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公考之完善监督

时间:2019-05-14 13:2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公考之完善监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公考之完善监督》。

第一篇:2011公考之完善监督

加强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监督和制约权力是权力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1.2 只有完善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才能避免专制与腐败。我国当前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权力监督是指享有行政监督权力的法定监督主体,依法对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在行政过程中是否坚持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所实施的监察和领导。权力监督机制是指权力监督体制方面的各种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及其运作状态。目前我国权力监督机制还存在着虚督、失督和弱督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权力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我国权力监督机制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既受同级党委或政府的领导,又受上级监督机关的领导。而在实际运行中,往往起作用的是同级党委或政府的领导,监督机关成了同级党委或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执行机关;其权力来源由同级党政机关掌管,其经济来源也要靠同级党委和政府解决,这就使监督机关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同级党委和政府,使得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很难有效发挥,监督权力相对减弱。由此,监督机关难以监督同级党政机关,而只在对下级党政机关的监督中发挥作用;监督权力的指向只能向下,而较难发挥水平作用去监督和制约与之平行的党政机关。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一些涉及主要领导干部或为地方保护主义庇护的违纪案件就很难查处,使监督出现“气不足,力不够”,“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疲软状态。

2.2 民主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我国民主监督体系比较完善,它包括人大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民主监督的过程、环节、机制紊乱无序,不受制约;二是民主监督组织行使职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与广大公民的监督权力相配套的选举、罢免、申诉、控告和国家赔偿制度等程序性规则不完善,使民主监督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缺乏权威和效力。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等一切权力由它派生并受其监督,它是以人民意志和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最高层次的监督。目前人大没有专门的监督常设机构且诸多关系没有理顺,人大在理论上应有的权力与现实中实有的权力相差甚大,特别是实践中,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大大低于行政权,致使人大反映民意、联系群众、解决矛盾的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出来。

2.3 权力监督机制运行方式简单且功能不全。在我国目前是实际政治生活中,比较有力的只有一种方式,即自上而下的监督;而自下而上的上行监督却相对困难。这是因为自上而下的监督构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由于我国目前选用干部仍以委任制为主,下级干部的命运掌握在上级手里,因而这种监督显得强而有力易于操作。在我国权力监督机制内,自上而下的监督仍代替或半代替着平行制约的监督和自而上的监督,造成不少监督环节的空档和误区。

2.4 权力监督环节存在着不到位的“真空”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直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偏”上,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而忽视权力运行前的预防性监督,这不仅使权力监督机构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而且造成权力运行前和运行中监督的“真空”环节。领导干部掌权在位之日,正是需要监督之时。而恰恰在这个时期,有的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几乎处于“天马行空”的状态,不受任何约束,一句话就能决定单位职工的升降荣辱,一支笔就可开支国家的巨额资金。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基本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这为我们改革和完善现代政治文明条件下的权力监督机制确立了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机制。

3.1 转变传统的权力监督理念。(认识)以往我们所讲的监督,往往是偏重对人的监督,如监督的重点是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主要是对“一把手”的监督。这种监督实际上只强调对干部行为的监督,忽视了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因而不是科学的监督。健全和完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首先必须在监督理念上有一个根本转变,即从过去所强调的对人的监督转变为注重对权力的监督。对权力的监督是指按照权力运行规律,从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上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如推行政务公开,完善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建立领导干部重大活动报告制度、财产收入申报制度,重点加强对决策、执行以及人财物使用和管理环节的监督等等。注重对权力及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是监督方式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3.2 建立权力监督体系的整合机制。建立权力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一是通过制定有关监督法律法规,对各监督主体规范其地位、职责、权限,规定其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使监督主体明确各自的具体工作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加强人大、政协尤其是人大对党政机关的监督。健全民主集中制,强化内部的监督制约,改变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制约流于形式和个人说了算、“一言堂”的状况。二是各监督部门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联系制度,进行综合指导和协调,加强各监督主体的整合力量。三是在权力监督体系中建立一条信息调整通道,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监督体系网络,形成有利于发挥权力监督体系整体功能的协调机制。

3.3 加强权力监督机制立法工作。首先,通过立法,健全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法监督制度,包括建立专门监督机构,明确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监督方式、监督效力等等,并且要行之有效,要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宪法诉讼制度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机制,它可以运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赋予的特定权力,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对违宪行为进行审查、裁判、制裁,制约国家权力,严格按照宪法规定的轨道有序地运转。最后,以法律为依据,进一步加强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律法规建设,从而保证权力监督依法进行。权力监督中有一个对监督权本身进行监督的问题。监督权要依法履行,就必须保证监督工作依法进行,不能逾越法律授权的范围,同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3.4 构建多元、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监督的主体一是同体监督,即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二是异体监督,及外部的监督。现存的监督大多以同体监督为主,而同体监督由于机关之间的错综复杂利益关系,容易流于形式。需要创造条件引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必须在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形式优势的基础上,使各方面的监督相互支持,互相补充,协调作战,形成一个系统、严密、立体式的监督网络。

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当前,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行为、有效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很急迫的现实问题。在历史上,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不少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行政学家、历史学家都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机理做出过富有创见的探讨和论述,对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不仅与以往历史上的市场经济体制有所不同,更是对传统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挑战。如何完善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虽已初步落实,但目前来看还不够完善,改革攻坚的任务尚未结束,亟需努力加以完成。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以便为经济增长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动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应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今后,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主渠道,更好地满足全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继续健康蓬勃的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是要构建和谐机制。和谐机制是协调市场经济主体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杠杆和途径。第一,和谐机制与市场竞争机制一起构成了相互对应和相互制约的市场体制系统。竞争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利益动力,和谐机制则为市场活动提供协调的力量和环境以及利益均衡的引导和控制。竞争机制为和谐机制提供动力和目标,和谐机制为竞争机制提供基础和环境,只有两种机制相互支撑、相互制约,才能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之所以出现了诸多负面因素,主要还要归因于“和谐机制的缺失”与“竞争机制的越轨”,对此必须加以纠正和协调。第二,构建和谐运行的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理念。经济运行机制作为人类创造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制度和规则,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的活动与发展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所以,一个和谐运行的经济机制首先必须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理念和特征,并以此与竞争机制相互对应,相互制约。我们必须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和激励劳动者的主创精神,并通过制度的形式确保劳动者权益的实现。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本质要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加快现代化经济体制的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始终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发展。市场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日益渗透到我国经济体制的核心层次,它作为一种利益激励机制正在不断地激活各种经济主体,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当今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也出现了竞争过度和竞争失范等不和谐的现象,我们从中不难观察到,自由竞争作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一个方面,它在有效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它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的失衡、社会公平对效率的屈从等不和谐因素日益明显地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便要求我们亟需寻找出一个合理的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如何加快形成这一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系?笔者认为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快发展要素市场,二是加快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包括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培育外汇市场,发展保险市场等。还要建立和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均就业的制度。

加快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就是要形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能够很好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有些资源产品价格还要反映环境损害的成本。因此,需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逐步提高它们的价格。经验证明,利用价格杠杆能够有效地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提高能源价格和水价等的同时,还要考虑对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给以补贴。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还要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规范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华民族不断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形成、完善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与创新。时间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是一条光明大道。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地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

