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银行货币学__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金融监督管理的思考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金融监督管理的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逐步得到认可和强化,金融管理工作在改革中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管理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切实改进呵呵加强新时期的金融管理工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正确评价我国金融监管的整体效能,客观分析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改善新时期金融监管工作的思路和设想,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回顾和监管效能的整体评价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性日渐突出,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以成为各国政府,金融管理当局的共识,我国的金融监管是伴着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深入,逐步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985-1992年,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初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金融的时期,该时期人民银行的工作重心放在改革和完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上,对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研究不多,重视不够,金融监管的作用发挥是不理想的。
1993-1994年偏重于整顿式、合规性监管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以1993年中央银行提出整顿金融秩序,进一步发挥中央银行的监管作用为契机的,大体上经历了2年时间,针对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地盲目扩张投资,竞相攀比发展速度,乱集资,乱拆借,用信贷资金炒房地产,炒股票和银行信贷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强调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要转变职能,由过去侧重于管资金分规模转变到加强金融监管上。1994年,各级人民银行按照中央指示,切实加强了金融监管,严肃查处了一批越权设金融机构,擅自提高利率,非法开办外汇期货市场及个别地方出现非法集资等问题。这一阶段主要是整顿式,运动式。监管内容以合规性为主。
三.1995-1997
中央银行从监管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保证金融监督的权威性和超越性。切实增强监管实效,维护好的金融秩序,必须使金融监管有法可依,以法律为保障,开展依法监督,才能取得好的监管效果。因此,于1994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金融监管法规,1995年,我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担保法》等金融法律,可以说这两年是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大发展时期,开始走向正轨。
1997年至今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分别负责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人民银行承担各类银行、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银行与其所办的信托,证券业务相继脱离。1999年人民银行管理体制进行可重大改革,撤销了省级分行建立了9个跨省区分行,中央银行依法履行金融监管资格的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可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在构建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建立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监管法律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混业监管到分业监管,从单纯合规性稽核监督到以目前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的审慎性监管,都标志着我国的金融监督正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金融监管很好的发挥了作用,在金融历史包补比较沉重的条件下,较好的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营。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金融业将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和挑战,金融监管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维护金融稳定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以国际监管标准指导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开展,衡量金融监管成效已成为必然。
以国际通过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金融监管,其基本情况是,A 不良资产比例高B 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多,C金融机构违规行为普遍较高 D 金融案件发生比例高 E 支付系统的稳定性 F 资金充足率低,G经营信息的透明度 H 国际评级中等 由此可见,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的金融监管,其效能较低的,但要是说明的是,在运用国际通用准则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监管效能时,应把这一问题置于我国整个经济的大环境中去考虑。而不能脱离我国经济背景去生搬硬套国际标准,孤立的去分析这一问题。
二、从金融业稳定发展三大支柱的理论看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方面监管理念不清晰
根据新的《巴塞尔协定》的要求,监管工作要坚持持续性、审慎性原则,尽管我国的中央银行监管工作已从早期的合规性监管转到了风险性监管,但与其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我们通常的监管仍要偏重于运动式监管、整顿式监管、事后处置的监管。这些监管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否认是正确的,有效的。但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今后只能按照新协议的要求,进行有序的审慎监管,面对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直至最终达到监管目标的要求。
2监管的法规不够完善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扩《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在内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但这一体系还仅是框架性、指导性与之相配套的有关监管实施细则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感觉有时操作性还不强。监管标准难以把握。难以统一。同时,其中有一些方法与国际通用做法还不一致。另外,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以无形金融为调整对象的金融法律法规尚是空白,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开进和完善。
3监管队伍素质不高
一是表现为检查力量薄弱。现有的中央银行队伍种能够满足现场检查工作要求的人员比例和绝对数都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二是,表现为不能完全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如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监管,有时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监管真空,监管效果不理想。
(二)金融机构内控机制
1.从占全国金融资产70%的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银行来看,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主要是 A 由于国家作为银行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定义不清晰,因此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存在着委托代理的问题
B 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有效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益的董事会以对管理层的业绩进行监管
C 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正式的、全行范围的业绩管理和评估框架
D 国有商业银行的工资分配制度不能有效地额绛利益相关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银行经营业绩有机结合E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完全达到符合要求的透明度和对股东承担的责任。
F 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确认和评估程序缺乏缜密性。
2.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甚至是形同虚设,导致市场定位不准,内部控制不力,实际经营业绩差,有的甚至出现了金融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三)市场纪律
