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的途径探索
提高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的途径探索
一、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建设存在的差距
全州各级政协的民主监督在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意识不强、措施不够、办法不多、效果不佳、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认识不够。民主监督过程的漫长和步履艰难,造成民主监督观念淡化和监督功能的脆弱。组织化是为一定的目的进行组织,它强调的是严密科学的整体性和组织性。对民主监督的认识不高表现为民主监督组织化的意识不强。少数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缺乏对民主监督的充分认识和应有正确理解,在行为上漠视民主监督、应付民主监督、抵制民主监督。错误认为民主监督是无事多事,无事挑刺,多此一举。部分基层政协领导认为民主监督缺少法律权威,随意性大,不好操作,加之对一些决策无法监督,对热点问题不敢监督,对难点问题无力监督,普遍缺乏监督热情和监督责任。政协委员双重身份,怕越位、怕添乱、怕惹麻烦,加之民主监督本身的非强制性,监督时间随意性和监督结果的不确定性,畏难情绪大。
(二)机制缺失。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监督乏力法规不完善,制约机制、保障手段受限,组织机构不健全,履职尽责的自我约束机制不严;民主监督外部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展缓慢,监督无章可循,弹性很大,往往事后表态支持的多,事前参与主动影响的少;机制建设停留口头多,落实行动少;委员被动接受履行监督责任多,主动要求行使监督权利少。监督什么?怎么监督?虽有原则性规定和要求,但普遍缺乏程序性、约束性、操作性的规定,特别是具体到某一区域、某一部门(单位)更是如此。
(三)水平不高。履职实践中,基层民主监督与群众期望、社会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是基层政协对委员民主监督积极性的调动缺少办法;二是政协委员由于个人自身素质和知情参政因素,对监督内容调研不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角度不高,深度不够,内容不广,对推进工作改进作风指导性不强,民主监督工作整体水平不高。三是在监督队伍建设上,重推荐,轻规范,缺少应有跟踪,委员主体作用和集体智慧没有发挥。
二、提高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要实现四个转变
破解当前基层政协民主监督难题,增强监督效果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程度,虚功实做,努力推进民主监督实现四个转变。
(一)提高认识,争取重视,推进民主监督由政协热党政冷向党政政协共同热转变。
政协组织要积极主动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坚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取得政府的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必要保证。要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根据党委的要求开展民主监督。重要的民主监督要主动向党委请示汇报,明确要求。要加强与政府的密切沟通和联系,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确保对政府工作所提意见和建议有的放矢,有利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二)建立组织,完善机制,推进民主监督由委员个体被动接受向委员集体主动监督转变。
要把过来分散的监督活动上升为集中的监督活动,把零星的批评建议上升为党派界别的监督意见,不断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和有效性。要变单位聘请民主监督员为政协集中选派民主监督员(特约监察员)和行风评议员,由1-3名委员组建1个监督小组,通过组别活动,健全组织机制,对监督对象实行常态监督。要建立运行机制,不断在知情、沟通、反馈环节上下功夫,对民主监督的各个环节做出明确规定。在知情环节上,党委、政府要向政协通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使之知情明政。在沟通环节上要使党委、政府与政协的沟通联系经常化。
(三)突出载体,丰富活动,推进民主监督由有形式无内容向有形式更有内容转变。
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效,提高组织化程度需要通过适当的组织和活动形式来实现。要大力开展公开民主评议活动。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每年选择1-2个专题,通过专题调研、专题视察、专项协商议政等系列活动开展专项监督。要民主评议政府专项工作,在组织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广大群众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召开政协民主评议会,邀请党政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参加,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扩大宣传,跟踪监督,推进民主监督重过程轻结果向过程结果并重转变。
要克服过来政协民主监督重形式过程,而轻内容结果的弊端。监督活动轰轰烈烈,宣传推介声势浩大,实际效果忽略不计,跟踪督查销声匿迹。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就要扩大宣传,大力宣传活动本身,特别是民主监督后要跟踪报道,促成监督成果转化,增强民主监督实效。要把跟踪宣传作为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的重要措施,推进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效结合,重点报道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政协委员和党派团体对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把委员视角与群众视角结合起来,扩大民主监督的社会影响。
三、集体选派民主监督员是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的重要途径
(一)坚持集体统一选派民主监督员。具体做法是,由政协根据年度工作统一部署和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对接,把一批素质高、议政能力强又有工作热情的委员初定为民主监督员。根据其工作岗位、个人优势、界别特点,2-3人组成1个监督小组,由1人负责,以年度为任期统一选派至相关部门担任民主监督员或特约监察员。先后对公检法司、工商税务和社会服务部门完成了集体选派民主监督员任务。重点对被派驻单位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情况,履行职能,完成任务,服务社会等情况;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优化环境以及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廉政勤政、优质服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总结被派驻单位的工作经验,反映被派驻单位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和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监督员不直接干预单位事务,但对部门重大问题特别是向社会需公开的事务全程监督。做到哪里有“窗口”哪里就有民主监督员,哪里有需要公开哪里就有民主监督。
