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盘锦饮食文化习俗调研报告
辽宁盘锦饮食文化习俗
我来自东北辽宁省盘锦市,在此出生、成长,可以说对这个城市已经十分熟悉了。家乡的美食有很多,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炖菜,各种新鲜的蔬菜和肉类放在一起熬煮,粘稠的汤汁和东北的大米拌在一起食用,想到这儿我真是想立马飞回家大吃一顿。辽宁位于东北南部,在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全国。东北菜的特点:
A.东北菜是在满族菜肴的基础上,吸收各地菜系特别是鲁菜、京菜的长处,不断形成和发展出来的。由于容易给人一种粗犷有余、精致不足的印象,所以高档的宾馆酒楼里很少做这种菜,这反而成全了东北菜“市民菜”、“百姓菜”的形象,一家子自己掏钱吃的话,东北菜真是很好、很实惠的选择。
B.东北菜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形糙色重味浓。粗线条的东北菜,不拘泥于细节,颇像粗线条的东北人,令人胃口大开。酱脊骨、酱猪蹄、酱鸡爪鸡脖鸡肝等酱菜,若佐以醇厚的高粱烧酒,便有几分豪气从胃中升腾,充满了塞外的味道。
C.东北菜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色鲜味浓,明油亮芡,讲究造型。烹调方法长于扒、炸、烧、蒸、炖、锅,白肉血肠、扒熊掌、金鱼卧篷、蜜汁樱花、什锦火锅别具一格,酱骨架、金针菇炖小鸡、猪肉炖粉条、锅包肉、丰收菜喷喷香,让人拍案激赏。
我的家乡辽宁盘锦的饮食习俗和东北大致相同,只是有一些特色小吃只有在盘锦才能吃到。以下是盘锦的特产及特色饮食习俗:
一、盘锦河蟹
辽宁盘锦是中国最大的河蟹产地,素有“蟹都”之称。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它虽在淡水江河中生长,却出生于咸淡水汇融的浅海里。每年仲秋之后,河蟹成群结队奔向大海,在浅海海域交尾、产卵、孵化,待到来年春末夏初,成群的幼蟹顺潮汛溯江河而上,到淡水中继续生长,逐渐长为成蟹。河蟹肉质鲜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有与南方的大闸蟹不同的味道。蟹肉不仅含有维生素A、蛋白质、糖、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养筋益气、理胃消食、疏通经络等药用功效,河蟹有多种食法,或蒸或煮,亦可生卤、捣酱,做成蟹豆腐、醉蟹,其味道更加鲜美。
二、盘锦大米
盘锦市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又被称之为“辽河金三角”。盘锦属温带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冷同期。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盘锦的水稻成为响誉全国的优质产品。由于所处地区为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有极为合理的温度条件和较长的生长期以供水稻生长发育籽粒成熟,有甘甜纯净丰饶若乳的西辽河水灌溉,又无“工业三废”污染,特别是具有偏碱性土壤所特有的生长优质粳米的特性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因而生长出的粳米直链淀粉含量低,韧性强,口感好。加之选用优良粳稻品种,严格按照生产有机
食品的农业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农事作业,诸如施用生物有机肥,采用农业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实行机械、人工灭草和放养河蟹灭草等,都为生产优质精制的盘锦大米奠定了基础。对盘锦土壤的检验结果还发现,盘锦土壤中氯离子含量较大这会使大米淀粉在糊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油状的薄膜,使盘锦大米外观更亮,口味更好。
三、盘锦吃野菜的风俗
1、碱蓬菜美食
盘锦最猎奇的野菜要属碱蓬,本地土名为“盐积菜”。碱蓬不但给盘锦市“编织扮靓”了天下奇观———红海滩,而且浑身是宝,是含有氨基酸、高蛋白、维生素、高有机铁等多种营养元素的无公害植物,还有降糖降压,防治心脏病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药用效能。在星级酒店,碱蓬菜团子已和芦苇烧文蛤、干煎河刀鱼、芦花蒸河蟹、河虾炒小葱、家常炖大鹅、老酒醉虾蟹、苇叶包鸡翅、家炖河杂鱼、泥鳅炖豆腐等佳肴一起并称为“盘锦十大特色名菜”了。
2、苣荬菜美食
苣荬菜是最爽口的野菜。苣荬菜在盘锦地区的土名又为“苦卖菜”、“取麻菜”。苣荬菜其味苦中生香,最宜洗净蘸酱生吃,地方老百姓俗称“取麻菜蘸酱,越吃越胖”,此外还可凉拌和做鸡蛋汤,是佐餐佳品。过去在盘锦西部乡镇的满族和锡伯族群众,还常把苣荬菜剁碎与玉米面和在一起,加上些白糖,做锅帖大饼子(俗称“苞米馍馍”),清香可口,很抗饿,故有“取麻菜里三两粮”一说。苣荬菜还含有氨基酸、维生素和镁、锌、铜、甘露醇等微量元素,常吃可清热解毒、消肿排浓、祛淤止痛、补虚止咳。
3、打碗花根美食
打碗花根是最能牵动人们怀旧心弦的野菜。打碗花根又称“甜根”,过去在石新镇等地较多。农家的孩子常倾巢出动去采集。在田间地头垄上,只要选好地方,几铲刨下去,就会出现一片白嫩嫩脆生生的打碗花根。它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只有一小截根,只要经风沐雨就能迅速生长。任你日日挖、年年挖,它还会遍地生根发芽。打碗花根挖回来,用水洗净后,就可当零食吃。嚼一嚼,浓浓的白浆汁就会淌出来,清香甘甜,沁人肺腑。打碗花根中还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糖分,所以过去农家人把它剁碎后掺进苞米面中,做锅贴馍馍。这样的馍馍香甜、筋道,很抗饿。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将打碗花根在沸水中操一下,捞出后将其攥干,再切成段和猪肉一起炒,鲜美异常。
4、小根蒜美食
甜甜辣辣的小根蒜,即是根部是一种微缩的独头蒜。蘸酱生食、凉拌、腌制咸菜、炖小鱼、炖豆腐等吃法均可,既下饭又下酒。而用小根蒜和猪肉剁馅包成的玉米面菜饺子更是风味独特,堪称纯绿色食品。小根蒜还深受大洼的平安、荣兴等地朝鲜族群众喜爱,春秋两季到坝埂、沟渠旁去挖小根蒜的人很多。朝鲜族群众用这种野菜拌制的“甜辣小根蒜”非常有名气,是“小菜”中的珍品„„小根蒜常吃还有健胃、怯痰等功效!
