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盐与文明同行
盐与文明同行
迄今为止的考古学成果告诉人们,大约距今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史前人类。这些人类的先祖在同险恶的大自然和凶猛的兽类进行生存竞争中,不断地适应和改造着自然,也不断地改造着自身。史前人类过着居岩处穴的原始采集生活,尚未萌发寻找食盐的意识,维持生命所需盐分,是凭借其本能,通过摄取含盐分丰富的动植物而获得的。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考察,人类最早何时开始有意识食用盐,迄今尚未发现史籍记载或考古资料能够确切说明。然而我们可以想见,正如火的使用一样,盐的发现和食用,同样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岁月。当古代先民处于“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的蒙昧时代,尚不知何为咸味,亦不知盐为何物。后世人们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羹不致”,以表示对古礼的遵循。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对这种古礼也作了记载:“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典籍的这些记载,都可视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盐、不识盐的佐证。因而可以推论,古代先民确实曾经历过一个不知食用盐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不难想象,人类饮食文化开始于品尝万物,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万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过历代先民亲口品尝积累,才获得食用经验的。中国古代神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对这样一个漫长历史时代的理想化和具体化。正是古代先民无数次地大胆品尝,才构筑起了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阶梯一样。远古先民经过无数次随机性地品尝海水、咸湖水、泉水、岩盐、土盐等,尝到了咸味的香美,并将自然生成的盐添加到食物中去,发现有些食物带有咸味比本味要香,经过尝试以后,就逐渐用盐作调味品了。
当远古先民对盐需求的逐步增加,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大自然的恩赐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盐,开始摸索从海水、盐湖水、盐泉、盐岩、盐土中制取盐,以供人们食用。地球上盐的储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记载是关于海盐制作的记载。古籍记载,炎帝(一说即神农氏)时的诸侯宿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宿沙作煮盐”(《世本·作篇》)。历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今天很难给予断定,但我们能否这样理解,宿沙氏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海水煮盐智慧的化身。无论从制作工艺和生产规模看,用海水煮盐,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一时便能够完成,而更可从推断为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了海盐制作工艺。在当前尚无更新的考古发现和典籍可资证明的情
况下,“宿沙作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宿沙氏是中国海盐业的群体创始人。
盐被当作调味品是非常久远的事了。中国最早的官方文献《尚书·说命》就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说的是在商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盐做调味品来配制美味的羹汤。《尚书·禹贡》还记载“青州,厥贡盐、絺”,即青州在夏代就产盐,并且作为“贡品”给夏王享用。这种做调味品的盐极为珍贵,要作为贡物上交。因而中国关于食用盐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溯推至夏代。到了周代,人们已经把咸味作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并用于医治疾病。《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以咸养脉”的记载,这是周代人对盐的医疗功用的新认识。战国末秦著名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本味》有“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咸而不减”的论述,这就更具体地谈到了咸味的调理方法。其后,盐的调味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汉代王莽曾在诏书中说道:“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更加突出了盐在人类饮食烹饪中的地位。
人类早期生活方式,渐次经历了采集、渔猎、畜牧,最后进入农耕时代。生活于山地、地台间的先民,主要是靠采集原始森林中的各种果蔬食物。据专家们研究表明,其盐分的摄入主要是通过含盐分较高的植物来获取的,许多民族志书中都记载有各种能够“长出”盐的植物,这是人类早期生活中获得盐分的主要渠道之一。
