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时间:2019-05-14 13:3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第一篇:分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分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概述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金融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金融业的经营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摸索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即所谓的“一行三会”)为主的金融业分立监管体制,并建立了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国务院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它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发挥着核心作用。2003年10月,经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为履行其央行职责所必要的金融监管权力。至此,形成了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目前,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依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银行业监管法的规定实施具体的金融监管。从体制上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属于“一元多头”,即金融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设立的金融主管机关和相关机关分别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分别履行部分国家职能。在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全国金融业的最高主管机关,它不仅负责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还要从宏观上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予以指导,以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对全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统一监管。同时,我国法律还规定有有金融业的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作为辅助监管。自律监管包括金融机构自我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社会监管主要是指中介机构的监管。

三、现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的协调性不够

监管协调性差是分业监管体制的固有弊端,加之我国特有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导致三家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等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大,效果差。这些部门均为独立的正部级单位,自成系统,各司其职,条块分割,易形成部门利益,造成监管真空和磨擦,给跨业违规以可乘之机。此外,当发现问题时,由谁牵头,由谁做出最终决定等,都有一定难度。随着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将更为突出,并严重影响监管效率的提高。

(二)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宏观目标,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币值稳定。而金融监管的目标较为具体,突出强调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86)、《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和《商业银行法》(1995)的内容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三)没有形成统一规范、连续和系统性的监管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是行政监管,并且在具体的运作中大多数是一次性的、分散的和孤立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金融监管体系,缺乏早期预警和早期控制,往往是忙于事后救火。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结合效率不高。信息的不对称,没有建立集中统一的监管信息库和信息网络,缺乏金融监管体系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系统,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审计等社会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市场约束力薄弱,金融监管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金融业开放缺乏整体战略,单纯的分业监管无法对外资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首先,我国实行“一行三会”模式下的分业监管体制,在该体制下,以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为主,与其他一些监管部门如主要管理国债市场的财政部、管理企业债券市场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外汇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一起.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共同实现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在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尚未完全有效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仍需加强的情况下,行业监管区隔和多头监管的并存,往往导致金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的难以避免,在金融混业经营环境中尤其如此。其次,在金融机构产权监护人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国内金融机构的自律监管作用相对薄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内控机制难以形成,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未能转化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需求,从而使金融监管部门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提高了金融监管成本,降低了金融监管效率。

第二篇: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

金融监管是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和金融目标,依据法律法规对全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总称。它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纠正市场失灵现象的金融制度安排,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8年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实施金融监管。

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从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中分离出来,分别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分业监管的格局。

2003年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组建,接管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由此我国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三会分工的金融监管体制。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分业监管。按照金融监管的分工,银监会主要负责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而证监会和保监会则分别负责证券、期货、基金和保险业的监管。银监会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着重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负责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不仅统一了监管框架,加强了监管专业化,提高了监管效率,而且还有利于中央银行更加有效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从其实际运行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来看,在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近几年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迅猛,金融业开放加快,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1、混业经营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

“混业经营”,指在一个法人主体下,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业务。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开始显露,已经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同时以市场、产品、服务等为方式的银证合作、银保合作和证保合作都在广泛开展。然而,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是建立在分业经营基础上的,在混业经营格局下仍然实行分业监管架构,就会出现制度落后于市场的弊病,导致监管失灵和低效。2、外资金融机构的涌入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

随着金融业的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跨国金融集团开始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它们中的大部分,是兼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我国国内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与外国金融机构的多业经营之间的竞争,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另外,国际金融创新业务的飞速发展,新型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既增大了金融业风险,又会使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监管手段失效。显然,对于在传统金融监管方面尚缺乏经验的我国来说,对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将会是力不从心。

第三篇: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考察

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考察

一、引言

十八大报告对国计民生的很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阐述了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一行三会”各自金融监管的界限十分明确。但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改革与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金融行业的发展已逐渐跨越分业经营的界限,混业经营成为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因此,金融监管体制也要紧跟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步加以完善。

二、我国分业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前,人民银行集银行、保险于一身,既是金融经营机构,也是金融监管机构,这个历史时期金融机构相对简单,也便于监管。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逐步兴起证券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金融系统变得复杂,金融业务交叉较为混乱。为此,国务院相继成立了证监会和保监会,与人民银行分别对证券、保险、银行进行监督管理,2003年,根据第十届全国人大会议,成立了银监会,从此构建了“一行三会”的中国分业金融监管格局。

