的方法? 3.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哪几类?

4.古文今译的要求是什么?哪两项是基本要求?

二、阅读下面一段古文与译文,指出译文错误,并加以改译。原文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今也滕有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陈相来看望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没有听到过道理。贤明的人和百姓一起耕种才吃,〔自己〕做饭而治理国家。如今滕国有仓廪〔存储粮食〕、府库〔存放财物〕,这就是损害人民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得到贤人呢?”

三、今译下面两段古文

1.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至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列子·黄帝)

2.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

四、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标点然后今译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踰月而国人莫之服(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报任安书

支菊生 译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本书卷一百四《田叔列传》中附有褚先生补记的《任安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本文原载《汉书·司马迁传》,后又收入《文选》,两书文字略有出入。这里以《汉书》所载为底本,以《文选》参校。

太史公、像牛马一般的仆役、司马迁再拜说:

少卿足下:前时,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虽然才能庸劣,也曾从旁听说过有德之人留传下来的风尚。只是自己以为身体残缺处于污秽耻辱的境地,行动就要受指责,想做有益之事反而招来损害,因此只能独自愁闷,没有谁可以去诉说。谚语说:“为谁去做事?谁来听从你!”锺子期死后,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为什么呢?士人要为他的知己效力,女子要为喜爱她的人梳妆美容。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自己怀有的才能像随侯珠及卞和玉那样宝贵,品行像许由和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再以此为荣,恰恰只能被人耻笑而自取污辱罢了。您的信本应早日回复,正赶上随从皇上东巡归来,又忙于一些琐事,与您见面的机会较少,匆匆忙忙没有半点空闲,能够尽情陈述自己的心意。如今您遭到无法预料之罪,再过一个月,逼近冬末,我又迫于跟随皇上到雍地去,恐怕突然之间就会发生不可避免的事,那样我最终也就不可能向您抒发我的愤懑之情了,那么您的魂魄也会抱恨无穷的。请允许我把浅陋的意见略加陈述,时隔很久没有回信,望您不要责怪。

我听说,修身是智慧的集中体现;爱人和助人是仁的发端;要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是义的标志;有耻辱之心是勇敢的先决条件;树立名誉是行为的最终目标。士人有了这五个方面,然后才可以立身于世并进入君子的行列。所以祸没有比贪欲私利更惨的,悲没有比刺伤心灵更痛苦的,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的,耻辱没有比宫刑更大的。受刑之后得到余生的人,无法和别人相比,并非一代如此,由来已久了。从前卫灵公和宦官雍渠同乘一辆车,孔子见到后就到陈国去了;商鞅依靠宦官景监的引见得到重用,赵良感到寒心;赵谈陪文帝乘车,袁丝脸色都变了。自古以来就以宦官为耻辱。那些才能平庸的人,事情只要涉及到宦官,就没有不感到丧气的,何况是那些志气昂扬的人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才,可怎么能让一个受了宫刑的人来举荐天下的豪杰呢!我仰仗先人留下的事业,才能在皇帝左右为官达二十多年。所以常自思自想,往高处说,不能尽心报效诚信,也没有因出奇的谋略和特殊的能力受到赞誉,取得贤君的信任;其次又不能为皇帝拾取遗漏弥补缺陷,也不能招纳举荐贤能之人,并让山野中的隐士显露才能;对外又不能参加军队,攻城野战,有斩杀敌将夺取敌人军旗的功劳;往低处说,不能以日积月累的辛劳,取得高官厚禄,使亲族朋友都感到荣耀。这四者没有一件如愿以偿,只好勉强求合以博得皇上的喜欢,不会有特别表现,我的情况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来了。从前我也曾置身下大夫的行列,在外朝陪着别人发表些微不足道的意见,没有借这个时机根据朝廷法度竭尽自己的才思,如今已经身体残缺成了从事扫除的差役,处在卑贱的地位,还想要昂首杨眉,评论是非,那不是轻慢朝廷羞辱当今的士人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况且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不容易说清的。我年少时以不受约束的高才自负,长大后没有得到乡里的赞誉,幸而皇上由于我父亲的缘故,使我能够贡献浅薄的才能,出入于宫禁之中。我以为戴着盆还怎么能去望天呢,所以断绝了与朋友的交往,忘记了家庭的事情,日夜都想竭尽自己并不很高的能力,专心致志尽力于职守,以便能够讨好皇上,然而事情竟会大错特错,而不是所想象的那样。我和李陵都在宫廷内做官,平时并没有什么交情,彼此志趣不同,不曾在一起喝过一杯酒,在一起尽情交欢。然而我观察他的为人,是能自守节操的奇士,侍奉双亲讲孝道,和士人交往重诚信,在钱财面前廉洁,收取和给予都以义为准则,对有差别的事肯于退让,对人谦恭,甘居人后,时常想奋不顾身为国家的急难而牺牲自己,从他平素的言行表现来看,我认为他有国士的风度。作为臣子虽经历万般危险也不为自己的生命考虑,只想到解救公家之危难,这已是很出奇了。如今所做的事稍有不当,那些只顾保全自己和妻儿的大臣,接着就把他的失误尽情夸大,我确实内心里感到痛苦。

