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天津大学862金属材料科学基础大纲
金属材料科学基础 862(初试)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该课程是材料学专业(金属材料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金属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与金属材料性能密切相关的物质结构特征及与形成过程相关的材料行为规律;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第1部分 金属的晶体结构
①空间点阵和晶胞;
② ② 晶系和布拉菲点阵;
③ 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
④ 典型金属的晶体结构:原子堆垛方式、点阵常数、配位数和致密度;间隙;⑤ 多晶型转变。
第2部分 晶体缺陷
① 点缺陷:点缺陷的类型、点缺陷的产生;
② 位错的基本概念:位错的基本类型、柏氏矢量、位错的运动、位错密度、位错的观察。③ 位错的能量及交互作用:位错的应变能、位错的线张力、位错的应力场、位错的分解与合成;
④ 晶体中的界面:晶界的结构与晶界能。
第3部分 相结构及相图
① 材料的相结构:固溶体、中间相;
② 二元相图及其类型:相图的基本知识、杠杆定律、二元系相图、相图与性能的关系;③ 复杂相图分析:分析方法、铁-碳合金相图;
④ 相图热力学基础:吉布斯自由能与成分的关系、相平衡条件、吉布斯自由能曲线与相图;⑤ 三元系相图及其类型:三元相图的表示方法、相区接触法则、垂直截面及水平截面、三元匀晶相图、具有两相共晶反应的三元系相图、具有共晶型四相平衡反应的三元系相图。第4部分 金属的凝固
① 晶体材料熔融凝固的基本规律:液态的结构、凝固的热力学条件、过冷现象、结晶的一般过程;
② 晶核的形成:均匀形核、形核率、非均匀形核;
③ 晶核的生长:液-固界面的微观结构、熔体中晶体的生长形态、晶体长大的线速度;④ 固溶体的凝固:固溶体的平衡凝固、稳态凝固、成分过冷;
⑤ 共晶合金的凝固:共晶体的形成、共晶体的形态;
⑥ 凝固组织及其控制:晶粒尺寸的控制、铸锭组织及其控制、铸锭的缺陷;
第5部分 材料中的原子扩散
① 扩散现象及扩散方程:扩散现象、菲克第一定律、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的应用、柯肯达尔效应;
② 扩散的微观机制:空位机制、间隙机制、自间隙机制、扩散系数、扩散激活能;③ 扩散驱动力;
④ 反应扩散;
⑤ 影响扩散的因素。
第6部分 金属的塑性变形
① 滑移与孪晶变形:滑移机制、滑移面和滑移方向、孪晶变形;
②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施密特定律、单滑移、多滑移、交滑移;
③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④ 纯金属的变形强化:位错的交割、位错的反应、位错的增殖;
⑤ 合金的变形与强化:单相合金的变形与强化、低碳钢的屈服和应变时效、第二相对合金变形的影响;
⑥ 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冷变形金属的力学性能、冷变形金属的组织、形变织构、残余应力;
第7部分 回复与再结晶
① 冷变形金属的回复:回复阶段性能与组织的变化、回复动力学、回复机制;
② 冷变形金属的再结晶:再结晶的形核、再结晶动力学、影响再结晶的因素、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③ 金属的热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三、试卷题型及比例
1.名词解释
2.是非判断
3.选择填空
4.问答题
5.计算题
6.作图题
第1、2、3种类型约占40%;第4、5、6种类型约占6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均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
天津大学全国统考硕士生入学考试业务课程大纲(复试)
适用专业代码: 080502、080503、08050
1适用专业名称: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课程编号:[此处键入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固态相变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掌握金属材料中的相变基本理论,主要是钢中组织转变的基本规律。具有运用金属材料中相变基本规律,分析和研究热处理工艺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对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
第一章 绪论及金属固态相变特征
概述;金属固态的扩散和无扩散转变,弹性能对新旧相形成的影响;新相成核时的惯习面和位向关系、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和非共格界面;界面能和晶界对新相形成的影响;过渡相的形成。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平衡组织加热时的奥氏体形成,P-A转变的热力学条件、形成机理、等温形成动力学;连续加热时的奥氏体形成,亚(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及特点。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奥氏体晶粒度的概念,影响奥氏体长大的因素,加热时钢的过热现象。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片状、粒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亚(过)共析钢中的无共析相的形成、形态及动力学,伪共析组织;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的机械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铁素体加珠光体组织的机械性能,钢中魏氏体组织对钢的机械性能的影响;钢中的相间沉淀。