近十年,是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化最快的时期。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体制设计缺乏战略性、监管缺乏独立性、协调性。之所以说中国金融监管体制设计缺乏战略性,我们可以从近年监管体制变迁过程中总结出来。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还流行着分业监管模式,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初,也建立了证监会,采取分业监管。应该讲,分业监管形式是完全具备的,但实质上却出了问题,银行没有管好银行,大量银行资金涌入证券市场,证券市场也没管好证券市场,“圈钱”、投机、虚假信息等充斥市场,市场秩序极度混乱,形成了大量银行不良资产,使得金融风险不断升级。因此,1995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商业银行法》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通知》和《关于各商业银行停止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回购及现券交易的通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明确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198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人民银行分离,保险一直归人民银行管理,直到1998年保监会成立,至此,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三家分业监管模式。为强化银行业监管力度,2003年,中国成立了银监会。

三、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新趋势

针对分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金融业经营模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1998年10月,央行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购买中央企业债券,扫清了保险业与证券业之间资金流动的障碍;1999年8月,央行准许合格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开展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资金通道;1999年10月,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批准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于股票市场。(期间的许多政策省略)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将在长江三角洲率先进行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行业的综合经营试点。得益于这些利好政策,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金融行业已呈现出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出现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联合经营的局面。

除了业务合作,境内的金融机构还通过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等形式与境外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中国建设银行早在1996年就通过与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合作,建立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香港的东亚证券,建立了工银东亚;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集团、平安保险公司和光大集团等目前也已经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另外,诸多大企业集团也正积极地向金融领域进军,并尝试组建自己的金融集团。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现行监管体制面临的挑战

分业监管对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原有的分业监管体制必然面临各种挑战。

(一)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冲突难以协调,降低了监管效率

从金融监管的主体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各自的派出机构都是平级的,没有隶属关系。由于在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监管指标体系和监管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各监管机构的监管结果可能差异很大。如果一家金融机构既经营银行业务,又经营证券和保险业务,当其某项业务发生风险时,在确定该由哪家监管机构牵头、哪家机构做最后的决定时,必定会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

此外,在分业监管模式下,奉行“机构监管”的理念,采用业务审批的方式进行管理。随着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不断交叉,金融机构要想推出一项新业务,通常要在多个监管机构长时间的协调之后,才能获得批准。以南京商业银行推出国内首家货币市场基金为例,当时人民银行以该基金主要投资于由其管辖的货币市场为由,主张对该项业务的管理权;而证监会则以证券投资基金是该基金的投资主体为由,要求对该项业务进行管理。结果双方僵持不下,导致该基金延后一年才得以发行。

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业务趋同性的日益增强以及业务界限的日益模糊,需要多个监管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才能对金融业进行有效监管。而在分业经营模式下,没有隶属关系的各个监管部门都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协调联动的监管机制,由于各监管部门本身对跨行业、跨专业问题认识的有限性,导致监管机构之间难以实现协调、统一,对于一些未明确监管责任的业务,各监管机构都不会主动履行监管义务,形成监管的盲区,为金融风险的集中出现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现行监管体制下不同的监管标准容易滋生监管套利行为

在混业经营模式下,相同的金融产品经常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来提供。然而在分业监管模式下,这些相同的产品将由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受不同监管标准的约束,结果不同机构在提供这种产品时服务成本会存在很大

差异,为某些金融机构留下足够的“监管套利”空间。金融控股公司完全可以灵活地利用其业务多样化、分散化的特点,将特定的业务或产品交由服务成本低、受限制性监管最少的子公司来提供,充分获得不同监管标准下的“监管套利”。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委托理财业务,就面临着监管标准差异的问题。商业银行在提供这项业务时,向银监会备案即可; 而证券公司在提供这项业务时将面临证监会的严格监管。“监管套利”行为的进一步蔓延极易导致监管机构为避免监管对象的流失而降低监管标准,放松管制的局面,弱化监管效果,使大量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三)现行监管体制对金融控股公司等新型混业经营机构无法进行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银行控股公司,由一家商业银行全资拥有或控股若干经营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和非金融业等业务的附属机构或子公司。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采取的是银行控股公司形式的混业经营。另一种是非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即由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全资拥有或控股若干经营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和非金融业等业务的附属机构或子公司。例如我国的中信集团、平安集团和光大集团就属于这种金融控股公司。