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市场规则尚未建立并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在,市场对市场成员的约束力较弱,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一是信念用观念淡漠,一些工商企业信誉低,逃废债、赖债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对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银企关系不利,而且对银行债权构成相当大的侵害。二是从中介机构看,自有资本的实力小,承担经济责任的能力低,业务人员素质差。道德风险较为严重。三是信息纰漏机制尚未建立,信息的公开性,真实性,约束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从市场的外在因素看,一是公众金融意识不够强。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干预金融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错位。二是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发挥得很不充分。三是执法环境差。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处置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机构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影响其运营目标的实现。
三、加入WTO强化金融监管的对策
加入WTO后,对我国金融监管工作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当务之急是要立足现实,以建构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市场金融监管体制为目标,增强紧迫感,努力完善金融监管系统,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强化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系统。进一步树立风险监管为本的监管理念
人民银行未作中央银行。肩负着稳定币值,支持经济发展的重则,强化央行监管地位是新时期强化银行监管工作的必然要求。
其一是监管组织系统方面。发挥新的管理体制的优势,真正落实金融监管责任,总行和分支机构要有明确的监管职责分工,坚持下级服务从上级。统一在总行授权下按规定标准行使监管职责。
其二是监管操作系统方面。拓宽金融监管覆盖面,显示本外币,境内外金融机构,表内表外业务,现场和非现场的统一监管。建立被监管机构档案,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完善日常监管,风险预警、信用评级、监管责任制度体系,增强监管效能。
其三是监管保障系统方面。要强化监管人员素质提高,以新业务、新知识培训为重点,努力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要更新监管理念,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坚持持续性监管和审慎性监管原则,努力发挥监管在维护
金融秩序稳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加强三大监管主体及与国际、区域监管机构的联系合作
加入WTO,要切实加强中央银行。保险监管委员会和证券监管委员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协调与合作,切实增强我国金融监管的合力和实效,要立足当前分业银行分业监管的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混业经营统一并监管的趋势。要加强与国际和区域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与交流,及时提供与获取对跨国企业机构并表监管的必要信息,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的监管经验,不断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
第二篇:电大银行货币学作业5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金融监督管理的思考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金融监督管理的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逐步得到认可和强化,金融管理工作在改革中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管理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切实改进呵呵加强新时期的金融管理工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正确评价我国金融监管的整体效能,客观分析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改善新时期金融监管工作的思路和设想,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回顾和监管效能的整体评价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性日渐突出,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以成为各国政府,金融管理当局的共识,我国的金融监管是伴着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深入,逐步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985-1992年,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初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金融的时期,该时期人民银行的工作重心放在改革和完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上,对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研究不多,重视不够,金融监管的作用发挥是不理想的。
1993-1994年偏重于整顿式、合规性监管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以1993年中央银行提出整顿金融秩序,进一步发挥中央银行的监管作用为契机的,大体上经历了2年时间,针对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地盲目扩张投资,竞相攀比发展速度,乱集资,乱拆借,用信贷资金炒房地产,炒股票和银行信贷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强调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要转变职能,由过去侧重于管资金分规模转变到加强金融监管上。1994年,各级人民银行按照中央指示,切实加强了金融监管,严肃查处了一批越权设金融机构,擅自提高利率,非法开办外汇期货市场及个别地方出现非法集资等问题。这一阶段主要是整顿式,运动式。监管内容以合规性为主。
三.1995-1997
中央银行从监管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保证金融监督的权威性和超越性。切实增强监管实效,维护好的金融秩序,必须使金融监管有法可依,以法律为保障,开展依法监督,才能取得好的监管效果。因此,于1994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金融监管法规,1995年,我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担保法》等金融法律,可以说这两年是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大发展时期,开始走向正轨。
1997年至今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分别负责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人民银行承担各类银行、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银行与其所办的信托,证券业务相继脱离。1999年人民银行管理体制进行可重大改革,撤销了省级分行建立了9个跨省区分行,中央银行依法履行金融监管资格的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可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在构建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建立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监管法律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混业监管到分业监管,从单纯合规性稽核监督到以目前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的审慎性监管,都标志着我国的金融监督正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金融监管很好的发挥了作用,在金融历史包补比较沉重的条件下,较好的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营。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金融业将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和挑战,金融监管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维护金融稳定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以国际监管标准指导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开展,衡量金融监管成效已成为必然。
以国际通过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金融监管,其基本情况是,A 不良资产比例高B 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多,C金融机构违规行为普遍较高 D 金融案件发生比例高 E 支付系统的稳定性 F 资金充足率低,G经营信息的透明度 H 国际评级中等 由此可见,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的金融监管,其效能较低的,但要是说明的是,在运用国际通用准则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监管效能时,应把这一问题置于我国整个经济的大环境中去考虑。而不能脱离我国经济背景去生搬硬套国际标准,孤立的去分析这一问题。
二、从金融业稳定发展三大支柱的理论看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方面监管理念不清晰
根据新的《巴塞尔协定》的要求,监管工作要坚持持续性、审慎性原则,尽管我国的中央银行监管工作已从早期的合规性监管转到了风险性监管,但与其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我们通常的监管仍要偏重于运动式监管、整顿式监管、事后处置的监管。这些监管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否认是正确的,有效的。但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今后只能按照新协议的要求,进行有序的审慎监管,面对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直至最终达到监管目标的要求。