其实,当今国内外都有大量关于树或草“产盐”的报道。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的广袤大地上,生长着一种六七米高且能“出汗”的树,人们把它叫做“木盐树”,每到夏季,树干就像热得出了汗。“汗水”蒸发后,留下的就是一层白似雪花的盐。在我国甘肃和新疆一带的盐碱地上,生长着一种耐盐植物瓣鳞花,它会把从土壤中吸收到的过量的盐通过分泌盐水的方式排出体外,这些分泌出的盐分就结晶成盐。我国西北和华北广袤的的盐碱地中,生长着一种叫盐角草的植物。人们把它的水分除去,将树干烧成灰烬,经过分析树干中竟有45%是各种盐分,而普通的植物只有不超过干重15%的盐分。在新疆还有一种异叶杨,树皮、树杈和树窟窿里有大量白色苏打——碳酸钠,这也是分泌出的盐分,只是不同于食盐罢了。在南美阿根廷西北部贫瘠而干旱的盐碱地上,生长有许多藜科滨藜属的植物,它们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盐分。阿根廷人利用这一特点,在盐碱地上种了大片的滨藜,让它们吸
收土壤中的盐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而它分泌出来的盐分就是“树盐”。
许多人无法想象树木与草怎么能够能产盐?今天大多数人只知道一般的植物喜欢生长在含盐少的土壤里,可地球表面有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含盐量偏高,而且部分盐分残留在土壤表层里,每到春旱时节,地里就会出现一层层白花花的碱霜,这就是土壤中的盐结晶出来了。人们把以钠盐为主要成分的土地叫作盐碱地,世界各地平原地区有不少这样的盐碱地,还有滨海地区,因用海水浇地或海水倒灌等原因,也有大片盐碱地。植物要在这样的土壤里生存,的确得有些与众不同之处功能。否则,根部吸收水分就会发生困难,同时,盐分在体内积存多了也会影响细胞活性,会使植物被“毒”死。
木盐树就是利用“出汗”方式把体内多余盐分排出去的。它的茎叶表面密布着专门排放盐水的盐腺,盐水蒸腾后留下的盐结晶,只有等风吹雨打来去掉了。科学家为研究它的泌盐功能,做了一个小实验,把两株瓣鳞花分别栽在含盐和不含盐的土壤中。结果,无盐土壤中生长的瓣鳞花不流盐水,不产盐;含盐土壤中的瓣鳞花分泌出盐水,产盐了。所以,木盐树、异叶杨、眼角草、瓣鳞花等植物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盐分,并把它们排出,结晶成盐,这给先民保持体内盐分提供了极大便利。
人类祖先在渔猎时代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人体内所需要的盐分多来自其它野生动物,而进入畜牧时代,盐的需求已经明显地转向家庭牲畜,人们从牲畜身体上汲取盐分,我们可以从中国现存最早且已经很成熟的甲骨卜辞中找到间接证据。中国甲骨学四堂之“雪堂”罗振玉的《殷虚书籍考释》、“鼎堂”郭沫若的《甲骨文合集》,收录了5万多片甲骨,卜辞中记载有马、牛、羊、鸡、犬、豕等家禽家畜,当时人们祭祀天地祖先所用牲畜动辄就是几十乃至几百只,同时,在已经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的这类兽骨化石,足以证明。
熟食与进入农耕时代,人类对盐的寻求意识逐渐增强。熟食促进了史前人类体制和大脑的进化,也促进了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盐分需求量的增加。农耕时代,人类的食物结构主要是谷物、果蔬,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新陈代谢就更需要食盐。遂使盐同粮食或食物、水一样成为了人类生存、进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饮食物。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作咸》篇说道:“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区,倦怠,恹然,岂非天一生水,而
此味为生人生气之源哉?”所以,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学家陶弘景就说过“五味之中,惟此(盐)味不可缺”,(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唐代文学家、史学家柳宗元也说“人之赖之与谷同”,(柳宗元《柳河东集·晋问》)当代著名史学家任乃强先生也评述道:“人类各种动物,以至于原生动物,无不需要一定的盐分供给。愈高级至于人需要之量愈多。苟完全脱离食盐(氯化钠),即不能活;不惟食欲为之衰退,排泄发生困难,即血液循环亦将发生奇变。”(任乃强《说盐》,《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这样,人类先民便不得不为了生存人四处找寻食盐,追逐盐的意识不断增强。
考察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它们无不在自然产盐地区,或得盐便利之所,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迁徙线路,都与盐产地密切相关。故围绕古老的天然盐湖、盐池、盐泉和岩盐,往往聚居着许多早期人类先祖,并逐渐形成最早的原始群落,进而发展为氏族集团。在此基础上形成史前文明,最终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不仅如此,远古人类文明发展的高低快慢,无不与食盐供给便利与否密切相关。被历史学家誉为人类文明摇篮之一的非洲肯尼亚北部的图尔恰纳湖,即是一个产盐的巨大咸水湖,在二十世纪60—8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近300多个史前人类的头骨化石,4000多件各种动物的化石和众多的人类文化遗物。在古老而神秘的东方,黄河、长江流域的远古文明,同样蕴含着盐深刻的烙印。
在中国,先民最早的栖息之地和文明的发祥地,即是历史上盛产食盐的盐区。云南是我国井矿盐产区,众多自然盐泉流露地表。滇西北元谋县170多万年前生活着元谋人,与滇中地区禄丰县、安宁县以及滇西地区洱源县、云龙县、兰坪县、大姚县等都处于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褶皱带,高山峡谷,山河相间,自古以来是著名盐区分不开,这一带分布着元永井、阿陋井、黑井、安宁井以及云龙五井、白羊井、老姆井和乔后井等井矿盐区,不少著名盐井最初就是天然裸露的自然盐泉,元谋人选择在这里生活是不无道理的。
在黄河流域,有两个重要的产盐区,即位于河东运城县南面、安邑与解县之间的解池,和位于西北甘、宁、青三省交界的盐池群。
