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且放云帆济沧海(议论文)
且放云帆济沧海
河南考生
小船升起云帆,横济沧海的航程中难免会有风吹浪打;小树初有新芽,茁壮成长中难免会遭受雨雪风霜;小溪向前奔流,一路上不只有泉水叮咚,也有险滩漩涡。
青少年的成长亦如此。成长的过程便如登山的旅程,难免会跌跤,会有荆棘的划痕,会有一次次的摔打和磨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便好。
正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小船,自会在风雨的磨炼中变得坚强。太多的关心、保护,反而会给它小小的船舱添上无谓的负荷,成为前进的压力与障碍。在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的日子早已过去,我们已经渴望敞开胸膛,拥抱雷雨闪电,享受自然的阳光。当孩子在人生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子,家庭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请解除目光的锁链,让孩子乘着自己的人生之舟与风浪一搏吧!当前进的路上遭遇坎坷,当孩子受到挫折时,我们的家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急于代劳,不要过分关爱,更不要小题大做,只需微笑着看着孩子爬起,那叶小舟自然会顺着信任的目光扬帆前行。
希望孩子们十全十美的学校也不应过分苛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微小的失误在所难免,其实是架起了一座通往成熟的金桥。不要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小小失误,不要在孩子摔跤时投去指责的目光。用信任和宽容去对待孩子的小失误吧,这样,他们才会成为带着成熟微笑的舵手,从胜利的彼岸带回满意的答卷。
最后,我们的社会也应重新审视对青少年的态度。从早先的反对溺爱,到现在的提倡挫折教育,社会的整体教育观念已有了可喜的变化。对于孩子们的偶尔跌跤,社会不应给以过度的关注,更不能大肆炒作。初登处女航的小船,还在对这个社会知之甚少的轻微恐惧中微微颤动。太多的镁光灯突然一齐聚焦,只会让小船疑惑和恐慌,云帆在航行中倾斜一下,社会可以淡淡一笑,放下过多的牵挂,自立自强的一代自会崛起。
成龙的孩子房祖明曾写过一首叫作《请让我摔下去》的歌,道出了千万个孩子困扰的心境。在人生路上跌一跤本在所难免,可怕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目光立刻蜂拥而上,织成一张密密的网,让孩子在迷惑中百般挣扎而不能自己站起,只得在无奈中成为目光的俘虏。
可是快看,那艘为目光所缚的小船,正拼命地向远方鼓足云帆。就请家庭松开过度关爱的目光,请学校放下过分指责的目光,请社会转移过于关注的目光,将它们换为理解与宽容,放那一叶云帆去济沧海吧!
名师点评
考场作文要学会“化题为象”。所谓“化题为象”,是指善于借助“象形想象”,化抽象为具象,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力避概念化图解话题。这篇作文的作者深谙此道,他把成长中的孩子比作“一艘扬帆起航的小船”,全文的阐述紧紧扣住“一叶云帆”这个意象,强调小船“自会在风雨的磨炼中变得坚强”,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其更能吸引人、说服人。
此外,文章中心明确,语言表达富有意蕴,像“请解除目光的锁链,让孩子乘着自己的人生之舟与风浪一搏吧”“这样,他们才会成为带着成熟微笑的舵手,从胜利的彼岸带回满意的答卷”等,读来耐人回味。标题“且放云帆济沧海”化用唐诗名句,也有新意,且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第二篇:2018全国I卷高考满分作文:且放云帆济沧海
2018全国I卷高考满分作文:且放云帆济沧海
小船升起云帆,横济沧海的航程中难免会有风吹浪打;小树初有新芽,茁壮成长中难免会遭受雨雪风霜;小溪向前奔流,一路上不只有泉水叮咚,也有险滩漩涡。?
青少年的成长亦如此。
成长的过程便如登山的旅程,难免会跌跤,会有荆棘的划痕,会有一次次的摔打和磨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便好。?
