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弯而不折有感
读《弯而不折》有感 当我正在找我这个月该读什么书的时候,抬头一看——《弯而不折》,不错,很喜欢这个名字,我当时没看内容,就冲着这个书名把它带了回来。
前几天,终于算是把他看完了,一本很沉重的书。只是还是感到很神奇,一个受到伤害,做过妓女,按摩女郎,脱衣舞女郎,而且还吸毒的人,最后成为了一名大夫。她的半生几乎经历了人可以经历了不幸的一切!被骗,被欺负,母亲自杀,未婚生子,吸毒,抑郁到自己几乎也自杀!翻过人生的这一页,像噩梦一样。人经历过的是不能抹灭掉的。而劳仁就是挣脱了所有的一切,凤
凰涅槃般重生了。或许应该说她虽然身经苦难,可是其内心一直是没有变的。她有着闪亮的眼睛看着自己做的事情,她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不过也不得不说国外的教育领域就是很好啊!如果是在国内,我想光是大学的门口都迈不进去的。
唉!怎么说呢?觉得劳仁的生活真的很… 有点说不出的伤感还是?就是很让人难受,觉得心一直纠者……
她的经历足以拍成电视剧,在不幸中寻找希望之光。劳仁的离家出走,在美国流浪,选择职业……好像都受着生活无奈的压迫,但其实都是劳仁自己做的决定,生活的压迫不再是借口。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导权,这一信念支持这劳仁,使劳仁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没有困难能挡住前进的步伐,一直都存在于劳仁的心中。虽然有过一段,沉溺于毒品。
她任性,年少轻狂。偷渡,吸毒,为了钱做性工作者。但她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理想。第二次机会后开始重生,考上爱尔兰最顶级的医学院并带着智障的儿自完成了学业。不管从前的罗西有多不堪,读下去,一定能得到一点启发......我觉得弯而不折这个名字译的相当深刻。看完全书,心真的很纠结。这是真实的生活,真实得残忍。在中国,这样堕落过的女人只有走向毁灭,劳伦却在堕落中涅槃。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这个勇敢的女人。......我在想我们到底是应该弯而不折还是宁折
不弯呢??
翠竹弯而不折,白杨折而不弯。前者能屈能伸,大丈夫也!后者盈满骨气,亦大丈夫也!如此,“弯”姿与“直”挺应如何取舍?
富丽雍容的唐代孕育出了天才诗人——李白。他用自己的双脚和文笔生动了整个大唐江山,同时也演绎了一出“弯路”与“直路”的精彩人生。他从西域狂奔到中原,在宽敞直道上把骑士的彪悍纯粹注入大唐诗坛。然而“高处不胜寒”他开始了自己的弯路之旅。他飘泊于中原各地交友无数。他终于放慢了脚步,细细品味着弯路上沿途的鲜花与暴雨。终于,李白举杯邀明月,见月正躺在湖中,于是纵身一跃,抱月而眠。
李白,他踏直路时骠悍,纯粹;迈弯路时
荡气回肠,连死都是一首诗。由此是否可知如何取舍弯与直?在弯路上我们要尽展“弯”姿,在直路上我们要表现“直”挺!
不论是古代的李白,还是劳仁.罗西。他们都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向世人回答了一个问题:弯路与直路应如何取舍!
走直路,要一鼓作气,直抵目的地;走弯路,要“风景这边独好”。
走直路,是一首正气之歌;走弯路,却是一曲婉转之词。
走直路,重在目的;走弯路,重在过程。让我们在直路上尽显白杨的“直”挺,在弯路上尽展翠竹的“弯”姿!