第四章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的定义,钢中马氏体的晶体结构,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钢中马氏体的组织形态,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态、亚结构;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马氏体转变动力学,马氏体的性能;奥氏体的稳定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马氏体的逆转变,热弹性马氏体和形状记忆效应。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
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和结构;贝氏体转变过程,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成分、形态的影响。
第六章 钢中过冷奥氏体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TTT)的建立、特征和影响因素;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CCT)的建立、特征、各区的表示方法和影响因素。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时的临界冷却速度和影响因素;钢的临界冷却速度.第七章 淬火钢回火时的转变
回火的意义和目的,淬火碳素钢回火时的转变(六个步骤);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马氏体分解、残留奥氏体的转变、碳化物转变类型及回复和再结晶;回火钢的机械性能变化:硬度、强度、韧性、塑性;第一、第二类回火脆性。
第八章 合金的时效
合金时效原理,合金沉淀热力学和动力学,沉淀机理。
三、试卷类型及比例
1.基本概念和填空 20-30%
2.简答 30-40%
3.综合论述和分析题分析: 30-4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一小时。
第二篇:天津大学测控技术基础考研大纲-考研信息-参考书目
天津大学测控技术基础考研大纲-考研信息-参考书目
天津大学测控技术基础考研大纲、参考书等相关信息,天津考研网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消息。
天津大学测控技术基础硕士生入学考试业务课程大纲
课程编号:806课程名称:测控技术基础
一、测控技术基础考试的总体要求
掌握测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测控技术基础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考试内容分为A、B两个模块,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模块。A模块为精密测试理论与技术,B模块为传感技术与测控电路。
(一)A模块:精密测试理论与技术
1.精密测试理论
(1)测试系统
主要内容: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系统的组成,测试系统的静、动态特性。
基本要求:测试的基本概念,测量标准,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测试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及频率响应函数;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频率特性;理想频率响应特性及不失真测试的条件;测量仪器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误差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误差的定义及表示法,精度(准确度)的概念,有效数字与数据运算。基本要求:误差的定义及表示法,误差分类;精度的概念;数字的舍入规则和运算规则,能按要求设置有效数字的位数。
(3)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主要内容:随机误差的性质与处理方法,系统误差的性质与处理方法,粗大误差的性质与处理方法。
基本要求: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的产生原因和特征;正态分布的特征和处理方法;随机误差的其他分布;算术平均值、单次测量的标准差、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极限误差等概念并能正确计算;等精度及不等精度直接测量列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基本要求:函数系统误差和函数随机误差的计算方法;误差合成的计算。
(4)测量不确定度
主要内容: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
基本要求: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术语,不确定度的来源;标准不确定度的两类评定、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的求取方法;不确定度报告
(5)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
主要内容:最小二乘法原理,正规方程,精度估计。
基本要求:等精度测量线性参数最小二乘法处理的正规方程,求解及精度估计。
(6)回归分析
主要内容: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元线性回归,一元非线性回归。
基本要求: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一元非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及精度分析。
2.精密测试技术
(1)长度及线位移测量
主要内容:长度测量的标准量和标准环境,阿贝原则,长度尺寸的测量,形位误差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线位移的测量,纳米测量技术。
基本要求:长度测量的标准量和标准环境;阿贝原则;长度的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方法及各种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机结构形式,测头的种类及工作原理,坐标测量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加工中测量仪和自动补调仪的特点;形位误差测量的基本概念;直线度误差的概念和评定方法及常用测量方法和仪器;表面粗糙度常用的测量仪器和评定参数;双频激光干涉仪位移测量原理;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角度及角位移测量
