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审计质量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13:1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审计质量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审计质量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审计质量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报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审计质量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外部审计是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治理机制,是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力量,审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过程其实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侦查和纠正的过程。在目前盈余管理普遍盛行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审计师能否有效鉴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一直以来,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有可能增加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应该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出示非标准审计意见,起到他们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从而制约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控制财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的一个有力手段,其对财务信息的把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理论上,审计意见作为审计鉴证的工作成果,审计质量应该与财务报表信息所反映的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公司的盈余管理变动应该能够恰当地反映出审计意见对其的制约作用。所以,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有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早在1994年,Hirst(1994)就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敏感性,发现审计师可能为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出具非标准意见。张津(2011)在上市公司社会审计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表示二者的关系与经济形势有关。蔡春等(2005)和刘斌认为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之一--审计质量受事务所是否为前十大、是否实行双重审计的影响。常成等(2009)揭示会计师事务所

通过做大做强和培育行业专家审计师等方式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审计质量。

认为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存在显著相关性的意见主要为:杨湘兰(2010)在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时,得到结论为: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上年审计意见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本年审计意见产生了影响;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产规模、避亏动机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意见无重大影响。李越冬等(2008)在沪市制造业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实证分析中,得到的结论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注册会计师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别盈余管理,并将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田利军(2007)在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得到结论:(1)两年期间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指标普遍优于非标准意见,且总资产周转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非标准意见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ST企业与非标准意见显著正相关。(2)微利区间与非标意见正相关,应收账款变化率和配股区间与审计意见关系不显著,存货变化率和非核心收益变化率与非标准意见负相关。(3)从两年年报非标准意见的时间分布看,披露日期对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

认为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不显著的意见主要为:周兵、王德义(2005)认为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统计上并不显著。马璐璐等(2005)在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实证分析中认为:从整体上说,注册会计师并未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为,审计人员虽然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但审计意见的质量令人担忧。赵英林等(2006)的结论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而且只能是一定程度上;注册会计师可以较好鉴定操纵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而不能较好鉴定操纵性经营性应计利润;注册会计师对正向盈余管理比对负向盈余管理更为敏感。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研

究中小板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审计质量的相关变量包括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类型(是否属于前六大)。盈余管理的相关变量主要包括可控性应计利润,可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需采用修正后的截面琼斯模型。

(一)论文基本框架

一、引言。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论文的基本结构说明。

二、文献回顾。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

三、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研究假设:

假设一: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与上市公司反映审计师特征变量事务所的类型BIG6(是否是前六大会计师事务所)正相关。

假设二: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四、盈余管理的计量。企业盈利可分为两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应计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发生不容易操纵,相比较而言应计利润更容易被企业操纵,所以我们通常用应计利润的大小来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但不是全部的应计利润,而是应计利润中的可控部分。国外通常用希利模型、迪安吉洛模型、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来计量可控应计利润的大小,在本文中采用的是由琼斯模型衍生出来的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五、实证研究

1.样本的选择。为了排除不同上市地点的监管对公司行为的影响,论文拟选取了深证中小板上市公司,并剔除个别数据不全的公司。论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或通过CSMAR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2.模型的建立。在模型设计方面,将审计意见作为因变量,而盈余管理作为实验变量,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其他控制变量构成一个logistic回归模型。

3.回归结果分析

六、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到本文的结论,同时指出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重点与难点在于盈余管理的计量,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的选择。本文选取截面的琼斯模型。该模型将用来计算非可控性应计利润,从而获得企业的可控性应计利润。

在回归模型中,由于审计意见,提供审计报告的事务所类型这些变量无具体数值,需要自定义虚拟变量。建立在采集样本上的综合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研究难点。从阅读的文献来看多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本文在修正后的截面琼斯模型计量盈余管理后,借鉴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另外,本文综合讨论的事务所类型与审计质量、盈余管理的关系,这也是本文的一大创新也是一大难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盈余管理的计量;

二、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三、审计意见与上市公司反映审计师特征变量事务所的类型有相关性。

四、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对于盈余管理的计量,经阅读文献与相关的综合考虑之后,本文采用修正后的截面琼斯模型。计算非可控性应计利润。从而得到可控性应计利润(应计利润减去非可控性应计利润)。确定可控性应计利润为盈余管理的计量指标。

本文将审计意见的类型分为标准无保留意见与其他意见。样本的选取为中小板上市企业。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在考虑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时,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

五、预期研究成果

本文以中小板上市企业为例,试图合理正确地计量盈余管理,研究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相关性的显著程度。同时提出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和提高审计质量的建议。

六、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2011.11.8-2011.11.25查阅相关资料,构思并选题;

2011.11.19-2011.12.5确定论文题目,并上传任务书,参考文献; 2011.12.6-2012.1.13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初稿; 2012.1.14-2012.2.19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定稿; 2012.2.20-2012.2.26开题报告答辩;

