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13:2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个单位、部门管理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同时还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所以,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监督水平,防止权力的不当运用,既是“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也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

但是,如何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呢?本文结合矿山企业的实际,拟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尤其要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正职的权力监督和制约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格选拔任用单位、部门正职的入口关。只有把好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正职的入口关,才能为以后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和程 序,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和相互制约的选人用人机制,并把组织选派与公开选拔竞争结合起来,以促进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的优化配置以及领导干部的合理流动,这是从制度上保证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正职对职工负责、对单位负责、对领导 干部本人负责的关键c另外,在选拔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正职时,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有机配合,使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正职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超前到位,确实把握好他们的政治素质和

个人品质的关口,为其在今后工作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在选人用人方法上,要注意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正职的选拔任用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搞好民主评议和民主推荐工作,以确保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正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群众公认度。笔者认为,在云锡马矿公司刚刚结束的部门正职竞聘上岗的工作中,马矿公司党委通过理论考试、综合面试、职工代表民主测评、组织考察、任前公示等程序,全方位选拔任用管理人员的做法是值得普及推广的。

其次,要建立民主科学决策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凡属重大项目立项、大额资金使用以及干部人事调整等重大决策,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交班子集体讨论,让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在这一点上,云锡集团公司大多数单位的领导班子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笔者所在的马矿公司,领导班子甚至在一些重大的问题决策前还广泛征求有关方面同志的意见,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和制约之下,这对防止个人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将起至Ij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要根据事实、证据、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如果出了问题不追究,该处理的不处理或处理过轻,责任制也就落实不了。因此,在严格执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时,要坚决克服好人主义造成的“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问题。

再次,坚决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党风廉政建设上,有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这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导致工作力度不够;有的则担心抓反腐倡廉会影响基层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生产经营的发展,等等。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担负起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政治责任。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正职作为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另外还要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李嘉廷、成克杰等腐败案例可以证明,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都是因为其配偶或子女起了推波助澜甚至是“二传手”的作用。古人云:“妻廉夫祸少“,这句古训是很有道理的,许多历史事实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完善权力监督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范而有效的内部及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明确划分同级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职权范围,把权力限制在履行职务所允许的范围内,这对主要领导的权力进行限制,防止权力独揽、权力滥用,逃避权力监督和制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其他副职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二,建立健全厂务公开制度。一是要公开单位、部门的职责权限;二是各职能部门直接涉及职工群众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的事项以及职能范围内应该向群众公开的事项,都应该向群众公开,同时

要求把办事纪律、廉政规定、违纪违规处理规定以及举报投诉的途径和方法向群众公开。另外,凡是研究确定公开的事项,公开后必须及时通过多种形式收集群众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能立即答复的应予以立即答复,不能立即答复的,应交办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群众反馈处理结果,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第三,建立和完善党内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有关具体制度。在自上而下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方面,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并完善上级领导干部对下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对单位、部门正职的权力监督和制约责任制,明确权力监督和制约责任及主要责任人,把权力监督和制约工作作为上级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各级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正职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确保权力监督和制约工作到位,防止出现权力监督和制约上的“空档”。要进一步健全党内举报制度、群众举报制度和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切实保障每个党员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单位、部门正职行使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民主权力。另外,要强化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正职的监督意识,使自己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严于律己,防微杜渐。

第四,建立纪检监察工作的“三不为"机制。一是建立“不愿为”的自律机制。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政从业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教育他们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

办企业的优良传统,牢固构筑抵御腐蚀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建立“不敢为”的惩治机制。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反腐败工作合力,加大对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严肃处理各类腐败分子。三是建立“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特别是要加强对人财物管理等易于发生腐败的部门和环节的监督,不断拓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领域。

总之,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力量、各种监督和制约手段的共同作用和密切配合,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单位、部门正职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不仅要依靠党内监督和制约,还要依靠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多管齐下,形成多层次、多渠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单位、部门正职始终处于各方面的监督和制约之中,确保权力运行始终不会偏离正确的航线。

作者单位:马拉格矿业公司

责任编辑:王珏

第二篇:国有企业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几点思考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国今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这既是“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也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在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直接经营和管理企