第二篇:2011公考之精神文明[定稿]

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五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应体现“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可以细化为“自由集体观、民主集中观、文明进步观、和谐仁信观、富强和平观”,并可进一步浓缩为“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五个词。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思路有四:一是其内涵要与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相衔接;二是要体现“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体、西学(西方学说)为用、国学(中国古近代学说)为根,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三是简洁性与完整性相结合,体现唯物辩证法;四是凝练词的排列要有一定逻辑性。

第一,自由集体观。西方近现代学说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体自由,当代又补充提出团队精神和社群主义等等,这些既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也有片面性和虚伪性。与剥削社会相比,马克思设定未来社会的新人是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新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在集体的和社会的理性框架内的个人自由,是个体自由选择与集体选择和社会选择的辩证统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总结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把宪法和各种规章制度中的自由与规制的关系处理好,以解决现实问题,反过来促进价值观的普遍认同。千万不要因为西方国家自我标榜并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不自由,我们就不敢理直气壮地倡导自由。

第二,民主集中观。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在任何社会均存在,只不过不同的社会和国家有不一样的制度安排和习惯规范。西方学说强调民主,实际上西方国家各个层次和范围的集中并不比社会主义国家少,有些做法甚至更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总体上属于一种基于私人垄断利益基础上畸型的民主模式。而国学中法家强调法治,儒家强调仁治,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了民主与集中、少数与多数、个人与组织、群众与领袖、政党与国家、政府与公民、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票决与协商等一系列问题,辩证地阐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条件下的民主。中国的成功实践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三者有机结合,是共产党执政和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是优于资本主义民主类型和性质的。不是任何民主都是好东西,任何集中都是坏东西,必须从形式和内容等多方面具体分析民主和集中的多数性、进步性和科学性。

第三,文明进步观。与前资本主义相比,近现代西方学说和西方国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上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先后留下了领土殖民、野蛮屠杀、军事侵略、垄断剥削、帝国扩张、种族歧视、精神颓废、破坏生态、单边霸权、新帝国论等许许多多的不文明观念和行为。特别是西方不断进步的物质技术文明时常被误用,引发精神、政治、生态和军事文明的倒退。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有批判、有借鉴地对待西方的文明价值观,系统梳理和阐明了文明的一般价值观和制度观,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物质(经济)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进步的文明价值观。简言之,当代某些流行的新文明,未必是进步、先进和优秀的。进步一词可以补充和丰富文明这一核心价值观。

第四,和谐仁信观。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动态的辩证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和为贵、谐为美”,儒家强调只有“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起支配作用,社会才会和谐,从而“五常”成为传统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内涵。与中国古代智慧相似,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美在和谐。”赫拉克利特说:“看

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尽管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和伦理范畴,倡导私有制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和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还突出地构建了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和观念,但只有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的理念及其制度保证,提倡建立和谐的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可见,综合“马学、西学、国学”,特别是国学中以“五常”为核心的和谐价值观,经过内涵改造和重释,极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既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那么,和谐自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按照中央关于和谐社会的界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都是标志。和谐既是目前发展的一个愿景和过程,又是一种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了简便起见,仁义礼智信缩称为仁信。

第五,富强和平观。民富国强既是近代以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客观目标,也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思想和主观价值观。从国学中的“均贫富”、和平统一的“大同理想”,经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价值观,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一国两制”的国家和平统一,强调和平发展与富强后在国际上不称霸等等,均体现出有异有同的主流价值观。不过,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只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不搞国内外剥削和掠夺的民富国强观与不搞非正义战争的和平发展观。包含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一核心价值观,同私人垄断利益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有着重要区别。

总之,以自由集体观为起点,经过民主集中观、文明进步观、和谐仁信观的层层扩展,以富强和平观为归宿,便可达到以简洁的词汇和丰富的内涵来弘扬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保持“仰望星空”的情怀

一位领导同志说,领导干部在“关注脚下”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这句朴素而形象的话,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所谓“关注脚下”,可以理解为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领导责任,做到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所谓“仰望星空”,可以理解为始终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升华思想境界、提高能力素质。在“关注脚下”的同时保持“仰望星空”的情怀,对领导干部大有裨益。

“仰望星空”,意味着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开阔眼界、思路、胸襟,看淡名利得失,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有的领导干部出现种种问题,都可以从动摇和丧失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上找根源。坚持理想信念,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就当前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做到感情上真诚认同、政治上坚定信仰、行动上自觉运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深入。

“仰望星空”,意味着坚持高尚追求、常修为政之德,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做“官”先

做人。一个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必须品德高尚、恪守美德,必须明辨是非、克己慎行。那种认为只要工作上有成绩、有能力,即使道德修养上有点问题也没有关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大量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蜕化变质,一步步陷入违法乱纪的泥坑,往往是从道德修养滑坡开始的。同时,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对一个地方或部门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如果领导干部忽视做人、品行不端,不仅会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而且难以推动工作开展,难以履行好党和人民交给的职责。坚持高尚追求、常修为政之德,需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摆脱低级趣味;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坚持择善而交,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时刻检点工作和生活,做到台上和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个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仰望星空”,意味着坚持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精神境界,生活就会充实,追求就会远大,工作就会不断迈上新台阶。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形势,领导干部需要自觉学习、善于学习,少一些轻浮急躁,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吃喝玩乐,多一些读书看报;少一些投机钻营,多一些真才实学。当前,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领导干部应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最急需的知识学起,缺什么补什么,努力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转型升级,从而有效履行自身职责,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第三篇:2012公考热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012年申论热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国在改革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 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向成熟迈进。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必须进一步完善。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考虑到人们的现实需要,社会保 障在改革过程中要按照待遇水平划分出不同层次:基本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政府统一组织;补充保险,在国家政策规范下由企业(单位)具体组织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由劳动者个人自愿参加;商业保险应成为社会保险的补充,以满足经济条件较好的单位和人群的高层次保障需要。另一方面一方面必须突破体制障碍,拓展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保障各类劳动者享受 社会保障的权力,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尽快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真正建立起一个“安全网”。

统一考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促进就业的积极 劳动政策与向保障对象提供收入补偿的社会保障政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扩大就业不 仅可以缓解失业压力,也可以增强社会保障的物质力量,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又可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更宽泛的社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保障机制。由政府依据国家或地方权力机构颁布的法 律法规,制定具体的制度、机制,由政府定期定额发放基本生存与发展费用。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和监督体系。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起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行政管理体系。

推动社会保障社会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支付体系。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 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

推进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家庭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主体地位。要采取政 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

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即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 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第四篇:2011公考之社会管理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从“十二五”起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自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可以说,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提出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解决好这个课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创新举措。

提高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相对来说,我们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还比较薄弱。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像熟悉经济管理一样熟悉社会管理。根据人的多层次需求理论,社会管理涉及人们基本生存利益需求与较高层次利益需求的协调。因此,在这项工作中

