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治疗风湿性皮下小结
中药治疗风湿性皮下小结
本人在门诊先后用中药治疗14例风湿症并有皮下小结的病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举其中两例:
病例一:李××,女,22岁,农民,未婚。初诊:2006年10月10日。病人自述,踝关节酸重疼痛三个月,不能参加农田劳动亦三个月,最近又见关节周围起疙瘩。曾到西医院诊治,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
检查:踝关节附近有皮下小结数个,左手前臂背侧亦有一皮下小结,大小界于绿豆与黄豆之间,皮色不变按之痛,有活动性;舌质正常,苔白腻,脉骨微数(心率98次/分)。处方:薏仁3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羌活9克,麻黄9克,地龙12克,木瓜9克,牛膝9克,川乌头7克,赤芍9克,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在服第三剂时,皮下小结消散,关节酸痛症状减轻;服第十二剂后,病人关节疼痛症状全无而愈,能参加体力劳动,经追访一年未复发。病例二:曾××,女,17岁,中学生。初诊:2008年4月4日。病人自诉两踝关节肿胀酸痛约一个月之久。开始时,因受寒冷,两踝关节周围起疙瘩,局部稍肿,酸痛重滞感。患者误认为是冻疮,经常用热水袋敷,不见愈。病情继续加重,后几经诊断,方确诊为风湿症合并皮下小结。经用青、链霉素、考的松等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故求治于中医。
检查:病人被搀扶进入诊室,行走极度困难。观其两踝关节数个皮下小结相连,每个大小如儿童玩耍用的玻璃球,其色紫红而黯,突起于皮肤;按这凉感,疼痛;局部肿胀,按之凹陷不易起,两踝关节已被肿胀所掩盖。形体发育正常,痛苦面容,舌淡苔白滑而腻,脉沉缓无力。检查上肢,亦有数个皮下小结,大小如豉豆。病人诉近二十天来关节沉重酸楚相当严重。符合诊断,处方:薏米24克,麻黄9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木通9克,川乌头6克,黄芪18克,白术15克,赤芍9克,地龙15克,三剂,水煎服(饭前服),每八小时服一次,一日三次,一日一剂。药后关节疼痛大减。
四月七日复诊,能自己步入诊室,在服第二剂时,皮下小结见消,症状明显见轻,故停用连续注射 的青、链霉素。脉证同前,加大药量:薏仁30克,茯苓30克,当归12克,制川乌头9克,地龙24克,黄芪24克(其它药同前),四剂,服法同前。四月十一日再诊。踝关节肿消大半,皮下小结变小,颜色变浅,舌诊如前,脉见沉滑稍数,宗四月七日方加牛膝9克,四剂。
四月十五日四诊。病情继续见愈,整个关节疼痛,皮下小结消退,行动自如;舌质由浅转红润,苔白微腻,脉滑数(心率114次/分),继投四月十一日方四剂。以后病人边上学边服药,直至踝关节全部消肿,皮下小结全部消失(无色素沉着),局部恢复正常肤色,舌质淡红而润,脉缓和有力(心率86次/分),共服中药29剂而告愈。
体会西医学认为,风湿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全身性胶原组织疾病,是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中医学则认为是风、寒、湿之外邪侵犯机体所致的痹证。治以祛风、除湿、散寒。本人治疗此14例病人是以散寒、除湿、通经活络为主,方中麻黄、川乌二药,乍看起来,似与脉相矛盾,如例一脉滑稍数,例二服药后脉由沉缓无力转为脉滑数。这种脉象乃是外邪进入机体之后,与正气相争,使脉道充实所致,乃是正盛邪实之表现。西医学认为,风湿病最易侵犯心脏,心搏快
(心率和体温升高不成正比)可以认为是侵犯心肌的信号。所以治疗此病决不可畏麻黄和乌头。有人会认为,乌头大辛大热,本方剂正是运用此药性,风、湿、寒邪非乌头不能祛,非麻黄不能逐。也正如李中梓所说:“治痛痹者,散寒为主……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方中川乌头,如缺药可用草乌头代之。此点,再举一例说明。时××,男,49岁,县运输站工人,其人手指掌关节,两足踝关节,足跟部经常反复起红疙瘩(即玻下小结),关节酸重疼痛,肿胀达二年之久。病人有时低热,关节局部有时有热感,舌苔白腻,脉弦滑而数。开始诊为热痹,用清热、疏风、除湿之法,投白虎加桂枝汤三剂,服后不见愈;又进服六剂,仍不见效,且有所加重。故改用上方,三剂,服后明显见效。皮下小结消退,局部肿胀和关节疼痛症状大减,十几剂告愈,现已上班工作。