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基作业】读《思想者的盛宴》有感------大师内心深处的声音
读《思想者的盛宴》有感------大师内心深处的声音
0715060051黄国良07机械1班
这阵子,我借了《思想者的盛宴》来读,感觉对我有一定积极的影响,这是一本梳理自己人生的书。
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有思想才有意义。有思想,并非是要我们一定成为思想家或哲学家,而是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曾被痛苦折磨过,都曾遭受过苦难的袭击,都曾对未来有过迷茫······为此,我们极其有必要梳理一下人生中的若干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和“人应该怎样活着?”是人生中两个基本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我们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导师,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这是作者宋天天通过这本书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本书收集了二十四位世界名人的经典之论,奉献给我们。虽然时代远久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的观点可能会于我们的看法有出入,但正因为这,引起我们的思考,它们作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之论,他们就像一道道精美可口的佳肴,组成的盛宴,等待我们细心品尝。
文章一来就提到了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帕拉图,他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书中,他用平实的对话去讨论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和对纯洁灵魂的追求方式,虽然不科学,但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是很积极向上的。而他们对死,要求的是抱着乐观的希望,并切记一个道理:好人无论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会关怀他。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说到: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勇敢地面对死亡,坦然地面对命运,生活要遵循自然规律,是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悲剧作家、雄辩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代表塞捏卡,他明显指出“我们应该坚持沿着自然为我们规划好的道路走下去,永远也不要偏离这条道路。对于遵循自然规律的人,一切都是容易的、坦直的;对于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则一切都犹如逆水行舟。”死亡对我们来说可能很可怕,离开要好的人,身边人对你离开的痛苦,不舍,思念,但如果既然要来的话,要坦然、勇敢去面对。而命运也许不公平,在很多的偶然性中,我们唯有坦然面对,这是一位智者的生活态度。我们不要求一定做到,但要有这样的接近,才能生活的好。
在书上提出的第四个哲学家就是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著名思想家和散文家。他从个性自由的原则出发,反对当时的经院哲学,强调我研究的就是我自己、主张道德行为上的自然归依以及人的善良天性。我喜欢他的一句话就是“许多人因为经受不了恐惧的打击而上吊自尽,或者投河、跳崖自杀。这些都告诉我们,恐惧比死亡更难以忍受。”;另外,我们通常所说的朋友与友谊,他也有一定的看法,友谊,只是指由心灵相通的、机遇相连接的频繁交往与亲密的关系。在他所谓的至高无上的友谊中,不仅要心灵相互交融,而且要交融到天衣无缝,连联结点也找不到。是一种道不明的感觉。利益与效劳能够养育友谊,但在他的真正的友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要收获真正的友谊,我认为,要用人的真去收获才永久。
书中的第一个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是英国的培根,摘取了培根的《学术的进展》等书,书中说到求职知与读书,看到这部分,我认为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培养良好的天性。
曾说“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书中他的金句让我觉得,我们平时要对事物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不要给予事物过多的信任,有怀疑,就慢慢地在事物面前表现为主动,对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出自荷兰的伟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一句话,现在我还很记得,是关于他对智慧的看法,与我产生了共鸣,“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叔本华所说的生存中的痛苦,与快乐一同存在,构造那一种平衡,生活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其中,值得妒忌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却比比皆是,痛苦具有普遍性,但回想一下快乐,不也一样,快乐与痛苦都源于我们自身,对我们生活中的事感到痛苦时,这是正常的,我们不应怨天尤人,好好去想想这么的一对平衡,还可以换一个角度。
关于绝望和希望,当你的期望破灭时,那并非是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因为期待为你获得了一种现实,这个现实往往能使你梦醒。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你的期望便显得毫无意义。这是克尔凯郭尔给予我们青年的一句话,细读发现期望落空了,就是我们所说的失败,很多人会一直在消极的状态中,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我们之前的期望已经消失了,等于回到了现实中,而有的人却进入了另一个痛苦的沉睡状态,其实绝望是介于两种沉睡状态之间,能否在应该醒来的时候醒来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了,若能醒来,可能会获得更多,也算是一种成功吧!