在河东解池方圆几百里范围内,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西侯度、匼合、公主岭、蓝田、南海峪洞穴等文化遗址,这里还广泛地存在着类型各异、风格独特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形成了灿烂的河东文化。(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河东盐三年年》第一编第一章《原始公社时期的河东盐
池》第一节《原始人与河东盐》,三晋出版社2008年3月版P19—23)西北甘宁青盐池群,包括了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众多盐池。这一广阔地区内,既有丰富的水源,又有丰厚的盐利,孕育了西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五彩斑斓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文化,与河东文化交相辉映。
长江流域的产盐区,主要分布在川东、川北、川南、渝东和近海的三角洲地带。这些地区同样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古生物化石。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市博物馆和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在巫山县大庙镇龙骨坡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出各种动物化石数千件,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史前人类“巫山人”的化石。生活在距今201万年—204万年的“巫山人”创造了辉煌的“大溪文化”。随着三峡库区建设和抢救性文物发掘工作的开展,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队在忠县哨棚嘴、瓦渣地发掘出流行年代可以上溯至商代后期,与陶器制盐有关的尖底陶瓶和花边陶釜,这是迄今为止古代盐业开发最早的考古学证据。中国北京大学考古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美三峡盐业考古队”,从1999年3月开始对四川盆地(重点在三峡地区)的古盐井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年较全面的考察,这是国内第一次有外国学者加盟的盐业专题考古,也是一次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盐业史、地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多学科多角度考察了中国盐业早期的生产实态与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也为解开夏商时期成都平原文化与渝东文化差异找到了突破口。(孙华《四川盆地盐业起源论纲》,《盐业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巴渝盐业专辑》)这也充分说明长江流域的史前文明与产盐区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曙光在各产盐区冉冉升起,盐这种白色的精灵渗透到了后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伴随着人们寻盐、制盐、运盐、卖盐、吃盐和管盐等方式的演进,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盐业科学技术在不断创造与运用,层垒地积淀成为绚丽多彩的各种文化现象,构成一种别样的社会文化传统。因为对食盐的需求,人们创造、享用和传承着咸味十足的生活文化,汇聚成不同民族异彩纷呈的食盐民俗。
第二篇:与文明同行
与文明同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不断进步,文明随之相伴,且不断升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明之花遍地盛开。
文明就在我身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同你我紧密相连,我们与文明同行。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有默默无闻捐助贫困学生的唐满华,有热心公益的侯锡波,还有带病坚持工作的村干等。现代文明的内涵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延伸扩大,由原来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到现在的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这些都是时代进步提出的新要求,现在的村容村貌改观了,河流变清澈了,生态环境也变美了;行政执法也变了,原来的粗暴作风没了,现在执法更人性化了,然而,美好环境的保持需要用文明的行为来保证,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做文明人,行文明事,共同遵守道德准则和规范,如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不损人利己,保护生态环境。
现在正面临社会管理工作创新转型时期,这就需要我们用文明的行为去影响别人,需要每个人从点滴做起,从我们做起,因为,我们工作中的一言一行虽然都是小事,却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把平凡的事长时间做好就不平凡,正如一位伟人说过;“做一天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生活在社会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从身边生活中的小事中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争当文明的使者,争做文明的表率。
文明是一座基石,文明是一座桥梁,文明是一盏灯,文明是用睿智用真情编制的彩带,连着他和你,连着千万家,从语言表情到举止行为,从家庭到社会,做到文明生活,文明工作,文明新风必然形成。
让我们与文明同行,装扮美丽的家园,让我们与文明同行,创造和谐家园,让我们与文明同行,建设美好未来,文明在我们心中永驻!