业资产,直接操纵资金运作,直接从事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等等经济活动,权力可谓不小,尤其是国企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掌握着企业的人、财、物大权,既是决策者和执行者,又是管理者和监督者。近几年来,国有企业中违纪违法案件屡有发生,且大都与企业的领导干部本身不廉洁有关,他们有的借企业改制、上市、产权变更之际,浑水摸鱼,趁机侵吞、贪污国有资产;有的擅自决定重大事项,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有的热衷于计划外生产经营,垄断“体外”生产经营账目;有的私设“小金库”,转移或肆意侵吞国家资产。虽然上述腐败现象在国有企业领导人中只是极少数,但是这极少数人的堕落、腐败给我们的教训却是十分深刻的,损失更是巨大的。分析他们违法违纪的根源,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个人独断专行。因此,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改革和完善权力监督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范而有效的内部及外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把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入口关。一个单位管理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党政主要负责人,党政领导干部“入口”关是否能严把,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首先,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发展措施一般都是通过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去具体推行,如果连自身都无法自律,又怎能去执行好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其次,党政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问题,试想连贪官、庸官都能被屡屡提拔,那这样的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不正当运用,最主要的就是把那些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已,自觉接受权力监督和制约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的人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特别是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选拔任用。只有把好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把好了选拔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入口关,才能为以后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和程序,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和相互制约的选人用人机制,并加快培育人才市场,把组织选派与向人才市场公开选拔竞争结合起来,以促进党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的优化配置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合理流动,这是从制度上保证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对企业负责、对干部职工负责的关键。另外,在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选拔党政主要负责人时,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超前到位,确实把握好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质的关口,为对其在今后工作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在选人用人方法上,还要注意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选拔任用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搞好民主评议和民主推荐情况,以确保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群众公认度,做到凡是职工群众不拥护、不信任、社会舆论反映强烈的干部坚决不能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委以重任。要逐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和用人失误失察追究制,明确干部推荐、考察、决策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切实解决责任不明确和用人失误失察无人负责、无法追究的问题。

2、建立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具体制度。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如遇紧急情况,必须由个人做出决定时,事后要迅速向党组织报告。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这一结论既避免了把细小问题商来议去,浪费大量时间,造成决策缓慢,又能切实避免个人专断和无人负责情况发生。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制度可以说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对此,《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党的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要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哪些问题应当由

集体讨论,哪些问题应当由个人负责。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不能搞个人说了算。集体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决不能互相推诿。失职者要追究责任。建立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制度,强化党政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明确划分同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职权范围,把权力限制在履行职务所允许的范围内,这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权力进行限制,防止权力独揽、权力滥用,逃避权力监督和制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其他副职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对确保副职对副职、副职对正职、正职对副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落到实处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深化企业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和深化改革的方向,抓住以下权力行使的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形成互制格局: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按现代企业制度依法用人规范结合起来,推行企业管理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实行干部任用公示制、试用期制、末位淘汰制;建立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正确的用人导向。二是加快财会体制改革,加强对财务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堵塞资金使用上的漏洞。对国有大型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对中小型企业委派会计负责人,以改变目前企业财会人员受制于经营者的状况。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对外担保;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建立健全财务报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审计;加强项目的招投标管理等,把住资金关口。三是深化营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销售环节控制。就煤炭企业而言,深化营销体制改革,就要对合同、结算、质检、发运等关键环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在各环节之间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防止销售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四是深化物资采购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物资采供环节的监管。加强物资采供环节的监管,就是要建立大宗物资实行公开招标、议标采购,零星物资比质比价采购制度,形成物资采购“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的物资采购供应体制。

6、深化厂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强化民主监督。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还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赋予职工群众“知情权”、“发言权”和“评判权”。让职工“知情”,就是要不断深化厂务公开工作,提高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让职工“发言”,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开展职工民主“议事”、征集合理化建议等形式,保证职工群众有序地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发言权”;让职工“评判”,就是要建立企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坚持职工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制度。通过以上措施,解决群众“无法监督”的问题。建立健全厂务公开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科学管理企业的一种有效手段。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厂务公开制度,推行厂务公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实行厂务公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进程,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一是要公开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二是要公开服务项目、公开办事程序,各职能部门对直接涉及职工群众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的事项以及职能范围内应该向职工群众公开的事项,都应向职工群众公开,同时要求把办事纪律、廉政规定、违纪违法处理规定以及投诉的途径和方法向职工群众;三是要公开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公务活动、个人财产和家庭重大事务等,除了涉及国家、企业安全的机密以外,凡是能公开的必须一律公开,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及时了解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了解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情况,便于进行监督。另外,凡是研究确定公开的事项,公开后必须及时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职工群众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能立即答复的应予以立即答复,不能立即答复的,应交办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积极协助交有关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职工群众反馈处理结果,给职工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第三篇: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摘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管理监督有效机制研究,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我国目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管理监督有效机制,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完善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监督;制约;权力;机制

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是今后五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该《工作规划》要求“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十七大对于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表述,反映了权力健康运行的一般原理,是党对权力制约监督规律的新认识,更是推进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指针。近年来,随着各种监督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一个对权力运行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监督制约的制度体系日趋形成。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远未达到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仍时有发生。认真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使用情况密切相关,与现行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密切相关。因此,切实解决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问题,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已成为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重点。