5、荠菜美食
荠菜是野菜中的骄子,有“三月灵丹”之美称。用荠菜剁碎调成肉馅可包饺子、蒸包子、做馄饨、烙馅饼,还可烩豆腐、炒鸡蛋,用它做成的食品美味清香而不腻,回味无穷。食用荠菜还有健脾、利尿、明目、止血之功效。
6、婆婆丁美食
还有婆婆丁,即蒲公英,是最丽质的野菜。其嫩苗可用开水操一遍后炒菜吃,也可生食,过去满族人吃高粱米水饭时,就爱佐以豆酱和婆婆丁等野菜下饭,味道清香爽口。婆婆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且有舒筋固齿、通乳益精等疗效。
四、盘锦其他特色美食
1、盘锦香螺:香螺是我国特有的海螺品种,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的北部。香螺是世界上较稀有的海螺品种,其肉味鲜香,为人们所喜食。
2、糙米汁: 盘锦特产中的糙米汁是糙米营养饮品。具有健脑、健心管、安神、造血、促进代谢、解毒清燥、促进消化、排毒养颜、养胃、解酒等功效。因为其是真正意义的膳食纤维和低聚糖营养饮品,糖尿病、肥胖人群尤其适用,并且适合所有年龄人群。
3、大米嘎巴:米粒经过水煮、黏结、淬火成了嘎巴。有蜂蜜味、咖啡味、咖喱味等。为盘锦特产之一。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11002班
姓名:王雪婷
学号:201006038
第二篇: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很快一学期的饮食文化课程就接近尾声了。在学完这门课时,我对中国饮食文化以及西方饮食文化都有了一定的的了解。同时我也爱上了饮食文化这门课,觉得这门课非常有趣。在学完饮食文化这门课时,我对各地饮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对婺源和客家饮食文化做了一定的调研。
有着“书乡”之称的婺源又是理学家朱熹的故乡且深受理学影响,是一个重习俗、讲礼仪的小城。逢年过节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女儿女婿必定会带上鸡、鸭、鱼、肉、烟、酒等来看望孝敬父母,在婺源这叫做“端节”。除了这些传统佳节还能体现其徽派饮食特色文化的则属生日寿宴、结婚喜宴了。
婺源有句俗语“没有粉蒸不成宴席”。粉蒸菜是婺源的一大特色。不但时岁节令要蒸菜蒸饭献尊长,生辰寿诞也要蒸菜蒸饭敬祖先,上亲亡故还要蒸菜蒸饭祭献,就连红白喜事也少不了粉蒸这道美味,平时的家常便饭就更是了。蒸菜源于农家,其来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婺源属丘陵地区山多田少,古时男子大多外出经商,只剩女子在家。煮饭时并将饭菜一起放在饭甄里一起蒸,省柴省时、方便快捷。饭熟之后将蒸熟的菜从饭上盛出拌上油、盐、辣椒等调料,便成了一道美味佳肴,既渗入了饭香味,又保持蒸菜原有的味道。粉蒸菜有粉蒸茄子、青菜、豆角、鱼、肉。而粉蒸之经典当属粉蒸肉,将五花猪肉切成块状,置钵内放入酱油、辣椒、白糖、料酒、葱姜末、味精等搅拌再粘滚上生米粉,依次摆入碗内用大火蒸两小时。这是所有的宴会上必备的一道菜,除了粉蒸肉外还必须有一道粉蒸素菜如粉蒸干山厥或干芋头茎。一荤一素刚好成双也预示着好事成双。
另一道婺源特有的特色菜则是“糊菜”,有糊豆腐、萝卜、青菜、南瓜等,糊菜之代表莫过于“糊豆腐”味道鲜而且清。将豆腐切成豆粒大小,倒进放有高汤的热锅里,加上调料焖几分钟,再浇上熟猪油,放上虾仁、肉蓉、香菇丁和笋尖,一手搅拌,一手撒米粉,再放入碎香菜.湿淀粉和猪油,舀到盘里,浇上麻油,撒些胡椒粉和葱花即成。酒席上糊豆腐是伴随着豆芽作为第二道菜上的。豆腐豆芽有着生根发芽之意,被认为是生根菜。故在酒桌上豆腐豆芽是必备的也是不可以从桌上撤下来的,即使吃完了空碗也必须留着摆放在桌上。宴席上除了这些必备的特色菜和一些简单素菜还有着“五大荤”的要求即和除夕年夜饭一样。说到这些菜式种类要求就不得不提其特有的喜宴上的习俗。婚宴摆多少桌是根据自家情况而定,但摆在自家堂前的三桌则是最重要的。其一,最重要的是“新娘桌”。新娘桌顾名思义新娘吃饭的这一桌,而陪新娘吃饭的则是清一色的未出阁的年轻姑娘(一般是自家亲戚或新娘的好友)加一位上了年纪父母健在、子女优秀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作陪。俗称她为“鸡婆娘”,告知吃饭一些礼仪习俗:如吃饭期间不可随便离席必需等到宴席结束主人家放鞭炮方可离去,长辈敬酒时作为晚辈需起立回敬。新娘桌上的菜必需是一式双份寓意好事成双等等。其二,则是新娘嫁过来时陪伴的兄弟或男方迎娶之人的一桌,必需请家中重要的或辈分较高之人作陪说些嫁娶之中的话题。其三,则是“窜堂班”,在堂前吹拉弹唱、敲锣打鼓之人,增加其喜庆氛围。同样,有些习俗也适用于寿宴上。婺源——这个“书乡”、“茶乡”如今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深受徽州文化影响,至今保存着完整的徽派建筑,沿袭着徽商流传下的日常饮食风俗习惯,粉蒸菜、糊菜,此外还有一些特色小吃。茄子干、(茄子、糯米粉、辣椒油盐等调料蒸熟之后晒干)酒糟鱼(将鱼用烟熏干或晒干后加辣椒料酒等调料做成)成为外出之人探亲访友必备之佳品。由于婺源喜食辣,故每年春夏之交农家会种许多辣椒,待到成熟时节一篮篮红辣椒采摘回家,洗净切成小片,晒干留在日后吃。说其有“茶乡”之称是因在宋时,婺源的谢源茶已被誉为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明末清初,其四大名家——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均为贡品,一时名重天下。如今的“障山茶”和“林生茶”也是绿茶中的佳品,其统称为“婺绿春”受其书乡习气、儒学盛行,文风鼎盛,茶礼、茶俗就蔚然成风,引申出“农家茶'、“富室茶”和“文士茶”。走在乡间小路上探访农家依旧感觉到浓厚的徽州文化气息:尊老爱幼、讲礼仪、重读书等传承其“书乡”习惯。
然而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客家人就像是一个以味觉写成的民系。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年来客家餐饮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以茶、酒、菜肴、小吃为系列的饮食文化,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客家人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一、客家菜的形成客家菜肴特点是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咸,有独特的乡土风味。客家汤原料一般是采用滋补保健型的草药与猪骨、或鸡用猛火炖足4小时而成。其汤味浓而色清,清香润喉。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关系密切。客家人早期多聚居于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易温热,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也较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客家人出门即爬山,生活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份以补充消耗的热能和水分,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喜用“三鸟”,即鸡、鸭、鹅。口味略偏咸、油。长期的迁徙流离及居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使客家人艰苦朴实,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易留存的食物,家居可佐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色。