2004年“德隆事件”爆发后,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分工合作备忘录》,明确提出了金融控股公司“主监管人”的概念,但是由于缺乏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综合评估动力和评估手段,“主监管人”无法有效评估和整体判断金融控股公司的综合风险。如果金融控股公司面临双重的目标选择,却由一家监管机构主监管时,“主监管人”无法也不会去承担其他监管者的职责。例如,以证券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的保险子公司发生风险,并极易导致整个金融控股公司倒闭时,各个监管者可能会相互推诿,不愿意承担责任。因此,严格分业的监管体制无法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进行有效监管。(四)现有监管体制不利于金融创新

分业监管模式下,各监管机构为控制监管范围内的市场风险,对所有金融创新产品都要进行合规性审查。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是在融

合不同金融产品特点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由于各监管机构仅对自己负责的范围比较了解,导致其对原本不属于自己监管范围内的产品往往采取抵制的态度。即便监管机构勉强批准这项金融创新产品也需要经过各监管部门间的多次协商才能做出决定。在金融创新产品研发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还要额外背负沉重的创新产品审查成本,抑制了金融机构创新的动力。例如,在分业监管模式下,由于严格限制银行参与证券业务,一些能够转移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无法立足于国内的金融市场,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证券机构的良性运作,使证券市场表现出极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在国际金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种低效率的监管将会逐渐显露其与国际金融发展之间的不协调。

五、对于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中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一家具有统一监管职能的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局。金融监管局要定期召开“三会”高峰会议,有效发挥“监管联席会议机制”的功能,避免监管真空;“三会”要定期将监管情况汇总上报金融监管局,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降低重复监管的成本,同时,要在“三会”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避免相互推诿责任。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局之间也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便于央行通过信息共享机制了解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微观依据。同时,金融监管局利用信息共享机制也能及时了解宏观经济动态,预测金融活动的发展趋势,实现对金融业的有效监管。

(二)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其他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

金融监管除与金融监管机构有关之外,还要受到其他相关部委(如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等)的政策和规定的影响。金融机构编制的财务报表 是以财政部制定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的,因此,监管部门需要与财政部密切合作。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四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主要由财政部划拨,人民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

者,有必要与财政部就一些关系到金融体系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并取得一致。此外,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发改委也理应成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金融监管机构与其他国家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对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其他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金融监管立法建设和完善

为了确保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实现,必须对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进行完善。不断加大金融立法的力度和执行强度,确保各种金融立法被准确执行和落实。可以制定一部统一的《金融监管法》,建立以金融监管局为主要监管机构的新型金融监管格局。界定金融监管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自的法律地位、职责和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保新构建的监管格局从构建之初就建立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上。另外,可以制订《金融控股公司法》,在被监管对象之间建立风险隔离墙。金融控股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暴露出诸多迫切需要法律规范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制订一部比较完备的、专门用于规范金融控股公司建立与运营的法律体系,以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四)加强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监管

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欠发达、法制不健全的背景下,要提高混业经营的市场准入门槛,只允许那些符合我国金融发展规划和市场要求、达到一定业务规模和效益标准、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进入。同时为防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过程及之后的风险扩散,避免类似海南发展银行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等案件的发生,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合并、接管、倒闭以及退出等的监管,减少金融机构退出的社会成本,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保障存款人的利益。监管机构要在金融控股公司或其分支机构出现危机、面临倒闭前,做好制度安排,维护金融业的稳定。

六、结语

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但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混业经营成为了我国金融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然而,在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不少弊端,监管效率低下、监管套利、金融创新不足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本文在阐述这些弊端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希望以此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伍雪玲.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 2013,(07).[2] 徐昕.关于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机制的初步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4,(03).[3] 接玉芹.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与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 2013,(20).[4] 王佐纲.浅议中国金融监管体制[J].金融经济(理论版), 2012,(11).[5] 蒋润东.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 2012,(07).