一 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基本状况

完善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要对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运行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客观的评估。我国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在革命战争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这一制约机制带有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

(一)十分注重自律机制的建设

重在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重在思想、宗旨、信念教育,教育党员干部掌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强调依靠公职人员的自律来约束自己的权力行为。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涌现出一些严于律己、甘愿奉献的典型公仆,他们通过高尚的觉悟和纯洁的内在品质不仅严格约束了权力的谋私性,而且充分运用权力为人民谋取了福利,使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为人民服务的效能。

(二)他律机制逐步趋于完善

他律机制主要通过以权制权和以民制权两种途径来实现。以权制权,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如我国现有的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以民制权,即社会和公民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监督制约权力。如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个人以向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提出建议、批评、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所进行的监督等。以权制权是最有力、最直接的监督,是权力制约的关键。以民制权是以权制权的基础和源泉,它为以权制权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支持。没有以民制权,以权制权则失去了监督的根基;而没有以权制权,则以民制权也难以达到监督制约的目的。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循环运作,构成了我国权力制约中他律机制的基本框架。

(三)约束权力的法律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监督活动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实现了以法约权。如人大监督,有宪法、选举法和若干法律及议事规则等;行政监督,有国务院组织法、地方政府组织法、行政监察条例、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司法监督有法院、检察院组织法、刑事、民事、行政三部诉讼法等,社会监督除了宪法、选举法、工会法、社团法、游行示威法等法律外,还有信访、举报等方面的若干规定。总的看,我国现行权力制约机制在形式上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也是有效能的。

二 目前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总体上适应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需要,发挥了监督保证作用。尤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权力的高效率运行,有力地保证了我国集中力量、多快好省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的过程中,基层管理体制的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产生和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权力监督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发展,影响了和谐。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职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

由于我国目前的各种专职监督机构同时受同级党委、行政首长和上级监督机关两方面的领导,监督机构的人事权、财政权、领导权掌握在同级党委或行政领导手中,形成一种附属型的隶属关系,致使行政监督权的 主 体受制于监督客体。由于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因而也就缺乏权威性,监督一般只限于对下级和一般党员干部,而对同级党委或行政首长很难实施监督,或监督比较乏力,有的甚至对下级和一般党员的监督也难以实施,不时受到同级党委或行政首长的掣肘。

(二)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还有待增强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群众是一切权力的主体,也是权力监督的主体;各级公职人员都是人们公仆,都是监督的对象。但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的积淀,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等仍然比较浓厚,由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时间不长,也由于我们过去民主政治方面走过的曲折道路,有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不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观念也相当淡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转。

(三)权力过于集中,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的权力结构是从战争年代军事集权权力结构移植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来的,自上而下建立了一个单向走向的二维权力结构。这个权力结构的特点,从纵向上看,有领导向群众集权,上级向下级集权的倾向;从横向上看,存在党政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治一体化、政社一体化的问题。同时,监督运行方式单一,监督手段不够有力,监督系统缺乏协调,发挥整体效能不够,出现权力监督的“空白区”,造成不少公共权力的“漏监”、“虚监”、“弱监”现象,出了问题只好事后治理。

(四)监督法规不完备,监督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权力监督法规正在逐步建立和健全之中,现 有 的法规往往比较原则,不够具体,因而操作起来弹性很大,“刚”性不够。有的法规不系统、不全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法》,监督的性质、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和方法、途径缺乏系统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这也是当前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不够有力的原因之一。

三 完善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对策

从内涵来看,权力制约比权力监督更有力度,制约指的是对权力的节制、控 4 制和约束,而监督主要是对特定主体的监视和督促。而权力制约的主体多为公权力部门,是权力部门之间在法制轨道上,由于分工和责任的不同而形成的相互约束和牵制。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是突破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另搞一套,而应当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目标下,认真学习《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根据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的新发展和新情况,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手段的同时,修正缺陷,弥补不足,加强薄弱环节,对权力制约机制进行具体化、精密化的设计,推进权力监督制约手段的完善和创新。

(一)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以权制权

制约权力,就是要使各种权力形成制约,使之成为结构合理,管理科学,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封闭式权力运行体系。在权力监督的主体上,要摆正位置,逐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明确的权力界限,不断增强权力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使有关监督的法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监督客体处于更严密的监督之下。要从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使权力结构本身就形成一种封闭的能够自我约束的机制。只有这样,监督者的权力越高于、大于、强于被监督者的权力,其监督才能具有权威性。在党内,通过全委会听取常委会的工作报告,扩大在市、县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发挥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等举措,进一步发挥了党代会和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通过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巡视制度、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等举措,进一步强化了监督权,加大了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工作力度。在政府机关,坚持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明确提出把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并以此来部署和开展行政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规范权力运行方面也要继续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和把关、又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权力结构,使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部门行使,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 赔偿,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