正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小船,自会在风雨的磨炼中变得坚强。太多的关心、保护,反而会给它小小的船舱添上无谓的负荷,成为前进的压力与障碍。在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的日子早已过去,我们已经渴望敞开胸膛,拥抱雷雨闪电,享受自然的阳光。当孩子在人生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子,家庭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请解除目光的锁链,让孩子乘着自己的人生之舟与风浪一搏吧!当前进的路上遭遇坎坷,当孩子受到挫折时,我们的家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急于代劳,不要过分关爱,更不要小题大做,只需微笑着看着孩子爬起,那叶小舟自然会顺着信任的目光扬帆前行。?
希望孩子们十全十美的学校也不应过分苛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微小的失误在所难免,其实是架起了一座通往成熟的金桥。不要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小小失误,不要在孩子摔跤时投去指责的目光。用信任和宽容去对待孩子的小失误吧,这样,他们才会成为带着成熟微笑的舵手,从胜利的彼岸带回满意的答卷。?
最后,我们的社会也应重新审视对青少年的态度。从早先的反对溺爱,到现在的提倡挫折教育,社会的整体教育观念已有了可喜的变化。对于孩子们的偶尔跌跤,社会不应给以过度的关注,更不能大肆炒作。初登处女航的小船,还在对这个社会知之甚少的轻微恐惧中微微颤动。太多的镁光灯突然一齐聚焦,只会让小船疑惑和恐慌,云帆在航行中倾斜一下,社会可以淡淡一笑,放下过多的牵挂,自立自强的一代自会崛起。?
有过一首叫作《请让我摔下去》的歌,道出了千万个孩子困扰的心境。在人生路上跌一跤本在所难免,可怕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目光立刻蜂拥而上,织成一张密密的网,让孩子在迷惑中百般挣扎而不能自己站起,只得在无奈中成为目光的俘虏。?
可是快看,那艘为目光所缚的小船,正拼命地向远方鼓足云帆。就请家庭松开过度关爱的目光,请学校放下过分指责的目光,请社会转移过于关注的目光,将它们换为理解与宽容,放那一叶云帆去济沧海吧!?
第三篇:直挂云帆济沧海(《新时代面对面》⑥)
直挂云帆济沧海(《新时代面对面》⑥)——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 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27日 09 版)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开启现代化的百年新航程。到21世纪中叶,我们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百年的矢志不渝,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华儿女在挫折中奋起、在变革中图强,奋力书写出恢宏的现代化壮美诗篇。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功走完了现代化的“前半程”,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党的十九大对未来30多年现代化的“后半程”进行了战略安排,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前景。
一、擘画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17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震醒了“天朝上国”的美梦,由此开启了艰苦追寻现代化的进程,各种救亡图强的方案竞相登场。无论是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还是“百日维新”的昙花一现;无论是“预备立宪”的草草收场,还是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都没有找到开启现代化大门的钥匙,最终难免被历史大潮淘汰的宿命,黯然落幕,惨淡离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旧中国漆黑的夜幕,照亮了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前进道路。在28年的浴血奋战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怀着扶大厦于将倾之时、救国家于危亡之际的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条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光辉之路。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现代化的漫漫长路,好比一场接力赛,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需要一棒传一棒、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不断努力。在不同发展时期,我们党总能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确立一个又一个新目标,激励人们团结一致、携手奋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任务和目标。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引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97年,党的十五大谋划新的“三步走”,确定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锚定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积累,我们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台阶,迎来了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百年征途谋新篇,雄心壮志启新程。党的十九大高瞻远瞩地擘画了到21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安排,为今后30多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划了路线图。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此基础上,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20年开始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战略安排,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冲锋号,激励全体人民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解读
制定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办、一代接着一代干。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更加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意义十分重大。
链接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展望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建党以来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现在,离这个宏伟目标实现只剩下3年,胜利在望,成功在即。百年目标、千年夙愿即将变为现实,我们无比振奋,为之欢欣鼓舞。
决胜阶段最关键,冲锋时刻愈奋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大对今后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提出一系列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需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不懈奋斗。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美收官。