第二篇:《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教案
《风雨中我在成长》教案
教学目标
1.从容应对挫折和逆境,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养成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2.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3.懂得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同,结果就不同,掌握战胜挫折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
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名人或身边人战胜挫折的“名言”或故事;编写身边人与挫折作斗争的新闻播报材料。
2、教师准备:制作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多媒体展示名言: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引导: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总会难免有挫折,不管是为人还是普通人;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样战胜它呢?让我们来共同寻找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挫而不折、积极进取。
二、新授
(一)自主学习,了解新知
自主阅读课本,找到应对挫折的方法。
(二)共同探讨,情境感受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的执著感动了。于是,他决心像蜘蛛那样一直努力下去。第三个人看到了,他摇了摇头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
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请你猜测,假如以上三个人遇到同样的挫折,各自会有什么表现?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有人说在挫折面前有这样三种人
第一种人,遭受了挫折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成为让挫折一次性打垮的懦夫。第二种人,遭受了挫折的打击,并不知道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只凭着一腔热血硬拼,往往屡遭失败。
第三种人,遭受了挫折的打击能够审时度势,吸取教训,调整自己的行动,这种人往往能够转败为胜。
同学们,挫折面前的这三种人,我们应该做第几种人? 环节2:好榜样
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战胜挫折的名人、伟人或者是故事,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同学们分享在课前搜集到的战胜挫折的人物和故事,既有现代人物,又有历史人物,学生准备充分,积极发言,气氛活跃。
(通过“学乐师生”APP拍照、录音,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直面挫折,不畏不惧。
【多媒体课件展示】:跌倒了别急着站起来
一个旅行者在行进途中,决定抄近道前往目的地,在他穿越那片看似平坦的草地时,没走几步,被什么绊倒了,他没有太在意,从草地上爬起来,继续前行,但 没 走出几十米,他又结结实实的跌了一 跤。这 一 回,他没有急着站起来,而是坐在那里,仔细地打量着脚下的草地。原来绊倒他的是一个草环,在他跌倒的周围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草环,行人稍不留意,就会绊一个跟 头。待他站起来,将眼光再往前一延伸,不由得大吃一惊——前方不远处,掩藏在繁华绿草间的,竟是一片可怕的沼泽。事后他心有余悸地听说,那片沼泽不久前吞噬了两个粗心的过路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点拨:冷静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深入思考——应对挫折的方法。
友情提示:当你在生活、学习或事业的征途上跌倒的时候,先别急着爬起来,不妨看看是什么绊住了自己。
【多媒体课件展示】:当我们遭受挫折时,学会自我疏导 自我排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大声呼喊、适当的宣泄(哭泣宣泄、运动宣泄、书写宣泄)等都是非常有效的,你不妨试一下;
心灵感悟:
一个男孩把摆弄了一整天的玩具车丢在地上,泄气地说:“完蛋了,彻底坏掉了。”他的父亲走过来捡起了那辆车,关切地问:“真没有修好的可能性了吗?你用尽自己的力量了吗?”
“是的,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凡是我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看来是没有希望了。”孩子认真地说。
父亲摇了摇头,微笑着说:„„
温馨提示:当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要记住:在你周围有许多愿意为你提供帮助的人,他们都是你的力量!)【多媒体课件展示】 考考你
1、请把试卷认真读完
2、在试卷的右下角写下姓名
3、在你的姓名下面写上汉语拼音
4、请写出五种动物的名称
5、请写出五种植物的名称
6、请写出五种水果的名称
7、请写出五座中国城市
8、请写出五座外国城市
9、请写出五位中国科学家
10、请写出五位外国科学家
11、请写出五本中国古典名著
12、请写出五本外国文学名著 „ „
19、请写出五个“认真”的同义词 20、如果你已经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2题
点拨:突破习惯性思维障碍,积极探索,寻找新方法、新途径 思维拓展:你还知道其它战胜挫折的方法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温馨提示:战胜挫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名人名言来激励自己战胜挫折,这叫名言激励法;
小结:战胜挫折的方法: 直面挫折不畏惧; 冷静分析从容应对; 自我疏导和排解; 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当我们在遇到时应该从容应对,克服困难,做一名生活的强者。
三、练习
周二校篮球队选拔落选,还因个矮被同学嘲笑——失望、伤心 周三英语测试又得59分——无奈、灰心
小明应怎样战胜他遇到的挫折呢?请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五、总结 人生难免有挫折 挫折来了不可怕 直面挫折不畏惧 掌握方法战胜它。冷静分析从容对 自我疏导解烦恼。寻求帮助应主动,积极进取创新高
六、作业
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汇成自己的“名言”,做成卡片,送给好友或正在历经挫折的人,以激励他们和自己勇敢地面对新一年的挑战!
