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选择课题研究方法
如何选择课题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大都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选择适当的符合课题研究工作需要的科研方法,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如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用哪种研究方法好,应该看哪种方式方法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具体选择何种研究方法要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来确定,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的起源与发展
行动研究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年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认识和改进社会实践,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该方法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方较为盛行,80年代初传入我国。
2、行动研究法的涵义
“研究”就是探索,而行动就是参与。所谓行动研究法充分肯定实践者在认识实践和在知识产生中的作用,充分肯定实践对理论、思想的检验作用,鼓励人们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倡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参与协作,共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这种以教育实际工作者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方法,一般被称为行动研究法。确切地说,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的主题而进行系统研究,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科学方法研究别人的问题,研究者通常为专业人员,目的在于建立新理论,发展新规律;另一类是以科学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者通常为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3、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
第一,以中小学教师为教育研究的主体。形成由中小学教师、专职教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参加的教育科研队伍,教师得到专家的帮助和行政的支持。研究结束后,教师又成为成果的应用者。
第二,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研究的首要目标。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研究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去发现什么规律,去发展什么理论。参与研究者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为课题,将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变量,在研究过程中逐个加以检验。一边研究,一边解决问题。问题初步解决也就是研究的初步成果。
第三,以自然状态为研究背景。行动研究法基本以学校、班级、学生等自然状态为研究对象和背景,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说明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搜集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第四、以研究方法灵活为策略。行动研究不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或进行对比,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在总目标的指引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即所谓“走一步,看一步”。研究者可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修改总体计划,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更改研究课题。
4、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1)实验研究以验证假说为首要目标,而行动研究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实验研究的过程是封闭的,方案确定后,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易与教
学实际相脱离。行动研究注意研究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探索,计划是暂时的、开放的,允许不断地修正计划,把未考虑到的情况纳入计划。它克服了研究者以主观假设为研究出发点的缺陷,使研究的问题更加客观和具有针对性。
(2)实验研究的过程是探求既定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要求。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企图寻找影响教育效果的一切因素的过程,它要求一方面按计划进行,另一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开放、灵活是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使行动研究更符合实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研究客观性强,准确度高;行动研究主观性大,经验成分多。
(4)实验研究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行动研究通常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研究设计和分析,对设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
(5)两种经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的实践,它们既是科研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实践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同时两者又相互依赖,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5,行动研究与常规工作的区别
(1)从对教师工作出现的问题看,常规教学工作遇到问题时,只要不影响大局,一般是回避问题,回避矛盾。而行动研究则把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契机,正是问题,正视矛盾,把它做为课题来研究。
(2)从教师对工作的态度看,搞常规工作只是单纯为完成当前任务而工作,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而行动研究则即重结果,更重过程,需要借助理论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是有头脑、有眼睛的研究。
(3)从工作结果上看,做常规工作结果是获得一般教学成绩,而行动研究既获得工作上的成绩,还获得科研成果,是工作、学习、研究上的成果。
6、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行动研究做为一种教育科研方法,符合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又有其自身特点。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循环阶段,即实现“概括问题———实施研究———解释结果———反馈、概括问题”的三个循环。每个循环阶段“反馈”后的“概括问题”都是新的问题。实施步骤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实验工作中,通过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
(2)鉴定问题,从所发现的问题当中选择研究的课题,调查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查阅文献,作好行动研究的策划和筹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利用研究者自身的现有条件,深入研究有关文献和信息,了解、掌握“问题”研究的国内外、省内外现状,了解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
(4)建立假说,假说是某种行动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预测,是未经证实的结论。假说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二是对行动结果的预测。
(5)拟订计划,应遵循可行性、协调性、同步性和操作性等原则。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标题、目的、假说、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控制、方法、步骤、材料与实施工具的选择、人员与分工、经费、研究时间及研究措施等。