防控风险。“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必须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的冲击,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精准脱贫。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还有约300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艰苦边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属于脱贫攻坚要啃的“硬骨头”。剩余的脱贫任务量虽变小,但难度增大。必须集中力量攻关,调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措施,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污染防治。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仍较普遍,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创造宁静、和谐、美丽的绿色家园。
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座重要里程碑
韩文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之间,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在各项事业发展上全面对接,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标志着我们跨过了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对于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义十分重大。
链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重点任务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1.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2.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三、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什么样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原定时间足足提前了15年。这一重大战略调整,是适应我国发展实际和趋势作出的必然选择,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足底气和强大自信。
那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样?概而言之,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都要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发展实现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之后,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那时,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一方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达到高度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和协商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发展;另一方面,依法治国得到全面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到那时,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中华文化走出去达到新水平。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那时,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人均预期寿命和国民受教育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那时,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况明显改观。我国碳排放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呈现下降态势,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言
◆百年奋斗,胜利在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0年不长,时不我待;中国梦不远,只争朝夕。
◆战略一小步,复兴一大步;齐心为国家,聚力现代化。
◆发展战略阶阶进,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不落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美的夙愿只能是空中楼阁。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丽图景
1954年,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60多年后的今天,伟大的憧憬已经看得见曙光,当我们重温这段话时,由衷地感到鼓舞和振奋,激发“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豪情壮志。
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到那时,中国将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图景?
国力鼎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
制度定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基础。未来30多年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进一步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在各领域、各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最终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完整、定型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人民幸福。我国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世界强国。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000多年灿烂文明、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理由相信,伟大目标一定要实现、一定能够实现。
深度阅读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第四篇:优秀校长事迹材料: 直挂云帆济沧海
优秀校长事迹材料: 直挂云帆济沧海
——记xx县职教中心校长xx
我是xx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为家乡父老做些事情,是我最大的自豪与骄傲。我愿意是海上的风帆,帮助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我愿意是一棵小草,染绿明媚的春天。
——-摘自《xx工作日志》
xx县职教中心校长xx每周都要给学生上一次主题班会。用他的话说就是,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不但利用课堂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而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心声,解决他们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在这里上学,每名同学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动力和上进心。踏进xx职教门,争当全面发展人。在这里生活和学习,大家感到无比快乐和愉悦。
“文化经营学校”是xx担任职教中心校长以后提出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为此他多次召开班子会,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从点滴处着手,全力打造文化校园、书香校园、温馨校园、绿色校园。
什么是文化经营学校?这是相对物质刺激而言的。其概念就是用文化教人、育人、发展人、感染人、影响人、激励人,使人产生精神力量和激情,以文“化”人,使办学目标要求成为每个人的自觉,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其实现的方式和载体为活动,推进的手段是评价。
