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基本知识点总结
1.一个十是(),二个十是(),3个十是(),4个十是(),5个十是(),6个十是(),7个十是(),8个十是(,9个十是(),10个十是()。
2.10里面有()个十,20里面有()个十,30里面有()个十,40里面有()十,50里面有()个十,60里面有()个十,70里面有()个十,80里面有()个十,90里面有()个十,100里面有()个十。
3.10个一是1个(),10个十是1个()。
4.26是由()个十()个一组成。
37是由()个十()个一组成。
49是()个十()个一组成。
58是由()个十()个一组成。
5.三个十,7个一组成的数是();4个十,8个一组成的数是();5个十,1个一组成的数是();8个十,8个一组成的数是()。
6.和45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和7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和5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和33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和1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和9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7.一个数,个位上是4,十位上是 8,这个数是(),读作();一个数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读作();一个数十位上是6,个位上是1,这个数是(),读作();一个数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4,这个数是(),读作(); 856是()位数,5在()位上,表示()个(),6在()位上,表示()个()。
78是()位数,7在()位上,表示()个(),8在()位上,表示()个()。
10是()位数,1在()位上,表示()个()。83是()位数,8在()位上,表示()个(),3在()位上,表示()个()。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对于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是本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对学生的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介绍班级情况。
本班有26人,本人与搭档配合默契,认真、尽心管理班级,班级已树立较良好的班风、学风。迟到、旷课等现象极少发生,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也越来越高。
二、语文教学情况。
1、预习习惯的养成。
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之前都要先预习,预习要求有:①读课文三遍,在文中画出生字。②查字典给一类生字组词,并读两遍。③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第二天早读我还要检查预习情况,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
要求:①每人在课堂上至少要举一次手。②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开动脑筋。③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
3、学会课文朗读的一般技巧。
在抓朗读时做到:首先,我抓停顿。每天我必带读课文,教学生如何读好长句,甚至告诉学生在哪应该停半秒钟,无论学生是自由读、还是齐读,只要我一听到学生唱读,就会马上叫学生停下来,做到一句一句地教,直到教好为止。其次,抓感情。想把书读好,首先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再次,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尽量避免漏字、添字、错字的现象发生。
4、加强学生的背诵量。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检查方式有两种:一是家长签名检查;二是老师组织同桌之间检查。
5.在识字教学中,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中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识字,提倡个性化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⑴课前准备: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⑵课堂上: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低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些不足:如: 班级发展不平衡,学生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学生还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本班学生生性活拨、好动,有些学生写字习惯差、姿势不正确。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有得有失,今后我一定会取长补短,争取做到最好。
第三篇:记叙文基本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
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神态、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
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散步》《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表现主题。如:《安塞腰鼓》。(3)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事物及起因、经过、结果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概括文章内容时常用。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4)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 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整篇课文可以分为上课前——上课时——下课后这三个部分。又如鲁迅的《故乡》,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小学时学的《开国大典》《穷人》也是顺叙的典型课文。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难忘的启蒙》(沙健孙)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纪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童年启蒙——中学启蒙。
②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
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着叙述,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窃读记》《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羚羊木雕》对“我”和万方友谊的插叙。如《驿路梨花》运用插叙表明原委,交代了房子的来历。此外还有平叙、补叙等等。5.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
① 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② 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③ 以人物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叙述者“我”是故事的见证人,被称为线索人物)④ 以事件为线索(如《社戏》《散步》)
⑤ 以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⑥ 以事物为线索(如《项链》《皇帝的新装》)(以上被称为明线); ⑦ 以人物思想感情(如《春》)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如《荔枝蜜》)为线索等等,(这两种被称为暗线)。⑧ 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度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第四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 一、一要点:语文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
1.语言文字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1)文言实词:古今意;常用文言实词具体含义
(2)文言虚词: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
(3)文言句式:使动句式、意动句式、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2.文学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1)作者基本情况(字号、朝代、主要思想或文学主张、文学成就、代表作(2)作品基本情况(出处、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特色、地位(3)文体基础知识:4种文体知识的具体考核
①议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驳论的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②记叙文:
叙述方式:顺序、倒序、平叙、插叙
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③诗歌:
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自然天成、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诗词部分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就是诗词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六种间接抒情是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重点与难点。
借景抒情又分为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四种,这四种借景抒情的区别就在于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多少。
直接抒情: 《湘夫人》,《长恨歌》,《声声慢》《一句话》《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自然天成:《饮酒》 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湘夫人》《秋兴》《长恨歌》 移情于景:《声声慢》《长恨歌》《秋兴》《再别康桥》 因情造景:《湘夫人》《长恨歌》《雨巷》 诗歌的抒情 借事抒情:《蒹葭》《湘夫人》《鹧鸪天》《再别康桥》《八声甘州》《长恨歌》 借举止抒情:《行路难》《长恨歌》《饮酒》《鹧鸪天》《摸鱼儿》《再别康桥》《八声甘州》
间接抒情 借比喻抒情:《虞美人》《长恨歌》《声声慢》(自喻)《摸鱼儿》《再别康桥》 借象征抒情:《行路难》《一句话》《蒹葭》《早雁》《摸鱼儿》《雨巷》《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借典故抒情:《行路难》《鹧鸪天》《摸鱼儿》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借代等。④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法 心理刻画:直接间接、心理描写
表现方法:倒叙、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
倒叙: 《哭小弟》《马伶传》《金鲤鱼的百裥裙》
托物言志:《秋夜》 以小见大:《香市》《苦恼》
对比:《苦恼》《都江堰》《种树郭驼橐传》《西湖七月半》《香市》
铺垫:《纪念傅雷》 侧面烘托:《哭小弟》《马伶传》《张中丞传后序》
反衬:《香市》《冯谖客孟尝君》《张中丞传后序》《马伶传》《张中丞传后序》 类比:《种树郭驼橐传》《我与地坛》《蚂蚁大战》 欲扬先抑:《冯谖客孟尝君》《都江堰》 象征:《秋夜》《我与地坛》《蚂蚁大战》《爱尔克的灯光》《都江堰》 拟人:《秋夜》《都江堰》《蚂蚁大战》
3.文学作品阅读分析: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提升写作能力
二、记住语文中的“二”
(1)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2)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3)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4)二种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类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5)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6)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第五篇:议论文基本知识点
议论文基本知识点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常见题目是: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B、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C、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
D、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E、对论点的评述。(这是开放性试题)
2、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常见题目: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
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
1)、哪些可作为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比喻论证 4)、对比论证。
三、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