2012.2.27-2012.4.22完成正文撰写;

2012.4.23-2012.5.6正文答辩准备;

2012.5.7-2012.5.20正文答辩阶段。

第二篇:试析盈余管理审计的有关问题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广泛研究的课题。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公众要求注册会计师予以关注,说明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也需要对盈余管理加以关注。本文拟从审计的角度对盈余管理作以下探讨。

一、盈余管理审计的特征

1.盈余管理审计属于会计报表审计的组成部分

盈余管理审计的目的仍然是判断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是否合法、公允、一贯,只是更关注被审计单位对盈余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对会计报表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因此,盈余管理审计仍属于会计报表审计的一部分。

2.盈余管理审计不同于利润操纵审计和舞弊审计

(1)审计目的不同:盈余管理审计的目的是关注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以及存在的盈余管理对会计报表信息的影响;而利润操纵审计和舞弊审计的目的是以专门的程序与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所进行的不合法的利润操纵或舞弊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会计报表信息的影响。

(2)审计内容不同:盈余管理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会计报表项目;其他两种则会涉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管理行为。

(3)审计方法不同:盈余管理审计基本采用同会计报表审计相类似的方法;而舞弊审计所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红旗”标志法、制造错误法等,一般还会用到一些侦察技巧。

(4)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舞弊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有会计审计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相关经验;盈余管理审计则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会计审计知识,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即可。

二、盈余管理审计常用的程序与方法

(一)计划阶段

1.通过了解极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关注企业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动机

(1)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的整体状况以及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情况。如果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整体上属于“夕阳产业”,国家就有可能制定政策限制该行业的发展,那么被审计单位就会面临严重的经营风险,管理当局就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如果被审计单位处于长期亏损阶段或最近两年连续亏损,被审计单位就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改善这种状况。

(3)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以及管理人员变动的可能性。如果管理人员品行存在问题,能力不是很强,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大;如果管理人员可能在近期变动,则其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

(4)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的目的。关注此次审计是例行的会计报表审计、股票上市审计,还是专项审计,如为了取得银行贷款而进行的审计,则企业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

2.了解会计政策及其变更情况

通过询问、审查会计报表等方法,了解企业会计政策的运用情况。一方面,看会计政策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准则的要求;另一方面,关注会计政策的运用是否同上期一致,如有变更,则看其原因是否充分,是否必须变更,是否有盈余管理的嫌疑,以及这种变更是否已充分披露。[!--empirenews.page--] 3.关注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带来的审计风险

如果通过上述了解,发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很大,则应将固有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同时,正确评估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与自身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相比较,以确定下一步审计工作。

4.进行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

通过实地观察、询问相关人员、进行“穿行测试”等手段,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重点关注财务人员在多大程度上听从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的要求,以及财务人员自身的能力如何,是否具有进行高水平盈余管理的能力。对相关事项予以关注,以初步评价控制风险,选择适当的审计策略。

5.进行分析性复核

在计划阶段,使用分析性复核的主要目的是使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和确认意外的变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错报、漏报风险的领域。如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了盈余管理,则可能导致前后期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注册会计师应关注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另外,如当期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其所显示的会计信息没有明显差别,则有可能是因为管理当局进行了盈余管理。

6.制定详细有效的审计计划

通过以上的程序,找出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项目,并予以特别关注,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如制定详细的会计政策

调查表;制定有效的审计策略;对重点事项指派有经验的、高水平的审计人员等。

(二)实施阶段

1.关注重点会计报表项目

(1)应收账款。如果企业在期末确认大量的销售收入以此来粉饰经营成果,那么有可能会导致应收账款的大量增加。因此,如果企业本期应收账款增加幅度很大,则注册会计师应给予特别关注。首先,应了解是不是企业的信用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其次,应了解是不是销售收入增加所导致的,对此应重点关注销售收入增加的原因。另外,还应通过函证等方式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

(2)存货。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能使企业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所以对存货项目应给予重点关注。首先,应关注存货的初始计价。如购入存货时是否将相关费用做了正确的处理,产品的成本构成是否正确、真实,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恰当等。其次,应关注存货的期末计价方法。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后进先出法,计价方法在本期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都应关注。

(3)八项减值准备。由于会计制度对计提八项减值准备的规定不够详细以及规定的计提方法本身存在缺陷,导致企业在计提减值准备时有一定的操纵空间。对此,注册会计师应根据执业经验判断其是否有异常,并要求企业对计提方法。依据等给予充分的披露。

(4)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是常规审计中需重点关注的项目,在盈余管理审计中也应该重点关注。主要应审查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和正常性,即看销售收入是否具有合法的凭证,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以及销售收入数额是否有大幅度的变动,是否存在异常的情况等。[!--empirenews.page--](5)销售成本。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会影响到销售成本的正确核算,因此,对销售成本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主要看其结转数额是否正确,是否能与销售收入配比,分析比较前后期是否有异常变动等。