2监管的法规不够完善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扩《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在内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但这一体系还仅是框架性、指导性与之相配套的有关监管实施细则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感觉有时操作性还不强。监管标准难以把握。难以统一。同时,其中有一些方法与国际通用做法还不一致。另外,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以无形金融为调整对象的金融法律法规尚是空白,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开进和完善。
3监管队伍素质不高
一是表现为检查力量薄弱。现有的中央银行队伍种能够满足现场检查工作要求的人员比例和绝对数都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二是,表现为不能完全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如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监管,有时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监管真空,监管效果不理想。
(二)金融机构内控机制
1.从占全国金融资产70%的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银行来看,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主要是 A 由于国家作为银行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定义不清晰,因此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存在着委托代理的问题
B 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有效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益的董事会以对管理层的业绩进行监管
C 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正式的、全行范围的业绩管理和评估框架
D 国有商业银行的工资分配制度不能有效地额绛利益相关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银行经营业绩有机结合E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完全达到符合要求的透明度和对股东承担的责任。
F 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确认和评估程序缺乏缜密性。
2.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甚至是形同虚设,导致市场定位不准,内部控制不力,实际经营业绩差,有的甚至出现了金融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三)市场纪律
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市场规则尚未建立并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在,市场对市场成员的约束力较弱,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一是信念用观念淡漠,一些工商企业信誉低,逃废债、赖债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对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银企关系不利,而且对银行债权构成相当大的侵害。二是从中介机构看,自有资本的实力小,承担经济责任的能力低,业务人员素质差。道德风险较为严重。三是信息纰漏机制尚未建立,信息的公开性,真实性,约束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从市场的外在因素看,一是公众金融意识不够强。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干预金融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错位。二是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发挥得很不充分。三是执法环境差。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处置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机构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影响其运营目标的实现。
三、加入WTO强化金融监管的对策
加入WTO后,对我国金融监管工作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当务之急是要立足现实,以建构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市场金融监管体制为目标,增强紧迫感,努力完善金融监管系统,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强化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系统。进一步树立风险监管为本的监管理念
人民银行未作中央银行。肩负着稳定币值,支持经济发展的重则,强化央行监管地位是新时期强化银行监管工作的必然要求。
其一是监管组织系统方面。发挥新的管理体制的优势,真正落实金融监管责任,总行和分支机构要有明确的监管职责分工,坚持下级服务从上级。统一在总行授权下按规定标准行使监管职责。
其二是监管操作系统方面。拓宽金融监管覆盖面,显示本外币,境内外金融机构,表内表外业务,现场和非现场的统一监管。建立被监管机构档案,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完善日常监管,风险预警、信用评级、监管责任制度体系,增强监管效能。
其三是监管保障系统方面。要强化监管人员素质提高,以新业务、新知识培训为重点,努力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要更新监管理念,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坚持持续性监管和审慎性监管原则,努力发挥监管在维护
金融秩序稳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加强三大监管主体及与国际、区域监管机构的联系合作
加入WTO,要切实加强中央银行。保险监管委员会和证券监管委员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协调与合作,切实增强我国金融监管的合力和实效,要立足当前分业银行分业监管的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混业经营统一并监管的趋势。要加强与国际和区域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与交流,及时提供与获取对跨国企业机构并表监管的必要信息,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的监管经验,不断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
(三)加强金融立法。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监管的法规
目前,我国药继续完善金融法规体系,一是对照已有的金融法规,认真结合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要求,制定我国详细、全面的额金融监管实施细则,突刺可操作性,以确保监管工作规范、统一。对有些不合乎发展要求的制度规定,要及时进行修改,以符合国际监管标准的要求。二是介乎而当前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务实际,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监管经验,尽快制定完善有关的金融监管法规。可建立市场准入,经营范围、风险管理、吃市场退出等各个方面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前不久,以国务院234号令颁布的《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对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构建依法操作机制,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建立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自律机制
这是确保银行监管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微观金融基础,要通过继续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引起金融风险的体制下因素,理顺金融部门与其他有关方面的关系,引导金融机构早深化改革中的健康发展。要抓紧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运作机制,通过改革金融机构真正的成为适应市场的自担风险的市场竞争主体,时刻树立依法稳健的经营思想,减少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按照一般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实行权力、经营和监管三分立,努力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努力减少内部风险。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在系统内统一构建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评价体系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激励机制的薪酬分配体系,让多贡献者多得,责任大者多得,增强管理人员责任感、事业心,推动经济效益提高。
三是提高业务报告有关数字的真实性,增加经营业绩透明度
四是制定系统内的风险评估,认定标准办法,切实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对中小金融机构,一是要分类制定管理办法,包括业务经营、市场开拓、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等各个方面。摆正机构自身的市场定位,推动业务经营的规范化,防范经营风险。二是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法人合理结构,明确部门责。权利做到各司其职。建立业务操作管理体制,推动业务经营规范化。加强对重点业务部门、重要岗位的定期稽核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市场纪律方面