第四篇: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论文

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考验着美国的监管智慧,而且考验着全球的监管智慧,其后许多国家都在反思现有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并且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来遏制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深化。中国虽然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无疑也受到了重创,反思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我们发现有很多不足与值得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中央银行;行业自律

一、我国金融体制现状及问题。

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中国分业经营的模式下,也孕育出了一些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光大等金融控股公司。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也对本国的金融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但中国的分业模式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着很大的制约,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等未来金融发展的监管,将会使中国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还是传统的机构监管,在“一行三会”的分工模式下,以金融机构的类型如银行,保险,证券等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依据,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机构监管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往往提供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而这些业务却受到不同监管机构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监管,形成不合理的监管差别,导致市场竞争条件出现差别,不利于金融机构间的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机构监管还容易造成监管重叠,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同时还可能导致监管真空,因为相关监管机构可能对于监管对象新兴的金融业务了解不够,监管力度不够,而这些监管真空往往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三)分业监管模式也极大限制了金融的发展,使得机构成长比较缓慢,在尝试金融创新的路上不敢大施拳脚,与国外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很弱,而机构之间的协调不一致也不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功能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借鉴意义。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标准,在功能监管模式下,从事同一类业务的不同金融机构会受到统一的监管,功能监管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功能监管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金融创新化和自由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中国金融市场也已经体现了混业经营的态势,机构监管暴露出来的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的问题使得其有效性在如今的金融环境下大大降低,而功能监管的优势将会得到体现。

(二)功能监管有更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预见性。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为监管对象,使得监管机构能够针对所监管的业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从而能达到更强的专业性,使得监管真空和监管漏洞的问题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同时,功能监管带来的专业性和经验累积也使得监管机构更有预见性,能更好采取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促使创新与监管相协调,从而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

(三)功能监管能更好地促进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以业务为监管对象的功能监管,能保证同一类业务监管标准,监管措施的统一性,能避免监管标准不统一带来的矛盾纠纷和不公平竞争,体现市场公平的内在要求,同时能极大地促进相关业务的发展,提升我国相关金融业务的国际竞争力。

三、功能监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功能监管的缺点有。

(一)功能监管机构之间存在协调问题。

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需要银行,证券,保险等共同协调发展,而金融业务之间又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监管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会使得全面协调发展这个目标难以实现。

(二)金融业务之间界限模糊,也有可能导致监管真空。

虽然功能监管以业务为监管对象,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业务互相渗透,可能使得监管机构之间可能相互推诿,出现监管真空,或是不能达成监管共识,从而带来矛盾纠纷。

(三)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成本,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效率。

在机构监管模式下,金融机构基本只用面临一种监管机构,而在功能监管下,从事了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会面临多个监管机构,将会更加频繁地应对金融监管,极大地增加了其成本,在多重压力下,金融机构也可能放缓本应正常进行的金融创新,这也不利于整个金融的发展。

四、建立协调机构,加大行业自律监管。

协调机构可以由人民银行牵头设立,无论在任何监管模式下,中央银行的监管者角色总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在其监管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为更好地执行货币政策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更有利于其职责的实现。在人民币国际化,加快资本金融账户开放的过程中,国际资金利用金融衍生品对金融经济的冲击更加强烈,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做到监管与创新并重。

同时行业自律组织也应该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这是符合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的,在政府监管的刚性约束下,行业自律能发挥更为灵活的作用,并且能更敏锐地察觉行业创新发展的最新动向,能起到更为及时和前瞻的监管。同时,监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于政府标准的制定和监管措施的采取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作用,这样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多层次的监管能更为有效地达到监管目标,促进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

希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体制能切实得到革新和完善,使其监管有效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以便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有效发展,这样,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才能对于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举措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 《当代财经》 2004年1期

2、纪崴 张威 《从效率角度研究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选择》 《上海经济研究》 2008年6期

3、何德旭 饶云清 饶波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及启示》 《上海金融》2011年1期

4、李成 《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演进及其展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8年4期