(6)各项费用。企业可能通过对费用提前预提或不正常分摊来操纵当期盈余。这是企业滥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表现。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于能够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应注意运用截止测试的审计程序,根据配比原则来确定某项费用应当归属的期间。对于单独的费用项目,看其是否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内在涵义,重点考察异常变动的原因。通过追查相关凭证、证据确定异常变动的真实原因,看这种原因是不是真的必须导致这种变更。如果是必须的,看其是否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如果不是必须的,则应认为这是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应特别关注,看这种变更的累计影响数是否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2.关注重点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大额、异常事项。企业管理当局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进行大额、异常的交易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会计记录中大额、异常的交易,尤其是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确认的交易。看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如是否为了体现当期的盈利能力而签订销售合同确认销售收入,看下期是否有大额的收入冲回或者被审计单位是否在销售合同中作出了一些不正常的让步。如果存在这些情况且盈余管理的痕迹明显,则注册会计师应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或者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的说明段中加以说明。

(2)关联交易。企业可能会利用非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关联交易来达到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目的。为此,注册会计师应给予重点关注。看是否存在大额的关联交易,其交易是否显失公平,是否为了转移利润、粉饰会计报表。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应编制合并报表的母公司,那么注册会计师还应关注其合并范围,是不是将亏损的子公司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以及是否已对相关事项进行了正确的抵销处理等。

(3)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频繁发生及其会计处理规定上的漏洞使得其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债务重组的目的。方式及其对企业产生的重大影响,对于重大的债务重组事项应提请被审计单位给予充分披露。

(4)或有事项。企业往往以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等为理由对自身不利的或有事项不予披露,以此消除或有事项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应与企业的法律顾问或律师联系获取相关信息,或是查阅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计记录发现这种信息的痕迹。如果企业管理当局刻意隐瞒,则需通过企业相关的债务人、债权人以及税务机关获得相关信息。

(5)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属偶然事件,如果其金额较大也会对企业产生很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当局会议记录来发现被审计单位报告期内是否存在非货币性交易。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关注换入资产是否正确计价,收到补价时是否正确地确认了收益以及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是否充分、恰当等。[!--empirenews.page--] 3.关注现金流量与利润的差异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一般是盈余数量增加而盈余质量不变。报表使用者应关注企业的盈余质量,而企业的盈余质量可通过企业的现金流量体现。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关注现经流量与利润的差异。如果企业的利润很大而现金流量很少,则说明企业的盈余质量不高,注册会计师应提醒报表使用者对此加以注意。

(2)报告阶段

1.进行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

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应重视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在盈余管理审计中,更应该重视,并将责任细分到个人以督促相关人员严格执行三级复核。

2.充分关注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的,因此,大部分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很可能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决策,则至少应出具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在说明段中将盈余管理加以客观的描述,以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足够重视。如果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注册会计师认为这种盈余管理从实质上并不符合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或者与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的精神相背离,而且盈余管理的结果会导致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则应考虑出具保留意见甚至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三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3月,我国深沪股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A、B股)4000多家,其中深市和沪市各占一半的比例,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依然是不成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如为国营企业融资、促进国企改革等。甚至许多的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地方保护主义情节非常严重。

由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以及与之配套的监管控制政策不完善,由此造成了滥用盈余管理的现象,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为逃避监管、惩罚或谋求其他利益,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关联交易等方面大做文章。虽然在新的会计制度和修订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仍然有许多的上市公司在利用盈余管理谋求暴利。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1、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样,就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社会大众也是一种“欺骗”。

为了减少这种“欺骗”,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并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这样,广大投资者便能够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检查、评估、判断,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益,切实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盈余信息能够被广大的投资者理解和接受,能够正确的做出投资判断,不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切实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日渐成熟,对公司要求上市的制度也越来越严格,所以当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满足上市的要求时,公司便会采取盈余管理来扭亏为盈,以达到上市目的,这样造成了证券市场信息的失真,可能影响投资者错误的判断。所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在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普遍及不可忽视的现象,研究和有效的控制盈余管理的发生也是当代社会必须关注的事。

2、研究目的

盈余管理是当今国内外会计学领域广泛研究的课题,虽然在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市场机制的影响,我国的证券市场投资也不成熟,对上市公司的规范约束也还不完善,所以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当前的盈余管理状况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分析概括我国上市公司当前盈余管理问题的状况,并从公司的治理结构、会计制度等方面来探索和寻找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因素,从而有助于全面有效的防范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研究内容

首先,提出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对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其次,阐述盈余管理的定义和目的。然后,分析上市公司能够实现盈余管理的原因,分别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最后,通过以上市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方法为基础,从而提出一系列控制盈余管理的治理措施。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夏立军、鹿小楠(2005)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上市公司可能通过降低信息披露质量来配合其盈余管理。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为了降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监管者需要同时兼顾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行为和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1]。

