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开展依法行政监督工作初探
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及依法治市方略的关键,是定国安邦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人大作为立法和法律监督的权力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规定,发挥监督职能,确保政府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是其重要的职责之一。笔者结合本职工作,对开展依法行政监督工作开展调研,对此项工作进行探讨,撰文如下,本人观点可商榷。
一、基本情况
1、加强对《监督法》贯彻学习的监督,增强廉洁从政意识。《监督法》是人大常委会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行动指南。这部法律颁布后,市人大在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学好该部法律的同时,及时向政府提出建议,将学习宣传《监督法》和《行政监察法》同开展干部廉政勤政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组织开展《监督法》和《行政监察法》专题培训。并要求在教育对象上要突出一个“广”字,在教育形式上要突出一个“新”字,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一个“实”字,编印《党员干部警示教育手册》、组织廉政专场文艺汇演、向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及家属发送廉政短信以及“致全市领导干部一封信”等,深入开展廉政勤政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和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
2、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备案的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市、环境立市目标,全面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对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安全生产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救灾款物和低保资金使用等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备案审查;对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矿区棚户区改造资金使用管理等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专项工作检查,提出合理建议,保证了政令畅通,推动了实施“四轮驱动”战略,确保经济总量翻番目标的实现。二是全程监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扎实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建议市政府制定《新区建设、矿区棚户区改造、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实行全程监督的办法》和《关于规范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了招投标市场秩序和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行为,防止了公共资源收益的部门化和福利化。
3、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提升为民执政的公信力。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选题目的原则,以土地征迁、教育收费、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涉农收费等行业、部门为重点,确定议题,开展(三查)活动,确保了《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认真贯彻实施,使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如通过开展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情况的调查,对征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确保了征地补偿费的全额按时拨付和发放;通过开展《劳动合同法》的贯彻执行检查,对企业劳动用工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市政府查处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追回农民工工资百万元;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法》的执法检查,对企业违法排污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限期治理;通过开展教育乱收费专项调查,促进了教育“一费制”收费办法的落实;通过开展药品质量专项检查,规范了药品采购和医药市场秩序;通过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检查,规范了涉农用水、用电、建房、计生等收费行为,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4、加强政行风建设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一是结合开展(三查)活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勤廉情况一并监督检查,督促监察机关开展经常性的勤政廉政巡查,强化行政效能监察。二是开展《监察法》执法专题检查,听取监察机关查处公务人员违纪违法和失职渎职问题,切实维护行政纪律。二年来,督促监察机关开展各种政行风监督检查活动,提出
整改措施;有数名干部受到责任追究,几个单位被取消评先评优资格,使软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为招商企业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5、加强行政效能监督,建立勤政高效法制政府。一是建议市政府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市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先后三次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使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减少,降低收费几十项。二是督促政府深化政务公开。围绕“人、权、钱”三个重点问题,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三是建议实行服务公开承诺制。行政部门对服务项目全面对外公开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向社会公开办事服务承诺,社会反映良好。四是建议设立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将行政审批项目纳入政务中心统一办理,实行“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服务”、“一条龙审批”等便民、利民措施。通过上述工作,减少了审批环节,缩短了办事时限,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存在问题通过开展调查研究,依法行政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1、监督意识还不强。个别常委会组成人员监督意识不强,监督的主动性不够,不善于调查研究、对问题不求甚解,研究不深,分析不透,自身业务学习不够,监督水平不高。
2、监督魄力不足。工作中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怕越权和越位。将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等刚性监督手段弃之不用,审议发言隔靴搔痒,不痛不痒,监督魄力不足。
3、对《监督法》的学习和宣传不够。个别行政执法部门对《监督法》的立法意义认识不足,学习宣传不够,依法主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