主要内容:角度的自然基准、实物基准和圆周封闭原则,角度尺寸的测量,圆分度误差的测量。
基本要求:角度的自然基准、实物基准和圆周封闭原则;角度的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方法及测量仪器;圆分度误差的评定指标;圆分度误差的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方法。
(3)速度、转速和加速度测量
主要内容:速度、转速和加速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速度的测量方法、皮托管测速装置、多普勒测速、陀螺测量角速度;电子数字式转速表、频闪式转速表;压电式加速度计、伺服式加速度计。
(4)力、力矩和压力的测量
主要内容:力、力矩和压力测量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力的测量方法、各种力的测量装置;各种称重传感器、皮带秤;转矩的测量方法、传递法力矩测量装置;各种压力测量装置、各种真空测量装置。
(5)机械振动的测试
主要内容:机械振动的概念、类型,各种测振传感器,振动量的测量方法。
基本要求:机械振动的概念、类型及其表征参数;振动的激励方式、各种激振器;惯性式测振传感器的力学模型与特性分析、磁电式振动速度传感器;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测量方法。
(6)温度的测量
主要内容:温标的概念及各种类型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基本要求:各种温标的定义;各种膨胀式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基本定律和各种参比端处理方法;各种热电阻温度计及其引线误差的处理方法;热辐射基本定律及各种热辐射温度计。
(7)流量的测量
主要内容:流量的概念及各种类型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基本要求:流量的定义;椭圆齿轮流量计;差压式管道用流量计;转子流量计和靶式流量计;各种测速式流量计;振动式流量计;热式质量流量计和各种推导式质量流量计。
(二)B模块:传感技术与测控电路
1.传感技术
(1)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主要内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其静态特性指标。
基本要求:传感器的定义及其组成;传感器静特性的主要技术指标。
(2)电阻式传感器
主要内容: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特性,直流电桥,温度误差与补偿以及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基本要求: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性;压阻效应,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性;直流电桥、单臂电桥、差动电桥;温度误差及其补偿;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3)电容式传感器
主要内容: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特性,基本转换电路,优化设计,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基本要求: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类型、主要特性;电容式传感器的转换电路、驱动电缆技术、等位环技术;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4)霍尔式传感器
主要内容:霍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特性,误差与补偿,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基本要求:霍尔效应,霍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特性;霍尔式传感器的误差来源与补偿措施,电路模型;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
(5)光电式传感器
主要内容:光源的工作原理与特性,光电器件,光纤式传感器,激光式传感器以及光栅式传感器。
基本要求:典型光源的特性;光电器件工作效应、原理、特性及其应用;电荷耦合器件(CCD)的结构、工作过程及其应用;位置敏感器件(PSD)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光纤传光原理,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光纤式传感器的类型;莫尔条纹及其特性,光栅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2.测控电路
(1)绪论
主要内容:测控电路的类型、组成及功用;测控电路的输入输出信号。
基本要求:测控电路的功用;对测控电路的主要要求;测控电路的输入输出信号;测控电路的类型与组成。
(2)信号放大电路
主要内容:运算放大器;典型测控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功能;放大器的噪声。
基本要求:运算放大器的基础知识、运算放大器的误差及其补偿;典型测控放大电路包括同相放大电路,反相放大电路,基本差分放大电路,高共模拟制比放大电路,电桥放大电路,高输入阻抗放大电路,隔离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功能,了解放大器噪声的基础知识。
(3)信号调制解调电路
主要内容:信号的调制解调;调幅及检波;调频及鉴频;调相及鉴相;脉宽调制及解调。基本要求:重点掌握双边带调幅信号及其表达式和波形以及载波信号频率与调制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几种调幅方法以及包络检波;精密检波电路作用;相敏检波电路的特点,与包络检波电路的比较;相敏检波电路的选频特性和鉴相特性;了解调频信号的表达式、波形;调频及鉴频方法;频率计工作原理;调相信号的表达式、波形;调相及鉴相方法;脉宽调制信号表达式、波形;脉宽调制及解调方法。