(6)实施行动,根据计划和研究假说进行研究行动,在行动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测验等研究方法,不断搜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根据行动中得到的信息,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
(7)评价结果,实施研究行动结束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专家指导下,将研究结果加以整理,得出结论,供评价行动研究效果和推广之用。
(8)反馈,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把行动研究获得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以往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转入下一轮行动研究。
7、对行动研究法的认识
第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缺点。
优点:(1)反应及时;(2)快出成果;(3)易于应用。
缺点:(1)取样缺乏代表性,成果推广有局限性;(2)受研究者学识的限制,教育理论不足;(3)研究者自行验证结果,成果本身具有主观色彩。
第二,在行动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好研究问题;
(2)界定研究问题的范围与内容;
(3)拟定周密可行的行动计划;
(4)选择适用可行的研究方法;
(5)在行动研究中,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实验目标,修改方案与行动计划;
(6)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7)对研究结果要进行客观分析,进行理性思考,深入研究,发现新问题,确立新课题,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
第二篇: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研究高校课堂导入必须深入观察课堂。本课题将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课堂导入研究:一是常规课堂导入;即教师常规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二是教研课课堂导入研究;即课题组组织教师观摩某位教师的教研课课堂导入。
2.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将选取典型的高效课堂导入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例。
3.实践反思法
初中文科高效课堂导入研究即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为研究对象,对高效课堂导入加以理解和诠释,本课题组倡导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高效课堂导入环节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以往效率不高的导入环节,在反思中探寻高效课堂导入环节对整节课的指引和导向作用。
4.经验总结法
本课题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典型案例,并适当地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第三篇:课题研究方法
迎改革之风,创高效课堂
——《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报告
课题组执笔人:韦玉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从宏观着眼
1、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学生观是什么,对课堂有哪些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确定教学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3、研究学情,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4、研究教法,立足于学情和教材,根据语文学科各单元的内容和课型,研究采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更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高效学习。
5、研究学法,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怎样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学、帮扶、互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习惯。
6、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方式,调查了解目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国内有影响和实效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及管理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7、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制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二﹚、从微观着手
我们将本课题分成六个子课题:作文、语言表达题、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1、作文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基于此,我们深感必须在高中阶段进行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革。采取“生本教学”三模式:一是以教师为主的出题、审题模式,二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评改模式,三是以学生自
主评改的模式。
<1>、以教师为主的出题、审题模式
第一,确立写作目标:如写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小说等,师生要根据
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对作文材料进行审题,找出作文材料的价值取向后根据要
求进行写作。
第二,修改点评,理论导引:教师把选定的学生习作从整体上加以修改,然后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时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修改的方法,让学
生直接感知教师修改的全过程。并选择一些有类似错误的习作,让学生指出修
改的办法,然后教师板书本次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理论引导。
第三,选典型作文让习作者朗读,要求同学在认真听的同时,并根据写作
要求准备发表批改建议,读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并让习作者
介绍自己的构思过程、选材方法、立意方法,此时,“批改者”与“习作者”同
堂而论,往往作者在虚心接受“批改者”的批评同时又据理力争,课堂气氛异
第四,运用评改指导方法,学生再次修改。经过反复激烈的争议后,大家
意见逐趋统一,教师点评总结后,进一步指明写作要求,让学生批改剩余的作
文,因为有了两次批改经验,学生相对轻松、自主,批改的信度也大为提高。
第五,教师前期训练指导,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侧重评价内容方
面,积极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悉心抚慰受到挫折的习作者,认真倾听学生的娓娓倾诉,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后期训练可以着重加强作文技巧的指导,此
时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后,希望自己的作文在谋篇布局、结构安排、文字运用
诸方面更上一个台阶,教师要细心指导,雪中送炭。
<2>、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评改模式经过第一种模式指导训练
后,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理论,对习作的辨别能力有了较高的评价意识。
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评改权移交给大部分学生,按写作水平高低或位置情况成立作文批改小组。
第一,确立小组及中心发言人。每四五人为一组,小组交叉批改,然后每组选出1—2好作文向全班推荐,并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评改意见。
第二,选择优秀作文的标准,从十个方面入手: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
文面是否整洁,三看有无错别字,四看有无病句,五看标点有无明显错误,六
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
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
常热烈。此时,教师要根据训练要求,从深层的作文理论上要加以指导。
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十看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形象。
第三,掌握常用修改符号及高考作文两级评分标准。选择评改例文,让学
