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空一号影评
对一部惊险动作片来说,能跟《勇闯夺命岛》相提并论,绝对是褒义。或许国人对盖•皮尔斯不够脸熟,但本片的监制、编剧吕克•贝松却是鼎鼎大名,特别是有了科幻动作大片《第五元素》打底,有吕克•贝松掌舵,保障一部科幻动作片的质量,自然不是问题。
作为一部标准的类型片,《太空一号》的故事很符合套路,一个流氓混混式的勇武战士、一个金发碧眼的性感美女,再加上一个身陷囹圄的阴谋,一场扣人心弦的生死打斗,该有的都有,《太空一号》是绝对的标准件配置。
从剧情套路上来看,《太空一号》与那部经典的《勇闯夺命岛》如出一辙,那个太空监狱其实就跟“恶魔岛”监狱一样,是一个隔绝于外部世界的独立空间。在《勇闯夺命岛》里,一群海军陆战队士兵控制了这里,架起导演瞄准美国本土,就此来要挟白宫,要求给阵亡的战友们提高赔偿金;在《太空一号》里,一群暴动的囚犯占领了这个太空监狱,同时劫持了正好来做人道主义探视的总统女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太空一号》的基本戏剧冲突,跟《勇闯夺命岛》其实是一致的。而在解决危机的方式上,《勇闯夺命岛》组织了一个老少搭档,闯入“恶魔岛”监狱来从内部打败他们;《太空一号》里则是盖•皮尔斯扮演的特战英雄闯入到那所太空监狱里,救出总统女儿的同时,也与她组成了一对青春活力搭档。最后,《勇闯夺命岛》里的老特工成功的摆脱了政府的追踪,远走高飞,而他把许多顶级机密都藏在了一所偏远教堂的某根椅子腿里(缩微胶片);《太空一号》里的男主角则在片尾恍然大悟,老搭档在临死前把机密文件藏在了给自己的打火机里(某种电脑存储介质)。
因为是类型片,这样的对比很容易做,当然,这里绝无抄袭的指责,类型片嘛,本就是有模式、有套路的,《太空一号》做的很到位,自然会看到众多《勇闯夺命岛》的《太空一号》的剧情表现也是按照套路打,前面30分钟左右的时间建制故事,剧情三分之二的时候让主人公发生了重大的性格转折——目睹好友的死亡,流里流气的盖•皮尔斯怒火中烧,便迎来了终极对决……
相对于简单的科幻动作片,《太空一号》里实际上设计了两个戏剧任务:解决监狱暴动危机;为主人公洗刷冤屈。所以,在紧张的打斗中,影片也不忘预埋伏笔,留下悬念解开的重重线索——一路杀将出去,最后,一桩内部人出卖的阴谋也水落石出。
沉冤得雪,抱得美人归,这样的结局对于一部消暑电影,不也完全符合逻辑?
2最近这片子网上出资源,看的人也多起来了,才想起来叨咕几句。当时我在电影院看,上座率在8、9成,观众反响也蛮好,大家基本从头笑到尾。
作为一个盖皮尔斯的粉,我一直是把他看做好莱坞四线演员的,他也悠然自得于现如今的身份和定位。(关于这些可以说上老长时间,就不废话了)
于是,对于一部除了男主角其他演员都不认得,为了省钱在塞尔维亚拍片,打着吕克贝松名号导演是名不见经传的二人组,加之电影中一些捉襟见肘的特效,不用参考本片的3000万美元投资,就知道它是B级片无疑。
而作为一个在剧本上非常挑剔的演员,盖皮尔斯不讳言吕克贝松找他是因为他便宜(囧),但我想另一方面还是这个角色本身吸引了他。的确,这种80年代复古型动作片里的反英雄角色,有虎胆龙威等片珠玉在前,而美国总统女儿这个高危职业又经常性地遭遇绑架,如何在这等陈腐的剧情中挖掘亮点呢?吕克贝松一方面祭出了太空监狱这个忽悠法宝,另一方面就是在角色塑造和台词上下功夫了。
所以带着这种心理预期,这片子反而看得我惊喜连连,特别是SNOW这个角色,贯穿始终地贫,让人无比欢乐。没想到,盖皮尔斯这种纤弱型也能练出一身肌肉满嘴跑火车上天入地英雄救美。
这种电影跟小时候电视上放的港片很像,就是无论从哪里看起,都能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可以忽略一些弱智的桥段,粗糙的制作,被里面逗趣的人物,俏皮的台词,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我很怕(又几乎不可避免)这片子被引进之后,被发行商挂上“吕克贝松科幻巨制”“太空监狱生死营救”之类可怕的标签,然后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带着看A级科幻视效大片的憧憬到头来觉得上当受骗,顺带着还以为盖皮尔斯同学饥不择食胡乱接戏(人家最近各种大片打酱油很风骚的,哈哈)。
所以,还是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吼一句,这就是个B级片,真的!!