二、客家饮食产品的代表作东江盐?鸡是客家菜的代表作。此外,客家清炖鸡、汤泉蒸鱼嘴、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的代表菜。在客家饮食文化中除了菜肴以外,其中的茶和酒也很有特色。“擂茶”在客家族群中是代代传承的茶点之一。“擂”为研磨之意,它最早为“三生茶”,以生茶、生姜、生米研磨成糊状至粉状,加入盐(或糖),开水冲泡即可。此外,客家人的竹壳也极负盛名,它是将红茶放入竹壳茶容器中一年后,再取出冲泡,茶水中既有茶叶的香味,也有竹子的清香。客家人常喝的一种酒是用糯米和黄豆酿成,从一个粗陋的大缸中舀起来,用优雅的瓷壶盛起,很甜,一点也不像广东本地的米酒,跟客家菜的咸腻倒是十分相宜。
三、客家饮食文化的特点客家餐饮“原汁原味,可口可心”。客家饮食讲究营养滋补、烹调科学。从客家的擂茶来看,配料的选用注重了驱寒去湿的功效;客家黄酒性温酒精度小,饮用时还要加热,主要起到活血、去湿、暖胃的功能。客家的五指毛桃汤具有去湿消炎功效,鸡骨草的功效主要是清肝明目,对乙肝有的一定抑制功能。客家汤之所以采用猛火炖,而不采用煲的方法,除了其味浓色清之外,更在于减少营养的蒸发。上汤肉丸采用新鲜的精瘦肉,打制成肉泥时还要加入冰块,而防止了加工过程肉品的生温,所以使肉丸口感爽滑、富有弹性。客家的餐与饮搭配合理,自成体系。总之,客家的茶、菜肴、酒、汤,包括小吃都独具特色,自成一体。
第三篇: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习俗
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习俗
一、回族
回族在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在甘肃、陕西、贵州、青海、云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由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人我国,在西北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信徒很多,回族各方面习俗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从结婚、婴儿出生、死亡均由阿訇主持。阿訇是波斯文的音译,是对伊斯兰教的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是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统称。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两大节日之一.时间是回历(即希古拉历)的9月29日或10月1日,在我国新疆地区又称肉孜节。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9月为斋月,穆斯林要斋戒一个月,到斋月结束时要寻看新月,见到后次日开斋,如未见到,则开斋顺延,但一般不会超过三日。开斋节前,穆斯林要按本人家中人口向穷人发放开斋捐(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钱物均可,并做开斋节的拜功等。节日上午,穆斯林要淋浴、刷牙.穿最好的衣服。去清真寺举行“合礼”仪式等庆祝活动,尔后互祝节日幸福快乐。一般的家庭都备有各种佳肴.宴请宾朋,互相赠送礼物。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
回族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与汉族差别较大。回族日常饮食因聚居各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不同而略有变化,以面粉、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豌豆等杂粮。回族人喜欢吃牛、羊、鸡、鸭肉和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但不吃马、驴、骡、狗的肉,尤其忌食猪肉。不食动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和牛羊肉罐头.也不吃非清真店制作的食品。
回族人热情好客,总以好茶好饭款待客人,还以给客人加菜加饭为敬。回族一般不嗜烟和酒,喜欢喝茶。回族给客人倒茶、端茶等都使用右手,客人要双手相接,否则视为无礼。
二、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占新疆总人口的3/5.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也有散居。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家庭、婚姻、饮食等诸方面均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具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所共有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驴肉、骡肉、狗肉、动物血及自死的牲畜。维吾尔族人讲究卫生,尤其注意饮水清洁。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也不能随便到灶台前面。盛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吐痰,吃剩的残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乱扔。
维吾尔族饮食很有特色,一种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饼被称为“馕”的食品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副食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
维吾尔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特别重视三大宗教节日.尤其视“古尔邦节”为大年,庆祝活动极为隆重,沐浴礼拜,宰牛杀羊馈赠亲友.接待客人。节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饭、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点、瓜果等。维族人喜食水果,这与新疆盛产葡萄、哈密瓜、杏、苹果等果品有关,可以说瓜果是维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三、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在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大部分地区的藏 1 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晚8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经炒熟磨粉而成,再经数道加工调配工序制成粑食。粑食营养丰富,香酥甘美,不仅藏族终生食用,居住在藏区的其他民族也喜欢。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过节必备的饮料。习惯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黄绿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规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几乎都喝青稞酒。