xx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xx年开始,该校先后投资xx多万元,硬化院落xxxx多平方米,绿化校园xxx平方米,购置文化石两块,设置文化宣传栏xx个,并在校园墙壁、走廊悬挂名人名言、历史故事板块,使学生时时处处接受文化的熏陶。
2010年4月份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县职教中心举行一项活动。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感恩社会,与灾区人民休戚与共的人文情怀。自xx担任校长以来,学校举办此类大型文化活动30多场次,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才干和技能,提高了他们的见识和素养,培养了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勤劳勇敢、文明向上的赤子之情。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是职教中心的办学目标。
职业教育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办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做好职业教育,让更多学生看到人生的希望,人生的光明,一直是xx思考的问题。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在xx大力倡导下,学校相继开设了电子电工、数控技术、计算机、幼师、家电维修、农学、林果、布贴画、养殖等20多个专业课程。他们还积极邀请今麦郎总裁范现国等成功人士为学生授课,教育学生自主创业,成就未来。与此同时,该校还与新加坡、北京、天津知名高校结成联盟,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学校还与沿海38个城市200多家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了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在办好职业教育的同时,高中教育也成为该校的一匹黑马。2010年,该校对口升学二本以上达到了15人,雄踞全市同类学校榜首。
在xx的眼里,从来就没有困难两个字。他担任校长4年来,废寝忘食,大胆开拓,积极进取,乐于奉献,职教中心取得了辉煌成绩。
在他的努力下,该校发展成为一所容技能培训、鉴定考核、职业中专、职业高中为一身,集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在他的努力下,投资1250万元的高标准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实训车间拔地而起,全部投入使用,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在他的引领下,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市县级名师,学校完成省级教研课题4项,获省市教学成果奖30多项,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职教中心工作,虽然有很大压力,但教职工们感受最多的却是一种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有x校长的领导,我们干劲十足,信心百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x校长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经常教育我们我们要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和他共事,我们经常充满着无限的激情和活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职教中心先后被评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省园林式单位、市级文明学校、县实绩突出单位、规范化管理单位。xx也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先进个人、邢台市三育人先进个人、市廉政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并连年受到县政府嘉奖,成为优秀政协委员。
职业教育任重道远,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他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了使更多的农家子弟走上成才之路、致富之路、发展之路,为了使职教中心的明天更加充满朝气、充满希望,我愿意付出我所有的心血和汗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殚精竭虑,奋斗永远!
我们坚信,xx县职教中心在校长xx的带领下,一定会如一艘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陵县白马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2002年,乘着课改的春风我校开始走进新课程。十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始终坚持“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办学目标,把“一立、二有、三重、四转变”作为主战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教学研究气氛浓厚,教学成绩稳中有升,学生活动课丰富多彩„„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探索、新收获。
一、“一立”,即建立课改组织机构
一位课改专家说过:“课改成在教师,责在领导。”校长既是学校课改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为了加强课改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以市级骨干教师朱军校长为组长,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教研主任、各科教研组长、各年级组备课组长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职责明确,层层落实。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亲自反思,撰写论文,形成了对课改工作强有力的领导。学校还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课改开辟绿色通道。
二、“二有”即课改管理有制度、校本教研有特色
1、课改管理有制度,是搞好新课改的前提。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1)规范了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工作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过程、有检查、有总结。教师要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实施“六个一”工程:
每一年研究一个校本教研课题
每一年研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
每一年执教一节研究课
每一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
每一学期撰写一篇教学案例
每一年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2)规范了集体备课制度。各备课小组要求内容典型,计划详实,记录周 全,材料保存丰富完整,做到“五定”(定时间、定人员、定地方、定内容、定主讲人)。周三、周四上午第一节课分别为语文和数学教研活动时间,周四上午第二节课为英语教研活动时间,每周如此,从不间断。
(3)规范了听课、评课制度。要求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教师不少于15节,其中结对子课不少于4节。去年市教育局年终考评小组来我校检查工作,我校分管教学的黄副校长仅上学期就听了45节课,每节课都作了细致周密的点评,并及时给教师反馈意见,其它领导听课均在30节以上。
(4)规范了奖励制度。根据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拿出专项经费,给予教师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2、校本教研有特色,是搞好新课改的关键。(1)营造氛围。
一个人或几个人不可能搞好一所学校的课改工作。我校领导积极带头、教师全员参与。以学科为单位,分别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等4个专业委员会,通过听“推门课”、教师沙龙、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来“促学”,通过优质课、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来“促研”,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2)集体备课