幸福,罗素跟我说,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界环境,一部分靠一个人自己。我们一直讨论着后一部分,结果发觉在涉及一个人本身的范围以内,幸福的方子是很简单的。幸福的人,生活是客观的,有着自由的情爱,广大的兴趣,以为这些兴趣与情爱而快乐,也因为它们使他成为许许多多别人的兴趣和情爱的对象而快乐。一切的不幸福都由于某种的破裂或缺少全部的一致,即意识界与非意识界缺少 了相互联系。幸福的人绝不会感到这两种分离的痛苦,他的人格既不分裂来和自己对抗,也不分裂来和世界对抗。这样的人只觉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享受着世界所提供的色彩与欢乐。
除了以上提到 的人以外,还有尼采对爱的看法,高贵与卑贱的辩证统一,爱默生的生活中的幻想,追问与思考,人生的深刻体会。
书中又一个传递给我们青年的是,无论生活曾经给予了我们什么,还是生活曾经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和阔达的心灵,去容纳和洞察关于一些痛苦和欢乐。生活,就是生存下来并快乐的活着。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但要用一定的仁爱和宽容才能把他们给找出来。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痛苦,痛苦能使人形容枯槁,也能让人备受煎熬,适当的痛苦有益于思考,但不应太长时间在其中,为了一件小事而痛苦是不值得的,为了一件大事而去痛苦是不明智的。还有,人生有三情,缺少亲情使人孤立无援,缺少爱情使人无幸福可言,缺少友情使人寂寞孤单。我们虽然生活在现实中,可我们不可过于现实,如果人人都那么现实,那世上恐怕就没有几个人了。我们青年人应该学会自省,每天给自己十分钟时间,与纷繁的生活中静下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去掉一些不该有的杂念,梳理出一些美好的希望。
第二篇:【马基作业】读《孙子兵法》有感
读《孙子兵法》有感
《孙子兵法》饱含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朴素的唯物论,二是朴素的辩证法。
哲学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究竟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是存在决定思想,还是思想决定存在?人的主观能不能能动地认识客观,能不能积极地改造客观?《孙子兵法》中有两句哲学至理名言。一句是“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讲的是唯物论。
由于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便有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区别。唯物论又分机械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机械唯物论只强调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论既承认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唯心论又分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强调天道鬼神主宰世界。主观唯心论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孙子兵法》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朴素唯物论的世界观。
奴隶主阶级的宗教天命论长期统治着古代人们的思想。商朝以卜为主,而周朝则以筮为主。商周是占卜发展的鼎盛时期。春秋末期,随着奴隶主政治统治的动摇,哲学思想上的天命同反天命、有神论同无神论的对立和斗争十分激烈。在这场反天道鬼神的斗争中,孙武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孙武对于“天”作唯物的解释:“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这同宗教神学把“天”看作人格化的神是水火不相容的。在战争中,他竭力反对用迷信的方法去预测胜负,主张“禁祥去疑”,“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表现出鲜明的无神论思想。
孙武认为自然界的天是物质的,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的天时、地利,可以使之服务于军事斗争。他在《火攻》中对于天时的利用有许多古朴而珍贵的论述。如“ 昼风久,夜风止”,白天刮了一天风,夜晚风势就会减弱直至停止,因而这一夜就不宜发起火攻。他还发现“月在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时,必然有大风,可以采取火攻。
孙子的朴素唯物论,还表现在他在战争决策问题上主张力避主观、力求客观。如《火攻篇》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国君不可以因一时愤怒就轻率地发动战争,将帅也不可以因一时的恼怒而冒然致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就停止。从国家利害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感情出发,是正确决策的第一步。
《孙子兵法》开卷第一篇就着重论述以“ 五事七计” 预知胜负。“ 五事七计” 就是指综合国力。孙子曰:“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道”,即民心,即政治信誉。一个国家政治是否清明,民众与君主