四、蒙古族
蒙古族,半数以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各地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有两种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为数段煮熟,在大木盘中按全羊形摆放好,就可食用。二是烧全羊,把收拾干净的整羊入炉微火熏烤,最后刀解上席,蘸板盐食用。炒米也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极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为蒙古族根据季节变化经常食用和饮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们还喜食酸奶,或拌饭或清饮,以清暑解热。蒙古族牧区夏天还喜欢饮马奶酒。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杂居.所以饮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农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随着温室、塑料大棚的普及,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加。在菜肴烹制上,农区以炖、炒为主.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农民多保留了牧区的好客习俗,来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而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同于“满杯酒、多半杯茶”的汉族习俗。
蒙古族豪放、粗犷、开朗热情.待人诚恳、实在,处处显现出塞外草原博大的胸怀。
五、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朝鲜族比较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特别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称赞。
朝鲜族聚居区盛产大米,主食以米饭为主,其次是冷面和米糕。米糕的品种多,有打糕、切糕、发糕等。朝鲜族口味以咸辣为主,咸菜品种丰富,式样美观,非常可口。辣椒是每个朝鲜族家庭必备的调味品,朝鲜族嗜辣,决不比四川、湖南人逊色。
朝鲜族的饮食特点之一是每餐必喝汤,最讲究的是汤浓味重的浓白汤。常用于吊汤的原料有牛肉、鸡肉、狗肉、兔肉等。
朝鲜族的烹调方法以煎、煮、炒、氽、烤等为主,菜肴多清淡、软烂、爽脆。朝鲜族对猪肉的消费量相对较少。朝鲜族不喜欢吃羊肉、河鱼,也不喜欢吃馒头。朝鲜族喜欢吃狗肉、牛肉、鸡、蛋品、海味、大酱和泡菜等。常以狗肉招待客人,狗肉的食法极有特色,将煮好的狗肉撕成丝,配以葱丝、姜末、蒜末、香菜、精盐、熟芝麻,食之不腥,香辣爽口。
六、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在临沧、大理和丽江等地也有分布。傣族聚居地盛产水稻,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装入香竹中烤制成竹筒饭,用芦叶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浆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欢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调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鱼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内脏,把葱、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鱼腹内,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黄。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鸡、煮鱼等视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即酱)风味独特,在用番茄酱及花生、青菜、鱼、竹笋等为主料制成的各种酱中螃蟹酱最为名贵。“南米’’的吃法多种,有的用糯米饭蘸着吃,有的则同时做几种酱,然后备各种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酱吃。傣族人爱饮酒和茶,会自己酿酒。吃饭时不喝酒,而是在饭后或空闲时饮用。
七、羌族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头多土地薄.气温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产玉米、洋芋(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和各种豆类,但产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两餐饭,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晚饭多为稀饭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猪膘(腊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还有金裹银、荞面条、面疙瘩、酸汤面、玉米汤圆、炒面、馍馍等。副食品常见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腊肉等。羌族人吃马肉、狗肉和野兽肉。北川产的“羌活鱼”.形似四脚蛇,羌民也吃。还喜欢吃猪肚子骨头。猪肚子骨头的制作方法是:宰猪时,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蕉制,再挂户外晾起来,吃时从中取出些骨头熬汤。
羌族著名的土特产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叶。羌族人饮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酿制的醉糟酒,饮用时用长竹管咂吸。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
八、白族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丽江等地。大理自治州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荞麦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和茶叶。河湖盛产鱼类,山区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麦、玉米、荞麦和马铃薯为主食,蔬菜品种多。还善于腌制肉类和咸菜,还能自制蜜饯、苍山、雪炖甜梅等果品。节庆时,白族喜欢用糯米或小麦、大麦酿造白酒、水酒,平时嗜好酸、凉、辣味饮食。