(二)坚持开展公开评议活动。公开民主评议和专项评议是民主监督的创新形式。州政协把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公开评议机关干部作风作为政协委员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重要形式
和活动载体,把推荐和组织委员参加公开评议改进作风作为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的重要途径。从2009年开始,根据评议办的工作要求,先后推荐了24名委员对12个政府组成部门及部门主要负责人开展了评议,2010年又将推荐26名委员对13个部门进行评议。同时,就社会关注的专题开展集中评议,组织委员100余人次对优化环境、公正司法、金融信贷、窗口服务等5个专题开展集中评议,每次选派10-20名委员组成专业委员队伍,不断提高监督效果。
第二篇:政协民主监督的途径探索
政协民主监督的途径探索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随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政治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越来越重要。下面,本人就新形势下加强民主监督的途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监督的宽松型环境,全方位畅通民主监督渠道
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民主党派的骨干作用、界别组织的纽带作用,努力形成一种政协委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呈现出乐于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监督、真诚接受监督的姿态和境界,尽力营造一种民主监督的宽松政治环境和健康社会氛围,以引导和激发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协的民主监督侧重于“献策有方,议政有度,立论有道”的方式引导被监督者改进工作,改进作风,其效果可以表现为立竿见影的直接效果,也可以表现为潜移默化的间接效果。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挑毛病,找问题,也要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做到对事不对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协委员自身也要解决一个“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民主监督的责任感,共同营造好“民主监督”的健康大环境。
二、推进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系统化进程,完善监督的组织程序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五十五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监督作用。政协民主监督也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适应我国民主发展的新趋势、新背景、新特点。
(一)提升民主监督的组织层次。要努力探索把分散的监督活动上升为集中的监督活动;把零星的批评建议上升为党派的监督意见;把单个的热点问题上升为界别组织的专题视察,以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二)整合民主监督的组织力量。就整体而言,政协要主动加强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特色和作用;就系统而言,政协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界别团体和政协专委会的特殊作用,开展“集团作战式”监督,实行市县两级政协联动监督,形成政协组织的整体优势。
(三)强化民主监督的组织体系。政协要有效发挥其民主监督应有作用,必须使组成政协的党派、团体、界别提高组织化程度,及建设和提高各自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同时可以探索组监督小组——可以根据界别和党派的代表性,挑选和委派若干民主监督员,由政协的专门委员会牵头,受政协委托行使民主监督权,以专门小组的形式,有组织的开展民主监督活动
三、加强民主监督的科学性、创新民主监督的手段
(一)积极主动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要求。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整个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属于人民监督。政协是协商机构,其民主监督在性质上没有法律的约束力。因此,政协民主监督要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委员主动、群众关注的工作格局,形成有利于人民政府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雄厚的群众基础,就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积极创新民主监督才能取得实际成效,才能逐步加大力度,使政协民主监督真正成为有影响的监督形式。实践证明,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是政协民主监督工作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取得突破、超越和发展,获取丰硕成果的根本保证。
(二)选择关系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视察或调研,提出科学的对策。发展是执
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人民政治履行政务职能的第一要务。政治民主监督工作只有围绕第一要务来开展,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才能够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进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了,市场繁荣了,人口密集了,但也随之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东西。例如:商品房价、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社区建设、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群众十分关注,我们要把它作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要求政府既要重视城市发展,又要努力完善城市配套的建设影响或损害群众的利益。另外,要关注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从近几年情况看,农民的收入提高幅度较小,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党中央把“三农”问题已做为工作的重点。现在农村的问题主要是: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土地承包、新村建设、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进一步的完善农村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策献计。