生了解常用修改符号及点评的方法,规范使用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另
外,为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使评改更具针对性,组织学生学习高考
作文两级评分标准及具体细则,明白评分标准精髓所在,提出“稳抓基础分,力争突破发展分”的指导思想。
第四,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作文的结构、语
言、基本观点、思想感情、文面等方面批改文章。除用传统的“删、增、调、换”等方法外,还教育学生学会旁批,并运用说明式、评述式、提示式等方法
来评改作文。
第五,针对同一篇文章,经小组讨论后,先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提出口
头评改意见,并兼纳其他组员的建议,加深学生对作文的整体评价认识,然后
采用组长组织轮流执笔的方法进行评改。
第六,批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精批点评,多就少改;二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三是因文指导,有的放矢。
第七,推荐样本,交流争鸣。第一节小组讨论批改完成后,第二节各组把
评出的样本再拿出来在全班口头交流,然后各小组展开争鸣,教师点评指导。
第八,布置指导本次作文的写作情况,当学生把新习作交上后,教师要认
真审阅各小组上次的评改情况,公布表扬那些评改认真的小组及执笔者,对批
<3>、以学生自主评改的模式学生能自主评改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篇
作文优劣的基本写作理论,或是经教师按高考作文两级评分标准几次训练后,或在较为明确的评改标准示例训练后,让学生进行的一种简捷高效的评改方式,写自己的,评改别人的,无异于一文两作,效果尤佳。一要激发兴趣,提高自
主评改意识。二要培养学生具有朗读推敲的能力。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思、手练。通过整篇默读,习作中的错别字、漏字,就会被发现并纠正过来,然后
再轻声读,看习作用词是否贴切,句子是否通顺,上下句连贯是否合理,标点
是否正确等。第三,再从文章结构入手审视诵读,如层次是否颠倒,条理是否
清楚,前后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应。第四,重点复读思想
内容。如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围绕中心,事例是否典型,内容详略是否得当,细节是否真实等。依据教师指导的评分标准及常用评改符
号及方法,深入品评,点评习作不当之处,力求文通字顺。如在自主评改中,自己无能力达到更深层的评改,或处于欲言而无法准确表达之时,要主动找教
改重点把握不准,态度不够认真的要重新个别指导,使其及时改正。
师指导。实际上学生的自主评改已变成了一种更加主动的师生同批同改活动。学生自主评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写作能力,一般在高二下学期或高三年级为主要的作文批改方式。以上就是笔者关于高中作文评改教学方法探究,这些方法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修正、改进,最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参考百度文库《高中作文评改教学方法探究》﹚
2、语言表达题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3、现代文阅读题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现代文阅读试题自1984年正式独立地登上高考历史舞台至今已有30年,随着我们对语文学科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我国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现代文阅读试题一直在变化中,由散文材料发展到小说材料,新课改又出现人物传记材料,不断丰富,成长。分值由22分增到25分,有一道双项选择题和3道主观题。科学的考试,无论是思想、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与时俱进,现代文阅读试题也不例外,如何使其在当下更加合理,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考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课题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 研究散文、小说、传记文学的题型模式以及答题方法。第二,结合现代文阅读试题对语文高考的主要命题依据进行阐述,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三, 对2009-2013年全国新课标代表性最强的全国卷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分析研究。第四,对新课程体系下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在系统的统计分析后,从选文、题型和探究性试题等角度对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了反思,力图引发更多人对相关领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最后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未来发展的期望
4、诗歌鉴赏题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5、文言文阅读题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6、语文基础知识题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第四篇:小课题研究方法
小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指教师以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话题为课题,由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在不长的时间内开展研究,取得改善实践的成效的研究行为方式。(解困、去弊、求善。)
“小课题”具有以下要素:
(1)从研究目的看,“小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研究的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课题,发生在学生和前线的课题”。
(2)从承担者的角度看,“小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和指导。
(3)从研究内容看,“小课题”的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价值和意义。
(4)从研究方法看,“小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5)从研究成果看,“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写得好”体现在研究报告的形成既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又具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它是质的研究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
小课题具有以下特征:
(1)“属己”性:是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提升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需要;是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因而具有鲜明地“属己”性。问题源己,研究由己,成果归己。
(2)真实性:“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怎么办?”“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办?”“作文评讲课怎样更有实效?”等等。这些问题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问题。
(3)微观性:小课题着眼于“小”,它切入点和开口都很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以及某个细节。并由此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达到研究的深度,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4)即时性:一方面,小课题是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约而至。另一方面,小课题的研究周期相对较短。
(二)“教师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的区别
大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
目的解决学校重大教育管理问题
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
内容
偏重宏观的教育管理问题
偏重微观的研究。在教育现场、在学习生活、在学生身上。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
研究方法
规范的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教育统计等
不刻意要求完整运用某种研究方法,观察、记录、反思、总结等灵活运用。
研究周期
及规模
一到两年。要求比较严格,有立项、可行性研究、中期检查和结题。有较为规范的研究组织及分工。