吕克·贝松虽然打破了只拍十部片的誓约,但毕竟也不敢太过放肆,为了不让自己闲着,近年来以监制的身份推出了一系列作品,比如前几年的《非常人贩》系列,《飓风营救》和《巴黎谍影》,今年又推出这部《太空一号》,都是成本两三千万欧元的低预算动作片。
拍动作片,钱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关键因素,落在老吕这样精明制片手里,这些个动作片大都拍出以小搏大的成就,《非常人贩》捧红了杰森·斯坦森,《飓风营救》好评如潮,《巴黎谍影》也算黑的有趣味,但同样的省钱法则放到《太空一号》就难以奏效,因为前几部片都是当代背景的非幻想作品,而《太》又是未来都市又是太空监狱,规模和噱头大的直追《黑衣人》,成本却还是那杯水车薪的一点,当然要捉襟见肘。所以影片在内景玩的花样百出,枪战搏斗,通道爆破,漩涡蹦极,一场接一场的感官刺激,可一旦到了外景就露出B级片真容,CG之粗糙叫人一眼看穿。
本片花小钱办大事的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在两场,一是盖·皮尔斯驾驶未来摩托在高速公路疾驰,头顶是类似《银翼杀手》的飞船追逐开火,直追的过路车辆竞相撞击翻车,最后飞船坠毁,摩托摔进地铁,相当紧凑刺激的一场,可惜那高速公路布景一看就是“纯手工”打造,大概比最新一款《极品飞车》的画面稍微逼真些,老盖翻车的身影也绝非真人演绎。如果说这“游戏过场动画”还有可圈可点之处,那高潮处众飞船围攻太空监狱的战役可真让人欲哭无泪,和同期出品,成本更低的《钢铁苍穹》一比,高下立判。当然,这也从反面说明,特效这东西,不光花钱,创作者的实力更不可或缺。没有电脑天才,也没有多余的钱老老实实搭模型,说实话,还是别拍这题材的好。
第二篇:2001漫游太空影评
《2001太空漫游》观后感
《2001太空漫游》是大师斯坦利·库伯里克的经典影片之一。虽然写的是2001年的故事,却是在1968年拍摄的,那时人类还没有登上月球。所以说,里面太空旅行的景象全是凭导演的想象加科学的推测拍出来的。该片两个半小时,演绎了人类的一个轮回。导演是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天才,不但对电影的声光掌握得出神入化,而且倾注在影片中的深刻思考也非常有力量。
本片由四段组成。影片的开始第一段是蛮荒时代人类的起源,人类具有的各种本性一一的被展现。动物的驯养,群居的习性,资源的争夺,领袖的产生,以及避险,然后随着雄壮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想起,一个古猿面对着兽骨沉思,一个伟大的变革正在酝酿,随着乐章的结束,达到了高潮,人类发现了工具。然后显然的,拥有工具的群体占了极大优势,优胜劣汰也就此展现。之后大石碑第一次出现,黝黑高大的大石碑透漏着无边的神秘,留下了一个悬念。第二段人类进入了现代,随着蓝色多瑙河的响起,各种宇航器在太空中翩翩起舞,那种轻盈的姿态和现代的造型让人感到了现代的气息。而进入到飞船中后,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仔细的设计,包括各种设备,这是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第三段为了证实那个伟大的科学发现,一个人类派来的博士去考察月球。此时我们看到大石碑第二次出现了,人类还是那么的好奇,他们对这块石碑发现后的行为和远古人类一模一样。悬念依然没有揭开。而贯穿在整个剧情中的,是涉及到宇宙生活和工作的一切细节,而且没有一处违反科学常识。第四段涉及到的是人类初登木星的计划。有一个有情感的高智能机器人控制着飞船飞向木星,这个机器人不但有高智力,还有情感,非常的自负。而且这个机器人听从总部的指挥。宇宙飞船的一切都在飞船的掌控之下,飞船后来居然犯错了,但由于自负坚持己见飞船为了到达目的地,居然试图谋害飞船上的所有人类,但最后人类还是掌握了飞船。当博士醒来时,看见自己正和宇宙飞船在路易十六的寝室中。超越时间与空间,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消失于白光之中后,飘浮在太空上的绿色地球,由一胎儿看守着,此胎儿正是博士的朋友转世而成的,正继续等待着自己出生的日子。这部内容以不远的未来为背景,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人类将面对不可思议之事。
导演是想告诉我们,无论机器人多么智能,终归还在人类的掌控之下,而且
将一切交给机器是不可靠的,要靠人类自己。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最后一个活下来的人终于飞到了木星,那里发现了大石碑。在着陆的过程中历尽各种太空景象,星云,爆炸,时光隧道,各种光线,让人目不暇接,通过这些光影让我们完全的体验到了宇宙的神秘。而木星上是否具有生物的秘密也将揭开。非常莫名的,飞船落在一个装饰成中世纪风格的房间里,一切就像地球,主人公迅速衰老,最后临近死亡,大石碑在此出现,一个婴儿出现了。她悬在太空中俯视着地球。
