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源地质学阶段性作业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作业1(共
一.名词解释
1.矿床: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采利用的地质体。
2.同化作用:岩浆在其形成和向上运移过程中,往往会熔化或溶解一些外来物质(如围岩
碎块),从而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
3.工业品位:计算矿产储量的主要指标,是指工业上可以利用单个工程(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它是计算可能利用储量(表内储量)的下限。
4.成矿母岩: 在矿床形成过程中,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
5.矿体: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可以开采利用的对象,由矿石和夹石组成。6.7.8.9.10.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矿床、岩石或矿物等)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它表示元素在该地质体中浓集的程度。矿石矿物:矿石中可供利用的矿物。后生矿床: 指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矿体和围岩是由不同地质作用在不同时间形成的。最低工业品位:当前供开采的和利用块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矿石的结构:是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即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也包裹矿物颗粒与矿物集合体的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二.选择题
1.矿床的形成深度是指矿化发生地距(B)的垂直距离。
A.现在地表;B.当时地表;C.A和B
2.矿石与岩石的区别在于其中(C)。
A.含金属矿物 ;B.含有用组分;C.有用组分达工业要求
3.矿石品位是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B)。
A:百分含量;B:单位含量;C:体积的百分含量。
4.后生矿床是指(C)形成的矿床.A.矿石矿物明显晚于脉石矿物;B.矿床晚于侵入岩体;C.矿体明显晚于围岩
5.矿石是由(B)组成的。
A: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B: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C: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
三.简答题
矿体的产状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a矿体的空间位置(走向、倾向、倾角、倾伏角和侧伏角)b矿体埋藏情况(露天矿体和隐伏矿体)c矿体与地层层理的空间关系d矿体与构造的空间关系e矿体与岩体的空间关系
第二篇:普通地质学平时作业
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作为平时作业。要求字数不少于1600字,纸张A4,页数必须大于1页。
时间:12月20日之前完成,并于12月20日考试时上交。如有特殊情况,上交时间最晚不得晚于12月23日。
1.简述外力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论述自己家乡的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2.论述自己家乡的河流地质作用的方式、类型及形成的地貌特征?
3.论述自己家乡的海洋地质作用的方式、类型及形成的地貌特征?
4.论述自己家乡的湖泊地质作用的方式、类型及形成的地貌特征?
5.论述自己家乡的地下水的地质作用的方式、类型及形成的地貌特征?
6.论述自己家乡某个采油厂或采气厂的油气生产层位、生油岩中油气生成时代、储层形成时代及沉积环境类型、圈闭类型及形成时代?
7.论述自己家乡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形成过程?
8.论述自己家乡的某座山的岩石类型(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形成原因及其发育的地质构造类型?
9.论述自己家乡的某个泉水或温泉的形成原因?
10.论述昌平地区某座山的岩石类型、形成原因、岩层产状特征、发育的地质构造类型?
11.论述昌平地区冲积扇的发育特征,从山前到平原地带碎屑物质粒度、分选、磨圆等特征?
12.论述昌平地区山区河流的发育特征,河道内碎屑物质的粒度、分选及磨圆等特征?
第三篇:煤矿地质学作业
1、研究影响煤矿生产地质因素的意义是什么?
2、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建设有那些影响?
3、矿井地质构造的研究步骤及各自的含义。
4、褶皱、相似褶曲、平行褶曲的概念,褶皱构造的识别标志及判断时应注意的问题。
5、断层出现前的可能征兆有那些?
6、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或缺失有什么特点?
7、断层的观测和描述内容有那些?
8、断煤交线有那些特点?
9、断失盘煤层的寻找方法有那些?