(二)科学地分解内部权力,合理分权

权力体制的科学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权力的适当分工制约,排斥绝对权力,做到权责相符等,都是科学设置和使用权力的基本要求。合理分解权力,就是要对过分集中的权力进行分解。应合理分权,简政放权,把一个部门、一个岗位负责一项职能,行使某项权力改为多个部门、多个岗位、多人交叉负责某项职能,行使某项权力,防止权力过分集中。要尽量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取消那些不必要的管理权、审批权、分配权等。一是对互相监督的权力必经进行分解,不能由一个人掌握,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二是对集中于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手中的权力进行分解,由几个人或者几个部门来共同行使。三是对集中于少数人的重大决策权进行分解,由人数更多的一级组织来行使。

(三)要规范权力运行程序,依法制权

权力的正确运行必须有严密科学的程序保障。实体规范能否得以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程序性规范的执行,离开程序的实体,就可能使权力走向极端,导致权力的滥用。在我国依法治国刚走上正轨,人们的法制观念还不够强,忽视权力运行程序的现象比较普遍,重实体、轻程序问题比较突出,权力的运行缺乏严格的科学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从而发生权力腐败。近年来,通过各种经济犯罪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查处可看出,行政执法没有程序保障,就会出现随意执法的现象,导致行政权的扩张和滥用,使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因程序违法而成为法庭上的行政被告,一些领导干部因钱权交易、以权谋私最后蜕化为腐败分子。因此,建立完善权力运行程序显得尤为重要。在授予国家权力的法律法规和领导决策中,都应有完善的规则和程序,以保证权力的正确实施和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这种规则和程序是权力主体必须遵行。如果不遵循这些规则和程序,那就是有法不依,就是违法办事,就要受到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甚至受到刑法的严厉制裁。

(四)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

我们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有效实行。办事公开包括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凡是办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凡是能够公开的用权行为,都要向干部、群众和社会公开。通过实行办事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抑制权力腐败。要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政务公开的原则、范围、方式,以及公民个人所享有要求了解政府所掌握的有关其本人的资料的权利,增加人民对政务的了解,以便于监督。明确规定公民对政务活动有了解权和问询权,而政务机关则具有相应的答复义务。规定除政治、军事、经济秘密以外的资料,公民了解政务时行政机关不予答复而应负的法律责任,从而强化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的责任感。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减少自由裁量权,防止暗箱操作,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有效防范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五)严密监督网络,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一要加强党内监督。要健全党内的各种监督措施,包括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廉政档案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保证党员干部处于组织的监督之下。二要加强人大监督。要建立司法、财政、金融、计划部门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加强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部门的事中监督;要加强地方、部门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任务、计划完成情况的监督;要加强专项视察检查,做到该质询的质询,该禁止的禁止,该纠正的纠正,保证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要加强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既包括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对下级国家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实行监督,又包括各级行政机关领导人对下级行政管理活动和职能作用发挥情况实行监督。在当前,尤其要加强对掌管人权、事权、物权部门的监督,防止其乱用和滥用权力。四要加强审计监督。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各部门要发挥作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共同担负起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任务。五要加强广泛的 民主监督,包括人民政协的监督,群众团体的监督,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民主监督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形成对权力运用的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梅胜.我国公诉权制约机制的缺陷与完善.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鲍世赞.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世纪桥,2010.(7).[3].樊石虎,王寿林.试论党内监督的疏漏及对策.郑州大学学报,2001.(3).[4].郭道晖.建构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原则与方略.中国法学,1994.(1).[5].谢佑平,江涌.论权力及其制约.东方法学,2010.(2).[6].黄瑞.权力腐败及其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南昌大学学报,2001.(2).