1、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必须始终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既要注重实现人的经济权利,又要注重实现人的社会权利。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一样,都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既要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又要注重社会质量的提升;既要注重经济结构的改善,又要注重社会结构的改善。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是目前我国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发展滞后问题,应把社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付出长期努力,又要增强紧迫感;既要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又要创新具体工作方式;既要善于总结规律,又要善于运用规律。完成这些紧迫而繁重的任务,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四、加强学习,改进工作。面对社会管理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提高能力,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1、既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2、既要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创新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方式,又要注重探索和创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形成整体合力。

3、应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

明确目标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既要继续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又要有效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1、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2、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增强城乡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3、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意识,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能力,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不断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好的社会秩序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价值观;不好的社会秩序不仅不利于发展,而且会扰乱人们的价值观。

1、法律法规和政策是规范、统一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完善法制、依法管理、依法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意识和开拓精神,但市场经济的缺陷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

2、应通过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有效整合社会管理各方面主体的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一个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积极稳定的社会,一个没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消极稳定的社会。我们追求的是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为此,应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不断增进社会诚信,切实促进社会融合;畅通社会流动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激发社会活力。

创新举措

一、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健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3、通过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

策。

5、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感和生活安全感,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利益协调机制

1、坚持统筹兼顾和照顾多数的原则,能够正确反映和妥善协调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2、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公共决策的民主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作用,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新渠道作用;3矛盾调解机制坚持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置的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4权益保障机制建立以宪法保护为核心的合法利益法律保护体系、受损群体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及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要学习和推广西安信访接待中心和陕西合阳“最受尊重网站”的成功经验,始终着眼 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力量。

二、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1、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应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的科学机制。

2、重点向基层组织倾斜,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三、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于公众,也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社会管理和服务要想让公众满意,就要吸收公众参与。

1、从了解公众的要求和需求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2、从公众主体建设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

3、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它不仅是政府的基本社会管理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应通过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消除社会隔阂,促进社会融合。

引入社会管理绩效考核。缺乏监督和考核的管理难以收到良好成效。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同时,采取有效举措,引入和加强社会管理绩效考核,保证全面落实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要求和部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我们须科学判断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今年以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在全国“两会”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实施纲要》中,都特别强调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问题。这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大变迁,使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的现实要求,由此导致社会发展同社会管理的矛盾比较突出。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实践活动,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

下有规划有秩序地逐步推进,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二五”规划实施纲要》中提出: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要坚持党委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合力;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这一社会管理格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依靠群众的统一、政府主导和社会组织参与的统一,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社会管理模式。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城乡社区,是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是社会管理的根基所在。目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办公场所滞后、工作人员编制不足、待遇偏低、素质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制约和影响着社区组织工作的正常开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要求,指明了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要树立管理重心在基层、管理工作在基层的理念,下决心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以“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全面提升基层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基础工作保障水平”为根本,有效解决基层工作谁来做、怎么做、持续做等问题,提供了扎实推进社区 建设的有益经验。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

现代社会由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三大组织作为支柱,许多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加快了社会流动,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过去的“单位人”占95%以上下降到现在占25%左右。这样的背景下,不少经济类、公益慈善一类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国内外的社会管理组织对比(数据列举)这表明,我国社会组织需要发展和提高。

针对我国社会组织的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就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十二五”规划实施纲要》提出: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表明,重视和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已经提到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和加强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努力做到抓党的建设,扩大工作覆盖面;抓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抓组织发展,选好班子带好队伍;抓作用发挥,增强党的战斗力。

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防范社会风险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2009年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经突破10万件,平均每天发生250起左右。通常说的突发事件也叫公共危机,具有突然性、紧急性、破坏性,要求有一个反应迅速、正确有效的处理程序,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减少损失。2003年SARS危机以后我国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公布施行,对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意义重大

《“十二五”规划实施纲要》提出: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主要包括: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等;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应急管理组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教育培训、完善特大灾害国际救援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一项战略任务。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勇于探索,就能够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促进社会和谐凝聚强大力量。

第五篇:公考应对策略之申论篇

公务员考试应对策略之申论对策标准表述篇

第一章 申论中对策综述

一、对策的层次性

1、从根本上讲,对策可分为总体和具体两个层次。总体对策为原则、思路、方向层次,具体对策为方案、做法、措施层次,是总体对策的具体化。(即原则性对策、操作性对策和综合性对策)

2、从时间上讲,对策有当前、近期、中期、长期之别,既有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又有解决长远问题的对策。

3、从深浅、轻重、缓急上讲,有治标和治本之策之分。注意:对策来源包括党和政府文件,各级政府网站、半月谈(开篇的半月评论)、新华网理论频道、人民网理论频道上的政策信息、工作动态、理论文章、领导人讲话、视察活动的报道等。尤其要注意对新兴、流行、热门词语,包括时政关键流行语进行收集和整理。地方考试中,对省情也要有所掌握,但省情备考范围不必过大,应以省政府工作报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民生十大实事”为主。

二、对策的构成要素

1、从结构上讲,包括对策铺垫、对策主体、对策总结三部分 对策铺垫一般包括对策针对的问题、对策提出的主体、对策提出的原则以及对策的数量,范例:避免政府公共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由小变大,防范危机的恶性演化和扩散,如下五点建议可供公务员参考。对策的主体一般包括4—6条对策,不宜少于4条,也不能多于6条(但要注意全面与重点的结合,要有详有略,突出主要对策,并清楚地分出原则性对策和具体性对策的层次)。

2、从内容上讲,包括核心观点、方法措施、具体要求三部分 核心观点:是阐述对问题的原则认识、基本态度,通常以对策题答案首句“解决……,对于……具有重要意义”或“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以解决”等加以体现。

方法措施:就是“做什么”,是对策内容的核心。一般而言,对策答案中的对策主体部分应该分条论述,每条的首句就是对策的方法措施。

具体要求:是方法措施的具体化,又包括实施主体(谁来做)、实施步骤(时间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标准要求(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三方面的要求。

范例:第三,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方法措施)

中央政府(实施主体)应加大监管力度,彻底……。(实施步骤),使社保基金的收支透明化、公开化,并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标准要求)

三、申论试题中各种文章称呼方式辨析

1、策论文:文章应以对策为主,减少问题概述、原因分析等铺垫性内容,尽快引入对策论述。具体表现形式还包括对策性文章、“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工作的着重点应放在哪儿”、“如何确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合理、有效地开展工作”等

2、文章:没有特定限制,可以包括全部,也可以有所侧重。

3、议论文(议论性文章):这种题目在体裁、格式方面没有特殊要求,但限定写作内容——主要论述对象是如何解决问题,间接要求以对策为主,而“议论”则要从理论上说清问题的性质、影响、解决的必要性和理论、政策依据,内容必须包括对问题的理论分析和解决的对策。表现形式还包括: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

4、评论性文章:与议论文的差异就在“议”和“评”的侧重点上。议论可以空对空,没有引起议论的事物,凭空阐发作者的思考、设想、创见,虽然其常规写法是针对具体问题起笔;评论,必须有可评、所评之物,必须由具体问题引起评说,对特定的对象进行叙述、说明、评价和议论。即议论文写作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由抽象的概念展开评论;而评论文相对限制较严,重虚实结合,由实际存在的问题引发评议。