要构建和营造依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市场氛围。
第一,是构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的开展市场规则、信用知识。金融意识教育。增强各经济主体的信用概念,增强人们的金融意识,营造人人守信的社会氛围。依法加大对各种形式的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树立守信光荣、讨债可耻的社会氛围。
第二,是加强对中介的管理,严格运作程序,明确责、权、利减少道德风险。
第三,是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确保经济主体能从市场上捕捉收集到可利用的真实信息。
第四,是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司法审理机制,努力保障金融机构权益,为保金融运行提高良好的法子环境。
第三篇:电大货币银行判断
1、我国货币层次在的M0即现钞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2、在货币层次中,流动性越强包括的货币的范围越大。(×)
3、称量货币在使用时需要验成色称重量。(√)
4、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铸币。(×)
5、在我国货币层次中,M1的流动性大于M2,M2的统计口径大于M1。(√)
6、货币作为交换手段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
7、货币作为价值贮藏形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收益性。(×)
8、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就是货币存量。(×)
9、广义货币量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潜在的购买能力。(×)
10、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表明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都不属于信用货币。(×)
12、我国历史上的“孔方兄”是指从秦朝沿用到清末的称量货币形式的金属货币。(×)
13、各国都是以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
14、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数据,而这些电子数据的取得基于持有人的现金或存款。(√)
1、银行券只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在金属货币制度中不存在。(×)
2、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金铸币(×)。
3、格雷欣法则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中的平行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
4、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信用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5、黄金是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外汇是货币发行的准备。(×)
6、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包括金铸币。(×)
7、牙买加体系规定美元和黄金不再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8、在我国人民币元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人民币辅币为有限法偿。(×)
9、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限制铸造。(×)
10、国家货币制度由一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是该国货币主权的体现。(√)
11、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的金属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
12、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主币。(×)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2、相对购买力评价是指某一点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了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
3、在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下,汇率水平波动的幅度受到黄金输出入点的限制。(×)
4、直接标价法下、银行买入汇率大于卖出汇率。间接标价法下,银行卖出汇率大于买入汇率。(×)
5、间接标价法指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
6、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贬值,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跌。(×)
7、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汇率由两种纸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即法定评价决定汇率波动幅度不再受黄金输出入点的限制。(×)
8、升水是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贴水是指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
9、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越多,表示外币升值而本币贬值。(×)
10、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若不考虑交易成本,以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价格一致,这就是一价定律。(√)
11、金块本位制下决定两种货币之间汇率的基础是铸币平价。(×)
1、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是在社会大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
2、高利贷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是一种信用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3、任何信用活动都会导致货币的变动: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借
给,信用紧缩半减少货币供给;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
4、企业的债权信用规模影响着企业控制权的分布,由此影响利润的分配(×)。
5、对企业来说,股权信用融资的利息支出基本上是固定的(×)。
6、个人信用主要是指个人作为债权人的信用活动(×)。
7、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现代信用活动特别是间接融资活动,越来越独立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
8、经济泡沫主要表现在虚拟资产上,如股票。一般实物资产不会出现泡沫(×)。
1、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它以借贷活动为基础(×)。
2、商业票据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所有权凭证,它可以通过背书流通转让(×)。
3、通过办理商业票据的贴现或抵押贷款等方式,商业信用可以转变为银行信用(√)。
4、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与商品买卖活动规模密切相关(×)。
5、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对立的,银行信用发展起来以后,逐步取代商业信用,使后者的规模日益缩小(×)。
6、在现代经济中,国家信用的作用日益增强,这是由于弥补财政赤字的需要而造成的(×)。
7、消费信用对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其规模越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就越强(×)。
8、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消费品发放的贷款称为消费信贷(√)。
9、出口信贷是本国银行为了拓展自身的业务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10、出口方银行向外国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叫卖方信贷(×)。
1、以复利计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对贷出者有利(√)。
2、当一国处于经济周期中的危机阶段时,利率会不断下跌,处于较低水平(×)。
3、凯恩斯的流动偏好论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4、IS-LM理论则认为利率是由资本的供求均点所决定(×)。
5、有违约风险的公司债券风险溢价必须为负,违约风险越大,风险溢价越低(×)。
6、分割市场理论认为收益率曲线的开关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短期利率变动的预期(×)。
7、预期理论认为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线下降;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线则上升;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不发生变化,收益率曲线也不动,即呈水平状(×)。
8、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货币资本的供求状况决定(×)。
9、一国的生产善、市场状况以及对外经济善者对利率有影响(×)。
10、利率管制严重制约了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对经济毫无益处(×)。
1.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支付结算服务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最早产生的功能(√)。
2.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便利的功能是所有金融机构具有的基本功能(×)。