是否同心同德,可与君主同生死而无违疑之心,是进行战争的首要条件。孙子之后,孙膑曰:“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儒家孟子在讲“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的关系时,将“人和”放到首位。可见,他们的观点与孙武是一致的。打仗总是要由“人”去打,人民如果不愿意效力,这场仗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取胜的。“天”,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地”,是指道路之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这都是制约战争胜负的自然物质条件。《 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就是考虑了“ 天”、“ 地” 自然条件对战争的制约。“将”,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诚信、仁爱、勇敢和严明五项卓越品格。惟智能谋,惟信能守,惟仁能爱,惟勇能战,惟严能临。此五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法严则治,治则强;法疏则乱,乱则衰。法令行,士卒用命,军队战斗力会有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阐述综合国力是决策战争的重要依据,孙子还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战争是一件极其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事件。如果动用战车千辆,辎重千乘,士卒十万,千里馈粮,每天光是正常开支就要耗费千金。后来曹操对此注曰:“ 购赏犹在外之也。”悬赏的钱还要另外追加。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财力物力,十万之众的大军才可能开动起来。消耗如此之巨,国家一般承受不起。如果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势必导致兵锋困顿,锐气挫伤,国家草野之物耗尽,军队战斗力完竭。
唯物论认为,凭感官直觉所得到的认识,不过是一些片面的、表面的现象,它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和本质。“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战争现象较之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更带所谓‘盖然性’。因此,对于战争现象而言,尤其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更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达到“真知”的过程。孙子曰:“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孙子认为:通过战争实践,即试探性地进攻,可以获取敌人的真实情况。策,原是古代运算时用的一种筹码,转意为筹谋,出谋划策。筹划谋算,研究敌(我)计谋的得失;挑动敌人,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侦查敌情,察知敌人的虚实备虞状况;与敌作试探性的接触,较量,以发现敌(我)的有余和不足之处。
孙武认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清形势、科学决策、正确指挥,运用战争规律指导作战,是能够取得战争主动权的。他所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就是讲要想办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他还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虚实篇》),也是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作战中取得主动,避免被动。
孙武把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这就可以避免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07交通工程黄洁贞0717020017
第三篇:【马基作业】读《人生与智慧》有感
读《人生与智慧》有感
经朋友的介绍,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了《人生与智慧》这本书,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在阅读前,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部著作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从世俗、实用的角度探讨了真正的幸福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叔本华从理性出发,谈了“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书后附有叔本华的生平轶事和叔本华哲学的神奇魅力与影响。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读《人生与智慧》这本好书,会给予你很多的感悟,这是一本开启你智慧的书籍,这位孤独了一生的智者,在告诉你,如何抵达心灵的幸福。
里面许多的经典话让我受益匪浅!
例如: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这句话真的很透彻,很适合我们真正的生活。
朋友间分隔太远和长时间互不见面都会有损朋友之间的友情……甚至我们最亲爱的朋友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变成抽象的概念;我们对他们的关切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理性……但对那些我们朝夕相见的人,哪怕那只是我们宠爱的动物,我们都能够保持强烈和深切的兴趣。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地受制于感官。所以,歌德的话在这里是适用的:现在此刻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女神。
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秘密地感觉到了这一事实。他就会像建筑蜂巢的工蜂那样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自己的原则行事,这些原则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线操纵着我们。这些原则因人而异。人们各自随着这些原则的引导走向幸福或者不幸。
对于我们的幸福,勇气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仅次于聪明睿智的素质。……万不得已的时候,畏惧本身就成为畏惧的理由了。(罗斯福为了激励美国人民,曾经引用了这句话,他说,“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这句话成了罗斯福演讲中最著名的一句话。)