4、没有明确体裁的文章

综上所述,申论文章无论采取何种文体或称呼方法,其内容都是分析、议论与对策的结合,并以对策为主,同时理论方面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写出提出对策的理论、政策、法律等依据,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实行对策的具体办法、保障措施之外,还可论证采取对策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用性,预测其实行后的趋势,表明问题必然解决的前景。

四、评分注意标准

对策要全面、准确,其语言表述要严谨、精炼、规范,应正确使用政治术语等专业术语,尽量使用官方语言。

扣分因素:对策条数过多,过于分散;语言不精炼,繁冗;出现错别字(包括标点);字迹潦草、涂改卷面;字数过多或不足;文章没拟题目

加分因素:字数恰到好处;观点和内容创新;有文采;等

第二章 对策型试题作答技巧

一、提出对策的方法

(一)、利用材料整合对策

1、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对策内容

2、从原文中整合提炼提取属于对策的信息

3、依据材料信息引申对策

①正面引申:对材料中提出的对策思路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充实完整

②对材料中错误的、片面的观点和做法进行反推和补充,从而得出正确的、全面的对策措施 ③逻辑引申方法

归纳法:从具体情况上升到普遍适用的规律。(即某个国家或地方针对某事的做法,可以拿过来加以提炼借鉴)——参考国内外相关经验,是我们提出对策的一个重要角度。演绎法:

④由材料揭示的问题反推对策:逆向运用材料,从现状和问题的表述中反向推出对策。(有问题之处也是提出对策时应当关注之处,“问题即对策本身”)

注意:什么样的材料中可能提取出对策?

一是看该材料是否紧扣后面的题目;二是该材料是否反映了某些问题,从问题中可以反求对策;三是该材料是不是政府、官方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会成为提出对策的参考;四是看该材料是不是在介绍别人、别地或别国的经验,因为从成功的经验中可以借鉴对策。

(二)回看第一题。有什么样的问题就应有什么样的解决措施。一条问题对着一条措施。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对策(主要靠平时积累)

二、对策的基本逻辑顺序

对策的逻辑顺序,就是指按照一个什么样的逻辑顺序提出并实施对策。

通常申论答案应按照一般的认识顺序,按照“总—分”或“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先阐述总体对策,再阐述分论点,即具体对策。在总体原则、具体措施论述完毕之后,可在对策最后部分简要论述意义,即“采取这些对策、这样做的意义,能够达到的效果”。常见的对策逻辑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紧急重要——轻微次要

发生踩踏事故示例:

一是立即成立事故处臵指挥部(展开工作的前提就是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二是全力以赴抢救受伤人员(最紧急重要环节)三是切实做好(死亡和受伤)群众安抚工作 四是尽快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五是举一反三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

(二)、观念——制度——操作

从观念到制度(体制、机制)再到执行与操作层面,这是提出对策所惯常采用的逻辑思路。(其中制度、操作方面的对策不限于一条)

(三)、直接——间接——根本

其中人的精神层面属于较为根本层面,如: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遵纪守法的意识和道德观念。

(四)、宏观——微观(原则——措施)

(五)、法律层面——制度建设层面——领导意识层面——责任落实层面——执法层面——监管层面——宣传教育转变观念层面(简化为:立法——执法监管——宣传教育,或者:构建法规体系----加大执行力度----形成监督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其中宣传教育部分,也应区分对象而确定层次、表述的先后顺序。)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表面上不一致,但它们都属于广义的立法性质,目的都是要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那么就可以合并在一条对策中阐述。

“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一个层次,“完善制度,建章立制,指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和配套措施”又是一个层次,可以作为两条不同的对策;“坚持发展经济,不断增强防御和抵抗灾害、安臵灾民的雄厚物质基础”和“加大资金投入,充实物质储备”说的都是物质方面,可以作为一条对策来说。上述几条对策相对而言,领导和制度与经济建设、物质储备、资金投入正好是上层建筑和物质基础的关系,那么领导和制度就可以合并为一项,与物质方面的准备和保障相互对应。

“运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做好群众的疏导工作,消除突发事件的根源”和“运用法律手段公正裁决,维护司法的最终裁决权威……”,其指向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要化解群众中和社会上的矛盾纠纷,两者可以合并为一项:“多种方式排查化解纠纷,消除引发突发事件的矛盾根源”。

理顺对策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对策的条数,其前提是准确判断对策的性质,分清对策的层次(原则性和具体性对策、治本和治标对策等)

三、完善对策的形式

1、顺承式:主管部门(人员)+具体操作+作用意义

示例: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为其排忧解难。

2、总分式:总概对策(半句或一句)+顺承式(重点推荐)就是在对策的最前面加上一个总概性质的段旨句,总概接下来的总体内容。(即分论点提出后应该对其有一个阐释,具体指明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分论点中提到的举措)示例:必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为其排忧解难。

四、其他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1、提出的对策要注意与上题提出的问题有对应关系,即具有针对性。此外,对策还要具备可行性、全面性。(但层次一定要清楚,条理一定要清晰)

从事理上推定,要解决一个问题,某些对策是不可少的。如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立法、执法和日常监管这三项是缺一不可的。

2、概括内容与概括问题

内容是全面的,内容包括了问题,问题只是内容的一个方面。对于概括内容,问题、原因、影响、对策、预测都可以概括;问题概括则只需要写出与问题有关的部分。

作答概括内容类小题,应根据资料的具体情况确定以概括哪方面内容为主。资料中陈述最多的那一部分(通常都是以对策为主)要详写,略写或不提次要部分。概括主要信息,撰写情况综述、情况汇报和领导参阅材料等题型都属于概括主要内容的范畴。

3、在阐述对策时,可以使用“一是……二是……”,“第一……第二……”,但推荐使用“首先,……。其次,……。”注意分隔的符号是逗号(,),不用顿号(、)。

最好不用有明显痕迹的分节字眼,而是直接讲对策,如:“要实现好发展、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改善,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实现好发展、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改善,就要重视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

4、所有的申论问题都要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从政府的角度去看、去观察、去思考和处理,要说政府的话,要说出政府可能说出的话,把一切事物往政府的职责上套,往政府怎样正确履行职责上套。

5、题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字句“给定资料XX……”(除非根据题目的意思是限定于XX资料作答),这表明这个题目是缘起于此给定资料,虽然问题出于此处,分析应对问题却不应限于此给定资料,而应结合其他给定资料和现实。6、09年国考申论围绕一个主题——粮食安全,提出了两个考察点——产业升级、粮食安全。在一次考试中糅合两个不同课题的材料,说明它们内在的精神实质中一定贯穿着一条主线。即给定的材料大多是若干个独立的现象,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少关联,但多少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具有唯一性,应注意仔细阅读材料,把内容分出主次,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合并同类项”。

