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选)

时间:2019-05-14 13:4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选)》。

第一篇: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选)

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大劳险字[1994]124号

各区、市、县劳动局、总工会,市直各委、办、局(总公司),中央、省、直企业:

现将《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望及时反映给我局。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

从事经商办企业、修理服务业、种植业、养殖业、个体经营、租赁等,以及在街办企业、乡镇企业工作的职工直系亲属,不论其收入是否稳定,均属有劳动收入的人员,不能列为职工供养直系亲属。

第五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划分应遵循合理负担,不重不漏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属下列情况的,按以下规定划分:

(一)职工和子女均有供养能力,符合供养条件的职工的配偶,应划为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

(二)职工的父母有供养能力,其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姊妹,应划为职工父母的供养直系亲属;

(三)职工有符合供养条件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可同其他参加工作的兄弟姊妹按照合理负担的原则确定;

(四)符合供养条件的独生子女,由夫妻双方商议确定;

(五)有符合供养条件的多子女的夫妻,按合理负担的原则确定;

(六)职工直系亲属,男不满60周岁,女不满50周岁,有劳动能力的,虽没有经济收入,也不能列为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

(七)职工既供养父母,又供养叔父母、伯父母(几房共一子),生身父母可列为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或职工可选择其中一父一母列为供养直系亲属;

(八)夫妻离婚后,子女按照法院判决给哪方的,即列为哪方的供养直系亲属;

(九)夫妻一方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另一方再婚,随其父母再婚的子女,按新组成的家庭,重新确定供养关系,原划定的供养关系终止;

(十)夫妻一方因工死亡,无论另一方是否再婚,因工死亡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关系不变;

(十一)职工因某种原因失去工作,无经济收入的,其供养直系亲属可以变更供养关系;

(十二)职工的祖父母、孙子女符合供养条件的,可列为职工供养直系亲属;

(十三)未尽情况,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确定。

第六条确定为职工供养直系亲属享受以下待遇,至失去供养条件时为止。

(一)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因病或负伤医疗时,其普通药费和手术费,由企业行政负担50%;

(二)在职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死亡时,由企业发给丧葬补助费:

1、供养直系亲属年满十周岁以上者,按企业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0%发给;

2、供养直系亲属年满一周岁至十周岁者,按企业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三人之一发给;

3.供养直系亲属年龄不满一周岁者,不发给。

(三)职工因工死亡或因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休后死亡,按规定发给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费、丧葬费和定期抚恤费;

(四)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按规定发给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生活救济费、丧葬费和定期生活救济费;

(五)享受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和生活救济费人员,可继续享受国家、省、市规定应享受的价格补贴,但不享受半费医疗待遇。

第七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在特殊情况下的劳动保险待遇,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职工畏罪自杀的,其供养直系亲属不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二)职工在1979年6月16日以后,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的子女,不享受供养直系亲属的劳动保险待遇;

(三)职工经批准停薪留职期间,其供养直系亲属停止享受劳动保险待遇。停薪留职期间,只要职工向单位缴纳了足额劳动保险费,其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四)职工因工作调动,在到调入单位报到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时,其供养直系亲属劳动保险待遇,应由调入的单位负担;

(五)夫妻离婚法院将子女判给女(或男)职工抚养,其子女即为女(或男)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不再享受男(或女)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劳动保险待遇;

(六)职工应征入伍后,其供养直系亲属继续享受企业的劳动保险待遇,如提干或转为志愿兵后,即停止享受;

(七)职工被判刑或劳动教养期间,停止其供养直系亲属的一切劳动保险待遇。判处有期徒刑缓刑且仍留在原单位工作的,其供养直系亲属可继续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八)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被判刑或劳动教养,在服刑或劳教期间,不能享受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劳动保险待遇;

(九)职工被派出国援外、外派劳务期间,其供养直系亲属仍享受原单位劳动保险待遇;

(十)职工因病休假超过6个月、离岗休养或厂内待业的,其供养直系亲属继续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十一)职工受留用察看处分期间,其供养直系亲属仍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十二)职工在收容审查期间,其供养直系亲属仍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第八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确定,实行由职工个人申报,企业审查登记制度。职工填写《供养直系亲属申请表》,同时交验其他直系亲属所在单位出具的《直系亲属供养关系情况证明》等证明材料,经企业审查,并填写《直系亲属供养关系情况证明》等证明材料,经企业审查,并填写《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登记卡》报企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按以下分工进行审定:县(市)、区(不含市内四区)属企业,由当地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审定;其它企业,由市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审定。因享受供养直系亲属待遇及划分有争议的,须报市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审定。

第九条职工不提出申请,视为自动放弃其供养亲属的有关劳动保险待遇的权力。企业未执行本规定,导致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关系漏办,由此影响职工养直系亲属应享受的劳动保险待遇,由企业负担一切责任。

第十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确定后,原则上不再变动。因故确需改变供养关系的,由职工个人提出申请,经企业审查,并持《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登记卡》和有关证明材料,报原审定部门重新确定。

第十一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失业去供养条件时,应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由单位予以注销;属因工死亡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应报原审定的劳动行政部门注销,如不及时报告并继续领取待遇的,一经发现,追回其冒领的全部金额,并处于相同数额的罚款。

第十二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登记卡》,由企业负责管理。职工调动工作时,此卡转到调入单位。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登记卡》,由市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第十三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比较复杂的工作,各级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指导;各级工会组织应加强监督检查;各企业要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审查、登记、管理和待遇的支付等有关制度,切实做好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本规定从1994年10月1日起执行。

第二篇: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0

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大连市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

作制审批办法》的通知

大劳发〔2009〕51号

各区、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用人单位:

现将《大连市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适用本办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依照本办法执行(上述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

第三条 不定时工作制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

用人单位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一)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和部分值班人员(包括值班时间可间断休息的非生产性值班人员)等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

(二)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等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

(三)其他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第四条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要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用人单位的部分职工,采用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在综合计算周期内,职工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用人单位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一)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餐饮等行业中需连续作业的职工;

(二)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

(三)受外界因素影响,生产任务不均衡用人单位的职工;

(四)因工作地点较远需要集中工作、集中休息的职工;

(五)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实行轮班作业的职工;

(六)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

第五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以下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

(一)在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以下简称市内四区)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并在市以上(含市)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注册,且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的各类用人单位;

(二)在市内四区的境外企业驻连办事机构及外省市驻连办事机构、在市内四区施工的境外和外省、市-1-

建筑施工用人单位以及驻连部队所属企业;

(三)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在市级有关部门登记、批准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

(四)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在本市有重大影响并应当由市级审批的。

第六条 各区、市、县和先导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除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审批范围以外,在本辖区生产经营并在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用人单位,以及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在区级有关部门登记、批准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

第七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指定区、市、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或有管辖争议的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

第八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区、市、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工作。

第九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用人单位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计算周期,严格审批。

第十条 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申请,一般由用人单位提出。采取劳务派遣用工的,由用工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申请。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申请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行政许可申请书》;

(二)《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清单》;

(三)营业执照或登记证书副本复印件;

(四)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五)申请前12个月的工资表、考勤记录,劳动合同书;

(六)其他应提交的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申请,按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受理规定的,即时受理并将《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用人单位;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在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用人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将《行政许可材料补正告知书》送达申请用人单位;申请用人单位按照要求补正材料后受理;

申请材料可当场更正的,申请用人单位可当场更正。

第十三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到申请单位进行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时,应当至少有2名工作人员同时进行。重点对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岗位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劳动生产环境和特点以及劳动强度,审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岗位的考勤记录,了解工作时间和休息情况。

第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如遇特殊情况

需延期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0个工作日,但应说明延期的理由和延长的时间,并将《行政许可延期决定通知书》送达申请用人单位。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审查及实地调查,对符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规定的,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并将《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于10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用人单位;对不符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规定的,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将《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于10个工作日内送达申请人。

第十六条 用工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申请,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用工单位须书面告知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用工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情况。

用人单位(含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岗位及有关情况,向全体员工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含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含劳务派遣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在劳动合同中注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情况;在履行劳动合同中,工作制发生变化的,用人单位(含劳务派遣单位)应与劳动者(含劳务派遣人员)变更劳动合同。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严格执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结果,不得擅自超出批准的岗位、周期或期限执行。

第十九条 对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岗位,用人单位在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可以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等方式,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完成。

对于在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以上(含三级)体力劳动强度岗位工作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1小时,而且每周至少有一个连续24小时的休息时间。

第二十条 经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岗位,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工作时间不应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超过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总延长工作时间,并应按《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支付工资报酬。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安排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应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支付工资报酬。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建立职工工作时间考勤登记制度,以书面等形式如实记录职工工作时间情况,并保存3年以上备查。

第二十三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定期将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用人单位名单及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相关规定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责令其整改,对拒不整改或问题严重的,可撤销《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于10个工作日内将《行政许可撤销决定书》送达用人单位。

第二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准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行政许可决定的有效期