三、几点建议依法行政监督工作的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紧紧围绕贯彻执行《监督法》这条主线,加大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强化监督意识,提高监督能力;努力做到依法监督、敢于监督、勤于监督、善于监督,确保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为实施“四轮驱动”战略,促进经济总量翻番作出应有贡献。
一要加大法律宣传贯彻的监督力度。把《监督法》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律的宣传贯彻纳入全市普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让社会各界都了解人大依法监督的职责,增强对人大依法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支持人大常委会开展依法行政监督工作;要增强行政机关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的意识,加强与检察院、法院、审计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依法监督的合力,提高依法行政效率。
二要加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工作力度。按照《监督法》规定,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流程,严把文件审核关,确保文件内容的合法性、执行的可操作性,减少制作的随意性;要完善和规范行政监督检查机制,做到专题检查和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
三要加大行政效能建设的监督力度。建议市政府要加强《行政复议法》的贯彻执行,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搞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程序衔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诉权。要监督市
政府认真执行重大决策规则,全面落实听证、公示、和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制度;督促市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政务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间和程序,加强新区政务中心建设,完善服务功能,简化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方便群众办事,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要加大行政监察案件查处的监督力度。建议行政监察机关通过走访、座谈、询访等形式多渠道开展督查,畅通诉求通道,拓宽案源渠道,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影响发展、损害群众切身利益、滥用职权、违规乱收费、“吃、拿、卡、要”等严重影响行政效能和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坚决予以查处,按有关规定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要加大廉政建设的监督力度。发挥人大信访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收集上访群众对政行风及具体行政行为的意见,监督政行风测评结果的真实性,搞好信息反馈。利用多种监督方式,加强重大工程、产权交易、政府采购领域和行为的监督,推动依法行政监督体制的创新,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消除和减少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提高廉政建设水平。
第二篇:依法行政监督调研报告
强化依法行政监督
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
-----洋县依法行政监督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在省市法制办的正确指导和县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工作大局发挥法制工作的参谋、助手职能,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完善政府决策机制,严格规范执法,迅速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法制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强化依法行政监督,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现就我县依法行政工作及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政府法制工作全面开展,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普遍提高。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的精神,狠抓法律法规学习,积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政府法制工作全面开展,法制工作权威和依法行政意识、能力普遍提高。一是狠抓法制宣传教育。近三年共举办依法行政专题培训班6场次,邀请西北政法大学王周户教授、陕西理工学院唐仕梅、罗了一等专家学者进行辅导,培训各级领导、行政执法人员5000余人次,印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实施了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各级、各单位集体学法制度。二是依法积极稳妥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年均受理处结复议案件15起以上,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保障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特色较为明显。三是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报备审查工作。三年来共审查规范性文件40余件,保证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有效。四是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做好 参谋助手。县政府每年聘请2—3名专职律师为法律顾问,与法制办一起列席政府常务会及其他决策性会议,年均提出书面法律意见15件,为依法决策提供了保障。五是加强政府法制的综合协调功能。近三年来,协调处理涉法信访20件,协调较大执法主体争议2起,使行政执法不错位、不失位。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全县各级领导的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政府法制办的工作权威有效确立。
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扎实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落实 《陕西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办法》、《陕西省依法行政监督办法》、《陕西省依法行政监督程序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使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实现了有据可依,也是行政执法监督方式的体制创新。我们深刻认识到,强力推进依法行政监督,有效落实执法责任制是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现实需要。近三年来我们以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为主线,以案卷评查、个案监督、全面检查、责任追究为手段,积极有效的推进了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共进行全面执法检查6次,案卷评查6次,抽查案卷年均150余卷,开展专项执法监督4次,个案监督5件。通过监督,有效纠正了一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追究了相关人员的责任,规范了行政执法工作,在各行政执法机关中引起了一定的震动。具体做了以下几点:
(一)建立机制,夯实基础。在开展依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我们着眼于基础建设,从机构、制度等入手,及时构建监督平台,使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有了强劲的组织保障,为有序开展执法监督奠定了基础。
县上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主要行政执法监督部门为成员的行政执法监督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由监察 局、审计局、财政局、人劳局、法制办组成的依法行政监督联席会议和行政违法信息传递制度,先后印发实施了《洋县政府工作规则》、《洋县行政执法监督办法》、《洋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洋县政府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等文件,每年以政府法制工作要点和行政执法监督计划的形式安排部署当年行政执法监督工作,通过监督机制的建立,拓宽了监督信息来源,整合了监督资源,特别是我们实行的依法行政监督联席会议制度,使各行政专门监督机关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信息共享,在目前行政执法监督实践中效果明显。如审计局在审计中发现违法或违规的行政违法事项,通过联席会议传递给监察或法制部门,通过依法审查处理行政违法行为后,如涉及责任追究,再转递人事部门处理,大大减少了执法监督成本,提高了监督效率。
(二)找准抓手,强力推进。工作中,我们瞅准执法检查这个抓手,扎实开展全面检查、个案监督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等活动,积极推行重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报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在全面检查中,采取县法制办牵头,抽调监察局、财政局、考评办人员参加,并邀请县人大法工委、政协法制提案委领导、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参与指导的形式,对全县所有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执法工作每年开展一次全面检查。采用听取汇报、查阅案卷、召开座谈会、回访相关案件当事人等方式,深入详细地了解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情况,发现并纠正了一些不当行政行为,检查结束后,形成专题检查报告,汇报给县政府常务会议,使政府领导对全县依法行政总体水平和各单位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有了清醒准确的 认识。在去年的执法检查中,查出2个行政执法机关执法程序、执法行为存在瑕疵或违法,3个行政执法机关违规收费10余万元的问题,检查组进行现场纠正,事后进行了通报,对执法工作开展较好的6个行政执法单位以县政府名义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在检查中共抽查案卷150余卷,采取各单位自查、集中抽查评查和联评等方式从执法案卷中发现并纠正了行政执法当中存在的问题,表彰了6家行政执法案卷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有效的规范了执法行为。
在抓好常规监督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专项监督和个案监督。每年都选择2—3个行政执法工作量较大的单位开展专项监督活动。去年先后组织了对县交警队和城建局行政执法情况的专项检查,通过民意调查、现场查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评判该单位的执法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予以通报,对领导批示件展开个案监督,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执法单位的执法水平。
针对实践中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对公民法人的私权利影响较大,我们积极推行了重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事项报备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年均报备重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20件。通过程序上的提前介入审查,让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充分知情陈述,促使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了公民合法权益,效果明显。
(三)加强考核,落实责任。一是认真做好执法主体清理,执法依据疏理,执法岗位职责分解,依法确定各执法部门的外部执法责任和内部考核目标。结合执法证的审核办理,对县物资总公司因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取消了执法权,对县电力局虽无执法主体资格,但通过县发展计划局委托的方式赋予了执法权,同时要求各执法单位明确行政执法分管领导和工作科室,对本单位承担的执法工作责 任逐一分解落实到人,从而从制度角度保证了行政执法工作。二是认真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为客观全面反映各单位的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我们从依法行政领导责任履行情况、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教育情况、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建立情况、规范执法情况、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等六个方面、30个小项逐单位进行考核打分,列入全县年终综合考评之中,对各单位依法行政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三是严格奖惩,全面落实执法责任。政府坚持把执法责任追究作为加强依法行政监督的关键环节来抓,制定下发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近年来,先后因工作失误受纪律处分10人,对6个单位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通报批评,对8个单位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实现了执法监督的威慑力,有力推进了依法行政监督工作。
三、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关于行政执法监督的主体、性质等问题在认识上仍不够明晰。在大多数行政领导和行政执法机关仍对法制机构依据《陕西省行政执法监督办法》、《行政执法监督程序暂行规定》开展的行政执法监督与监察机关依据《行政监察法》开展的监察监督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明晰,存在重视监察监督,弱化行政执法监督的现象
2、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基于编制所限又承担其它法制工作任务的实际与赋予的行政执法监督职责不相匹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有效开展。
3、行政执法个案监督案源狭窄。现阶段仅停留在少量的领导批示件和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突出案件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从上到下继续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宣 传培训力度,尽可能的在执法监督政策、执法装备配置上给予支持,不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意识。
各位领导莅临检查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督促,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省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依法行政监督作用,全面提升我县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第三篇:行政监督
论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67 更新时间:2009-6-30 15:21:5
