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读后感
平凡中见真实
——读《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后感
读过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一下子改变了对历史故事枯燥无味的印象。这本书通过从不同方面的小故事来反映了当时的官场,包括为官之道、生存之道、官员间的尔虞我诈、百姓的反抗以及官员与百姓的斗智斗勇。因为都是以一个一个小故事来呈现,加上笔者写的幽默诙谐而又讽刺,所以读起来很有趣,读过一章就忍不住往下读。
书中没有太多让人熟知的大人物,都是一些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小人物,而正是这些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的品质反映出当时时代的风气,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平凡的才最真实。当时的境况就是官员同流合污,搜刮百姓是他们的利益所在。而百姓就成了冤大头,只能忍气吞声,如果告状的话风险极大,甚至可能被加上造反的名。所以说我觉得啊,一个王朝的覆灭不仅仅是暴君昏君的原因,确实,在权力大小上皇帝处于优势,官僚处于劣势。但是在信息方面,官吏却是处于绝对的优势。比如说某一个地方有天灾民不聊生或者是地方官压榨百姓,往往到了上朝到了皇帝耳朵里就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官僚们封锁、扭曲真实信息才是最可怕的,自下而上没有一句真话。加上制约和监督机制压根不完善,所以官员们就更加放肆更加无法无天。所以说如何依靠有力有效的法律完善制约监督机制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点,或许可以说是让我觉得有遗憾的地方。首先,我想一本书对读者都是开放的。在读过吴思的这本书后,一方面,也许老百姓会更深刻的认识腐败、官员可能从中吸取教训、决策者看了能更周详的考虑防微杜渐治标也治本;但是另一方面,老百姓更多的是谴责甚至产生消极想法、腐败者也许会现学现用更好的利用潜规则为自己谋利。所以我觉得书里更注重一种历史真实,但是弱化了情感真实。也就是说我只看到了所谓的潜规则对官员的支配,他们对潜规则的真实态度和情感没有充分展现。比如他们对有切身利害的事和对与己无关但是性质相同事态度是否有区别?书中对于正面印象研究不深,而这些问题我觉得有助于丰富和加深我们队个人道德和“潜规则”既妥协又冲突的复杂关系的认识,也会正面价值反面价值达到平衡。
不管是明朝的官场风云,还是当代的政坛暗涌,最平凡的才是最真实的。不管是笔者、当权者或是旁观者,一个“真”字,足矣。回归到最平凡的自己,知足常乐,向善若水,那么,则天下太平。
第二篇:近代史读后感
学习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使我们“知古鉴今”,教会了我们“以史为镜”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继续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严重我们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入侵,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可是,就在那一年,令人痛彻心肺、不堪回首的1840,像是暴风雨前夕的一个恐怖的预言,使得广大中国子民惶惶不可终日,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就是说充满着金钱欲和殖民思想的英国邪恶势力带着会使人走入歧途、摧毁自己身心健康的万恶之源——鸦片冲破中国大门,想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由于英国张牙舞爪、咄咄逼人,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已久,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水平,积弱颇深,在鸦片战争中节节败退,兵败如山倒,渐渐招架不住,以失败告终,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给中国当头棒喝。随后,其他国家趁火打劫,也相继强迫中国签订条件苛刻,严重伤害国家尊严的不平等条约。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尤其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由于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和剥削,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从此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人民在探索中不断成长。虽然有过不少错误,但我们能及时改正,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事实告诉我到达成功的道路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学会冷静分析各方面的形势,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最后才能获得成功。西方殖民者以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闭关自守的中国人,从此中国人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艰难起步。这种学习,经历了从睁眼看世界,到物质技术的学习,政治制度的借鉴,再到思想文化的探寻四个阶梯式的跃进过程。
1.面向世界的思考-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领导了广州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他一改清政府官员鄙薄夷人、惟我独尊的观念,对西人进行实地了解。他组织翻译英文《广州周报》而编成《澳门月报》,他还特别组织编写了《四洲志》以了解世界形势。为了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林则徐还组织选译了《各国律例》等书和大炮瞄准法、战舰图式等资料。通过了解,林则徐认识到外国的船炮远远高出中国之上。必须学习西人长技,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基于这种认识,他曾购买洋人大炮来武装清军,并实地做过研制、改进中国大炮的工作。他甚至上奏道光皇帝,建议用关银的l/10做经费仿造外国船炮。他还对俄彼得大帝微服出行、学习西方技术的行为表示了赞赏。
2.物质技术的学习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中国人学习西方长技的正式开始。基于对敌强我弱形势的清醒认识,洋务派试图从西方资本主义那里学习坚船利炮的技术,以维护清政府统治。这些人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设立了总理衙门管理对外事务,衙门内设有英、法、美、俄四股,以后又增设海防股;在总理衙门之下,设有南、北洋通商大臣,分管南、北口岸的通商和交涉事务。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总理衙门还设立京师同文馆,学习外文。这些机构的设立,为洋务运动的进行创造了条件。