大理州洱海以产鱼著称,尤以弓鱼最有名。人们喜食沙锅菜。沙锅鱼的做法是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腊肝片、玉兰片、豆腐等十几种原料按比例与鱼放人沙锅内.加上胡椒、八角、盐等调味品,置于火上用微火炖熟,此菜味道极鲜。
“乳扇”是大理州的名特产品。乳扇一般由羊乳制成,制作并不复杂,但要求精细。先将羊乳放在锅中,再点酸水(可用明矾等),当羊乳呈半固态时,用竹筷往上挑成扇状,放在簸箕内晒干,乳扇可以生食或煮食,以煎食最为普遍。
九、苗族
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 3 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中国56民族的风俗习惯(A)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 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
3.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5.傣族: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禁忌
生产禁忌 正月初一至初十忌上山砍柴,下地劳动。祭童期间,忌出工。五月端午忌人畜下田地耕锄。
生活禁忌 腊月三十、七月十四日,忌与外人共餐。正月初一忌扫地,忌梳头理发,忌串门,忌摸刀动棍,就是当天食用的菜肴也必须在头天备足;严禁出口骂人、教训人和打人,否则年内容易惹事生非;不准偷懒睡觉,否则年内田埂容易塌陷。妇女在正月初
一、初
七、初十五3天忌做针钱活。正月初一至初五灶内火星不能熄;在屋内不能吹口哨,吹者家财败散;扫地从正门口向内扫,谓之财产有入无出。正月初一至十五出门一戴斗笠,晚上不点火把,否则当年会遭火灾。
日常生活中所剩下的饭菜只准畏猪、狗,不能抛撒,违者死后的灵魂过不了金山、银山。家里短衣缺食,不能串门讨饭吃,否则死后会变成饿鬼。就餐时,妇女忌做上席,以示对长者的尊重。忌扛锄、扛枪、戴篾帽、翻穿衣服进堂屋,只有发丧回来时才这样。空桶、空箩只能用手提进门,忌肩挑进门,否则不吉,将预示钱财两空而归。忌脚踏灶台和火塘内的三角架,只有家人去世,才能将三角架倒过来支锅。
不能坐门坎或站在门坎上谓之堵寨财入福进。不准在寺庙周围拉屎尿,否则会聋哑。神林内的干枝枯叶及桃子树不能作柴烧,否则会得病。屋中的神龛上不准搁放生肉、辣子、污物,放者祖先会作怪。借他人被子要先在家门口用一只鞋或一杆称放在被上才能入屋,谓之压邪。借他人财物在年三十晚前还清,谓之借债过年不光彩。别人借自己的也不能在这个时候去催债,以免对方反感。食物禁忌 李子入水不沉者不吃,瓜水中不浮者不食,猪着心肺有孔者不吃。
住房禁忌 忌窥视和进主人家卧室。忌在别人家屋内大声说话,吵架斗殴。前门与后门不能对开,谓之相冲不吉。外来借宿的夫妻及女儿、女婿留宿时不能同房,未婚的女儿不能领其对象回家同房。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娘家坐月,必要时可在屋桅下搭棚分娩,建房时,前屋不能高于后屋,以免堵住财源。公公一般不进儿媳的卧室,大伯不进弟媳的卧室。订架不遇吉日不搬动。
出门禁忌 男人出远门,遇女人解大小便者,谓不吉利必返回。说亲、狩猎、经商、出远门忌遇狗撒尿、交配,蛇阻路和蛇交配。出门见乌鸦叫,去者凶多吉少。鸟屎淋身,出门不吉利。50岁以后,如遇与自己生日相冲的日子不出远门。带小孩出远门时,要用牛绳系腰间或将柚子树叶装入衣袋。去丧家回来需事先由家人端一盆水置放于门口,盆口放一根燃烧的木柴,防外鬼进屋。男女一方在外乱性,也用此法。
孕妇禁忌 孕妇忌摸柜子,忌人别人家门。孕妇忌探产妇,乳会干。不能攀摘果类,不脚踏在三脚架上取暖,不在灶前赤身裸体洗澡或梳头,不在灶上烘鞋及便布,不用水淋灶内的火,违者灶神责怪。
其他禁忌 在丧事中,病人则落气时,不准发出哭声,不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服孝期间不准刮胡剃剪发不得唱山歌,不得娶亲嫁女,不得饮酒、划拳;未入殓以前,不得食油,不得用碗吃饭;死者停放堂屋时,不得在楼上越过停放位置。舅家不得向姑家要狗,姑家不得向舅家要猫。
第四篇:海南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
海南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
为了凸显海南饮食特色,挖掘其市场,宣传其文化。今日来,我对海南饮食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海南饮食文化市场概况及影响餐饮文化市场的因素;
1,海南拥有丰盛的物产资源,许多名特原料都可以制作特色菜品。海南不仅有海鲜菜、热带菜,更有绵延2000多年、由奇绝的百越菜演化而来的黎族菜。过去,作为粤菜的一个地域分支,海南菜的菜品总量在1000种左右。自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菜的总量增加了大约1/3,在质和量上都有较大突破。但到目前为止,海南餐饮仍属于依赖型、封闭型市场,绝大多数饭店、酒楼集中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北东线和中南线上,出省出国经营海南菜的餐馆更是寥寥可数。如何激活海南餐饮市场?如何走出狭窄的经营空间、实现海南餐饮业在新世纪的腾飞?目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系教授陈光新在考察了海南餐饮市场后指出,海南餐饮要———餐饮市场要造大
餐饮市场是指商品菜生产与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宾馆、饭店、酒楼、茶社、大排档等等。它们大多集中在城镇的闹市区、游乐区、风景区、高校区、会馆区或车船码头,与娱乐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金融、商贸行业成龙配套,形成繁华的街市和特异的民俗。现今中国的餐饮市场,具有4个鲜明的属性:
第一,90%的网点系民营或合资经营,属于中小型企业。它们同时具有物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兼有加工生产、产品销售、消费服务3项职能;而且经营服务过程与消费过程统一,并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进行,一般不存在菜品的包装、储存和远程运输环节。第二,仍然具有手工作坊的特性。菜点是单件或小批量生产,工艺性强;从业人员是个体劳动者,技艺靠传承并形成门派;“迷宗菜”多,地方性和时令性强,毛利率低,大多坚持“大众化”的经营方针;还以“七名(店、师、料、技、菜、点、席)一优(服务)”作为手段,在市场营销中不断组合、翻新,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菜品流行潮,横向播布或纵向传承。第三,主要服务对象是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其消长兴衰常被当地生活水平和客流量所制约。因此,除了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城镇规模、经济实力、饮食礼俗等要素形成的“本地市场”之外,还可通过输出名厨、推广名菜、连锁经营等策略吸引食客,凝聚“人气”,缔造“外地市场”。如最近“三百琼厨闹红泉州”,便是生动的例证。第四,近几年来,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长速度中,作为第三产业支柱的餐饮业,一直名列前茅。仅去年的销售额便超过3100亿元,增长幅度高达14%。