第四篇: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思考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我们党和政府近年来一直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更是亿万中国人民最关注的制度建设和社会问题之一。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有效与否,不仅事关民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和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制度执行的关键性,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曲折历程,深刻反思其历

史的经验教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法律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一、新中国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的回顾

新中国党和国家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是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却又不断遭受挫折的过程中曲折地发展起来的。有学者总结指出:“党的历史上比较重视监督有两个时期:一是延安时期,一是五十年代初。”在延安时期,出于全民抗战的需要,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党十分重视民主,重视监督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党外人士对党的监督。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反映出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党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意见的精神和态度。党对党外人士的许多批评意见十分重视并尽可能采纳。如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意见,黄炎培与毛泽东一起探讨中国历史的兴衰周期率,毛泽东提出了民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党持续执政兴旺的观点等。他特别强调,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说明当时党已认识到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重要性和对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视。所以,延安时期,边区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原则,明显的是为了从制度上实行民主党派和党外群众对共产党和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而《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更是建立了一套代表机关的监督制度,议会有广泛的监督权。此外,还建立了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制度。《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更是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人民的罢免权。尽管这些制度受当时战争任务的影响,不能充分实施,但如此重视监督和制约制度的建设,的确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

建国后,党依然比较重视监督制度,到1957年这段时期是我们党重视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又一重要时期。其主要表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制度,体现了民主监督和对权力制约的政体特征。由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组成的临时国家权力机关中,各种社会力量既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管理,又相互监督和制约。除此之外,党还比较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对党的监督作用。1950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在报刊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决定指出当时存在的一些党的领导者随着地位、威信的提高,不能接受群众对其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批评,从而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倾向,为此号召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报纸等形式,对党和国家实行监督批评。

与此同时,国家对行政监察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也是较为重视的。当时中央人民政府设立的人民监察委员会是当时政府的四大委员会之一,专门负责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和正确履行职责。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使党内监督制度得到加强。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国家监督制度上的滞后问题。随着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取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的监督和制约地位有所下降。同时,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监察部,使它的监督有效性受到限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56年党的“八大”是我们党对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的一次十分有益的理论探索。刘少奇同志在政治报告中从四个主要方面全面论述了加强对国家工作监督的四个方面:第一,必须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第二,必须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委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第三,必须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第四,必须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必须鼓励和支持由下而上的批评和揭露,凡是对批评实行压制和报复的人,必须受到应得到的处分。遗憾的是,由于政治形势突变,党的这些加强监督的主张没能付诸实施。1957年开始以后的几年发生的几件大事使监督被大大削弱,在一些领域甚至不存在了。一是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及其扩大化错误,在客观上导致了堵塞人民群众言论、关闭社会监督渠道的错误;二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实行的“政社合一”,在不断加强的“党的一元化领导”的过程中,不适当地把权力集中于党委,使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得不到发挥,且司法机关分工配合、互相制约的理论也受到批判;三是1959年国家监察部被撤销,监察权归党的监察机关,破坏了国家权力的监察体系;四是1958年后各

项权力向党委集中,导致党内监督功能也日趋退化,“一言堂”、“家长制”盛行,党内监督近乎消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健全,党和国家的各种监督制度逐步得到恢复。首先,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和宪法监督原则在宪法上得到确立。其次,司法监督和行政监察制度也得到恢复和发展。1986年恢复设立

国家监察部。再次,迅速健全和完善了党内纪律检查制度。最后,社会监督被中央重视并反映在1982年宪法规范中。邓小平早在1980年就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权力的正确行使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经受着种种考验,权力与腐败之间的关系因为经济的中介而变得敏感而明朗。权力制约与监督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因为权力的滥用不单是造成国家社会和公民财产的损失,更会威胁和损害千千万万公民的生命和健康。因此,权力监督和制约就成为党必须下大力气彻底从制度上解决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党第一次对“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一问题进行全面阐释,标志着我党对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理论上的创新和认识上的飞跃,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指明了方向。

二、新中国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的反思

(一)经验和教训

1.在思想理论上,长期以来对权力本质认识不足。党的历史上尽管有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比较重视监督的思想和行动,但理论上的探讨十分欠缺,这种监督只是应付时局、为完成巩固根据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和政权稳定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只要形势稍一好转,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便退居其次。归纳起来,在思想理论上主要有两个值得吸取的教训:一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民监督的思想和制度的问题。长期以来,党对监督的“支持”功能和“工具”作用过分强调,而忽视了监督本身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石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便是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管理、监督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和组织。马克思恩格斯早就预见过:没有人民监督罢免权,无产阶级国家的工作人员官僚化和脱离人民的倾向就不可避免。二是对西方权力分立与制衡思想的一概否定导致对权力本质认识上的不足。诚然,西方分权与制衡的权力分配和运行模式从本质上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且这种模式并不能完全防止权力滥用,但也要看到,这种分权,按恩格斯所说,“只不过是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而实行的日常事务上的分工罢了”。我们既要反对以“三权分立”为国家权力分配的盲目迷信、崇拜的思想,但也不能否认在处理复杂的国家事务方面进行适当分工和互相监督是符合管理好国家这一目的。而且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按照人民民主专政的要求改造西方这一理论,把仅靠国家机关间的互相监督和制约,扩展到既强调不同机关间的互相监督,更强调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2.建立稳定、权威的监督制度是搞好监督的关键。列宁主张:监督机构必须是有高度权威和地位的,必须是完全独立行使职权的,监督人员必须有可靠的职务保障。我们在过去没有按这一理论指导制度建设。长期以来,监督机关地位不高,机构不独立,权威性低,缺乏明确的宪法保障。对监督制度的建设随时局的变化而变化,随少数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监督始终没有指向最高权力机关及握有最高权力的人,这既导致监督制度的人治性,也导致了各级监察的乏力。按照权力的一般定律,权力越大,越应受到全方面的监督,否则,监督就流于形式化和空泛。

