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毛泽东诗词悟伟人胸怀[模版]
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论文
姓名:徐於炘学号:0924010135班级:09本硕5班
从毛泽东诗词悟伟人胸怀
摘要:伟大的开国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以其超凡脱俗的才华和惊世骇俗的领导才能著称于世。他是一位旷世奇才,在动荡的旧中国里,他能怀有一颗不屈服于权贵的博爱之心,立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他的出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一点我想从他的诗词中得以论证。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立志、革命战争、人生观
一、少年立志
毛泽东出生于清朝末年湖南湘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少年时代的他一边上学一边帮助家里做家务。他长得英俊、健壮,诚实又能干,所以很受邻里乡亲的好评。1910年秋天,他顶着父亲的压力,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临行前,他给父亲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为了学有所成、拯救苍生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在学校他也是勤奋好学,尤其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类的书籍。一次他读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书中所写的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得、卢梭等人非常佩服,在书上打了很多标记,写了很多批注,他还对同学们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呀”。毛泽东从这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救中国的人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诗作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首《七古.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青蛙之口,写出了自己敢为人先,立志领导普通人民推翻封建腐朽制度的决心和勇气。一代领袖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深深折服!
二、戎马生涯
毛泽东是一位军事奇才,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敏锐的目光,以及置生死于不顾的勇气,让世人敬仰佩服。他的一生,可谓身经百战,与枪杆为友。1919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他和所有起义的勇士一样,大失所望,于是他决定退伍,继续求学。求学期间的毛泽东勤奋刻苦,博览群书。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经常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地学习钻研,其实在他心里早早就有推翻旧制,创立新中国的梦想,所以我想也正是这个鸿鹄之志支撑着他在艰难岁月里那么忘我地读书。不仅在学习上,在体育锻炼方面毛泽东更是个当之无愧的体育运动狂。他曾经还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体育之研究》,主张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自己还创造了一系列强身健体的妙计,比如“冷水浴”、“日浴”、“风浴”、“雨浴”等等,至于到湘江去游泳那更是常有的事。这些体育活动对毛泽东塑造强健体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学习期间,他仍然不忘革命斗争事业,积极参加组织了一系列响应先进革命思想的革命活动。1921年毛泽东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结果是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会后,毛泽东回湖南,组织了许多革命运动。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当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再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他诗兴大发,一气呵成一代名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问苍茫 1
大地,谁主沉浮”、“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透过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令我们惊叹佩服。面对危难的国内形势,毛泽东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越挫越勇,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带领我们走向了辉煌的新中国。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全国的“4.12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遭受巨大损失。此时,英勇的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用枪杆子来取得的。我们要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当年9月受党的委托,毛泽东在湖南江西交界一带领导了秋收起义。从他的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对当时的情形有所了解。“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参加起义的农民们的决心与勇气,为了推翻封建旧制,他们不畏权贵,英勇斗争。可惜的是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了。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将起义的主力军转移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不久后便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率领的部队也到达了井冈山。两支队伍会合和,多次打退了来犯敌人,扩大了根据地。这一年,他在井冈山写下了一首题为《西江月.井冈山》的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词作于国共两党斗争激烈的危急关头,但却看不出毛泽东有任何的紧张抑或是惊悚。相反,从这首词短短的几句之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个战争领导者在战争前夕的镇静与从容,更是十足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战前的充分准备,以及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他敏锐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斗思想,犹如星星之火,点亮了人们的心灵。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根据地在毛泽东和他战友的领导下,先后四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1931年春,毛泽东写了一首词,题为《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首词道出了第一次反围剿成功的那种喜悦,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号召志同道合的人们齐心协力,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遗憾的是在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成功后,中央领导权被坚持“左倾”的王明把持,王明刚愎自用,忽视客观情况,结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举世闻名的长征被迫开始了。长征期间,红军所经受的困难真的是我们这些人无法体会的,这其间,不管是普通战士还是党的领导人,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虽说困难重重,度日艰难,但毛泽东的诗词仍不乏斗志,充满着壮丽的沧桑之美。他的《忆秦娥.娄山关》就是论证。“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写在革命战争那个艰难的岁月中,但透过这首词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受到英勇的烈士们为了缔造新中国而不顾一切困难的霸气与执着。