它可以繁荣城乡经济,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国家积累,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改善群众生活。故而发展前途极大,经济学界称之为“朝阳产业”,是下一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那么,海南餐饮市场的状况怎样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相当狭窄,老总和厨师的活动空间实在太小,施展不开拳脚,在激烈的商战中难免处于被动地位,经济效益不太理想。2,从岛内看,仅有3.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由于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目前还属于不富裕地区;750万居民的消费能力十分有限,经常光顾餐馆的仅占1/3,人均消费不足40元。所以,绝大多数宾馆、酒楼都集中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北东线(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和中南线(如儋州、通什、陵水、三亚),主要是接待钱包比较鼓的中外游客。这是十分明显的依赖型市场,存在先天的不足。一旦旅游不景气、交通出故障或者是炎夏及台风季节,便会出现阶段性的萧条,不能在岛内进行自我调适平衡,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岛外看,海南厨师占据的码头也甚少。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沈阳、哈尔滨、天津、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12个特大都会中,均鲜见海南餐厅挂牌营业。至于数十万移居海外的海南人中,以开餐馆谋生者亦不多,五大洲的40多万个中餐馆里,经营海南菜的也是寥寥可数。很显然,这又是十分明显的封闭型市场,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网络。一个菜种如果只在一个小岛内进行繁殖,其品质易于退化,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流
动厨师和外地餐馆是名菜传播的主要媒介,亦是扩大菜系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烹饪史上,鲁、苏、川、粤四大菜系之所以蜚声寰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不仅牢牢把守“本地市场”的地盘,而且积极“向外扩张”,相当重视“外地市场”的开拓,经常有10%左右的厨师在四方流动,开设或承包成千上万的餐厅。如遍布全国的川厨便超过20万,外地的川味餐厅至少也有2万家。这样,四大菜系的播布面积都保持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食用人口也均在1~2亿之间,所以在中华食坛上能占据绝对优势。
二,海南餐饮文化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海南餐饮市场的现状是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不过,面对新世纪餐饮业的挑战,海南餐饮必须从依赖型、封闭型市场中逐步摆脱出来,“内外双向渗透”,尽量做大一些,做活一些。
一方面,利用人无我有的天时地利,紧紧抓住“旅游餐饮”不放,在海鲜菜、热带菜和黎族菜上巧做文章(关于这一点,后文另加论述),树立自己的品牌;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海南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秀潜质,通过厨师输出、技术输出、原料输出和饮食文化输出等手段,抢滩登陆,积极在外省区开店设点,把生意做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去。惟有这样,海南菜才能自立于新世纪的中国烹饪之林,大放光华。三,改革措施;
多种经营要联手开发海南菜,在具体措施上,目前有两条是可以考虑的:
一是有条件的餐饮集团(如龙泉集团、南庄集团)成立旅行社,承接外省的会议,对口接待全国餐饮界的游客。我国餐饮业从业人员目前号称1000万,其中1/10的人年收入在万元以上,有旅游需求。全国还有数百个资财雄厚的餐饮新字号,也多次出资组织员工或董事们外出旅游,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如果每年能将这1/10中的1/10吸引到海南来,那就是10万人,人均在岛4天消费1000元,就是1个整亿,效益相当可观。退一步讲,一个亿打对折,还有5000万,也是值得一做的。餐饮业办旅游,应当是“游玩搭台,吃喝唱戏”,并多开展一些烹饪技艺交流活动。因为是同行,“真佛面前烧不得假香”,饭菜务必精细,要拿出一些“绝活”,使人“刮目相看”。二是视野更开阔一些,变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与外省的餐饮企业或其他企业联手,多渠道地共同开发海南菜市场。这里面可供选择的项目也多,例如:在本地或外地开办海南菜培训班;与外省区合办餐厅或承包厨房;输出厨点师、服务师和经营管理人员;供应海南的名特烹调原料及酒水;推销海南的海产工艺品及民族工艺品;承建黎寨式、苗寨式或印尼式、越南式的风味餐厅;举办海南饮食文化展等等。其中,联营的重点应在中西部(尤其是远离大海、渴盼大海的大西北),合作的对象最好是可塑性大的民营餐饮新字号。这是因为中西部的餐饮市场潜力很大,在未来的几十年间有一个大发展的契机;而民营餐饮新字号多无固定的经营品种,隔一段时间就要调整菜单,推出新菜。只要瞅准时机,善于宣传,品牌到位,就较易切入,收到显效。
名牌菜点要增多 ,现今市场经济中最红火的是“名牌经济”。所谓名牌经济,就是以名牌产品系列和品牌服务系列为基础,以名牌企业为核心,以名牌产业为导向,并按照名牌的形成、发展和运动规律而进行运转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三高”,即高品质、高知
名度、高市场占有率,故而它是市场经济的精华和标志,也是市场经济生命力的集中体现。那么,海南餐饮中的名牌经济又是如何呢?恐怕目前还没有形成“气候”。除了海口的龙泉文昌鸡等个别品牌外,高品质、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名店、名师、名菜、名席都不多,难与发达地区相抗衡。这一状况如不迅速改变,也是无法迎接新世纪餐饮业严峻挑战的。下面作些简要分析。
从历史变革来看,海南菜的形成与海南岛的开发密切相关。海南菜兴起于唐宋,进化在明清,民国年间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本世纪末才具有一定的规模。过去,它一直被视作粤菜的一个地域分支,烹调原料与技法,风味特色与筵宴,都同广东比较接近。1988年以前,海
南的菜品总量大约是1000种左右,主要名牌有白切文昌鸡、白切嘉积鸭、白汁东山羊、清蒸和乐蟹、海南椰子盅、海南椰奶鸡、火锅狗肉、明炉羊肉,以及竹筒饭、海南煎饼、燕、海南煎堆、海南煎粽、海南粉等16种(据《中国烹饪百科全书》海南菜条),菜式不够丰盛,并未形成系列。建省13年来,经过努力开掘,现今的菜品总量大约在1500种左右,推出的乡土新名菜主要有椰汁咖喱鸡、山兰香酥鸭、石山羊火锅、黎家炸鹿肉、铁板山猪柳、南洋鸵鸟串、珊瑚柠檬斑、海南墨鱼丸、姜盐琵琶虾、芙蓉蒸海胆、蒜茸象拔蚌、竹筒龙凤盅、海南三鞭汤,以及金瓜八宝饭、苗族三色饭、椰香木薯糕、海南椰丝包等167种(据《吃在海南》),在量与质上都有重大的突破。尤其是海鲜菜的开发,黎、苗等民族菜的挖掘,热带瓜果的运用,思路新颖,组合巧妙,展示出较强的功底,令人瞩目。不过,从该书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有些“创新菜”,几乎是从外地原样搬来;以热带蔬菜(如篱笆菜、四角菜、芋梗、薯叶、毛瓜)为主料的大众菜为数甚少;冷拼及食雕的刀工依然薄弱;至于餐饮器皿的选用更是陈旧,大多是青花瓷。这些不足均已引起重视,并在逐步改进之中。