此病有低热,局部有时又有热感,脉滑数,表面看来似乎热痹或寒湿化热,实为邪盛正实,邪正相搏之剧所致寒湿实证,非湿热所致,故用上方获愈。方中薏米、白术、茯苓的用法也应该说明。从14例病例看,舌苔均有白腻之象,且均有关节酸疼重滞感,有的且有关节肿胀,可见湿邪相当严重。临床得知,痹证十分缠绵,其中和湿邪的特性有很大关系。故须加重薏米、茯苓、白术的用量,方中的用量为基本用量,正如李中梓所说:“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临床随着病人的邪正盛衰中,可有所加减。如例二,舌淡、脉沉缓无力,为正气不足,方中加黄耆以扶正祛邪,达到邪去正扶,脉转滑稍数之效。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痛痹,着痹。而合并有皮下小结的产生,常提示疾病处于严重的活动阶段,也最有诊断意义。小结常数月不消散,最使病人痛苦。
皮下小结,中医学认为是痰浊瘀血壅塞脉络所致。方中的地龙、赤芍、当归达到了通经活络治疗瘀滞的目的;但必需与除显之法同时进行才能达到瘀祛湿除,皮下小结消散的目的。风湿病皮下小结经常被误诊为风疹疙瘩、冻疮和过敏等,故应加以鉴别。5 所治14例中,女性多于男性,并以青年女性为多,男性仅1人。病人最多服药29剂,最少服药8剂,药后无特殊不适。缺药可以替代,但白术、地龙、赤芍、茯苓、麻黄、乌头、薏仁、木瓜、牛膝为基本用药,尽量配全为好。另外,每剂药应分三次服,即八小时服用一次;必要时可六小时服一次,以便药力的发挥和接续。
第二篇:治疗类风湿病的中药
治疗类风湿病的中药
治疗类风湿病的中药,是将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鸡血藤,红花,蚯蚓,秦艽,红线麻,狗脚草根,徐长卿,九节茶,黑皮跌打,寻骨风,分别研成粉面,混合均匀,分装成囊剂或制成丸剂;其配伍是:青风藤25-50g,海风藤25-50g,忍冬藤25-50g,鸡血藤25-50g,红花15-30g,蚯蚓15-30g,秦艽15-30g,红线麻15-30g,狗脚草根15-30g,徐长卿25-50g,九节茶25-50g,黑皮跌打15-30g,寻骨风25-50g。本发明具有滋阴清热利湿,和血化瘀,祛风通络,温经散寒止痛,增强免疫功能,调解内分泌,促进阴阳平衡等作用,主治类风湿和风湿性关节炎,服用本药可达到标本兼顾的治疗效果,无毒副作用,服用安全。
第三篇: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
马齿苋汤治肠炎
【功能主治】治肠炎,腹泻。
【偏方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2%。
白芍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14.25%),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
葛根黄芪治肠炎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2.4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2.4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转6例(占31。6%),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用药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98例,其中痊愈者71例(占72.4%),好转25例(占25.5%),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乌梅败酱治肠炎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偏方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后重甚者,加广木香3克、槟榔6克以导滞行气;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6克,以清热燥湿消炎;病延日久者,加肉桂3克以厚肠化湿;下腹胀满者,加炒莱菔子15克以下气宽膨。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117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7%。
旱莲当归治肠炎