5摘要: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不到位;公民参与政治的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不足;缺失公民社会的大环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政府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此必须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实现监督形式的多样化;积极营造公民社会等途径来解决。
关键词: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行政效率
20世纪中叶前后,一些国家的公共行政领域发生了变化,公共行政由“等级为中心”向以“公民为中心”转变,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行政民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世界范围内,公民有组织地参与公共事务以及第三部门的建立推动了民主化进程。公民参与已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民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开始强调“公民的有序参与政治”,并把它作为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公民参与是加强行政监督,推进政风建设的有效手段,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是行政决策科学化、政治民主化的保证,对建设法治政府,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目前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公民参与的广度、深度还不够,公民参与制度化保障还不健全,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不畅等。
(一)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不到位
由于传统行政文化的负面影响,造成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不高。表现在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政治冷漠心理和依附顺从态度上。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官本位”强调官吏只向上级负责,而不受下属和人民的制约。权威型行政文化导致了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者与公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管理与决策被看作只是行政领导的职责和权力内的事,普通行政人员及广大社会公众实际上被排除于管理、决策过程之外。在行政系统内部,为保证政令统一,强调上下级之间严格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在行政系统外部,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主体对社会公众发号施令,作为管理对象的公众总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及行政官员们居高临下的姿态,破坏公众参与的社会氛围,大部分民众还是选择了消极的服从政府权办,忽视自身的权力,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集权式行政文化片面强调政府的统治性、公民的服从性,使得政府与作为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公民双方地位不平等,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至今为止,一些公民参与政治的活动具有随大流的从众性,真正出于自主意识自愿参加的公民参与行为还不多,而且由于大多数人无法直接参与到最高权力机关的宏观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也很难真正影响到政策的制定,公民参与‘的效果不理想,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公民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一方面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权威盲目崇拜,把自己的政治和政治命运要求寄托在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部分“清官”身上,而不能依法对其不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投诉;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对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有的政策权益不敢或不愿去主动争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人治型和专制型政治文化的顽固不化。再加上公民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贫乏,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经验相对较少,素质和能力偏低,这些都导致了公民参与不足。
无论是公众还是一般行政人员,甚至是一些行政领导,对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思想认识不到位。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来看,很少真正撤销或改变不适当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上级政府对下级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仍处于不告不理的阶段。从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关系看,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威尚未归位,公民参与监督还没有形成风气,舆论监督的作用还非常不够。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全
1.监督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监督的合力
目前,我国监督体系的基本架构是内部行政监督体制和外部行政监督体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为指向中心的全面的约束体系。但是,现在的行政监督体制还是存在着不少的缺陷,这些不足影响了政府工作的效率,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
第一,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多元无序。各类行政监督体系在运行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和有机的协调,致使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推诿或重复监督现象严重。这使行政监督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第二,专门监督机构受制于监督客体。我国监督机构的设置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同级行政机关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双重领导;其负责人不是由党政领导人兼任,就是由党政机关任命。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的监督,上级监察机关处于“管得着”但“看不见”的状态,本级监察机关是“看得见”但“管不着”。目前对这部分监察对象的监督,主要依靠群众的举报揭发。然而这些人身居庙堂之高,一般群众很难了解其违法违纪的事实详情,由此造成了一个监察黑洞。其原因在于监察机构设置于政府内部,在政府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从整个行政管理系统来看,虽然处于执行机构的地位却没有实际上的独立性,所以对政府首长的监督显得责大权小,位卑言轻,结果是同级监察机关对行政首长的违法违纪行为无可奈何,有心监督但力不从心,甚至唯首长之命是从,使监督人员往往受制于长官意志。