限不超过2年。有效期满后仍需继续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用人单位,应提前2个月重新办理申报审批。

第二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认真保管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相关材料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记录,按照档案管理制度要求立卷归档,保管期限为30年。需归档的材料包括:

(一)《行政许可申请书》;

(二)《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清单》;

(三)营业执照或登记证书副本复印件;

(四)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五)《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

(六)《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七)《送达回证》;

(八)座谈会签到名单及会议记录;

(九)《行政许可结案报告》;

(十)其他应归档的材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实施前已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但没有明确实行期限的用人单位,应在60日内按本办法规定重新申报。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有效期5年,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策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

附件:

1、《行政许可申请书》

2、《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清单》

3、《行政许可材料补正告知书》

4、《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

5、《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6、《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7、《行政许可撤销决定书》

8、《送达回证》

9、《行政许可结案报告》

第三篇: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推荐)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市劳动保障系统关于〈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

用信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京劳社法发(2002)140号 2002年11月4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事劳动保障局:

根据《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06号),我局制定了《市劳动保障系统关于〈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是我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观念,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改善首都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信息归集、报送职能的各区县劳动保障局和市局各相关处室、单位,一定要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给予高度重视,要按照《实施细则》的规定认真做好相关信息的归集、审核以及报送工作,确保及时、准确。

二、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也是推动行政机关信息公开与共享,促进行政机关转变政府职能,改善管理方式和手段的重要举措。市和区县劳动保障局各业务机构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审批、表彰评优等活动中,应当及时查阅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充分利用该系统履行好劳动保障的行政管理职能,促进依法行政。

市劳动保障系统关于《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保障《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06号)的贯彻实施,及时准确地将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方面的信用信息记录(以下简称企业信用信息记录)提交有关部门,为社会提供全面真实有效的企业信用参考依据,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征集、登记、移送企业信用信息记录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局)下列处室、单位按照本细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企业

信用信息记录的归集、审核、登记、移送工作:

(一)法制处负责移送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本局企业信用信息记录书面材料的对外移送;

(二)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工作;负责与相关单位信用信息系统操作平台联网的维护工作;协助法

制处做好电子版材料的接受和对外移送;

(三)就业处、培训处、劳动和社会保险监察处,市劳服管理服务中心、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等处室、单位,负责本机构审批以及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移送的企业身份信息记录的接受、归集和审核、移送工作;办公室负责企业良好信息的审核工作;

(四)劳动和社会保险监察处、劳动争议仲裁处负责对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移送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的接受、汇集和审核工作;负责本机构查处的、以及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移送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的书面材料和电子版材料的归集、登记和局内移送工作;

(五)法制处、劳动和社会保险监察处代表我局作为第三人协助市工商局做好有关法律纠纷的应诉工作。

第四条 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本辖区内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的归集、登记、审核,以及向市局相关处室、单位的报送工作。

第五条 下列信息记入企业身份信息系统:

(一)企业取得的专项许可证,包括《职业介绍许可证》、《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社会保险登记证》等;

(二)许可证、资质证年检结果。

前款信息包括登记、变更、注销或者撤消的内容以及有效期限。

企业身份信息经主管处室、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法制处对外移送。

第六条 企业良好信息包括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受到市劳动保障局奖励、表彰的情况。企业良好信息的书面材料和电子版材料,经承办处室、单位行政负责人审核、市局办公室主任核准后,由法制处对外移送。

第七条 企业发生的下列不良行为,记入提示系统:

(一)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

(二)受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行政处罚的;

(三)企业在一年内连续两次以上(含两次)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下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

(四)企业在一年内发生两起30人以上集体争议,经劳动仲裁审理,属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仲裁结果完全败诉且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

第四篇:160石油企业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暂行规定

石油企业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暂行规定

(一)事故管理制度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依照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制定,适用于石化总公司系统内各企业。

第三条

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第二章

事故的分类和性质

第四条

事故的分类

1、火灾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并造成人员伤亡或物资财产损失的事故。

2、爆炸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3、设备事故:由于设计、制造、施工、使用、检修、管理等原因造成机械、动力、电讯、仪器(表)、容器、运输设备、管道及建(构)筑物等损坏的事故。

4、生产事故: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规定、岗位操作法、指挥错误,以及停电、停水、停汽(气)、停风造成停(减)产、跑料、串料的事故。

5、交通事故:车辆、船舶在行驶航运中,由于违反交通航运规则及机械设备故障等造成人员伤亡,车辆、船舶损坏和物资财产损失的事故。

6、人身事故:在生产岗位劳动过程中,除上述五类事故外,企业在册职工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伤亡或急性中毒事故。

第五条

事故的性质按事故的严重程度,事故性质划分为:

1、企业级事故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企业级事故:

⑴事故造成人员轻伤,无重伤、无死亡。

⑵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不含1万元)。

⑶一次事故造成跑损油(料)在10吨以下(不含10吨),无论回收多少,均以跑损数量为准(以下同)。

⑷一次事故造成1-2套生产装置停产,影响日产量50%及以上。

2、上报总公司一般事故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上报总公司一般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重伤1-2人,无死亡。

⑵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1万元及以上,15万元以下(不含15万元)。

⑶一次事故造成跑损油(料)在10吨以上,50吨以下(不含50吨)。

⑷一人事故造成3套及以上生产装置停产,影响日产量的50%及以上。

3、上报总公司重大事故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上报总公司重大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重伤3-9人。

⑵一次事故造成死亡1-2人。

⑶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及以上,100万元以下(不含100万元)。

⑷一次事故造成跑损油(料)50吨以上。

4、上报总公司恶性事故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上报总公司恶性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重伤10人及以上。

⑵一次事故造成死亡3-9人。

⑶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不含500万元)。

5、上报总公司特大事故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为上报总公司特大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死亡10人及以上。

⑵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及以上。

第三章

事故报告

第六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直接或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火灾事故应先报告火警。

第七条

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根据事故的性质,凡属上报总公司事故,应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情况、造成的后果、原因初步分析、已采取的措施等情况,以电话、电报或传真方式(用《事故快报》)上报总公司主管部门。涉及到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应立即报企业所在地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

第八条

发生伤亡事故或中毒事故,应保护好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受伤人员,防止事故扩大。

第九条

凡发生上报总公司事故,在事故发生后30天内,写出正式事故报告,报总公司主管部门。企业在上报事故报告时,应将事故处理的《三不放过登记表》一并上报。

第十条

企业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每月1日应将本单位上月事故简况,用电报或传真方式报总公司主管部门。

每月6日前将事故月报(月报内容包括《企业事故概况汇总表》和《企业事故情况综合统计表》)报总公司主管部门。

第四章

事故调查

第十一条

发生企业级事故、上报总公司一般事故和上报总公司重大事故,由企业组织调查;发生上报总公司恶性事故,总公司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发生上报总公司特大事故,由总公司会同地方有关部门调查。

第十二条

企业的安全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为各类事故归口管理单位,负责各类事故的汇总、统计、分析和上报。各类事故的调查主管部门划分如下:

1、人身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的调查由安全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2、设备事故的调查由设备主管部门负责。当发生设备损坏导致停产事故,应以设备主管部门为主调查,其它部门配合。当发生涉及人身伤亡的设备事故时,应以安全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为主调查,设备主管部门配合。

3、生产事故的调查由生产主管部门负责。

4、交通事故的调查由交通主管部门负责。

第十三条

外委工程乙方发生的事故,由乙方负责组织调查、处理。涉及死亡1人及以上、重伤3人及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及以上的事故,应报总公司备案。

第十四条

各单位所属集体企业发生的事故,应由集体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参加全民企业劳动的集体企业职工发生的伤亡事故,由全民企业组织调查、处理;临时工、民工发生的伤亡事故,由发生事故所在企业组织调查、处理,上述事故应报安全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并另列表统计上报。

第十五条

职工乘坐本企业交通工具在企业外执行本企业任务或乘坐本企业通勤车、船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由交通部门组织调查,按本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2、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3、具有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品德。

第十七条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2、确定事故责任者。

3、提出事故处理意见、防范措施和建议。

4、写出事故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应清晰、准确、明了。

第十八条

事故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1、直接经济损失:人身伤亡后支出的费用、善后费用及财产损失价值。

职工因工负伤损失,按当地劳动部门规定统计方法方法计算;火灾损失按公安部关于火灾损失额计算方法计算;车辆、船舶损失按当地保险公司损失补偿计算。

设备损坏无法修复使用的,应按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计算;设备能修复使用的,应按实际损坏的修复费用计算。

材料损失应按企业材料计划价格计算为准。

产品(半成品)损失,致使废品应按企业计划成本计算;返工的应按返工后的实际损失以及加工后材料(包括水、电、气)损失计算;降低标准出厂的应按实际差额计算。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停产期限计算从事故发生起至完全恢复正式生产止。

多系统停产损失应按各企业计划成本计算。

第五章

事故处理

第十九条

事故处理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第二十条

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险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积极处理以至造成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事故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延迟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下列情况,必须严肃处理:

1、对工作不负责任,违反劳动纪律,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2、对已列入安全技术措施项目,不按期实施,又不采取应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3、对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劝阻不听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4、对忽视劳动条件,削减安全保护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5、对设备长期失修、带病运转,又不采取紧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6、发生事故后,不按“三不放过”原则处理,不认真吸取教训,不采取整改措施,造成事故重复发生的主要责任者。

处分依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进行。

第二十三条

处分审批权限

1、发生企业级事故及上报总公司一般事故,由企业处理。

2、发生上报总公司重大事故,由企业处理,报总公司处理。

3、发生上报总公司恶性和特大事故,由企业提出处理意见,报总公司处理。

4、事故情节严重者,上级部门有权直接处理。

第六章

事故汇报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

企业凡发生上报总公司重大、恶性、特大事故,应按规定到总公司汇报。

第二十五条

汇报人员发生上报总公司重大、恶性、特大事故:直属企业主管领导、安全处长及事故所在地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发生特大事故:直属企业的经理(厂长)、安全处长及事故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第二十六条

时间要求

在对事故主要原因基本调查清楚的基础上,尽快来总公司汇报,但时间不得超过15天。

第二十七条

汇报材料准备

事故报告(包括事故经过、事故原因、责任分析、防范措施、事故处理意见及有关调查材料等),事故现场照片及事故现场录像。

第二十八条

听取汇报的单位、人员

1、涉及生产、设备事故,请生产部派员参加。涉及施工企业事故,请工程部派员参加。涉及销售系统事故,请销售公司派员参加。

2、恶性事故、特大事故:向总公司领导汇报,除上述相关人员参加外,请人事部和纪检监察局派员参加。

第二十九

汇报程序

1、发生事故的企业汇报事故情况。

2、与会人员共同分析事故原因和教训。

3、领导提出意见和要求。

第三十条

总公司建立重大、恶性、特大事故汇报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七章

第三十一条

各企业应根据本制度的规定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二条

如有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本制度的解释权属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附件(略)

(二)安全检查制度

第一条

安全检查是建立良好的安全环境和生产秩序、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普遍检查与专业检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制度化、经常化。

第二条

开展安全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建立由各级领导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检查组织。

第三条

安全检查的内容是查领导、查思想、查纪律(包括劳动纪律、工艺纪律、工作纪律、施工纪律)、查制度、查违章、查事故隐患。

第四条

总公司对直属企业的安全工作,每年组织检查或抽查。以安全检查为重要内容的岗位责任制大检查,公司(总厂)每半年组织一次;厂每季组织一次;车间每月组织一次。

第五条

安全检查采取日常、定期、专业、不定期四种检查方式。专业检查时,以各主管部门为主,组织有关单位参加。

第六条

日常安全检查按如下方式进行:

1、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工人应严格履行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

2、非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工人,应根据本岗位特点,在工作前和工作中进行检查;

3、各级领导和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应在各自业务范围内,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解决。

第七条

定期安全检查包括季节检查和节日前检查。

1、季节性检查

春季安全大检查以防雷、防静电、防解冻跑漏、防建筑物倒塌为重点;

夏季安全大检查以防暑降温、防台风、防汛为重点;

秋季安全大检查以防火、防冻保温为重点;

冬季安全大检查以防火、防爆、防煤气中毒、防冻防凝防滑为重点。

2、节日前检查

节日前对安全、保卫、消防、生产准备、备用设备等进行检查。

第八条

企业每年应对锅炉、压力容器、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安全装备、监测仪器、危险物品、防护器具、消防设施、运输车辆、防尘防毒、液化气系统等分别进行专业检查。

第九条

企业应在装置开、停工前、检修中、新装置竣工及试运转时,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

第十条

各级检查组织,对查出的隐患要逐项研究编制整改方案,做到“三定”、“三不交”。(三定:定措施、定负责人、定完成期限。“三不交”:班组能整改的不交车间,车间能整改的不交厂,厂能整改的不交上级)。

第十一条

暂时不能整改的项目,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分别纳入技措、安措或检修计划、限期整改。

第十二条

对各级检查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各单位要实行《隐患整改通知单》管理。《隐患整改通知单》的内容有隐患项目、整改意见和解决期限。通知单由安全技术监察部门办理,必要时经主管安全的厂长签署后发出,隐患所在单位部门负责人签收并负责处理。否则造成事故,按情节轻重追究责任。

通知单要存档、备查。

(三)安全生产保证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石化工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搞好安全生产是事关保护国家财产,保护职工生命安全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大事。为了加强防灾防损工作,以减少和避免灾害事故发生,并对企业在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财产损失时能够及时得到经济补偿,迅速恢复生产,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石油化工部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内部设立安全生产保证基金(以下简称基金)。

第二条

总公司安保基金的管理、使用由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以下简称总公司安监办)负责。安惠实业公司在总公司安监办领导下负责安保基金收缴和保值增值,并通过开发安技产业,提高总公司系统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装备水平。

第三条

总公司内部设立安保基金,是经国务院特批的行业内部保险形式。总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均应按照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向总公司安监办管理的安惠实业公司缴纳安保基金,不得再向其他保险公司投保。

第四条

总公司委托中石化华夏审计公司,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上缴安保基金情况和对安保基金返回情况和对安保基金返回部分以及各种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各企业必须足额上缴,专款专用,接受审计。

第二章

安保基金的缴纳

第五条

总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以下各项财产均在缴纳安保基金的范围内:

1、固定资产和存货。

2、基本建设项目中引进的成套设备。

3、新装置建成投料试车,但尚未上报投产的固定资产。

4、其它可保的财产。

第六条

下列财产不属缴纳安保基金的范围:

1、固定资产中的土地、公路(不包括厂内公路)、运输车辆(不包括施工机具)、船舶(不包括趸船)。

2、在运输过程中的物资、委托加工料。

3、临时暂设工程。

第七条

总公司直属企事业单位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或中外合资的项目,在总公司直属企事业持股比例(或投资金额)超过50%或控股(含50%)的情况下,应全额向安惠实业公司投保。若上述比例不足50%或不控股的情况下,总公司直属企事业单位除确保按自身持股比例或投资金额比例上缴安保基金外,还应从有利于安全管理,维护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引导股份制企业或合资项目全额向安惠实业公司投保。

第八条

总公司所属企业单位组建的集体企业原则上应向总公司投保。

第九条

安保基金的提取标准和保险期限。

1、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原值(扣降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的固定资产原值)、存货按最近12个月帐面平均余额(扣除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在途物资、委托加工料)的3‰提取。存货平均余额是:上按上一年1月到12月每个月期末余额减去扣除额的平均值为缴纳依据。

下按上一年7月到本年6月每个月期末余额减去扣除额的平均值为依据。每个分两次缴纳:第一次在本3月1日前,按提取标准缴50%,保险期限自3月1日零时起至8月31日24时止;第二次在本8月15日前,按提取标准缴纳50%,保险期限自9月1日零时起至下一2月28日24时止。

2、新装置建成投料试车,在尚未上报投产(即固定资产未转帐)之前,应以调整概算投资扣除投保范围以外和待转出、待摊销的项目之后的85%作为基数,按照基数的3‰,每个分两次缴,缴纳时间同上。保险期限自投料试车之日起至转帐之日止。保险到期后,按实际保险天数计算,多退少补。国家验收后,按本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3、基本建设项目中引进的成套设备应以设备到岸价为基数,按照年费率的1.5‰投保,每个分两次缴纳,缴纳时间同上。保险期限可从购买之日,也可从运抵工地起至新装置建成投料试车止。保险到期后,按实际保险天数计算,多退少补。新装置建成试车后,按本条第二款规定执行。

4、本条前三款涉及到的其他财产的保险办法,可参照前三款,由企业和总公司安监办协商,另行制定。

第十条

安保基金一次性进入成本费用时,若导致成本波动,可分期摊销。

第十一条

为了解投保财产的详细情况,便于费率厘定和理赔清算,各投保企业每年应根据上一12月底固定资产原值和存货平均余额的帐面数字填制一份安保基金台帐,于每年3月1日之前报总公司安监办,同时抄送安惠实业公司。

第十二条

企业每次缴纳安保基金时,均填制一份安保基金缴纳情况表,随款寄往安惠实业公司。安惠实业公司根据汇款凭证、缴纳情况表和台帐,审核确认后,返回安保基金收据,以此作为企业参加内部保险的正式凭证。

第三章

安保基金的使用

第十三条

在企业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保险财产损失时,安惠实业公司按照总公司有关规定负责理赔工作。赔偿金额100万元以上,由安惠实业公司调查核实,提出赔偿意见,报总公司安监办审查后,提交总公司安全监督委员会审批。