(三)加大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力度,保持民主渠道的信息畅通。首先,要建立健全反映社情民意的队伍和网络。从省政协到各市县政协都要在各界别、各层次的委员或工作人员中,建立起一支反映社情民意的队伍,加大必要的投入,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健全工作网络,随时准确、快捷、安全地收集和掌握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情绪的信息,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要完善信息工作及相关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其次,要积极扩展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首先通过视察或调研了解和收集社情民意情况,其次充分运用提案或主席走访委员等形式来反映一些重要情况和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召开各种小型座谈会,请各方面有识之士充分表达意见,各种形式有主题,范围小、层次高,采集的信息强、质量好,是政协反映社情民意的一种有效形式。再次,要抓住反映社情民意的重点问题。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情况,权力为困难群众反映意见,排忧解难。要侧重于反映其他渠道不易反映、难遇得到社会反映和群众意见;侧重于反映统一战线内部中高层人士的看法,包括少数人的不同意见;侧重于反映多个界别和特殊群体的要求,包括那些人数不是很多但需要合理兼顾的意见;侧重于反映党委、政府的有分量、有价值的信息;侧重于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又事关决策的重要情况和意见。
(四)以民主评议政府工作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工作情况为突破口,推进民主监督工作的不断深化。民主评议是民主监督不可缺少的内容。民主评议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大力度,抓花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抓好评议员队伍组建。要挑选思想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熟悉业务、有一定威信和影响的政协委员担任评议员。同时,要组织评议委员学习有关纠正工作文件和政策法规等,为展开工作创造条件。二是抓好调查摸底,充分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要反复进行查访,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是民主评议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三是抓好面对面的民主评议,客观公正的作出评议意见。要敢于批评行业不正之风触及到的人和事,在定性、定量分析上做到真实、准确、公正,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四是抓好整改措施,确保民主评议取得实效。要与纪检单位联合组织力量,督促检查被评议部门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到边评边改、以评促改、评改结合。通过民主评议的有效开展,市政协民主监督由软变硬,由弹性转向刚性,实现新的进展和突破。
(五)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同舆论监督、党纪监督、人大监督等监督力量的结合,凝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合力。政协民主监督同党的纪律监督、人大权力监督、司法行政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等共同构成我国独具特设的监督体系。各级政协要根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大胆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并和其他监督形式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共同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作出努力。一是加强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的结合。政协民主监督有很多内容层次较高,除了实现在高层中规范运行外,如果启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舆论工具为委员们开辟政协之声、政治话题、政协视点、委员论坛或专栏等,就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与对话,会更快更好地引起各方上下的重视,加快存在问题的解决,营造全社会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民主监督与党纪监督、人大监督的结合。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政协与人大、纪委等组成联合监督小组,建立起一个协调工作机制,对党风廉政建设、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等,实施“一体化监督”,这样做即可简化监督程序,又可以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三是加强民主监督与专题监督的结合。政协要发挥自身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坚持为民的宗旨,直接参与党委、政府一些重大问题、重大思路、重大决策的调研和检查落实工作。
四、创新民主监督的实效性载体
(一)组织召开“对口协商”的专题会议。根据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中的难点,选择好专题,请党派、团体,特别是对口的界别委员,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进行面对面交流,面对面探讨,共同寻求解决难题的方略和对策,是民主监督能够“有题可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开辟“委员论坛”的专题述评性栏目。对群众高度关注,社会影响重大的典型事件,与新闻舆论部门紧密配合实行个案剖析曝光,把政协民主监督借助新闻媒体,通过组织委员对所监督问题发表独特见解。以其直接快捷,透明真实,旗帜鲜明的特点,直击不正之风。
(三)跟踪“调研成果”的专题落实。政协每年的调研成果很丰厚,怎样选择一些当时当地最有价值的调研成果转化为有关部门的工作成果,需要政协在“有为不越位”的前提下,以“民主监督”为手段,以“反馈、跟踪、视察”为抓手,以成果转化为目标,切实做好参政议政调研成果的落实。
(四)履行“民主评议”的专题工作。组织委员对行政执法部门的专项工作进行民主评议,这是政协加大民主监督力度,拓宽民主监督渠道的有益尝试。委员们可以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部门的依法行政、工作作风、专项工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议,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五)探索“选任干部”的专题推荐。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要进一步扩大政协委员在干部选任中的民主权利,不断的扩大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特别是对一切党政一把手和技术业务干部的选任,应当充分发挥政协党派、界别和委员的特殊信息作用,在“推荐”和“考察”基础上为党委选任干部的决策提供准确有效依据。
(六)实施“廉政建设”的专题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是清除腐败、防止特权的有效渠道。为此,政协的民主监督应当在这方面尝试发挥其特殊的监督作用。比如建立廉政通报制;建立廉政建设特邀监督员队伍;参与重大案件的听证、监察工作;为党政部门提供反腐倡廉方面的重要信息和重要提案。