况且李陵率领步兵不满五千,深入战场踏上匈奴的住地,在虎口中投下诱饵,对强悍的匈奴勇敢地挑战,迎着亿万敌军与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所杀的敌人超过了自己的军队的人数,敌人顾不上救援死伤士兵,匈奴的君王都震惊恐怖,于是才把左右贤王的兵马全都调来,发动会拉弓射箭的人,全国的军队共同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用光了,路走绝了,救兵不到,士兵死伤的堆积如山,然而李陵一喊慰劳军队,士兵没有不奋起的,个个涕泪横流,满脸是血,吞下眼泪,再拉开空弓,冒着刀箭,向北争着和敌人拼死。李陵还没有覆没的时候,曾有使者来报告战况,汉朝的公卿王侯都举杯向皇上祝贺。过了几天,李陵兵败的奏章知道后,皇上为此吃饭不香,上朝不乐,大臣忧虑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私下没有考虑自己的卑贱,看到皇上的悲戚哀伤,真心想献上自己的恳切忠诚,认为李陵平时与军官们在一起,甘美的食物自己不吃,分东西自己少要,能使人们拼死为他效力,虽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李陵虽然兵败陷身匈奴,看他的心意,将要等到合适的时机报效汉朝。事情已经无可奈何,他消灭了那么多敌军,这战功也足能显示给天下了。我心中想陈述这个看法但没有机会,恰好皇上召见问话,我就按这个意思阐述李陵的战功,想用这番话宽慰皇上的心胸,堵塞怨恨李陵的人所说的坏话;没能完全说明,皇上不理解,认为我是有意中伤贰师将军李广利,并为李陵游说,于是就把我交付法庭,诚恳的忠心终于不能自己一一陈述。因此被定为欺骗皇上之罪,最后皇上同意狱吏的判决。我家中贫穷,财物不够用来赎罪,朋友没人相救,皇上左右的近臣,也没有谁向皇帝说句话,自身并非木石,却要与法吏在一起,被囚禁在监狱之中,谁是可以听我诉说的人呢!这正是少卿亲眼所见,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这样吗?李陵既已投降匈奴,败坏了他家的名声,而我又受刑住进蚕室,更加被天下人嘲笑,悲痛啊悲痛啊!事情是不容易一一地讲给俗人听的。我的先辈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可以得到皇上赐给的剖符和丹书铁券,掌管史籍和天文历法,类似于占卜祭祀之官,本来就是给皇上戏耍的,像畜养倡优一样,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职业。如果我依法被处死,也就像九牛失去一根毛,同死个蝼蛄或蚂蚁有什么两样?世人也不会把我和那些死于气节的人相提并论,只不过认为你智虑穷尽,罪恶已极,不能自己赎免,终于走上死路罢了。为什么呢?就是平日自己的工作和职业造成的。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辱,其次是不让别人用文辞和教令来羞辱,再次是身体被捆绑受辱,再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带索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头发、颈戴铁圈受辱,再次是毁伤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受辱到顶点了。古书上说:“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这就是说士大夫在气节方面不能不进行磨砺。猛虎在深山里,百兽都震惊恐惧,等它到了陷阱或兽笼里,就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由于长期用威力制约,逐渐取得的结果。因此,即使有个在地上划出的监牢,士人也绝对不能进去;有个用木头削成的狱吏审判你,也不能去质对。受刑之前就决计自杀,这才是鲜明的态度。如今捆绑手脚,戴上枷索,暴露肌肤,受到鞭打,囚禁在监狱之中。在这时候,看到狱吏就要叩头触地,看到狱吏就吓得不敢出气。为什么呢?这是长期用威力制约造成的情势。等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说不受辱的人,不过是所谓的厚脸皮罢了,还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呢!况且西伯(周文王)是诸侯之长,曾被拘禁在牖(yǒu,有)里;李斯是丞相,也受遍了五种刑罚;韩信已是诸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已南面称王,结果都下狱定罪;绛侯周勃诛杀了吕氏家族,权力超过了春秋时的五霸,后来也被囚禁在待罪之室;魏其(jī,基)侯是大将军,最后也穿上了囚衣,戴上了刑具;季布做了朱家的家奴;灌夫被关押在居室受辱。这些人都已身居王侯将相,名声传到了邻国,等犯了罪受到法令制裁,不能下决心自杀,在监狱里,古今都一样,他怎能不受辱呢!从这些情况来说,勇敢和怯懦,是权力地位不同造成的;坚强和软弱,是由所处的形势决定的。这是很清楚的,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况且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早点自杀,就已经逐渐衰颓了;到了鞭打受刑的时候,才能到以自杀殉节,那不是太晚了吗?古人所以要慎重对待对士大夫的用刑,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如今我不幸,早年丧失父母,没有兄弟相亲,孤独一人在世,少卿您看我对妻儿们该如何呢?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奴隶婢妾还能去自杀,何况我这种处于不得已境地的人呢!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也在所不辞,是以心中还有末了之事为恨,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世为耻呀!