3.要高度重视监督制度的法律化。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十分重视监督工作,但由于没有及时将其上升到国家意志即法律的层面加以固定下来,使监督制度难以一以贯之和有效实施。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尽管也强调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但由于没有将这些监督及时地加以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律化,不仅公民的监督权不能依法真正享有和行使,而且权力的运行失范,最终酿成“文革”这样的社会苦果。

所以,监督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政府真正为民和社会真正持久稳定的重要机制。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一个国家在权力受到较好监督和制约的时期,便是和平发展的祥和时期;相反,如果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最终为少数人所控制,便造成擅权专断、腐败横行、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哪里有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哪里就会存在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那里的人民都会成为专制和暴政的对象。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的权力定律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机制,才可能对党和国家及领导人权力的运行方向、活动方式起调节、控制和制约作用,或在事先防止可能引起的失误,或在出现失误之后尽快纠正错误、减少损失。

(二)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几点思考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但沉溺于历史而不思改进也是对现实和将来的不负责任。民主法治的社会不是保证不犯错误,而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和尽量避免错误。回顾新中国在权力制约与监督曾走过的曲折之路,现在和今后在权力制约与监督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制约与监督制度体系。如前所述,新中国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曲折历程从根本上讲,是政治体制不顺造成的。其中特别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正确处理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以党代政证明权力制约与监督易走形式和落空,那么只有党政分开才是解开监督乏力症结的关键。当然,党政分开是在不削弱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根本转变,党主要进行政治原则、政治方面和重大决策的领导,对政府一切行为进行全方位适时的监督,以保证政府的行为按宪法和党的方针、政策办事,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去公正、高效地办事。党的监督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党的组织活动和党的纪律对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实行监督;二是通过各级党委直接对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实行监督;三是通过密切各级党委和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权利行使的情况,及时将民意与党的意志协同起来,并及时提醒政府改进工作中的缺点,从而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透明化。

2.借鉴和改造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经验。在西方,无论是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理论探索,还是制度实践都有几千年的历史,近代以来更是日趋完善和有效,当然它也存在着排斥广大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弊端。但西方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权力科学和实践方面的一些真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于吸取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加以适合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改造,从而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对于西方的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和实践,我们决不能照搬,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味生吞活剥,只能带来水土不服,造成社会动荡、混乱纷争的恶果,但对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的某些科学性成份和制度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可以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和思考。这种研究和思考必须坚守的前提是: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遵奉这个前提下,进行权力分工的有效性和互相制约性的理论创新、制度设计及运作规范。这样,将所有的由人民委托出去的国家机关的权力都纳入到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制度体系之中。

3.抓住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点和突破口。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已经在官方和民间即全社会形成共识,现在关键是从哪里入手进行制度体系的建设。分析我国几十年来直至目前权力制约与监督乏力的情况,突出的困难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执政党的党内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并切实执行;二是各国家权力机关主要负责人的权力因“首长负责制”而形成理论上的矛盾和实践上的“雷区”;三是社会监督特别是媒体监督本质上的缺位。而突破口在于对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制度建构和实践运作,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要防止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就必须借助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健全,规范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做任何与职务相关的事情特别是重大决策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明确和坚决追究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当前,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突破口是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班子“一把手”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如果对“一把手”的权力能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那么对所有握有一定权力的党政机关干部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就迎刃而解了。而要实现这一突破,关键是两点:一是执政党的核心领导层能否首先从自身开始,并在党政系统中以党纪和法律法规形式推开;二是能否允许新闻媒体参与进来,代表全体人民时刻行使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有撒开人民充分进行权力制约与监督之网,对权力制约与监督才能真正实现,否则既不可能,更不可信,也更难持久和彻底。

总之,自新中国建立几十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在进行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问题的探索和实践,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于进一步通过以法律制度建构为核心健全我国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蒙自市纪委宣教调研室 赵昆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的重要经验和实践总结。加强权力监督,对于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蒙自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加强领导和机关权力的日常监督,从而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市对权力运行日常监督的主要做法