本片的两大亮点,一是对声音的应用,导演使用了各种声音,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和突出静寂的呼吸音,突出神秘的声音等等。二是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一是人工智能的问题,一是宇宙和人关系的问题。大石碑到底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大石碑是掌握整个宇宙的象征物,它的来源是木星,因为地球和月球上的大石碑都指向木星,它掌控着人类的整个轮回,远古到现代,出生到死亡。这真是科幻电影的最高境界,导演向我们展现的东西是不能用文字表达的,唯有声音和图画。而恰恰他能用这些声音和图画异常准确的表达他的思想。
现在是2010年了,新世纪的第十个年头,人类社会的科技程度虽然未能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先进,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却历经创伤,气候变化,物种消亡,十几秒的地震可以让人类数十年的努力钻营瓦解崩溃,这十年来频频发生的环境灾害,迫使我们又一次追问那些对我们来说永恒的奥秘: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要到哪里去。
而《2001漫游太空》的意义,绝对不止于科学幻想,实际上无论这部电影中的科技含量,音画技术,艺术想象力达到了怎样令人惊异的高度,它所表达的主题也仍属于那个奥秘。
《2001漫游太空》已经是电影在这个主题上所能达到最高的程度了,在意识上,它是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的完美结合,而它的表现法又是非常电影化的,声音和画面是它主要的元素,对话只具有辅助性的作用。举例来说,一部为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另一部为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前者用在人猿和黑色方碑初次接触时,昂扬的音乐暗示文明曙光的来临,后者用在宇宙飞船在太空漫游的场景,华丽、流畅的圆舞曲和翱翔在太空的飞船,却给我们一种失重,飘渺,神秘,孤独的感觉,暗示人类文明已达到一种极致,而极致也意味着结束,所以两部音乐,一部意味着开始,一部意味着结束。
实际上,有关人类命运的主题最后总要上升到宗教的层面。我们知道尼采是反对基督教的。“上帝死了”的口号,似乎喻示整个现代文明的反宗教本质,但就像尼采本人出身于基督教家庭一样,现代世界亦脱胎于基督教的古代世界,所以我们可以说,反宗教的原因正是太在意宗教。在电影中,给生命以智慧曙光的是一块神秘的黑色石碑,而影片最后那个古典风格与现代风格结合的神秘房间里,黑色石碑再次出现,喻示人类文明的结束,智慧生命重新变成了一个蜷缩在发光球里的婴儿,飞向一个星球。看来这个黑色石碑似乎预设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那么这块石碑是不是就意味着基督教里的上帝呢,我们不能肯定,这部电影所透出的意识,是徘徊在宗教、科学、艺术、哲学之间的,虽然第四段“木星及浩瀚的宇宙”中,宇航员被黑色石碑在一瞬间带到宇宙形成之初的画面,里面明显有《圣经》中“创世纪”的影子,但有几个镜头看上去受到了宇宙形成论之一的“大爆炸”学说的影响,当然这也并非是矛盾的,按我的理解,黑色石碑并非象征上帝本身,而更像是一道门,黑色暗喻着未知,也就是说,大门的外面可能是未知的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空间,彼世界才是此世界所有奥秘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上帝。
《2001漫游太空》对于人类文明本身的探讨也是一针见血的,影片开始时人猿只是普通的哺乳动物,和类似猪一样的远古动物一起觅食,亦和它们一起作为大型食肉动物的美餐,到后来由于生存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人猿结成一个个小型的群落,但又因为领地和饮水资源的争夺,群体之间发生争斗,直到黑色石碑的出现,促使某个群落中的一个人猿拥有了智慧,意识到工具的存在,而工具的重要性首先就体现在与其他群落的争斗中。从动物到人,从单个到群体,这复杂而漫长的进化,其中几个关键性的瞬间只化为几组简洁的镜头而已,然而意义清清楚楚,影片第一段的最后一个镜头,掌握了工具的人猿猛地把手中的兽骨抛向空中,画面切至第二段第一个镜头,在太空中游弋的一个大型飞船,其形状活像人猿手中的兽骨,从兽骨到飞船,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即它们都是工具。