第三篇:与文明同行
与文明同行
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进步,文明是一种美。它是思想的科学,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从教育成长的角度,文明是告别昨日的无知和粗俗,是自觉的控制,是人性战胜。
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文明学生,最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素质。提到文明,很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指行为上的高雅,稳重,其实文化素养外,还有思想上的先进和纯洁。待人接物要做到诚实热情,做任何事都要尽力做好,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并能在别人面前树立威信。尊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即使有认为不对的地方,也不能轻易指责别人,而是诚恳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人,礼让在先,在遇到矛盾和争执的时候,要学会谦让,这样才有利于建设一个文明校园。另外要学会分辨外来的东西,吸取精华,抵制不良的思想,始终保持个人的道德水准并加以提高。
为此,我们在校园内以英雄中队为龙头,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文明校园”的活动。
在赵桂兰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帮助下,先后有百余名少先队员学习、生活在这一英雄集体中,使赵桂兰中队的风范和精神得以届届相传。英雄中队的辅导员和少先队员在对老英雄赵奶奶的接触中,不仅了解到赵奶奶舍身捍卫国家财产的崇高英雄主义品质,还从赵奶奶
介绍自己在党中央安排下参加文化学习并获得了大学毕业赠书的言语中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和学习的幸福。别看队员们年纪小心却挺细,得知赵奶奶的生日之后,自己制做了卡片和手工丝网花为赵奶奶庆祝生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也会欢聚在赵奶奶家聆听赵奶奶讲述自己在新时代的幸福故事,小小的屋子里洋溢出的是无尽的天伦之乐。
通过活动,队员们的道德情操变得高尚起来,关心集体,帮助他人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如各小队组成“校园小白鸽”,每天中午都会有2-3名同学到全校巡视,捡掉纸屑;当得知生活贫困的孩子们读不起书时,全体队员伸出了温暖的小手,通过捐出零用钱、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与贫困地区儿童“手拉手”,这不仅体现了同学间的友情,更发扬了“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帮助”的社会新风尚。
“英雄中队”在注重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学生们的实践体验。体验活动中,有的跟着爸爸上工厂,有的跟着妈妈上医院,有的跟着阿姨去法院,有的跟着叔叔摆地摊„„队员们一头扎进了五彩缤纷的大社会,登上了精彩又陌生的人生大舞台,看着他们以前不曾看到的,听着他们以前不曾听到的,经历着他们以前不曾经历的,用心体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我亲自带领“小蚂蚁”小队开展了“清洁工人,您早”、“消灭乱贴广告纸”、“为文字大扫除”等活动。通过活动,队员们体验到了清洁工人的艰辛,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人人决心进一步发挥小蚂蚁团结协作的精
神,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有的队员们还深入到了大学校园、到工厂亲眼目睹一分钟装一台机器的过程„„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队员们商量着要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赵奶奶、老师和母亲们献上一枝康乃馨,为了不使活动流于形式,让队员加深体验,得到锻炼,我又向赵奶奶征求了意见,赵奶奶建议让孩子们晚上回家,为奔波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洗脚,并将体会和感想写出来。结果超出了想象,一位母亲写道:“当女儿稚嫩的小手,抚摩着我疲惫不堪的双脚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虽然女儿洗得不太熟练,水也有些凉,但我的心是那么满足,那么幸福„„”她的女儿是这样写的:“我摸着妈妈的脚,这是温柔可亲的妈妈的脚吗?这么粗糙。唉!这双脚,一定为我走了很多的路,累坏了!以后我要为妈妈多洗几次脚„„我还要好好读书,少让妈妈操心。”一个小小的举动,让两代人都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之中,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懂得了爱是什么,怎样去关爱别人。这次活动正如一位母亲在给我的回信中所说的“活动不仅教育了孩子,触动了他们的情感世界,还教育了家长,不能只重学习,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要教孩子们学会关心,学会奉献。”
在赵奶奶的鼓励下,英雄中队又加入了义工的行列,沃尔玛中有他们亲切为顾客服务的笑脸;星海广场有他们躬身捡拾“白色污染”的身影;儿童村里有他们与服役人员子女游戏的欢声笑语。
在寒假中,为了继续发扬小义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精神。义工办走进了大连市少儿图书馆,参与了“义务小馆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小义工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在中学外借室差错、纠错。这项工作是小义工从未听说过的,更别说做过了。所以在陶老师进行工作方法指导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一个字。经过陶老师的悉心培训,小义工们开始“独立上岗”了。看似很简单的工作——检查每一册书的编码是否正确地呆在自己的家里,如果有不小心“迷路”的书就要横着放在书架上,等陶老师核查后,再把这本“迷途羔羊”送回自己的加。但是一个多小时下来,不少小义工已经感到头昏脑胀,头晕目眩了。因为必须始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松懈。而且书架最高层必须脚尖完全踮起才能勉强够到,最下面一层必须蹲下身体,甚至跪在地上再能检查清楚。时间渐渐推移,小义工的额头、鼻尖沁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还有人是不是甩一甩酸痛的胳膊,尽管如此,每当送回一本“迷路的书”小义工们红彤彤的脸蛋上还是会洋溢出胜利和幸福的笑容。
我们还充分利用好晨会、展板、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每天晨会除了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扶正贬邪外,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板块,大大活跃了文化氛围。展板、黑板报、校园内外喷绘也成为争创文明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展板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让我们的校园离文明更进一步;我们的每一份辛苦,都为我们的校园增光添彩;我们的每一份热情,都会激起更多人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增强,就会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中来。