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至于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砍断双脚,终于不可能被任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舒散他们的愤慨,想让文章流传后世以表现自己的志向。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确实是想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况且在背着恶名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处在被鄙视的地位会招来更多的诽谤。我由于发表议论遭受了这场灾祸,深为家乡的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即使再经历一百代,耻辱只会越来越深啊!因此,愁肠每天都反复回转,在家里就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没有不汗流浃背沾湿衣裳的。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还怎能自行隐退,藏身到深山岩穴之中呢?所以只得暂且随世俗浮沉,在时势中周旋,以此来抒发内心的狂乱迷惑。如今少卿却教诲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现在即使想粉饰自己,用美妙的言辞宽慰自己,对俗人毫无用处,也不会被信任,只是自讨羞辱罢了。总之,到了死的那天,然后是非才能论定。信中不能把意思写尽,只能简略陈述浅陋之见。特此再拜。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①,再拜言。

少卿足下②:曩者辱赐书③,教以慎于接物④,推贤进士为务⑤。意气勤勤恳恳⑥,若望仆不相师用⑦,而流俗人之言⑧。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⑨,亦侧闻长者遗风矣⑩。顾自以为身残处秽(11),动而见尤(12),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13)。谚曰:“谁为为之(14)?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15)。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16)。若仆,大质已亏缺矣(17),虽才怀随和(18),行若由夷(19),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20)。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21),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22),得竭指意(23)。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24),迫季冬(25),仆又薄从上上雍(26),恐卒然不可讳(27)。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28),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29)。请略陈固陋(30)。阙然久不报(31),幸勿过(32)。