监督机构附属型的隶属关系体制,使监督主体在人员编制、经费拨付、劳动工资等方面受制于监督客体,这就为行政领导对监察机关的监察活动进行干预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局部利益,从本位主义和个人私利出发,对本单位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对该立案的不立案,该清查的不清查,该处理的不处理;或者千方百计阻挠监察工作,使得违法违纪行为难以得到及时严肃的查处。
监察机构缺乏实施监督职能所必需的权力与权威,在实践中较少发挥监督作用,较多履行办案职能。由于监察部门和其他部门平起平坐,本身不具有而且上级也未赋予其综合管理的职权,在涉及财务开支、计划立项、物资分配、土地征管、房产管理等方面的不廉洁问题时,也无从干涉。
2.行政监督法治程度低,弹性因素强
目前我国行政监督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备,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监督方法,这就容易导致监督的随意性,不利于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监督客体的越轨行为,追究其违法乱纪责任,从而损害了行政监督的科学性与严肃性。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关系看,上级对下级的执法监督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部门的行政行为监督不够,监督
行为缺乏精细的标准,随意性大;监督有名无实、不到位,不到出现大问题就不予以处理。
3.决策层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缺失,公民参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监督行为滞后我国行政监督的问题还体现为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处理,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进行中的控制。往往是等到问题出现,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以后才去追究。这种监督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打击腐败和惩罚失职具有一定作用,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其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有时难以弥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决策中政府行为缺乏全程监督。
知情才能议政,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众的参与度或不能及时参与。我国传统行政管理的特点就是封闭性,一方面,一些官员受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忘记自己公仆身份,拒绝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听取和吸收公民意见,公民参与权和决策权无从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信息透明度不够,在政务公开的程序、内容真实性方面没有做到规范,有些政府公布的信息不全或避重就轻甚至故意隐瞒事实,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公民的知情权,公民不能及时全面地对政策制定进行有效监督。
4.缺乏公民对官员的评估机制。
首先,由于对官员的考核一直是“官考官”,就形成了公务员“唯上”的工作思维方法,一个地方的各级政府的工作方向常常随领导人的变动或兴趣转移而变动。其次,传统的考核标准具有零散性、随机性特点,人为因素很大。再者,传统考核缺乏延续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民考官”没有得到重视,很少吸收公众的意见。
(三)参与渠道不完善
选举制度、听证会制度、信访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与人大代表接触这些能够引起广泛参与的方式是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都只是一种形式,其具体功效还有待提高。而那些相对比较正式的渠道又大多是官方的,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严重不足。
(四)公民社会大环境的缺失
公民社会强调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我国公民社会到近代才出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公民社会处于缺失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市场和民主法治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但是转型期的中国尚不具备公民社会完备的制度设计;组织化程度不高,一些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不强,还带有官方色彩;社会普遍的平等观念没有确立,对弱势群体及社会底层成员的歧视依然存在;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权威服从甚于对法律的敬威等等。
三、转型期完善行政监督体制下的公民参与的路径选择
针对目前中国行政监督方面存在的以上种种问题,必须寻求解决的办法,转换和优化行政监督机制。
(一)培育公民参与意识
培育公民参与意识,首先,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政治生活,民主建设过程包括公民参与的发展缓慢,从领导阶层到一般公民。都在不同程度上轻视公民参与。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主体地位和意识不断加强,公民越来越注重和保护自身利益。越来越多的公民意识
到自己有能力影响那些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并不断要求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获得发言的机会。对公民的这种思想意识要积极引导。其次,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自身素质。“一方面,通过教育的途径,从小培养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习惯,是政治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教育人们认知政府的法律、制度,并且学习如何实际操作这些制度。”通过培育,使公民具备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观念。
(二)完善制度建设。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1.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公众和舆论监督
第一,注意监督主体之间的协调,强化监督主体的独立性。针对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多元无序,各类行政监督体系在运行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和有机协调的弱点,应该建立简化的行政监督体制统一的领导机制。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行政监督机制完善也应该以此为目标,要进一步调整监督体系,对监督主体功能重组协调,依法建立立体的社会监督网络。协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党的监督这些主要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各种监督主体形成合力。要明确每一种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限以及具体规范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要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民主监督时借用了毛泽东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一句话:我们要自觉地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经常地听取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意见,也听取专家学者各方面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听取民间的意见。