海南菜的进步虽然神速,但与时代要求相比、与烹饪强省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鲁、苏、川、粤四大菜系的菜品总量都在5000~8000种之间,在全国叫得响的名菜都在300种上下,其中不少顶尖品牌(如葱烧海参、伊府面、大煮干丝、苏州糕团、麻婆豆腐、钟水饺、烤乳猪、广式月饼),享有国际声誉。而在新原料和新科技的运用方面,在饮食养生和烹饪审美的时代意识方面,在连锁化经营和开拓市场方面,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借鉴方面,京、沪、浙、陕等省市的步伐就迈得更大、更快了。尽管它们已占据了中国餐饮市场的大半壁江山,还在向更高的目标继续冲刺。例如在最近召开的“川菜文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上,四川省副省长王恒丰就指出:“川菜是川酒、川茶、川味调味品和农畜产品的终级消费市场,川菜的发展可以带动食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川菜既是一个传统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今后还要成为四川省的支柱产业”;“川菜是四川的一块金字招牌”;“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这些论述,应当说是抓住了餐饮名牌经济中关键的关键。
海南餐饮要成为名牌经济,无疑也应从这些方面入手,只是当前的重点还是要抓菜点的创新、优化与增容,将基础打牢实。下面提两条建议:
一是进一步深入利用海南丰盛的物产资源,继续开发海鲜菜和热带菜,使之成为知名品牌,并形成系列,就像成功的海鲜宴、椰子宴、东山羊宴和竹筒宴那样。海南遍地是宝,许多名特原料(如山兰米、藤桥薏米、番薯、山芋、木瓜、万寿果、芭蕉心、雷松根、小西瓜、槟榔、咖啡、文昌鸡、嘉积鸭、那大狗肉、东山羊、万泉鲤、后安鲻鱼、陵水石斑、乐东淡鳗、铺前血蚶、港北对虾、和乐蟹、梅花参、山兰酒、五指山茶,还有各种山菜、食用菌、花卉、昆虫及滋补药材等等),都是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菜点的。许多烹饪原料学专家认为:平均起来,每一种原料至少可以做10种菜。海南显然没有到这个指标,还大有潜力可挖。第一步是把数量促上去,力争达到3000~4000种(这与湘、鄂、闽、徽等省基本相当),充实海南菜的阵容;然后优中选优,再培育出50~100个名菜,形成20种左右的各具特色的全席,那么海南菜这台大戏就好看多了。至于创新方法,应当是“立足母本,致力嫁接”8个大字,在突出海南特产和基本口味(突出原质原味,以鲜淡清美取胜)的前提下,四方之长尽可取用,不拘一格求新求变,最后汇集成花色品种齐全、技术实力深厚、顺应餐饮潮流、倾倒中外游客的“新派海南迷宗菜”。
二是推出人无我有的黎族菜。由奇绝的百越菜演化而来的黎族菜,虽然绵延2000余年,至今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十分可惜。据有关资料介绍,黎族菜的用料多为山兽野菜和米豆薯芋,蛇鼠昆虫占有较大的比重。其烹调方法古朴平实,多系生烤、白煮或腌渍,习惯加盐、鲜果汁及野辣椒拌食,口味偏好酸香、咸辣与生脆。数百种菜式粗犷大方,带有原始宗教和道教的信仰遗痕以及热带山区雨林的饮馔特色。如火烤的野猪肉干,盐水煮的山笋,泥
煨的山芋,竹筒焖制的山兰饭,以及用田蟹、蚂蚱、四脚蛇和禽畜肉骨加盐密封沤烂的“南杀酱”等。其餐具多系竹筒、椰壳、藤篮、木勺、葫芦瓢和芭蕉叶之类,富有野趣。黎族山寨现存的民间菜品还有水饭、山兰米菜饭、野味香饭(用山兰米、山猪、鹿肉、南蛇等合烹)、牛饭、糯米粑、番薯粥、木瓜酸粥、玉米糁、稀米汤、鱼茶、肉骨茶、炒野芹、焖山芭蕉心、泡笔杆笋、鱼虾煮雷公根、年猪肉、炖狗肉、烧野猪肉、山兰酒醉鸡、烤坡鼠、鼠肉干、祭祖鱼、煎虾饼、烩百虫、南蛇汤等等,都可师法借鉴。一方面提高现有黎寨乡土菜的商品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方面“克隆”包装出时髦的新黎菜,突出品味,突出情韵。前几年,满族菜、朝鲜族菜、傣族菜、苗族菜都曾上市,广泛受到欢迎。如果黎族菜开发得好,相信它会成为菜品流行潮中的新卖点。
厨师队伍要锤炼 ,海南厨师有“四长四短”,优势与不足并存。这四长是:1.在年龄结构上,总体偏小,大多不到40岁,思想不保守,身体棒,干劲足。2.在学艺道路上,不少人是“霍元甲”出身,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够吃苦耐劳、自学成才。3.在同行关系上,团队协作精神好,不是相妒相伤,而是互帮互学,共同为海南菜的振兴而拼搏。4.在改革意识上,敢于面对新世纪餐饮业的挑战,有进取心,有危机感,只要培养、引导得法,很快就可以成长起来。这四短是:1.在文化素质上普遍偏低,许多人没有进过正规的烹饪院校,专业理论知识比较贫乏。2.在师承渊源上有些人缺乏名师的严格调教,基本功不扎实,烹调技艺也不全面。3.在社会阅历上尚欠丰富,很少有人外出“闯码头”,对兄弟菜种了解甚少,不能及时掌握菜品流行动向。4.在实战经验上也较缺乏,不少人没有经历过大的“战阵”考验,只习惯于守住一店小打小闹,在经营管理上显得稚嫩一些。
有鉴于此,这一支素质很好的队伍必须多方面进行严格锤炼,要补课,要淬火,要走出去、请进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采取如下措施:
其一,有计划地选送一些好苗子,到省外著名的烹饪院校脱产学习1~2年,取得烹饪大专文凭。对于外出进修有困难者,则可邀请外地名校来岛内举办短期的专题培训班,如营养卫生培训班、创新菜培训班、经营管理培训班、餐饮市场培训班之类,集中“充电”。其二,在外地选聘一批德艺双馨的名厨来海南传艺授课,或者邀请知名学者来岛主办专题学术讲座。其间,应当明确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签订责任书,必须手把手地传,在三五年内见到成效。
其三,与外地的名餐馆建立固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定期互派厨师,跟班劳动,交流厨艺,开展多项联谊活动。通过这种合作,将外地的名菜名点和好的经营管理经验逐步“移植”到海南,使之变为财富。
其四,经常组织本岛厨师外出参观学习,如参加各种技术比赛和各种学术会议、观光食品美食节和新菜品展示会等。了解信息,广交朋友,扩大眼界,增长见识。
其五,鼓励有条件的厨师自己开餐馆或独立承包厨房。这对于增强他们的经营管理才干和开拓市场能力非常有利。
其六,鼓励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厨师钻研理论、著书立说或传艺带徒、创建门派。建议编一套《海南名师菜点丛书》,借此培养海南菜的一代宗师,提高海南菜在中国烹饪界的地位。
上述数条,只要落在实处,坚持不懈,我相信在下世纪初叶,一支有文化、有师承、见识广、头脑活、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厨师大军便会在海南岛上出现。到那时,也就是海南菜的腾飞之日。
新世纪餐饮业的挑战,无非是市场、品牌和人才的竞争。只要我们努力造大市、创名牌、练精兵,海南名菜便会和海南名胜构成海南经济发展两大重要增长点,从而使海南更加美丽和富裕。
07旅一:李恒武2008年5月10日