总之,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无论从物理还是实践上,都需要政协组织作出不断的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协民主监督实效
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协民主监督实效
政协民主监督是中国政协的三个主要职能之一,也是我国人民民主监督体系的重要部分。在当前新常态、新形势下,政协怎么履行好民主监督的职能,怎么发挥好民主监督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各级政协、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民众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政协民主监督的概念:
政协的民主监督与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府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不同,这是一种通过人民政协,由政协委员及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提出意见建议的监督形式,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的监督。其主要特点有:
(一)群众监督性:由于作为监督主体的政协委员来自各党派团体、各行各业,代表各界别、各党派、各团体,因此政协民主监督不是政协机关的监督,而是一种群众监督。
(二)非权力监督性:人民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决策机构。政协的民主监督靠的不是权力,而是所提意见建议的正确性和准确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话语权。这也正是政协民主监督的独特之处。
(三)协商监督性:政协民主监督是通过协商、沟通、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是一种柔性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政治方向和根本利益上高度一致,都是反映群众呼声,通过帮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来推进工作,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四)合作监督性: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作为政协主要参加者,反映和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通过依托政协这个平台提出批评性意见和建议,对党委政府进行监督。这种来自党派、团体的监督,有利于推进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
(五)建设监督性: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运用调研、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具备理性和建设性特点,这也是政协民主监督的突出特点之一。
二、政协民主监督的意义: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它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进行的互相监督。这种监督的性质是由政协组织的性质决定的。
一方面,政协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监督,人民检察院的行政监督,以及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等。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以人民政协为载体、以政协章程为依据,以批评和建议为主要形式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的一种具有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政治监督。
另一方面,政协民主监督又不同于一般的民主监督。它是站在参政党的角度,对执政党的监督,是“在政党层次上开展的,是多党合作的制度安排”,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政党体制内,在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基础上,通过民主的方式对共产党实行的一种政治监督。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虽然不具有国家权力性质,但是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环节,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对于进一步改进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切实开展政协民主监督能够促进党政机关改进工作,防止和消除腐败现象,促进廉政建设。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唯一由合法政党参加,并以党派名义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因此,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鲜明的党派性特点。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党派性特点,切实开展党派监督,更容易引起执政党的重视,能更好地促进党政机关改进工作。
(二)切实开展政协民主监督能够向有关部门充分反映各界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实际困难。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由各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组成,这种广泛代表性决定了政协联系着方方面面的人民群众。因此,政协的民主监督是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监督,有利于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能够了解到其他渠道难以掌握的社情民意,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把各界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反映出来,代表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三)政协的民主监督是一种高层次和有组织的监督,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政协各界代表人士,是在政治上有影响、或在经济上有成就、或在学术上有造诣的高层次人才,对问题看得准,认得清,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政协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它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不同于一般群众的分散监督,它是在政协组织中,按照一定的章程,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实现的。因此,政协的民主监督要比一般群众的监督更具有影响和权威、更有力度和成效。