只有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才能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为此,应该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在组织上使现行的监督监察部门从行政机关独立出来,不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领导,并提升其地位,赋予其相应的职权,监督同级行政部门和行政首长。独立出来的监察机关是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下级监察部门只受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干部的任免由上级进行,并只对上级负责,不受行政部门的约束。要给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行使监察权,而不至于受到其他权力不合理的干涉,影响监察效果。建立相对独立监督机构后,要把该机构作为整合整个行政监督力量的统一领导机构,由它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和指挥各种行政监督力量。这样就可避免监督主体多、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力量分散的缺点,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整体效应。
第二,加强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指公民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公民监督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通过举报、控告和检举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渎职、侵权等行为,公民还可以通过信访等渠道实行监督。从我国近年来反腐败工作实践看,监察机关办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众举报。这说明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对政府的行政工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平常的百姓对政府的工作进行同步监督,就会使行政机关人员心无旁鹜地投入本职工作中,无暇顾及不必要的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贪污腐败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
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以其置身于事外而具有公正性。它以其信息传递上的公开、迅速、广泛,对监督客体产生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效应。马克思称新闻舆论监督为“第三种权力”,足见其重要作用。
强化社会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对滥用权力者和腐败者及搞不正之风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将其错误和罪恶公布于众,产生全民公审的威力。让社会各界的群众积极参与行政监督活动,通过不同的渠道直接监督政府行为,使其依法行政,帮助政府纠正工作失误,预
防失职、擅权、腐败现象。
2.健全行政监督法规,实行行政监督的法制化
要保证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使公共政策更加合理科学,避免和减少重大的失误,就应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将公共政策过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加强行政监督立法,健全法规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行政监督工作既需要基本法规,还要制定各类行政监督机关组织法;既要制定实体法规,还要制定行政监督程序法。统一立法,尽快制定一系列互相配套、覆盖范围广、操作性强的法规体系。要明确规定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三项内容,并把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作为重点。依法监督才是有效的监督,行政监督主体监督职能的行使,必须有法定的方式和程序。
3.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提高公民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加强决策层和社会各阶级的联系,倾听社会的呼声,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接受社会各阶层的监督和制约。”没有政务信息的公开,就没有社会大众的知情权的落实;而没有知情权的落实,参政议政的权利的行使也就无从谈起。在不危及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以便更广泛地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上开始进行探索,并取得较大的突破,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要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要实现政务公开法制化;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化的义务主体范围,提升信息公开的广度。公民参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个过程,它同时也应该表现出一种结果。公民参与只有以能够让他们看得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让公民行使权利,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民情民意被尊重和重视,才能最终保障和调动公众参与政务及一切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我们不仅强调要保证公民的参与权,而且还要保证公民的有效参与,即公民参与后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参与的作用。要确保公民参与有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参与代表的选择应更具有科学性。二是明确公民参与的权利和义务,让公民理性参与。既明确参与代表调查研究和收集信息的权利、与主管部门沟通协商的权利、调查研究和意见表达受保护的权利,又明确其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三是有序参与,规范公民参与程序。通过制定必要的规定、办法,使公民参与有章可循。四是尽可能多地安排交流对话的时间,使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表达。以往的行政监督体制偏重于权力运行后果的监督,而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相当薄弱。实践证明仅靠事后监督,无法彻底解决政府及职能部门出现的日益严重的腐败和渎职现象,而且事后监督只能应付既成事实。要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必须由目前的事后检查;惩戒为主的监督,转向注重行为因果、事件始终的全过程监督,建立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机制。不仅要对行政决策行为的可行性的监督,而且也要注意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做好事前的防范性监督、事中控制性监督和事后的查处性监督,真正实现把问题禁于未萌,把恶果止于未果的最佳监督功效。
4.建立和健全公民参与对官员的评估机制。
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在对行政官员绩效考核时,要吸纳群众的意见,要把群众意见、“公民满意度”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砝码。一个地方的民众,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水平最有发言权,以多数人的立场对被评定者予以观察评价的话,可获得对被考评人更客观、真实的评价。对官员的评估一旦有了足够的公众参与度,就会使政府公务员变“唯上”为“唯民众”。