5、尹继志 《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思考》 《南方金融》 2011年9期

第五篇: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

商业文化·财金视点 2007 年 6 月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

罗 琳 彭维琴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F830.91

国内学者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大讨论,源于现行的 金融监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一是由于国际金融业混业经 营大趋势下,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大变革;二是我国入世 后的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 从事混业经营给当前金融监管带来的难题;三是国内金融 业合作的日益加强和金融集团的出现,我国金融业出现了 混业的趋势。因此,针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我认 为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适合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分业监管 我认为分业监管是适合我国当前金融环境的。首先,采用这种监管体制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提高监管的专业化 水平并及时达到监管目标,有利于提高“机构监管”的效 率。另外,在我国,金融各业的合作基本上是委托代理类 业务,金融产品的重合度、交叉度不大,而金融集团的混 业经营基本上是业务层次的,基本上不影响分业监管主体 的监管。再者,我国还不具备实行混业经营必须具备三个 条件:一是具有控制风险的能力;二是金融机构的信息处 理能力;三是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这些正是国内金融所 欠缺的。从中国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国有商业银 行还是其他商业银行,都没有完全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 求的有效风险控制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分业经营,银行业就有可能在高收益驱动下,利用现有的资讯和资金 优势把手中掌握的数额庞大的信贷资金投入投机性强、风 险高的股市或债券市场,造成证券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和剧 烈波动。同时,也加大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其次,从金 融监管的角度来看,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尚待 加强。

所以,考虑到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我国金融业在今后 一段时期内还有必要继 续实行分业经营,以后随着金融机 构风险管理能力和监管机构监管水平的提高,在规范经营 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再逐步放宽对混业经营的限制。

渐进式过渡性质的金融监管模式——混业监管

(二)和分业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在面对 21 世纪国际金融业的挑战及超级航空母舰型的 “金融巨无霸”的威胁,特别是在我国自身金融业混业经 营逐步扩大的情况下,我们应逐步建立综合混业和分业监 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只是起一个过渡性 的作用。混业经营作为当今世界金融经营体制的主流也是 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发 展到现阶段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三大子行业互相分 割,不利于实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对接和 协调发展,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例如,商业银行 的传统融资媒介作用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展而影响同时,金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04—0025—01

融控股公司的出现(如中信、平安保险)及其所带来的法 律问题,我国法律尚无规制。金融监管各部门之间监管如 何协调和分配也不够明确。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 及其立法提出了新的法律要求,中国金融将进一步嵌入国 际金融体系。2005 年 1 月 1 日起,外资金融机构便在服务 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开始与中资银行平起平坐展开激烈地竞 争。而进入的外资金融机构无论从资金、技术、管理上都 是有很大的优势,由于其本身经营多元带来的高抗风险能 力,以及跨国公司内部补偿机制带来的灵活策略给我国金 融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应专门成立“国家金融监管局” 对金融集团实施统一监管,成为金融监管的总牵头人,他有 权对各专业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责权限和争议进行界定和裁 决,以有效解决我国在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分业与混业 经营并存引发的监管难题。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 别对各类分业经营金融机构包括金融集团公司名下的子公 司仍然实施专业化监管。

(三)最终的金融监管模式——混业(统一或综合)金融监管模式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体制一旦形成,金融监管模式将 变革为混业金融监管模式。丁俊(1999)、刘佳(2002)等 认为,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对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集中由一家综合性的监管机构负责。成立独立 的国家金融监管局,金融监管局内部根据需要设立综合监 管部、银行监管部、证券监管部、保险监管部等部门,按 “金融服务功能”的种类而不是按“金融机构的分类”实 施监管。对金融集团控股公司等综合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由 综合监管部负责,对其他金融机构则根据其主营业务确定 主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参考文献:

[1] 张宏著,《国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中国金融经营 体制的现实选择》,《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6月

[2] 张文菊著,《完善我国金融体制的思考》,《金融业 监管》,2006年5月

[3] 徐燕著,《构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金融投资》,2006年6月

[4] 刘康华著,《国内金融监管模式研究》,《新疆农垦 经济》,2006年6月

[5] 夏惠著,《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探讨》,《上 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下载分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史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史一、清末的金融监管 中国旧式金融机构的设立大抵不受政府严格限制,谁有资本谁就可以开设钱庄、票号,既不向政府登记注册也无须交纳课税。为了改变金融机构......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本身的缺陷

    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美国开始采取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之后。美国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多边......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五篇范文]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摘要: 关键词:分业经营;混业经营;金融监管;监管体制;一行三会 据统计,2008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同比增长30.6%;资本回报率17.1%,预计比......

    改革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议

    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初的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可低估,潜伏的金融风险不可忽视,在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金融......

    金融监管工作调研分析

    一、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而这一点亦导致了监管协调中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来自混业......

    金融监管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主要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应......

    金融监管报告(案例分析)(合集)

    金融监管学课程报告 1.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案例分析 1.1案例内容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10月13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此次政府监管升级,引发了行业内的极大关注。自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