【功能主治】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证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夹赤白粘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
【偏方组成】旱莲草20克,当归、毛姜、阿胶、白术各10克,黄连、木香、防风、炙甘草各6克,干姜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头煎2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早晚2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按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30克;便血或赤冻多者,加地榆10克、鸦胆子(每服15粒,去壳吞服,日2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20克。
【病例验证】万某,男,32 岁,工人。腹痛便泻赤白粘液,时或便血半年余。多方医治乏效,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18~20厘米处充血、糜烂,有出血点。见其面容憔悴,形体清癯,畏寒肢冷,四末不温,口干唇红,腹痛隐隐,按之不减,大便溏薄夹赤白粘液,日三四次,近几日以赤冻为多,舌淡暗有浅细裂纹,苔白薄微黄,两脉虚濡且细。证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寒热气血壅遏为害,治当标本兼顾,缓调为要,遂拟本方加地榆10克、鸦胆子30粒(去壳2次吞服)。一月后诸症大减,大便成形,只后段略稀。做镜检,患处已无糜烂,仅见出血点。继服上方去地榆、鸦胆子,加乌梅20克、白芍10克以养阴和营。又20剂后临床症状痊愈,纳增便调,形体气色恢复正常。又镜检,已无出血点,溃疡已愈合。党参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健胃,止泻固肠,促进脾胃运化。主治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证见脾胃虚弱,时溏时泻,脘闷腹胀腹痛,肢倦神疲等。
【偏方组成】党参、秦皮、炒白术克10克,炙甘草6克,木香、乌梅、黄连、炮干姜各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分2~3次口服,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加减】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年老体衰,气虚于下久泻不止愈,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
【病例验证】李某,男,40 岁,干部。3年前因外出不慎饮食,出现腹痛下泻,住医院检查确诊为菌痢,留住院治疗近旬,腹痛下痢明显好转,因在外不便调理,返回继续门诊治疗。病情时好时发,但发作症状比初患症状为轻。迁延至今,近日应酬荤腥稍多,再见腹痛下泻,日1~2次,便呈黄色稀溏,少有粘液,无里急后重兼症,自觉食欲日趋减退,食后胀闷不适,精神常感时久不支,舌质淡、苔薄黄,脉弱。综析是症,显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受损,气虚不运,兼见未尽湿热。本益气运脾、兼清湿热为治。用上方,去乌梅,加陈皮、厚朴、竹茹、佩兰,嘱服2剂。药未竟,上症尽为大减,患者以工作开会就医煎服不便,请开常服药治疗,遂以上方按比例制散或丸与服。服散剂2剂近1个月后,泻、痛已愈,食欲、精神日渐正常。
偏方(一)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止泻。
【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今墨方。
偏方(二)
【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
【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
【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柴国剑方。
偏方(三)
【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偏方(四)