七、板书
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 1.直面挫折 不畏不惧 2.冷静分析 从容应对 3.自我疏导 自我排解 4.主动寻求帮助 5.积极进取 探索创新
第三篇:挫而不折积极进取
《挫而不折积极进取》 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容应对挫折和逆境,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能力目标: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知识目标:
知道战胜挫折、磨砺意志的基本方法。
【 教学重点、难点】:
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战胜挫折的基本方法,才会在遇到挫折时冷静分析,找到合适的对策去战胜挫折,并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经受磨练,走向成熟,成为生活的强者。否则,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引领法、自主感悟法等。
【教学流程】:
导入:课前3分钟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师:上课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曲子? 生: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贝多芬的故事?
生讲述贝多芬战胜挫折的故事(屏幕显示贝多芬画像)
师:很好,这雄壮的乐声背后隐藏着贝多芬多少的艰辛。26岁的他,遭受了双耳失聪的打击,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充满了他年轻的心灵。在苦难中贝多芬悲观厌世甚至走到了自杀的边缘。但是,不甘就此退出乐坛的强烈信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贝多芬曾经说过一句话---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像贝多芬一样做生活的强者,都能在挫折中奋起。这就是本课第二项目所要讲述的问题。
出示第二个学习项目:“挫而不折,积极进取”
师:让我们走进现实生活,看一看我们的同龄人在挫折面前的表现吧!
出示幻灯片“同龄人田甜的故事”和“蔡某的故事”并思考问题“他们遇到了什么挫折?在挫折面前表现出怎样的态度?结果如何?” 对比感悟:这两个同龄人的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生思考回答
师:对,直面挫折,不畏不惧(屏幕打出),这是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师:下面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看王熙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读事例并开出“药方”
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做佐证。师:冷静分析,从容应对。(屏幕打出)
挫折小调查:至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当时的心情。生答师小结
师:当我们遭到挫折时,心情总是很糟,比较烦闷,沮丧,这时,我们往往通过运动、写日记、走进自然或找同学家人倾诉等方式自我疏导、自我排解。(打出板书:自我疏导 自我排解)
师:我们知道,人生难免有挫折,伟人名人有、平常人也有,当我们遭受挫折,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克服,那怎么办?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经历。
阅读感悟:投影打出一个男孩的故事。问他遇到了什么挫折?如何战胜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结:当我们遇到挫折仅靠自己的力量确实无法战胜时,要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屏幕打出)这是战胜挫折的一个方法。读名言谈感悟
投影张海迪、爱迪生的话 生充分讨论后回答。
师结:积极进取 探索创新(屏幕打出)收获平台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可课所学知识
录像剪辑:马克思的一段话。生谈感悟师小结:学习和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遭受挫折时,应不畏不惧,积极想办法去战胜它,记住: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生活剧场:视频剪辑并提出问题 生回答
师:剧中的同学在学习滑旱冰时时常跌倒,但她不畏不惧,冷静的分析观察滑的好的人的做法,真诚的寻求妈妈的帮助,最终战胜了挫折,滑的又快又好。她告诉我们不要怕挫折和“摔跤”,应该勇敢面对,战胜挫折,走向成功!师:真诚的希望同学们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增强自信,战胜挫折。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就能感受大海的磅礴气势;不惧艰难险阻,一往无前,才能体会创造的欢乐幸福。愿大家都像勇敢的水手那样不畏风浪、扬帆远航直达成功的彼岸。
师生在音乐声中同唱《水手》。本课结束!