我们的做法是:主备、集备、个备一条龙。具体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集体确定方案-----分工设计教案-----课堂实践方案——个人修改完善。教师全员参与,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校园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些动人的场景:办公室里老师们为一个教学问题各抒己见,教室里经常可以看见老师们相互学习的身影„„。
(3)青蓝工程
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教研组采取“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的“结对子”模式,促使师资力量互补共进。组织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中老年教师上研讨课。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进行帮、带,促进新教师向成熟教师,成熟教师向骨干教师的转变。
(4)专业引领
积极邀请教育界知名人士来我校传经送宝。每一学年,江陵县教科所雷辉所 2 长都会亲临我校调研,上学期,邀请荆州实验小学高良琴老师来我校介绍作文教学法,与老师们来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邀请荆州市北京路第一小学范文巧老师针对教学方式发转变进行指导。
(5)骨干示范
我校有省小学科学教育学会会员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6人,县级骨干教师8人。这些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安排一节示范课,推广经验,使教师有样可学。
(6)特色课程
除了开足、开全规定的课程,我们还开设了体艺课外活动课。口风琴、葫芦丝、竖笛、盘鼓、腰鼓、等特色课程。
(7)课题促进
近年来,我校的课题《小学经典诵读与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已揭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研究,严格按要求落实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调整教学,在研究中总结,并应用于教学。
三、“三重视”,即重视培训、重视实践、重视反思
1、重视培训
学校历来重视教师进修学习,并从经费上、时间上予以保证。除了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还特别拨出教师外出专用经费,确保每学期轮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考察,撷取他山之石。共选派百余名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四十多批次,足迹涉及武汉上海、江苏等城市,先后组织了教师听专家报告会多场,参加各级培训的老师认真吸收先进的教学信息,并充当“传播者”。通过这些措施逐渐培养出像王黎明、李明、顿芬、朱小艳等一批课改骨干教师。
同时还经常开展校本培训,近几年,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进一步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会制作教学的课件,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2、重视实践
学校经常举行各种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近年来,教导处举行了“语文教师下水文竞赛”、“数学知识竞赛”等活动,青年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2011年的县级“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中,王美婧、刘群秀、3 刘国安等老师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今年3月底,经过层层选拔,我校两位教师王黎明、王美婧作为我县代表参加荆州市小学科学课和信息教育课教学比武活动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重视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校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育教学管理后记以及班级管理后记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及时总结。
近年来,在市级教学比武课中,王黎明、王美婧两位老师分获一等奖。李明老师的论文《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发表在《新课程研究》上、朱军校长的《弘扬体艺特色、打造阳光校园》发表在《决策与信息》上;夏力思撰写的《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最坚强》刊登在《决策与信息》上,另外他撰写的《再与孩子走近些》刊登在知名刊物《爱与责任》上;李书记撰写的论文《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省一等奖;„„
教师从反思中找回了自我,他们重拾研究的权杖,从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转变。
四、“四转变”即教师、学生、课堂、学校
在这苦涩而又甜蜜的课改之旅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教师、课堂、学校都在悄悄地转变。
1、教师变了
教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教师们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带来一场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潮的“头脑风暴”;教师们尝试着正确地发掘新课程的内涵,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营养套餐”;教师们尝试着在评价中不揭短、不挑剔、用发展的、肯定的、差异性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孩子们,给他们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
2、学生变了
课改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孩子们变在哪里?转变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进步: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
3、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教师能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课堂上,教师注重预设,更注重生成。变“被动、单向、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 ;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多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激烈辩论场景,成了课堂中最生动画面。
4、学校变了
新课程使学校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校园内洁净典雅,环境优美,每一张脸上都充满了灿烂的笑容。具体变化表现在:校园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学习的风气更加浓郁;研究的氛围逐步形成;合作意识逐步强化。学校文化品位大大提升,学校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和梦想的地方。
我校的课改之路是一条创新之路,是学生个性发展之路、教师成长之路、学校特色之路。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也有一些教训。
1、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偏大。
2、部分老教师教学观念仍有待转变,教学中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表现。
3、怎样让农村学校教育更有特色?这还需要我校全体老师继续探索,在课改“实验田”中精耕细耘。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课改之路上,我们一定会走得更加自信,走得更加精彩。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