第五篇:三台彝族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三台彝族饮食文化发展调研报告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追求文化美食和绿色饮食,现代饮食也注重文化含量,提倡健康饮食、平衡膳食和文化美食。而乡村特色菜餐饮美食具有浓郁的绿色餐饮色彩,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因而,大力推动彝族特色饮食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凸显三台彝族饮食特色,挖掘其市场,宣传其文化,现对我乡彝族饮食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台乡位于大姚县境西北部,地处大小百草岭山系,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72公里,东连昙华乡,南接石羊镇,西连铁锁乡,北与湾碧乡接壤,国土面积455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92个村民小组,有彝、汉、傣、傈僳等民族。全乡海拔在1600至3657米之间,平均气温14℃,气候冷凉。全乡共有2961户1197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3%。有耕地12685亩,其中水田46亩,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包谷、白芸豆、等耐寒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经济收入主要是核桃。
二、饮食文化现状
三台拥有丰盛的物产资源,一年四季许多原料都可以制作特色菜品。全乡共有一定规模的餐饮业12 家,餐饮业均属个体经济性质,其中以经营滇菜、彝族风味饮食的最多,其次是经营回族风味饮食的。但到目前为止,三台饮食文化仍属于依赖型、封闭型的,绝大多数“
1迷宗菜”在餐馆是寥寥可数,仅限于在民间宴席和接待亲友中纵向传
承。特色菜肴一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进行,不存在菜品的包
装、储存和销售环节。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相当狭窄,无经济效益,难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乡具有发展绿色餐饮的优势,但菜品制作较为
粗放,文化内涵不够,吃老本,缺乏创新,个体小餐饮企业,经营满
足消费需求大众化的正餐、小吃服务为主,缺乏特色菜品和规范的服
务,经营地点散、杂,没有特色正餐、地方小吃、团体供膳、没有上
规模、上档次的酒店支撑,餐饮业发展不具有地方特色和规模化。
三、独具特色的三台彝族饮食文化
三台的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
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三台的彝族特色菜肴有很多种,奇绝的彝族美食,至今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十分可惜。
“苦荞粑粑蘸蜂蜜” 苦荞粑粑是三台彝族的一种主食,苦荞是
高寒地区出产的一种粗粮,用料为高山苦荞面和山泉水,用生铁锅片
加栎碳子母灰烙成,外皮黄脆,内心酥软,因为苦荞粑粑味道略苦,所以在彝族地区,每当春暖花开盛产蜂蜜的季节,把苦荞粑粑烧好或
煎好后,蘸上清凉香甜的荞花蜜,味美可口,令人回味无穷。(三台
多底河波乍小组)
“土锅羊油茶下烧洋芋”其烹调方法古朴平实,(用料为:山茶、山羊油、炒米、香料、食盐)土锅羊油茶有润肺、养颜等作用,而且
味道鲜美可口。加上彝族地方洋芋多,吃法一样多,不论天晴下雨,在三锅桩内烧上一大堆洋芋,不能全熟,有七成熟就可以吃了。烧洋
芋颜色看起来呈暗金色,有一种泥土的香味,香得你流口水。加上一
碗味道鲜美的羊油茶,叫你不想吃都不行。(在三台的过拉地村委会,有比较真宗的土锅羊油茶)
“燕麦炒面”燕麦炒面,燕麦,古称麦、油麦,燕麦面是将洗淘
晒干后的燕麦炒熟磨細后,加入适量白糖或椒盐做成甜咸两味“炒
面”,或用塑料袋包裝的燕麦粥。由于燕麦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可冲饮、熬粥、干食或捏成奶油糌粑,是一种居家或旅行的方便食品,有“绿色色食品新貴族”的美称。(三台多底河茨咕噜)
“全羊肉汤锅” 主要选用肥壮的黑山羊,宰杀后开膛洗净内脏,用火燎去羊头、羊脚皮毛,在炭火上烤黄后用锤锤碎内骨,最后连羊
血、肚杂、羊肉全部切块一锅煮。全羊汤锅是彝族人民喜爱的风味名
吃,这种吃法的好处是无膻味、汤白、味浓、肉香,而且营养丰富。
“坨坨肉”在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是很受欢迎的,彝族将坨坨肉放在簸箕里,一块肉就有一个拳头大小。彝族人以坨坨
肉让人感到了他们的待客的热情和大方,也看到他们粗犷豪放的一
面。这种猪的肉质比较好,因是放养的猪的肌肉较为紧密结实,而猪
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为主食,肉质也带着高山上的醇香。屠宰后的猪
直接放在地上,用草堆放其上烧烤,将体外猪毛烧光,这时猪皮也烧
黑,彝族人就将其刮干净,俗称烧毛猪。坨坨肉放入锅的冷水中,煮
时放些木姜子入汤,一般不再放入其他调料,锅架在锅庄上用柴烧煮,煮两涨待水面的泡沫消失就行了,这时肉刚熟,就须捞起,肉此时还
有弹性。彝族人一般在小簸箕中拌以盐就行了,这算是最纯正的坨坨肉。但现在许多人还要加辣椒、花椒,并习惯采用炒的方式在热锅中拌和以上调料,以增加香味。但是坨坨肉本身要求是尽显猪肉本色,不要太多的太复杂的调味品,就是放也要尽量少一些。坨坨肉显现出猪肉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彝族传统的饮食文化。(在三台的博厚村委会,能吃到比较纯正的坨坨肉)
还有黄家湾支裸坪的“带皮鼠干巴”,“山猪大排”“清汤蜂王浆”“凉拌山韭菜”,博厚拉么格小组的“骨头酱”“松萝茶”都是民间宴席和接待亲友中美传的特色菜肴。
四、彝族饮食文化的出路
1、三台的彝族特色饮食要利用人无我有的天时地利,挖掘民间传承,在“彝特”上巧做文章,树立自己的品牌;并多开展一些民间烹饪技艺交流活动,因为是同行,“真佛面前烧不得假香”,要拿出一些“绝活”,使人“刮目相看”,这样使一些民间技艺既得到传承,也得到发展。
2、发展彝族特色菜肴。我乡各种可食用的物种原料丰富多样。特别是野生菌、山茅野菜遍地可寻,野生高蛋白昆虫多,野生香料和保健药材品种繁多,发展特色菜烹调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
3、倡导绿色、环保。特色菜鲜嫩清香、酸辣适中,讲究原汁原味、酥而不烂、嫩而不生,这些特点正好符合了当今“绿色食品”、“生态食品”的饮食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加快我乡彝族特色饮食文化发展,让广大食客认识三台彝族饮
食,迷恋彝族饮食,把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于餐饮过程中,使菜点品种、质量、服务水平、用餐环境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三台独特的饮食文化,从而既给消费者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又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让人们馋涎欲滴、乐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