影片第二段,第三段所发生的事件,虽然场景都在宇宙飞船之内,但其所指的意义却是我们现代文明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第二段中的博士在飞往月球的飞船上与自己的女儿通过可视电话聊天,他问女儿最想要的生日礼物,而小女
孩脱口而出的就是“电话”,又如第三段中宇航员躺在太空舱内观看父母发来的为他庆祝生日一段录像电话。这两段亲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镜头,实际暗含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而科技的发展,其背后的动力是金钱,所以两个场景里都出现了钱的提示:前者可视电话通话后屏幕上弹出的话费,后者父母提到的薪水与账单。
博士到达月球后所召开的那个空话连篇的会议,包括后来这些科学家接触黑色石碑的场景,我们从中都能看出人在积累了过多的知识和成见之后那种自满,骄傲,官僚作风,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出现代人是怎样被媒体影响的,影片中科学家接触黑色石碑的第一个集体举动,是在石碑前站成一排,然后新闻记者为他们合影留念。
影片第三段里面具有高度智慧的电脑HAL,莫名其妙进化出了人的情感,产生了取代人类,独立分家的愿望,由此产生了悲剧,HAL谋杀了几名宇航员,而剩下一个宇航员则关掉了HAL的电源,这台电脑报废了。这里似乎在说:人让工具完成一切,最后连智慧,情感也几乎被工具取代。这个前景是非常可怕的,当然从某种层面来说,人类是不是上帝的工具,这我们不敢妄言,但电影中所透出的疑问却是很明显的。
《2001漫游太空》不是一部讲故事的电影,它所要表达的主题过于宏大和抽象,因此只能用一种断片式的视听手段来表达,这种手段是电影的,同时也是史诗的,所以库布里克就用他的电影史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异的世界,这世界里面有他对于人类命运最为诚挚的思考和担忧,亦有他对智慧生命来去的最为奇妙绚烂的猜想。
可以说《2001漫游太空》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第三篇:摩羯星一号影评
摘要 影片讲述的是本来已准备好去火星的三位宇航员在临飞前被告知整个航天工程只是一个骗局,在科学家的威胁下,他们帮助完成了这一场科学造假大戏,但是最后竟发现航天局的计划是要他们死,他们就准备自救并告诉民众真相。最终只有幸运的布鲁贝克成功获救赶在自己的葬礼上揭开真相。文章将从人性,政治,社会三个方面结合影片中的情节进行分析。最后点评影片的亮点(整部影片的线索)以及根据资料引发的现实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人性 信仰
影片是由一幅火箭在熹微的晨光下预备发射时的情景开始的,伴随着解说员的解说,三位所有美国人认为伟大的宇航员们准备进入“摩羯星一号”,将要飞向火星万众瞩目的火箭。临行前却被凯勒威博士拉出来,做飞机去了另一个地方才知道原来整个工程只不过是航天局的一个造假科学大戏。为了使某些人赚到钱而选择了不合格的生命支持系统导致政府投入的巨资都打了水漂,为了所谓的民众对国家的信任所以就演了一部电视节目来赚取民众的关注以及信任。三位宇航员本不想合作但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却还是合作了,却未曾想到最后原本说要偏离的计划却变成了三位宇航员去世了。他们便开始了自救行为,但是只有布鲁贝克最终获救并跑到自己的葬礼上,最后一个镜头便是他冲向自己葬礼的镜头,为观影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揭开真相的场景以及揭开真相后国民的反映等。
影片涉及很多方面,下面我分别来说一说。
首先,从人性方面,究竟是那巨额投资重要还是家人生命更重要亦或是自己的良心或者说信仰。我们都知道西方大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从开始时,进入火箭前,他们收到圣经时的喜悦就可看出他们对圣经的崇敬。虽然对基督教的理解并不深刻,但是我想圣经中所宣扬的应该是要诚实,做对得起自己内心的事情。而为什么三位宇航员会选择协作?我想是因为人的情感,人都是感性的,都有感情,当有威胁到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或者利益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选择妥协,就像一开始科学家与三位宇航员刚说起要他们协助完成欺骗大众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是坚决反对的,义愤填膺,甚至要不顾及自己的生命。但当科学家说到他们的家人可能会因为他们的不合作而受到生命的威胁的时候他们便妥协了。