3.政治制度的借鉴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强国梦的破灭。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作政治制度上的变革,物质技术的学习才能行之有效。这种日益高涨的改革思潮,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是在“救亡图存”的呐喊声中拉开帷幕的。它从一开始就把学习西方的着眼点放在政治制度上,希望通过政治制度的变革,来挽救中国任人宰割的危局,真正实现中国的自强自主。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人继续进行着学习西方、变革中国的努力。他们认为:靠温和的改良是不能实现变革图强的理想的,只有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彻底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才能真正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思潮蓬勃兴起。一大批革命的报刊、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宣传资产阶级共和思想的大潮在中国兴起。1911年武昌起义激起了全国规模的革命,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被革命所颠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4.思想文化的探寻
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彻底批判。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即以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为号召。对民主和科学的热烈追求,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变革,必须从器物及制度的移植向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方面转化。
他们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体,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举凡一切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观念形态,如自由、平等、公正、人权、个性解放等教育可以德先生即民主代表,民主是合乎理性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是自由、公正、平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
作为90后的学生,我们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很优越的了,像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我们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却不知道30年前,又是与现在截然不同的一番生活——就在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生活的那个年头,人民生活产生水平不是很高的时候。没有义务制教学的素服和家庭经济的贫困这两个原因,许多到学龄的孩子上不起学,读不起书,不得不早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教育前景也是十分的萧条。人们没有电灯,只能使用蜡烛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外出打工或回乡探亲只能步行,条件稍好的也只能搭乘渡轮,交通事业极不发达。在邮电方面,人们也只能靠电报互相联系,但是打电报既烦琐又破费,因此许多亲人推动联系。不仅是家庭个体,这个时候的中国政府也很紧张的很困难的。比如如今繁华的青泥洼桥,在那时的充其量也不过是条小巷子„„
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我们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把未来图上五彩缤纷的颜色。
第三篇: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的近代史诗一段耻辱的历史,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即流血又流泪的历史,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正对那段即可歌可泣又另人部平的历史。我亦如此,它记载了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开始到1842年8月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诞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在接下去的100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
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其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
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回自己的领土,那些强权国家,根本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硬是将德国在中国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弱国无外交”,这告诉了人民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须自强。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应允了历史的要求,应允了民族的要求。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第四篇:近代史读后感(范文模版)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姚天石2011201975
近日,我读了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收获良多。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对历史课的学习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重视的,只是在考试临近之时临时抱抱佛脚,虽往往能蒙混过关,但感觉毫无意义。通过阅读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我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本书的开头是写了蒋廷黻先生的生平。蒋先生生于一个薄有田产的农家,从小接受过旧式教育,新式教育,上过教会学校,还去过美国进行深造。在美国,蒋先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也对中国的现状产生了思考:中国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废除我们民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这种思想无疑是先进的。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中国究竟落后在何处。蒋先生的这种思想为中国究竟该怎么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道路,事实也证明,中国正是这样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当时的满清政府签订了数不清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大体内容都是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而且,在签订完之后,当时的人们也不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反思,或者说最有权力的统治者不进行反思,导致中国一点点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蒋先生在书中的第一章的第四节中写的是民族丧失的二十年光阴。