(四)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与其他形式的监督相辅相成的作用。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由于政协位置超脱,不受地方或部门利益局限,可以排除干扰,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更实际地反映各方面的情况,更有利于客观地提出建议和批评,减少监督中出现的“盲点”和“空白点”问题。因此,政协的民主监督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三、当前政协民主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协的民主监督职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但从总体上来看,民主监督仍然政协履行职能中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主监督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整个社会对民主监督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民主监督的实效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1)从民众的角度看,很多人认为政协委员只是一个荣誉,一个称号,民主监督的作用影响不大,从而对民主监督不抱有太大的期望。
(2)从监督者的角度看,存在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不易监督的情况。部分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意识不强,患得患失,甚至害怕“越位”引起领导和部门的反感,因此缺乏民主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
(3)从被监督者的角度看,部分被监督者和职能部门对政协的性质和作用不太了解,对政协的民主监督不太重视,或多或少的存在应付心理,认为民主监督“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民主监督增强了工作环节,影响了工作效率,“多此一举”,缺乏接受民主监督的自觉性。
(二)民主监督的主体不合理
当前,我国政协负责人和委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党政机构,这也是造成政协民主监督不力的原因之一。虽然这些负责人和委员的工作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都比较强,但从民主监督的角度来看,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方面,从代表性来看,这样的结构是明显不合理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之间利益和主张的差异,归根到底是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差异。政协负责人中来自党政机关的太多,就会产生在民主监督中在什么位讲什么话,为党和政府评功摆好的多,批评建议的少,这样民主监督的功能无形中就被弱化,也使政协工作的代表性打了折扣。
另一方面这样的构成,有悖于政协职责履行的内在要求。这些政协负责人和委员们既是权力机关的成员,又是执行机关的要员,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双重身份带来了巨大的矛盾,类似于“运动员同时是裁判员”的角色混淆,大大削弱了民主监督的作用。
(三)民主监督的形式不丰富
民主监督的形式不很丰富,这是影响民主监督实效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政协开展民主监督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协的全体会议或专门委员会会议作出的有关决议。二是政协组织向党和政府提出各种建议、报告。三是政协委员参加党和政府组织的调研活动。这三种民主监督的形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涵盖性,一般来说,在现实政治实践中,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协的民主监督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有丰富具体灵活的实现形式,像司法机构聘请政协委员担任监督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我国民主监督的发展空间很大,因此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多的实现形式。
(四)民主监督的效果不理想
和国家的权力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不同,政协作为协商机构,它实施的民主监督既没有法律的效力,也没有党纪、政纪的约束力,因而导致它的监督效果缺乏影响力,效果不太理想。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引起领导和部门党的重视,或者是表面上重视、实际上轻视,或者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轻视,没有被真正的接受,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很多地方的监督员聘请不规范,导致监督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有些监督工作浮于表面,或者半途而废,不深入不彻底,难以见效。被监督者听不听取、接不接受、采不采纳批评建议,完全取决于其自觉程度。即使不接受监督,也不算违纪违法,更难受到约束和制裁。因此,政协民主监督经常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关键时候不要”的现象。由于权威性不够,民主监督往往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民主监督的权威性更显不够。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监督无力的恶性循环。
四、政协民主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我国政协民主监督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主监督的定位不明确
人民政协是一个政治组织和协商机构,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它既没有立法权,也没有行政权,更没有领导权。但是我国的政协章程又明确表明,政协组织具有民主监督的权利。这实质上是一种矛盾,因为权利不等于权力,权利不具备强制性。政协组织只有监督权而没有其他刚性权力作保证,它通过的决议,提出的批评建议没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执行力,这种监督往往会软弱无力。对于批评建议听不听取、接不接受、采不采纳完全取决于相关领导干部民主素质的高低、统战观念的强弱以及政协主要领导的权威。即使相关领导或部门不经过协商,不接受监督,也不会受到纪律或者法规的制约和处罚。而政协作为非权力性组织,也拿不出过硬的措施加以制约,这种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民主监督力度的缺乏。
(二)民主监督的配合不到位
政协民主监督虽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和行政的命令性但它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性,具有层次高、范围广、成本低、效率高、形式活等其他民主形式所没有的独特优势。然而单一的政协民主监督在实践中作用的发挥的非常受限,委员们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定位不明、渠道不畅和无处着力。定位不明是指政协民主监督和党内民主监督、人大法律监督、行政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相比,没有明显的界限;渠道不畅是指政协委员们获取监督信息的渠道不通畅;无处着力是指政协委员们大都是孤军封站,形不成强大的合力,而且自身专业优势也得不到充分得发挥等。在现实政治层面中,缺乏与人大等权力性监督形式的合作,导致政协的民主监督缺乏刚性;缺乏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合作,使政协的民主监督缺乏影响力;与群众监督缺乏合作,使政协的民主监督难以深入人心,不能和群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广泛地反映民众的呼声等等。因此,民主监督影响与其他各类监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发挥更为强大的整体功效。