①太史公:这里指作者自己。牛马走:像牛马一样奔走的仆役。按,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汉书》删去了这句和下句“再拜言”共十二字的开头,此据《文选》补入。②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③曩(nǎng,攮):从前。④接物:待人接物。⑤务:事,任务。⑥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⑦望:怨。相师用:效法他人的意见行事。⑧流:这里有顺从、追随的意思。按,以上两句,《文选》作“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⑨罢(pí,皮):通“疲”。驽(nú,奴):劣马。罢驽:这里比喻才能庸劣。⑩侧闻:在一旁听到。这是自谦之词。(11)顾:只是。身残:指受了宫刑。处秽:处在污秽可耻的境地,指形同宦官。(12)尤:罪过。这里是指责的意思。(13)这句《文选》作“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14)谁为(wâi,未)为(wãi,围)之:给谁做事。(15)钟子期、伯牙,都是春秋楚人。伯牙善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理解伯牙的琴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已无知音,便毁琴,从此不再弹琴。(16)说(yuâ,月):同“悦”。按,以上两句,《汉书》作“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此从《文选》。(17)大质:身体。(18)随和: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宝物。随侯之珠,传说春秋随国国君曾救活了一条受了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因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见本书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注。(19)由夷:指许由和伯夷,两人都是被人称颂的品德高尚的人。许由,尧时的高士,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接受,其事参见《庄子·逍遥游》;伯夷,商孤竹君之子,周灭商后,与其弟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见本书卷六十一《伯夷列传》。(20)点:污辱。(21)会:正赶上。上:皇上。(22)卒(cù,促)卒:急急忙忙的样子。卒,通“猝”。须臾(yú,于):片刻。间(jiàn,件):空闲。(23)指意:心意。指,同“旨”。(24)旬月:满一个月。(25)季冬:冬季的最末一个月,即阴历十二月。汉朝法律规定,每年十二月处决罪犯,所以这句的意思是说,快到处决罪犯的时候了。(26)薄:迫近。雍:地名。(27)不可讳:死的委婉说法。(28)左右:原意是左右侍奉的人。这里是古代书信中常用的谦词,不直称对方,以表尊敬。(29)长逝者:指任安。(30)固陋:褊狭浅陋的见解。(31)阙然:相隔很久。(32)过:责怪。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①;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②;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③,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④,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⑤。刑余之人⑥,无所比数,非一世也⑦,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⑧;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⑨;同子参乘⑧,爰丝变色⑩: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11),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12)?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

①府:财物集中之处。按,《文选》府作“符”。②符:凭证,标志。《文选》符作“表”。③托:托身,立身。④憯(cǎn,惨):通“惨”。⑤诟:耻辱。⑥刑余之人:受刑后得到余生的人。特指受过宫刑的人,或虽非受刑而被阉割的人。⑦这句《汉书》原作“非一也”,此据《文选》增“世”字。⑧“昔卫灵公”两句:据本书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载,孔子在卫国时,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游,让宦官雍渠同车陪侍,让孔子乘后面的一辆车跟随,招摇过市,孔子认为是一种耻辱,于是就离开卫国,到曹国去了。这里说去卫适陈,所记不同。适,到„„去。⑨“商鞅”两句:据本书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载,秦国贤者赵良认为,商鞅是通过宦官景监的推荐才见到秦孝公并被重用的,一开始名声就不好。所以这里说“赵良寒心”。⑩“同子”两句:据本书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载,汉文帝乘车外出,让宦官赵同在车中陪侍,袁盎伏在车前直言谏阻,文帝只好让赵同下车。赵同,原名谈,司马迁为避其父的名讳,所以称其为赵同或同子;爰丝,即袁丝,袁盎字丝,袁,《汉书》作“爰”。(11)宦竖:对宦官的贱称。竖,古代对卑贱者的蔑称。(12)忼慨:同“慷慨”。

仆赖先人绪业①,得侍罪辇毂下②,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③,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④;外之,不能备行伍⑤,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⑥;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⑦。四者无一遂⑧,苟合取容⑨,无所短长之效⑩,可见于此矣。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11),陪外廷末议(12),不以此时引维纲(13),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14),在阘茸之中(15),乃欲卬首信眉(16),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

①绪业:遗业。②侍罪:做官的谦词。辇(niǎn,捻)毂(gǔ,古)下:代指京城。辇,皇帝乘坐的车;毂,车轮中心插入车轴的圆木,常代指车轮。③拾遗补阙:指帮助皇帝弥补失误。阙,通“缺”。④岩穴之士:指隐居山野的贤士。⑤备:充任,充数。行伍:军队。⑥搴(qiān,千):拔取。⑦交游:指朋友。⑧遂:成就。⑨苟合取容:苟且求合以得到别人的容纳。⑩短长之效:特别的表现。短长,或小或大,或劣或优;效,效验,贡献。(11)厕:夹杂,处于,谦词。下大夫:按周代官制,太史属下大夫这一级别,作者这里也是用为谦词。(12)外廷:即外朝。汉代把官员分为外朝与中朝,外朝是丞相以下的正规行政官员。国家疑难大事由外朝官员讨论。末:微末。(13)维纲:指国家的重要法令。(14)亏形:形体残缺。扫除之隶:喻地位卑下如役隶。(15)阘(tà,踏)茸:卑贱。(16)卬:通“昂”。信(shēn,申):通“伸”。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①,长无乡曲之誉②。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③。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④,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⑤,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⑥,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⑦,恭俭下人⑧。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⑨。其素所畜积也⑩,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11),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12),深践戎马之地(13),足历王庭(14),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15),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16),虏救死扶伤不给(17)。旃裘之君长咸震怖(18),乃悉征左右贤王(19),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20),沬血饮泣(21),张空弮(22),冒白刃,北首争死敌(23)。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24)。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25)。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26),诚欲效其款款之愚(27)。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28),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29),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30)。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31)。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32)。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33),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34)。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35),因为诬上,卒从吏议(36)。家贫,财路不足以自赎(37)。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38)。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圉之中(39),谁可告愬者(40)!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41),而仆又茸以蚕室(42),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43)。