第十四条

为了实现安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对全年按期足额缴纳安保基金的直属企业,即凡每年在3月1日和8月15日前足额缴纳安保基金的直属企业,总公司按缴纳安保基金的17%返回企业,对未按期足额上缴的企业,总公司按缴纳安保基金的15%返回。所返回的基金由直属企业的安全部门负责管理,用于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各项费用支出。

第十五条

安保基金使用要保证为安全生产而开展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费。

第十六条

总公司对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奖励费用,可根据总公司安全监督委员会的有关奖励安保基金中支出。

第十七条

企业申报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项目,经总公司安监办组织专家或指定的咨询公司正式评估后,由总公司安全监督委员会审核批准。所需总公司补助的资金在核定的金额内从安保基金中提取。

第四章

第十八条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企业财产内部保险条款》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企业财产内部保险理赔细则》是本办法的补充。

第十九条

本办法和上述条款、细则的解释权归总公司安监办。如有未尽事宜,除按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总公司的有关文件精神办理外,由总公司安监办负责修改补充,并报总公司安全监督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1994年6月1日起执行。旧办法自即日起废除。过去总公司下达的文件中关于安保基金的内容若于本办法的规定相抵触时,以本办法的规定为准。

(四)生产性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确保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投产后符合职业安全卫生的要求,保护国家财产和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化总公司范围内石化企业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及科研开发的工业试验装置。

第三条

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的有关法规、标准、建设项目中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和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从国外引进装置、设备时,应同时引进或在国内补充配套职业安全卫生设施。

第四条

本管理规定的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督,是指建设单位安全卫生监督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职业安全卫生监督。

第五条

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职业安全卫生监督分为五个阶段,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审查、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竣工验收。

第二章

组织与管理

第六条

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职业安全卫生监督在总公司统一或授权下,由建设单位的安全、卫生、消防等部门组织或参加,并按国家有关规定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参加,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做好配合、协调工作。

第七条

建设项目安全卫生监督实行分级管理

1、投资额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国家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由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参加全过程监督(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也可由安全监督办公室委托有关部门参加具体的监督工作),安全监督办公室代表在初步设计审查表和验收审查表签署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和建设单位上级部门验收意见。

2、投资额在5千万元人民币以上,2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建设项目,由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委托直属企业职业安全卫生部门参加全过程监督,直属企业要分阶段及时向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汇报。直属企业职业安全卫生部门代表签署审查意见和验收意见,并报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备案。

3、投资额在5千万元人民币以下,直属企业批准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审查,建设单位有关部门参加全过程监督。职业安全卫生部门代表签署审查意见和验收意见。

4、科研开发的工业试验装置,投资额在3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火灾危险属甲类装置的项目由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参加全过程监督。安全监督办公室代表签署审查意见和建设单位上级主管部门验收意见。在此条件之外的科研感到恐惧物工业试验装置,由直属企业自行组织监督、审查、签署意见。

第三章

监督程序 第八条

建设单位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对拟建设项目的职业安全卫生内容同时作出论证和评价,按本规定的分级管理条款要求,委托有资格的咨询单位提出评估意见,经职业安全卫生监督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上报。

第九条

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职业安全卫生专篇》(包括消防和防灾内容)。初步设计审查时,由审查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职业安全卫生监督部门进行审查,由建设单位填写《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初步设计审批表》,在上一级职业安全卫生监督部门进行审查后,报地方劳动部门审批。

第十条

建设单位按照总公司《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生产准备和投料试车工作制度》,编制的《总体开工方案》中必须包括职业安全卫生的内容,并将《总体开工方案》中职业安全卫生部分报上级职业安全卫生监督部门审查。

第十一条

在建设项目投料试车前,在总公司统一组织或授权下,建设单位应进行《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检查《职业安全卫生篇》中安全卫生设施、措施是否已施工完成,是否具备安全投料条件,经上级职业安全卫生监督部门同意后,方可投料试车。

第十二条

大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单位应向职业安全卫生监督部门送交《竣工验收报告》,经审查后,报送地方劳动部门审批。报告中必须有《职业安全卫生篇》、《职业安全卫生验收审查表》及安全、卫生、消防设施试生产中的标定记录,不符合要求者不予验收。

第四章

工作方法

第十三条

在职业安全卫生过程监督时,由各级监督部门按分级管理的规定采用“三同时”检查表实施监督。

第十四条

中国石化总公司《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检查表》是依据国家和总公司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规范、标准、制度、规定等编制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技术文件。

第十五条

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监督的各个阶段,负责职业安全卫生“三大同时”监督的部门要按各个阶段的“三同时”检查表逐项检查,并认真填写每个阶段的“三同时”检查通知单,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地方政府劳动部门。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应按“三同时”检查通知单的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三同时”监督部门,在下一阶段“三同时”监督检查时,一并检查。

第五章

第十七条

安全卫生监督部门在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职业安全卫生监督中具有否决权。

第十八条

未按本办法的监督程序进行各阶段安全卫生监督审查或审查未通过的建设项目,不可上报立项、开工、试生产和验收。

第十九条

未经职业安全卫生监督部门审查,强行建设、投产的建设项目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职业危害的,要追究批准建设和投产的领导的责任。

第六章

第二十条

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检查表包括:

1、A表:《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表》(略);

2、B表:《初步设计审查表》(略);

3、C表:《投料试车检查表》(略);

4、D表:《竣工验收检查表》(略)。

第二十一条

每个检查表包括检查重点、检查表格和检查通知单三项内容。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负责解释。

(五)事故隐患治理管理工作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贯彻中国石化总公司“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强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的管理,提高企业安全水平,增强抵御重大恶性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化总公司范围内石化企业事故隐患治理项目。

第二章

事故隐患的范围

第三条

危及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

第四条

导致事故发生或扩大的生产设施、安全设施隐患。

第五条

可能造成职业病或职业中毒的劳动环境。

第三章

事故隐患的评估方法

第六条

LEC评估法:

石化系统的隐患评估现阶段采用LEC法,该评估法综合考虑生产系统各个环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在这些环境的频率(E)和一旦发生事故所产生的严重性(C)三个方面因素。每个因素规定不同的分值(见附录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以LEC的乘积评价作业环境的潜在危险性,LEC值越大,隐患的危险程度也越大。

第七条

隐患评估办法:

1、企业应首先进行自评。由企业主管领导,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组成评估小组,深入现场实地考察,实事求是地按LEC评估法进行打分评级,评定后的项目应建立完整、齐全的档案资料,内容包括评估报告、评审意见、经自评小组做出的技术结论、隐患治理方案和概算等。

2、企业安全部门根据自评结果,征求计划、财务、生产、机动部门的意见后,编制出本企业下事故隐患治理计划表,经企业主管经理(厂长)或总工程师批准,上报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

3、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对企业上报的事故隐患治理计划进行初步审查,对符合本规定的隐患治理项目,进行分级,安全监督办公室对国家级和总公司级隐患组织有关专家或有资格的安全咨询公司进行复查,提出复查评估报告。

4、根据事故隐患治理项目复查评估报告,做出总公司事故隐患治理项目计划,报总公司安全监督委员会审批。

第四章

事故隐患治理项目计划编制程序

第八条

凡形成固定资产的隐患治理项目,由企业主管技术改造部门按《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改造暂行管理办法》,将安全技术措施纳入投资规模统一管理,限额以上项目由总公司计划部审批,如需总公司安保基金补助的国家级、总公司级隐患项目,需同时报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审批;100万元以上的企业级事故隐患治理项目,需报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备案。

第九条

凡属上级主管部门审批范围或申请补助的隐患治理项目,企业应先办报批手续,再列入计划。撤消或调整已经上报批准的治理项目或计划,应按同样手续办理。

第十条

每年七月底前,企业安全部门与技术部门协商,将下的隐患治理项目列入企业的技措建议计划,参加总公司计划部的技术改造计划预安排。

第十一条

企业每年十月底前报批下隐患治理计划表。

第十二条

计划外新增隐患治理项目,按本规定另行申报。

第五章

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的分级

第十三条

根据石化行业的特点和事故隐患治理经验,按照危险性的程度,将隐患分为五级。

第六章

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的管理、实施、验收 第十四条

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的管理

1、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由企业安全部门管理,并建立隐患评估、治理完成情况和效果考核验收等管理档案。

2、对各类事故隐患的整改要做到“四定”(定整改方案、定资金来源、定项目负责人、定整改限期)、“三不推”(班组和工段能解决的不推给车间,车间能解决的不推给厂,厂能解决的不推给公司、总厂)。

3、对一时不能整改的事故隐患,企业要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加强监护。

4、企业主要领导须对本单位事故隐患的整改负首要责任,企业技术负责人应对事故隐患整改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负责。

第十五条

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的实施:

1、企业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治理项目进行全面的组织实施,按进度完成年计划。

2、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负责国家级和总公司级事故隐患治理项目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与协调。

第十六条

事故隐患项目的验收

1、国家级和总公司级隐患治理项目由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或委托有关单位组织验收。