戴光旭(2008)认为公司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加强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治理举措,已是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迫切问题 [2]。

吴克平(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主要利用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以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进行盈余管理 [3]。

张雷(2009)对处在不同盈利程度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但各自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程度也各不相同 [4]。

郏宝云(2010)从财务报告角度看,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影响公司股票价值。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了解盈余管理是很重要的,因为有助于其更深入地认识报告净利润对投资者的有用性 [5]。

2、国外研究现状

Jennifer(2004)指出外部审计师和金融分析师都会对报告盈余产生重要影响,当外部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能够保持独立性,将会降低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盈余管理的内部管理因素主要是公司的治理结构,而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组成部分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管理层薪酬等都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Laux(2009)研究发现,增加 CEO 的股权激励并不会提高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因为股东会因此增加对管理层的监督。

Prawitt(2009)基于 SAS No.65,通过运用 6 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对内部审计进行评价,以实现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程度来度量盈余管理,研究内部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有证据表明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与盈余管理相关。

Zang(2012)发现公司管理层会基于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对成本来权衡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行为选择,两种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呈现替代关系。

综合上述国内外的观点,盈余管理是指在法律法规及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各种会计或非会计手段,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会计原则的可选择性,运用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与其相关的辅助信息进行管理,最终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行为;其目的是误导与公司经营业绩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盈余管理的相关阐述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现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盈余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有许多的学者及专家从不同的方面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而最具代表的有三种:

一、凯瑟琳.雪普(Katherine Schipper,1989)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管理当局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二、威廉斯考特(Willian K Scott,1997)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情况下,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采取对经营管理者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兼职最大化的合法行为,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三、美国会计学教授保罗-M-希利(Paul M Healy,1999)和詹姆斯-M-瓦伦(James M Wahlen,1999)认为“企业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运用个人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的数字,以误导利益相关人作出错误决策或者影响基于会计财务数字的契约结果的行为。因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允许的条件下,通过会计和非会计的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某些数字,控制对外报送财务报告的时间,导致有些信息不能及时的披露在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及投资者的面前,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也使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达到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包括公司股东、高层管理人员等,他们掌握着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财务资金运营情况、潜在风险、财务报告的编制以及内部信息的披露。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即收人减去成本的差额。同时上市公司实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不管是股东还是高层管理人员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及投资者,虽然一些外部利益相关者及投资者是理性的,具有能够辨别财务信息的能力,但还是有少数的外部相关利益者和投资者是不理性的,所以这就给企业的管理者创造了制造盈余管理的机会,从而影响中国的经济。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条件

1、会计准则不完善。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所以导致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地带进行盈余管理。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通过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制定的,虽然采取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但他们的最终出发点是政府的利益为首要前提。其次,制定会计准则的人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囊括所有的会计规则,他们只能制定一般的会计准则,所以这就给上市公司创造了实现盈余管理的条件。

会计实务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当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活动发生变化时,会计实务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的随之改变,作出相应的更新。但是,已经制定的会计准则很难随着经营活动和会计实务的改变而改变,就算是能够改变,但是也不能跟上企业变化的速度。所以,当上市公司出现新的经济活动时,没有会计准则可寻,企业就会根据主观的态度进行会计处理。

2、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存在缺陷

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必须遵循相应的会计准则,而与盈余管理相关的准则有: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重要性性原则等。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它以收入或者费用的实际归属时间作为确认时间;而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时间作为收入或费用的确认时间。这就使得交易发生的时间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交易发生的时间来调整利润,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如果会计信息的漏报或错报可能会改变或者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那么就说明该项信息是重要的。所以,对于重要性原则来讲,会计理论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来说明一项信息是否重要,它只取决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即企业在确定重要事项时,就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对待。

在我国,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遇到许多含有估计因素的会计方法。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坏账准备的计提等这些都必须依靠会计人员的经验来做出估计,这就大大增加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先决条件。

3、政府支持

上市公司能够进行盈余管理,政府机构也占了很大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对上市公司往往抱有支持的态度。因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会推动地方经济,所以政府不忍上市指标作废或失去宝贵的已上市资格,便不惜通过财政政策来援助上市公司的“业绩”。政府对上市公司的优待包括:税收减免,用地审批,提供贷款等。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公司的经营业绩的提高,从业对整个证券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就变相的导致了盈余管理的产生。虽然现在很多公司都按照《公司法》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但依然存在着缺陷。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是股权结构,严重影响着公司的管理和经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就存在着畸形。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存在“一股独大”“两职合一”的现象,持股比例高的股东决定着公司的所有决策,让内部控制机制严重失衡,“关系户”“空降军”也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进而严重影响董事会对经理层的选聘,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大股东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控制了公司的所有经营活动,从而使中小股东无法在公司取得相应的地位和权力。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还不完善,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盈余管理就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经理人为了达到各种目的,包括企业和自己的,从而会把盈余管理发挥到极致。