我想这也是人性的脆弱,信仰与自己的亲情比起来可能还是亲情会略胜一筹。再说那些航天局的人,他们还特意在所谓进入飞船之前给了三位宇航员一本圣经,我觉得这也是影片涉及的很巧妙的地方之一,这本圣经代表的是他们的信仰,另一方面,他们在做着违背信仰的事情的同时还在道貌岸然的给宇航员们圣经。从侧面讽刺了这些航天局的人的内心缺失。当然也有影片中也有描述一些光辉的形象,就像那个机器号是36号的航天局员工,既然可以在航天局工作说明一定都是一些很有能力的人所以不可能只有他一个人发现了不对劲,也许他也能发现这件事情肯定不是他所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但是他仍然顺从他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和上司反映,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另一方面却也体现出他的不够谨慎。在当今社会像这样敢说、肯说的人太少了。
从政治方面看,就说影片中的事情,是否一个国家的子民对国家的信任真的度要从一个投了很多人力物力的航空飞船起飞与否来决定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是的,如果公民知道国家投了240亿美元的巨大航天工程登火计划是因为其中有人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使用劣质的生命支持系统最终导致的整个工程失败一定会心理产生不好的情绪,可是这样却真正的做到了诚实的面对国民。也许说出真相一开始国民肯定是无法立即接受,但是久而久之民众会理解到至少政府是城市的、诚恳的,他们还是可以信任的。但是如果是像影片中最后竟是被布鲁贝克死里逃生之后宣布的话,已经不仅仅是对国家信任的缺失,更是对国家的透明度感到失望,倒是还不如在飞之前就宣布这个航天工程的失败。
从社会角度看,布鲁贝克之所以会获救是因为那个记者,他细心,善于发现,又恰巧朋友是在航天
局工作,而且那个朋友的性格也是敢做敢问。所以依据他自己创作的系统就可以检测出那些所谓在火星上发射的信号就像是在隔壁发射过来的一样快,他三番五次像领导反映,到最后引来的却是杀身灭门之祸。还好有记者菲尔德,他发现了布鲁贝克在最后一次与妻子通话时留下的线索了解到这件事情的真相,最终解救了布鲁贝克。而现在很多黑暗的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像他们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太多人选择了珍惜生命而不是揭开真相。也许又回到了人性的观点,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少,人性渐渐的变成了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好,还是因为社会。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如果只是航天局自己,也不一定可以真正欺骗社会,一定是有政府的原因。片子里是总统,因其只是在乎自己可不可以连任,给航天局施压最终导致了他们更加不敢言说自己的失败。影片中也提到过一个问题,即火箭的直播把一个节目的重播给代替了竟然有不少人打电话来抱怨。我想之所以会有这样没有民族荣誉感的民众更大的原因是来自这个政府的管理,来自这个社会。
从理想的角度,在影片开头,科学家在和宇航员们解释的时候,说到登火计划是他的理想,如果不合作录制节目,那么他16年来的辛苦全部白费,政府将不会再投资给他们200多亿只是为了登上一个星球。片中的科学家简直是扭曲了理想,难道他的理想一定要靠欺骗群众感情来实现吗?难道那个假装的发射成功的电视节目也能算得上他16年的辛苦没有付之东流吗?我想真正的理想并不一定要实现,它也许只是我们一个目标,让我们有一个为之努力的动力。
影片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关于圣经,也就是西方人所说的信仰。在临行前航天局的人还给了他们一本圣经,道貌岸然的希望他们可以把信仰传递到火星上,但是却在起飞前把他们带走告诉他们是骗局。而那本圣经也随着那个火箭的起飞,也暗示航天局那些人信仰的缺失。而影片中间布鲁贝克的妻子在给他们的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也是关于圣经的,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说道在做坏事的时候要想着上帝,可能也是在另一方面影射着三位宇航员以及那些航天局的科学家们旨在批判他们斥巨资最后就成了一出不太精彩的戏。感觉是在讽刺那些无论是因为利益还是面子而做坏事的人,连一个还需要妈妈讲故事才能睡觉的孩子都能懂得事情,但是那些大人却越来越不明白。