2、公司(总厂、厂)级及以下级别事故隐患项目竣工验收由公司(总厂、厂)组织。

3、已竣工的隐患治理项目经试运转基本正常后的二个月内,由工程主管部门或单位报请企业安全技术部门,按事故隐患管理权限组织考核验收。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填写竣工验收表,连同补助项目的财务决算一并报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

4、项目验收合格后,应由车间(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操作人员学习,转入正常维护管理。

5、企业事故隐患治理项目完成情况要按季、年上报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季报为下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年报为下年1月底前。

第七章

事故隐患治理项目资金的补助

第十七条

补助的范围:

经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或有资格的安全咨询公司评审,由总公司安全监督委员会批准的国家级、总公司级隐患治理项目,企业可提出补助申请,报安全监督办公室审查平衡,按规定给予补助。

第十八条

补助标准:

1、国家级隐患项目,按项目预算总投资的30%补助;

2、总公司级隐患项目,按项目预算总投资的20%补助。

第十九条

补助资金的使用

隐患治理项目,应先投用自筹资金,总公司补助资金根据工程实际进度分期拨款,跨项目补助资金分安排。

第二十条

不属于补助范围:

1、没有在安惠实业公司投保的设施(设备)隐患;

2、没有按规定数额交纳安保基金的单位的隐患项目;

3、办公设施、生活福利设施、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设施;

4、新建、扩建、改建工程正式投产3年内发现的隐患;

5、属于大修、更新、扩建项目(无论成套装置、单体设备或建构筑物)。

第八章

本规定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安全监督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大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大庆市城镇职工基本..

大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大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管理办法和大庆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 管理办法》的通知

庆劳社发[2003] 63号

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发区组织人事处,各中、省直和市属企业劳资(人事)科(处):

现将《大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大庆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三年八月十五日

大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管理,保障广大职工身体健康,满足基本医疗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黑龙江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规划》(黑政发[1999]57号)、《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劳社厅发[2003]10号)及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第二章 保费筹集

第四条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要依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9号令)及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

第五条 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以上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为依据,工资总额的统计口径严格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统计范围执行(主要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6项)。

职工的缴费基数以本人上的工资收入为依据,高于上年我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上年我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60%的,按60%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录入新参保信息时,要录入年工资)。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由为其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单位按上年我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的60%缴纳,并由其负责医疗保险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 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缴费率:用人单位为6%,在职职工个人为2%,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为了不降低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原有的医疗保障水平,另外筹集3%,用于建立公务员的医疗补助制度和企业职工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第七条 在职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从职工工资中代为扣缴,于每年1月1日—20日,一次性随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一并缴至市财政局医疗保险基金专户或市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局社会保险基金专户。

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每月由市财政局社保科、市医疗保险局稽核科或市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局征收科委托其开户银行代为扣缴,直接缴至市财政局医疗保险基金专户或市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局社会保险基金专户(行政机关及全供给事业单位由市财政局支付局统一代扣代缴)。

连续3个月不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单位或职工,暂停其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足额补缴保费后,继续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对长期、持续欠缴医疗保险费的单位,其医疗费用支出额接近缴费额时,暂停其参保人员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足额补缴保费后,继续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八条 凡退休人员人数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超过30%的单位,均需以上年我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的60%为基数,由用人单位按6%的比例为超标准部分的退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

第三章 参保申报与信息管理

第九条 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每月15日前携带其营业执照副本、《年检手册》(新注册成立的单位除外)、社会保险登记证、工资表(以上材料均需复印一套),按照单位注册的地址,到所在辖区的市或区医疗保险局领取并填报《大庆市医疗保险新参保单位申报审批表》。

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自收到用人单位的投保申请表后,3个工作日内电话通知用人单位,并通过查档的方式,对具备参保条件用人单位的参保人数、人员类别、工资基数等情况进行核准。情况属实的,用人单位需提供参保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和近期一寸免冠照片1张,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领取并填制《大庆市职工医疗保险新参保人员花名册》、《大庆市职工医疗保险病历处方本》(以下简称《处方本》)和《医疗保险缴费协议》(企业单位需与市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局签订缴费协议)。申报单位根据填报的《人员花名册》把参保人员的信息录入数据盘,并上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然后领取《大庆市职工医疗保险专用卡》(以下简称《专用卡》)。

各参保单位要建立医疗保险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保险启动后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并把代办员的姓名及联系电话上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

用人单位按申请表中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规定的参保日期,在正式启动医疗保险前,召开一次全体职工参保动员会。宣传医保政策,并将《处方本》和《专用卡》发给参保人员。正式启动后,参保人员可按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到定点医疗(药)机构就医、购药。

第十条 参保人员要妥善保管《处方本》和《专用卡》。如有丢失,应尽快与辖区的医疗保险局取得联系,办理挂失手续。如挂失前个人帐户被人冒支,责任由本人自负。

补办《处方本》和《专用卡》时,需持单位出具的证明、身份证复印件、一寸近期免冠照片一张(仅丢失《专用卡》的除外),到辖区的医疗保险局办理补办手续。

《处方本》使用完的,由本人持旧《处方本》到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挂号处办理更换手续。使用红色《处方本》的参保人员,《处方本》使用完的,需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办理更换手续。《专用卡》使用完的,持旧《专用卡》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办理更换手续。

第十一条 参保人员信息数据变动主要包括新参保、参保范围内调转、参保范围外调动、死亡、人员类别变动、职务变动、缴费基数变动、单位名称变动、开户银行变动、银行帐户变动和缴费方式变动等。

第十二条 各参保单位在每月15日-20日上报人员变动表。

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男职工不满60周岁,女干部不满55周岁,女工人不满50周岁)提前退休人员,按在职职工管理,并享受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待遇。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随每月的人员变动及时进行人员类别调整(需提供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退休审批表原件及复印件)。

工资基数和职务的调整仍为变动。停保人员帐户余额和退休人员个人缴费额返还的办理时间随报销时间进行。

第十三条 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和从非参保单位调入已参保单位的人员,需提供分配介绍信或有关调转手续证明。

第十四条 停薪留职、内部退养、长期不上班的人员新参保的,需提供聘用合同书、相关证明材料及参加养老保险情况表。并从该单位参保之日起(曾参保的职工从停保之日起),补缴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可不补缴保费),即单位按6%(参加公务员医疗补助或企业补充保险的单位按9%)缴纳,个人按2%缴纳。补缴的医疗保险费,按医疗保险帐户划入比例重新计算该职工的个人帐户金额。

医疗保险关系中断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但补缴保费后可连续计算缴费年限。参保人员停保后,因发生重大疾病而办理参保手续的不予办理,且停保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因参保单位故意隐瞒参保人员实际病情而突击办理参保手续的,除追回支付的医疗费用外,还要对该单位和单位代办员进行通 2 报批评。

第十五条 因参保单位改制、兼并、重组而产生的新单位需重新办理参保手续的,应提供合并、兼并或解体的相关文件、合同书、在册职工名册和退休人员名册。

第十六条 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关系的,由为其代办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单位代办医疗保险关系接续手续。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后,未及时接续医疗保险关系的,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补缴保费。

第十七条 辖区内调转的参保人员,由调出单位填报内部调转单,加盖调入单位公章后,上报辖区的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调出单位欠缴医疗保险费的,调出人必须在足额补缴医疗保险费后,方可办理调转手续。

第十八条 参保人员死亡或调出参保辖区的,要首先补缴拖欠的医疗保险费,然后核销已发生的医疗费用,并在提供死亡证明或调出证明后,按规定填报医疗保险关系终止表。在办理保险关系终止手续时,医疗保险局按停保时的缴费月数重新计算个人帐户;有余额的,在报销时间,由代办员领取帐户余额;帐户透支的,办理停保手续时应足额补交超支的费用。

第十九条 对下岗、停薪留职、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后不愿接续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参保单位需向市或区医疗保险局提供由本人签字的书面申请及相关的证明材料,方可为其办理医疗保险关系终止手续。日后接续医疗保险关系时,要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补缴保费。

第二十条 参保人员累计缴纳医疗保险费年限:男职工不得少于30年,女职工不得少于25年。退休时累计缴费年限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在办理退休手续时一次性足额补缴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方可继续享受医疗保险待遇。1999年1月1日以前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和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工龄可以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加保龄(不重复计算)达到累计缴费年限标准的,不再补缴保费。

第四章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与使用

第二十一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一)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30%左右,视参保人员年龄段,以参保人员本人的缴费工资为基数,按不同的比例计入个人帐户。具体计入比例为:35周岁以下的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为25%;36-45周岁的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为30%;46周岁以上的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为35%;70(含70岁)周岁以下的退休人员,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为65%;7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为80%。

(二)个人帐户资金归参保人员个人所有,仅限于支付本人的门诊医疗费用。年终有结余,连同利息一并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参保人员死亡或调出参保辖区的,首先补足欠缴的医疗保险费,然后由单位代办员按规定填报医疗保险关系终止表,并持死亡证明或调出介绍信,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办理医疗保险关系终止手续,市或区医疗保险局依据参保时的实际缴费月份,重新计算个人帐户金额。个人帐户有余额的,可依法继承或随本人转移。无人继承的,帐户余额并入统筹基金。