2、片面追求业绩

上市公司的领导层为了片面追求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的欲望,对金钱和权力的向往。领导层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越大,那么就只会关注公司的业绩状况,从而忽略了公司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有强烈的欲望,所以他们就会不断的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不考虑盈余管理会给社会经济以及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人性是自私的,不论是公司的股东还是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是普通员工,在同样的条件下,他们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早期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时,工资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而现在,工资开始浮动,许多的公司都实行薪酬与业绩挂钩,从而来反映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业绩越好,工资越高,盈余越多。所以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除了每年工作的年薪之外,他们还会获得非金钱的好处,如声望、前途、公款消费、经验积累的机会等。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看中的是声望和前途,而普通员工看中的是高额的年薪。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是通过盈余信息来反映的。所以上市公司有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

(二)节约税收等费用

上市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另一目的是避税。由于我国现在的税收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也特别多,就导致了很多的上市公司打着“合理避税”的幌子,通过关联交易把利润从税负高的公司转移到税负低的公司,从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公司的税收减少,从而增加公司的盈余。另一方面,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25%的比例税率,但是我国又规定了两项照顾性税率——微型企业减免20%和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减免15%.由于公司管理层在选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为了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按照照顾性税率来缴纳所得额,往往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三)追求良好的企业形象。

1、维持债务契约关系

在我国,许多的上市公司都与债权人签订了借款合同、保证合同,而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无时无刻都会关注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估企业是否有归还借款的能力,风控严格的债权人还会不定时的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检查。所以,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改变对外报送的盈余信息,造成企业经营状况非常好的假象。

2、加强消费者信任度

在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为了给消费者带来一个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收益率,往往会对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非常严厉,对盈余信息的关注非常大。所以企业为了追求所谓的面子和良好的口碑,通过合法的手段调节盈余信息,让消费者对这个企业产生好感,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利润。

(四)降低政治成本

由于各地政府的管理措施存在着差异,某些上市公司就会面临着严格的地方管制和监控。一旦公司的财务成果高于一定的界限,公司就会遭受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公司的运营情况。所以公司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层常常采用将其利润递延至未来的会计政策,从而降低报告盈余,以非垄断的情况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整报告盈余。对于报告盈余较高的企业,政府迫于各种压力,通常会对其开征新税,进行管理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战略性企业、特大型企业、垄断性企业,更加能够引起媒体、政府、消费者的注意。

(五)促进企业的融资业务

上市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还包括促进企业的融资业务。上市公司除了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还可以通过向银行借款融资来满足公司大量的资金需求。但是银行往往会和公司签订条件严格的借款合同,同时还会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等。企业为了达到银行融资的条件,就会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获得了银行的支持,避免利益流失,另一方面银行也因为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债务条款而使得银行的投资利益最大化,形成双赢的局面。所以,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满足债务条款和融资的目的。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一)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变更

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变更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存货计价的变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变更等。虽然会计准则的一致性要求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很难判断那种会计政策和估计是恰当的,所以公司管理层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变更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这是实现盈余管理的方法中成本最低、变更程序最容易的。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因变更会计估计,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导致2012年固定资产折旧额减少了6.89亿元,所有者权益及净利润增加5.85亿元,从而提高了盈余利润。

2013年11月29日金地集团发出声明,公司决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自2013年12月1日起执行。此次会计政策变更需对2012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经初步测算,此次会计政策变更将增加公司2012年初所有者权益约21亿元,增加公司2012年净利润约4亿元,增加公司2013净利润约13亿元。

(二)非经常性损益

与企业的经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但却真实、公允的反映公司正常的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与支出即为非经常性损益。上市公司在面对差业绩的时候,会通过出售资产、转让股权、税收减免等措施来弥补亏损,从而来调整财务报告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2013年已公布年报的1740家上市公司中,有189家公司借助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为盈。例如,深国商(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净利润为23.21亿元,非经常性损益24.4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是-1.23亿元。而深国商控股的子公司在建投资性房地产皇庭广场完工,转入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并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产生收益54.58亿元,对公司的业绩贡献颇大。

(三)关联交易

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不论是否收取价款都被称为关联交易,如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代理和租赁等。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从母公司分离出来的,所以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上市公司常常会为了增加银行流水、粉饰财务报告等与关联方之间进行不公平或者虚假的交易,从而增加公司的经营业绩,实现盈余管理。

天津磁卡原控股天津环球投资公司94%的股权,2001年双方签订了由后者代理销售13万台静态验钞机的合同,天津磁卡随即在当年的中报就确认2.15亿元的收入,确认实现的利润占其但当年主营业务利润的54.56%,交易完成后天津磁卡从环球投资抽身而退,将关联方转为非关联方,并将其从合并报表中剔除。

(四)利用会计处理的时间差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两种基础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上市公司通过选择不同的基础原则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平滑对外报送的盈余信息。