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国家的强大和学院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才智和努力。我们应当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珍惜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人生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知识的滋养。用我们的青春,用我们的行动谱写文明的乐章;在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大学校园里,唱响文明的音符。让我们用一腔热忱去推动精神文明前进脚步,积极参与文明校园行动的活动,用智慧去谱写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第四篇:文明与时代同行
文明与时代同行
创建文明城市是现在时代的一个主题,但是究竟该如何创建文明城市?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我想,创建文明城市不是走形势,说空话,而是要付出真正的努力与辛劳。创建文明城市不是在一天两天或者是一个月两个月来完成的,而是需要真正把这个城市搞好搞活,并且要努力去维护它。创建文明城市也不是为了表面上的光彩,而是为了其内在的美丽。
城市由人类而美丽,由人类而繁荣,也由人类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人类是构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建文明城市,首先要做文明公民,也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自身思想来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表率。创建文明城市,首先要做文明公民。
做一个文明公民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因为人只会目视前方,而不能看到自己存在的弱点。真正创建文明城市,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看到自己的弱点。因为你们要知道,在你嘲笑别人的时候,人家又会怎么想你?在你看到有人遇到困难而落魄的时候,你难道不应该伸出你援助之手,来帮他一把?只要一个城市中还存在着沿街乞讨的人,还存在着失魂落魄的人,还存在着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那么,这个城市就不算是一个文明城市。曾经有一个外国人来一个繁荣的城市考察,他每天非常礼貌的对待每一个人,但是,他把微笑送给他人,换来的却是淡漠的表情。到他回国的那一天,他发誓,再也不会到那个城市,因为那个城市的人没有礼貌,他们不懂文明。也因为如此,这个外国人所在的国家到这个城市旅游考察的人少了,就因为他们这样淡漠的对待了一个人,换来的是他们永远得不到的人心。心灵被伤害,还要怎么补偿呢?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提高人的素质,是一个城市生机勃勃的根本源泉。人类的文明,时时刻刻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能实现高效率的经济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能有稳定的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这个城市中,还存在着很多低素质、不讲文明的人。他们宁愿将雪白的墙壁污染——随地大小便,也不愿多跑几步去公共厕所。他们宁愿让别人看到地上的痰液,也不愿意将它们吐到痰盂中。也许,这就是我们城市不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会进步的原因。虽然这只是小处,但是,从小处看大体,从细微看全面。记得有一个国家规定,凡是向地下吐一口痰或者是口香糖,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难道我们真要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护吗?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难道不应该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吗?
生活中的文明比最高的智慧、一切学识都重要。做文明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与时代同行,时代的进步是由城市文明筑起的。我们不要在几十年过去后,会后悔的看着这一切——一个不文明的城市,一群不文明的人。
第五篇:与文明并肩同行
与文明并肩同行
自古以来,中国以“文明之都,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讲文明重礼仪,是中华民族伟大美德。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比比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何等的自豪?我们看着2008的奥运会的圆满结束,看着2010的世博览会的创举。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乘车外出看电影。我们在车里吃着零食,听着音乐,惬意极了。快到目的地时,妈妈将装有废物的垃圾袋顺着车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来不及。我要求爸爸把车倒回去捡起垃圾袋,妈妈说下次改掉就罢了。可我坚决不干,最后爸爸终于把车开回去,妈妈找回了扔掉的垃圾。虽然耽误了好多时间,但全家人都认为我这样的做法是对的。
讲文明,改陋习,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强大的,高度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到更多人的敬仰。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貌。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在现代文明社会,讲文明,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得到大力弘扬的,因为它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文明礼仪是我们步入课堂后老师就教育我们的,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讲文明,除陋习就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倒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要保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生活节俭。
让我们除陋习,与文明并肩同行。为我们美好的生活做一份贡献,让我为社会多做一份贡献,为祖国镶上一块美丽的绿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