【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涂家云方。
第四篇:治疗咳嗽中药偏方
治疗咳嗽中药偏方大全
1.巧治风寒咳嗽——萝卜葱白汤
材料:萝卜1根,葱白6根,生姜15克
做法:锅里放三碗水,将下入切好的萝卜,煮熟后,将葱白、姜下锅,煮成一碗汤,带渣一次服。
适用于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咳嗽感冒了吃什么好的快
2.巧治伤风咳嗽——红糖姜枣汤
材料: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
做法:锅中加三碗水,加入红糖,鲜姜,红枣煎至过半,顿服,服后出微汗即可痊愈。
适用于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胃寒刺痛,产后受寒腹泻,恶阴等。>>中医治咳嗽之五种防咳食疗方法
3.巧治伤风咳嗽——芫荽汤
材料:芫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芫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
适用于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
4.巧治风寒咳嗽——白萝卜蜂蜜蒸
材料: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
做法: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
适用于发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5.巧治阴虚咳喘——贝母甲鱼蒸
材料:川贝母5克,甲鱼1只(约500克),鸡清汤1公斤,葱、姜、花椒、料酒、盐各适量。
做法:将甲鱼宰杀,去头及内脏,切块备用。将甲鱼块放蒸盆内,加入贝母、盐、料酒、花椒、葱、姜,上笼蒸1小时许,趁热服食。
适用于滋阴清热,润肺止咳,退热,治阴虚咳喘,低热,盗汗等。
6.巧治肺痈咳嗽——鲜梨贝母蒸
材料:鲜梨500克,贝母末6克,白糖30克。
做法:将梨去皮剖开,去核,把贝母末及白糖填入,合起放在碗内蒸熟,早晚分食。
适用于清热化痰,散结解表,用治咳嗽或肺痈,症见胸痛,寒战,咳嗽,发热,口干, 咽燥,痰黄腥臭或脓血痰等。
7.巧治肺虚久咳——冰糖燕窝粥
材料:燕窝10克,大米100克,冰糖50克
做法: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三大碗,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煮。将发好纯净的燕窝放入锅中与大米同熬约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后即成。
适用于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治肺虚久咳及咳喘伤阴。
8.巧治肺阴咳嗽——燕窝梨炖熟
材料:燕窝5克(水浸泡),白梨2个,川贝母10克,冰糖5克
做法:白梨挖去核心,将其他三味同放梨内,盖好扎紧放碗中,隔水炖熟食用。
适用于养阴润燥,止咳化痰。治多年痰咳,气短乏力。>>
9.巧治多痰咳嗽——萝卜胡椒
材料:萝卜1个,白胡椒5粒,生姜3片,陈皮1片
做法:加水共煎30分钟,日饮汤2次。
适用于下气消痰,治咳嗽痰多。>>过敏体质男孩咳嗽不止祸起蚊香
10.巧治肺热咳嗽——豆浆
材料:黄豆
做法:黄豆浸泡磨汁,煮沸后加冰糖饮用。每日清晨空腹饮1碗。
适用于健脾宽中,燥掐水;清肺止咳,化痰。治疳积瘦弱,肺热咳嗽等。
第五篇:治疗阳痿中药偏方
治疗阳痿中药偏方大全
偏方1
淫羊藿、党参、黄芪各30克,当归、远志、白术、炙甘草各10克,龙眼肉12克,仙茅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适应证] 阳痿心脾受损证。
偏方2
蛇床子、菟丝子各30克,五味子15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服6克,每日3次。
[适应证] 阳痿命火衰微证。
偏方3
制附子(先煎)、巴戟天、枸杞子、阳起石各10克,仙茅、仙灵脾、熟地各15克,菟丝子3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适应证] 阳痿肾阳亏虚证。
偏方4
冬虫夏草15克,白酒500毫升。
[制用法] 将药人白酒中,浸泡7天后酌量饮用。
[适应证] 阳痿肾阳亏虚证。
偏方5