①负:仗恃。不羁(jī,机)之才:不受拘束的高远之才。②乡曲:乡里。③周卫:指防卫周密的宫禁。④戴盆望天,比喻二者不可得兼。这里作者以喻自己忙于职守,无暇他顾。⑤门下:指可以出入宫门的官。李陵曾任侍中,司马迁当时任太史令,都是宫内之官。李陵事迹见本书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⑥趣(qū,屈)舍:进取或退止。趣,同“趋”。⑦分别有让:指对有差别的事物肯于退让。⑧下人:居于人下,甘居人后。⑨徇:通“殉”。⑩素所蓄积:指平素各种表现中所包含的相同的气度。(11)媒孽(niâ,聂):酿酒的酒曲。这里引申为扩大,夸大。(12)提:率领。(13)戎马之地:指战场。或解“戎马”为代指匈奴。(14)王庭:匈奴王的住地。(15)卬:这里有昂首面对、昂首迎敌的意思。(16)当:相当,相等。“过当”指超过了和自己军队相等的数量。(17)不给(jǐ,己):供应不上,顾不上。(18)旃(zhān,沾)裘:兽毛制做的皮衣,这里代指匈奴。旃,通“毡”。(19)左右贤王:匈奴的最高官位。(20)起躬:起身。(21)沬(huì,汇)血:用血洗脸,指血流满面。沬,洗脸。(22)弮(quān,圈):弩弓。(23)北首:面向北。死敌:与敌人拼死。(24)奉觞(shāng,伤)上寿:捧着酒杯向皇上祝贺。觞,酒器。(25)听朝:上朝听政。(26)怛(dá,达):痛苦。(27)款款之愚:诚恳的忠心。(28)绝甘分少:好吃的东西自己不要,分财物时自己要最少的。(29)彼观其意:即“观彼其意”。(30)暴(pù,瀑):显露。(31)推言:阐述。(32)睚(yá,牙)眦(zì,自):怒目而视。(33)沮:败坏,中伤。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武帝为提拔他,派他征匈奴,李陵协助。李陵被围,李广利坐视不救。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所以武帝认为他有意中伤贰师将军。(34)理:即大理,古代的司法官。(35)拳拳:忠诚恭谨的样子。列:陈述,罗列。(36)卒从吏议:指武帝最后同意法吏的判决。(37)汉朝规定,被判刑的罪犯可以用财物赎罪。财赂,财货。(38)左右亲近:指皇帝身边的近臣。(39)幽:囚禁。囹(líng,玲)圉(yǔ,雨):监狱。(40)告愬(sù,素):诉说。愬,同“诉”。(41)隤(tuí,颓):毁坏,败坏。(42)茸(rǒng,冗):推入。蚕室:养蚕的房屋。这里指受了宫刑的人居住的房屋,因受宫刑后不可受风寒,要住进像蚕室那样温暖密封的房屋,因而叫做蚕室。(43)一二:逐一。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①,文史星历②,近乎卜祝之间③,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④,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⑤?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⑦,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⑧。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⑨,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⑩,其次易服受辱(11),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12),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13),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14),最下腐刑极矣(15)!传曰:“刑不上大夫(16)。”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17)。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穽槛之中(18),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19)。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20)。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21),幽于圜墙之中(22)。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23),视徒隶则心惕息(24)。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25),曷足贵乎!且西伯(26),伯也(27),拘牖里(28);李斯,相也,具五刑(29);淮阴,王也,受械于陈(30);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31);绛侯诛诸吕(32),权倾五伯(33),囚于请室(34);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35);季布为朱家钳奴(36);灌夫受辱居室(37)。