爬雪山、过草地、过激流、夺险关,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10月抵达陕北。毛泽东又赋诗一首,即我们所熟知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七律诗,全面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险阻,同时也寄予了对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后的喜悦与期待。长征胜利会师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毛泽东领导长征精锐力量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中。抗日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天赋得到了进一步的施展,他的很多战斗理论被应用于实际,并且经实践证明,他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过8年的殊死战斗,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当年,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有田有地吾为主》,“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这首诗,将一代领袖的高大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感恩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做出的不朽贡献!抗战后的解放战争,实为受尽了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无奈之举。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大智大勇让中国人民感激佩服。可是这却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安宁。注定不可避免的战争还是爆发了。经过了3年的努力,伟大的共产党终于战胜了国民党,在亚洲大陆上点亮了属于新中国的曙光!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真实地写出了胜利在握的那种喜悦。“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气势磅礴,读起来让人难抑心中兴奋。
三、诗词与人生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战争成了他生命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他的整个戎马生涯中,诗词又是伴随他的最有力的精神支柱。从风华正茂的激情少年,到日理万机的人民领袖;从湖南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延安,从延安到全国各地。诗词成了陪伴毛泽东的最忠实的伴侣。而毛泽东的伟人思想也在他的诗词中一点一点地渗透给我们这些平庸之辈。从他的诗词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代伟人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中所孕育的伟大思想。毛泽东的诗词有过儿女情长,有过七情六欲,有过傲慢,有过低迷。但更多的是一种自信。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霸气!如前所说,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领袖,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他的诗词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超越常人的非凡气度。读他的诗词,我们感受到的是立志缔造新中国的鸿鹄之志,体会到的是为国为民的博爱之心,学习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之心!读毛泽东的诗词,感悟毛泽东的胸怀,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追求,升华我们的灵魂!
参考文献:《毛泽东诗词全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天下韶山网
第二篇:从毛泽东诗词悟伟人胸怀(精选)
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论文
姓名:徐於炘
学号:0924010135 班级:09本硕5班
从毛泽东诗词悟伟人胸怀
摘要:伟大的开国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以其超凡脱俗的才华和惊世骇俗的领导才能著称于世。他是一位旷世奇才,在动荡的旧中国里,他能怀有一颗不屈服于权贵的博爱之心,立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他的出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一点我想从他的诗词中得以论证。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立志、革命战争、人生观
一、少年立志
毛泽东出生于清朝末年湖南湘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少年时代的他一边上学一边帮助家里做家务。他长得英俊、健壮,诚实又能干,所以很受邻里乡亲的好评。1910年秋天,他顶着父亲的压力,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临行前,他给父亲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为了学有所成、拯救苍生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在学校他也是勤奋好学,尤其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类的书籍。一次他读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书中所写的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得、卢梭等人非常佩服,在书上打了很多标记,写了很多批注,他还对同学们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呀”。毛泽东从这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救中国的人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诗作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首《七古.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青蛙之口,写出了自己敢为人先,立志领导普通人民推翻封建腐朽制度的决心和勇气。一代领袖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深深折服!
二、戎马生涯
毛泽东是一位军事奇才,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敏锐的目光,以及置生死于不顾的勇气,让世人敬仰佩服。他的一生,可谓身经百战,与枪杆为友。1919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他和所有起义的勇士一样,大失所望,于是他决定退伍,继续求学。求学期间的毛泽东勤奋刻苦,博览群书。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经常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地学习钻研,其实在他心里早早就有推翻旧制,创立新中国的梦想,所以我想也正是这个鸿鹄之志支撑着他在艰难岁月里那么忘我地读书。不仅在学习上,在体育锻炼方面毛泽东更是个当之无愧的体育运动狂。他曾经还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体育之研究》,主张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自己还创造了一系列强身健体的妙计,比如“冷水浴”、“日浴”、“风浴”、“雨浴”等等,至于到湘江去游泳那更是常有的事。这些体育活动对毛泽东塑造强健体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学习期间,他仍然不忘革命斗争事业,积极参加组织了一系列响应先进革命思想的革命活动。1921年毛泽东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结果是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会后,毛泽东回湖南,组织了许多革命运动。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当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再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他诗兴大发,一气呵成一代名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问苍茫 1