正如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其实只是对死亡的恐惧一样,……与其说人们主动寻求他人的愉快陪伴,毋宁说他们在躲避孤独带来的凄凉和压抑,躲避自己单调乏味的思想意识。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为了避免冻僵,一群箭猪相拥在一起取暖。但它们很
快就被彼此的硬刺扎痛了。这样,它们被迫分开。但为了取暖,它们的身体又再度靠近,身上的硬刺又再次把它们扎痛了。这些箭猪就被这两种痛苦反复折磨,直到它们终于找到了恰好能够容忍对方的距离为止。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平和以及其满足感”。“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想法上,是一种不幸”。…
这是叔本华最后著述的一部分。专门探讨怎样使人生幸福愉悦。在叔本华看来,“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务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其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也许他的幸福观与本人此刻的宁和包容心态特别吻合,每句话看起来都是那么顺眼、会心。书中处处可见作者与古希腊以来西哲们智慧谐趣的对话。苏格拉底面对奢侈物品时感叹曰:“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这句话让我喜悦。叔本华强调的是,人的内在拥有才是人生幸福的关键。匮乏的主体造就无聊空洞的人生,丰富活跃的内在精神才能散发智慧的润泽和光芒。
每一天我们都在徜徉这个世界的同时离开这个世界。每天离开一点点,直到最终时刻的突然降临。在这有限的生命状态里,如何避免乏味空洞的活,求得
最大化的丰富和充盈,确实需要智慧。然而在朝朝夕夕日复一日的流程里,有多少时间我们是用来反省和沉思?我们只是如同刍狗一样由生向死一步步无知无觉地走去,一路奔波,似乎蛮有目标其实一片茫然。叔本华的智慧也许只是一种启迪,并非膜拜和学习的样板。不过他对独处沉思的推崇,对虚伪社交的厌倦,对孤独的敬意,对荣誉的蔑视,对自身内在精神思想的看重,都值得我们注意。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书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类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在这世界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想念运气至为重要。
好的书本让我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我这一个多月来都是怀着越读越愉快的心情把这本书读完了,希望朋友你会花花时间也去读读这本书,因为它就是好,就是能让你受益匪浅!
第四篇:【马基作业】0715060079饶德成读《共产党宣言》后有感
读《共产党宣言》后有感
最近,想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的了解,于是去借了一本《共产党宣言》来读。学习马克思主义都有一段日子了,知道《共产党宣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第一次全 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书籍。于是更想读一读了,读完后想将自己的感想写一下。
1848年2月24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毫无疑问的是,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全书虽然非常的简短,但它的价值的确是相当之高,是无产阶级重要的具有指导性的文献。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150多年风风雨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方法,也随着实践的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15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依靠和运用《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精髓,才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发展和创新,才有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才有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
从内容结构上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从《共产党宣言》的创作的哲学指导思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贯穿了整个宣言的始终,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还有,《共产党宣言》还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也帮了旧中国不少,它是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旧中国试过走了几条路都走不通,人民始终都过着被欺负的生活,人民的反抗都没有进行到底就是因为没有理论基础,不能动员更多的人。就好像1911年的辛亥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衷心的讲一句,《共产党宣言》是伟大的,不仅仅是她作为一个政党政治纲领的伟大,而且《共产党宣言》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十分伟大的,其文章也十分优美,有着一种韵律之美,语言极其精炼,一气呵成,一点也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翻译的人为我们翻译了这样好的中文句子,但是我想即使不是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我相信原著中的句子也应该一样优美。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路线和纲领。