(三)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扣除划入个人帐户后的剩余部分,作为统筹基金,由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集中管理,在参保人员范围内依据互助共济原则调剂使用。

第二十二条 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帐结合的具体模式为“混合式”,即:个人帐户仅限于支付门诊(含门诊静脉滴注)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家庭病床、百元以上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的医疗费用,全额核销的特殊疾病、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已参加工伤保险企业未启动企业工伤保险以前(2000年11月1日以前)被认定为因工(公)负伤治疗该伤病的医疗费用(《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按新办法执行)及指定慢性疾病超过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后的门诊医疗费用。其中: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及指定慢性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应在个人帐户资金使用完后,再进入由统筹基金和个人按比例负担医疗费用程序。

第五章 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 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后,市医疗保险局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个人帐户,用于支付符合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或药店购药费用。个人帐户用完后,除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及治疗指定慢性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外,治疗其它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全部由个人负担。

第二十四条 参保人员核销住院医疗费用时,先由个人负担一定数额的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然后进入由统筹基金和个人按比例负担医疗费用程序。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为:在职职工负担20%,退休人员负担15%。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的人员,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各类医院的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分别为:三级甲等医院(市第一医院)800元,市级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600元,区级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400元。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费用以一次住院核算,当年多次住院的,起付标准费用依次递减100元,递减到200元为止。参保人员核销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及指定慢性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时,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费用为400元(每年只负担一次)。

第二十五条 同一参保人员连续在两家医院住院的,只负担一次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具体情况如下:

(1)24小时内市内下级定点医院直接转往上级定点医院的;

(2)24小时内市区定点医院之间专科疾病直接转院的;

(3)转外就诊人员回来后24小时内直接到市内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的;

(4)在市内定点医院住院出院后24小时内直接转往省内、外指定上级医院继续治疗的;

(5)因急诊在非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24小时内转往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的。

上述人员核销首次住院支付的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时,应提供首诊医院的转院证明或出院病情介绍及首诊医院提供的住院结算单。

第二十六条 由统筹基金支付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高值医用材料费及乙类医保药品(医保药品目录中带*号和有限制使用范围的药品)的费用,在进入正常核销医疗费用程序前,先由个人负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转外就诊在承担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后,个人先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在职职工为35%,退休人员为30%。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不含大量使用高档贵重药品情况,高档贵重药品主要是指日均单个品种药品费在100元以上的药品)。

第二十七条 参保人员每年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最高医疗费用限额为3万元,超限额标准以上的医疗费用不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可通过参加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补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途径解决。

第二十八条 参保人员治疗鼠疫、霍乱、精神分裂症和参加工伤保险企业单位未启动企业工伤保险前(2000年11月1日前)的旧工伤复发、职业病(《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按新办法执行)及施行计划生育手术造成后遗症(须经县以上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和临床医疗专家鉴定确认)的合理医疗费用,暂由统筹基金全额支付。

第二十九条 企业女职工因生育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按生育保险政策支付相关待遇;未参加生育保险企业女职工因生育发生的医疗费用由本单位核销。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因生育及带环、摘环、人工流产等发生的合理医疗费用,均按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其中因生产住院需支付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的费用由个人负担15%。

第三十条 企业职工治疗2000年11月1日以后新发生工伤的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按工伤保险政策支付相关待遇;未参加工伤保险企业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由本单位核销。在国家《工伤保险条例》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遭受事故伤害或职业病管理办法未实施前,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职工治疗工伤(含旧工伤)发生的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核销。

第六章 就医购药管理

第三十一条 参保人员必须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就医购药。每年12月末,市医疗保险局向参保人员公布下一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名单。参保人员可在公布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中,自主择点就医购药。患指定慢性疾病的参保人员和特殊人群的就医购药管理按相应的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参保人员患病就医、购药时,必须持市医疗保险局统一印发的《处方本》到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就医(急诊除外)、购药,并用《处方本》开方。需由他人代开药的,必须履行相应的审核手续。

第三十三条 参保人员因急诊抢救不能及时赴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可在就近的一所公立医院(乡以上医院)就诊,并电话通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含异地居住、出差、探亲住院人员),待病情稳定后,尽快转往定点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第三十四条 参保人员因公出差、探亲期间患病,必须到乡或街道以上公立医院就诊。住院治疗的,必须在入院后3日内电话通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需转诊的,必须有首次就诊医院的转诊证明。

第三十五条 参保人员在非定点医疗机构急诊及出差、探亲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时必须提供相关的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历复印件、医疗费用支出明细单、正规门诊或住院医疗费用有效票据、复式处方、有关诊疗检查报告单、单位出具的有主要领导签署意见的出差或探亲证明或往返交通费报销凭证复印件。未提供上述原始资料或资料不完整的,其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三十六条

因公或因私出国的参保人员,出国前凭有关证明,在定点医疗机构自备一定数量的常用药品。在国外发生的医疗费用个人自付。

第三十七条 异地居住半年以上的参保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出具证明,可在当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按医院级别选择2所定点医疗机构作为就诊医疗机构,并将确定的就诊医疗机构名称经当地医保经办机构签署意见后,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备案,作为核销医疗费用的依据。在非选定的医疗机构就诊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异地居住参保人员住院治疗的,必须在3日内电话通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备案。核销住院治疗费用时,需提供住院病历复印件、医疗费用支出明细单、出院证及正规住院医疗费用收据。

第三十八条 参保人员的《处方本》和《专用卡》禁止互相借用。符合下列情况的,可由其亲属按规定代开药,代开药条件及审批手续如下:

(一)七十周岁以上的参保人员。

(二)经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审批的患有严重慢性疾病和行动不便的参保人员。

参保人员办理长期代开药审核手续,必须持有本人申请、《处方本》、单位证明及二级以上定点医院(含二级医院)诊断及治疗意见和代开药人员身份证复印件,一寸免冠照片1张。由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医疗审核人员在《处方本》上签署意见,并在《处方本》指定的位置粘贴代开药人员的一寸免冠照片,以备检查。

第七章 医疗费用结算

第三十九条 参保人员在市区各定点医疗(药)机构就诊、购药发生的医疗费用,采用记帐方式结算。参保人员持卡就诊、购药,只需按政策规定支付应由本人承担的医疗(药)费用。转外就诊、异地居住参保人员就诊、全部由统筹基金支付的特殊疾病的医疗费用、市内非定点医疗机构急诊发生的医疗费用、个人帐户用完后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指定慢性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家庭病床医疗费用及网络出现故障时门诊医疗费用的结算(此时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待网络故障排除后再结算),全部采用现金付费方式。参保人员采用现金付费方式垫付的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代办员在规定的时间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办理核销手续。每个单位的具体报销时间由市医疗保险局在医疗保险网上发布。

第四十条 住院借款管理:

(一)参保人员在市内定点医院治疗,其医疗费用支出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或转市外指定医院治疗的,住院期间自己垫付的医疗费用超过5000元仍需继续住院治疗,且本人家庭困难的,可向市或区医疗保险局申请借款。

(二)办理借款手续时,须提供转院审批单、住院押金收据、催款通知单、个人借款申请书和所在单位出具的经本单位法人代表签字的担保证明。

(三)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视申请人的病情,按治疗所患疾病平均住院医疗费用的70%确定借款金额,超过2万元的大额借款直接汇至治疗医院的帐户。

(四)所借款项在核销申请人住院医疗费用时予以冲减。

第八章 大额医疗补助

第四十一条 建立大额医疗补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3万元以上 5 和仅参加大额医疗补助单位参保人员发生医疗费用在2万元以上的部分医疗费用。

第四十二条 参加大庆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都要依据本办法,为其参保人员缴纳大额医疗补助费。在参保人员发生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时,由市或区医疗保险局为其核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市内发生的大额医疗费用按照75%的比例核销;外转发生的大额医疗费用按照65%的比例核销。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员,其大额医疗费用的核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第四十三条 本着“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筹资原则,按参保人员每人每年60元(即每人每月5元)的标准筹集大额医疗补助费。其中:个人每人每年缴纳大额医疗补助费24元(即每人每月2元),年初由市医疗保险局一次性从个人帐户中划出;用人单位每年为每个参保人员缴纳大额医疗补助费36元(即每人每月3元),随基本医疗保险费一并按月缴纳(参加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保险的单位除外)。参保单位参加大额医疗补助满一年后,其职工方可享受大额医疗补助待遇。

第四十四条 大额医疗补助基金年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最高限额为15万元。若年末大额医疗补助基金有结余,可视基金的结余情况,适当提高限额标准。

第四十五条 大病医疗补助基金支付医疗费用时的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就诊方式、付费形式、借款手续办理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药品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等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一致。