当然,让民意成为导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民意表达的程度与对公共决策施加影响甚至形成压力的要求,显然还相差甚远。这是因为我们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官威不可犯”之类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民意的评价将越来越重要。公众声音的充分表达,不仅有助于纠
正行政决策的错误,而且还可以强化公众的民主和参与意识,培育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因此,必须重视行政发展的民主价值取向,干部考察工作要注重运用民主这个武器,坚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
(三)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实现监督形式的多样化
近年来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主要有: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议程,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渠道。还有听证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公示制度、旁听制度等,也已成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能够直接参与的机会太少,很大程度上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这些活动只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克服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官僚主义作风、塑造党的形象而开设的。可见,真正能够吸纳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还需要拓宽,已经形成公民参政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监督形式的多样化就是要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察结合、主动监察和被动监察并举。特别要拓宽自下而上监察的途径,加强主动监察。自上而下的巡察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这种监督方式不仅可以加强监察官的权威,排除政府部门和地方官对监察工作的干扰,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和揭露官员的贪赃枉法行为,防止腐败蔓延。通过派员巡察的方式,主动获取监察情报,及时发现行政偏差和失误,采取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有利于克服坐镇接受检举的被动监察局面。进一步加强监察机关工作主动性,尤其应该建立常规的主动监察制度。实行常规主动监察可以促进廉政,同时也可以促进勤政。
(四)积极营造公民社会
营造有利于我国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一般来说,有利于公民参与发展的文化氛围有:一是普遍的平等观念;二是广泛的自主意识;三是强烈的责任感;四是法制原则。为此,必须克服传统政治文化造成的参与中的冷漠和急躁情绪,积极培育公民参与所需要的适度、理性的心理背景。培育公民社会向着理性、自主、自治、自律的方向发展。
还要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政府部门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政府官员对待公民参与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的作用发挥。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和合法权利,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在许多方面培育了更积极的政府,同时现代民主也造就了更积极的公民和公民组织,政府与公民共同成长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开辟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尊重民意,用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公众尽可能地参与重大决策,并使之制度化、程序化、常规化,是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真正落实,既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及其贯彻实施,也有利于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本文仅供参考,若您需要原创论文定制服务或论文发表服务,请联系本站客服,谢谢 客服联系方式
本论文转载于易起论文网:
第四篇:行政监督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外部行政监督体系和内部行政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费行政机关以及工作人员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监督、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的监督)
内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审计机关的特种监督)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执法监督偏重于追惩,对执法不作为缺乏有效监督,执法监督缺乏必要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设立行政督察室以加强执法内部监督,达到弥补现行内部监督机制的不足;拓展、完善公民的行政救济途径;防微杜渐,保证行政执法权的依法行使之目的。
(一)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看待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国家的公共领域发生了变化:由“等级为中心”转向“公民为中心”政府职能角色的变化与社会的和共鸣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世界范围内公民有组织地参加公共事务以及第三部门的建立!我国行政监督下公民的政治参与现状与问题!公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广度深度不够,公民参与制度保障不健全,参与的渠道不畅等。
(1)转型期完善行政监督体制下公民参与的路径选择:培养公民参与意识,通过教育培养对公共事务的兴趣,教育人们认知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学习如何参与和操作这些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意识 责任意识 和法律意识等现代观念
(2)加强公众和与舆论监督!尤其是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和外部主体监督 对滥用权力和腐败者 以及搞不正之风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并将其错误和罪恶公布于众,产生全民公审的威力!
(3)实行行政监督法制化
(4)政务信息的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5)建立和健全公民参与与对官员的评估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
监督形式的多样化 自上而下 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主动监察和被动监察并举
(6)积极营造公民社会营造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普遍的平等观念广泛的自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 和法制原则)和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培育公民社会向着理性自主 自治 自律的方向发展!