(4)信号分离电路
主要内容:滤波器的类型及特性指标;压控电压源型滤波电路及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型滤
波电路;滤波器的设计等。
基本要求:按不同方式分类的滤波器的类型及滤波器特性指标;压控电压源型滤波电路及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型滤波电路。不同类型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掌握不同滤波器传递函数的推导方法与频率特性分析等。
(5)信号运算电路
主要内容: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加减法运算电路;微分积分运算电路;常用特征值运算电路。
基本要求: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加减法运算电路,微分积分运算电路,常用特征值运算电路:绝对值电路、平均值运算电路、峰值运算电路、有效值运算电路。
(6)信号转换电路
主要内容:采样保持电路的组成;电压比较器;电压频率转换电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D/A转换器;A/D转换器。
基本要求:采样保持电路的基本原理;模拟开关;采样保持电路;电压比较器包括电平比较电路、滞回比较电路、窗口比较电路;电压频率转换电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D/A转换器包括加权电阻网络D/A转换器及R-2R梯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A/D转换器包括双积分式A/D、逐次逼近式A/D、并行比较式A/D的工作原理。
(7)信号细分与辩向电路
主要内容:直传式细分电路;平衡补偿式细分。
基本要求:直传式细分电路,主要包括单稳四细分辨向电路、电阻链分相细分、微型计算机细分、只读存储细分;平衡补偿式细分,主要包括相位跟踪细分和频率跟踪细分。
(8)逻辑控制电路
主要内容:二值可控元件驱动电路。
基本要求:二值可控元件驱动电路包括功率开关驱动电路、继电器与电磁阀驱动电路。
(9)连续信号控制电路
主要内容:导电角控制逆变器;脉宽调制(PWM)控制电路。
基本要求:了解导电角控制逆变器的基本原理; 掌握脉宽调制(PWM)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测控技术基础考试的题型及比例
选择题20%,填空题10%,简答题20%,分析说明题30%,设计计算题20%。试题反映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适当均匀分布在上述内容中。
四、测控技术基础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试时,考生可自行选择A模块或B模块进行答题。
五、测控技术基础主要参考书目
1.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倪育才,《实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M].3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3.施文康,余晓芬,《检测技术》[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唐文彦主编.《传感器》(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张国雄主编.《测控电路》(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天津大学测控技术基础考研资料、考研辅导班、真题点击以下地址购买:
第三篇:天津大学 计算机网络基础考试题
一、判断题
1.利用FTP服务,位于A地的用户可以很方便的通过Internet远程操控B地的计算机。【X】
2.以太网的帧中,目的地址和源地址规定为32位二进制长度。【X】 3.传输层TCP协议能够向上层提供透明的可靠的端对端报文传送服务【√】。
4.千兆以太网的传输速度比传统的100Mbps以太网快10倍,因为他仍然保留着和传统的以太网相同的物理层协议。【X】
5.局域网操作系统中最最基本的网络服务功能是文件共享服务。【√】 6.广域网一般采用的通讯原理为广播通讯。【X】
7.首次在ARPANET上使用的数据交换方式是分组交换方式。【√】 8.网络管理协议中最常用的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9.为了网络系统安全,在内网和外网之间安装的防火墙软件主要功能是防止病毒入侵。【X】 10.http协议是支持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运行的网络协议。【√】
二、填空题
1.OSI七层模型中负责数据通信的最高层是【
应用层
】
2.如果数据传输速率是1Gbps,那么发送12.5Mbyte数据需要用【 0.1s 】 3.常用的无线接入技术有无线局域网技术,红外端口技术和【 蓝牙技术 】 4.在网络协议要素中,规定用户数据格式的是【 语法 】
5.将一个IP地址与一个端口号合起来称为【 套接字地址(socket address)】 6.TCP/IP尽管不是OSI标准协议,但至今已成为事实上的【 国际标准 】 7.数据通信中将二进制数据位传输时出错的概率称为【 误码率 】
8.运行在一条电话线上为用户提供上、下行非对称的传输速率的宽带技术称为【 ADSL 】 9.通信方式分为串行和并行方式,计算机网络中主要使用【 串行
】
10.选择传输介质考虑的因素有承受的价格、可靠性要求、网络拓补和【 传输容量 】
三、简答题
1.简述局域网中采用总线型拓补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
1、网络结构简单,电缆长度短,造价低廉且易于维护,用户节点入网灵活。
2、如果某个节点失效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的使用。
3、可以在网中广播信息,所有工作站几乎可以同时“收到”每一条信息。
缺点:
1、总线电缆的断裂或者端接器松动都可能使整个局域网崩溃。
2、由于共用一条传输信道,任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节点发送数据。
3、因为所有的工作站或设备共享一个通用的电缆,所以故障检测需要在网络的各个节点上进行,非常耗时。
2.简述路由器和网桥的区别
路由器:1.工作在OSI模型的网络层。
2.采用逻辑网络段的办法构成大型网络。
3.比网桥更具智能。不但能够建造网络地址表,而且还能使用算法确定出向某个给定网络发送数据分组的最有效路径。