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论文
大地,谁主沉浮”、“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透过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令我们惊叹佩服。面对危难的国内形势,毛泽东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越挫越勇,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带领我们走向了辉煌的新中国。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全国的“4.12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遭受巨大损失。此时,英勇的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用枪杆子来取得的。我们要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当年9月受党的委托,毛泽东在湖南江西交界一带领导了秋收起义。从他的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对当时的情形有所了解。“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参加起义的农民们的决心与勇气,为了推翻封建旧制,他们不畏权贵,英勇斗争。可惜的是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了。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将起义的主力军转移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不久后便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率领的部队也到达了井冈山。两支队伍会合和,多次打退了来犯敌人,扩大了根据地。这一年,他在井冈山写下了一首题为《西江月.井冈山》的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词作于国共两党斗争激烈的危急关头,但却看不出毛泽东有任何的紧张抑或是惊悚。相反,从这首词短短的几句之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个战争领导者在战争前夕的镇静与从容,更是十足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战前的充分准备,以及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他敏锐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斗思想,犹如星星之火,点亮了人们的心灵。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根据地在毛泽东和他战友的领导下,先后四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1931年春,毛泽东写了一首词,题为《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首词道出了第一次反围剿成功的那种喜悦,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号召志同道合的人们齐心协力,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遗憾的是在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成功后,中央领导权被坚持“左倾”的王明把持,王明刚愎自用,忽视客观情况,结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举世闻名的长征被迫开始了。长征期间,红军所经受的困难真的是我们这些人无法体会的,这其间,不管是普通战士还是党的领导人,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虽说困难重重,度日艰难,但毛泽东的诗词仍不乏斗志,充满着壮丽的沧桑之美。他的《忆秦娥.娄山关》就是论证。“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写在革命战争那个艰难的岁月中,但透过这首词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受到英勇的烈士们为了缔造新中国而不顾一切困难的霸气与执着。爬雪山、过草地、过激流、夺险关,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10月抵达陕北。毛泽东又赋诗一首,即我们所熟知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七律诗,全面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险阻,同时也寄予了对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后的喜悦与期待。长征胜利会师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毛泽东领导长征精锐力量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中。抗日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天赋得到了进一步的施展,他的很多战斗理论被应用于实际,并且经实践证明,他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过8年的殊死战斗,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当年,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有田有地吾为主》,“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2
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论文
这首诗,将一代领袖的高大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感恩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做出的不朽贡献!抗战后的解放战争,实为受尽了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无奈之举。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大智大勇让中国人民感激佩服。可是这却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安宁。注定不可避免的战争还是爆发了。经过了3年的努力,伟大的共产党终于战胜了国民党,在亚洲大陆上点亮了属于新中国的曙光!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真实地写出了胜利在握的那种喜悦。“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气势磅礴,读起来让人难抑心中兴奋。
三、诗词与人生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战争成了他生命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他的整个戎马生涯中,诗词又是伴随他的最有力的精神支柱。从风华正茂的激情少年,到日理万机的人民领袖;从湖南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延安,从延安到全国各地。诗词成了陪伴毛泽东的最忠实的伴侣。而毛泽东的伟人思想也在他的诗词中一点一点地渗透给我们这些平庸之辈。从他的诗词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代伟人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中所孕育的伟大思想。毛泽东的诗词有过儿女情长,有过七情六欲,有过傲慢,有过低迷。但更多的是一种自信。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霸气!如前所说,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领袖,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他的诗词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超越常人的非凡气度。读他的诗词,我们感受到的是立志缔造新中国的鸿鹄之志,体会到的是为国为民的博爱之心,学习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之心!读毛泽东的诗词,感悟毛泽东的胸怀,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追求,升华我们的灵魂!
参考文献:《毛泽东诗词全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天下韶山网
第三篇:伟人毛泽东诗词朗诵
三小5.3班诗歌朗诵设计
甲:你从韶山冲的学堂,来到岳麓山的书院。
伫立在橘子洲头,乙:看湘江滚滚,九州茫茫
思社稷苍生,民运国脉 寻觅——
合:中国的路在何方?
民族的希望在谁的肩上?