一是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费用。在经济低迷时,销售还没有完成之前,不满足销售确认的条件下,企业就提前计提相关的收入,将后期的利润转移到本期,减少企业本期的亏损。在公司业绩下滑时,公司也会递延减值准备的时间、费用支出资本化等,从而润色业绩,虚设利润。二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在企业销售业绩好之时,企业就会对销售收入实现权责发生制,同时,大额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折旧,一次性冲销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

天津磁卡公司2000年与吉林天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书,向吉林天洁提供价值1200万元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价值1100万元的软件系统、技术资料和技术服务,至年末,公司将吉林天洁支付的1100万元作为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记入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经查,截止审计报告日,该合同硬件部分尚未履行,天津磁卡在合同尚未履行完毕的情况下,将1100万元确认为收入,属提前确认收入,形成等额虚增利润。

北大科技2001年年报称,公司“技术服务收入3760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43.28%,纺织品销售加工收入3991.79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47.99%。”经查,北大科技通过虚构合同履行的方式,虚构取得技术服务收入3760万元,虚构取得纺织品加工收入3063万元,虚增利润3662万元。

四、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盈余管理,其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存在着漏洞和缺陷。所以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尽量减少准则中出现的模糊语言,减少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企业管理者带来的主观意识和自由空间。同时,对已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应该不定时的进行评估、修正,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出正确的修改。

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制度、法规对企业管理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约束几乎为零。这样就使得企业管理者毫无忌惮,以为提供虚假信息没有什么大问题。所以我国相关机构应该加大惩罚力度,对违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行为加以重罚,从而减少管理者提供虚假信息的机会,抑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

(二)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明文规定有完整详细的组织机构图,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将其舍弃,从而才给管理层创造了盈余管理的机会。所以,在治理结构方面,公司应该合理利用监事会的职能,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控制,约束公司管理层的权利。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审计部门人员能够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此外,公司应该合理分配权利,强化独立董事权利,并不是说独立董事要“独立”。独立董事应该参与董事会的运作,发现公司有违规或者不当行为应该提出警告,从而对管理层起到制衡作用。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减少“内部人控制”的情况。通过职权分离、风险评估、内部监督等制度,来控制整个企业的运作,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

(三)加强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财务人员应当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等。而在我国,由于企业管理者把股东的目标变成了自己的目标,所以他们在披露信息时,就只会考虑股东的利益是否会受影响,从而偏离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标准,无所不用其极的进行盈余管理,扰乱经济发展。财务人员在处理公司账务和信息披露时,往往迫于领导的压力、金钱的诱惑,会把基本的职业道德抛之脑后,导致不真的财务信息被披露出来。所以上市公司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素质,意识到不当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危害,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减少盈余管理发生的机会。

(四)减少地方政府保护行为

在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经营政府都参与其中,造成了产能过剩,甚至形成垄断的现象。上市公司有政府作保护伞,盈余管理行为也更加的猖狂,所以只有减少地方政府的保护行为,才有利于控制盈余管理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现象,一举两得。

(五)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盈余管理现已成为普遍现象,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外,外部审计单位也有一定的责任。对外报送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度从很大层面上来说审计单位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必须保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同时体现注册会计师的客观、公正。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实际委托人是公司的管理层,他们直接决定着会计师的受聘、报酬、续约等等。所以,在物质条件的影响下,会计师们便很难达到所谓的独立、客观、公正。所以,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应该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聘用机制、管理机制,加强法律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约束能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体系,从而,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结论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他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发生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利益达到最大化,受害的则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投资者。上市公司发生盈余管理之后的影响是导致当年的账面财务数据与实际盈余存在差异,导致利益相关者进行再分配,但是从长期来看并不会增加企业的实际盈余,只是改变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所以,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合规但是不合理的欺骗行为,没有违背现存的法律法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唆使管理者甚至是会计人员加入到盈余管理的行业中来。因为没有法律约束,所以他们可以是无忌惮的实现盈余管理。

在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常常通过关联交易,改变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利用会计业务处理的时间差等方法来改变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这些都是由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公司治理解雇存在缺陷等造成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妨碍了投资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应该通过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改善、对公司的严格要求等方面进行控制,从而降低盈余管理的发生。

第四篇: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论文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报表中存在着广泛的盈余管理的现象,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根据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而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是影响财务信息客观性、公允性和可靠性的强力方式。本文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采选2014年至201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一系列实证研究。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质量;相关性;修正的Jones模型

一、引言

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让个人或者企业获取利益,企业的管理层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对企业的业务进行调整等一系列的手段对企业的盈余产生影响,使企业无法真实公允地在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而独立的审计机制就是为了制约企业管理当局控制盈余和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而存在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并且,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制约力度,审计的质量越高,越容易发现并且限制企业管理层的会计错误以及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而更有效率地控制盈余管理。薄仙慧、吴联生(2011)对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发现企业当期盈余管理水平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审计师没有显著揭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偏低。本文通过新的数据,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试图用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来检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查出重大错报、漏报问题时,会因为审计风险合理地做出审计意见报告。同时,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也会选择提升执业人员的执业水平,提升审计质量。由此看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类型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着一定的关联,注册会计师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现象出具了恰当的审计意见,决定审计质量的高低。对此提出本文的假设(H1):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企业,则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