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38),不能引决自财(39),在尘埃之中(40),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41),曷足怪乎?且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42),已稍陵夷(43),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①剖符:汉代皇帝给功臣的一种凭信。符,竹制,上写永不改变爵位的誓言,剖分为二,皇帝与功臣各存其一。丹书:即丹书铁券,铁制的券契,用朱砂书写誓词,故称丹书。得剖符丹书的功臣,子孙有罪可以赦免。②文史星历:史籍和天文历法,这些都是太史令掌管的事务。③卜祝:负责占卜和祭祀的官职。④倡优:乐人和戏人,是古代被人轻贱的下等人。⑤蝼蚁: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⑥所自树立:自己用来立身的。指工作和职位。⑦死,有重于泰山:《文选》作“或重于泰山”。⑧用之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因;之,代死。⑨理色:脸面。理,纹理;色,脸色。或解为道理和脸面。⑩诎(qū,屈)体:指身体被捆绑。诎,同“屈”。(11)易服:指换上罪人的衣服。(12)关木索:戴上枷索。关,指戴上;木,指枷;索,绳索。箠(chuí,垂)楚:木杖和荆杖,都是刑具。(13)剔毛发:把头发剃光,即所谓髠(kūn,昆)刑。剔,通“剃”。婴金铁:指颈上套着铁圈,即所谓钳刑。婴,环绕。(14)毁肌肤、断支体:指毁伤肉体的刑罚。如脸上刺字的黥(qíng,晴)刑、砍去双脚的刖(yuâ,月)刑等。支,同“肢”。(15)腐刑:即宫刑。破坏生殖机能的酷刑,仅次于死刑。(16)刑不上大夫:此语见《礼记·曲礼上》。(17)厉:同“砺”,磨砺。(18)穽:同“阱”。槛(jiàn,件):关野兽的木笼。(19)积威约:长期威力的约束。渐:逐渐发展的结果。(20)定计:指早就拿定主意。鲜:指态度鲜明。或解为夭亡、不以寿终。(21)榜:鞭打。(22)圜墙:指监狱。圜,通“圆”。(23)枪:同“抢(阴平)”,撞,触。(24)徒隶:狱卒。惕息:不敢喘息,形容极其恐惧。(25)强颜:厚着脸皮。(26)西伯:即周文王。殷纣时他是西方诸侯之长,故称。(27)伯:方伯,即一方诸侯之长。(28)拘牖(yǒu,有)里:据本书卷三《殷本纪》、卷四《周本纪》载,周文王曾被殷纣王拘禁。牖,两《本纪》及《文选》均作“羑(音同)”。(29)李斯被赵高陷害,最后被腰斩、灭三族。详见本书卷八十七《李斯列传》。至于他受了哪五种酷刑,传中未详。(30)韩信先被封为楚王,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假做南游,到陈地,韩信来见,被逮捕。后被赦,封为淮阴侯。详见本书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31)彭越,汉初功臣,封梁王;张敖,汉初功臣张耳之子,父死,袭为赵王。二人都因被诬告谋反,下狱定罪。其事分别见本书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32)绛侯:周勃的封号。吕后死,吕禄等人谋反,周勃与陈平等诛灭吕氏亲族,迎立文帝。其事见本书卷九《吕太后本纪》、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33)五伯(bà,罢):即春秋五霸。伯,通“霸”。(34)请室:汉代囚禁有罪官吏的监狱。周勃后来被诬告谋反,下狱治罪。(35)衣赭(zhě,者):穿红褐色的衣服。古代囚服为赭色。三木:指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即枷和桎(zhì,至)梏(gù,故)。魏其侯窦婴,景帝时为大将军,武帝时被诬下狱处死。详见本书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36)季布原为项羽将领,屡次困辱刘邦。项羽死后,刘邦悬赏捉拿季布。季布剃光了头,颈带铁圈,改变姓名,卖身为鲁人朱家的奴隶。见本书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37)灌夫平七国之乱有功,为中郎将。武帝时被诬下狱、灭族。见本书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居室,少府所属的官署名。(38)罔加:法网加在身上。罔,同“网”。(39)引决:自杀。自财:自杀。财,通“裁”。(40)尘埃:指监狱。(41)审矣:明白了。(42)蚤:通“早”。绳墨:指法令。(43)陵夷:卑下,衰颓。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①,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蚤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②,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④,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⑦。