党参9克,枸杞子、肉苁蓉各12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适应证] 阳痿。
偏方6
枸杞子15克,女贞子12克,肉苁蓉25克,肉桂6克,紫河车、仙灵脾、巴戟天、山萸肉、熟地各1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适应证] 阳痿肾阳亏虚证。
偏方7
锁阳30克,粳米50克。
[制用法] 将锁阳洗净切碎加粳米及清水适量煮粥。随意服食,可不吃锁阳。
[适应证] 阳痿肾阳亏虚证。
偏方8
羊肉100克,粳米150克。
[制用法] 羊肉洗净切碎片,将粳米人锅加水煮半熟时,加羊肉碎片煮烂即可。服食。
[适应证] 阳痿肾阳亏虚证。
偏方9
白木耳30克,鹿角胶7.5克,冰糖15克。
[制用法] 将干净木耳放沙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煎煮,熟后再加入鹿角胶和冰糖烊化,熟透即成。分次服用。
[适应证] 阳痿。
偏方10
苦瓜子9克。
[制用法] 炒熟研末。黄酒送服,每日3次。
[适应证] 阳痿。
偏方11
螳螂若干。
[制用法] 螳螂整个焙干焦黄,研末。每次1-2克,每日3次服用。
[适应证] 阳痿。
偏方12
黄芪、党参各15克,核桃仁50克,炙甘草6克,猪肾1对。
[制用法] 将猪肾剖洗干净,去筋膜切片,同其他四味煮汤。服食,隔日1次,连服3-5剂。
[适应证] 阳痿中气不足证。
偏方13
制黑附子、甘草各6克,蛇床子、淫羊藿叶各15克,益智仁10克。
[制用法] 共为细末,炼蜜丸,做成12丸。每次服1丸,日服3次。
[适应证] 阳痿肾阳不足证。
偏方14
蛤蚧、马钱子、蜈蚣各等量。
[制用法] 研细末装胶囊。每次1.5克,每日2次,20天为1疗程,如需继续服用,须停药1周。
[适应证] 阳痿。
偏方15
细辛5克。
[制用法] 每日沸水冲泡代茶饮。
[适应证] 阳痿。
偏方16
锁阳、五味子、巴戟各12克,葫芦巴、菟丝子、车前子、覆盆子各10克,枸杞子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适应证] 阳痿命门火衰证。
偏方17
枸杞子、仙茅、益母草各45克,女贞子、沙蒺藜各30克,山萸肉、阳起石各20克,人参12克,菟丝子25克,牛膝2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适应证] 肾虚阳痿。
偏方18
牛鞭1条,虾仁10克,大葱7根。
[制用法] 炖服,不用佐料。
[适应证] 阳痿。
偏方19
蛤蚧1对,鹿鞭1条。
[制用法] 黄酒泡后晒干焙研。服之。
[适应证] 同上方。
偏方20
锁阳、肉苁蓉、菟丝子、狗脊、补骨脂各9克,淫羊藿、山萸肉、炒山药各15克,茯神、五味子各12克,阳起石、石斛、当归各10克,远志6克,海马3克。
[制用法] 水煎。每日早饭后2小时服1次,晚睡前2小时服1次,连续治疗1-2个月。
[适应证] 阳痿、早泄。
偏方21
杏仁、半夏、淡竹叶各9克,白蔻仁、厚朴、石菖蒲各6克,薏苡仁2克,通草5克,滑石(包)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适应证] 阳痿。
偏方22
牛尾巴或鹿尾巴1条,当归5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适应证] 同上方。
偏方23
泽泻12克。
[制用法]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疗效]治疗多例,效果明显。
偏方24
三白草500克。
[制用法] 将上药打汁,加入白糖适量口服,日服7天为1疗程。
[疗效] 治疗多例,1—2个疗程痊愈。
偏方25
小茴香、炮姜各 5克。
1次,连
[制用法]炮姜即炭姜,生姜煨干而成,2 味共研末,加食盐少许,用人乳或蜂蜜调糊状,敷于脐,外加胶布固紧,5—7天换 1料。
[疗效] 3—5 料即愈。
偏方26
制附子、元桂各 3克,熟地12 克,川芎、白术各 6 克,白芍(酒炒)、当归、党参、枸杞、仙茅、巴戟各 9 克,黄芪 24 克。
[制用法] 水煎服。
[疗效]数剂见效。
偏方27
硫黄、蛇床子、仙茅各等份。
[制用法] 各研极细末,调匀,每次服 10 克,早晚白开水送服。
[疗效] 治疗8例,均愈。
偏方28
细辛5克
[制用法]每日用细辛5克泡茶1杯口服,连泡3次服用。1月为1疗程。
[疗效] 治疗25例,均获良效。总有效率为100%。一般服药达1个月后即愈。
硫化氢为药物制造的研究对象,开发新的降血压药物或甚至抗阳痿药物。上一篇:补肾的几种常用中药
下一篇:常晶独门养生秘方—脸部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