3.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对到期债务的支付和满足存款人提现的需求,在经营中必须遵循社会性、效益性和安全性原则(×)。
4.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一般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地位(×)。
5.IMF的贷款对象可以是成员国官方财政金融当局,也可以是私营企业;贷款用途除用于弥补成员国国际收支逆差或用于经营项目的国际支付,还可以用于国家的基本建设(×)。
6.世界银行的贷款对象可以是成员国官方、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如果借款人不是政府,不必由政府提供担保(×)。
7.国际开发协会的活动宗旨主要是向最贫穷的成员国提供无息贷款,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这种贷款具有援助性质(√)。
8.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均实行二级法人、多级核算经营体制,主要功能是地方经济、为中小企业服务(×)。
9.中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带有典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征,是专门为接受和处理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而建立的(×)。
1.钱庄是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
2.16世纪银行业已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早期银行业经营中的最大特点是贷款带有高利贷性质(√)。
3.银行与客户之间是一种以商品等价交换为核心的信用关系(×)。4.专业银行是指专门从事指定范围内的金融业务、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银行。同政策性银行相同,一般有其特定的客户群和业务范围。因此,专业银行应归属于政策性银行(×)。
5.在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体系中,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银行性金融机构都能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6.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产生的新型交易工具,主要有期贷、期权、互换合约等,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工具本身的预期收益率(×)。
1.15世纪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海上运输的扩大,最早出现的是货物保险,其次是火险和人寿保险(×)。
2.保险基金是补偿投保人损失及赔付要求的后备基金。保险基金对事故造成的所有损失都予以补偿(×)。
3.政策性保险公司是经营保险业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多为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只要有保险意愿并符合保险条款要求的法人、自然人都可投保(×)。
4.保险公司的资本包括法定盈余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实收资本。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有最低限额,必须是实缴货币资本(√)。
5.证券投资是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主要运作方式。在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可投资于任何类型的股票和债券(×)。
6.以责权利划分,信托可分为公益信托和私益信托以及自益信托和他益信托(×)。
7.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专门清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主要是以盈利为目标来清理银行的不良资产,尽可能地降低清理成本,盘活资本,最大限度地减少清理损失,从中获取利润(×)。8.按照现行规定,邮政储蓄存款吸收后全部缴存人民银行统一使用(×)。
1、金融市场是统一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产品市场(×)
2、期权买方的损失可能无限大(×)
3、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或转移,仅对个别风险而言(√)
4、在参与金融市场运作过程中,中央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
5、期权越大,则风险越大,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越低;利率越低,发行价格也越低(×)
6、债务人不履行约定义务所带来的风险称为市场风险(×)
7、不论企业是否获利,企业债券必须按期如数还本付息,而普通股票的收益则取决于企业盈利状况(√)
8、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回购协议、债券、基金、股票(×)
9、按风险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政府债券(√)
10、看涨期权又称卖出期权,因为投资者预期这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将会上涨,从而可以市价卖出而获利(×)
1、政府既是货币市场上重要的资金需求者和交易主体,又是重要的监管者和调节者(√)
2、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上,日拆常以信用度较高的金融工具为抵押品(×)
3、在商业票据贴现市场上,各种贴现形式,表面上是票据的转让与再转让,实际上是资金的融通(√)
4、在市场利率水平不稳时,政府发债的利率风险加大,此时应该减少短期债券,增加长期公债的发行(×)
5、由于回购协议的标的物是高质量的有价证券,市场利率的波动幅度较小,因此回购交易是无风险交易(×)
6、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用回购协议融入的资金不用交纳存款准备金(√)
7、回购是指资金供应者从资金需求者手中购入证券,并承诺在约定的期限以约定的价格返还证券(×)
8、票据经过银行承兑,有相对小的信用风险,是一种信用等级较高的票据(√)
9、通常,资产的流动性与盈利性是负相关的(√)
10、同业拆借市场最重要的交易对象是银行间的存款(×)
1、资本市场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可以筹集巨额的长期资金(×)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指的是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3、证券经纪人必须是交易所会员,而证券商则不一定(√)
4、横向比较法,就是与行业内其他结构相似的企业进行比较,用来检验公司经营的相对成绩,也称时间序列法(×)
5、资产组合的风险相当于组合中各类资产风险的加权平均值(×)
6、身处弱势有效市场意味着无法根据股票历史价格信息获取利润(√)
7、通常称为“买空卖空”的交易指的是期货交易(√)
8、证券发行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
9、一般说来,股票的筹资成本要高于债券(√)
10、抵押债券的收益高于信用债券,长期债券的收益高于中短期债券(×)
1、对于居民与非居民的界定是判断交易是否应纳入国际收支统计的关键(√)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货币必须是本国货币(×)
3、关于投资的收支都应该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中(×)
4、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都是按总额记录的(×)
5、若国际收支总差额为逆差,则该国国际储备一定要发生变化(×)
6、汇率的贬值一定能够产生扩大出口、减少紧进口的效应(×)
7、特别提款权不仅能用于贸易和非贸易支付,还能在基金组织与各国之间进行官方结算(×)
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长,并与实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征(×)
2、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机投资者凭借其专家理财、组合投资、规模及信息优势而大受机构及个人的欢迎,成为国际资金流动中的主体(√)
3、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同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体系相分离,不受所使用货币发行国政府法令管制,但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令管制的金融市场(×)
4、套汇交易是在一笔交易中同时进行远期交易和即期交易,可以规避风险(×)
5、国内利率及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会影响一国的汇率水平,在直接标价法下,国内高利率和高通货膨胀率会带来高汇率,即本币贬值(×)
6、离岸金融市场借贷货币是境外货币,其借贷利率的制定以东道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标准(×)
7、辛迪加货币不但可以分散贷款风险、减少同业竞争,还可以使借款人筹集独家银行所无法提供的数额大期限长的资金(√)
1、从19世纪开始到冷战结束,生产一体化一直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2、金融全球化对所有国家的影响都是“利大于弊”的。(×)
3、发展中国家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4、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金融全球化利弊兼具(√)
5、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从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类型来看,是按照银行、证券、保险的顺序进行的(×)
6、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限制是我国银行业的入世承诺之一(×)
7、证券业开放包括证券市场的开放(×)
8、自加入世贸组织时起,我国证券业承诺外国证券机构可以通过中方中介从事B股交易(×)
9、加入世贸组织后3年内,我国保险业承诺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允许设立全资子公司(×)
10、加入世贸组织能否对我国金融业产生积极影响,取决于外资金融机构的活动是否规范化、金融业客户的行为是否理性化、中资金融机构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政府行为能否及时做出调整等多方面的因素(√)