①亲戚:这里指父母。②去就:去留,进退。这里指偷生或赴死。③沉溺:陷身。累(lãi,雷)绁(xiâ,谢):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累,《文选》作“缧”。④臧获:古代骂奴婢的贱称。⑤隐忍:克制忍耐。⑥函:包围。粪土:指监狱。⑦鄙:鄙陋,鄙薄。没(mî,末)世:终结一世,即死。文采:指文章。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①,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②。盖西伯拘而演《周易》③;仲尼厄而作《春秋》④;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⑥;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⑦;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⑧;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⑨;《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⑩。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11),故述往事,思来者(12)。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13),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14)。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15),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16),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

十二、书八章、世家三

十、列传七十(17),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18),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19)。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20),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21),虽万被戮(22),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①摩:通“磨”。②倜(tì,替)傥(tǎng,倘):卓越豪迈,才华不凡。③传说文王被拘禁时,把《易》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西伯,《文选》作“文王”。④关于孔子作《春秋》,见本书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厄,受困,指孔子周游列国所受的困厄。按,现代学者认为,《春秋》为鲁国史官所记,孔子进行了加工与修订。⑤本书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载,《离骚》是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后所作,与本文所说不同。⑥左丘即左丘明。关于他失明的事,他书未见记载;《国语》是否为他所作,学者多有疑问。⑦孙子即孙膑(bìn,鬓)。他的事迹详见本书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他所作的兵法早已失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孙膑兵法》残简五千九百余字。膑,断足之刑;修列,著述,编著。⑧《吕览》:即《吕氏春秋》,吕不韦为相时命门客编写的。吕不韦的事迹详见本书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⑨《说(shuì,税)难》、《孤愤》是韩非著作中的两篇。关于韩非的事迹,详见本书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⑩氐:同“抵”。(11)通其道:行其道,即实现其理想。(12)思来者:意思是想到以后的人会有理解自己的。(13)书策:写作,著书。策,竹简。(14)垂:流传。空文:即指文章著作。当时还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15)放失(yì,义):散失。失,同“佚”。(16)稽:考察。理:道理,规律。(17)轩辕:黄帝名。(18)“上计轩辕”至“列传七十”,《汉书》原无此二十六字,当是删节,此据《文选》补入。(19)天人之际:天道与人事的关系。(20)极刑:指宫刑。愠(yùn,运):怨怒。(21)其人:指志同道合之人,能传布自己著作的人。(22)责(zhài,债):同“债”。(23)戮:辱。

且负下未易居①,下流多谤议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③,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④!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之臣⑤,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⑥?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⑦,通其狂惑⑧。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⑨?今虽欲自雕琢⑩,曼辞以自解(11),无益于俗,不信(12),祗取辱耳(13)。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①负下:负罪之下,背负罪名的情况下。②下流: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好。③乡党:同乡之人。④垢:耻辱。⑤闺之臣:指宦官。闺,宫中的小门,借指宫中深密之处。⑥引:引退。⑦俯仰:应付,周旋。⑧通:舒发。⑨私指:私意。指,同“旨”。⑩自雕琢:修饰、美化自己。(11)曼辞:美饰之辞。(12)不信:不被信任。(13)祗:同“只”。

下载八上古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上古文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通.牾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

    古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

    浅谈古文翻译

    浅谈古文翻译 《语文高考考纲》在文言翻译中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

    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txt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人,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y nature, m......

    古文翻译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体裁:编年体通史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八》 作者:宋 司马光 原文内容 戊(wù)子①,上⑨谓侍臣⑾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⑧而非桀、纣⑩......

    古文翻译

    杨亿巧对 寇准在中书省。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没有人能对出,适逢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里......

    古文翻译

    每个人都不是最明智的,谁会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知道,可以算是明智;知道了并能改正,就可以向圣人看齐。小的过错不改正,大的罪过就形成了;小的善行能推广,大的善德就形成了。 人的过......

    八年级古文翻译

    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