在写影评的时候也查了一些资料其中就有说到: 1999年 7月20日,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举行仪式,纪念登月30周年,副总统戈尔向当年“阿波罗11号”上的3名宇航员颁授奖章,以表彰他们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但是那位当年的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却依然拒绝参加任何记者招待会,拒绝签名,拒绝合影——30年来他一直选择沉默。这又难免给人们留下疑惑。联想起2000年旧话重提的“登月造假”公案——认为美国宇航员1969年7月16日的登月是一场惊天骗局,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都是在内华达沙漠或美国宇航局的摄影棚中完成的。
驳斥“登月造假”的理由之一是:“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怎么可能?”而《摩羯星一号》让我们明白,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只要首席科学家身边的极少数人共谋并配合,就可以造成这样的惊天骗局。至于“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其实每人都只是一架巨型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而已,他们完全没有机会了解全局真相也不会“守着谎过几十年”。
当然《摩羯星一号》只是一个电影,或者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电影。
第四篇:天宫一号成功发射 浩瀚太空迎来第一座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 浩瀚太空迎来第一座“中国宫”
新华社酒泉9月29日电(新华社记者 王玉山、李清华、赵薇)千年流淌的古老弱水河,在这个秋天的夜晚,目睹了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又一次勇敢起航,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浩瀚太空迎来第一座“中国宫”。
同样的点火,不一样的期待
繁星闪烁,夜幕笼罩了茫茫大漠。
东经100度、北纬40度处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空旷的酒泉卫星发射场上,108盏聚光灯齐刷刷打开,亮如白昼。
一枚乳白色的长征火箭,稳稳托举着中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静静地依偎在高耸的发射塔架上,箭指苍穹。
漠风轻拂,零号指挥员王军刚刚下达的“40分钟准备”的口令,在发射场区上空回响。
30度、90度、180度„„随着环抱火箭的第3组回转平台的缓缓旋转。自9天前转运到发射塔区后,天宫一号和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的组合体第一次完整亮相。
修长的箭体上,金黄“神箭”两个大字清晰可见;包裹着天宫一号的整流罩上,一幅五星红旗的图案绚烂耀眼。
各种口令和报告声此起彼伏。
雷达、光电望远镜、高速摄像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分布在大漠中各点号的30多台广测、遥测、雷测设备,一起对准了发射塔架方向。
东风、渭南、太原、青岛„„一个个地面航天测控站闻令而动。
布控在大洋上的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巨大的雷达天线也已展开。
箭在弦上。
伴随着“30分钟准备”的口令,最后一批塔勤人员从塔架上撤离。
“15分钟准备!”
“长征报告,运载火箭准备好!”长征,是火箭测试发射指挥员周晓明的代号。“点火时间设置为21时16分00秒。”零号指挥员宣布。
“长征报告,点火时间设置好!”——由天文台授时、误差在毫秒级的火箭点火时间,已经装订到火箭的飞行程序上,当到达这个时间时,火箭将自动点火起飞。装修一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地实时显示着各个画面。“3分钟准备!”
“1分钟准备!”
发射塔架摆杆缓缓摆开。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发射场一片寂静。发射平台下方18米深的导流槽里,湍急的水流从密布槽壁的607个喷头里喷涌而出„„“„„5、4、3、2、1。”
王军面前,5个并排放置的话筒上分别标注着“广播”“对上”“对下”“天地主”“天地备”——即使在发射前的最后一秒钟,一旦出现意外情况,零号指挥员也有权中止发射。
“点火!”