第四十六条 用人单位不按时、足额缴纳大额医疗补助费的,由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欠缴大额医疗补助费的用人单位,其参保人员暂不享受大额医疗补助待遇;待足额补缴保费后,方可继续享受大额医疗补助待遇。

第四十七条 市劳动保障局根据大额医疗补助基金的实际运营情况,适时对大额医疗补助费的筹资水平、核销医疗费用的限额标准及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等进行调整。

第九章 指定慢性疾病管理

第四十八条 本着“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将以下若干种严重慢性疾病确定为指定慢性疾病,其认定标准分别为:

(一)高血压病。血压持续在3级以上或血压在2级以下,经X线、尿常规、心电、超声心动或眼底检查有左心室肥大、蛋白尿或血肌酐升高和眼底改变的;血压在2级以下,同时伴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

(二)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绞痛、心律紊乱、心梗、心肌硬化或心功能不全。有近期住院病历或经心电、心动超声、冠脉造影等检查有冠心病所致心脏改变的。

(三)脑梗塞。CT扫描显示单发或多发梗塞病灶,伴有四肢肌力(4级以下)、肌张力改变或感觉、语言障碍的。

(四)脑出血后遗症。CT扫描显示有陈旧性出血改变,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或精神障碍等症状者。

(五)糖尿病。年龄在60周岁以上,血糖持续在11.1mmol/L以上或空腹血糖持续高于7.8mmol/L的;60周岁以下,有2年以上病史,并伴有心、脑、肾、眼、神经或血管病变的。

(六)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病史一年以上,谷丙转氨酶经近期2次测定均超过40个单位,或血浆白蛋白降低,或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白增高,或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或B超提示肝、脾改变,且有临床症状的。

(七)肝硬化。临床有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表现,B超显示肝硬化改变,需对症治疗的。

(八)肺结核进展期。经细菌学、X线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需继续抗痨治疗的。

(九)系统性红斑狼疮。经免疫学检查异常,伴有典型皮肤、关节、肾脏等病变需对症治疗的。

(十)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呈阳性,超过6周以上,关节病变经X线检查证实的。

(十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有贫血、出血及感染症状,依据周围血象或骨髓象证实的。

(十二)慢性肾小球肾炎(含慢性肾功不全、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及肾功不全表现的。

(十三)肾移植术后治疗的。

(十四)各种恶性肿瘤需继续在门诊治疗的。

除以上14种指定慢性疾病外,以下4种慢性疾病视同指定慢性疾病管理,其认定标准分别为:

(一)肺心病。有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疾病病史,经心电、超声心动、X线检查有肺心病所致心脏改变的。

(二)风心病(未实施换瓣手术,需保守治疗的)。有近期住院病历或经心电、超声心动、X线检查有风心病所致心脏改变的。

(三)银屑病。病史一年以上,皮损严重,久治不愈的。

(四)股骨头坏死。经X线确诊股骨头坏死一年以上,未实施关节置换,需保守治疗的。

第四十九条 患指定慢性疾病的参保人员,应将市级以上定点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职务的专科医生出具的近期《诊断书》、住院病历首页、出院小结及相关的检查报告单或市级医院专科门诊历次检查的相关资料和一寸近期免冠照片2张、身份证复印件1张交给所在单位,并到所在单位填写指定慢性疾病申请表,由单位代办员在规定时间内统一上报。

第五十条 市医疗保险局统一组织对申报指定慢性疾病的人员进行专项体检。体检费用由本人按体检项目的费用标准现金支付,由市医疗保险局统一收取后,支付给体检医院。对经专家认定符合慢性疾病认定标准的,其检查费用由市医疗保险局支付;对经专家认定达不到慢性疾病认定标准的,其检查费用由本人承担。

第五十一条 对患有恶性肿瘤、肾移植术后、心脏搭桥术后、心脏冠脉支架、脾切除术后、病重卧床或有严重行动障碍、异地居住或70周岁以上的申报指定慢性疾病人员,需向市或区医疗保险局提供相关的病情资料,经市医疗保险医疗专家鉴定委员会有关专业组的临床专家审核认定后确定。市医疗保险局将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免检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准。

第五十二条 市医疗保险局聘请市医疗保险医疗专家鉴定委员会有关专业组的临床专家,根据专项体检结果,参考本人申报的相关材料对申报指定慢性疾病的人员进行综合审核认定。

第五十三条 申报人员对专家组的认定结果有疑义的,可以提出进行复查的书面申请,经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由单位代办员在规定复查申报时间,统一上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由市医疗保险局统一安排组织复查,复查所需检查费用按本办法第五十条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对患指定慢性疾病的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市医疗保险局将定期对已认定的指定慢性疾病参保人员进行复查,对已治愈或经治疗好转不符合指定慢性疾病指征标准的,及时通知本人,并终止其享受的指定慢性疾病门诊医疗费用定额补助待遇。

第五十五条 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在诊治指定慢性疾病参保人员时,须将所开药品及所作的各项检查、治疗详细记录在红皮《处方本》上,不得将治疗指定慢性疾病的药品与治疗非指定慢性疾病的药品开在同一张处方上。需要在门诊做肾透析或放、化疗的指定慢性疾病参保人员,需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备案后,再到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且治疗费用必须单独开方。

第五十六条 各定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在指定慢性疾病参保人员就医、购药时,需为参保人员提供微机打印的药品明细单和有效医疗费用票据。

第五十七条 指定慢性疾病的费用核销:

(一)患指定慢性疾病的参保人员,个人帐户资金使用完后,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或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均采用现金付费方式支付治疗指定慢性疾病的医疗费用。

(二)根据我市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情况,参考市内各大医院临床医疗专家提出的治疗指定慢性疾病的用药方案和前两年指定慢性疾病医疗费用的实际支出情况,自2002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指定慢性疾病年门诊医疗费用定额补助标准(详见附件)。

(三)指定慢性疾病门诊医疗费用定额补助标准分为基本定额和最高定额两个档次,年内超最高定额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按定额标准在核销门诊医疗费用时,除个人负担的起付标准费用(400元)及特检特治比例自付费用外,基本定额以内的门诊医疗费用,在职职工按80%比例核销,退休人员按85%的比例核销。高于基本定额低于最高定额门诊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视不同病种确定。低于7000元(含7000元)的病种,在职职工按60%比例核销,退休人员按65%的比例核销。高于10000元的病种(尿毒症、器官组织移植术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在职职工按70%的比例核销,退休人员按75%的比例核销。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员,其医疗费用的核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四)对门诊做肾透析或放、化疗的费用,按门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办法核销,不进入门诊慢性疾病定额补助标准。

(五)各病种的定额补助标准不含起付标准费用和自付比例费用。

(六)各病种的定额补助标准进入参保人员全年医疗费用累计支出额,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仍按第(二)、(三)款的规定核销。

(七)指定慢性疾病门诊医疗费用的核销,随规定的医疗费用报销时间一并进行。

(八)对经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认定患指定慢性疾病的异地居住参保人员,在治疗该指定慢性疾病时,也须单独开方。核销门诊医疗费用时,须提供有效现金票据、复式处方及必要的检查报告单。

(九)对患有严重的脏器病变需长期门诊用药治疗的非指定慢性疾病,且治疗该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支出在2000元以上(指个人帐户用完后的累计门诊医疗费用支出额)的参保人员,可先在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进行申报和登记,并参加市医疗保险局统一组织的专项体检和专家认定,经认定病情严重、费用支出情况属实的,年末视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情况,在统筹基金有结余的情况下,可核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第十章 特殊人群医疗保障

第五十八条 特殊人群包括:离休干部、老红军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

第五十九条 对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单独筹集、单独管理、封闭运行”。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险费,由其所在单位按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缴纳。市属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特殊人群医疗费用的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解决;中省直企业特殊人群医疗费用的不足部分,由企业按照特殊人群医疗费用当年平均支出水平于年末核销医疗费用前一次性补足,否则其特殊人群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补足后方可核销。

第六十条 将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险基金分为两部分进行管理。一部分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为特殊人群建立个人帐户;另一部分作为统筹基金,在特殊人群范围内调剂使用。特殊人群的个人帐户资金按季度分4次计入,一次计入1250元,于每季度初计入。年末个人帐户有结余,且结余资金超过本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数额以上的部分,按60%的比例奖励给个人;若有超支,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

第六十一条 用人单位缴纳特殊人群医疗保险费的列支渠道:行政机关从预算内资金中开支;事业单位从单位提取的医疗基金中开支;企业单位从劳动保险费中开支。

第六十二条 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险费,由所在单位每半年缴纳一次(即每年一月和七月初缴纳)。不足部分,由市医疗保险局依据上年超支水平,于年初做出预算,报财政部门批准后,由财政部门按季度予以拨付。