(三)民主监督的机制不完善
机制不完善是制约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原因。民主监督虽然是政协的一项基本职能,但建国以来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只是在党的相关文件、政协章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有过一些规定和阐述,对于民主监督的目的、民主监督的程序、民主监督的规则等重大问题没有具体的界定,并且在具体实践中缺乏配套措施,因此实践起来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和随意性,直接影响了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效。政协委员缺乏知情权,获得的信息有限,实施民主监督无从下手。有些党政部门对政协的民主监督缺乏有效的沟通,也没有一定的反馈措施,致使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常常石沉大海。而对于那些来自党政机关的政协委员来说,还会出现自己提出的批评意见要求自己改正的现象,结果使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不十分完善,各种保障机制还不十分健全,这就使得政协的民主监督在实践中受到了很多限制,出现了怕“越位”,怕“惹事”,怕“风险”等现象,影响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造成了政协民主监督的实践困难。
五、加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对策思考
为了更好地履行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提升民主监督的有效性,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强化民主监督的意识,增强主动性
1.政协委员作为民主监督的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到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政治价值和现实作用,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做到有理、有据、有力,从而不断提升民主监督的实效。
2.提升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效性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党委政府要引导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和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并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帮助政协各级组织推进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3.要加大对政协及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深入人心,为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拓展民主监督的渠道,增强灵活性
1.用好用活现有的民主监督形式。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级政协组织在履行民主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形式和途径,比如政协例会、调研、提案、建议案、参与行风评议等等。对于这些好的形式和途径,应该进一步的加以规范和完善,使民主监督的职能更好的得以充分的发挥。
2.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途径。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主监督的形式和途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前已有一些政协组织在实践中创造出了新的民主监督形式,像参加民主评议、执法检查,举办政协论坛等等,使得民主监督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民主监督的实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不断健全和完善这些形式和途径的同时,还要结合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拓展民主监督新的渠道。
(三)完善民主监督的机制,增强规范性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推进民主监督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其制度化建设:
1.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要明确规定民主监督的范围、内容、形式、程序、落实、反馈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障民主监督的健康平稳运行。
2.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制约机制。要从制度上入手,建立有效民主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政协委员们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力和自由,为民主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证。3.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保护机制。要制定保护政协委员们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措施,确保委员们提出批评意见以及进行举报的正常行使和不受侵犯。
4.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委员们,以及对于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扎实改进工作的党政部门,应当予以恰当的奖励,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以达到整体推进民主监督的目的。
(四)把握民主监督的重点,提升实效性
1.选好议题。政协民主监督的内容十分宽泛,形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选好议题,突出重点,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因此,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选择社会普遍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度的民主监督。
2.深入调研。在民主监督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和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所提出的批评意见客观公正,所提出的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政协的民主监督真正做到有据、有方、有为、有果。