点火按钮操作手李建伟果断地按下那颗大拇指大小的红色按钮——尽管是自动点火,但作为备份,操作手依然会按下点火按钮,人工补发点火指令。
从神舟飞船的7次腾飞到天宫一号点火,这一幕,是如此的熟悉;这一幕,又是如此的不同。
新的起飞,新的未来
1、2、3、4„„足足4秒钟时间,火箭仍稳稳地站在发射平台上——这个即将远行的游子,似乎不愿意离开大地母亲温暖的怀抱。
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47次飞行。
为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基础上,运载能力8.6吨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进行了170多项技术改进,相当于再研制一枚全新火箭。
而运载能力更大、更节能的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有望3年后首飞。
发射时惯常的4秒钟停滞时间,如同跳水运动员起跳前猛地将跳板踏下蓄势。等待,令人感到压抑的等待——40多天前,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利,出于安全考虑,任务总指挥部决定对天宫一号发射计划作相应调整,暂停了发射场的有关测试工作。
灯火通明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里,58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直盯盯地望着墙面上那面实时直播发射场景的大屏幕。
他仿佛看到:53年前,从朝鲜战场归来,出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中国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而孙继先还从没有见过火箭是什么样。这位当年在长征途中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红军营长,拍着桌子给官兵打气:“没见过又怎么样,我们就是不信这个邪,他们能造导弹,咱们就搞不出来?搞!”
他仿佛看到:53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47颗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创造了包括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无人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在内的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个第一”,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光辉历程。
他仿佛看到:53年来,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无怨无悔地来到荒凉的戈壁大漠,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仅东风革命烈日陵园,就长眠着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13位将军、685名官兵和科技人员。
大屏幕突然被烟雾填满。
大团的蒸汽和烈焰从火箭底部猛地涌了出来,一束明亮的橘红色火焰喷薄而出,托举着高大的火箭,向着无尽的星空,扶摇而上。一连串空气被撕裂的声响瞬间爆发。静寂的戈壁滩上,刹那间响彻起阵阵震天撼地的巨响,轰鸣声排山倒海般压向四周。“起飞!”坚定清晰的报告声中,难掩兴奋。
飞翔!飞翔!
天地间,似炸雷滚过。加速上升的火箭,如同一束炫目的火光,划破无边的长空。
飞翔!飞翔!
大漠中,如天崩地裂。渐飞渐远的火箭,如同一颗明亮的星星,汇入墨色的天幕。——多么熟悉的一幕!却又是从来也看不够的一幕!
浩瀚太空迎来中国天宫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
由中继卫星、16个国内外陆基测控站和远望号远洋测量船,以及西安测控中心组成的测控通信网,紧紧地盯着火箭的一举一动。
首次正式投入使用的中继卫星,使天宫一号的测控覆盖率由17%提升至70%左右。
此时此刻,千千万万航天人的心,紧紧追随着天宫一号不断延伸的航迹。此时此刻,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紧紧牵挂着天宫一号不断攀登的足迹。
人们不会忘记,50年前,前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太空;40年前,世界上首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发射。
人们不会忘记,浩瀚宇宙那曲嘹亮的“东方红”,“航天英雄”杨利伟那句“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的肺腑之言。
50多年来,直面差距,不惧挑战,中国航天人奋起直追,在太空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奇迹。
2010年10月,中国宣布正式启动实施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计划在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而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突破和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是建设载人空间站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9月28日说:“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火箭开始实施第一个分离动作。统计表明,世界载人航天70%的事故发生在发射段,而发射段的前120秒,又是其中最危险的阶段。
助推器分离,火箭一二级分离„„
整流罩分离。火箭已经飞出稠密的大气层,天宫一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21时38分,中国载人航天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热烈的掌声中,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个第一诞生!
热烈的掌声中,人们期待着一个月后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完美对接!
第五篇:一号文件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提出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业内人士认为,一号文件的出台将推动种业、农机等行业大发展。
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我国农业发展急需科技支撑。近几年,随着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增强,以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农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从中长期来说,国家将面临可用耕地减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步入高成本时代等难题,农业加快科技化建设就变得极为重要。
有专家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目标在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目的在于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指导方向在于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技术体系。科技创新的突破点在于面向前沿技术,更重要的是面向产业需求,通过推动产学研相结合,让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家”,来解决科技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
此外,一号文件重点强调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强化农机推广服务,解决农机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