第六十三条 特殊人群可持本人红色《处方本》和《专用卡》,在市医疗保险局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中,按市级、区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个级别,自主选择3所综合性定点医疗机构(不含定点的专科医院,专科医院仅限于看专科疾病)和3所定点零售药店就医、购药,并将其写在本人的《处方本》首页。在非选定定点医疗机构(急诊除外)和定点零售药店就医、购药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六十四条 特殊人群就医的用药范围、病种标准、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等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一致。超规定范围医疗服务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六十五条 特殊人群的疾病档案管理,与指定慢性疾病档案管理一致。

第十一章 困难企业参保

第六十六条 职工人均月工资收入低于325元,不具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条件的企业,可视企业自身实际,提出参加困难企业分层次医疗保险的申请,经市或区医疗保险局核准,可以参加低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的分层次医疗保险,但必须全员参保,不允许对企业职工有选择性地参加保险。

第六十七条 分层次医疗保险的具体形式和缴费比例。困难企业参加分层次医疗保险的具体形式有:住院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补助和大额医疗补助两种。住院医疗保险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4%,工资基数为上年我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的60%(退休人员人数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超过30%的,超比例部分的退休人员纳入单位缴费人数)。企业有部分缴费能力或无缴费能力的,可按照职工意愿,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由职工个人承担单位的部分或全部缴费后参加医疗保险。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的职工享受的待遇水平与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待遇相同;大额医疗补助的缴费水平和享受的待遇水平,详见本办法第八章大额医疗补助。仅参加大额医疗补助的单位,参保年限满一年后,其职工方可享受大额医疗补助待遇;参保人员发生的超过2万元以上部分的医疗费用,按大额医疗补助的有关政策核销。

第十二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以前的相关政策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九条 各县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附件:

指定慢性疾病年门诊

医疗费用基本定额及最高定额补助标准

序号 病 种 基本定额(单位:元)最高定额(单位:元)高血压病 1200 2400 2 肺结核 1200 2400 3 类风湿性关节炎 1200 2400 4 冠心病 2000 4000 5 脑梗塞 2000 4000 6 脑出血后遗症 2000 4000 7 系统性红斑狼疮 2000 4000 8 糖尿病 2500 5000 9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2500 5000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 2500 5000 11 慢性肝炎 3200 6400 12 肝硬化 3200 6400 13 慢性肾功不全

2期以下 3500 7000 14 恶性肿瘤(含恶性血液病)

非放、化疗治疗 7500 15000 恶性肿瘤(含恶性血液病)放、化疗 按特检、特治办法核销

注:新增的肺心病、风心病、银屑病、股骨头坏死等4种指定慢性疾病的基本定额为2000元,最高定额为4000元。

第一条 为保障企业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健,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根据原国家劳动部制发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 504号)和原省大庆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

劳动厅制发的《黑龙江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黑劳发[1997] 23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大庆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和个体工商户(不含外方投资企业,台、港、澳商、华侨投资企业中的投资方人员和外国籍人员)。

第三条 生育保险实行分级管理。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县行政区域内所有企业职工的生育保险管理工作;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区行政区域内除中、省直和市属企业以外所有企业的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工作;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县、区管理范围以外的所有企业职工的生育保险管理工作。

第四条 生育保险费用实行市、县分别统筹,分别征缴,分别管理,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市、县、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管理权限负责生育保险具体业务的经办工作。

第五条 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特征。企业必须按规定参加生育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确保女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第六条 生育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

(二)生育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生育保险基金的增值收入;

(四)滞纳金和罚款收入;

(五)其他收入。

第七条 生育保险费的缴纳:

(一)生育保险费的征缴由企业按上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由市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局征费科委托其开户银行按月代为扣缴,直接缴至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局生育保险基金专户,月末转至市财政局生育保险基金专户。

(二)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三)生育保险费实行浮动费率。生育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调整意见,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生育保险基金结余过多时,适当降低生育保险费率,一般浮动范围为上一统筹范围内职工工资总额的0.6%—1%。

(四)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在管理费中列支,在税、费前扣除。

(五)生育保险费不实行减免。企业暂无能力缴纳的,经市、区、县医疗保险局核实,可暂缓缴纳,缓缴期一般为3个月,最多不超过半年。

(六)生育保险基金按照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所得利息纳入生育保险基金。

第八条 生育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用。女职工按计划生育,并在领取准生证后流产的(仅限于自然流产),享受生育津贴,并按规定核销生育医疗费用。

第九条 女职工非计划生育,且无准生证实施人工流产手术的,其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核销。

第十条 女职工按计划生育或领取准生证后自然流产的,产假期间企业停发本人工资,由市、县、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所在企业职工上月平均缴费工资(低于本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基数60%的,按60%计算;高于本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基数300%的,按300%计算)除以工作日换算成日工资,再乘以产假天数发给生育津贴。生育津贴和工资的发放因产假起始时间与企业计薪日期不同步造成重叠的,不得重复发给。

按照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女职工产假为:

(一)正常生育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假为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二)晚育(23周岁零9个月以后生育)并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产假为180天。

(三)女职工按计划生育,怀孕不满4个月自然流产的,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和相关的检查资料,给予15—30天产假;怀孕4个月以上自然流产的,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和相关的检查资料,10 给予42天产假。

第十一条 女职工按计划生育,其孕、产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医药费等费用(统称生育医疗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限额支付,生育医疗费用的限额标准分别为:

(一)市区正常产不超过800元;剖宫产不超过2000元。怀孕不满4个月自然流产的,不超过500元;怀孕4个月以上自然流产的,不超过700元。

(二)四县正常产不超过500元;剖宫产不超过1000元。怀孕不满4个月自然流产的,不超过300元;怀孕4个月以上自然流产的,不超过400元。

(三)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200元。

女职工因生育医疗费用支出超过上述标准(特指大流血、并发症)造成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多的,凭县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诊断证明和相关检查、鉴定资料,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市、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并经市医疗保险医疗专家咨询委员会鉴定情况属实的,其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分段支付,支付比例参照本办法第十二条执行。

第十二条 女职工因生产引起疾病的,经市、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并经市医疗保险医疗专家咨询委员会鉴定确认后,医疗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分段按比例支付: 3000元(含3000元)以下的,按80%支付。3000元至5000元的,按85%支付。5000元以上的,按90%支付。

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市区不超过30000元。四县不超过10000元。

第十三条 女职工保胎、宫外孕、葡萄胎和产假期满后,因病(非生育疾病)需要休息、治疗的,按照有关病假待遇和医疗保险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婴儿出生后死亡的,生育女职工不享受晚育待遇。

第十五条 生育第二胎的女职工不享受晚育待遇。

第十六条 新生儿使用保温箱的费用由本人自理。

第十七条 生育保险药品费用的报销范围执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第十八条 男职工所在企业参加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其配偶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或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按计划生育时,由生育保险基金按企业职工上一月平均缴费工资给予一个月的生育补助费。

第十九条 企业参加生育保险,且连续缴费一年以上的,其职工方可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第二十条 企业解体或破产后无法履行缴费义务的,职工所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也随之终止。

第二十一条 女职工领取生育津贴、核销生育医疗费用时,需出具以下材料:

(一)职工所在单位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准生证明;

(二)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婴儿出生证、婴儿死亡证明、出院证、医疗费用支出明细单、住院结算单、复式处方、流产证明等;

(三)享受晚育待遇的,需出具结婚证、夫妻双方身份证;

(四)男职工所在单位需出具职工家属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无固定收入的证明和户口簿;

第二十二条 女职工或职工家属生育时,应到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就医,并用大庆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印制的《大庆市职工医疗保险病历处方本》(以下简称《处方本》)开具复式处方。生育治疗用药与非生育治疗用药须分别开具处方和有效票据(必须为微机打印票据),并现金付费。没有单独开具处方和有效票据的费用,参加医疗保险的,按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核销;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其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二十三条 女职工分娩办理住院手续后,必须在3日内告知市或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生育保险科,并在住院期间将《处方本》放在病房以备核查。未履行提前告知手续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二十四条 女职工需施行人工流产术的,必须在术前将具体的时间、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告知市或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生育保险科,并持定点医疗机构医生开具的检查报告单施行人工流产术,否则发生的生育医疗费用不予核销。未履行提前告知手续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二十五条 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是用于生育保险的专项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实行“收 11 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结余的生育保险基金,除按规定用于购买国债,实现保值增值外,不得用于购买股票、企业债券和进行拆借、投资等风险性投、融资活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准截留、侵占和挪用。

第二十六条 生育保险费的征缴和生育保险基金的使用,实行财务预、决算制度。

生育保险费的征缴及生育保险基金的支出,接受财政、审计、工会等部门的监督检查。生育保险基金不计征税费。

第二十七条 企业职工本人对其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有异议的,可以直接到市、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查询。女职工生育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到人民法院申诉。

第二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挪用生育保险基金未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不缴或少缴生育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补缴。逾期仍不缴纳的,按照《黑龙江省劳动监督检查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条 企业或职工个人虚报、冒领生育津贴或医疗费用的,除追回全部虚报、冒领资金外,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发生额3-5倍的经济处罚。

第三十一条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职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三条 各县区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下载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