1.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是典型的单一中央银行制度(×)。2.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资产负债表中列在资产一方。(×)。3.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是作为国家的银行的表现(×)。
4.当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增加时,其黄金与外汇储备有可能减少。(√)。
5.2005年前我国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再贴现业务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
6.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后,公开市场业务逐渐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工具。(√)。
7.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负债比债权更具主动性和可控性。(×)。8.欧洲中央银行接受欧盟领导机构的指令,受欧元区各国政府的监
9.2003年以后监管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
10.票据交换所通常是由当地人民银行直接主办。(√)
1.马克思认为,金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数量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决定。(√)
2.费雪方程式中的P值主要取决于V值的变化。(×)。3.剑桥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4.凯恩斯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水平正相关。(×)。
5.凯恩斯的后继者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变动幅度小于利率的变动幅度(√)。
6.在凯恩斯看来,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减的关键在于微观主体对现存利率水平的估价。(√)、7.弗里德曼认为,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重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8.弗里德曼认为,恒久收入无法用实证方法得到证明。(×)9.在弗里德曼看来,恒久收入相对稳定,货币流通速度则相对不稳定。(×)10.一定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正向变动的关系。(×)1.原始存款就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之和。(×)
2.准货币相当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外汇存款之和。(×)
3.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行为所决定。(×)4.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5.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增减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来调控基础货币的。(×)
6.再贴现政策是通过增减商业银行资本金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
7.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来调控基础货币的。(×)
8.当外汇市场上供给增加时,会产生外汇升值的压力也即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为保持外汇供求平衡,中国人民银行将向市场投放按汇率计算的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9.货币当局可以直接调控货币供给数量。(×)
10.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库存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所组成。(√)
1.使用GDP平减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优点在于其能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2.需求拉上说解释通货膨胀时是以供给给定为前提的。(√)
3.工作——价格螺旋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时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4.所谓通货膨胀促进论是指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5.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
6.瑞典学派认为指数化方案对面临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大国更有积极意义。(×)
7.通货膨胀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现代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8.通货紧缩时物价下降,使货币购买力增强,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经济有利。(×)
9.经济学的稳定目标中应包含不要陷入通货紧缩的要求。(√)10.隐蔽型通货膨胀没有物价的上涨,因此没有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其严重程度。(×)
1、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极低水平,仅可能存在结构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摩 擦失业等都不存在了。(X)
2、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的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基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放在道位。(X)
3、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和政府与公众间的投资比例,一般采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松一紧”的办法。(√)
4、我国宏观经济调节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X)
5、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只是等额地投放基础货币,而非等额地投放货币供应量。(√)
6、货币政策目标中的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是一致性关系的。(X)
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发挥告示效应,调节作用有限。(X)
8、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X)
9、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
10、我国目前已在金融市场上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比重仅占10%左右,这种金融结构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相对直接和简单(X)
1、美国和英国是实行多元化监管体制的代表,其金融监管管是由多个监管机构承担(X)
2、我国目前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次级债务不可计入附属资本(X)
3、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机构中属外部监管的机构主要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X)
4、金融监管不是单纯检查监督、处罚或纯技术的调查、评价,而是监管当局在法定权限下的具体执法行为和管理行为(√)
5、金融业特殊的高风险,一是表现其经营对象的特殊性———货币资金,二是其具有很高的负债比率(√)
6、20世纪70年代金融监管进入完善强化阶段,表现在进一步全面加强和扩大管制。与此同时,也适当提高了监管的效率性(X)
7、由于各国历史、经济、文化北景和发展的情况不同,也就使金融监管目标各不相同(X)
8、金融监管从对象上看,主要是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监管,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则不属于其范围(X)
9、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维护存款者利益和金融业安全而建立的,它强制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加入存款保险(X)
10、具有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具有最低限度的认缴资本额是金融机构申请设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1、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X)
2、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在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不良影响和副作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3、当代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宏观、微观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X)
4、“金融二论”的核心观点是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和干预(√)
5、金融在整体经济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它可以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X)
6、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也正逐步转变为金融经济(√)
7、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商品化成正比,与货币作用力成反比。(X)
8、国际货币制度创新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趋势,它与国际金融监管创新同属于金融织织结构创新(X)