10、煤层厚度类型的分类;煤层变化的原因以及对生产的影响、煤层的观测要求与内容;煤层底凸薄化的特征。
11、岩墙、岩床的概念,以及对煤层的破坏情况和观测内容;煤的接触变质及其特征,岩浆侵入煤层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12、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及井下遇陷落柱的预兆,引起矿井突水事故的陷落柱所具备的条件,观测和编录陷落柱的重点。
13、瓦斯的赋存状态核瓦斯分带及风化带下限的确定指标。
14、瓦斯梯度、绝度涌出量、相对涌出量及煤与瓦斯突出的概念。
15、影响瓦斯含量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
16、矿井瓦斯等级划分的依据。
第四篇:旅游地质学作业
《旅游地质学》结课大作业
《旅游地质学》结课大作业
班级:储运11204
姓名:单天翔
《旅游地质学》结课大作业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西藏
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地处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的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超过4800m,境内海拔超过7000m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m以上的有11座。加之气候寒冷、气压低、空气稀薄,所以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西藏东面、北面分别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接壤,南面同印度、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毗邻,西面与克什米尔地区相接,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200多万人口的自治区。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宇内。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踏上那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沿着朝拜者的足迹走入那古老而遥远的神山的传说,感受圣湖广阔静谧的美,游览金碧辉煌的名刹古寺,欣赏渊源流长的民间艺术,领略一处处风俗不同的雪域情调,遨游一座座雪山冰峰,一定会令人如痴如醉,陶然于天地之间。
由于西藏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800m,西藏地区有着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并且,由于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西藏西北部寒冷干燥,东南部相对温暖湿润。由于海拔高,西藏地区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位于西藏高原的拉萨市(海拔3658米),空气密度是平原地区的 62.64%,年平均气压是平
《旅游地质学》结课大作业
原地区的64.35%。平原地区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氧气250一260克,西藏高原每立方米空气中只含氧气150-170克,所以去西藏地区旅行的游客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带好氧气和药物,避免高原反应的发生。
从温差角度看,西藏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的特点特别明显。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年较差为18-20摄氏度,而纬度相近的武汉、南京是26 摄氏度。年平均日较差,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为14-16摄氏度,而成都、长沙、南昌仅为7摄氏度。定日的日较差达18.2摄氏度,约为纬度相近的南昌 的2.5倍。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夏季八月白天气温可达10摄氏度以上,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地处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拉萨、日喀则等地,六月份中午最高气温可达27-29摄氏度,给人以盛夏的感觉;傍晚气温下降,人们又有秋凉之感;午夜气温降至5摄氏度,整夜都要盖棉被;翌晨日出后, 气温回升,又给人以春意,真是“一年虽四季,全年备寒装”。
在冬季,青藏高原阻挡了盛行西风带,使西风被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北上,一部分南下,绕过高原后两股气流在中国中部偏南地区交汇。因为两股气流温度不同,所以在交汇时会形成降水,这直接导致了湖南等地冬季的强降水。南下的一部分气流在交汇时会带去热量,这也导致了长江中下游的暖冬现象。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5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
《旅游地质学》结课大作业
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或称作游牧文化。那古朴的黑白色帐篷、那长毛拖地的牦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锅庄舞,就成了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西藏众多的群山和巨石,为藏族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都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
《旅游地质学》结课大作业
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传统的歌舞艺术中有一种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传是佛教大师莲花生将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舞蹈形式。在许多寺庙中还广泛使用着鼓号等乐器,演奏着古老的经院音乐。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
《旅游地质学》结课大作业
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西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风景和风土人情,如果你到了西藏地区,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一定会让你如痴如醉,陶然天地之间。
石油工程学院 储运11204 单天翔
第五篇:高等石油地质学作业
地研12-3张慧君S120101761、油气成藏条件:油气成藏条件是指含油气盆地中,烃源岩层、储集层、盖层、运移通道、圈闭和保存条件等成藏要素及其它们的时空配置关系和有机组合。
2、油气成藏机理:油气成藏机理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成藏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充注过程和充注时间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3、油气成藏条件与油气成藏机理的区别:油气成藏条件主要是指油气藏形成所需的静态地质要素,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而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则侧重于成藏动态作用,包括成藏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充注过程和充注时间,由于沉积盆地温度场、压力场控制因素研究的进展及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正演和反演分析技术的改进和完善,沉积盆地流体的流动和油气的运移成为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核心。
4、油气成藏模式:油气成藏模式是对油气藏中的油气来源、注入方向、运移通道、运移过程、运移时期、聚集机理及赋存地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包括油气藏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过程,是各种成藏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是一组类似的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条件、动力介质、形成机制、演化历程等要素单一模型或者多要素复合模型的概括。
5、油气成藏规律:油气成藏规律是指含油气盆地内由烃源岩,圈闭,生、储、盖配置,输导体系,构造,断层等因素控制的油气规律性富集,为进行资源评价,油气田分布预测和勘探部署提供依据。