当前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当前的努力又是为了实现党的总目标,即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服务的。正如《共产党宣言》观点鲜明指出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今天,我们学习《共产党宣言》,重温16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真理两个不可避免仍具现实意义。我们坚信《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两个必然是真理,并奋斗着。结论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所点明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本书我花了好几天去阅读,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阐述得是如此的好,令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从原来的模糊变得清晰,得到了充分的理解,觉得实现《宣言》提出的这个伟大目标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我们需要的是改革,改革能带给整个国家巨大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改革也同样带给我们很多这样那样的矛盾,可见,构建和谐社会是个解决社会矛盾的持续的过程。
在这个新世纪新时代,重读《共产党宣言》这本经典著作,使我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更加有信心了,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要有着充分的理论思想投身于社会建设中去,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我相信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能实现的,努力共创一个人人向往的社会。
第五篇:【马基作业】读书报告——读《资本论》第二卷有感
读书报告——读《资本论》第二卷有感
美术与设计学院09美术学1班周颖0921010024
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
P11—12,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之前,首先买好建筑物,机器之类的生产资料。因为劳动力一经交给他,听他支配,就得有生产资料在那里,以便他能利用劳动力。(这件事,现在叫:投资与招工,按顺序进行)
从劳动者说,他的劳动力,只有同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方可能有生产的应用。卖出之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是分离的。劳动力的所有者,既不能用它为自己生产使用价值,也不能用它生产商品,维持生活。但一经卖出,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力就和生产资料一样:成为购买者生产资本的一个部分了。
生产资料为别人所有,与劳动力所有者对立。这种劳动力,一定要交给它的购买者支配,与他的资本相合并,才能实际当作生产资本发生作用。
此处有个说法:生产资料资本家,有钱有物有设备。劳动力资本家,现代变得很复杂。现代劳动力,从体力,脑力,心力;“三力之人”已变成有知识和有能力,且有社会关系,有创造本事的复杂之人。所以,在今天的企事业与机构中:打工者吃雇佣者,颇为常见。有人说这是: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对“劳动力”来说,有人评论:资本家搞剥削,企业家谈更新;宣传家好鼓动,政治家说贡献。XX家如何?不一而足。且把劳动力分为三种价值。
一是本身价值。所谓“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多爱在此处折腾。儒家可作世界典范。清末民初辜鸿铭说:基督爱耶稣,和尚爱佛祖;回教爱真主,儒家爱父母。你信哪个?都得爱父母!都是儒家信徒!劳动力,寄宿于人。爱人就是保护劳动力,害人就是破坏劳动力。这些问题,经济学很难研究。
二是使用价值。所谓“用人谋略与办法”等,多爱汇集于此。它需要用人所长,又需要确实是人才,有很大可塑性。政治与经济,军事与文化,对人的使用价值,有不同评价。对“劳动力使用价值”来说,颇有贬低意味。
三是剩余价值。这是“用人者”的真正要求。资本家用人,如果没有利益期待,便应有其他目的。否则按马克思所说,就是:劳动者盗窃资本家了。
对此层阶关系,资本家直奔主题:我要剩余价值!可谓:赤裸裸上阵。
P15--16,生产行为的基础是分配。不是普通意义上消费资料分配,而是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生产配置)。这些要素中,物的因素在一边,劳动力则孤立在另一边。俄国地主,曾为用工资雇佣劳动者代替强迫农奴干活,为两件事而感到不平。一是货币缺乏。二是有了货币,找不到人。
自治公社:已有万年。商品生产:为别人生产经营,为自己得利发展;也有千百年。转化为资本主义关系,需要有全面新配置,且不断更新。
管理学说:生产企业,劳力与资本,面对产品与顾客,形成三角形。一方是基本配置:劳力与资本。劳力如何?与个人努力和社会条件相关。资本配置如何?与社会行业科技发展,经营管理相关。他们共同面对产品。产品的背后是顾客。这个“战略三角形”结构,以货币往来作建筑材料。显然,现代企业与现代市场,比百年前的经济过程,要更复杂且更直接。
P16—17,生产资本的功能。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取得实物形式,不能继续流通,而必须
加入生产的消费。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只能实现于劳动的过程之中。资本购买的第一阶段,于是进入第二阶段:资本的生产阶段。
工资雇佣劳动者,只能靠劳动力的售卖过活。劳动力的维持,劳动者自己的生存,每天要有消费。他的报酬,必须在短时期内反复支付。
这是“商品与商品”的不同关系:劳动力是商品,生产资料是商品,生产的产品、仍是商品。它们都有消费,都要更新:且是“唯物”的更新。