4.路由器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局域网(不同的介质类型)。5.路由器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不同的网络编号)。6.把广播信息隔离在源网络中,减少和抑制了广播风暴。
7.用来通过路由器发送数据的协议必须要专门设计,以便支持路由选择功能。IP、IPX和AppleTalk协议可以进行路由选择,而NetBEUI和DLC是不能进行路由选择。
8.通常采用路由器把局域网连接到广域网上。
网桥:网桥是用于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通信协议、传输介质及寻址结构的局域网间的互连设备。它工作于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网桥具有寻址和路径选择功能。它能对进入网桥数据的源/目的地址进行检测。若目的地址是本地网的工作站,则删除。若目的地址是另一个网络的,则发送到目的网工作站。这种功能称为筛选/过滤功能。由于网桥只传送那些把另一网络中的计算机作为目标的信号,隔离掉不需要在网间传输的信息,所以大大减少网络的负载,改善网络的性能。
网桥分为透明网桥(生成树网桥)、转换网桥、封闭网桥、源路由器选择网桥。
透明网桥能够自己利用生成树算法构造转发表,不需要用户过问设备及其配置。
源选择网桥有相对固定的路径表,是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
网桥主要完成两件事: 1)把忙的网络分成几小段 2)扩展网络的物理尺寸。
限制
不能对网络进行分析以决定数据分组继续传输的最快路由。
对广播信息不能识别,也不能过滤。容易产生A网络广播给B网络工作站数据,又被重新广播回A网络的情况,这种往返广播,使网上出现大量冗余信息,最终形成广播风暴。
由于依赖于物理设备地址,因此不能够与不同类型的局域网联接。例如:不能把一段以太网和一段令牌环网联接起来.3.画出TCP/IP参考模型的体系架构图
TCP/IP参考模型应 用 层I参考模型应 用 层表 示 层会 话 层传 输 层互 联 层主机―网络层传 输 层网 络 层数据链路层物 理 层
4.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功能域包括哪些范围
故障管理 配置管理 计费管理 性能管理 安全管理 5.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涉及哪些技术
加密技术 鉴别技术 防火墙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 监控审计技术 安全评估技术等 6.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它通过通信设施(通信网络),将地理上分布的具有自治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互操作和协同处理。7.简述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差异
局域网是在某一区域内的,而广域网要跨越较大的地域,8.计算机网络按照按信息交换方式分类划分为哪几类?计算机网络主要采取哪种方式?
1.线路交换网络 2.分组交换网络 3.综合服务数字网络
分组交换网络 9.简述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在世界范围内统一协议,制定软件标准和硬件标准,并将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精确定义,从而使不同的计算机能够在相同功能中进行信息对接。10.简述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Collision Detection)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2.令牌环、令牌总线
四、论述题
1.叙述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
【太多了单独发了】
2.叙述TCP/IP协议中IP地址的组成结构、分类方法和地址的表示范围,以及相应掩码,标出预留Internet内部网地址网段。
1.IP地址由4个字节(32bit)的信息组成,一般用十进制数来表示,如:202.113.12.9 2.根据IP地址的前几个bit即可确定该地址的网络类型;A类网络第一个bit为0,B类网络前两个bit为10,C类网络前三个bit为110,D类网络 前四个bit为1110,代表组播地址,E类网络前四个bit为1111,为保留地址。A类:0.0.0.0 – 127.255.255.255掩码:255.0.0.0 B类:128.0.0.0 – 191.255.255.255掩码:255.255.0.0 C类:192.0.0.0– 223.255.255.255掩码:255.255.255.0 D类:224.0.0.0 – 239.255.255.255掩码:没有 预留: 10.0.0.0-10.255.255.255(1个A类地址)
172.16.0.0-172.31.255.255(16个B类地址)
192.168.0.0-192.168.255.255(256个C类地址)
第四篇:二年级科学金属
4.4金属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金属有光泽、易导热、有延展性的特点。2.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和性质。
3.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猜测、操作实验来研究金属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普遍不强,学习科学的兴趣不是很浓。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金属的共同特征。
难点: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金属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2.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学生平时容易看到的物品(塑料尺、竹筷、橡皮、铜丝、铝丝、铁丝、硬币、易拉罐、钉子等)。讲述:老师给每小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平时很常见的物品,请你们帮老师将他们分分类。(让学生进行分类)3.学生分类,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分类的情况。为什么这么分?