9、一般地,金融结构趋于简单化,金融功能就越强,金融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X)
10、当代金融创新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剧了金融业竞争,形成了放松管制的强大压力,但并未改变金融总量和结构。(X)
第四篇:电大货币银行复习-名词解释
1、存款货币: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银行存款,是现代信用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银行存款种类繁多,流动性差异大,流动性不同的存款货币被划归到不同的货币层次,流动迟到最强的存款货币是通过开立支票可以直接进行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2、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代表社会潜在购买力。
3、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4、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双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9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6、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解国际收支。牙买加体系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外汇概念是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我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外汇由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和其它外汇资金构成。
8、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两种表现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9、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目前也采用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越多,表示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则反之。
10、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11、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
12、征信:其具体含义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信用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
13、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14、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已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15、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
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16、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17、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具体形式报括:出口信贷、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国际租赁和直接投资等。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18、利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式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19、利率:是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20、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21、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22、货币经营业:指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业务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芽。货币经营业所从事的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都是由货币本身的职能所引起的服务性业务活动,并没有参与信用活动。
23、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
24、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主要业务有证券成效,经纪业务,自营业务,企业兼并与收购业务和咨询业务等,证券公司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25、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主要解决市场参与者短期性资金周转和余缺调剂问题。
26、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最基本的分类是按所代表的股东权利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票。前者的股息随公司的赢利而增减,后者的股息率固定。
27、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在一定时期支付利率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上面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
28、股票价格指数:简称股价指数,是由金融服务机构编制,通过对股票市场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进行平均计算和动态对比后得出的数值。股价指数是一种具有决策依据功能的指标。
29、票据承兑:是商业票据到期前,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载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行为。付款人在承兑前不是真正的票据债务人,承兑后才成为票据的主债务人。只有承兑后的票据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转让流通。
30、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买卖集中交易的场所。
31、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44、法定存款准备金: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
45、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46、货币政策时滞: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的时间。
47、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
3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以某一特定货币为单位,运用简明的格式总括地反映某一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与世界其他经济体间发生的全部交易。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
33、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34、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过程。经济全球化相继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层层推进的发展阶段。
35、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
36、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37、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
38、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39、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40、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1、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42、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其测定指标主要包括: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评减指数。隐蔽性通货膨胀的测定需要借助结余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市场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市场供求状况等其他指标。
43、通货紧缩:是通货膨胀的对应称呼,描述的也是与通货膨胀完全相反的货币经济现象。它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在金融市场上所有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48、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49、金融深化:是指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
50、金融压制: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现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作金融压制。
51、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是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
52、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起的新事物。
53、金融相关比率:现有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1、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交易的合法凭证。