P18—19,商品生产条件逾益扩大,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发生功能的规模也将逾益扩大。商品生产越是发展,它对每一种以本人直接需要为目的,只把多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旧生产形态,就不免发生破坏和解体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使产品售卖,成为人们关心的事情。不论生产的社会形态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总是生产的要素。它们必须结合起来。实行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区别着社会结构上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自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在资本家手中结合起来。商品形成的人身要素,和物质要素,相互结合后的过程,即生产过程,因此而成了资本的一种功能,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它在历史发展中,会由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异常成就,变革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凌驾于一切以前的时期。
和人类劳动力并非天然资本一样,生产资料也非天然是资本。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资料才能取得这种独特的性质。生产资本,会在功能中消费掉它自己的各个部分,以便转化为有较高价值的产品量。劳动力,不过是当作生产资本的一个器官来发生作用。它为资本家,形成剩余价值。
马克思未说:关心售卖的可能方式。它可用四分图解释财富的转移:
利己||-----利己害人原则-----||-----社会责任提倡-----||
害己||-----害人害己情况-----||-----利人害己阻止-----||
害人---------------------------利人
(图一)
马克思肯定:资本组织生产,技术很有成就。因为要求资本增值。文革时混淆是非者说:宁要社会主义苗,不要资本主义草。这是历史倒退,并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以“左派和右派”分裂为手段,多在加强争斗,并非是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扣帽子者,同样是:要口号,不要真理。
资本管理生产的两大职能要素是:组织方法与技术采用。它们能变更社会经济结构,超越以前时期。不分社会形态如何,都要“人与物”相互结合。
P29,货币是一切商品的共同等价物,所以商品的一切差别都会被消灭。
(狭义商品:劳动产物。广义商品:交换之物。交叉与独立相集合)
P34,资本的循环,不同阶段一个跟着一个,没有停顿的进行,方是正常进行。在购买阶段停顿,会形成贮藏货币。在生产阶段停顿,生产资料不能发生功能,劳动力陷于失业无事状态。在售卖阶段停顿,堆积会阻碍流通。
此处三阶段:购买→生产→销售;有各种描述。如交流电波的三项纠缠,流水的间歇盈缩。资本家对“货币资本三分”也很感兴趣。因为实际中就是这样做的。现代企业财务也多如此处理,只是科目罗列分析不同。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个流转,货币总资本,是分步投入的。货币资本,不能一次全部转入生产资本;它会造成整体流转不灵。但现代“富贵游戏”多以此:夸张规模,以求获得贷款。实际上很危险。
从营业杠杆和资金杠杆(双杠杆)来说:货币全部投入设备,用抵押贷款去买原料开工资,一旦产品积压,势必继续贷款。这是:一份钱财,要做三份事业。因信用制度发展,甚至能放大利益,渲染乐观。其实风险很大。
P36—37,运输工业所卖的东西,就是场所的变更。人和商品,是和运输工具一起旅行的。这种场所变更,也就是用这种工具进行的生产过程。其交换价值,和任何商品交换价值一样,由其中消费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加上运输工业使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场所变更,不是东西)
只有在产业资本,这样一种资本存在方式内,资本的功能,才不仅是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占有,并且同时是它的创造。产业资本规定,一定要有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包含着:资本家和工资雇佣劳动者间的阶级对立存在。
它越是支配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技术和社会组织,就越是变革。社会的经济历史类型,也会跟着越是变革。在产业资本出现以前,已有其他几种资本在过去或正在衰落的社会生产状态中出现。它们不仅从属于产业资本,要适应于产业资本改变它们的功能,并在产业资本的基础上运动,要同它们这个基础一同生存和死亡,一同站起来,倒下去。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已经用它们的功能,当作特殊营业部门的担负物,和产业资本相并出现时,不过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时而放弃的各种功能形式,由社会分工而独立片面的存在方式。
P41—42,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
资本在一般商品流通内完成循环,把它们当作:不仅属于流通领域,而且也属于生产领域,资本循环功能上确定的段落或阶段。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最富有特征的现象形式;产业资本的目标和动机:价值的增值,赚钱和积累,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
重商主义认为:劳动者只知道消费,资本家更重视生产。“觉悟”者应当是既懂得消费,又懂得生产。推理下去:劳动者资本家化?或:凡是把生产性消费,作为终生事业者,都是在“自我资本家化”的道路上行进。
这个概念似乎在说:资本家都是好人。它可用四分图分析:
好人||-----相信社会主义------||-------崇尚民生主义------||
坏人||-----信奉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
劳动者-----------------------------资本家
(图二)
这种分布很奇怪。不符合历史整体辨证趋势。好坏也缺乏具体标准。
P45—46,把资本主义生产,假定为当然之事,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总是货币资本的循环。(换言之:货币循环受阻,产业循环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