蒙自市认真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有益尝试,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用权

落实完善了党内民主制度,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工作规则,建立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贯彻落实了党内监督制度,充分履行监督职责,严格执行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谈话和诫勉等各项制度。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以人事权、财政权、办事权、资产管理权等权力监督为主体,以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等原则,全面推开了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 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建设,较好地改变了市、乡二级靠人管人、管财、管事的落后现象,实现了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理财、按制度办事的良性状况。

(二)科学配置权力,分工制约用权

全市各乡镇、各部门均较好地贯彻落实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做到职权和责任相统一。严密了权力运行程序,行使权力的部门(单位或岗位)间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又互相把关、互相制约。针对薄弱环节,推进了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在选人用人方面,推行逢进必考、公开考选‚五监督‛、离岗考察、‚双推、双考、双票决‛等制度,严格执行选人用人征求纪委意见制度;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按照‚三个缩减30%‛要求,清理、取消、调整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推行了网上审批,并联审批,提高了审批效率;在平台建设方面,加大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政务信息中心‚四大中心‛建设力度,行政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向乡镇延伸;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出台《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暂行办法》、《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标后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在全过程监督各关键环节,引入投标人预审、工程进展情况业主月报告和监察日志、‚红名单‛与‚黑名单‛等制度,多层次、全方位建立强化监督的机制体制,确保了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正常化、规范化;在财政资金运行监管方面,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严查‚小金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强化了对政府采购的监管。

(三)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民主用权

明确政务公开的原则、目的,规范了公开内容,编制了办事公开目录,丰富和发展了公开形式,科学设计了公开运行的程序,规范了公开的责任主体,在全市所有部门、单位、乡镇普遍推行了‚三务‛公开,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例如, 蒙自市依托‚阳光村务e路通‛查询平台,不断拓展乡镇纪委监督工作新领域。通过对‚阳光村务e路通‛的推广,有效拉进了村民和干部的关系,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通过对‚阳光村务e路通‛的推广使用,将全市农村党务、村务、财务情况放进了鱼缸中、臵于阳光下,使全市农村各项公开工作切实取得实效。群众普遍反映查询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就可以知道,村集体大到几十万元小到几元的开支都臵于群众监督之下,全市通过 ‚阳光村务e路通‛共公开各类财务收支资金金额达4.6亿元。加快推进了村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落实责任制度,保证负责用权

制定出台了《蒙自市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实行了责任追究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了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强化了责任追究,依纪依法查处失职、渎职和腐败行为,引导、警诫领导干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拓展了工作思路,细化了个人责任制,在作出决策时,将决策意见记录在案,确保对决策者决策失误行为追究有据;在决策执行时,强化了考核、检查和监督,奖优惩劣,促使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任中、任后审计,促使领导干部遵守经济纪律。

(五)全面加强管理,全程监管用权。

通过科学管理、依法管理、严格管理,前移了预防腐败关口。在机关效能建设中,提倡集约化管理,推广标准化管理,采用‚效能蒙自‛(该软件平台是一套条块结合、功能清晰的预防腐败科技网络,共有电子监察、纪检监察、行政审批、数据安全四大系统,在运用功能上涵盖了‚三重一大‛、行政审批、行政监察、市场监管、工程招投标、绩效评估、内部监控、办公办文等各项内容)电子监察系统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防止了徇私舞弊行为发生。‚效能蒙自‛还具有随时监察、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等功能,随时监控每一个行政许可事项办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以黄、红、绿标识进行提示,并对办理时限和不许可、不受理、补充材料等情况实行重点监察和预警纠错,使监察部门及时、同步、全程监察审批事项的办理过程。

(六)加强乡镇纪委建设,强化监督用权

充分发挥乡镇纪委在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中的职能作用,以加强乡镇纪委建设为重点,以增加乡镇纪委工作经费和办案经费为保障,特别是创新设臵了市监察局派驻乡镇监察室机构,弥补了行政监察空档。进一步健全乡镇纪检监察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切实加强乡镇纪委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及时出台了《中共蒙自市委关于加强乡镇纪委建设的实施意见》、《蒙自市贯彻落实<关于在部分县市开展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实施方案》等 文件,并明确要求,打好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落实制度、工作创新、纪检干部培训、廉政文化建设‚六张牌‛,强固了监督工作根基。

(七)加大办案力度,惩罚违法用权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有力地维护了党纪政纪的严肃性。规范了信访举报,提高了信访质量,运用审理监督机制,提高信访问题初核办理水平。集中查办了基层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信访问题,有力地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保持高压态势,坚持办案执纪服务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查找案源线索,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突破案件,强化了对基层案件查办的督导,严肃查处了一批顶风违纪的案件。自2006年以来,全市共办理各类案件29件39人,受处分党员中,涉及科级干部30人,极大地震慑了腐败分子。