2、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3、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依靠信用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4、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能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5、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6、格雷欣法则:金银复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制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溶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7、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8、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汇率标价方法。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奉献、政治风险、创新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11、商业银行: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12、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13、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两大部分;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14、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对有价证券的发行人和投资者来说,它不仅影响该证券新的发行价格,而且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15、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把未到偿还期的票据时转让给银行,银行扣除自贴现日到到期日的利息后给付的现款。
16、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17、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18、货币政策: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19、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第五篇:电大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邮政报刊发行如何应对市场竞争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调查题目:关于邮政报刊发行如何应对市场竞争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的目的:报刊发行是邮政企业的支柱业务之一,随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ENS的分离,如何做好包括报刊发行业务在内的邮务类业务,是摆在我们邮政企业各级员工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调查的时间、地点、方式。
1、参加时间:2017年10月-2017年11月。
2、地点:潮州市邮政报刊发行局和市区各报刊零售摊点
3、方式:采取走访各零售摊点,访问相关负责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
(四)调查内容: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报刊发行市场呈现出繁荣纷争的局面,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一些报刊社采取“自办发行”或“多渠道发行”的模式,直接向邮政报刊发行发起了挑战,邮政报刊发行的主渠道地位岌岌可危。在新的形势下,邮政报刊发行如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市场竞争,巩固邮政报刊发行的主渠道地位,我就此谈些个人看法。
一、当前邮政报刊发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服务质量不尽人意。
(1)在对报刊社的服务上,因为邮政企业发行的报刊种数很多,对一些报刊社提出增加发行量、提供读者信息反馈等要求难以满足,有时还拖欠报刊款,导致了报刊社对邮政服务的不满意,最终导致了报刊社下定决心采取自办发行或多渠道发行的模式。
(2)在对报刊亭的服务上,由于邮发零售报刊采取的是全省统一要数,经过的环节较多,邮发报刊面市的时间相对晚一些,影响了报刊亭的销售,而且价格政策也不够灵活,导致报刊亭对邮政服务的不满意。
(3)在对读者的服务上,一些读者的报刊还需要收发室转交,投递不及时、缺报少刊、错投误投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缺报少刊还不能按照服务承诺及时补送或退赔,造成一些读者对邮政服务的不满意。
(二)业务的经营管理较为薄弱。
(1)在报刊亭管理方面,邮政报刊亭是邮政企业为了发展报刊零售业务而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但邮政报刊亭的承租经营者阳奉阴违地从其他渠道进货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报刊亭“挂羊头卖狗肉”,简单地摆几份报刊装门面,实际上是在经营小卖部,个别报刊亭甚至以高回扣吸引订阅大客户,扰乱了报刊订阅市场。
(2)在收订管理方面,过分依赖年终大收订,忽视续订、破订工作,而且我们的投递员只管投递,不管收订,日常的收订、续订主要依靠我们的营业员坐等客户上门。
(三)市场培育不力,业务结构不尽合理。
(1)党报党刊所占比重过高。以我局2016年为例,订阅党报党刊 的流转额占订阅流转额将近70%,再加上一些行业报刊,真正属于吸收客户主动、自愿订阅的报刊所占的比重很小,这与蓬勃发展的报刊文化市场很不相称。
(2)私费订阅比率较低。据一些资料显示,全国邮政报刊私费订阅比率约40%,虽然目前无法准确统计我局的私费订阅比率,但从党报党刊和行业报刊所占的比重来看,我局私费订阅的比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零售业务发展缓慢,所占比重较小。这几年来,我局为发展报刊零售业务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零售业务发展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目前在报刊发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4%左右。
二、改进邮政报刊发行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加快投递网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做好对读者的服务工作。(1)要加快城市投递网建设步伐,优化邮路组织和城市投递道段,缩短报刊投递时限,加快邮发报刊面市时间,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地区提升邮发报刊的市场竞争力。
(2)要强化管理,加强对投递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投递服务质量,兑现服务承诺,维护读者的利益。
(3)要推进邮政信报箱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投递问题,满足个人订户的需求。
(二)完善经营机制,加强业务管理,提高报刊亭经营者和投递员工作的积极性。(1)修订完善报刊亭管理办法。借鉴海口地区报刊零售的经验,实行报刊亭零租金,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段,结合以往的经营情况给报刊亭下达较大的流转额计划,完不成流转额计划的按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完成流转额计划的不收取管理费,超额完成的还可给予奖励,以此调动报刊亭的积极性,促进零售业务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对报刊亭的检查,发现违规行为,从严处罚,对屡教不改者解除租赁合同。
(2)完善投递员的酬金计算办法,将报刊收订业绩纳入酬金考核范畴,并逐步侧重于考核报刊收订的完成情况。同时,要加强对投递员的日常收订管理,要求每个投递员要登记本段道每个店面、单位和个人客户的有关情况,收集本段道的有关新闻信息。城市投递中心要实行每日晨会制,汇总上日的有关新闻信息、通报收订情况和投递质量情况,以促进投递员的收订工作。
(三)细分市场,实施“三分”策略,做好报刊订阅工作,大力发展私费订阅。
(1)分时推进。每年下半年是邮政企业发展业务的旺季,各项工作之间难免会发生时间上的冲突,而报刊发行工作具有很强的时限性,因此,实施分时推进,在规定的时间内基本完成规定的任务,赢得工作的主动权,是做好报刊发行业务的有效途径。每年8月份要出台报刊大收订方案,并启动学校教育类报刊的收订工作;9月份启动家庭教育类、农村科技类、文艺娱乐类等畅销报刊的收订工作,并贯穿于大收订的始终;10月份主要抓好新华社系列报刊、买断包销报 刊和行业性报刊的收订,并启动党报党刊的收订工作;11月份重点抓好党报党刊的收订,并完成新华社系列报刊、买断包销类报刊的收订工作;12月份进行大收订工作的检查验收,解决难点,确保大收订目标的实现。
(2)分层负责。报刊发行业务经营部门主要负责全局收订工作的组织实施,与党委、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制订党报党刊和行业性报刊的收订方案;城市投递中心负责人和各支局所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单位所有员工,做好党报党刊、行业性报刊及发行站等大客户的收订工作;投递人员主要负责畅销报刊和私费订户的收订工作。通过分层负责制,减轻投递员的收订压力,使投递员集中精力收订畅销报刊和开发私费订阅。
(3)分类营销。按照报刊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各种报刊进行细分,可以分为幼儿类、学生类、家庭教育类、老年生活类、都市生活类、婚姻家庭类、体育类、文艺类、农村科技类„„等等,并分类编印报刊目录,投递员根据客户的年龄、文化、爱好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报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邮政报刊亭是邮政企业发展报刊零售业务的有利条件,邮政企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报刊零售业务。应转变观念,做好对报刊社的服务工作,争取实现“双赢”;报刊社是邮政企业的上游客户,做好对报刊社的服务工作是邮政企业应有的责任。要及时准确反馈读者的信息,反馈读者对报刊社的意见和建议,使邮政成为读者与报刊社之间的纽带;联合报刊社开展一些报刊推介活动,提高 报刊的发行量;要主动与报刊社沟通,巩固邮、报合作伙伴关系,争取报刊社在结算费率、退报退刊率和加快报刊时限等方面给予有利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报刊的发行量,进而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