甲: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女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男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大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男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大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乙:从湘江的浪涛到乌江的硝烟,从秋收的火炬到雪山的残阳,你抛下书本,举起一面旗帜
握起枪杆子,铸造一个属于人民的军队、属于人民的政党 甲:在泥泞曲折腥风血雨中艰难跋涉
在漫漫征程沉沉黑夜中寻找第一缕光亮 捧着革命的火种,走上万里征程 扛着民族的希望,点燃宝塔山的曙光 music 大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甲:万里征程,摔打出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之师
雪山草地,磨砺了一柄无坚不摧的悬天利剑 乙:民族的豪情在延河中澎湃
一片黄土坡,把中华的希望重新点燃 甲:你挺立在宝塔山上
览山河,数风流 乙:藐帝王霸气
与苍天比高!
女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大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甲乙: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甲:江山如此多娇,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合: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女合: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男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大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乙:从延河畔到紫禁城
全新的共和国立起了民族的雄风 甲:然而,风刀霜刃,环球冰封
万木萧萧,百花凋零
乙:你要领导我们的共和国
做凌寒独放的红梅 甲:在冰封百丈的悬崖上
绽放最灿烂的笑容 大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第四篇: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
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 武陟一中 王天喜
有人说,不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欣赏毛泽东的一些诗词,来了解一下毛泽东其人,来感受一下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波澜壮阔。这里的革命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19年—1927年)
1919年—1927年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 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其突出特点是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这一 时期,毛泽东参加过中共“一大”、“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并先后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在国民大革命中,已经开始关注农民运动,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这一 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四首,分别是《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等。我们主要介绍后两首。
第一首:《沁园春﹒长沙》
词中“忆往昔”的内容,是作者回忆在长沙一师求学期间,与同学们一块畅游湘江、针砭时政的情景。而词中的“怅”则引出了作者的困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结合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主要讨论国共合作问题,但关于合作后的领导权问题,这次大会并没有明确规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但从合作开始,共产党就一直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排挤。这首词写作的背景就是1925年,因受国民党右派的排挤,作者回乡一面“养病”,一面组织农民运动,其间遭到湖南政府当局捕拿而潜入长沙,故地重游情景。作者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一首《菩萨蛮﹒黄鹤楼》就体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夕作者凄凉的心情。
第二首:《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了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结合1927年春大革命的形势,想想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
1927年春,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向共产党和革命志士举起了屠刀;而党内陈独秀仍然把持政权,右派投降主义日趋严重,大革命处于失败的前夕,所以作者心情沉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随后,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正所谓“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路在何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声声惊雷,给布满阴霾的中国大地又送来了丝丝希望。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年—1937年)
1927年—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艰难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局势也逐渐由内战走向抗日。
这时期也是革命最艰难的时期,革命道路的坎坷,个人命运的沉浮,战争环境的艰难,战斗场面的惨烈,给了诗人更多的灵感,一 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也应运而生。存在决定意识,此时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对革命斗争写实般的记载,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七律.长征》等,又有因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如《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等,又有对人物的讴歌赞美,如《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等。因此这一 时期也是毛泽东创作诗的高峰期。我们主要来看五首,分别是:《西江月.秋收起义》、《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
第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的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开始带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创建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毛泽东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终于使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大为恐慌。1930年—1933年,国民党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国民党与红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毛泽东对次也作了史诗般的记载。
第二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这首词写得痛快淋漓。词中提到“七百里驱十五日”,反映了红军作战的主要方式是以运动战为主。在共产党领导的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前三次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经被剥夺了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仍然执行毛泽东的军事路线,第四次“反围剿”也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是在博古、李德的领导下,执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这也是红军长征的原因。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但一曲《忆秦娥娄山关》则又如柳暗花明,作者心情豁然开朗。
第三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晨月、凄鸣的寒雁,哽咽的军号,细碎的马蹄声,把人引如悲壮萧杀的境地。而“从头越”,三字则陡露了作者瘦虎雄心之威,死地后生之勇。何为如铁雄关,今也要从头越过。想一想: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豪迈?在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历史重又选择了毛泽东。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所以毛泽东的心情是豪迈的,遵义会议也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冲破敌人的包围圈;又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于是,我们又听见了诗人的吟哦。