长短咸宜。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学年.教师本人是研究者,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
研究结果
结题报告,学校制度发展等
用鲜活话语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论文、研究报告等。
影响力
涉及面广,影响力大
教师个人行为,改进自己教育教学
投入程度
有较多经费和人力投入
投入小,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进行读书和思考
教师小课题研究”具有研究范围局部化、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方式简易化、研究周期短期化的特点。可以用“实”、“小”“活”、“快”来概括:第一,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类似于“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怎样排位”等;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写真文章。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第二,小。切口较小,内容单一。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第三,活。自由选择,自主性强。第四,快。研究时间短,见效快。
三、小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和环节
(一)具体步骤:
第一,发现提出问题
第二,分析明确问题
第三.寻找解决问题的假设与方法
第四,用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第五,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写出研究报告、论文、叙事故事、个案分析。行动研究型:
适用问题解决思维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
2.教育叙事型:教育事件-反思-改进实践-总结效果,形成反思结论或经验。
3.经验总结型:审视实践-发现经验-挖掘整理-总结归纳。
4.调查研究型:针对教育现象或问题开展调查。了解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或建议。
5.主题研讨型:针对某一主题开展研究。
(二)课题研究操作环节:选题;计划,实施,总结。
1.选题是基础:
2.计划是保障:
3.实施是关键:主要是读书、行动、反思、以及教学的实践等。它不强调一种研究方法的完整运用,而强调为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困惑对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4.总结是核心:小课题最后可能是自己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多以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的形式出现。
四、小课题的研究结果的陈述方式:
可以是报告式,也可以是叙事式。
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2009年是教师素质提升年。作为高中教师,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培养我们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非常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所谓小课题是与大课题相对而言的,指的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小课题的特点是“小”、“近”、“实”、“真”。“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科实验习惯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学科规律教学的研究”,“学困生转化研究”,“提高学生对错题进行自我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多一点实实在在的关注,比如“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研究”、“习题教学研究”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
一、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原则
1、有价值。
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这是第一原则。也就是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2、有能力。有价值的课题,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研究就会落空,结果就会华而不实,研究课题应该从生活现象入手,从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生学习的思考入手,使选题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不贪大求远。
3、有兴趣。这是课题研究的动力,感兴趣,会信心十足,乐此不疲。
二、小课题研究选题途径
选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确定研究课题。选题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大家天天置身于教学现场,这是
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等。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到不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教学情况,这样,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研究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理论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在反思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实践他人的研究成果后,比较适合年轻教师。
(6)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己教学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理性分析,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亮点、成功之处,促进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三、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
1.准备阶段
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定,选择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2.搜集资料
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3.实施研究
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要充实,一手资料是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因此,老师们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小课题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立足于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与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寻求专家引领。
4.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达方式很多,除了研究报告、论文外,还有教育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既是研究记录,也是研究成果。
第五篇:课题研究方法总结
1,接到一个课题或者自己定了一个课题后,首先要明确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任务;
2,根据对象、目的和任务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先从基本的、比较成熟的资料(如教材)中搞清楚有关的概念和基本的原理方法,然后看论文,从综述性的到专业一点的。
3,确定总体的方案,试验台总体架构包括:驱动部件、中间传动部件、执行部件、控制装置和测试系统。
4,确定外购件,首先是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然后是经济性、安装调试简单等。5,详细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整体装配和细节修改,考虑是不是干涉。
6,优化和校核,支撑结构的刚性分析,关键零部件的强度校核,精度分析和制定精度分配方案,螺钉规格选择和安装间距等设计和校核,部分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和优化,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动态下与控制系统的协调。
7,工程图绘制,规划图纸编号,尺寸、公差、粗糙度标注。
8,整理总结文档,外购件、加工件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