3.搞好协商。要坚持以民主协商和批评建议为主要形式和途径,多提建设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政协委员们把自己摆在与被监督者平等的地位,采取民主的方式、讨论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搞好协商。
4.提高素质。民主监督效果的好坏和政协委员们的素质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不断提高政协委员们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提高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民主监督的合作,增强协同性
加强和改进当前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还要在加强与其他监督形式相配合、相协调上下功夫:
1.与新闻监督相结合。新闻舆论监督对民主监督起辅助加强作用。通过开办“政协论坛”、“委员之声”、“政协建议专栏”、“民主监督”等类似的专栏或节目,反映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大民主监督的力度和影响。
2.与人大权力监督相结合。政协的民主监督意见和建议,可以单独提交党委政府,也可以不作最后定论,提交人大讨论并由人大最后作出决定,变成具有约束力的意见,这样不仅加强了政协与人大的联系与合作,也有利于政协民主监督实效性的提高。
3.与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相结合。例如,可以与党委纪检监察机关联合开展反腐倡廉专题监督,对重大案件开展听证、督察工作,利用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反腐倡廉工作的提供信息资源和智力支持。
4.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政协的民主监督要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和群众监督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第四篇:现阶段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法探索
现阶段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法探索
农工党泉州市委
民主监督是参政党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参政党广泛参与、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也是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民主监督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课题。加强参政党民主监督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和改善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水平,进一步发挥参政党民主监督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认真履行职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民主党派的现状和当前形势与任务的要求和职责与使命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淡薄和参政党理论滞后。民主党派内有部分领导干部在指导思想上和工作实践中,未能完全把民主监督作为民主党派的最主要的职能,并使之成为带动全局的中心工作;二是民主党派的成员从整体上来说,参政党的政党意识和民主监督的主动精神仍未能真正地确立起来。一些成员的政党意识淡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够强。一些成员的思想观念仍落后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视野大多局限于经济、环保和一些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敢涉及政治体制改革,人事制度及重大社会问题。三是对特约人员疏于管理,未能真正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对特约人员无专门的制度管理,其作用的发挥结果是个人化趋势严重,是否履行职责取决于个人的自觉性、使命感和政策水平。
为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中共党委应重视和加强协调,强化民主监督作用。
党委重视,积极支持,是强化民主监督地位的保证。“剃头挑子一头热”是难以奏效的。一方面,要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和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并依法保护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权利不
受侵犯;另一方面,党委应积极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及各级组织推进履行协商监督职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监督还应同其他形式的监督相配合,尤其是同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相协调,以期能发挥更好的效应,强化民主监督的作用。民主监督和其它监督的许多工作方式是相似的,比如考察、调查、检查、情况通报、意见反馈等,只有相互协调好,其效果才能随之扩大。也可以共同选择有关监督课题,共同调研,把几方面的意见建议融为一体。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而且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建立健全完善和规范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机制,推动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进一步拓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渠道,使民主党派在知情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监督。建立健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民主协商会议制度、政府部门和民主党派工作议政制度、民主党派知情渠道制度、民主监督反馈制度等制度,并以法律规章的形式加以确认,保障监督的科学性、确定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实际需要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加强与其他监督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不断进行民主监督形式上的创新,创设更多的监督形式,对民主监督进行“面”的拓展:
一、通过会议、建议案、提案、视察和专题调查,来提意见、建议和举报、批评;
二、要大胆开展民主评议工作,组织民主党派成员、政协委员对政府有关部门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民主评议,并作正式文件递交党委政府。将评议结果列入对这些部门工作的评价考核,使之产生压力和动力;
三、要继续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通过反映社情民意,强化民主监督作用;
四、要开展情况通报,检查、督查活动,在活动中实施民主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民主监督规范有序,切实有效,力度不断加强。
(三)根据民主党派自身发展需要,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民主监督素质,完善党派内监督制度。