7、立意确定之后,具体的文章构思可结合报考的不同职位写作要求,在分析和对策重点进行取舍。报考副省级以上职位的,对策拟制可站在国家政策制定的层次上,全方位、多角度地设想,大方向上每一方面都要点到,每一个对策都可以涉及,每个都平推下来,但只是宏观的、原则性的阐述,不必具体深入、无须深谈。对于地市级以下的考生,作答时应站在具体执行层次、中观的角度切入,只需选择一个角度,集中深入透彻地论述,决不可浅尝辄止、泛泛而谈。

8、申论考点一般都多多少少与当年及前一年新华社评选出的国内大事有所关联,只是申论具体选择的材料各异。

公务员考试应对策略之申论作答误区与策略篇

第一章 申论作答常见误区

一、对资料中具体人物言论观点的观点辨析型试题的答题方法:这种问题其实是要答题者表明态度以及对这个“人物观点”的认识。首先应该对该观点进行判断,即表明自己对该观点的看法和态度,对问题做一个定性,然后再结合材料事实说明理由,最后(从个人和政府两个角度)来阐述我们应当来做,该如何对待这样的行为。总体上来说就是先破后立,先辨错,后提出对该观点的正确认识。

二、“按逻辑程序和方法排序”的答题方法:对于申论中基本反映同一问题的给定资料进行逻辑排序,应是按照“判断性质——归纳属性——按重要性和事理逻辑上的先后关系确定顺序”的程序。从逻辑上讲,事物的顺序应该是从发生到结果,从现象到原因,从重要到次要,从总纲到分目,从总述到分述,从重到轻。

三、词语的“背景链接”:与词语相关的信息集合,通常作为背景链接的资料应尽量选择与词语的联系最为紧密的,根据作答者的理解进行重新组织,形成接近于词语释义的答案。

四、摘要(概述、综述、整理提要):应采取选择性摘录原文关键语句的方式进行再现。提取摘要的具体方法:

1、彩线穿珠法:依据材料组织成文的思想脉路即逻辑或事理线索,把摘取或概括得出的要点串联起来。为了行文完整,突出所要复述对象的重要性,应加起领语(选择性摘录原文最重要的语句),作为全部摘要或概述的纲领,最后以问题的解决思路作结(应紧扣住复述的主要对象——存在的问题的解决)。

2、散点透视法(适合于“瞬间回眸”的作答要求):即把资料的主要内容、陈述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作为一个个并列的点,以平均力量分别提及的方式进行复述。

五、对于辨析挑错题:尽量不要从语气、用词、语法错误、条理性失当等语言表述上查找问题(除非题目有明确要求),重点查找内容、观点上的问题。即使要从字面上挑错,也应指出,原文拔得过高。内容重复的要进行合并,缺少的要进行补充,错误的要进行修改。

六、比较分析题型的答题思路:

1、概括比较对象各自的做法;

2、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各自做法的异同和优劣;

3、最后指出比较对象的做法对我国做类似工作有什么借鉴意义。注意:答题时不要将以上各条分散开来,要注意精炼。

七、分析评论题型的答题思路

题型如:“阅读材料12,由此引申,谈谈你的想法。”(实质是一道综合分析与评论题目)

作答:

1、指明该做法的特点、实质和意义;

2、明确指出该做法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直接的引申层次)

3、指出政府该怎么办。(更深入层次的引申)

第二章 申论中应用文的写法简介

一、情况报告的格式

标题:关于……的情况报告或关于……情况的报告(与正文间空一行)称谓:顶格

正文第一部分——导语:说明报告的缘由、概述准备反映的主要问题,引起下文。在段末加惯用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正文的主体部分:陈述情况、反映事实,通常包括问题的由来、影响、危害、原因、处理经过、对策建议等。(例如:基本情况;当前存在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结语:固定的格式话语,如“以上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妥否,请批示”,“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示”。(一般报告只是反映情况,不要求批示和答复,可不用套语。)落款:署名和日期。

二、工作报告

正文一般包括基本情况、主要成绩、经验体会、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意见等几部分。其格式和写法基本等同于情况报告,只是内容略有不同。(下面给出一个范文示例)

导语:一般概述工作情况,并以“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引起下文。

正文:

1、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2、当前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3、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结语:以上报告,请审议。落款:

三、情况反映、情况综合

二者均属于非正式的情况报告,一般为参阅性质,没有明确的收件人、主送机关和抬头称谓。(写法可以参照“情况报告”,但格式可以灵活一些,可不用序号分段)

情况反映一般以陈述和分析问题为主,只包括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两部分;(但具体到申论中则要包括问题、原因、对策三部分,最后还要指出引申性的启示,即已经或正在采取的措施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就是简单的一句话。)

情况综合(综合、综述)一般要求写出处理措施、处理进展和结果,通常包括情况说明、问题概括、对策建议三部分。

具体到申论中,一个范例是:引言(明确所要综述的对象,强调对象的重要性、必要性)、XXXX年工作情况(介绍过去已经做的工作,首段为总述,介绍总体情况,然后再介绍具体情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按问题的性质分别归纳为几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部署(说明今后要做的工作,一般为提出要求、做出安排,要求具体可行,使措施蕴含于要求之中)。

四、总结、汇报、对策措施或建议

1、总结:对过去一定时期工作的回顾与分析、评价,主要是对过去开展工作的方法、措施进行概括性叙述,有性质和效果的定性概括。不只要说做了什么,而且要说是怎么做的,总结出规律性、可用于指导今后工作实践的内容,体现对实践活动的正确认识与规律把握。(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评价工作的成效、总结经验教训)

2、汇报:向上级总结工作、反映问题、报告情况、提出建议的文体,分为工作汇报和情况反映两种。

工作汇报的内容包括:工作开展的情况、做法和经验、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情况反映的内容包括:存在问题、原因和影响分析、对策。

3、措施意见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问题及其危害、原因(即现状及分析)、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和依据、拟采取的措施三部分。

五、规划

规划的内容、结构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基本型,只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具体措施;

一是完全型,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对过去一个时期工作或发展情况的回顾、或是对上一个规划执行情况的总结,其总体结构分为过去总结和未来规划两部分。即:过去的发展成绩和经验、现状和问题、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任务、具体措施五个部分。为了简化结构层次,可将一与二部分、三与四部分归并,形成三部分:成绩与现状(回顾、总结过去一个时期的情况和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视情况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措施(从战略措施到具体措施)。结构范例如下:

导语:指定规划的依据和目的,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满足……,保障……,促进……,现根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指定本规划。” 正文:……

六、要点、计划、方案

这三者与规划本质相同,均属于对工作的安排性质。

1、要点的写法基本上等同于规划。

2、计划一般是短期的,一般只包括两部分: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3、方案:与一般计划不同的是,方案的前半部分要包括论证部分,即论证必要性、可行性,篇幅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其主体为工作措施。

七、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其内容和格式接近于情况报告,一般包括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员、单位)、处理经过(包括责任单位和人员、处理措施、处理结果、各方反映)、防止出现类似事故的意见和建议。

其中事故责任分析的程序:

1、首先应客观陈述双方对事故责任认定的不同观点;

2、在概括双方基本分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指出双方的观点存在漏洞和不合理之处,接着概括第三方观点;