第四首:《七律.长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是什么?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也开始了”。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东征时,到达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时,适逢大雪。皑皑白雪把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这又激起了素爱白雪的毛泽东的无限诗兴。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便在陕北小小的窑洞里诞生了。
第五首:《沁园春.雪》
平生爱雪,正好置身于雪的世界,凭着雄奇的构思,给我们描绘了半个中国的雪色:内外茫茫的长城,顿失滔滔的大河,如银蛇逶迤的山群,似蜡像驱驰的高原;忽而又想到了红日照耀雪国的妖娆壮美。长征中牺牲的许多战士的身影一浮现出来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壮烈情怀化为意欲超出历代有为政治家的具体图像。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但真正让世人领略到毛泽东风骚独步的事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是啊,没有经历过艰难险阻,没有博古通今的文化积淀,怎能写出如此大气的诗篇?词中提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写于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后,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1958年,毛泽东在自注中提到,“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是啊,在毛泽东眼里,只有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方才造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来看第三篇“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三)民族阵线,救国良方﹙1937年7月—1945年8月﹚
1937年7月-1945年8月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斗争中得以巩固和扩大直至战争完全胜利。除了《四言.祭黄陵》和《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毛泽东很少写诗。但在这个时期,他理论方面的著作却很多,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这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来看第四篇《天翻地覆慷而慨》。
﹙四﹚天翻地覆慷而慨﹙1945年8月—1949年10月﹚
1945年8月—1949年10月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这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艰难地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取得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时期毛泽东的诗主要有三首:《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两首描述的是作者离开延安后转战陕北时战斗的场面或战后的感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渡江战役后。诗中提到“不可沽名学霸王”,“霸王”指的是项羽。项羽先胜后败的严重教训,使得这位政治家诗人能够遇喜不亢,临胜不骄,不去怜悯毒蛇一 样的恶人,而择取彻底消灭顽敌,一统中国的历史必由之路。
(五)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1956年)
1949年—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了决定性胜利。这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五律.看山》、《七律.莫干山》、《七绝.五云山》、《水调歌头.游泳》。我们主要来看《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一 阕《水调歌头.游泳》,道出了无限的乐趣和无穷的奥秘。毛泽东说这首词是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词中提到“一桥飞架南北”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它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1955年9月开始修建,1957年10月建成通车。词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指的是三峡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论证,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由当时正成为现实的“一桥飞架南北”,而憧憬“高峡出平湖”,不正是毛泽东勃勃雄心的诗化吗?正象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所预言的“我们将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历史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历史最终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毛泽东一生奋斗,一生有诗。正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正是革命战争严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正是战争生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是他个人的心理实录,它也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希望大家能喜欢毛泽东的诗词,更加深对中国革命的理解。
第五篇:缅怀伟人毛泽东
缅怀伟人毛泽东
他在民族最为难的时候毅然放弃一切义无反顾的投身革命,寻找救国之路;他,在民族最黑暗的时候,义愤填膺,振臂高呼,号召被压迫的人民起来反抗;他,在民族存亡之际,力推众意,坚持正确的路线,为革命指明了方向,为民族带来了希望……毛泽东以其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民族使命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倾其一升,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像毛泽东那样代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他的历史功绩将永垂不朽,他的光辉将照耀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中间那个华民族的发展不懈奋斗,他将永远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关于毛泽东,他的人生经历和事迹以及他的思想,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研究。著名高级经济师贾章旺参阅500多种文献,呕心沥血创作20年,独自一人完成了皇皇巨著《从韶山到中南海》,这是一部国内迄今为止最完美,最详实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平事迹的传记作品,记述了毛泽东辉煌的一生,深刻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丰富的内涵,是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最具权威的著作。
《从韶山到中南海》这本毛泽东传记,讲述了伟人毛泽东1983年到1949年共56 年的事迹,详细叙述了毛泽东各个阶段的生活和主要事件,包括他的个人生活,求学经历,早期的革命斗争,共产党的建立以及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全过程。较为详实的记录了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全书共90万字,分为九章内,于1924年在北京首次出版。在我的记忆,毛泽东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屹立于神坛之上,让每一代中华儿女顶礼膜拜。似乎他已经超越了人的极限而被神圣化了,他的思想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观念,让人望尘莫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争相传颂他的事迹,所以他在被神圣化的同时也永远的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他们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思考,又有不同寻常的思维,有铁一般的意志,有博大的胸怀,有渊博的知识……太多太多,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才成为了圣人,成为前无古人、逐渐的,随着对毛泽东个人事迹的了解,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世上本就没什么圣人,而所谓后无来者的救世主。
毛泽东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人物,他的身上同样也流露着不同寻常的气质与品质,早就了他不平常的一生。的圣人是他们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