完善内部监督则需要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中央监督委员会以及各项制度的作用,并且学习和借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宝贵经验,加强各民主党派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借鉴。可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在社会主义学院开设民主监督课程等途径,不断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使其关心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认真调研,找准监督的切入点,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在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框架下,各民主党派要准确定“位”,即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做到不越权、不越位,又有作为、起作用,真正为支持和帮助执政党改善领导和改进工作出实招、出高招。
(三)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参政党理论建设,加强民主监督、民主党派与民主政治的理论研究。充分认识民主党派在新时期发挥民主监督功能的意义。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民主监督是政协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人民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政治组织,不是一般的群众性团体,一定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参政议政实践,努力造就和培养一大批中青年专兼职骨干,多多参与理论的研讨与写作。
(四)发挥好特约人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民主监督水平。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应邀为“特约人员”,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也是参政党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创新形式,但多数“特约人员”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好。一是统战部门重邀聘,轻指导;二是特邀单位重形式,轻实际;三是民主党派对“特约人员”很少管
甚至没有管;四个“特约人员”重荣誉“光环”,轻履行职责。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特约人员的选聘和管理工作:
1、制定《特约人员选聘与管理工作条例》,规范选聘特约人员的条件、程序及其工作权责;规范任职期限、考核与奖惩办法。
2、吸纳特约人员参加政府“对口”部门的大案要案,可阶段性参加,也可全程参加。
3、建立培训制度,凡新上任的特约人员,必须经过社会主义学院培训或短训班培训。
4、扩大知情范围,经常向他们通报情况,征询意见,加大参与力度。
5、适时举办特约人员民主监督经验交流会,促进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6、要善于监督。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局面,同时各种深层次矛盾也凸现出来,以前没有见过的社会现象,没有想到的社会问题,没有发现的社会矛盾都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上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对策,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深入细致地了解社情民意。只有这样,我们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时,才能更具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因此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学习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有关的新知识,关注和研究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切实履行好民主监督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参政党职能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民主党派实施民主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支持、维护和帮助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执政,只有不断地改善参政党履行职能的内外环境,切实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使其真正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政协民主监督工作部署
为切实加大民主监督工作力度,改善民主监督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胆子不大、力度不大、影响不大”的状况,敞开思路,放开手脚,开辟领域,大胆监督,努力开创民主监督工作的新局面,使民主监督工作取得新实效,全面提升政协形象,特制定2011年民主监督工作计划,政协民主监督工作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与重点民生问题,认真履行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
二、工作目标
通过采取民主监督的各种形式,对被监督单位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方面、重大方针的贯彻执行方面、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的解决方面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廉洁从政方面,特别是提案办理质量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开辟畅通的民主渠道,畅达民意,凝聚人心,实现民主监督工作质的飞跃,范文《政协民主监督工作部署》。
三、具体工作
(一)开展定向选派,实行经常性监督(3-11月)。今年继续选派一部分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政协委员组成监督小组,进驻部分职能部门,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工作。民主监督员数量设定为98人,分成22个监督小组。
(二)开展提案办理全程跟踪,实行针对性监督(4-8月)。今年选择3件重要提案,通过对承办单位提案办理全程监督,对热点、难点提案追踪,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督,推动提案的有效落实。
(三)开展民主评议,实行重点监督(9-11月)。今年的民主评议工作,除实施《政协区委员会民主评议办法(试行)》规定的内容外,专题委员会组成13个评议小组,就13件重要提案办理情况,对承办单位进行民主评议。
(四)举办1次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10月)。
(五)组织2次提案工作专题调研(5-11月)。
(六)召开1次民主监督员工作汇报会议(12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