3、最后,结合第三方的意见和调查取得的事实,提出作答者自己的结论——即代表模拟者身份做出正确结论。

八、调研报告、考察报告

1、调研报告:内容通常包括基本情况、问题分析、对策建议三部分。

2、考察报告:内容通常包括考察对象、考察情况、考察结论三部分,其中对象为“看什么”,情况为“看到了什么”,结论为“得到了什么,怎样把得到的有益信息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实践”,结论通常为对策建议。

考察报告例文结构提纲:

现将赴某地考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二)、主要启示

(三)、对加快我市发展的建议

九、演讲稿(演说稿)

一篇竞争上岗事物演说稿范文结构提纲:(要把参加工作以来的历史情况和未来打算讲清楚,以及说明对参与竞争的岗位的认识)

(一)、个人简历及德才情况

(二)、岗位认识

(三)、工作设想及打算

(四)、结束语

十、会议讲话稿、现场讲话稿 基本结构:

1、标题(多为主题句)

2、称谓(同志们/朋友们等)

3、主体:

⑴ 开头: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简要概括讲话的背景、目的和任务

⑵ 为什么:简要分析所讲问题的危害、影响、采取对策的必要性

⑶ 怎么样:对策措施

⑷ 结尾:强调主题/表示态度/表示感谢/抒发感情/展望未来

十一、新闻发布稿

1、介绍性新闻发布稿:属于事实陈述型文稿,事件处臵介绍一般包括经过、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下一步准备采取的措施。(可参照报告的写法)

2、预告事项类发布稿:除格式、称谓要适应具体对象外,其写法与工作安排、对策措施、计划、建议等相同。

3、善后性发布稿:问候语,导语,已经发生的事实情况,已经、正在、准备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责任追究、人员处理的。

十二、答复

答复的对象一般是监督政府的各界人士,所以行文须委婉,语气当和缓、坚持正面回答,不能向辩论一样针锋相对直言反驳答复对象的意见,即使对方意见有不符合实际、明显不合理或无法接受和实行的地方。切忌空话连篇、言不及义、缺乏明确意见和具体措施,回避问题。对要害问题,即使很尖锐、很难以接受,也不能避而不谈、拒绝回应,而应巧妙作答。

合格的答复应坚持正面阐述意见,通过无可争议的事实来证明己方观点。可适当指出对方意见中涉及的事实性错误,但不要指出对方的观点错误,可省略给对方观点定性的环节,直接陈述理由,说明对方观点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建议是难以接受的。

1、当对方建议与实际情况不符,不具备实行的可能性时,可委婉地指出对方意见与实际不符,并从正面对实际情况进行介绍,对无法实行的理由进行说明,客观上起到使对方了解自己所提意见不正确、不可行的效果。

如:开发水电资源,可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的温饱乃至致富问题,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通过生态移民,解决当地植被被居民破坏的问题。我们已制定周密方案,确保将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请继续监督,及时提供意见,帮助我们解决考虑不周和工作疏忽之处。

2、对不具备可行性的建议,不应给对方建议定性,不明确指出“不合理、不可行”,而应着眼正面,肯定对方的良好愿望和设想,随后说明此建议不能实行的理由,使对方自然地了解自己的建议是不可行的。如:

市政协XXX委员:

您所提出的《……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城市规划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就您提出的建议我们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同时就该建议的可行性咨询了相关部门,综合意见是: 由于……

衷心恳请您继续对规划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以促进我市规划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十三、事迹材料

结构、内容答题如下:(全文不分段)XXX同志事迹材料

首句:介绍本人自然情况,包括姓名等;

过渡句: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作风、性格特点和主要业绩。如:“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以崇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实践公民道德准则,无私帮助他人,忘我救助身处危难中的人们”。

主体部分:简要事迹,包括主要事迹(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和次要事迹(应简略)

总结语:总结人物的事迹和品质,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以及表彰人物和能够起到的作用,如:“作为一个普通的邮递员、工人阶级的一员,XXX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特别惊人的壮举,但他朴实的言行所体现的高尚情操已铭记在每个人心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这样的古道热肠”。

申论解题方法之附件:

1、申论问题分类详解

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用简明的语言文字,准确地概括主要问题的内容、性质,阐明主要观点和看法。具体到写作上,则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地说,它类似于普通文体写作中的综述,即在综合叙述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评论。概述主要问题是建立在对材料内容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之上的。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包含的意思可能是多层次的,反映的观点可能差别很大。因此,分析和归纳问题时要有所侧重,即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搞清问题的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在概述主要问题阐明观点和看法时,要避免片面性和绝对性,适当把握分寸。

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绝对不能超出。

(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

(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

(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这是一篇反映医药行业药价虚高情况的报道。)生产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给病人开高价药,病人购买高价药品。”这是按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的。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各方的行为进行分述答题。如“(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的10家苹果汁生产企业应对美方反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的案例。)成本低廉的中国的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出反倾销调查起诉。中方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觅得了诉讼胜利,保护了中方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利益。” 广大考生反映,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易行。

3、链式分析法。有时候,一则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这时就适用链式分析法。如“(这是一篇关于我国9家彩电企业结盟限价销售彩电的报道。)9家彩电企业深圳结盟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变相垄断,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结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4、类型分析法。对于一则材料所涉及的是不同类别的人事物,则可以进行分类表述。如 “(这是一篇关于我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我国的玩具消费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意为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还表明,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专门生产成人玩具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玩具的开发和销售面向成人,是世界玩具有新热点。”

5、关键词分析法。对于给定的材料,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处下笔进行概括。这时可以将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这对于初学者或心理素质差者有较大帮助。

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绝对不能超出。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3、适用性(即可行性)。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答题方法: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很多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如“撞了白撞”的核心元素是“人、车、路”,那么解决方案就是:

(1)提高路人的安全意识,监督路人的行动。(要列举一些具体办法,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设臵交通路口安全监督岗等)。

(2)车主必须尊重路人生命,不能因为法律授权就任意作为,在可能避免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撞人事件发生。

(3)路的问题主要靠政府解决,政府要多修路,修好路。(也要列举一些具体方法,如拓宽主要街道,在交通要道架设天桥,修地下通道,或封闭一些事故多发路口等)

4、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这种办法也是考生最易接受的,考生平时可多演练此法。

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如“如何很好地解决新闻曝光案件”,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法律的、政府、新闻的实际出发,可以从宏观的、微观的两个方面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

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臶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

7、字数限定:1200字,可以上下浮动10%,超出这个浮动范围都将扣分。

写作步骤:

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

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

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能证明恰当的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

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清洁。

文章写作:

1、标题

标题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陈述式,主要包括标题揭示内容和揭示主旨两种情况。揭示内容的如“关于MBA的思考”,揭示主旨的如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为了中国能有更多的海尔、要敢于和洋人打官司、三讲教育绝不允许走过场。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让人一看便知论述的内容或主题。一种是设问式,如“你能承受多大的噪声”,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能让人产生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我个人认为,既然是公务员考试,那标题多数时候就应当直陈其事为宜,对那些见惯不惯的事件,使用设问句能促人警醒,起到震聋发馈的作用。再有,标题中一般都有文中涉及的最常见词语。这样,考生就不该随意拔高主题,作宏篇大论,要贴近材料来。