主要内容讲的是我们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了,这个失败反应出了中国军队的落后,中国政府的落后,中国人民,尤其是士大夫阶级的思想的落后。然而在失败过后,中国并没有寻求革新,仍然是和战前一样的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才有人想到要革新。这是中华民族的致命伤。诚然,在这二十年中,我们本可以做许多事情。我们可以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武器,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政府管理方法,先进的思想。这些先进都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免受西方列强如此肆无忌惮的欺辱。但是,没有人想到这些。这主要彰显了中国当时士大夫阶级的守旧思想严重。国家已经面临如此严重的危机,那些人仍然认为只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就能将西方的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这显然是天真的,不现实的。他们认为老祖宗的制度,思想不能变;他们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正是他们狭隘的眼光和守旧的思想将中国一步步地推向深渊。
庆幸的是,终于有人意识到了我们不能再维持现状,我们需要改革。这个人就是李鸿章。同治三年,李鸿章在写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中大致表达出了自己认为要想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观点。他认为“天下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吸取外国先进的武器,派人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改革清朝的科举制度,选拔更符合需要的人才,让士大夫改变旧式的观念,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思想。李鸿章看到了中国失败的本质,并寻求改革创新,着实不易。在这之后,李鸿章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创办了很多工厂,选派儿童赴西方学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这场近代化的运动并没有一直进行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当时清政府中的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北洋水师,军舰很高级,但是炮弹不足。另一方面,李鸿章自己的科学知识不足,这使他容易听信谗言,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这让我扼腕叹息。如果没有贪污腐败,中国的北洋水师不会在甲午战争中负于日本,中国也就不会落入到一个被动的局面。如果李鸿章没有听信谗言,中国的近代化或许会一直进行下去,军械装备会有很大的发展,战术会更先进,更适合近代的战争,中国在战争中也就不会失败得这么彻底。
中国近代化的下一个时期就是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了。这个近代化不同于李鸿章的时期的近代化。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现代化首先是思想上的近代化。孙中山先生一直在海外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看到了当时中国制度的重大问题,所以他决定推行三民主义和他的革命方略来改变中国的现状。孙中山先生的到来让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中国看到了曙光。最终,在打破了重重障碍后,清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建立,中国在受尽欺辱之后终于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虽然在这之后还有一些小插曲,但是这些小插曲已经不能够阻止中国近代化的脚步,也不能再次禁锢中国人民的思想。
至此,蒋廷黻先生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已经都得到了解答。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可以做到近代化的。我们民族的未来也一定是光明的。
第五篇:近代史读后感
理性看待历史 ——读《近代的尺度》有感
茅海建先生的《近代的尺度》一书,是一本论文集,集结了茅先生不同时期写就的十二篇论文。文章按照三个子目——“西方新敌面前的‘天朝’旧容”、“‘天朝’观念下的外交失矩”、“近代尺度丈量下的实距”编列,都是围绕着关于鸦片战争的军事和外交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一个新角度去剖析近代的开端,理性看待历史。
十九世纪,在无数种文明碰撞的可能性里面,历史选择了以武力碰撞这种形式把中国推向现实。对于近代的屈辱外交史,我们并不陌生,首先想到的可能都是中学教科书上所写的清朝腐败,软弱无能,在人数占优亦屡屡失败。虽然在当时已有枪支,冷兵器处于不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数上的优势,但是即便在之后的一战二战中,我们可以看出,兵力多少任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制胜因素。但书中指出,在清朝与英法的多次交战中,清朝的参战兵力并不是每次都占据绝对优势,在大多数战争中双方兵力相差并不大,并且在第一次定海之战,沙角之战和镇江之战中反倒是英军兵力占据优势。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清军的军队体制的落后以及清军情报系统的失灵。
天朝从对夷狄的轻视到面对夷狄的坚船利炮颤抖不过几十年。天朝思维崩溃了,清朝首先要解决的是承认国与国之间除了宗主与纳贡之外还有一种对等的状态,在武力面前“平等”了之后还要面对文化的、科技的碰撞,毫无疑问,结果是满盘皆输。不过对于文化的屈服不像对科技的屈服那样心悦诚服。从清朝与西方列强的外交关系来看,清朝一直没有跨过天朝这道坎,一直固执的把自己作为中心,这一点与一衣带水的东方邻国——日本相比则显得尤为突出。日本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之后,很快也很干脆的抛弃了传统的观念,转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很快的步入了列强阵营。而清朝却还一直在纠结于使节的驻京问题,使节的礼仪问不能主动的去了解西方。
茅海建先生在书中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清朝在抵御外国侵略所作出的努力。我认为这是很开明的一点。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去肯定清朝在抗御外辱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尽管这些努力最终都以失败或者妥协为果。但是,清朝与英国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两种不同制度的较量,一个是持续了千年的落后的封建制度,一个是兴起的活力强盛的治本主义制度。在这种对比下,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清朝显然没有胜的可能。
历史有的时候真的是随便后人怎么说都可以,因为真实总是那么复杂,随便略去一点整个事情就变了样子。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有专研的精神,怀着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