5.讲述: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把物品进行了分类,找出了都是金属制成的物品。既然都是金属制品,那么它们一定有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找一找它们的相似的地方。(板书课题:金属)(出示课件标题画面)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一)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讲述:同学们,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猜猜那位工人叔叔在干什么? 2.学生回答,引出打磨即可
3.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打磨上锈了的铁钉。老师给你们的准备铁钉也上锈了,你认为怎么做比较好呢?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砂纸,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给同学们看。(学生打磨前老师提示观察一下没有打磨前是什么样的,打磨后又是什么样的?)4.学生动手操作打磨上锈了的铁钉。5.学生汇报。
6.总结:同学们所说的有亮度,人们把它叫做有光泽。(板书:有光泽)
(二)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讲述:同学们,刚才的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金属都有光泽,通过下面的这个实验我们来发现他们其他的特征。
2.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简单说明。
3.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在等待的过程中,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进行验证。)
4.学生汇报。(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铜丝、铝丝很烫)。说明了什么? 5.总结:铜丝、铁丝最容易导热。(板书:容易导热)
(三)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讲述: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金属制品都有哪些形状?这跟金属的性质有关系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看看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用铁锤敲打铝丝,观察铝丝的变化。3.学生汇报:铝丝被敲扁了,形状变化了。
4.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的压力时(敲打),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板书:有延展性)
(四)总结金属的性质
1.通过刚才上面的实验活动,同学们知道金属具有哪些相同的性质? 2.对金属的性质进行汇总。
3.汇报:有光泽、容易导热、具有延展性。
三、拓展应用 1.师:金属的性质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描述,除了我们刚才探究发现的光泽、导热性能、延展性等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性质,比如硬度、轻重、价格等等。不同金属各方面的性能也是有差别的。(指导阅读书上表格)2.讨论: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哪种金属硬度最高?哪种金属最重?哪些金属导热性比较好?哪些金属延展性比较好?哪种金属价格比较昂贵?哪种金属价格比较便宜?)教师发放记录表。完成并汇报。我的观察记录表 我观察的这些金属中: 硬度最高最重
导热性比较好延展性最好 价格最昂贵价格最便宜
3.讨论:根据上面的资料想一想,制作下面这些物品你会选择哪种金属呢?为什么?(出示炒锅、易拉罐、戒指等物品的图片)4.总结: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同它的性质和价格紧密联系的。性质决定应用。合理选用金属可以为生活带来方便,当然,如果选择不正确,则很有可能带来麻烦。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拓展
1.回家调查一下,你家中的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做成的,它利用了金属的哪个性质? 板书设计:
金属
有光泽、容易导热、具有延展性
第五篇:天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大纲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课程考试内容涵盖社会科学研究从问题提出到理论构建的过程,主要考察考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较好的提出问题能力、理解问题能力、逻辑推演能力、计算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选择科研课题、开展理论分析、提出研究设计、实施资料收集、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理论解释、撰写研究报告等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二、考试的基本内容(100分)
1.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选题与文献综述
2.社会科学理论构建与检验的方法
3.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设计(测量、信度和效度、抽样)
4.资料的收集方法(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量表法、实验法)
5.定性资料分析(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比较分析法等)
6.定量资料分析(数据的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
7.研究报告的撰写(理论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介绍等)
三、试题类型
基本范畴类(10%)
基本原理类(20%)
研究设计类(指撰写研究计划书)(30%)
分析计算类(4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1.吴建南著,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6
2.范柏乃、蓝志勇著,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
3.梁莹著,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Earl Babbie, 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Third Edi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 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