(二)样本与数据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样本来自2014年至2015年的上市公司,在防止被不同股票类别影响时,也尽量确保足够的样本容量。其中,剔除了一些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以及盈余情况不稳定的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公司信息。由此得出2015年的473个上市公司的样本观测值。依据国泰安数据库中展示的审计报告,2015年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样本公司有459家,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样本公司共14家。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主要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筛选、统计。在实证研究部分,则通过SPSSStatistic统计分析软件对筛选后的样本数据展开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三)构建模型

本文采用的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是修正的Jones模型,总应计利润包含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为更精准地测量盈余管理水平,还将应收账款的情况加入研究。并且,修正的Jones模型也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水平。构建模型:TDAt=NIt-CFOtTDAt/At-1=α1(1/At-1)+α2[(△REVt-△RECt)/At-1]+α3(PPEt/At-1)NDAt/At-1=α1(1/At-1)+α2[(△REVt-△RECt)/At-1]+α3(PPEt/At-1)DAt/At-1=TDAt/At-1-NDAt/At-1其中,TDAt表示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NDAt表示第t年的不可操纵应计利润;At-1表示第t-1年的资产总额;NIt表示第t年的净利润;CFOt表示第t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REVt表示第t年的营业收入变动额,即第t年的营业收入额减去第t-1年的营业收入额;△RECt表示第t年的应收账款变动额,即第t年的应收账款减去第t-1年的应收账款额;PPE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产总额;DAt表示第t年的可操控应计利润的绝对量;DAt/At-1表示经上一年资产总额调整过的可操纵应计利润的相对量,即盈余管理水平。

(四)多元回归模型

关于假设(H1),注册会计师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被审计单位,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会很低。审计意见作为模型的因变量,用以表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包括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类型用虚拟变量OP来表示,假设被审计单位获得的是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OP=1;反之,OP=0。模型的自变量则是盈余管理水平,由此,建立模型:OP=β0+β1|DAt/At-1|+ζ。其中,OP表示审计意见;β0表示截距;β1表示系数;ζ为残值。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1中看出,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最小值为0.***65,几乎为零,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最大值为2.009201445026,样本均值0.050***,最大值较样本均值极高,说明存在大量的上市公司有着程度不高的盈余管理,而有着极高盈余管理行为的只存在于极少数的上市公司,这与我国市场的现实情况及理论分析相符合。另外,对比表2与表3分析发现,2015年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均值为0.049517176,极小值为0.***65,而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均值为0.07***8,极小值为0.0***,由此可以大致表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更为严重。并且,从极大值角度出发,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样本盈余管理水平的极大值为2.009201445026,而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样本盈余管理水平极大值仅为0.***9,这里又表现出了审计的局限性,即存在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但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出具适当审计意见。

(二)Logistic回归检验

将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水平代入公式OP=β0+β1|DAt/At-1|+ζ,并对OP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水平的系数为-1.984,系数为负,注册会计师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的可能与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即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越不容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由此可以验证假设(H1):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对于过分盈余管理的企业,则越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

四、结论

本文利用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利用Excel以及SPSS软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由此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的可能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出盈余管理,并对其做出适当的披露。对于越是过分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越不可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报告,而是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报告。

参考文献

[1]薄仙慧,吴联生.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1,(1):90-97.[2]BartovE.,GulF.A.,TsuiJ.S.L.Discretionaryaccrualsmodelsandauditqualification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0,30(3):421-452.[3]梁松江.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实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第五篇: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近20年来,盈余管理研究是会计学科领域内重要的研究课题,倍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我国自2007年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以来,盈余管理研究有着新的研究动向和内容。本文首先厘定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特征,其实分析了产生盈余管理的原因,最后阐述了新的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

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对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是近年来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2006年财政部颁发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理念。该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以及会计信息披露带来了诸多的变化和影响,这必然为公司盈余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了新会计准则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的认识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而根据盈余信息做出更加理性的经济决策。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特征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但是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对公司的盈余管理定义达成统一认识。鉴于本文是在研究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本文将盈余管理的定义限定于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内。本文定义盈余管理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手段影响公司盈余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有着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广泛的参与者,并且涉及到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如政府、股东、员工、管理者、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而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操纵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他们既是会计准则的遵守者,也是会计准则的利用者,因此管理当局应该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承担主要责任。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的盈余。企业的盈余从狭义上理解,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利润;从广义上理解是与会计利润有关的各项指标。总之,盈余的本质是企业的会计数据。