2、正文的写作一律采用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来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不能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地乱谈。要集中力量论述主要问题,论述时有详有略,重点内容详写,次要内容略写,但要兼顾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看到正面情况,又要注意到次要问题。分析问题要按照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进行。

解决方案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一个盖子对应一个杯子式的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要有总体上的思路,也要列举切实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解决方案既照顾到全局,又照顾到特殊情况,既解决主要问题,又控制次要问题,特别是杜绝新问题重新滋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有层次,涉及到相关部门时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精神。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分条列项的方式,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或者使用段旨句。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表明本段的大意。

无论如何,文章的写作语言都要求不使用华丽的词藻或复杂的修饰语言。毕竟机关工作作风要求稳重,不能表现出轻浮和幼稚来。要使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语言服从于和服务于文章体裁。《申论》要求写作的文章,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便于阅读和接受,才能切实担负起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来。

附件:

2、抽象的议论文构思方法

一、分类法

看到比较抽象的论题,笼统地谈,议论就很难展开。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将所要讨论的事物进行分类。

比如对“友谊”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难以深层论述。这时,我们可将不同类型的友谊分一分类,这样就可打开思路。

友谊,按不同时代,可以分成“伯牙摔琴”、“桃园结义”式的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友谊;“基督——博爱”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友谊;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典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友谊。

按不同的目的,可以分成为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利益而建立的友谊,为了阶级、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产生的友谊。

按不同的性质,可以分成在共同的奋斗中,互相深刻了解建立起来的友谊;在一起吃喝玩乐中,互相吹吹拍拍建立起来的“友谊”。按不同的内容,又可以分成,在你工作遭受挫折时给你帮助,生活遇到烦恼时给你安抚的友谊;在你一帆风顺时给你捧场,在你自鸣得意时为你叫好的“友谊”;“患难相共、生死相托”的友谊;“利则相攘(偷窃)、患则相倾(坑害)”的“友谊”;君子之间“淡淡如水”的友谊;小人之间“甘言如饴”的“友谊”……

有了分类,可供议论的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多了。分类,不仅打开了你的思路,而且使你看到了问题的深入。由此看出,分类法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性质,把那些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的一种方法。

二、层递法

是一种把论题加上其他成分,进行变形思考的方法。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只就这个概念来谈就很容易使议论空泛、不深入。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层递”的方法,缩小议论,使文章层层深入。

层递法可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加定语,随着论题不断增加定语,文章的思路便不断向前发展,议论的范围就不断集中到更小的范围之内。比如《谈奋斗》这样一个题目,第一层可以泛谈“奋斗”,第二层增加成分,谈“青年的奋斗”,第三层继续增加成分,谈“二十世纪中国青年的奋斗”;另外一种方式是扩展论题内容,把一个抽象的论题具体化,从而使文章思路更开阔、论述更全面。比如《论学习》这个题目,就可以先谈“学习的目的”,其次谈“学习的兴趣”;再次谈“学习的规律”;最后谈“学习的方法”等等。注意使用层递法时,第一种情况不要出现论点转移,第二种情况增加成分以后的概念只能作为分论点,不要造成论点不集中的情况。

附件:

3、申论阅读及写作模板

申论阅读及写作套路 第一节 阅读概括的基本套路

中心词:“三遍四步法”——读三遍文章,分四步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

强调:阅读给定材料之前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一大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材料看成是一个整体。脑袋里要装着问题:

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

3、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4、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5、对策是什么。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寻找关键词的几个技巧:

1、首尾句原则:一般来说,多数材料都能从首句或尾句中找到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这个原则,在申论写作中也需要大家注意。

2、关联词原则:这一条在言语理解中也非常好。比如,转折连词出现的地方,强调的一定是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一定是应该选的答案。再比如,因果关系中,强调的原因的情况比较多见。常见关联词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等等。

3、常见词原则:在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涉及事件或问题的表现、原因或解决措施等问题。因此,与此相关的常见词也是经常出现。这些词出现的地方就是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词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我们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又要有材料的敏锐性。

常见词有: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等等,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断、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等。

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

这个工作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需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一段材料的段落大意都进行仔细推敲,只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对其进行简单标注几个关键词即可:比如可标注“原因”、“措施”等等。这样做,既准确,又节约时间。

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这一步很重要,千万不敢小觑。要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大类将材料进行划分。这个分类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整个材料有个总体的把握。

分类原则: 横向:对立关系如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正面和负面/成绩和问题/问题的原因;并列关系如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

纵向:问题的表现/原因/措施,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多层次的分门别类: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以后命题的趋势。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这里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简称四句话。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防治应该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大多数时侯没有这一部分)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可能的把关键词写进概括当中,即使逻辑性差也不太要紧,这一部分完全是按点给分。一般有十个左右的要点,根据阅卷的经验,能找到6-7个要点已经是很不错了。因此,一定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多写关键词,而不是在组织文字上浪费时间。

第二节 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导言: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决策的过程就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从理论上来说,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步,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第二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

第四步,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

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评价; 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提出对策的基本思路一共分为三步:

第一步 根据矛盾特殊性 找出问题根源

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通过分析特定事实的现状,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提出正确对策的前提和关键。更清楚地说,这里面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这部分工作实际上在前面阅读材料和概括主要内容时已经完成。

其次,根据对这种消极负面影响的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以下是查找问题根源的两种基本方法:因果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

(一)因果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

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是要坚持两点论,进行多项求异分析。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事物的非主要矛盾;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矛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矛盾(外因)。产生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因此,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原因分析。

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内外因分析

内外因分析是我们在提出对策和论证对策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熟练掌握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迅速找到解题思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关于“标本兼治”的提法实际上也是对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利益分析法。人的需要经过社会关系的过滤和渗透,就表现为人的利益。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利益目标。当行为主体的某个特定利益目标实现以后,则会产生新的需要,派生新的利益要求,引发新的动机并支配新的行为,导向新的利益目标,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的思想行为源于利益而又指向利益的规律。

利益分析法尤其适用于社会中利益矛盾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构建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使用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多样的,产生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矛盾的原因展开分析。其中要涉及到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等等。总之是要全面地、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一对矛盾中必须涉及到上述的所有方面,而是提醒各位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的全面到位。

(二)SWOT分析——一种极有可能考到的分析方法

SWOT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方法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用系统的、辩证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随着对公务员在公共管理方面能力的提高,SWOT分析方法在未来几年的申论考试中有可能会涉及,可能考察考生作为公务员策划推销政府资源,设计政府发展战略的能力。

例如:W 政府发展艺术产业园的SWOT分析 优势(S):

1、北京在全国艺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望京西路及其周边地区良好的交通条件和明显的区位优势;

3、中央美院位于望京西路东侧,并且大批艺术家聚集于望京;

4、国际雕塑公园和中国最大最现代的美术馆即将在望京西路东侧兴建;

5、望京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较高 劣势(W):