教后反思:“挫而不折积极进取”这节课总的授课效果比较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深入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很活跃,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稍显生硬,语言的锤炼还要下功夫,把握课堂节奏的能力仍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学习,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丰富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附有关文字材料
蔡某的故事:海口市一中学生蔡某13岁,从小学就一直担任班长,从来没有违反过纪律,但是这次班里重新调整班干部,他落选了,周围的同学也对此事议论纷纷,自己一时想不通,就上街买了农药躲进厕所喝了下去。
心理咨询室:王熙是个偏远山区的孩子,从来没有学过英语。这个学期他随着在高速公路管理站工作的爸爸转到了实验中学。在英语学习中尽管他很努力,但成绩总是上不去,尤其是口语,更是张不了嘴,他为此很苦恼。
阅读感悟:一个男孩把摆弄了一整天的玩具车丢在地上,泄气地说:“完蛋了,彻底坏掉了。”他的父亲走过来,捡起那辆车,关切地问:“真的没有修好的可能了吗?你用尽了自己的力量了吗?”“是的。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凡是我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看来是没有希望了。”孩子认真地说。父亲摇了摇头,微笑着说:“不,孩子,你没有用尽你的力量。我说的是你为什么不让我来帮助你呢?”在父亲的帮助下,那辆车很快又跑起来了。“你看,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要记住,在你周围有许多愿意为你提供帮助的人,他们都是你的力量。”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
《水手》
第四篇:读六十六道弯有感
读《六十六道弯》有感
401 陶欣然 指导老师:陈文燕
这个暑假我读了很多的书,有一本书它很薄,看似内容很少,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但它让我懂得了友情的珍贵,让我有了遇到困难,坚持下去的信心。你们想知道这本书的名子吗?那就是曹文轩写的——《六十六道弯》。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遥远的乡村,三个十分要好的小伙伴,王树魁、金小尊、柳芽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发现在村前的一条废弃的公路上来了一群城里的孩子,他们在这条路上练习滑板。这三个人不约而同地也喜欢上了滑板。他们决定一定要攒钱,买下一个属于自己的滑板,但他们没有像城里孩子那样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而是通过自己拣榛子、打鱼攒钱买滑板。当他们发现买滑板的钱没有了的时候,他们开始有点失望,但他们没有被现实困难打倒,没有放弃。上天因他们勤劳努力,坚强勇敢,让他们捡到一个蓝色滑板,并因为他们高超的滑板技术让他们获得了一次免费上城里读书的机会,可名额只有一个,王树魁幸运的抽中了,在面对友谊和城市读书机会之中,他最终选择了友谊。
这本书语言朴素,却表达出了三个主人公的可贵精神和品质,王树魁不贪慕虚荣,金小尊舍已为人,柳芽子坚持不懈,最重要的是三个人都把友情放在第一。我也要学会这些精神品质,让我勇敢地度过学习生活中的每一道弯。
第五篇: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2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大概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明白,逐步长大后发觉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middot;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明白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教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非常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教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往常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活泼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因而便带着我非常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场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场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觉,尽管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往常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因而作经之意,与圣人因而用心,圣人之因而致于圣人,而吾之因而未至者,因而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那么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因而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到达其境地,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适应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考虑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绘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咨询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教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尽管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开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假设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考虑,古圣人看得十清晰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非常少考虑或者说从未有过明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终究是为了什么呢?假如这个咨询题无法有所考虑,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假如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考虑,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如此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middot;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因而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去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干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确实清明纯洁。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如何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非常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考虑的咨询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积极,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咨询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小孩的父母仍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教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咨询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确实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不管如何我们都找不到缘故,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小孩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能够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事实上确实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表达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因而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咨询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非常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缘故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场意识到这种爱,开场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教师说得非常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确实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确实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那么勿惮改,文意虽粗浅易明白,但细下思考却非常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那么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缘故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确实是说我们并未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非常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所以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确实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犯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能够忍耐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缘故。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大概显得微缺乏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所以是由于各方面缘故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妨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管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管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一直,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修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尽管非常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3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4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5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须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6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挖苦,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那么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老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老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那么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那么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表达。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表达。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外表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表达了人的本性之美,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7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8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9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学而篇,理论为攻篇,理论子罕篇、先进篇、李氏篇、卫灵公篇、子张篇、微子篇等。
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
自然理论乎,名言乎,不少矣。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去攻读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也有当事人反对之论,唯女子乃小人难养也,可是例时上千年,出了多少女中豪杰,真是多乎,精乎。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0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平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2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总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3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论语的学而篇第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4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