二、权力运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蒙自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廉政风险防控为主抓手,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监督工作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强,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群众监督是‚找茬‛,思想上消极抵触。另一方面‚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主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群众普遍反映,单位的主要领导集人权、财权、物权于一身,权力太大了‛。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所以‚杀鸡给猴看,猴子不看,照样前‘腐’后继‛。二是党内监督不力。党内监督不力的症结是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不到位,班子成员之间、成员与‚一把手‛之间,构不成强有力的内部约束。班子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有所淡化,还没有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浓厚风气,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有的同志反映,从当领导到免职,组织只谈过两次话,一次是任职,一次是免职。‚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从而形成对党员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

三是监督机制不畅。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还不健全,如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干部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等还没有实质性动作。‚组织部是办喜事的,纪委是办丧事的‛,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高效联动的全程监督运行机制,有时监督没有到位。人大、政协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不够。群众监督条件不完备,渠道不通畅,监督保障体系还不能有效保护群众监督的合法权益。

四是制度落实不够。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规定措施已经不少,但操作性差,缺乏后继措施。有的同志尖锐地指出:‚制度不落实关键在党政一把手,没人愿意往自己头上戴紧箍咒‛。

五是监督的氛围不浓。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流于形式,有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创造条件,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的思考

国务院3月26日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腐败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幕后操作‛、‚暗箱操作‛,脱离了群众的监督。如果所有的行政行为都能在阳光下操作,就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腐败。‚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至腐败‛,‚领导干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崇尚监督‛。为了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领导干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解开认识上的“心结”。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监督是对自己的一种不信任,一种限制,于是乎,在工作中不欢迎人民群众的监督,害怕监督,甚至千方百计地逃避监督。其实,有人监督并不是坏事,相反,监督是一种爱护。监督可以让人不犯错误,少犯错误,犯了小错及时纠正过来。缺少监督,就会让权力任意妄为,偏离正确的方向后得不到及时纠正,最终导致越行越远,最终酿成大错。领导干部只有解开认识上的‚心结‛,才会真心实意欢迎人民群众监督,才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

二要解开考核上的“纠结”。对干部的考核一直是让人最纠结的事。按理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干部是否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自然心中有数,是最有发言权的。然而,多年以来,干部干得好坏,完全由上级领导说了算,这就使得有些官员是唯上、还是唯下有了纠结。因此,要把考核干部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让群众说了算,这样,干部才会真正重视民意,重视老百姓的监督,才会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要减少技术上的“环节”。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就必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让人民群众能方便快捷地监督。在一些地 方,人为地设计很多程序,提高一些‚门槛‛,让人民群众对监督政府望而生畏。因此,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就必须搭建多种平台,畅通各种渠道,减少繁琐的程序,让政务公开做到‚零障碍‛。与此同时,对人民群众举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回应,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处理,结果要反馈或向社会公布。

四要拓宽监督的“链接”。要不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群众的诉求渠道,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使其现代化、便捷化、有效化、快速化、准确化。如‚阳光事务e点通‛ 电子触摸屏信息查询平台就可使民生情况和群众诉求可以快速地在该系统中查询到,充分发挥信息交流共享、下情上传通道、党群干群间的纽带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各项事务工作的透明度,而且还可以拓宽民主监督渠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要让监督有所“了结”。监督不仅要勇于监督、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监督之后要有成效。监督工作不能‚做秀‛、‚走过场‛,监督一次要有一次的效果,以起到‚惩一戒百‛的效果。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执政为民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宗旨,用权为民;严格自律,经受住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诱惑的考验;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始终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

云南省蒙自市纪委 赵昆京

邮 编: 661100 手机:*** 2012年3月27日

下载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路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路径思考 【摘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从根本上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尤其是我国现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就显得极......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

    强化对审判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思考

    [内容概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审判权力......

    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5篇模版]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5年政治类专题 【文献号】4435 【原文出处】延边党校学报 【原刊地名】延吉 【原刊期号】200501 【原刊页号】54~56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全会公报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开创我院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我院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形式,从......

    权力监督与机制创新

    权力监督与机制创新权力监督与机制创新党内监督条例强调了对领导机关、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监督主要是对权力的监督。权力和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权力未必带......

    建立动态领导权力制约机制5篇

    建立动态领导权力制约机制 内容摘要:领导的权力需要制约,但其目的并非消极的限制权力,而是对权力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实现权力的健康运行,从而遏制因失去制约的权力所导致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