1、望京西路为交通主干道,影响人流的聚集;

2、目前望京地区没有成规模的以艺术产业为主要业务的文化企业;

3、巨大的前期投入带来的压力;

4、房地产商的规划已经制定,改变其招商计划存在难度

机会(O):

1、我国艺术产业,尤其是艺术品拍卖业和会展业快速发展;

2、艺术产业处于寻找价值实现形式的成形期;

3、目前北京还没有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艺术产业园

威胁(T):

1、市场发育水平的限制;

2、市民经济收入水平、文化消费观念和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需求的限制;

3、艺术产业的发展形式没有现成的模式,艺术产业处于成形期

第二步 利用矛盾普遍性 借鉴“万能八条”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不但具有特殊性,而且具有普遍性。基于这样的哲学认识,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这对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来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一、“万能八条”详解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1)根据:一个组织中的领袖和权威在团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灵魂作用。领袖和权威对事件的态度对于事件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我国,政府中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程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此事解决的速度。因此,在任何时候,解决某项具体问题或某重大社会问题,领导重视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思想是源头”,解决问题不但需要领导重视,更加需要组织中所有人对该问题提高认识,密切关注。(2)具体措施举例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根据: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力求牢牢地把握大众媒体和宣传工具的主动权。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媒体传播面广、迅速及时、强大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的宗旨、方针,通过媒体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以便于统一群众思想,提高认识,从而有利于迅速推动工作。(2)具体措施举例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实行典型示范/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1)根据 :人的各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所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的成功与否。要想有效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就必须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各级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广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业日益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素质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必由之路。

(2)具体措施举例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1)根据 :“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好的规则和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能够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能够为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提供保障;制度还有利于人们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环境下,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和组织行为。因此,依靠制度和规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例如,一个分粥的故事就能非常形象地说明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辛向阳在《谁能当中国的企业家?》一书中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粥故事。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或有刻度的容器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试验了很多种办法,多次博弈后形成了以下诸种规则:

规则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这碗稀粥中体现得一览无余。

规则二: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名监督人士,起初比较公平,但到后来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于是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分的粥最多。这种制度失败。

规则三: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又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人在—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规则四:大家民主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其腐化和风气的败坏,还得寻找新制度。规则五: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

规则六:对于分粥,每人均有一票否决权。这有了公平,但恐怕最后谁也喝不上粥。

规则七: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就是规则。规则的确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

而管理学中“热炉法则”则能说明制度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①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领导者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处。②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必惩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③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④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热炉法则:具有警告性———不能摸;必惩性———摸即伤人;即时性———摸着立时被烫伤;公平性———谁摸都一样。)

(2)具体措施举例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利益相关/分工/规则/惩罚制度以及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1)根据: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2)具体措施举例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技术

(1)根据:物质上的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基础。相反,资源的有限性,物质条件的不足都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

对于环境治理、节约能源等一些具体的、不可抗拒的技术性问题来说,依靠技术层面的具体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2)具体措施举例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

(1)根据: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之所以走向腐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无法可依,而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往往在执行过程出现走形的情况。因此,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称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必备措施。

(2)具体措施举例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媒体监督(舆论监督)/领导(上级)监管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强调制权和行政问责)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1)根据: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自何处?无外乎来自自身或者外部。来自自身就是靠平时的积累、靠总结反思,正所谓人不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理性的人总是具有反思和忧患意识的,通过不断的试错积累最终获得成功;来自外部的经验就是借鉴他人长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具体措施举例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二、“万能八条”的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一:

2006年6月29日,李毅中在《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一文中指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采取七项措施,这七项措施就是对万能八条应用的经典案例。

一、把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的的经典应用)

二、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采取断然措施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同时,探寻和采取治本之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

三、加强安全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安,建立规范完善的法治秩序。必须严刑厉法,重典治乱。在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推动下,《刑法》和《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以及司法解释工作正在推进。必须在法律的贯彻执行上动真从严。继续下决心解决“执法不严、工作不实”问题。纠正和惩处非法违法行为,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不仅要严惩事故直接责任者,查处失职渎职行为,还要严肃查处事故背后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中纪委、高检、高法等部门将联合对近两年事故的查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必须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和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等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有效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必须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把建立健全完善安全技术标准,作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来抓。(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加强监管、全面落实,和组织协调、形成机制的经典应用)

四、落实两个主体、两个责任制,纳入政绩、业绩考核。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大政方针、法制建设、工作格局、运行机制、舆论导向、政治保证等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支持两个责任制的落实,纳入政绩业绩,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五、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

六、强化经济政策导向作用,增加安全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除了落实好国家扶持资金外,主要依靠企业增加投入,提足用好安全费、维简费、折旧费;地方政府也应投入相应配套资金。(增加投入的经典应用)

七、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加强社会监督。实施“全民安全素质工程”。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动员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强制性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将安全生产纳入“平安建设”,使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进课堂、进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高素质和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经典案例二:

2005年12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当前要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节约能源资源的目标要求,实行严格的责任制。(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和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二是要加快调整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增加投入的经典应用)三是要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重点行业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四是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组织协调、形成机制和健全法规政策、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五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监管的经典应用)胡锦涛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使节约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的经典应用)

经典案例三:

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

一、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第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第三,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机制的经典应用)第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监管的经典应用)。

二、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的的经典应用)第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组织协调的经典应用)第三,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实行“阳光”采购。(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经典应用)第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经典应用)第五,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经典案例四:

党中央、国务院处理三鹿奶粉事件的基本措施: 对策 A:略写

下载2011公考之完善监督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公考之完善监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公考之申论常见错误及对策

    申论常见错误及对策 每次申论考试,多数考生都觉得感觉不错,但其实得高分者廖廖无几,50多分是常见成绩,在地市级公招考试中,申论能得70多分就算很不错了。据资料分析,申论考试成绩......

    2010公考时事政治

    09—10年国内重大时事1、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受控撞击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月球丰富海区域,为我国探......

    公考经验★

    公考经验 参加公务员考试四年,今年终于上岸了。写这篇文章,一想为还在公考路上努力前行的各位考友提供一点点有用的信息,二也是纪念一下我四年的公考路。 先来说一下我的公考经......

    公考申论

    申论考试范围在材料的选择、具体要求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对应试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注重了应试人员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

    公考心得(定稿)

      一般中公卷不涂卡不超过90分钟,华图的练习是不涂卡100分钟,平时练习时我都是赶着做完还要蒙一些。 为了方便大家查阅,我将更新的内容改成了红色并且写了更新日期。已经看过本......

    公考心得大全

    公考心得 先作一下简要汇报吧,我这次省公务员考试,笔试136.7,职位第一,不算很高;面试88.29,职位第一,考场第二。 考公路上,论坛对我帮助很大,虽然平时也冒个泡,但不是很活跃,这次考完......

    公考心得

    中国公考面试,形式>内容 自隋唐以来,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就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为其服务的主要形式,不同的统治王朝,不同的统治者,不同的统治思想,不同的权力制度决定了科举制度的形......

    名人名言公考经典

    名人名言 一、爱国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 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