(二)行政问责制度的建立的角度分析我国行政监督机制)
(三)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性政府)的角度来研究行政监督机制
[4] 汪来杰.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探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
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一个健全的行政监督机制。完善当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需要从其外部和内部环境努力,优化其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优化其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观念意识、领导体制、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监督内容、监督保障、监督力量的整合。
(四)电子政务的建立的视角下 行政监督机制的建立
第五篇:2013年依法治校工作开展情况材料(本站推荐)
依法治校工作开展情况材料
哈密市三乡学校
2013年4月25日
依法治校工作开展情况材料
哈密市三乡开发区学校座落在距市区18公里的七角井镇开发区,2000年9月成立,是一所民汉合校的九年一贯学校,现在校教职工55人,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498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进程,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规范管理,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我校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工作,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把学校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努力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健全学校教育法制工作机制。
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是鼓励创新的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应是依法治校的科学管理。我校领导重视教育法制工作,并将其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主动和油区派出所等共建单位进行法制教育活动,聘请了派出所指导员孙明同志担任法制副校长。建立了校长亲自领导,校外法制副校长和学校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的教育法制工作领导机构。定期开会研究法制工作,建立并落实了教育法制工作责任制,做到教育法制工作与行政、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制订依法治校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实施过程中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
二、分层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法制意识
我校依照要求,制定依法治校教育规划和普法工作计划,认真做好法制宣传工作,以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制、法规以及与教师工作、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法规为主要内容,对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了分层次、有计划的法制知识的宣传教育。
1.加强学习,提高干部、教师法制意识
学校干部、教师是普法教育对象,也是学生普法教育的教育者,更是依法治校工作的实施者、执行者,加强学习至关重要。学校领导带头学习法律,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法制培训。在校内通过党支部活动,在党员中积极组织学习,要求党员率先带头学法,并在师生中起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教职工大会,向全校教职员工提出学习的号召和倡议,广泛宣传法律的目的和意义。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全面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利用每周政治学习的时间,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要求业余时间学习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规。我们把学法和本校、本职的工作联系起来,促使学习深入发展。我们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法规,通过学习法规指导实践,才能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
2.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对象,通过教育,培养出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是学校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的中心工作和最终目的。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在平时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把每年的4月和11月作为法制教
育宣传月,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邀请法制法制副校长来校举行法制教育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利用案例进行讨论、剖析,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以法制教育为主题进行黑板报评比;举行“遵纪守法 从我做起”的主题手抄报展;开展常规管理,加强《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落实,组织学生对各班卫生、纪律、眼保健操、广播操进行检查和评分,在监督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得到教育。
三、建章立制,使学校管理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我们在加强对全校师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要使学校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除加强对师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外,学校还必须在依法治校方面下大力气、用大功夫,要努力使学校的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纳入到规范化的管理中。我们按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具体化,落实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中。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以法纪为准则正常运转,从制度上保证了以法治校工作落实到实处。
1.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实现依法行政
我们制订了《章程》,依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根据党政议事规则,研究决定学校重大事项。依据教育法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教育教学事务和发展学校教育事业。依法管理,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内驱
力。
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职员工行为
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德育等考核制度,建立了后勤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依法建立科学有序的民主管理机制,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职工管理学校权利的落。
3.加强学生管理,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各项规定,开足开好每门课,尽可能给学生更多时间、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加强民主监管,推进校务公开
学校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观念,依法进行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市关于收费项目和标准,不断加强收费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和学生的监督。依法做好校产管理,定期对校舍、教育教学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消除隐患,确保师生安全。积极创设条件,拓宽和群众联系的渠道。认真听取教职工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我们一方面定期召开教代会,向教职工通报学校管理、财务收支和学校行政人员的工作情况,认真组织实施民主评议校长和学校中层干部,组织工作到位,操作程序规范,让教师代表审议监督,广大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的管理。同时还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家长会,了解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工作的反映。
务实的行风建设使我们学校的社会声誉日升,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厚爱。依法治校使我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法管理学校,提高教师依法执教、学生遵规守纪的自觉性,使学校的优良校风得到发扬,有效防范了师生的违法行为,杜绝了师生犯罪现象的发生,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成绩稳步提高。
我们在普法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也有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相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帮助下,我校在今后的依法治校工作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哈密市三乡学校
201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