3、盈余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管理当局的自身利益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的行为必然具有一定目的性。加之信息具有不对称性,企业管理当局掌握了外界利益相关者不能获知的诸多信息,这就为管理当局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误导以该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为基础做出经济决策的利益相关者,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或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盈余管理的手段是会计或者非会计方法。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是一些会计手段,如计提坏账准备、债务重组、关联交易。当然也包括非会计手段,如规划交易。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1、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是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诱因。完善的公司治理包括公司的内部治理与公司的外部治理,公司内部治理主要是股权结构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利制衡;公司外部治理主要包括经理人市场、媒体治理及中介机构治理。在我国公司内部治理中大多数公司都存在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严重等诸多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管理当局操纵公司盈余、披露不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会计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

2、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是盈余管理的外部诱因。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等一系列证券市场监管法案与条例对公司的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配股、发行债券、退市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有不少是以公司的会计利润为基础的。比如配股时,公司连续3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等,这些会计指标的存在促使部分指标不达标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来迎合证券市场的监管。

3、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旧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主要是以规则为导向,而新的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公司进行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处理、会计估计方面的灵活性,公司管理当局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出更加灵活的专业理解和职业判断,而这些正好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三、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会计准则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承担着抑制公司盈余管理的重任,但是由于会计准则自身也具有固有的缺陷,因此会计准则不能完完全全的将公司的盈余管理抑制住,从而就出现了会计准则与公司的盈余管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是矛盾的共同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会计准则的最基本职能就是用以指导、规范公司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会计披露,一方面新的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导向,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理解;另一方面新的会计实践和新的经济行为出现使得会计准则总是滞后实务处理,基于上述原因会计准则不可能消除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大量出现必然带来诸多的会计问题和经济问题,如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资本配置结构不合理、投资者蒙受投资损失等,这将促使准则的制定者根据公司经济行为的需要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进而让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和盈余管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一)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1、会计确认方面。现行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进行计量,不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因此就不在确认损益或商誉,合并对价与被合并方账面价值的差额调账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以调整的,调整留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通过控股合并扭亏为盈的可能性。

2、会计计量方面。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公司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

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才能处理,这在一定程度极大的压缩了公司盈余管理调节盈余的空间。在存货的后续计量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存货的成本反映得更客观,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利用存货成本计量方法影响不同时期产品成本进而影响不同时期损益的情况。

3、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在《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合并财务报表》中,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不再是以股权比例是否能到一定比例为标准,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也明显的增多,不仅仅限于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还包括合并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分配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尤其是合并现金流量表的采用弥补了实务中的空白。这样的规定减少了部分公司采用分离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避免了合并公司通过减少经营业绩差的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使其不在合并范围内,提高经营业绩好的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使其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营业利润的情况。

(二)新会计准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操纵空间

1、会计确认方面。新的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确认,新准则将公司内部的研发费用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进行确认,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进行资本化,其他的进行费用化,这就给管理当局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时点不好划分,企业的部分研发活动很难有明确的界限,这就为人为操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二是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目的,企业的研发情况很少进行较为详尽的披露,加之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支出是相对模糊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很难判断无形资产处理的合理性。

2、会计计量方面。虽然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性房地产减值损失以及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不可转回,但是它们的折旧或摊销年限、折旧或摊销方法、预计净残值等方面还是可以进行合理变更的。管理当局可以根据公司盈余管理的需要适当的变更折旧或摊销年限、折旧或摊销方法、预计净残值等进而调节公司的盈余。

参考文献

[1]颜梦宏,傅蕴英.基于收益平滑动机的盈利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宋昌英.基于现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公司治理,2010.[3]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10.[4]马广烁.浅析现行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消费导刊,2011.[5]刘昱良.试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经济论坛.2012.

下载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审计质量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审计质量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收账款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企业赊销活动的财务管理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 目的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所谓信用, 是指建立 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具体指不立即付款就可获取现金、 物资、 服务等......

    论文开题:快乐管理视角下酒店员工幸福感研究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旅游学院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 课题名称 快乐管理视角下酒店员工幸福感研究 1 本课题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目的 (1)通过问卷调查,......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提纲挈领及开题报告)

    (提纲挈领)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李 丽 娟1、政府投资项目的现状2、传统项目审计的弊端3、跟踪审计的优势4、目前跟踪审计的现状5、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

    审计论文开题报告[5篇]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发生在美国的几起公司腐败案及2007年美国股票市场的急剧下挫,吸引了媒体、公众和国会的广......

    开题报告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题目:A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系别专业 班级 姓名学号 导师 1. 毕业设计(论文)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和内容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经......

    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及研究开题报告

    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及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完整版作品全称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负责人姓名性别班级手机长号E-mailQQ号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完成日期:年月日一、研究......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研究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二〇一二年 四 月 十九 日学院 管理学院专业 *****学生 ***学号 *......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书写要求与模板 一、课题的名称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